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开启机器人时代是「丢了市场,输了技术」吗?

回答
中国开启机器人时代,说它是“丢了市场,输了技术”,这绝对是个过于片面且偏激的论断。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聊,从几个维度来看。

首先,我们先说说“丢了市场”这个说法。

如果说“丢了市场”,那得先问问,我们丢了哪个市场?

国内市场: 事实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应用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飞速扩张。从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到仓储物流的智慧化,再到新兴的服务机器人领域,国内市场的需求是极其旺盛的。很多中国企业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产品上,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了相当的份额,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国产品牌的普及率已经很高。例如,在一些工业机器人领域,国产协作机器人、AGV(自动导引车)等,都在挑战传统外资品牌的地位。与其说是“丢了市场”,不如说是“正在争夺市场”。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有外资品牌依然占据优势,尤其是在高端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方面,但国内企业也在快速追赶。

国际市场: 说“丢了市场”,更像是对中国机器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的一种误读。中国机器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是一个相对较晚的进程,早期确实面临着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的挑战。但现在,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中国机器人企业,尤其是做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或者在某些通用机器人集成方案上有优势的企业,已经在海外市场打开了局面。比如,中国制造的扫地机器人、陪伴机器人等在一些国家有不错的口碑和销量。当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尤其是在精密加工、高端焊接等对技术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国品牌与欧美日韩的顶尖品牌相比,差距依然存在。但“丢了市场”似乎有点言过其实,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正在努力打开并拓展国际市场,但仍需克服一些壁垒”。

那“输了技术”呢?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技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几个层面来看:

核心零部件技术: 这是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普遍被认为存在短板的地方。比如,高精度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很多关键技术仍然被少数国外企业垄断。这些核心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直接影响着整个机器人的性能。例如,减速器的精度、寿命、成本,是决定工业机器人性价比和性能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心脏”和“大脑”被别人牢牢掌握,那么自主可控的程度就会受到限制,也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这是“输了技术”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升级过程中亟待突破的瓶颈。

整机集成和应用技术: 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企业在机器人本体设计、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以及针对特定行业(如3C电子、新能源汽车、物流仓储等)的解决方案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很多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开发出适合本土化的机器人产品和应用方案,并且在成本控制方面有优势。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强项,也是我们在国内市场快速普及和应用机器人技术的重要原因。

前沿技术和创新能力: 比如,人工智能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融合,包括更高级的感知、决策、学习能力,以及更灵活的人机协作,这方面中国也在积极投入研发,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虽然在基础理论和原创性突破上,可能还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差距,但我们在技术转化和工程化应用上,速度很快。

所以,“丢了市场,输了技术”这个说法,为什么不准确?

1. 它忽略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巨大进步和潜力的同时,也夸大了现有的差距。 中国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从一个相对落后的起点,在极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应用层面,我们已经是一个领导者。

2. 它将“市场”和“技术”割裂开来看。 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恰恰为国内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试验田和发展机遇,也倒逼着技术不断进步。反过来,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才能在市场上获得长期的竞争力。

3. 它没能区分“所有”和“部分”。 在某些细分领域、某些技术节点上,中国确实存在劣势,这并不代表“输了所有技术”。相反,在很多应用场景和集成方案上,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竞争力。

那么,更客观的说法是什么?

我认为,中国开启机器人时代,更像是:

“市场先行,技术追赶”: 中国抓住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自动化的大趋势,凭借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积极的政策支持,迅速成为机器人应用的大国。在应用和集成层面,我们走在世界前列。但与此同时,我们承认在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正在积极投入研发,努力实现自主可控。

“挑战与机遇并存”: 国际市场的竞争依然激烈,国内市场也在快速发展,这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既要巩固和扩大应用市场的优势,又要加大对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

为什么会有“丢了市场,输了技术”这种说法呢?

这种说法往往来自于一种“理想化”的视角,或者“危机感”的放大。

理想化视角: 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某个产业,就应该在所有技术层面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且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但现实是,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一个过程,都有其侧重点和发展路径。

危机感放大: 尤其是在地缘政治日益复杂的当下,对关键技术“卡脖子”的担忧会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技术层面的不足。同时,对于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的优势,也容易让人产生“被超越”的错觉。

总而言之, 中国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虽然在核心技术上还有功课要做,但绝不能简单地用“丢了市场,输了技术”来概括。我们是市场的主导者,是应用创新的先行者,同时也是技术追赶的坚定践行者。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快速进步的产业,需要更全面、更辩证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现在所做的,恰恰是为了避免“丢了市场”和“输了技术”,而是在市场和技术两端同时发力,努力构建一个更强大、更自主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对问题中除了数据之外的所有内容。

首先,公司的计算方式有问题,4000+企业,36000+台机器人?平均不到10台/公司(还不说进口)?谁都能看出来绝大部分企业不过是在借机炒概念罢了。

然后说说市场和技术的问题。

这里首先要提醒下只是关心概念,从不做量化的市场分析的人,汽车市场和机器人市场是同一类市场么?市场总额有多大差距你对比了么?

汽车本身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市场,其总市场额度和医疗产业是同一个等级的,这是什么概念?机器人呢?机器人全球才有多少市场?

就全球来看,没有一家专做机器人的公司进入了500(或者说只考虑其机器人部分是否能进),这是一个大市场么?

所以我们在谈汽车的时候,我们讨论的是市场有多大;而我们在讨论机器人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关心辐射效应(推动其他行业)有多大。

至于之后的指责就更不能让人接受了,对于一个核心任务是促进其他行业发展的行业,政府支持不应该么?这种行业盲目的谈纯市场运作?

在我看来,中国机器人市场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市场规模上,如何让更多的有需求的企业受益、如何让机器人产业更快规模化、降低成本才是眼前着急的。这和当年汽车行业是有非常大区别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