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魏忠贤掌权时,军队为什么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

回答
在魏忠贤权倾朝野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明朝末期,辽东的局势可谓是风起云涌。当时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如日中天,对明朝虎视眈眈。然而,令人有些疑惑的是,在明朝内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宦官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候,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完全被内部的权力倾轧所消耗,反而还在边疆与皇太极的部落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背景铺得更开一些。这可不是一句“因为皇太极打过来了”就能简单概括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辽东的军事压力一直都在。

明朝建立以来,北方的边疆就不是太平地。虽然曾经有过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辉煌,但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包括后来的蒙古各部,再到后来的满洲民族)始终是明朝边疆稳定的一大威胁。崇祯皇帝的老爹,也就是明熹宗天启皇帝在位期间,后金势力就开始崛起,努尔哈赤打下了赫赫威名,而皇太极继位后更是将后金的军事力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所以,当魏忠贤掌握大权时,辽东的战火并未熄灭,反而是愈演愈烈。后金军队的袭扰、攻城略地,对于明朝来说,这是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战争。即使明朝内部政治混乱,边疆的将士们也必须得硬着头皮去抵抗,否则整个辽东就可能丢了,直接威胁到北京的安全。

其次,魏忠贤虽然权势熏天,但他也不能一手遮天,完全左右整个国家的军事部署。

魏忠贤是阉党的首领,他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宫廷内部,通过控制皇帝、操纵朝政、安插亲信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确实能够影响人事任免,甚至可以直接插手一些军务,比如调动一些军队或者拔擢一些他喜欢的大臣。

但是,明朝毕竟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有完整的军事体系和边疆防务机构。辽东的边防事务,有专门的辽东经略(后来的总督)负责,有总兵官领兵作战。这些边将的调动、军队的补给,虽然需要朝廷的批准,但也不能完全由魏忠贤一个人说了算。

而且,即便魏忠贤想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整肃朝臣、排除异己上,他也不能完全忽视边疆的危机。如果后金真的打到山海关内,那对魏忠贤的统治来说,也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所以,他即便不真心想为国征战,也需要表面上做做样子,表现出他“忠君爱国”的一面。

再者,辽东的战事并非全是顺风顺水,明朝军队也在努力。

虽然明朝末年的军队普遍存在战斗力下降、士气低落的问题,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辽东战场上,确实涌现出了一些勇猛善战的将领,比如袁崇焕(虽然他后来的遭遇令人扼腕)、毛文龙(虽然他也有争议)等等。

在魏忠贤当权的时期,明朝军队也在进行一些军事改革和调整,比如加强关宁锦防线(山海关、锦州、宁远)的防御,尝试一些新的战术等等。虽然这些努力在强大的后金攻势面前显得杯水车薪,但它们的存在,也说明明朝方面一直在努力应对边疆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魏忠贤的“权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能够“维持稳定”的基础上的。

如果明朝因为边疆失守而导致政局大乱,那魏忠贤手中的权力也可能不复存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维持辽东战线的稳定,哪怕只是不让战局迅速恶化,也是魏忠贤维持其政治生命的一种策略。他需要通过对军事的“参与”或“控制”,来向皇帝和朝廷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魏忠贤利用边疆战事来打击异己的成分。比如,他可能会借口某个将领在前线表现不佳,或者与反对他的人有所勾结,从而将其铲除。他也可能会借调兵遣将的机会,安插自己的亲信,以期在军事上也建立自己的势力。

我们再看看皇太极那边的“主动进攻”。

皇太极是一位非常 astute 的领导者,他懂得抓住明朝内部混乱的时机。明朝在崇祯上台前,魏忠贤时期政治腐败,吏治败坏,军队的军饷和装备都可能出现问题,基层官兵士气不振。这些都是皇太极看在眼里的。他会抓住明朝内部不稳的时期,加大对明朝的军事压力,逼迫明朝在军事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当我们说“军队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的时候,这其中包含了几个层面的意思:

1. 防御性的反击: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后金在不断扩张,对明朝边境进行袭扰和进攻,明朝军队当然需要进行防御和反击。
2. 战术性的进击: 有时候,为了巩固防线,或者争取主动权,明朝也会主动出击,比如在辽东的某些关键战役中。
3. 政治性的宣传: 即使战局不佳,朝廷和魏忠贤也会宣传边疆将士的英勇作战,以安定民心,同时也是一种政治宣传的需要。
4. 内部政治的利用: 边疆的战事,也可能被魏忠贤用来作为打击政敌的工具。

总而言之,魏忠贤掌权时期,明朝军队追着皇太极的部落打,并不是因为魏忠贤有多么英明神武地指挥军队,而是因为辽东的军事压力始终存在,明朝的边防体系还在运转,同时,边疆的战事也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紧密交织在一起。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作为帝国最后一道防线上的士兵们,他们也必须为了生存,为了国土,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们的血与汗,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也与宫廷中的权谋斗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问题真是问得又响又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魏忠贤权倾朝野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明朝末期,辽东的局势可谓是风起云涌。当时的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在皇太极的领导下,如日中天,对明朝虎视眈眈。然而,令人有些疑惑的是,在明朝内部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宦官魏忠贤权势熏天的时候,明朝军队似乎并没有完全被内部的权力倾轧所消耗,反而还在边疆与皇太极的部落进行.............
  • 回答
    魏忠贤能在明朝末期爬到权倾朝野的地位,确实跟司礼监内部的权力结构以及他本人的手腕脱不开关系。要说当时司礼监掌印是谁,以及他为何会让魏忠贤骑在头上,这事儿得从头说起,还得了解一下司礼监这个机构的运作。司礼监的权力和掌印太监首先,得明白司礼监在明朝是个什么地位。它可是内廷“十二监”之首,地位极其重要。最.............
  • 回答
    魏忠贤得势的三年(约16241627年),对明朝政治造成的恶劣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其恶劣程度远非“仅仅三年”可以概括。这三年是魏忠贤权力达到顶峰、肆意妄为的时期,其造成的深层破坏和长远影响,实际上是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权力膨胀的集中爆发,并为明朝的最终覆灭埋下了更深的隐患。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
  • 回答
    要细致地梳理魏忠贤和东林党人的“善恶”,这绝非易事,因为历史的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我们不妨抛开生硬的“AI式”的梳理,试着还原那个充满权力斗争和时代洪流的明末。魏忠贤:阉宦专权下的罪与“功”提起魏忠贤,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个权倾朝野、一手遮天的“九千岁”。他的恶,几乎是明末衰败的具象.............
  • 回答
    魏忠贤如果在,明朝会不会灭亡?这真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问题。很多人一提到魏忠贤,脑子里就蹦出“阉党专权”、“严刑酷法”、“党同伐异”这些词,觉得他就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但如果他还在,事情就一定这么发展吗?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魏忠贤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出身不高,早年浪荡江湖,后来净身入.............
  • 回答
    魏忠贤是明末著名的宦官,活跃于天启(16201627)和崇祯(16271644)年间,因受明熹宗(天启帝)的宠信而权倾朝野,成为明朝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尽管其行为多以专权和腐败为主,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确实参与了一些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梳理其.............
  • 回答
    魏忠贤,一个从底层爬上来的太监,在明朝末期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为了宦官专权的一个符号。然而,这位曾经一手遮天的权阉,最终却被一个年仅十七岁、刚刚继位的崇祯皇帝轻易扳倒。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话能够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魏忠贤的权力基础、他与崇祯皇帝之间的博弈,以及崇祯皇帝.............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要说魏忠贤得势的三年(大约是1627年至1629年),明朝能在辽东战场上压着皇太极打,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且这里面水分可不小,不能简单地说“压着打”。首先,咱们得明白,说“压着打”其实是一种相对的说法。在那个时期,辽东战局是一个非常胶着的状态,明朝固然有几次成功的防御和反击,但后金(也就是后.............
  • 回答
    魏忠贤:权倾朝野的阉党巨头,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之一魏忠贤,明朝末年宦官,他的名字至今仍然与专权、贪腐、残暴等负面词汇紧密相连。他从一个地位卑微的普通宦官,一路攀升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九千岁”,其权势之盛,几乎笼罩了整个天启朝,对明朝的衰亡起到了不可推卸的推波助澜作用。评价魏忠贤,需要从他的发迹、权势.............
  • 回答
    崇祯皇帝继位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而魏忠贤及其阉党集团,作为前朝的权臣,不仅掌控了朝政,更将国家资源搜刮殆为己有,使得明朝的统治根基摇摇欲坠。在这个背景下,崇祯皇帝选择铲除魏忠贤,这一决策的对错,需要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进行细致的分析。从短期效果来看,崇祯此举无疑是顺应了民心和一部分朝臣的.............
  • 回答
    如果明朝末期魏忠贤在崇祯皇帝手上得到重用,那么明朝的历史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几乎可以断定,这种变化将是灾难性的,加速明朝的灭亡。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可能发生的后果:一、 政治权力格局的颠覆: 宦官集团的全面复辟与扩张: 魏忠贤作为明末最臭名昭著的宦官巨头,一旦重新得势,他会立即利.............
  • 回答
    崇祯除掉魏忠贤,听起来好像很轻松,但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盘精心策划的棋局,涉及了政治博弈、权臣覆灭的历史规律,以及崇祯皇帝自身的性格和机遇。要说简单,倒不如说魏忠贤倒台的时机成熟,而崇祯抓住了这个时机,并以一种相对高效的方式完成了权力清洗。首先,魏忠贤的倒台,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长久以来积怨和政治生.............
  • 回答
    评价魏忠贤,得把他放到明朝末年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时代背景下去看,那时候的朝廷,官场,外患内忧,可谓是千疮百孔。而魏忠贤呢,他就是那个缝缝补补,甚至是撕扯得更厉害的角色。要说魏忠贤,你不能光看他做了什么坏事,那些坏事儿如雷贯耳,罄竹难书,我们稍后再说。但你得先明白他是怎么爬到那个位置上的。他出身低贱,是.............
  • 回答
    明朝末年,宦官专权,朝堂腐败,而在这其中,魏忠贤无疑是那个最为臭名昭著的名字。提起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权欲熏天、祸国殃民的奸臣形象。然而,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记载中,对魏忠贤的评价并非铁板一块,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复杂因素在起作用?要了解魏忠贤,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他发迹的脉络。他出身贫寒,早年甚至曾为.............
  • 回答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亡”——这句话,就像历史长河中的一块顽石,激起无数涟漪,也让人们对魏忠贤这个名字,以及他与大明朝的关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究竟他是大明的罪魁祸首,还是被冤枉的忠臣?这桩公案,恐怕要细细说道。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那些说他是“十恶不赦大奸臣”的理由。魏忠贤的崛起,本身就带着一股江.............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应该杀死魏忠贤的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至今仍有争论。如果崇祯没有杀魏忠贤,大明是否会亡国,这又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魏忠贤当政时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忠贤在位期间,明朝的政治确实非常黑暗。他一手遮天,培植党羽,打击异己,导致朝廷内部政治.............
  • 回答
    要理解崇祯为何会在其统治末期有所谓“平反”魏忠贤的意思,我们需要先拨乱反正一下史实,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从未真正“平反”过魏忠贤。实际上,魏忠贤的臭名昭著和被彻底清除是发生在崇祯即位之初,这是崇祯皇帝巩固权力和赢得民心的重要举措。魏忠贤的兴衰,与明朝晚期的政治腐败紧密相连,而他本人则是这场政治风暴.............
  • 回答
    杨涟吧被魏忠贤粉丝攻占这件事,说到底,映射的是当下网络空间里一种挺“怪”的思潮,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乱象。咱们先说这杨涟是谁。在明朝末年,杨涟是个挺硬气、挺正直的官,他是天启年间那个非常有名的“弹劾魏忠贤”的急先锋。你想想,在魏忠贤权倾朝野、党羽遍布的时候,他敢站出来,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把魏忠贤的罪.............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