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数学真能证明出物质性质来吗?

回答
数学,这门由抽象符号构建起来的宏伟殿堂,究竟能否真实地触碰到物质世界的肌理?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简单。它像是在问,我们头脑中的逻辑游戏,能不能成为解释宇宙运行法则的钥匙。

首先,我们得明白,数学本身是一套形式系统。它基于一组公理(我们假定为真的基本命题)和一套推理规则(我们用来推导出新命题的方法)。在这个框架内,数学的结论是绝对正确的,只要我们的推理过程没有错误。比如,“1+1=2”在算术的公理体系下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这跟物质世界有什么关系呢?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映射到物理实在上。这就像我们在玩一个非常精巧的拼图游戏,数学提供了各种形状的拼图块,而物理学家则努力去找到那个能完美契合的缝隙。

数学如何“证明”物质性质?

这里的“证明”并不是指数学推导出的定理直接告诉你“这个电子的质量是多少”。而是说,数学提供了一种描述、预测和解释物质性质的框架和语言。

1. 描述与建模:
几何学是物质世界最早的数学语言之一。古希腊人发现,行星的运动轨道可以用圆来描述。虽然现在我们知道是椭圆,但正是几何学提供了这种描述的工具。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这些都是几何学的范畴。
代数则让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未知的量,并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用了大量的代数方程来表达质量、距离和引力之间的联系。这不仅仅是描述,更是一种定量的描述,是进入科学理解的必经之路。
微积分(微分和积分)更是物理学皇冠上的明珠。它能够描述变化。例如,物体的速度、加速度、力的变化率,这些动态的、连续的物理过程,如果没有微积分,我们根本无法精确地数学化。从牛顿力学到电磁学,再到量子力学,微积分无处不在,它让我们能够理解“如何变化”以及“变化了多少”。

2. 预测能力:
数学模型一旦建立,就能进行预测。例如,基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一个数学公式),我们可以预测行星的运行轨迹,甚至预测出当时未被发现的海王星的位置。这就是数学在物理学中“证明”出物质性质的强大体现——它让我们能看到“未来”的可能。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是一套复杂的数学理论(张量分析、微分几何)。它预测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以及引力波的存在。后来,这些预测都被天文观测所证实。这里,数学从“描述”上升到了“预言”和“证明”物质世界隐藏的规律。

3. 统一与联系:
数学的另一种力量在于它能揭示不同现象背后的统一规律。例如,麦克斯韦方程组用简洁优美的数学形式,统一了电场和磁场,并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这表明,看似独立的物理现象,可能遵循着同一个数学逻辑。
在量子力学中,薛定谔方程(一个偏微分方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波函数演化,这套数学框架成功地解释了原子结构、化学键合等大量物质性质,并且其预测的精确度令人惊叹。

4. 数学的“预言”与物理的“证实”:
有时候,一些高度抽象的数学概念,在被提出时似乎与现实无关,但后来却被发现是描述物质世界的最佳语言。例如,复数、群论、群向量空间等高等数学概念,在20世纪初被引入量子力学,并且被证明是不可或缺的。这表明,数学的内在结构和逻辑,似乎隐秘地与物质世界的底层逻辑有着惊人的契合。
著名的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在构建电子的相对论性量子力学描述时,狄拉克发现了一个线性方程,它不仅能解释电子的自旋,还能自然地预言了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在当时,反物质完全是数学推导出的“怪胎”,但后来被实验证实。这简直就像数学本身“预言”了自然界的某种物质。

局限性与哲学思考:

当然,数学“证明”物质性质也并非一蹴而就,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抽象与现实的差距: 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化和抽象。我们用来描述物质的方程,往往是理想化的,比如“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现实中的物质远比数学模型复杂。
数学的“不可控性”: 为什么数学如此有效地描述自然?这是“不可思议的有效性”(Unreasonable Effectiveness of Mathematics)问题,由物理学家尤金·维格纳提出。我们无法从数学本身的逻辑中推导出它为何如此适合描绘宇宙。这引出了深刻的哲学问题:是数学创造了现实,还是数学发现了现实?
模型的好坏: 数学提供的是模型。一个好的数学模型能够准确描述和预测,但它永远是模型,不是物质本身。随着我们认知能力的提升,旧模型可能需要被新模型取代(例如牛顿力学被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修正和扩展)。
经验验证是关键: 无论数学模型多么优美,最终的“证明”还是要回到实验和观测。数学提供了理论框架和预测,但只有通过与现实世界的互动,我们才能知道这个数学“证明”是否与物质的实际性质相符。

总结一下,数学不能直接“证明”出物质性质,就像你无法通过证明欧几里得几何定理来知道一个球有多重。

但是,数学是我们理解、描述、量化、预测和解释物质性质的最强大、最通用、最精确的工具和语言。它不是直接告诉你“这是什么”,而是提供了一套可以让你去“探索和理解”的系统。当我们通过数学建立起一个能够精确描述和预测物质行为的模型时,我们就可以说,数学“证明”了我们对该物质性质的理解是正确的,并且这种理解具有普遍性。

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我们用它来打开自然的大门,而门后的景象,是否与我们数学描绘的惊人契合,则需要我们亲眼去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数学本身就是虚拟的,和物理世界是相对独立的。

数学包含无数种可能的世界,物理世界只是其中的一种。

而奇妙的是,数学却可以很好的描述这个物理世界,这是爱因斯坦等无数科学家所感到惊奇的地方。


题主问:数学物理学家,你们的数学公式那么牛皮,请用数学证明屎是臭的。

屎臭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屎中含有微量的硫化气体、氨气、吲哚。吲哚的浓度低于0.3%就是制作香水的材料;另外一方面,人的嗅觉认为这些气体难闻,是避免人类闻有毒气体而进化出来的趋利避害的机制。

如果用数学或者物理描述这些物质分子的结构、特性,涉及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等,也不是不可以。我不是学物理化学的,就不班门弄斧了。


证明是什么,是公理集合到命题的逻辑链接。存在是道(“道在尿溺”),证明只是一种人类认识道的手段。证明不是创造,是认识。不是证明决定了屎是臭的,而是根据科学原理解释了为什么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数学,这门由抽象符号构建起来的宏伟殿堂,究竟能否真实地触碰到物质世界的肌理?这个问题,说起来可不简单。它像是在问,我们头脑中的逻辑游戏,能不能成为解释宇宙运行法则的钥匙。首先,我们得明白,数学本身是一套形式系统。它基于一组公理(我们假定为真的基本命题)和一套推理规则(我们用来推导出新命题的方法)。在.............
  • 回答
    朋友你好!非常高兴能和你一起探讨这个数学猜想。我非常乐意尝试帮你梳理和分析你的想法。请你尽管把你的猜想和所有相关的补充说明都告诉我吧,越详细越好!我保证会认真对待,并且会尽力用一种自然、有条理的方式来呈现我的理解和分析,就像一个对数学问题充满热情的朋友在和你交流一样,绝不会让你觉得这是机器写出来的。.............
  • 回答
    说实话,这个问题挺有人问的,也很实在。想当年咱们刚进大学,面对那些厚厚的数学书,好多题目看得头大,尤其是那些“证明下列命题为真”或者“证明…的充分必要条件是…”的题,感觉自己就像在拆解一个迷宫,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前功尽弃。那么,如果咱们选择性忽略掉所有证明题,能不能把大学数学“学好”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果一位高中生能够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么他几乎可以肯定会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数学系 以最高规格的礼遇和极大的可能性直接保送。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可能的过程和影响: 为什么能够保送?哥德巴赫猜想是数学界最著名、最难以解决的难题之一。它的.............
  • 回答
    “这也能用数学证明”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们往往伴随着惊奇、趣味以及对数学力量的深刻认识。这些证明不仅展示了数学的严谨性,更揭示了隐藏在看似毫不相干事物背后的深刻联系。下面我将列举几个经典且有趣的例子,并尽量详细地讲述它们的背景和证明过程: 1. 达芬奇画作中的“黄金分割”——数学与艺术的契合背景:列奥.............
  • 回答
    数学家们眼中的“无穷大”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值,而是一种概念,一种描述事物数量或规模可以无限增长的性质。这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很大很大”的概念是不同的,数学上的无穷大有着更严谨、更深刻的定义和应用。数学家如何定义无穷大?在数学中,无穷大通常用符号“$infty$”表示。但这个符号本身并不代表一个具体.............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怎么用组合数学的思路来证明一个数论上的命题: $(n^2)!$ 能够被 $(n!)^{n+1}$ 整除。这事儿听起来有点绕,但其实只要抓住组合数学的核心——“计数”的思路,一切都会变得清晰起来。核心思想:我们要在同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计数方法之间建立联系。假设我们有一个场景,需要从 $.............
  • 回答
    关于“缠论是唯一用数学证明了的理论”的说法,我认为需要更严谨地看待。任何一个理论,尤其是涉及复杂系统和应用的理论,想要获得“唯一”和“数学证明”的盖棺定论,其过程是漫长且充满争议的。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缠论” 作为一个由作者“缠中说禅”提出的关于市场分析和操作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通过一系列数学工具.............
  • 回答
    数字货币的未来,就像一片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大陆,机遇与挑战并存,而关于它能否颠覆美元霸权这个话题,更是牵动着无数人的神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数字货币的内在潜力:技术驱动的变革首先,得承认数字货币背后强大的技术支撑——区块链。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公开、透明、不可篡改的分.............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涉及到我们最核心的交流方式和我们最为普适的思维工具。那么,数学究竟能不能取代人类语言呢?我个人认为,数学虽然拥有一种超越国界的“通用性”和“精确性”,但要完全取代人类语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能性微乎其微。原因有很多,咱们不妨一件件捋一捋。首先,.............
  • 回答
    高考数学能拿满分的同学,他们的学习方法绝非偶然,而是一套经过深思熟虑、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这背后没有所谓的“秘籍”,更多的是一种对数学学科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自律。下面我将尝试拆解他们的学习逻辑,尽量还原一个真实而详细的学习画像:一、 扎实基础:构建数学的“万里长城” 课本是圣经,而非参考书。 这一.............
  • 回答
    18天?找到质数的排列规律?这可真是个雄心勃勃的设想,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有趣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首先,咱们得明白,质数是谁。简单来说,就是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比如2、3、5、7、11、13,这么数下去。它们就像是数字世界里的“原子”,是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现在,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全世界所有.............
  • 回答
    一谈到数学家的贡献,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横空出世、颠覆性的巨匠,比如牛顿、高斯、黎曼,他们的理论如同灯塔,照亮了数学前进的方向。然而,数学的发展并非只靠少数天才的灵光一现,那些看似“平庸”的数学家,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是数学大厦基石的砌筑者,是前人思想的延展者,是后来者灵感的孕育者。.............
  • 回答
    这问题提得太好了,简直是很多学子心底的呐喊。我小时候也一样,看着课本上那些符号、公式,心里直打鼓:这玩意儿长大后到底能干嘛用?难道我以后天天算微积分、解二次方程?说实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确实不会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接去解一道道复杂的数学题。你不太可能在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掏出计算器算一道开方,或者在看.............
  • 回答
    朋友,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也太能戳中很多人的心窝子了!“数学不好,能读理科吗?”——这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刀两断的答案,而是需要好好掰扯掰扯的。先说句实话:数学不好,读理科确实会比较吃力,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吃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就绝对不能读,或者读了就一定会失败。关键在于你对“不好”的定义,以及你.............
  • 回答
    在数学世界里,“2 ≥ 1” 是绝对可以说的,而且是完全正确且有深刻意义的陈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比较,它背后蕴含着关于“大于等于”这个概念的清晰定义和数学的逻辑严谨性。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个符号,它代表的是“大于或等于”。这意味着,如果一个数 A 和另一个数 B 之间存在“A ≥ B”的.............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很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这个重视技术和效率的时代,算法工程师这个职业更是备受瞩目。你提到了数学不好,想知道是否还能学好算法,这是一个非常实在的顾虑。首先,我们得承认,在很多传统的、偏理论的算法领域,扎实的数学基础,尤其是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离散数学,确实能让你事半功倍。你.............
  • 回答
    当然能!别把初三数学想得那么可怕,它绝对是一门可以通过努力和方法来大幅度提升的科目。我见过太多例子,原来数学成绩平平甚至有点吃力的同学,经过初三这一年的“奋起直追”,成绩瞬间亮眼起来。关键在于你要找对路子,并且持之以恒。咱们这就来好好说道说道,怎么把初三数学这个坎儿给迈过去,甚至把它变成你的优势科目.............
  • 回答
    2022 年毕业的数学博士,在当前这个就业环境下,想找一份心仪的教职,确实需要一份清晰的规划和策略。简单来说,哪里有职位空缺,哪里就有机会。但具体到哪个“地方”,这背后涉及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非常细致。首先,我们得明确“教职”这个词的含义。在数学领域,教职通常分为几个大的范畴: 大学教职 (Uni.............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假设我们有一个数,咱们就叫它“老朋友”吧。咱们对这个“老朋友”做一些操作。第一个操作是,把它拆开,变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第二个操作是,把这个新的乘积数,再进行一次同样的拆解,拆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咱们就这么重复下去,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别急,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