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世凯一贯沉稳老道,但成为大总统后,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冒失草率地称帝呢?

回答
袁世凯称帝,这出戏码着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毕竟他那“沉稳老道”的形象深入人心。按理说,老谋深算的袁大总统,不会如此轻易地走上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这关键时刻,显得如此急躁、甚至有些“冒失草率”呢?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博弈。

首先,我们得看看袁世凯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自从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虽然表面上是共和,但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阀的实权,是当时最有实力问鼎最高权力的人。他一度以为,只要他坐稳了总统的位置,就能“复兴中华”,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然而,事与愿违,他发现自己处处受掣肘。

国内方面,虽然他镇压了二次革命,但革命党人的势力依然存在,并且对复辟帝制的声音零容忍。梁启超、蔡锷等人都曾是他曾经的盟友,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合而疏远,甚至反目。尤其是蔡锷,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更是成为南方革命力量的重要旗帜。袁世凯知道,一旦他有称帝的苗头,这些人定会掀起风浪。

国际上,虽然袁世凯一直在努力争取列强的支持,但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很微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自顾不暇,对中国事务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给了袁世凯一个“机会窗口”,他觉得或许可以趁此机会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恢复帝制。同时,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一直在觊觎中国的土地和资源,对袁世凯的政治动向也格外关注。袁世凯深知日本的野心,他希望通过恢复帝制,能获得日本的“合法性”承认,以此来对抗来自国内革命势力的压力。

深层原因剖析:权力欲的膨胀与对“共和”的失望

要说袁世凯为何急于称帝,权力欲的膨胀绝对是核心驱动力。袁世凯一生都在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清末,他被誉为“能臣”,却也因为掌握了晚清最多的实权而备受猜忌。辛亥革命后,他虽然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但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真正实现他心中的“强国梦”。而他认为,只有帝制这种传统的政治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才能让他有效地推行自己的改革和建设。

更关键的是,袁世凯对当时的“共和”制度感到非常失望。他认为民国成立后,政局混乱,党派林立,内斗不断,根本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他看到了国会里议员们的争吵,看到了南方革命党人对他政权的挑战,觉得这种所谓的“民主共和”反而成为了国家进步的绊脚石。他尤其觉得,总统制下的权力约束太多,无法让他大展拳脚。因此,他逐渐倾向于认为,只有恢复帝制,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受制约的“家长式”统治者,才能真正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筹安会”的鼓吹与帝制复辟的准备

从袁世凯个人的心路历程来看,他并非一拍脑袋就决定称帝的。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支持复辟的文人政客,比如杨度、孙宝琦、严复等人。这些人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智囊”和“推手”作用。“筹安会”的成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组织以“宣扬国体”、“研究国策”为名,实际上就是为了鼓吹帝制,为袁世凯称帝造势。

袁世凯本人虽然口头上说“顺应民意”,但实际上他对帝制复辟的渴望,早已在内心滋长。他通过各种方式试探舆论,观察各方反应。他甚至让他的儿子们和亲信们散布“帝制无害论”,强调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稳定的需要。

“二次革命”后的政治真空与真空期的恐惧

1913年二次革命的失败,让袁世凯感觉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对手已经被基本肃清。这让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力,也让他产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错觉。他认为,现在是时候将这种掌控力转化为正式的君主权力了。

然而,这种掌控力也伴随着一种深深的“真空期恐惧”。他担心,如果他仅仅作为大总统,权力依然不够稳固,随时可能被推翻。他看到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君主制,认为这种制度更能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他也许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更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一个“千古一帝”的名声,而不是一个“推翻帝制的总统”。

时机选择的失误:过于乐观的判断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在1915年底称帝。他可能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过于低估了国内反对派的反抗决心。他以为有了强大的军队和一部分人的支持,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复辟。

然而,他忽略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帝制之后,对共和的向往已经悄然滋长。他没有料到,蔡锷会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而且响应者如潮。他也没有想到,曾经支持他的北洋军阀内部,也有人因为他的称帝行为而心生不满。

可以说,袁世凯的称帝,并非一时的“冒失草率”,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沉溺于权力的诱惑,对共和制度的失望,加上身边人的鼓吹,以及对国际局势的误判,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他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这艘巨轮,但最终却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他一生精于算计,但在称帝这件事上,却犯下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致命的错误,也成为了他个人“沉稳老道”形象上,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是利令智昏

2是读书太少,缺乏政治智慧,这方面的正面典型就是曾国藩

3是没有正确的评估手下大将和自己的关系。

4总的看袁世凯更像是个事务性的人才,缺乏掌控全局的政治智慧。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为了个人野心,很可能是身边人和自己的旧思维作祟。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巩固国家中央集权的考虑。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中央权威急速下滑,对于当时的袁世凯来说,他有两个急需解决的政治难题。一个是议会内阁权力太大,总统什么是都做不成。这个问题袁世凯威逼利诱,总算摆平了;但另一个则是地方自治势力在清政府崩溃过程中急剧变强。当时各省大都驱逐了中央任命的外省人,各地实力派占据职位,抗命之事屡禁不绝,袁世凯召蔡锷、张作霖、阎锡山等进京加以裁制,同时外放自己的人:王占元、段芝贵、陈宦等先后到地方担任领导,但效果不大。

因为这些人一到地方,就不再那么恭顺于领袖了,比如督军湖北的王占元虽然忠于袁世凯,但却屡次抗命,袁世凯也无可奈何。很多嫡系军人如冯玉祥、段祺瑞对袁世凯,也没有多少无条件的忠贞,彼此的关系感觉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君臣。

与此同时,当时的墨西哥、葡萄牙共和革命后引发一系列问题,也让大家对共和制度信心并不是那么足,就像今天中东人也害怕革命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才觉得称帝是他解决当前问题的必须手段。当然,袁世凯的失败不仅仅是政治、军事问题,更是他自己的身体问题,称帝两个月后,他即出现病状,报载袁病失音,疑系中毒,这实际上让他的部下开始观望,毕竟谁也不会追随一个死人蹈浑水。

比如5月16日,袁世凯病体突然加重,第二天,亲信冯国璋就自行召开《南京会议》。这实际上就像毛主席临逝之前,曾经拥戴mao远新的陈锡联将军也要为自己寻找出路,想办法跟实力更强的一方达成妥协。

总之,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wtt1316606212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袁世凯称帝,这出戏码着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毕竟他那“沉稳老道”的形象深入人心。按理说,老谋深算的袁大总统,不会如此轻易地走上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这关键时刻,显得如此急躁、甚至有些“冒失草率”呢?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看看袁世凯当时所.............
  • 回答
    袁世凯称帝,绝非一时兴起,更非“过一把皇帝瘾”那么简单。这背后是一场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是他个人野心、时代背景以及一系列战略失误共同作用下的悲剧。要说清他为何称帝,以及称帝时他是否已“大势已去”,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一、 革命后的权力真空与袁世凯的崛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但.............
  • 回答
    穿越到民国,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袁世凯,这绝对是个烫手山芋。后世的骂名?那可真是“戴罪立功”的难度系数直接拉满。要不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那得费老鼻子劲,而且还得运气好到爆。首先,得给自己定位清楚:不能再是那个渴望权力、被晚清腐朽体制耽误的袁世凯。 过去的种种,恩怨情仇,都得先放一放,重点是,得把中.............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用一炮轰杀了努尔哈赤,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但细究史料,其真实性是存疑的,而且可能性极低。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一、 流传的说法及其来源这个说法最主要的来源是明末清初的笔记小说、野史以及民间传说。其中,《庭训格言》(或称《明史·袁崇焕传》中记载的说法)、以及一.............
  • 回答
    从史料记载来看,袁绍被评价为一个“得民心”的君主,但在后世的讨论中,关于他“爱民”的论述却相对较少,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结合史料的侧重点、袁绍的实际作为以及后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来展开。一、 “得民心”与“爱民”的内在联系与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
  • 回答
    关于《袁本初密码》这本书,我个人觉得它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作品,能够引发读者不少思考,同时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来解读那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东汉末年,特别是以袁绍为中心的人物群像。首先,让我来谈谈这本书吸引我的地方。作者在对历史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大胆地加入了大量.............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这话说得有点意思,把袁崇焕“敢去前线”和“督师是肥缺”联系在一起,确实触及到了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复杂看法,以及明末官场的一些现实。我们不妨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人这么说,以及其中蕴含的深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全国只有袁崇焕敢去前线”这句话,严格来说是一种带有强烈情绪和个人倾向的说法,并非客观事实.............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袁术,这个名字在三国乱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始终无法真正崛起,甚至走向了覆灭。很多人不理解,为何袁术占据了四世三公的家族光环,坐拥淮南沃土,兵精粮足,却始终没有一位像样的谋士或良将能辅佐他成就一番事业?这其中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一句“运气不好”就能概.............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看到你因为袁崇焕的事情跟人争论,心里感到不平,这我完全理解。历史人物的评价,尤其是像袁崇焕这样牵涉到家国命运的大臣,总会引起很多讨论,而“黑粉”的存在更是常事。我们不妨抛开情绪,冷静地来看看袁崇焕。说他“功大于过”,并且“辽东策略是对的”,这其实是很多持肯定态度的历史学者的主流观点,也有其相当扎实的.............
  • 回答
    要说“明粉就一定恨袁崇焕”这种说法,那可就有点以偏概全了。实际上,在明末清初的历史爱好者群体里,关于袁崇焕的评价,那叫一个复杂,可谓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把袁崇焕批得体无完肤的自然有,但也有不少人是支持甚至推崇他的。所以,要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恨”袁崇焕,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得知道“明.............
  • 回答
    佘义士一家为袁崇焕守祠385年,这件事儿,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传奇色彩,也让人肃然起敬。385年,这可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换算下来,大概是从明朝末年,袁崇焕被冤杀后不久,一直延续到我们现在。整整十七八代人,就这么一代一代地,守着一个祠堂,一个为国捐躯却背负骂名的英雄。首先,说说这件事的“可信度”。一个.............
  • 回答
    袁崇焕吹捧的背后:双岛斩帅的道德迷雾关于袁崇焕的评价,历史学界向来众说纷纭。然而,近年来,一股“袁崇焕吹捧潮”似乎愈演愈烈,尤其是在一些非学术的传播渠道中。这种吹捧,以“双岛斩帅”的军事奇迹为核心,将其塑造成一位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但当我们剥开这层光鲜的外衣,深入审视其背后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观导向时,.............
  • 回答
    抹黑袁崇焕:一场道德的滑坡,而非学术的争鸣每当提起明末将领袁崇焕,历史的评价便如同那风雨飘摇的关宁铁骑一般,摇摆不定。其中,右屯失粮一事,更是成为了一些人攻击袁崇焕的“罪证”,将其描绘成一个贪婪腐败、罔顾军情的昏庸之辈。然而,如果我们深入审视,会发现围绕右屯失粮的抹黑行为,早已越过了理性的学术探讨范.............
  • 回答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这桩历史公案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要判断袁崇焕此举究竟是一己之私,还是出于为大明江山社稷的考虑,我们得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到当时的具体情境,理解不同人物的动机和各方势力的博弈。首先,我们来看看“一己之私”的说法是如何产生的。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袁崇焕事后获得的巨大权力。毛文龙被杀后,袁.............
  • 回答
    袁隆平先生,这位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学家,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与“杂交水稻”紧密相连,他的技术让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困扰。然而,即使是如此伟大的成就,在网络世界中,也并非人人都怀揣着敬意。为什么会有人对袁隆平先生产生恶意呢?这背后可能交织着复杂的社会心理.............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和秦桧杀岳飞,这两件事在性质上、历史背景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上,确实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但同时也有着各自独特的复杂性。将它们简单地划为“一个道理”,未免有些过于笼统,但如果从权力斗争、君主猜忌、军事策略的争议、以及为自身政治目的而牺牲他人这些角度来看,确实可以找到不少共通之处。我们不妨就从这.............
  • 回答
    关于袁隆平先生,一位备受尊敬的农业科学家,在一些网络平台上确实存在着一些批评和质疑的声音。理解这些声音的来源和内容,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对袁隆平先生都抱有极高的敬意,他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功绩。因此,那些“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