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爱尔兰人》?

回答
《爱尔兰人》,这部由教父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史诗级黑帮片,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沉重的、用影像写就的挽歌。看完它,你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的肾上腺素飙升,更多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感,以及对时间流逝、人生选择以及罪恶代价的深刻反思。

首先,必须得提的是,这绝对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快节奏、枪战连连的黑帮片。斯科塞斯在这里玩了一把“慢炖”。影片足足有三个半小时,铺陈缓慢,节奏沉稳,更像是用一种极其细腻且耐人寻味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漫长的人生,一个充斥着背叛、忠诚、野心和失落的人生。如果你抱着看《好家伙》或者《赌城风云》的心态来的,可能会觉得有些坐不住。但如果你愿意沉浸其中,你会发现这缓慢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影片的核心,无疑是那三个名字:罗伯特·德尼诺饰演的弗兰克·希兰,“佩戴”着斯科塞斯御用演员的标志,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眼神里藏着故事的男人,将一个从卡车司机一步步走向冷酷杀手的过程,演绎得不动声色却又令人不寒而栗。阿尔·帕西诺饰演的吉米·霍法,他贡献了影史留名的表演。霍法这个角色,是那种极度张扬、自信到近乎自负的工会领袖,帕西诺将他骨子里的霸气、小聪明以及最终的悲剧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活脱脱一个鲜活的存在,他一出场,整个银幕似乎都被点燃了。乔·佩西,这位已淡出影坛多年的传奇演员,在《爱尔兰人》中复出,饰演了黑帮头目拉塞尔·布法利诺。与霍法不同,拉塞尔是那种深沉、冷静、掌控一切的幕后玩家,佩西用他特有的、那种收敛却极具威胁的表演方式,将拉塞尔的强大气场展现得无与伦比,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充满了权谋与杀机。

这三位巨星的同台飙戏,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他们之间那种无需多言的默契,那种深谙彼此套路而又在细节处较量的表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看着他们老去,看着他们在镜头前缓缓地走过人生,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感。

斯科塞斯在这部影片中,对“黑帮”的描绘,也褪去了往日那种带有某种传奇色彩的包装。在这里,黑帮不再是那种总是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绅士,而是更加赤裸裸地展现了他们手段的残酷、人生的虚无以及最终的孤寂。希兰的余生,是在一个孤独的房间里度过的,与昔日荣光毫无关系,只有沉默和回忆。这种结尾,极具反思性,它剥离了黑帮片表面的光鲜,直击核心的悲剧。

更值得一提的是,影片运用了“年轻化”技术,让这几位年过七旬的演员在回忆片段中呈现年轻时的状态。这项技术可以说是争议与惊叹并存。一方面,它让故事得以流畅地在不同时间线中跳跃,让观众能够看到角色完整的生命轨迹。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这种处理偶尔会显得有些不自然,比如角色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在某些瞬间,依然暴露了演员本身的年龄。但总的来说,这项技术是勇敢且重要的尝试,它让斯科塞斯能够自由地驾驭时间,去讲述一个关于记忆和生命长度的故事。

影片的叙事结构也非常独特。它并非是线性的,而是随着希兰的回忆展开,充满了闪回和跳跃。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更加贴合人物的心境,也让观众感受到时间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痕迹,以及那种回不去、改不了的宿命感。

从主题上看,《爱尔兰人》是对“美国梦”的某种反思,也是对男性身份、友情、家庭以及罪恶的不可磨灭的探究。希兰的一生,就是为了“忠诚”和“工作”而活,但最终,他的忠诚换来了什么?他的家庭呢?影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留下了一片沉思的空间。特别是希兰与女儿之间那种冰冷而疏离的关系,是影片中最令人心碎的部分之一。一个为组织卖命多年的男人,却无法获得家人的理解和原谅,这种失落感,比任何一场枪战都来得更为刺骨。

然而,正是这种“缺乏高潮”和“过于沉重”的风格,也让《爱尔兰人》成为了一部“两极分化”的作品。有人视其为斯科塞斯的巅峰之作,对其中细腻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主题赞不绝口;也有人认为其冗长拖沓,缺乏观赏性。

在我看来,《爱尔兰人》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体会的电影。它不是爆米花电影,更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需要慢慢品味,才能咂摸出其中的醇厚与回甘。它展现了斯科塞斯对电影艺术的极致追求,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对死亡、对罪恶的深刻理解。这不仅仅是关于黑帮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男人漫长而寂寞的人生。看完了它,你可能会觉得浑身沉重,但也会在心底深处,被那些沉默的画面和无声的叹息所触动。它是一部关于“失去”的电影,失去了青春,失去了家庭,最终,也失去了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让我触动的地方不在三个半小时的正片里,反而在后面20多分钟的In Conversation里面。

四个老头子聊到CG减龄技术,斯科塞斯说他很讨厌在演员脸上贴一推“网球”(传感器),那样演员根本没办法看到对方的表情,也就没办法对戏。

直到后来工业光魔的人告诉他说《爱尔兰人》里的这套技术不需要在脸上贴传感器,只需要多架几组摄像机就可以。

但这仍然使他们感到不适应,乔·佩西说斯科塞斯在片场经常提醒他不要看镜头,他反问:

我眼前面一共12个镜头,你说的是哪个?

斯科塞斯补充说以往他们拍电影只需要两台摄像机就可以了,如今的这套技术需要三组摄像机12个镜头,密密麻麻地怼在演员面前。


阿尔·帕西诺拍的第一场戏是吉米·霍法在电视机前骂肯尼迪,然后从沙发上起身走向厨房。拍完一条后,工作人员小声告诉斯科塞斯,“帕西诺要演的是49岁时的霍法,而他站起身的动作太慢了。”

斯科塞斯委婉地把这个问题告诉帕西诺,于是帕西诺在之后所有镜头开拍前都会向他确认:

(现在是霍法的几岁?)52?65?

可即使帕西诺卯足了劲,我们仍能看到他从沙发上起身时颤颤巍巍,身体在抖,艰难地挺直后背。

帕西诺问斯科塞斯,他们(既然可以用CG减龄)可不可以用技术手段修正一下我们的体态?

斯科塞斯苦笑着,乔·佩西搂着帕西诺的肩膀,两个人一前一后说:

这个没办法弥补啊,抱歉。

帕西诺也只能苦笑着说:

我本来满怀希望的……我老了,饶了我吧。


当我在不久前看到斯科塞斯为了他所说的“漫威片不是电影,只是主题公园的产品”这样一句话而遭到攻击,不得不写长文解释的时候,我就深感自己和这些老家伙一样被慢慢被时代淘汰了。斯科塞斯在长文里如数家珍地提及影响过自己的电影,从伯格曼,戈达尔,再到希区柯克。

这感觉就好像我读中学的时候和朋友如数家珍地聊斯科塞斯,科波拉,帕西诺和德尼罗一样,我们的观影审美似乎也就停在那个时候了。过年期间回国,我们聊自己最近都看了什么片子,我倒是跟了一些新片子,而朋友告诉我自己最近又刷了两遍《美国往事》。

斯科塞斯感谢Netflix的那一段话很令人唏嘘,熟悉背景的人都知道,《爱尔兰人》的版权本来在派拉蒙那里,但派拉蒙和投资人不愿再为它追加投资了,最终,只有为了内容不计利润的Netflix愿意买下《爱尔兰人》的版权,让这群老家伙们把这件事完成。

派拉蒙是我很喜欢的公司,它是《教父》系列的发行商,那座“派拉蒙山”LOGO也算是我电影厂牌的启蒙(不算家喻户晓的迪士尼的话)。然而现在情况变了,这些曾经统治电影市场的大公司,一边甩掉《爱尔兰人》这样的包袱,一边靠着漫威IP和变形金刚喂饱市场。

为了大银幕而做的《爱尔兰人》只能屈居流媒体和艺术院线,主题公园情景剧们却赚足了爆米花。

所以我觉得自己根本不可能“客观”地评价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爱尔兰人》透露出一种黑色幽默般的滑稽感,这群曾叱咤影坛的人,就和电影中曾叱咤黑帮和工会的角色们一样,渐渐衰老,佝偻,患上滑膜炎。有一天他们决定卯足最后一口气,去拍一部他们最拿手的黑帮片,我们却只能看见斗殴时的缓慢僵硬和咆哮时的上气不接下气了,而这曾是他们二位最拿手的演出。


电影最后,年迈的弗兰克·希兰翻着老照片,护士问和他女儿合影的那位是谁?

“你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他反问。
“不知道。”
“吉米·霍法。”
“哦,好吧,我不知道。”
“是的,天啊,不到那个阶段,你不知道时间过得多快。但你不需要担心,你的人生还很长。时间永远都过得很快。”

当有一天我给别人翻看阿尔·帕西诺的剧照的时候,大概也会重复这段对话吧。

user avatar

建议所有人去看,这是一部写不进美国教科书的美国近代史。

没想到年底还能捡到这样一部宝贝片子。 我个人很迷黑帮片,尤其是日韩和美国黑帮题材的作品。《教父》,《好家伙》,《美国往事》,《Casino》,等等怀旧片的味道弥漫了整部电影。

美国近代史离不开黑帮,二十世纪初的禁酒令让黑帮横行,肯尼迪家族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随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几大家族随着移民潮进入美国,以纽约、芝加哥、佛罗里达为中心合纵连横开拓生意,左右了政府选举,甚至一度用黑钱建设了新世界的一大奇迹-拉斯维加斯城。

为什么这部片子叫《爱尔兰人》?其实在美国最初的移民潮里爱尔兰人和意大利人都是社会中低阶层的中坚力量,而在美国社会广为人知的是爱尔兰人喜欢当警察和消防员,开酒吧,意大利人则从“街道大妈“类似的角色变身令人闻风丧胆的黑手党Mafia。但也因此饱受诟病,意大利人被几乎每一部黑帮片消费,任何影视作品几乎只要有意大利口音身穿黑色的男子都有黑帮设定。我猜这部片子为了免俗,而选择了从一个战争期间在意大利学会意大利语的爱尔兰人的视野出发,完成了叙述。

演技可说是无可挑剔了吧?甚至这三个人让我觉得这么多年了根本就是本色演出。Al Pacino小教父我给他一个黑帮马景涛的爱称,爆发力很足。Joe Pesci演绎的垂暮之年的秩序代言人沉着而冷静,却有着说不出的力量感。劳勃狄尼洛在这一冰一火的夹缝中求生存,也在企图保护家人的幻觉中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恶魔。

为什么黑帮片好看,因为我们知道法律和教科书里教导我们的秩序不足以维持世界正常的运作。很多理想主义和规则描绘不出的灰色地带,被“地下秩序”给体面掉了。而我们想要知道这些地下秩序的机理。

肯尼迪被刺杀、古巴猪湾登陆、美国工会和中产阶级的崛起,《爱尔兰人》给我们看了一眼硬币的背面长什么样。

user avatar

《爱尔兰人》观看指南

*本文第一部分为了更好的观影体验,涉及了影片情节脉络的简单概括,私以为未达到“剧透”的程度,实在担心可略过第一部分【多线叙事】。

一 多线叙事

情节线1: 养老院里,有着稀疏白发的Frank Sheeran(罗伯特·德尼罗)坐在轮椅上,向观众讲述自己的一生。他是贯穿影片的画外音的主人。情节线1故事时间:晚于1975年。

情节线2: 一个比情节线1更年轻的Frank开车带着乔·佩西饰演的黑手党大哥Russel Bufalino参加一场婚礼。 路上两人重回故地,思绪万千,闪回到情节线3。情节线2故事时间:1975年7月。

情节线3:一个年轻的Frank正在开卡车。情节线3故事时间:50年代。

这是影片的主要情节线,讲述Frank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爱尔兰司机成为意大利黑手党中的重要人物的故事。

这条线的时间跨度从50年代到1975年,情节线1和情节线2间或穿插其中,直到1975年的7月,一个对Frank来说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情节线3与情节线2合并,此后故事继续发展,最终情节线3与情节线1合并,直到影片结束。

黑帮片总是以一个帮派成员的个体视角讲述帮派的兴衰。情节线3对于人物和帮派来说都是「上扬」发展弧线,时代不断向Frank和他的黑手党朋友赋能,以Frank进入黑手党高层作为结束。情节线1和2的部分主要讲述了帮派的没落。

二 主要人物

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Frank Sheeran是黑帮片中的视角人物,作为一个爱尔兰人的他在一向看重血统纯正的意大利黑手党家族一路摸爬滚打进入权力中心内部,观众通过他的视角走进了这个黑帮故事。

乔·佩西饰演的Russel Bufalino是黑手党高层,同时在当地拥有相当的声望,是一个类似于教父中柯里昂的角色,代表了暴力世界的权力中心。

阿尔·帕西诺饰演的Jimmy Hoffa是工会和帮派盛行年代里的超级明星,通过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二战后美国黑手党如何与工会运动与风云变幻的政治格局杂糅在一起。同时,Jimmy是Frank的朋友,两人的情感线构成了黑帮片「文戏」的部分。

三 斯科塞斯黑帮宇宙

从某种有趣的角度来看,《爱尔兰人》可以看作马丁·斯科塞斯自己黑帮电影宇宙的“复仇者联盟”。

乔·佩西“息影”近20年后重回大银幕,《爱尔兰人》也是他第四次和德尼罗搭档出演斯科塞斯的作品。

• 《愤怒的公牛》(1980)

• 《好家伙》(1990)

• 《赌城风云》(1995)

• 《爱尔兰人》(2019)

德尼罗和帕西诺均出现在科波拉的《教父2》(1974)中,不过两人没有对手戏。德尼罗饰演壮年教父,帕西诺则是故事中老教父的小儿子,新一代教父。两人还共同出演迈克尔·曼的警匪片【盗火线】(1995),但也少有对手戏。因此《爱尔兰人》可以算两代“教父”真正意义上的同台演出。

影片中另一个黑手党老大的饰演者是哈威·凯特尔,他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形象也许是昆汀《低俗小说》中人狠话不多的“the wolf”。同时他也是斯科塞斯电影里的常客,两人从斯科塞斯最早的长片作品就开始合作。(下文将会出现)

《好家伙》中帮助主角偷运毒品的保姆在《爱尔兰人》中饰演阿尔·帕西诺的妻子。

四 马丁·斯科塞斯视听风格

马丁·斯科塞斯如此描述自己的工作。

What I do is, I'm able to express myself in visual images in narrative cinema. That's what I do.
我的工作就是在剧情电影中用影像进行表达。
There are certain tools you use. Those tools become part of a vocabulary. Tracking in or out. Panning left and right. The use of a close-up as opposed to a medium shot.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偏爱的表现手法,对某些表现手法的偏好成为了导演美学风格的一部分。比如,(我喜欢)推拉镜头,左右横移镜头,使用特写而非中景镜头,等等。
How you use all those elements to an emotional, psychological point to an audience. To tell the story.
导演在视听风格上的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是为了有效地向银幕前的观众传递一种情感体验,讲好一个故事。

《爱尔兰人》可谓是“斯科塞斯式的影片”风格的集中展现,下面具体聊一下。

1. 画外音&闪回

斯科塞斯喜欢先从整个故事中后期的某次事件开始讲起,而后再通过画外音和闪回到故事时间的开端,形成一种「环形叙事」。

比如《好家伙》的开场段落。

斯科塞斯《好家伙》开场段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07224398942208

*同时注意这个片段结束时的「快速推进镜头」和「静帧镜头」,后文将会再次提到。

《爱尔兰人》中环形叙事结构较之《好家伙》更为复杂,三条情节戏分别从故事的三个时间点开始讲述。(详见文章第一部分)

除了在叙事结构层面的闪回,《爱尔兰人》中还会经常在一个场景进行途中插入场景中人物的闪回段落。这样的叙事方式和画外音一起营造出了一种“令人兴奋”的「讲述感」。巧合的是,昆汀的新片《好莱坞往事》中也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闪回手法。在我看来,这种手法打破了「银幕时间的连续性」,是一种非常“电影化”的手法。

此外,“斯科塞斯式”画外音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多重画外音」和(随之产生的)「多重讲述视点」 。在《好家伙》中,除了主人公亨利·希尔的画外音之外,影片还在中段加入了他妻子的画外音和视点。在《爱尔兰人》中,德尼罗和佩西的角色都拥有画外音。

2. 流行音乐和升格镜头

流行音乐始终是斯科塞斯视听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好家伙》里这场经典段落的时候,斯科塞斯执意让编剧在旁边写下“Cream”。斯科塞斯已经想好这里要用Cream乐队的“Sunshine of Your Love”这首歌。

这个段落是这样的。

《好家伙》德尼罗升格镜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12648094498816

「升格镜头」则几乎是斯科塞斯最早风格特征之一了,看下《穷街陋巷》里如何用升格镜头来渲染人物的出场。(年轻版哈威·凯特尔出现了)

《穷街陋巷》德尼罗出场段落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16860850167808

「升格镜头」本身已经非常能够煽动情绪了,再加上恰当的音乐,“斯科塞斯式”的电影魔力产生了。

3. 斯坦尼康长镜头

《爱尔兰人》中理发店谋杀的一分钟长镜头场景非常精彩,镜头和演员的走位宛如舞蹈一般。这样精心设计的长镜头段落也是斯科塞斯的招牌之一。

比如《好家伙》里这个经典的场景。

《好家伙》经典手持长镜头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25414684352512

4. 动态摇镜头

正如斯科塞斯自己之前提到的,「左右摇镜头」(“panning left or right”)是他视听语言工具箱里的保留节目。事实上除了「左右摇镜头」,他还常使用快速的「上下摇镜头」。

《爱尔兰人》中乔·派西的人物介绍段落是一个长焦镜头+摇镜头的方式拍摄的长镜头段落。斯科塞斯的摇镜头(无论是「左右摇」还是「上下摇」)总是很快,颇具动态。

看一下《好家伙》这个段落中如何使用动态十足的左右摇镜头来实现场面调度。

《好家伙》「摇镜头」的场面调度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26551193960448

5. 快速推进镜头&水平跟拍镜头

斯科塞斯非常喜欢推进拉出的镜头运动((斯科塞斯所说的“tracking in and out”)),前面我们已经在《好家伙》的开场镜头的结尾看到了这种「快速推进」镜头。

同时,斯科塞斯也是“奥逊·威尔斯式”「水平跟拍镜头」(“lateral tracking shot”)的追随者。“斯科塞斯式“的「水平跟拍镜头」具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总是同时伴随着“垂直于前进方向的推进”,看来斯科塞斯真的是非常喜欢推镜头了这种又跟又推的运镜方式被韦斯·安德森学了去,也成了他美学风格的一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天才一族》中Royal在酒店大堂与酒店经理对峙的镜头。)

《爱尔兰人》中「快速推进」和「快速拉出」的例子很多。集中地使用了「推进」、「水平跟拍镜头」和「水平跟拍镜头+垂直推进」的是105分钟起Frank计划行动的段落。

6. 垂直俯拍角度的主观镜头

又一个韦斯·安德森从斯科塞斯身上偷学的风格。

7. 静帧镜头

前面看过的《好家伙》开场画面以一个静帧画面结尾。《爱尔兰人》也延续了这种风格。

尤其是人物出场时,「静帧镜头」配合字幕信息为影片提供了纪录片式的质感。

斯科塞斯静帧镜头合集。

马丁·斯科塞斯「静帧镜头」合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83436304031973376

五 历史事件

1. 二战

Frank参加过二战,在意大利作战,在那儿学会了意大利语

2. 1960年 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

约翰·肯尼迪,美国第35任总统,任期从1961年1月到1963年11月22日。

3. 1961年 猪湾事件

美国中央情报局筹划的、由古巴难民为主体的、针对古巴革命政府的一次失败入侵。古巴因此于苏联亲近,古巴成为冷战新“战场”。

影片中Frank参与了行动所用武器的运输。

4. 1962年 古巴导弹危机

猪湾事件之后美苏冷战在新战场古巴的一次对弈,险些引发热核战争。

作为时代背景出现。

5.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遇刺

约翰·肯尼迪在访问达拉斯期间遭遇暗杀身亡。自此肯尼迪遇刺事件成为了美国文化经久不衰的话题。

作为时代背景出现。

6. 1972年 水门事件

1972年总统大选期间,时任总统尼克松的竞选团队潜入水门大厦安装监听器时被抓,东窗事发后尼克松引咎辞职。美国文化又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作为时代背景出现。

六 其他

1. 影片片头的名字是I Heard You Paint Houses, 同时也是原小说的名字。片尾的名字是《爱尔兰人》(The Irishman

2. 斯科塞斯在《爱尔兰人》之前的两部作品,《华尔街之狼》、《沉默》的出品方均是派拉蒙,然而派拉蒙最终在爱尔兰人超长的片长和预算面前退出了。

3. 《爱尔兰人》斥资1亿5千9百万美元,由Netflix出品。经过Netflix和主要院线方的博弈,影片在11月1日在北美有限的院线上映,并于11月27日上线Netflix。通常院线独享时间超过两个月,同样由Netflix出品的《罗马》在上线Netflix之前,在影院上映了21天。影片首映日仅在纽约和洛杉矶的八块银幕上上映,作为对比,10月份《小丑》在美国放映的银幕数超过了4000块。

4. 《爱尔兰人》的故事横阔几十年,由同一批演员饰演,使用了特效来让主要演员变得年轻。为了配合特效,摄影师罗德里格·普列托设计了一个由三台摄影机组成的特殊拍摄装置。

user avatar

这个电影是一个试金石,所有你看到说这个电影“老”,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公号,影评人,都可以拉黑了。

因为他们要重修中学政治课本,那里明确说明了,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典型的是所谓“盲盒”,是人家几十年玩剩下来的东西,被一帮中国土鳖炒起来,美其名曰“潮玩”,潮个屁,不就是人家几十年玩剩下来的东西,不如叫“土玩”。

正如农村题材的作品不等于土,“老人”题材的作品也不等于老。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马丁斯科塞斯批评漫威,是他作为一个老人,看不惯新事物。

错了。我也批判漫威,不是因为他们太新,而是因为他们太老了。

什么叫新?在好莱坞至少人家维伦纽瓦的东西这才叫新。

漫威那一套,真的是从坟墓里钻出来的东西。

相反,老马几十年前的东西现在看还是太新了。


众所周知,《小丑》就是《出租车司机》等名作的劣化版,也就是几十年过去了,大众的审美仍然没有追上《出租车司机》,但至少可以接受《出租车司机》的劣化版了。

艺术家,就是走的太快了。


而那些漫改电影,都臭了。赶紧扔了吧。


国内还在学这些烂玩意,《战狼》《流浪地球》,本质上都是半个世纪甚至快一个世纪前的东西。你要拍出个中国版的《2001太空漫游》我还敬你是条汉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尔兰人》,这部由教父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史诗级黑帮片,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更像是一部沉重的、用影像写就的挽歌。看完它,你不会感到酣畅淋漓的肾上腺素飙升,更多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感,以及对时间流逝、人生选择以及罪恶代价的深刻反思。首先,必须得提的是,这绝对不是你想象中那种快节奏、枪战连连的.............
  • 回答
    关于给马丁·史柯西斯投稿照片的女生,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地方。毕竟,能把自己的作品送到马丁·史柯西斯这样一位电影大师手里,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寻常事。首先,从“投稿”这个行为本身来看,这背后蕴含着一种大胆和自信。马丁·史柯西斯的名字,就代表着一种高度,一种对电影艺术的极致追.............
  • 回答
    乔治·R·R·马丁,这位以其庞大且充满政治阴谋的《冰与火之歌》闻名的作者,曾对《指环王》中阿拉贡统治下的维系提出过质疑,认为这个王国难以持久稳定。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探究马丁所看到的“魔戒”世界背后更真实、更复杂的人性与政治现实。马丁的观点并非否定阿拉贡的英雄气概或圣洁王者的形象。相.............
  • 回答
    阿斯顿·马丁 AMR22 的设计,在 2022 赛季初无疑是 F1 围场里最引人注目的“争议点”之一。在那个以地面效应赛车为主题的赛季,AMR22 的造型和其背后所展现的研发思路,都一度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和审视。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 AMR22 的设计,看看它究竟是如何在那个新的技术规则下进.............
  • 回答
    洛克希德·马丁放弃收购 Aerojet Rocketdyne 这件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段原本被看好的联姻,最终因为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未能修成正果。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两家公司的商业利益,更是整个美国国防和航空航天产业的格局变化,以及监管机构对市场竞争和国家安全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这桩收购案.............
  • 回答
    毕习习(Xi Xi Bi)被男友乔丹·马修斯(Jordan Matthews)打死一案,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对我们社会关于家庭暴力、情感关系中的权力失衡以及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拷问。事件回顾与痛心之处:毕习习,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怀揣着.............
  • 回答
    谈论乔治·R·R·马丁(George R.R. Martin),就像是在审视一位站在文学界高峰,却又同时被无数读者“绑架”在原地、苦苦等待的巨人。他最广为人知的身份,当然是那部改变了史诗奇幻面貌的《冰与火之歌》的作者。关于他的文学成就,那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冰与火之歌》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其.............
  • 回答
    吉姆·马蒂斯,这位以“疯狗”外号闻名的退役海军陆战队上将,于2018年底向美国总统特朗普递交了辞呈,这无疑给特朗普政府的国防政策注入了一剂令人意外的“强心针”,也让外界对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产生了诸多揣测。马蒂斯的上任曾被视为特朗普政府中少有的经验丰富、立场相对稳健的军事将领,他的离开,某种程度上.............
  • 回答
    肯扬·马丁在社交媒体上就林书豪的发型发表评论,这件事说起来,确实有点意思,而且挺值得说道说道的。首先,咱们得知道,肯扬·马丁这人,在NBA那会儿,就是个以身体素质爆炸、球风凶悍著称的球员,场上的他,从来都是精力充沛、充满斗志的那个。退役之后,他也没闲着,经常在各种平台发表看法,尤其是涉及到NBA球员.............
  • 回答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一部让人笑到飙泪的“伪”喜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从名字上看就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而它也确实做到了。由马丽、魏翔、陈明昊主演,这部改编自韩国电影《致命男人》的作品,凭借其接地气的幽默、精湛的表演以及意想不到的剧情反转,成功地在2022年的春节档杀出重围,成.............
  • 回答
    “马小尚”这个名字在网络上可能指的是一个具体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评论者,也可能是泛指一些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持特定观点的言论。为了能更准确地评价,我们需要明确是哪位“马小尚”的评论。然而,我可以基于对中国社会讨论中常见的一些观点,来尝试分析可能出现的对袁隆平先生和自由市场相关的评论,并提供一个评价.............
  • 回答
    要全面评价马毅教授在 NeurIPS 2020 上的中稿文章 MCR2(Maximum Correlation Representation)以及他自称“弄明白了深度学习”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仅是对一篇论文的评价,更是对其背后理念和影响力的探讨。一、 MCR2 论文的评.............
  • 回答
    马云关于中国足球“遇到冲突就退缩,要学会团结合作”的论断,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点,它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难以突破的困境,也与许多人对中国足球的观察和感受不谋而合。首先,我们来详细解读马云的观点: “遇到冲突就退缩”: 这句话可能指向几个层面。 心理层面: 中国足球运动员在面对强.............
  • 回答
    马云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他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也伴随着争议。要评价马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阿里巴巴的缔造者与中国互联网的先驱 洞察先机,抓住时代脉搏: 马云在互联网泡沫初现、中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1999年创立了阿里巴巴。他敏锐地捕捉到了电子商务的巨大潜力,.............
  • 回答
    马保国,一个在网络上爆红的太极宗师,以他那套独特的“浑元形意太极”理论和各种夸张的言论,赢得了无数关注。然而,他的人生轨迹在2020年5月17日那天发生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折。那天,他与一名业余格斗爱好者王庆民进行了一场所谓的“比武”,结果是他仅用时30秒就被对手KO。这次失败,不仅让他在网络上的形象遭.............
  • 回答
    马云在2019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工作要有996精神,生活上要669”的言论,这一说法引发了广泛争议,涉及工作与生活平衡、企业管理制度、员工权益保护等多重议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言论的背景、意义、争议及可能的深层动机: 一、言论背景与字面含义1. 996的定义 996指每天工作从早.............
  • 回答
    马苏起诉黄毅清诽谤罪,这是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涉及到公众人物的声誉、网络言论的边界以及法律的适用。要评价此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起因。马苏是知名女演员,而黄毅清是某知名人士的前夫,以其在网络上(尤其是在微博上)频繁发表言论而闻名。在黄毅清与前妻的离婚纠.............
  • 回答
    马云人设的“崩塌”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伴随着他个人言行的演变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变化而逐渐显现的。要评价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他早期的形象塑造、后期的争议言论、政策环境的变动以及公众情绪的变化等。一、 早期的马云人设:颠覆者、梦想家、企业家精.............
  • 回答
    要评价马丽、常远和艾伦主演的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我得说,它有那么点意思,但整体上就像一桌准备得挺丰盛的宴席,摆盘精致,食材也不差,可吃着吃着,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让人回味无穷的滋味,或者说,火候没到家。先说说这电影的亮点,毕竟是冲着这三位喜剧演员去的,他们身上自带的观众缘和喜剧包袱是它的底气。马丽,.............
  • 回答
    马东这个人,怎么说呢?他身上有很多标签,但每一个标签都无法完全概括他。最出名的莫过于“《奇葩说》创始人”和“那个语速飞快、梗一个接一个的马老师”。但如果仅凭这两点去评价他,未免太浅了。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看,马东是个极具野心的探索者。你得承认,在网络综艺刚刚冒头的那几年,他就像一个敢于吃螃蟹的年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