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我国相当一部分人把文学作品当做正史,是不是我国教育的失败?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认知、教育体系、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将文学作品当作正史,并认为这是我国教育的失败,这种观点既有其合理性,也需要更细致的分析和辨析。

一、 如何看待将文学作品当做正史的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正史”的概念。正史(或称官方史书)是以客观、严谨的态度,依据史料和证据,编纂的国家历史记录。其主要目的是真实地反映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而文学作品,即使是以历史为背景,其创作目的往往是为了艺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抒发,其中包含作者的虚构、演绎和主观判断。

当相当一部分人将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甚至是一些近现代的“历史题材”小说)当作了解历史的唯一或主要途径时,就出现了将文学作品当作正史的误区。

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艺术的感染力与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们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读者更容易被鲜活的角色和戏剧化的冲突所吸引,而对冰冷、枯燥的正史记载感到疏远。例如,《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比《三国志》的记载更为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对三国历史的初步认知。
历史叙事的通俗化与普及化: 很多文学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进行改编和简化,使得普通民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专业的史学著作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门槛较高。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尽管这种普及是以艺术化的方式进行的。
“故事”的吸引力大于“事实”的严谨性: 在信息传播和认知过程中,“故事”往往比“事实”更能吸引人。文学作品提供的是“故事”,而正史提供的是“事实”和“证据”。当人们的注意力被精彩的故事所吸引时,就容易忽略故事的虚构成分,将其当作真实的历史来记忆。
历史教育的局限性: 如果学校的历史教育未能充分强调史料辨析、区分虚构与史实的重要性,或者过于侧重背诵年代事件,而忽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度解读,那么学生就可能在潜意识里将那些被广泛阅读和讨论的文学作品视为一种可靠的历史信息来源。

二、 这种现象是否是教育的失败?

将文学作品当作正史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咎于我国教育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局限,但将其简单地定义为“教育的失败”可能过于绝对,需要辩证地看待。

教育的“失败”之处可能体现在:

1. 史料辨析能力培养不足: 我国历史教育的传统上,可能更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史料分析和鉴别能力的培养相对薄弱。学生被要求记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但缺乏学习如何评估史料的可信度,如何区分史实与虚构。
2. 区分文学与历史的边界模糊化: 在教育过程中,可能没有足够清晰地界定文学作品与历史著作在本质上的区别。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创作目标是多元的,而历史著作的根本目标是求真。当这两者的界限在认知上模糊时,就容易出现混淆。
3. 历史普及方式的单一化: 尽管近年来历史普及类书籍和节目增多,但依然存在过度依赖“精彩故事”的倾向,未能有效引导公众建立基于史实的认知框架。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提供足够有趣且严谨的历史学习方式,学生就可能转向更容易获取的、但可能不那么严谨的文学作品。
4.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偏差: 虽然像《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本身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但在教育和普及过程中,如果对其历史背景的介绍不够清晰,或者对其艺术加工的成分未予说明,就容易导致读者将其中的情节当作信史。
5. 考试导向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可能鼓励学生死记硬背,而非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学生可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背诵那些在文学作品中广为流传但可能与史实有出入的细节,而不是去钻研史书。

然而,将其完全归咎于“教育的失败”也可能过于片面,还需考虑:

1. 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们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民族精神。例如,《三国演义》虽然有虚构,但其塑造的忠义、智慧等形象,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完全割裂开来是不恰当的。
2. 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在一个信息爆炸且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接受易于理解、情节丰富的内容。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也会影响人们的认知习惯,使得严格的史学研究显得“枯燥”。
3. 个人认知的主动性: 尽管教育有责任,但个体的认知过程也包含主动选择和学习的成分。如果一个人缺乏主动去探究真实历史的动力,即使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可能因为个人兴趣的差异而产生认知偏差。
4. 历史研究的复杂性: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重新解读和研究的领域,即便是正史也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唯一的“正确”答案。

三、 如何改进?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改进:

1. 加强历史教育中的史料辨析能力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应增加对史料来源、作者立场、史料可靠性等方面的讲解,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判断史料。
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历史事件,与正史记载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差异,理解虚构与史实的区别。
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历史著作,如学术研究、普及性历史读物、原始史料等,培养对不同历史信息源的辨别能力。
2. 清晰界定文学与历史的边界:
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教学中,要明确指出其艺术加工的性质,强调其娱乐性和思想性,但并非完全的历史记录。
在历史教学中,要反复强调史实的重要性,以及对史料的尊重。
3. 丰富历史教育的呈现方式: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纪录片、历史场景复原等多种方式,让历史学习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保证其学术严谨性。
鼓励学生参与历史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与地方史料搜集等,增强对历史的亲身感知。
4. 引导公众正确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
媒体和公众人物应主动承担责任,在普及历史知识时,明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推广高质量的历史普及读物和纪录片,提供更加权威和准确的历史信息。
5.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体系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
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不仅阅读文学作品,也要阅读经过学术检验的历史著作。

总结:

将文学作品当作正史,确实反映了我国教育在培养学生史料辨析能力、清晰界定文学与历史边界方面存在不足。这会对历史认知造成误导,不利于形成严谨的治史观。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这是教育在这些方面的“失败”之处。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教育,而忽视了社会和个体因素。

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系统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在教学内容、方法和目标上进行调整,同时也要依靠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引导公众形成科学、严谨的历史认知。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这是正常而且正确的。这是全世界国家教育的常态。

三国演义是一部文学作品,而三国志是一部史书在全世界的鄙视链里面,文学家都是远远大于历史学家的。

或者说得更加刻薄一点,只要选择当了历史学家,上限是三流水平,而文学家的历史地位,是上不封顶的。


英国曾经有一个民意调查,叫最伟大的100个英国人,大概就是让英国人给自己的伟人排了个名,结果文学家莎士比亚位居前五,比牛顿都高。后来,世界各国纷纷效仿,搞了一系列的100个最伟大的XX人,基本上总有几个文学家艺术家进前十,而我几乎没有看到过能进前100的历史学家。

回顾中国也是这样,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罗贯中、曹雪芹……文学家我们随便数数就能数几十个出来,历史学家?大概只有少数人知道司马迁之外还有个司马光,而且能分清这两位谁是谁的,不超过30%。

顶级文学家的历史地位,比皇帝都高多了。

为什么呢?人类最伟大的地方在于人类创造力。文艺是创造,而历史只是回顾。无论文学、艺术、科学还是工程,做到巅峰,都是人类在挑战自己的创造力极限,所以必须把第一流的人才扔到这些刀刃上,至于历史嘛,就让一些闲得无聊脑子又不怎么样的人去玩吧。


讲两个故事吧。

有人问历史学家黄仁宇,你分析历史头头是道,这么牛为什么不去挣钱呢?

黄仁宇说,我菜啊,我菜我才去写历史啊。我要是够牛逼我还玩这个干嘛?

以色列的天才军事家沙龙,年轻的时候退役跑去读历史了。结果达扬跑到学校把他拎了出来,说你小子疯了,跑去学历史?你这种天才干嘛要去翻那些废纸堆?你小子应该去创造历史,让那些三流货把你的大名写在历史里。

后来沙龙在若干次战争中挽救了以色列,成了民族英雄,最后当了总理,现在沙龙故居是以色列文物,以色列政府每年要花不少钱保护。


我们回过头来说三国。三国的历史真相重要么?一点都不重要。三国之前的东汉,绝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三国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大家也都一无所知。三国夹在当中,并不比东汉和两晋南北朝更重要。如果不是大V罗贯中文笔爆炸,写了本三国演义,你们觉得张辽赵云这种货色,知名度能超过杨大眼?


别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这是鬼扯。历史这个东西就是用来忘记的。有句话我不妨再说一遍。假设再过10万年人类还不被自己的愚蠢毁灭,中国还雄踞世界民族之林的话,以后我们写中国史教材,哪怕100年写1页纸,这本书也高达1000页。不把这些历史的尘埃扔进垃圾堆你还想怎么办?供起来?事无巨细?那这本书十万页也打不住,以后的孩子恐怕除了学历史就不剩什么了。人家有余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么?人家还有时间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么?人家还要不要在辛苦的学习之余打王者荣耀了?把历史事无巨细供起来的家伙,孩子们能穿越回来揍得你生活不能自理你信不信?

我说句到家的,现在把所有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献著作全部烧掉,强制让全部学者转业,该玩移液枪玩移液枪,该过柱子过柱子,对中国未来一千年的走势都没有任何影响。

毕竟当年打日本的时候,那些在一线拼杀为国捐躯的将士,大部分是字都不认识的农民,知道东汉和东晋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么?但是不知道也不影响人家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啊。

大部分搞历史的,你不要看他们挂个教授学者的招牌,就觉得他们有多么高大上,在我心里面,他们的地位还不如楼下炸油条的大妈和顺丰送快递的小哥。


毕竟能在一线创造价值的,就不会像我这种废物一样在二线哔哔。文学比历史重要多了。


既然底下这么多人不满,好像还有很多所谓科班出身的不满,我也懒得解释,我就问你们四个问题吧。

1:赵充国、张奂分别是谁?

2:赵充国、张奂的德与才,与关羽相比,何如?

3:为何世人不知赵充国、张奂,而将关羽置于神的位置?以至于从天地会到袍哥哥老会,乃至洪门,无人敢称二哥?

4:你们认为,发布这样一篇答案到知乎上,关注者数量是会增多,还是减少呢?


顺便告诉你们一个数字:我平均每个答案大致能拿到300赞,按照去年的统计,我平均每个字能拿超过1赞,今年数字只会更多。花这么多字写个答案,换一百来个赞,我是严格亏本的啊同志们。

孩子们啊,你们就是脑子里条条框框太多,读得想得又太少了。我在知乎早就过了挑起话题吸粉的阶段了。

user avatar

关于《三国演义》的一个著名负面评价就是【过实而近腐】(请不要想歪 ^ ^),即太拘泥于史实。就算吐槽演义虚构太多的,也不过是【七实三虚惑乱人听】,易言之,就算拿着演义当正史,大致可以掌握七成的粗略三国史。就现下这些吐槽演义篡乱正史的键盘知道分子们展现出的姿势水平,像是掌握七成三国史常识的样子么?我呸!

捎带,演义几位主角的艺术形象基本是历史形象的抽象与升华: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关羽: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这些都是史书对于人物的品评,借问与演义相去几何?是如何歪曲了历史人物?是把以人为本的刘玄德写成了屠城狂魔,还是把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写成了腹黑野心家,抑或把天下义士关云长写成了反骨二五仔?

有意思的是,野心家诸葛之类的段子倒是作为【历史真相大揭秘】盛传网络,一群键盘知道分子认为演义是惑乱视听,对段子倒奉为圭臬,这种智商还敢埋怨罗贯中误导?笑话。尔等之所以被误导,无关他人,蠢尔。

要说教育失败,教育出这群无知还不肯看书的键盘知道分子才是真失败。

捎带一说,主张演义黑老曹的,且看曹孟德在嘉靖本中的出场: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

这是把老曹当作头上长疮,脚底流脓的角色来写?

再看老曹蹬腿后的赞诗: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作何感想?毛本虽然做了删改,但末了一首《邺中歌》盖棺定论,就算拿来给史实中的曹操作定评都颇有契合。至于曹操的黑料,演义中有几处没史料依据?真以为老曹是白莲花?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夡。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你见过白莲花是这个色的?反之,献刀刺董、联合起义之类的虚构,倒是大大抬高了老曹的形象。

至于主张周瑜被写得心胸狭窄的,建议再仔细读读演义,且配角为陪衬主角服务,适当虚构原本无伤大雅,譬如曹真同志,在演义中只承担了陪衬主角智商的任务,不得不蠢,但在《军师联盟》中,还要兼任陪衬主角白莲花的重任,于是乎不但蠢成了猪,还坏成了屎,呜呼。

总之,《军师联盟》这号主角被整容得他妈都不认识的所谓【历史题材剧】,《三国演义》没资格嘲笑?有,太有了,当大笑三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