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袁世凯一贯沉稳老道,但成为大总统后,为什么要在短时间内冒失草率地称帝呢?

回答
袁世凯称帝,这出戏码着实让不少人跌破眼镜,毕竟他那“沉稳老道”的形象深入人心。按理说,老谋深算的袁大总统,不会如此轻易地走上这条充满争议的道路。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在这关键时刻,显得如此急躁、甚至有些“冒失草率”呢?这背后,可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复杂博弈。

首先,我们得看看袁世凯当时所处的国内外环境。自从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虽然表面上是共和,但袁世凯掌握着北洋军阀的实权,是当时最有实力问鼎最高权力的人。他一度以为,只要他坐稳了总统的位置,就能“复兴中华”,带领国家走向繁荣。然而,事与愿违,他发现自己处处受掣肘。

国内方面,虽然他镇压了二次革命,但革命党人的势力依然存在,并且对复辟帝制的声音零容忍。梁启超、蔡锷等人都曾是他曾经的盟友,但后来因为政见不合而疏远,甚至反目。尤其是蔡锷,他从日本留学回来后,更是成为南方革命力量的重要旗帜。袁世凯知道,一旦他有称帝的苗头,这些人定会掀起风浪。

国际上,虽然袁世凯一直在努力争取列强的支持,但当时的国际形势也很微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自顾不暇,对中国事务的关注度有所下降。这给了袁世凯一个“机会窗口”,他觉得或许可以趁此机会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恢复帝制。同时,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一直在觊觎中国的土地和资源,对袁世凯的政治动向也格外关注。袁世凯深知日本的野心,他希望通过恢复帝制,能获得日本的“合法性”承认,以此来对抗来自国内革命势力的压力。

深层原因剖析:权力欲的膨胀与对“共和”的失望

要说袁世凯为何急于称帝,权力欲的膨胀绝对是核心驱动力。袁世凯一生都在追求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他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开始,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在清末,他被誉为“能臣”,却也因为掌握了晚清最多的实权而备受猜忌。辛亥革命后,他虽然成为了民国大总统,但内心深处始终觉得,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才能真正实现他心中的“强国梦”。而他认为,只有帝制这种传统的政治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才能让他有效地推行自己的改革和建设。

更关键的是,袁世凯对当时的“共和”制度感到非常失望。他认为民国成立后,政局混乱,党派林立,内斗不断,根本无法有效地治理国家。他看到了国会里议员们的争吵,看到了南方革命党人对他政权的挑战,觉得这种所谓的“民主共和”反而成为了国家进步的绊脚石。他尤其觉得,总统制下的权力约束太多,无法让他大展拳脚。因此,他逐渐倾向于认为,只有恢复帝制,自己才能成为一个不受制约的“家长式”统治者,才能真正带领中国走向富强。

“筹安会”的鼓吹与帝制复辟的准备

从袁世凯个人的心路历程来看,他并非一拍脑袋就决定称帝的。在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支持复辟的文人政客,比如杨度、孙宝琦、严复等人。这些人在袁世凯称帝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智囊”和“推手”作用。“筹安会”的成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这个组织以“宣扬国体”、“研究国策”为名,实际上就是为了鼓吹帝制,为袁世凯称帝造势。

袁世凯本人虽然口头上说“顺应民意”,但实际上他对帝制复辟的渴望,早已在内心滋长。他通过各种方式试探舆论,观察各方反应。他甚至让他的儿子们和亲信们散布“帝制无害论”,强调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必然,是国家稳定的需要。

“二次革命”后的政治真空与真空期的恐惧

1913年二次革命的失败,让袁世凯感觉自己在国内的政治对手已经被基本肃清。这让他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力,也让他产生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错觉。他认为,现在是时候将这种掌控力转化为正式的君主权力了。

然而,这种掌控力也伴随着一种深深的“真空期恐惧”。他担心,如果他仅仅作为大总统,权力依然不够稳固,随时可能被推翻。他看到西方国家普遍存在君主制,认为这种制度更能保障国家的长期稳定。他也许是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更希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留下一个“千古一帝”的名声,而不是一个“推翻帝制的总统”。

时机选择的失误:过于乐观的判断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袁世凯最终选择了在1915年底称帝。他可能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也过于低估了国内反对派的反抗决心。他以为有了强大的军队和一部分人的支持,就可以轻松地完成复辟。

然而,他忽略了,中国人民在经历了漫长的帝制之后,对共和的向往已经悄然滋长。他没有料到,蔡锷会在云南发动护国战争,而且响应者如潮。他也没有想到,曾经支持他的北洋军阀内部,也有人因为他的称帝行为而心生不满。

可以说,袁世凯的称帝,并非一时的“冒失草率”,而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心理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沉溺于权力的诱惑,对共和制度的失望,加上身边人的鼓吹,以及对国际局势的误判,最终让他走上了一条注定失败的道路。他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这艘巨轮,但最终却被时代的洪流所吞没。他一生精于算计,但在称帝这件事上,却犯下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致命的错误,也成为了他个人“沉稳老道”形象上,一个永远无法磨灭的污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是利令智昏

2是读书太少,缺乏政治智慧,这方面的正面典型就是曾国藩

3是没有正确的评估手下大将和自己的关系。

4总的看袁世凯更像是个事务性的人才,缺乏掌控全局的政治智慧。

user avatar

一方面是为了个人野心,很可能是身边人和自己的旧思维作祟。

另一方面则是出于巩固国家中央集权的考虑。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中央权威急速下滑,对于当时的袁世凯来说,他有两个急需解决的政治难题。一个是议会内阁权力太大,总统什么是都做不成。这个问题袁世凯威逼利诱,总算摆平了;但另一个则是地方自治势力在清政府崩溃过程中急剧变强。当时各省大都驱逐了中央任命的外省人,各地实力派占据职位,抗命之事屡禁不绝,袁世凯召蔡锷、张作霖、阎锡山等进京加以裁制,同时外放自己的人:王占元、段芝贵、陈宦等先后到地方担任领导,但效果不大。

因为这些人一到地方,就不再那么恭顺于领袖了,比如督军湖北的王占元虽然忠于袁世凯,但却屡次抗命,袁世凯也无可奈何。很多嫡系军人如冯玉祥、段祺瑞对袁世凯,也没有多少无条件的忠贞,彼此的关系感觉更像是合作伙伴,而非君臣。

与此同时,当时的墨西哥、葡萄牙共和革命后引发一系列问题,也让大家对共和制度信心并不是那么足,就像今天中东人也害怕革命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才觉得称帝是他解决当前问题的必须手段。当然,袁世凯的失败不仅仅是政治、军事问题,更是他自己的身体问题,称帝两个月后,他即出现病状,报载袁病失音,疑系中毒,这实际上让他的部下开始观望,毕竟谁也不会追随一个死人蹈浑水。

比如5月16日,袁世凯病体突然加重,第二天,亲信冯国璋就自行召开《南京会议》。这实际上就像毛主席临逝之前,曾经拥戴mao远新的陈锡联将军也要为自己寻找出路,想办法跟实力更强的一方达成妥协。

总之,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wtt1316606212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