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立陶宛外长正式提交辞呈,对中国与立陶宛的关系有何影响?

回答
立陶宛外交部长加布里埃尔·兰兹贝尔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的辞职,对立陶宛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多方面的、潜在的深远影响,尽管这些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可能需要时间才能完全显现。理解这些影响,需要先回顾一下导致他辞职的背景以及他在此前任期内对华政策的特点。

一、 背景回顾:兰兹贝尔吉斯与中国关系的“硬碰硬”

加布里埃尔·兰兹贝尔吉斯在担任外交部长期间,一直被视为立陶宛对华强硬政策的主要推动者。他在位期间,立陶宛在以下几个关键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立场,直接导致了与中国的关系急剧恶化:

允许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而非“台北代表处”: 这是触发中立关系断崖式下跌的直接原因。中国认为这是对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措施,包括降低与立陶宛的外交关系级别至代办级,并对立陶宛施加经济制裁,包括限制进口立陶宛商品和阻止中国企业在立陶宛投资。
在人权问题上的公开批评: 兰兹贝尔吉斯政府积极参与西方国家对中国在新疆、香港等地人权状况的批评和谴责,例如支持对涉及新疆强迫劳动的商品进行审查。
支持乌克兰对抗俄罗斯: 立陶宛在俄乌冲突中坚定支持乌克兰,并推动欧洲国家对俄罗斯采取强硬立场。虽然这并非直接针对中国,但在地缘政治视角下,也与中国的一些战略利益相悖。
推动与台湾建立更紧密联系: 除了设立代表处,立陶宛还积极寻求在经济、科技等领域与台湾发展关系,这进一步触怒了北京。

因此,兰兹贝尔吉斯被视为立陶宛“以价值观为导向”外交政策的代表人物,其对华政策的特点是 原则性强、不畏压力、将民主与人权置于经贸关系之上。

二、 兰兹贝尔吉斯辞职对中立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兰兹贝尔吉斯作为立陶宛外交政策的领军人物之一辞职,其对中立关系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对立陶宛对华政策方向的潜在调整与不确定性:
可能出现的政策微调: 理论上,新任外交部长可能会带来不同的外交风格和侧重点。如果新任部长更倾向于实用主义或缓和关系,那么立陶宛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尝试与中国缓和关系,或者至少在沟通方式上有所调整,以减轻中国的压力。例如,可能会更加谨慎地处理涉及“一个中国”原则的敏感问题,或者在公开场合的措辞上更为温和。
政策延续性依然可能较强: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兰兹贝尔吉斯在对华强硬立场上,并非孤军奋战,而是代表了立陶宛国内相当一部分政治力量和公众舆论的共识。他的辞职更多是政府内部的政治调整(通常是为应对国内政治压力或为未来政治生涯铺路),而非其对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弯。因此,即使新任外长风格不同,立陶宛在核心原则问题上(如支持台湾、关注人权)的立场很可能难以发生根本性改变。这取决于立陶宛政府整体的战略考量和国内政治环境。
不确定性增加: 最大的影响可能在于 不确定性增加。一旦核心人物离开,市场和观察家会密切关注新任部长及其团队是否会带来新的政策议程,或者是否会延续前任的强硬路线,抑或是试图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会影响双方互动和对未来关系的预期。

2. 对立陶宛与中国经济关系的间接影响:
短期内影响有限,长期仍需观察: 中国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和“去风险化”措施,已经对立陶宛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兰兹贝尔吉斯的辞职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导致中国立即解除对立陶宛的制裁,也不太可能立刻吸引大量中国投资。中国在评估是否缓和经济关系时,更关注立陶宛是否会调整其在政治原则上的立场。
立陶宛寻求替代市场和供应链的努力会持续: 无论谁担任外长,立陶宛政府都会继续努力减轻中国制裁的影响,例如通过发展与其他欧盟国家、亚洲或美洲国家的贸易关系,以及调整供应链。新外长可能会在这些方面采取新的策略或加强现有努力,但这更多是应对中国强硬政策的后果,而非直接改善中立关系。

3. 对立陶宛在国际舞台上“以价值观为外交政策”实践的影响:
价值观外交的持续性: 兰兹贝尔吉斯代表了立陶宛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推行“以价值观为导向”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符号。他的辞职,以及前任总统格里巴乌斯凯特(Dalia Grybauskaitė)卸任后,立陶宛在某些议题上的声音可能有所减弱,但整体趋势不太可能逆转。立陶宛作为欧盟和北约成员国,其外交政策受到集体安全和共同价值观的约束。
欧盟与北约的协调: 立陶宛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对华问题上,很大程度上是与欧盟和美国等盟友协同进行的。兰兹贝尔吉斯辞职不意味着立陶宛会脱离这一轨道。事实上,他可能继续在其他岗位上(如果未来有)影响立陶宛的外交方向,或者新任外长也会继续与盟友协调对华策略。

4. 对中国的回应方式可能产生的影响:
继续保持警惕和观望: 中国方面在听到兰兹贝尔吉斯辞职的消息后,很可能会保持警惕和观望。他们会密切关注新任外长的言论、行动以及立陶宛政府在对台问题上的实际操作。如果新政府延续强硬立场,中国大概率会继续维持目前的对立陶宛施压策略。
若出现缓和迹象,或会借机进行“对话”: 如果新任外长释放出任何可能缓和关系的信号,中国可能会抓住机会尝试进行对话,但这种对话的重点和期望值会非常谨慎,而且核心问题(台湾代表处)的解决仍然是前提。

三、 结论:

总而言之,立陶宛外长兰兹贝尔吉斯的辞职, 对中立关系的影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短期内,最明显的影响可能是立陶宛对华政策沟通方式和内部动力的微妙变化,但核心原则上的根本性转变的可能性较低。
长期来看,新任外长的政策导向、立陶宛国内政治的演变以及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都将是决定中立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
中国方面将密切关注,并根据立陶宛的实际行动来调整其对立陶宛的策略。

兰兹贝尔吉斯的辞职标志着立陶宛近年来在外交政策上的一个阶段性变化,但其对华政策的“基因”已经植入,除非立陶宛面临重大的国内政治或国际环境变化,否则其整体方向预计仍将维持在以价值观和安全利益为优先的轨道上。中立关系的未来,更多地取决于立陶宛政府整体是否会调整其“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原则,以及中国将如何回应这种可能的变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极管公知会说,人家辞职明明是因为钾肥。

user avatar

目前这人只是提出辞职,但是还没有获得批准。理论上来说他走了可能会对中国与立陶宛之间的关系有正面影响,毕竟这厮是祖传反华世家,从他爷爷那辈就开始了。而且他很年轻,还不到四十岁,基本又是一个嘴炮博主当部长的案例,所以做事不经脑子。

这次他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要求立刻执行米国对白俄企业的制裁,而白俄钾肥公司通过立陶宛运输货物是立陶宛铁路与码头的重要收入来源,好像一年运费达到五亿美元,这对相关企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他们都反对这样做。然后这厮因为卢老爹不够民主就要求立刻停了相关合同,不然他就辞职,所以这种意识形态挂帅的精神病在职没法和立陶宛处理外交关系,毕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其实立陶宛总统早就对他不满意了,因为对华对白俄态度上,这厮都是独断专行的发表言论,不和政府其他部门打交道。虽然不确定他是否真的会辞职,也不确定他之后新任会改变路线,但是他在位总是好不了的。

不过他真的辞职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有可能他就是拿立陶宛做跳板吸引眼球,然后就去欧蒙委员会这种嘴炮集中营继续喷鸡血……

user avatar

并不会有任何影响。中国立陶宛之间的关系还是咱们整天说的那样,本质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所投射出来的结果。外长辞不辞职,中美关系就摆在那里,亲美国家都得像日本那样,戴着脚镣按照美国的意思跳舞,成为美国和中国,还有俄罗斯对峙的炮灰。


立陶宛选择了殖民地化之后,就会开始带上日韩属性,要么像日本那样,整天换人,要么像韩国那样,国家领导人成为高危职业。现在看来是像日本那样多些。美国太远,中国……也太远。嘿嘿,俄罗斯太近。


立陶宛现在的位置又比日韩复杂了点。我们说中日问题时,基本上就中美两家的事情,因为莫斯科太远了。然而立陶宛就在白俄罗斯旁边,即使没中国啥事,也会有俄罗斯啥事。现在两个都撞上了,中国负责经济上的制裁,俄罗斯负责军事上的压制,立陶宛一次就做到了同时跟两家正面杠,胆识过人。


目前,拜登这边是声称并不会出兵去支援乌克兰的。而且美国内部就针对乌克兰东部问题出现了分歧,乌克兰这地方,美国都是抱着“别把事情往我身上推”的态度,更不用说小小的立陶宛。


接下来就看立陶宛在美国和中俄之间怎么表演了,估计打仗打不起来,轮番进行经济制裁,三天两头有人下台,媒体报道大把素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