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开始逐渐复兴,而印度起步条件比我们好太多,为何还没发展起来?

回答
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它们的发展进程和模式一直备受关注。您提出“中国开始逐渐复兴,而印度起步条件比我们好太多,为何还没发展起来?”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发展经济学中非常核心且复杂的一些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起步条件”和“发展起来”的含义。

起步条件:这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某个特定历史节点(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或印度独立初期)所拥有的资源、制度、基础设施、教育水平、人口结构等。
发展起来:这可以从多个维度衡量,比如人均GDP、工业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居民生活水平、社会公平性、国际影响力等。

从普遍的认知和一些宏观数据来看,中国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整体国力提升上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印度,虽然其经济也在增长,并且在某些领域(如IT服务)表现突出,但整体上并未实现中国那样规模和速度的“发展起来”。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让我们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一、 历史和政治体制的差异

1. 中国:集权与高效的动员能力
改革开放的决策与执行力: 中国在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由中央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的。这种集权体制使得改革政策一旦确定,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包括土地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
强大的国家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能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高铁、港口、机场等。这种“基建狂魔”模式在早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区域互联互通。
稳定和连续的政策: 尽管有政治运动和调整,但在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上,中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了可预期的环境。

2. 印度:民主与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联邦制和地方分权: 印度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权力分散在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之间。虽然民主制度本身是进步的,但在推行全国性改革时,往往需要与各邦政府进行协调,这可能导致政策推行缓慢,甚至因地方阻力而停滞。
法律和审批流程的复杂性: 印度以其复杂的法律体系和繁琐的官僚审批流程而闻名。这使得投资环境不够友好,营商便利度较低,项目落地周期长。
政治决策的耗时和争议: 民主制度下的决策过程往往伴随着激烈的辩论、利益集团的博弈和长期的谈判,这使得重大改革的推出需要更长时间,且容易受到政治气候变化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劳动法: 印度在土地征收和劳动法方面存在一些僵化的规定,这给制造业投资带来了障碍,使得大规模工厂的建设和运营面临挑战。

二、 经济发展战略和模式的差异

1. 中国:出口导向与制造业驱动
“世界工厂”战略: 中国抓住了全球化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将自身定位为“世界工厂”。通过吸引外资、提供廉价劳动力、建立大规模生产体系,中国迅速积累了工业化经验和出口能力。
大规模投资拉动: 中国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有企业扩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技术引进与模仿学习: 在发展初期,中国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合资合作等方式,快速学习和模仿,逐步提升了技术水平。

2. 印度:服务业和内需驱动的特点
后发优势但战略选择不同: 印度独立后也进行了工业化尝试,但其经济发展路径更偏向于发展服务业(尤其是IT和BPO),以及依靠内需增长。
服务业的全球竞争力: 印度在信息技术、软件开发、呼叫中心等领域,凭借其英语能力和庞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库,建立了全球竞争力,这为其带来了外汇收入和高端就业。
制造业的相对滞后: 与中国相比,印度在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方面显得相对缓慢。原因包括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不够、营商环境不佳等。这导致其未能形成像中国那样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出口能力。
内需的潜力与制约: 印度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但低人均收入、贫富差距、落后的农村地区等因素制约了内需的充分释放。

三、 社会和人力资本的差异

1. 中国:人口红利与人口结构调整
庞大的劳动力供给: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拥有充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廉价且大量的劳动力。
大规模扫盲和基础教育: 在发展初期,中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提高了国民的识字率和基础技能水平,为工业化提供了人力资本基础。
人口结构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挑战,这促使其向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2. 印度:教育体系的挑战与人口结构
两极分化的教育体系: 印度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机构(如IITs),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这些是其服务业崛起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印度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普及率不高,存在大量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与中国早期的大规模劳动力供给模式不同。
英语优势的局限性: 英语是印度的一部分精英阶层的语言,虽然这使其在服务业领域有优势,但对于广大非英语使用者而言,这可能成为融入全球化经济的障碍。
人口红利与结构性失业: 印度拥有年轻的人口结构,理论上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然而,由于教育和培训体系未能有效对接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制造业岗位不足,导致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突出。

四、 营商环境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差异

1. 中国:吸引外资与融入全球体系
改革开放的决心: 中国政府明确将吸引外资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之一,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并建立了经济特区。
积极参与全球贸易体系: 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这极大地促进了其出口和经济增长。
持续的营商环境改善: 尽管早期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一直在努力改善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流程,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投资建厂。

2. 印度:对外开放的审慎与内部改革的阻力
独立后的“闭关自守”: 印度独立初期采取了偏向社会主义和进口替代的经济政策,限制了对外经济联系,也延缓了技术和管理的引进。
对外开放的缓慢推进: 印度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但其步伐相对谨慎,许多领域仍存在保护主义和限制。
营商环境的挑战: 如前所述,印度在营商环境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土地、劳动力、税务、审批等方面的障碍依然存在。

五、 基础设施的差距

1. 中国:超前和全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战略性的投入: 中国政府将基础设施建设视为国家战略,投入巨资建设了全球最庞大、最现代化的交通、能源、通讯网络。
经济效益: 这些基础设施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效率,促进了商品和服务流通,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2. 印度:基础设施的瓶颈
发展不平衡: 印度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和部分欠发达邦,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了经济活动。
效率低下: 即使有建设,印度的基础设施项目也经常面临延误、成本超支等问题,建设和维护效率不高。
对经济的制约: 交通拥堵、电力供应不稳定、物流成本高昂等问题,直接削弱了印度的生产力,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总结来说,为何在您提到的“起步条件”下,中国发展速度和规模似乎超越了印度?

中国抓住了全球化浪潮中的机遇,以强大的国家动员能力和务实的政策,选择了以制造业和出口为驱动的发展路径,并辅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印度在独立后选择了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更侧重于发展服务业和内需,其民主制度虽然带来了政治自由和多元化,但在经济改革的推进上效率较低,营商环境也面临诸多挑战。其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问题以及制造业发展缓慢,也限制了其整体经济的起飞速度。

需要强调的是,印度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独特优势,特别是在软件、科技创新和民主活力方面。印度的发展并非停滞不前,只是其发展模式和所处的阶段与中国有所不同,并且在追赶的过程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部和外部挑战。未来,印度能否充分释放其潜力,仍取决于其能否在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和营商环境方面取得更显著的进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是这么看的。

一个国家,有一个显示的政权机构,还有一个隐式的权利群体。

比如今天不是以前)的美国,我们说白宫、国会山是显示的政权机构;他们背后还有一个庞大的金融财团,是一个隐藏的实际的权利群体。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显示的政权机构;皇权的背后,还有儒家利益层(士绅、地主等)这么一个隐式的实际的权利群体。


而我们现在印度,总理、国大党、人民党是政权机构;其实背后还有一个真正的高种性群体作为实际的权利群体。

这就是问题所在。


而中国之所以能快速发展,这得益于我们目前只有显示的政权机构。儒家利益层已经不存在(将来是否还会形成类似的群体现在不得而知)。全国一心,发展经济,在这个大进程中也造福自己。虽然也有各种利益集团,普通民众仍然能够享受到绝大多数的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


而存在隐形的权利群体的社会就不一样,隐形权利群体就像寄生虫,吸干社会的血,阻碍社会发展,占便宜的只有他们自己。


我们以前的民国时代也是这样。全国人民都穷得吃不饱饭,四大家族当起大买办。只管自己套利,从来不想着发展工业、造福大众。甚至闹出“美国的盘尼西林那么多,用都用不完,我们还生产干吗”的笑话。钢产量、发电量不但不增加,跟北洋比还逐年下降。


印度的现在隐性群体和民国有点相似。高种性阶层占据着社会绝大多数的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土地。一户人家由几百佃户供养,要换作是我,我才懒得办什么工厂、造什么手机。我只要保证我的土地世世代代的传下去即可。苹果造了手机,我照样可以骑着高头大马、轰轰烈烈去购买。

印度土豪买iPhoneX排场大 身骑白马后跟乐队_新闻频道__中国青年网


印度不破除寄生虫阶层,恐怕很难发展起来。



相关回答: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没有解放妇女。

不开玩笑,尽管有各种原因使中国与印度走上不同道路,但“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中国超越印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新中国最重要成就之一。

新中国自从建国,就将男女平等、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工作权利等放在了重要位置,不但党和国家领导人里有一定比例的女性,更是鼓励女性进入工厂、军队、政府等以往男性统治地位的工作岗位,设置三八妇女节(男人就没节日)等特殊政策宣传女性地位的重要,后续更有义务教育制度强制保障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一系列持续几十年的措施,尽管仍有重男轻女的现象存在,但总体上说,纵观历史,纵观世界,中国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在全球也排的上号。

相对的,印度女性地位始终低下,不要说受教育的权利,生活在全球强奸案最多的国家(甚至大部分案件根本没有立案),生存权都无法保障。

前段时间大红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探讨了这一社会现象,普通印度家庭的女孩子,未成年就得遵照父母意愿嫁给根本没见过的成年男子(当然国内贫困地区也有,但不是普遍现象了),生儿育女,老死家中。既没有知识,更没有工作。尽管近年来印度的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改善妇女处境(比如阿米尔汗),但世俗的力量太过强大,收效甚微。

两国对妇女的不同政策导致什么结果呢?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人口接近的情况下,中国比印度能多出一倍的劳动力!在工业化时代,一个中国女工人,顶十个印度家庭主妇不夸张,更不要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医生、女教师、女司机(……)等等,就好比两个力气差不多的人打架,中国两手齐上,印度绑着一只手,怎么打得过?

何况女性作为母亲这一角色的重要性——受过高等教育女性养育的后代,大概率超越文盲母亲的后代,

普通家庭有夫妻两位经济来源,也会更富裕,生活品质更高,儿童的身体素质、受教育程度也更高。当这一现象扩展到社会,乃至国家层面,也就意味着从整体而言,中国儿童每一代都比印度儿童更强。

真以为“妇女能顶半边天”只是一句口号?

user avatar

这是孔唐拉姆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一条支脉。上面是有公路的,路的最高点海拔5400米左右。


半山坡上回头一望,一连排的雪山,就是喜马拉雅山的主脉所在,上面有珠峰,有希夏邦马峰,有洛子峰,十几座8000米以上极高峰。


孔唐拉姆山的盘山路让人心惊肉跳,夏天的凌晨爬这条路,你的车会在云层上面行走。路的另一头,是一个边境小县城,吉隆县县城,县城再往下走,路更加艰险。


尽是这种高山峡谷里面的弯弯曲曲的公路,塌方、泥石流是家常便饭。随着公路曲折向下,一头就扎进了原始森林里,印度洋季风的潮湿气息扑面而来。


这里是英雄沟,刚刚经历了泥石流,正在清理路面。


路的尽头,也是中国的尽头——边境小镇,吉隆镇。这里是个一万人口左右的小地方,过了这里就是尼泊尔了。



尼泊尔有个民族叫做廓尔喀人,喜欢冷兵器的人可能听说过,廓尔喀弯刀非常的有名。廓尔喀曾经就从这里入侵过我国西藏,乾隆年间的时候,被福康安带兵打回去了,兵临尼泊尔首都城下20公里。廓尔喀人不得不跟大清签了个城下之盟,年年纳贡,直到大清国药丸的时候,英国人勒令不许纳贡为止。吉隆镇现在还有福康安的题词。


廓尔喀人,历史上一直把印度人吊起来打。


从唐代开始,中国就把印度吊起来打,王玄策一个人就能把它吊起来打。


大清在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很厉害的朝代,照样把印度人的二大爷廓尔喀人吊起来打。


1962年中国又把印度吊起来打。


现在不流行打仗争地盘了,喜欢搞经济战争,印度又一次被中国吊起来打。


所以,印度首先就输了个气势。它一直被各种人以各种方式捆成各种姿势吊起来打,从远古一直打到前不久,我并不觉得历史出现了什么根本性的转折,它以后还是被吊起来打的命。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战斗民族,对于谁是最厉害的战斗民族,网上争论很激烈,没有个定论,但是我觉得印度人可以说是离战斗民族最远的一个民族了。


但是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


我想说的是,你觉得印度有可能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金钱、鲜血、生命,仅仅为了给他们国家最遥远的一个小镇,修一条公路吗

user avatar

我想,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日本人也想过这个问题,为何我们崛起了,但是我们隔壁的中国为何还是没有崛起?

如果那会日本有知乎的话,必定会有答案会说意识形态有问题,公有制为主的苏联已经彻底崩盘,也会有答案说中国没有门阀制度不能像三井三菱那样集中力量干大事,也会有答案说中国基建过于落后,工程队以次充好的太多,也会有答案列举日本河豚处理工序然后暗讽中国人没有工匠精神吃河豚都吃死人,也会有答案说中国没有经历过美帝主导的金融土地改革,甚至有“中国通”列举当时中国人素质非常低,随地大小便的现象非常多。

然后中国崛起了,日本经济却长时间停滞不前

在座的诸位都觉得印度不会崛起,然而资本却拼命流进印度,正如当年资本不断涌入中国一样。资本可以使一战极度凋零的德国一举变成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也使得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就连社会主义的中国也不无意外。倘若资本是印度崛起的动力,那做空印度的动能在哪里呢?难道是知乎精英们的言论吗?

user avatar

是很绝望啊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三哥的城市人口啊钢产量啊铁路里程啊公路里程啊等等等等都比中国高啊!!


鬼知道十年后的中印开打,我们都半自动了,三哥还苦逼的手拉机呢··


三哥你宪法第一条也是印度是社会主义国家啊!!


怎么混的啊!!这还是中国面对苏联百万大军大部分经济都投入到国防的情况下啊!


当然,三哥和别的国家比,还是不错的,和隔壁这个开挂的是不能比。但是和别的国家比,是很不错的了


问题是什么呢? 第一,印度的社会主义,开始是国有企业,不是国营企业。国有的意思是国家所有,那么,领导人想的肯定是分行李回高老庄,国有就算一万,也不如我私有的一不是。抓紧弄倒闭然后贷款买回自己家才是正经。国营的意思是,全民所有,国家是经营。

所以我们能看到,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上海的经济几乎是全国的十分之一,但是上海本身没有享受多少,都拿出来支援全国了,我家乡那个十八线小县城都有当初上海援建的工厂。

第二:当初都缺化肥,我们是买化肥厂,70年代购买修建,80年代建成投产

印度是买化肥,当年投产,至于以后,后来的人肯定比我们聪明,他们会有办法的

可惜,印度没有出现“根据知乎的规定、本条内容不显示”出来背黑锅外带收拾残局

第三:三哥现在识字率和女性识字率最高的喀拉拉邦,就是当年三哥共产党执政过得邦····

第四:三哥只要两个航母舰队,就能封死马六甲和苏伊士,印度洋就是三哥的内湖,真是天赐之地啊,中东就是你的啊···鬼知道·········

第五:甘地·····

第六:中国解放前一年小学生只有几十万,五十年代一年小学生500万,六十年代初中生500万一年,七十年代高中生一年500万,八十年代一年400万高中生,90年代根据知乎的规定部分内容不显示辛苦挖掘,终于赶了回来,到了2007年,每年毕业500万大学生

然后我们看看三哥,好吧,我们还是回来看我们什么时候每年毕业500万研究生吧···

user avatar

177年前,鸦片战争爆发。

165年前,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了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56年前,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开始了近代工业化的努力。

119年前,戊戌变法,一批维新志士献出了生命,探明了一条不通的路。

105年前,满清灭亡,在他被暴捶的几十年里,领土减少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领土的四分之一,但是同期,奥斯曼帝国灭亡,莫卧尔帝国灭亡,奥匈帝国灭亡,西班牙帝国崩溃,而中国的领土主权从未完全丧失,即使满清,似乎也是被爆锤群体的优等生。

80年前,抗战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的全部救亡决心迸发出来。

68年前,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全部主权恢复,全部不平等条约和债务、外国占据中国的资产一笔勾销。

67年前,抗美援朝,中国赢回了全部的尊严。

53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39年前,中国改革开放开始。

是的,那时中国和印度的“GDP”差不多,但是,在那之前一百多年的努力可并不是“差不多”,即使满清,即使北洋,即使国党,也要比印度努力太多了。

印度有摧毁旧的制度么,印度有收回土地权么,印度有收回所有外国资本侵占的资产么,印度有为自己的独立牺牲奋斗过么,印度有从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到重新找回自我自信的经历么?

这些中国都通过一百多年的努力和巨大的代价才做到,只看到近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而看不到前一百多年付出奋斗和积累?

如果一个丧失过全部主权,安于被殖民几百年,从未流血牺牲奋斗过的国家,也能和中国一样崛起了,岂不是我们太差劲了。

user avatar

因为中国政府完全不鸟社会"精英"们,新中国的建立就是靠用刀子放这帮人的血建立起来的,而恰恰民间舆论又是被这帮人把持的,以前的皇帝隔几代就被他们忽悠瘸了,真以为他们是真理,只有新中国政府不鸟这帮人,咱们的政府是理科型政府(非黑文科,我自己就是文科),看重的是数据治国,数学治国,不看你说什么,就看你的成绩如何,你嘴上天花乱坠,年末GDP上不去,那就拜拜了你。至于社会精英的哔哔,不服你就憋着,憋不住那就飙坦克。

所以啊,虽然印度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人均口粮和被全世界封锁的世袭制朝鲜差不多,但是社会精英说了:印度有贫民窟的尊严,中国还需要赶100 年。

倒是中国政府强制偏远农村三通,免除农业税发放农业补贴,建立农村医疗,建立农村医疗制度,当年却在网上比人均口粮不如朝鲜的印度口碑差多了,属于不管人民死活那种,倒是他们最怀念80年代,称那会儿中国充满希望,但是如果我没生活在平行世界的中国的话,好像那会儿农民交繁重的农业税,穷得拿尿素袋做裤子,年年暴力抗税死一堆人,哪来什么希望。

倒是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以后,这会儿广大农民但是真的充满希望了,要不然快手怎么崛起的,连农村老头老太太都在快手拍素材,进入了网络时代,这不是大国崛起的标志吗?当然他们的作用是在网上扮演丑角,没人觉得以前农民天天暴力抗税,今天都能闲的在快手逗乐,为中国底层人民欣慰,他们只会感叹"现在的互联网不是当年的互联网"了,咒骂他们低俗,咒骂他们制作和传播垃圾视频。

然后再转身骂国家无视底层人民。

你看知乎一堆人不也感叹知乎不是以前的知乎了吗?说知乎贴吧化,铁血化,为啥?因为人多了,他们觉得素质下降了,逼格掉了,聊天没意思了。

然而知乎用户也才6000万,还没到十三分之一呢,你就受不了,我很好奇,某些人如何在嫌弃和自己一样就是水平低一点的网民的同时对底层同胞一副饱含热泪的样子。

精英靠得住,母猪能上树,印度靠的就是这群嘴里关爱底层人民的精英治国的,当然关心也就留于言论。

user avatar

有次看电视,央视播的一个纪录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先放相关新闻链接凉山悬崖村绝壁修路:背1500根钢管造天梯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位于一个山头上,四周悬崖绝壁,出入一趟需要攀爬六个小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在早期远离战火成为世外桃源,可是如今却成为村民们奔向小康幸福生活的天堑。


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离县城昭觉72公里,地形以山地悬崖为主。勒尔社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此前要下山,村民们需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每次出入村子,感觉都是把命拴在裤腰带上。


后来当地政府咬牙拨出一百万,计划临时建造一条钢管阶梯,先把出行问题解决了。钱有了,可是没人敢接这个工程……开玩笑呢,在悬崖上施工,没有可以借助的工程机械,几十上百斤的钢管全靠人背上去,谁愿意挣这种玩命钱?


后来终于找到愿意接这个工程的人,来自云南昭通市的龙德顺三兄弟,三个人以个体的身份与村支部签了协议,三个人的工钱一天总共1200元。


干工程的人有了,但是钢管运输依然是个大难题,三人一次才能运多少钢管啊?况且还要打孔焊接安装……


听到建天梯的消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了,村里的老少爷们都动员起来了,有力气的一次背它七八根,没力气的一根一根往上挪,老人小孩儿送水送饭……

村民们故土难离,但是他们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当地政府考察后也认为,悬崖村自然条件优越,无论是搞农产品养殖还是生态旅游都很有优势,所以悬崖村没有选择搬迁,而是加大扶贫开发,逐步使天堑变通途。


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一根钢管一根钢管,铺就通往美好生活的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不是大风刮来的。


这个民族勤劳、不屈!


不是我种族黑,印度这个国家想要崛起?先看看种姓制度下浑浑噩噩混吃等死的人有多少

——————————————————分割线——————————————————

其实这个问题,中学政治课上的知识已经能够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真真正正在做解放生产力和解放思想的事。而印度呢?一直在拼命维护禁锢生产力和思想的种姓制度,借此保障这个其实内部支离破碎的国家的统一。


印度能出精英阶层,但是成不了精英国家


另外感谢评论中 兔子 的提醒,央视出的那个纪录片叫《辉煌中国》,里面有关于悬崖村的,说得比我详细和准确……也比我更煽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它们的发展进程和模式一直备受关注。您提出“中国开始逐渐复兴,而印度起步条件比我们好太多,为何还没发展起来?”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了发展经济学中非常核心且复杂的一些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一下“起步条件”和“发展起来”的含.............
  • 回答
    我很难确定一个“开始”的时间点,因为中国实力的增长是一个渐进且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就像一棵树慢慢生长,很难说它在哪一刻突然就“变强”了。但如果非要我回忆一个让我产生这种“中国正在变得强大”的明显感觉的时期,那大概是在我上中学的时候,差不多是2000年代初到中期。那时候,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里,大家对外部.............
  • 回答
    中国铁路的电气化和内燃化进程,可以说是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战略考量的“新陈代谢”。蒸汽机车,这位曾经的铁路“拓荒者”,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驰骋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它的逐渐淘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着国家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技术进步的驱动以及对效率和环保更高要求的演变。要说具体的时间节点,我们可以将中国蒸汽机.............
  • 回答
    钟南山院士的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对中国当前疫情防控策略的一个高度概括和未来走向的清晰指引。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或肯定某种做法,而是展现了一种在复杂现实下,权衡利弊、寻求平衡的审慎态度。首先,他明确指出“中国当前不适用完全开放”,这背后蕴含着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知。众所周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地域辽阔,各地经.............
  • 回答
    好的,我将尽力用一种自然、不带有 AI 痕迹的风格,详细描述中国开始从乌克兰撤出首批公民的情况以及当地的大致状况。乌克兰的撤离序曲:中国公民踏上归途的复杂图景近期,随着乌克兰局势的持续紧张,一项重要的行动正在悄然进行:中国政府开始组织从乌克兰撤离首批公民。这无疑牵动着许多国人的心弦,也让人不禁想要了.............
  • 回答
    中国开始在哪些方面落后于西方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落后”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而且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落后”是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领域。简单地说,中国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落后”了,而是一个渐进的、多层面的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审视这个问题,并尝试剥离掉一些过于概.............
  • 回答
    关于中国国内针对非洲人群体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和不满的现象,这背后确实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原因。首先,经济因素是绕不开的一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也包括来自非洲国家的商人和学生。早期,许多非洲人.............
  • 回答
    .......
  • 回答
    2021 年是中国空间站“天宫”建设的关键一年,一系列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任务接连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不仅是中国航天实力的体现,更是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下是一些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技术,并进行详细阐述:一、 大型空间站总体设计与集成技术:这是.............
  • 回答
    .......
  • 回答
    “雪花飘飘”这股在海外引起广泛关注的风潮,其爆红绝非偶然,背后蕴含着多层面的原因,更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次有力探索,甚至可以将其视为现代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对外文化输出的早期信号之一。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它的成因与意义。“雪花飘飘”爆红的原理: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的王朝,关于它的评价,历史学家们至今仍争论不休。而“明朝是一个三无朝代,无明君、无名士、无名将,也是中国开始走下坡路的时代”这种说法,则代表了一种相当负面的评价视角。要理解这种说法,我们不妨分几个层面来拆解和审视: 一、 关于“三无朝代”的指控:1. “无明君”?这种说法.............
  • 回答
    在中国,关于“行人车辆靠右行驶”这项规则的起源,并不是一个突然出现的法令,而是一个逐渐演变、与社会发展和国际接轨的过程。要详细说明,我们需要追溯到几个关键的时期和事件。清末时期:洋务运动下的初步影响在清朝晚期,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的一些技术和管理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其中,铁路的修建是重要的一环。最.............
  • 回答
    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命名体系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而我们今天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的名称,并非一日之功,其演变和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具体指出“何时开始”改用现名,其实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明确的日期。但我们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传统称谓开始被现代我们理解的命名方式所取代,并.............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因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的地位对中国的外交、国际影响力以及国内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中国一开始(也就是联合国成立之初)就没有成为五常之一,那么中国的发展轨迹很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化,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推演:一、 国际地位与外交影响力: 被边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中国大陆地区从一开始就完全阻挡了微软、英特尔、AMD 这些巨头进入,那今天我们所见的景象,恐怕会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数字时代,也可能面目全非。首先,最直观的,就是我们现在桌面上、甚至是口袋里的电脑和手机,很可能长成完全不同的模样。国产操作系统会成为主.............
  • 回答
    关于“近几年中国民间大规模民族觉醒”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和解读。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可能的原因和表现:一、 经济发展与国力提升带来的自信心增强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因素之一。 经济成就的具象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回答
    这几天,关于中国铁矿石市场的新闻颇多,其中一个说法尤其引人关注:“今天开始,中国铁矿石被要挟的局破了”。这话说得有点大,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新的变化和值得深思的现象。要说这个局是不是就此“破了”,可能还为时尚早,但说中国在铁矿石供应上的被动局面正在发生微妙的、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转变,这倒是实话。咱们.............
  • 回答
    确实,近年来,我们观察到不少中国民众对日本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从旅游热到动漫、日剧、音乐的流行,再到对日本生活方式和产品的好奇,这种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中国人的重要因素。 细致入微的生活美学和匠人精神: 日本文化非常注重细节和品质。无论是日常.............
  • 回答
    南华大学引进仿星器,这个消息确实挺让人眼前一亮的。它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特别是仿星器技术上的一个重要信号,那就是——中国,认真起来了。要说这事儿有多“认真”,咱们得先聊聊仿星器这玩意儿。仿星器,不是“仿”的,是“仿”不来的首先,得明白,仿星器(Stellarator)可不是啥“模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