问题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最大阻碍可能是什么?

回答
说实话,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这几年,我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大的阻碍,可能还得是大家骨子里那点“习惯了”和“惯性思维”。这东西说起来轻飘飘的,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多了。

首先是“知而不行”的认知鸿沟。别看当初垃圾分类喊得震天响,新闻媒体、社区宣传铺天盖地,大多数上海市民心里是明白的:垃圾要分,湿垃圾、干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这些大类基本都知道。但是,回到家,看着一堆垃圾,脑子里的“分类流程图”突然就卡壳了。

比如那个最让人纠结的湿垃圾。你说,剩菜剩饭是湿垃圾,那剩菜剩饭里带根黄瓜,黄瓜算什么?算湿垃圾还是算可回收物?那如果剩的是一碗面条,面条是湿的,那碗是啥?陶瓷的,应该是干垃圾吧?那汤汁呢?又是湿垃圾。有时候,一个馒头,你说它是干的还是湿的?有时候吃剩一小半,它还是干的吗?还有一些包装袋,里面有汤汁残留,冲不干净就丢湿垃圾,干净了就丢可回收物,可谁有那个闲工夫每次都冲洗干净?

这种纠结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很多人都不是懒,是真的被那些细节“劝退”了。新闻里那些例子,比如骨头是不是湿垃圾,大骨头能不能砸碎了再丢,这些看似小事,但就成了大家心头的一根刺,时不时冒出来让你犯嘀咕。久而久之,宁可信其有,乱丢一通,也比在那儿费劲琢磨强。

然后是执行成本太高,尤其是时间成本。垃圾分类不是简单地把东西扔进两个桶那么简单。你需要一台能处理湿垃圾的垃圾桶(比如带盖的,不然那个味道),还要准备可回收物的收集袋或者箱子,甚至是专门的容器来放有害垃圾。如果你住高层,每天早上都要拎着一大包湿垃圾,一小包可回收物,下楼去指定投放点,排队,再仔细地投放到对应的桶里。尤其是赶时间上班的时候,这简直是要命。

你想想,以前我们都是直接拎着一袋子垃圾,出门一扔,完事。现在呢?你要先在厨房分好,湿的用袋子装好,干的再用另一个袋子装好,可回收的再单独放,有毒的再单独找个地方。然后还要考虑哪个时间点投放点有人收,哪个时间点没人收,哪个时间点投放点门口围满了人。日积月累,这个时间投入,虽然单次看不出多少,但累积起来,对于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上海人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负担。

再者,“一刀切”的模式与个体差异的冲突。垃圾分类的初衷是好的,但推广到实际操作,却很难做到“因地制宜”。上海这么大,不同区域、不同小区的垃圾产生量、居民的素质、物业的管理能力都存在差异。有些小区,物业配合度高,清洁人员到位,投放点管理得井井有条,大家也就比较自觉。但有些小区,物业可能没那么给力,投放点脏乱差,没人及时清运,大家就容易产生“我分了又有什么用”的想法,从“自觉”滑向“无所谓”。

而且,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垃圾量那么少,分不分类对整体环境的影响也微乎其微,为啥要拖累自己?这种心理也很普遍。就好比大家都觉得节约水电好,但真到自己头上,稍微麻烦一点点,就容易打退堂鼓。

最后,长期形成的丢弃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几十年如一日的“混合丢弃”,已经根深蒂固地刻在了很多人的行为模式里。突然要改变,就像让一个已经习惯用右手写字的人突然用左手写一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去克服旧习惯。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他们可能更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接受新事物、新规则的速度也相对慢一些。虽然他们很多人也很配合,但其中确实有一部分是“应付差事”,内心深处还是觉得麻烦。

所以,在我看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最大的阻碍,不是大家不知道怎么分,也不是大家反对垃圾分类,而是那种无形但极其强大的“旧习惯惯性”以及执行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各种“现实麻烦”。这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很多人“网”在了原地,让他们想迈出那一步,却又被各种因素牵绊住了。要真正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恐怕还得在如何让大家“愿意分”、“方便分”、“分得对”这几个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不断去优化和解决那些实际的痛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大阻碍有四个: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user avatar

垃圾分类的最大终极阻碍我觉得还是“经济可以解决一切”。

人们遵守某种规则的主要来自两块:

1,道德上的快感与自我约束;2,对惩罚的恐惧,遵守规则以避免惩罚。

这两块是我们很多规则被执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目前来看,对垃圾分类的主要靠监督,而这种监督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那么未来很有可能转换为惩罚。而对于很多人来说,通过付费解决这些问题,可能也是预料之中的。


至于这种长期培养的素质或者理念,我不太看好,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表明,这种素质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摄于违规的惩罚(道德上、舆论上或者经济上等)

比如典型的就是外国人到中国不遵守红绿灯之类的事情。

当前我们的垃圾分类,最后处理依然是拉到遥远的垃圾处理厂,比如上海的垃圾,可能在偏远郊区,甚至可以丢到江苏或者浙江去处理,给钱就行,这样搞下去,事实上上海的垃圾分类前景就没预想的那么好了。毕竟能拿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嘛。

所以最后还是形成了经济解决一切了。

那么有没有长效解决办法?我觉得办法之一就是垃圾就地处理。

某一片区,垃圾就在某一片区处理,那么这种情况下,垃圾的处理事实上就和当地人真正的命运相关了,如果谁不做好垃圾处理,那么事实上受害的也是自己。

当然,未来会催生新的产业:专门收垃圾处理垃圾的专业人员,这样倒好,可以增加就业,解决经济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实话,上海推行垃圾分类这几年,我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大的阻碍,可能还得是大家骨子里那点“习惯了”和“惯性思维”。这东西说起来轻飘飘的,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里面门道可多了。首先是“知而不行”的认知鸿沟。别看当初垃圾分类喊得震天响,新闻媒体、社区宣传铺天盖地,大多数上海市民心里是明白的:垃圾要分,湿垃.............
  • 回答
    上海的“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政策,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已经走过了四个多月。这段时间里,上海市民的生活习惯、小区管理以及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影响。那么,这项被誉为“史上最严”的规定,究竟推行得怎么样了?初期的阵痛与全民“学习”政策刚落地的时候,可以说是“雷声轰轰”。街头巷尾.............
  • 回答
    上海强制实施垃圾分类政策的出发点是积极的,旨在改善城市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并提升公民的环保意识。然而,任何一项重大改革的推行都会伴随挑战和阻力。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评价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包括其积极意义、可能面临的阻力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问题。 一、 上海强制垃圾分类政策的积极意义1. 提升环.............
  • 回答
    2022年,上海的垃圾分类工作,可以说依然是大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虽然不像刚开始推行时那样是“头条新闻”,但它已经深入到我们日常的习惯里,并且还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总的来说,上海的垃圾分类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和常态化的阶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新的探索。从“运动式”到“习惯化”的转变刚开始.............
  • 回答
    垃圾分类这事儿,说起来是个大方向,对环境、对资源利用都好,这点相信大伙儿心里都门儿清。可偏偏在上海这么一搞,好像一下子就炸了锅,争议声此起彼伏,让人摸不着头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得一点一点掰扯开了说。一、 垃圾分类,这本是好事首先,咱们得承认,垃圾分类这事儿,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咱们好,也是为了这.............
  • 回答
    上海市自4月1日起,对浦东、浦南及周边区域实施了分区分类、网格化管理的措施。了解当前疫情形势,需要从几个维度来解读。整体疫情概况:从3月中旬开始,上海的疫情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虽然全市都在努力遏制病毒传播,但由于奥密克戎株的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新增病例数一度呈现上升趋势.............
  • 回答
    上海实习律师季宏伟知乎收费咨询:是专业服务还是“割韭菜”?上海实习律师季宏伟在知乎平台提供收费咨询服务,这一现象在法律圈内外都引发了不少讨论。作为一名非执业律师,他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通过文字问答的形式,为用户提供法律咨询。那么,如何评价季宏伟的这一行为呢?这其中既有对新人律师职业探索的理解,也夹杂着.............
  • 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分析金杜海口破产项目和锦天城上海的实习选择。这两个机会都非常宝贵,但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你需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偏好来决定。为了让你更清晰地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详细对比,并尽量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的思考过程,而不是生硬的AI输出。1. 机构背景与声誉 金杜(King .............
  • 回答
    李密对待杨玄感提出的“上中下三策”,为何会将看似最为稳妥的“下策”视为“上策”,这背后有着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对当时形势的深刻洞察。而如果真的按照他的“上策”行事,历史的走向又会大相径庭。关于杨玄感三策的由来与李密的选择杨玄感起兵反隋,其初衷是反抗隋炀帝的暴政,但他自身实力有限,又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局.............
  • 回答
    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提出的“全面提升上海软实力”,这绝对是个抓人眼球的议题。要说上海的软实力到底是个啥,我觉得不能只盯着几个宏观词汇,得往细了掰扯。啥是上海的软实力?在我看来,上海的软实力,它不是一拍脑袋想出来的口号,而是渗透在城市的肌理里,体现在每一个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里。它是一个综合体,可.............
  • 回答
    上海,作为中国汽车消费和技术创新的前沿阵地,率先迈入国六排放标准时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环保升级,更像是一颗投向国内汽车行业的重磅石,激起了层层涟漪,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将来临。一、技术驱动下的全面升级:引擎的“瘦身健体”与“排毒疗法”国六标准的严苛,远超之前的国五,尤其是在氮氧化物(NOx)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新上海人”买房实力,其实里面涉及的因素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既有经济上的原因,也有社会观念、个人奋斗,甚至还有一些时代的烙印。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明白“新上海人”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宽泛。通常我们说的新上海人,指的是那些从外地来到上海打拼,最终安家立业的.............
  • 回答
    听到上海迪士尼的实际运营方是国企,我脑子里会闪过好几个念头,也挺有意思的。首先,我会觉得这挺有中国特色的。毕竟,在中国,很多大型、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特别是和国际巨头合作的项目,国家队(也就是国企)的参与度是很高的。这既是一种资源整合、风险共担的方式,也可能是一种确保国家在关键领域能有一定控制权和话.............
  • 回答
    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议题,背后牵扯着行业规范、人才培养、艺术自由等多个维度。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一层层剖析其中的利弊,以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解决的重重难关。为什么会有“持证上岗”的提议?背后逻辑何在?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归根结底,这是一种对演.............
  • 回答
    贾樟柯导演对演艺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的看法,确实触及了当前娱乐圈一些深层的问题。理解他的观点,需要先看看他为什么不赞同,然后再探讨娱乐圈乱象的根源和可能的解决方向。贾樟柯不赞同持证上岗的考量贾樟柯作为一个以现实主义风格著称的导演,他对艺术创作和人才培养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反对演艺人员持证上岗,很可能基.............
  • 回答
    贾樟柯作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代表性导演,他对“演艺人员持证上岗”这一话题的看法,反映了他对于艺术创作自由和行业发展的深刻思考。他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阐述:一、 核心观点:反对持证上岗,强调艺术创作的自由与多样性贾樟柯的核心论点在于,他认为演艺事业,尤其是艺术创作本身,不应该被“持证上岗”这样.............
  • 回答
    上海野生动物园发生饲养员被熊攻击不幸遇难的悲剧,令人痛心。这类事故一旦发生,对逝者及其家属来说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对整个动物园乃至整个行业都是沉重的打击。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原因,并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防止类似事件重演。深入分析事故原因:要防范此类事故,首先需要对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细致.............
  • 回答
    上海一位老人家属发声,对社区哮喘患者的救助情况表示担忧,并质疑相关调查报告的真实性。据家属反映,在老人离世后,他们发现社区在实际救助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官方发布的调查报告内容不符。家属表示,在老人患病期间,他们曾多次向社区反映情况,并寻求帮助,但似乎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他们认为,社区在哮喘患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