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来谈这件事。
首先,女权们反对把这件事上纲上线,说不应该因为其性别,身份而搞额外批判,认为这是一起单纯的犯罪事件,应该就事论事。
很好,作为一个对女权话术游刃有余的男权主义者,那我就满足你们:
首先,在这起案件中,死者并不算受害者。
如果抛开其他要素来看,死者并不值得同情。绝不可以因为其民族,其国籍,其性别,就对其过分同情。
这只是一起单纯的犯罪案件。
既然只是单纯的法律问题,那么,法律惩罚罪犯了没?惩罚了吧?而且还是依法惩罚,完全符合流程,没有任何违背流程的地方。
那么,显然,法律已经把公道还给了死者,法律并不欠死者任何东西。
这就是一起单纯的犯罪案件,而且法律已经依法惩处了罪犯。
案子都判了,该罚的也罚了。那么,此事就该到此为止了。
任何企图借着这个上纲上线,在审判结束后还占用舆论资源,上纲上线,玩诸如“家暴”之类的议题,是非常糟糕的行为。
在此,首先恭喜毕女士,法律还给了你公正。
然后,民族主义者也不要去同情她。不要上纲上线,去专门共情一个普通的受害者。
我建议郭楠学习一下女权主义者,哔嘻嘻死了,她们就可以做到心如止水,绝不会因为哔嘻嘻和她们一个性别,一个国籍,一个阵营,就去同情哔嘻嘻。
女权主义者做的很对,你死就死了,关我啥事,又不是我杀的你。
而且,我们的舆论资源非常宝贵,还有一大群人排着队等着用舆论资源解决问题呢。比西西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就不该再让比西西占据舆论空间。
而且对于民族主义者,我的忠告是,不要去同情毕兮兮。女权主义者平时和女人共情,但这时候,她们都拎得清,千万不要去同情中国女人,民族主义者怎么还拎不清了呢?
更不要去批评死者“活该”之类的。没必要。
她们死了,自有法律来处理,咱们看热闹就行。
另外,应该为死者颁发一个达尔文奖。
有些基因,消灭了对我们不是坏事。
如果她是我们民族的人,可以表示同情。如果她并不是,小心你们的同情,最后只能是狗咬吕洞宾。
多学习女权主义者的铁石心肠,要敢于卖“队友”,必要时候要敢于牺牲她们的女队员来保全她们女权领袖的权威。
女权主义者都可以干的出来,我们男权主义者不能让人看扁了,让大家以为只有女权才是铁石心肠。
这是一个典型的三观落后的60后父母
害死00后子女的荒唐事件
她的父亲做为中国发展的顶级受益者
却用自己的崇洋媚外和金钱害女儿惨死异国
中国的90后/00后
是面向世界的一代人
是从青春期开始就有条件平视西方的一代人
但是令人很哭笑不得的是
不少90后/00后的家长却非常崇洋媚外
这也难怪
他们的家长大都是60后
是殇派和公知的中坚年龄段
他们中的典型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向子女灌输殇派公知观点 中必输 定体问
给子女耳濡目染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无比执着的把子女“送出去”
死气白咧阻止子女回国发展
孩子心里大有可为的国内
在他们眼里简直是自投火坑
说实话
这代父母是改开中获益最大的一代
也是当下世界观最拧巴最矛盾的一代
他们子女提供了足以平视西方的物质基础
自己却成了子女思想上最大的禁锢
矛盾不已 痛苦不堪
毕习习事件以来,我在知乎上看到一种说法:人死很可怜了,但是看到各大门户网站几乎所有评论中却都冷嘲热讽,很不人性。这种说法的延伸就是:人家毕姑娘能力强、学习好、有钱,所有中国屌丝男吃不到葡萄心里妒忌,就不要人性的嘲讽死者。
对这种说法,我觉得枪口对的很不恰当。毕姑娘15岁就出国了,大学毕业考出国的可以说能力强,你告诉我你见到15岁出国的真的是因为个人能力还是家庭能力?至于学习,前面已经说了,怎么出国和学习没有必然关系,倒是硕士就得延期是事实——如果有认识英国留学的朋友,可以问问他们去英国留学的硕士能有几个延期?至于有钱当然是真的,不过还是同理,一个在读学生有能力帮人支付这么多,我不知道知乎诸位见过多少,只能说我个人见到的甚至还靠一定家庭补贴的留学生,自己过得都是紧巴巴的。
所以归纳一下,这是一个靠爹的关系读书、花爹的钱养小白脸的女士,却反复忍受小白脸的暴力,最终惨死的事。你说同情死者,我同情。但你若是要求不评论死者,真做不到。只不过,我真不觉得只有屌丝男才会嘲讽,批判啃老者、批判不好好学习者、批判只会拼爹者等等众多群体都应该是嘲讽者。当然,我觉得就此事看,就花爹妈的钱养男人,男人反复家暴还不分手这点看,最应该嘲讽她的群体恐怕应该是女权主义者才对啊。
如果是前几年我看这个问题,我大概会回答什么EG,崇洋媚外之类的,现在看这个问题,觉得有更深层次的东西:殖民崇拜。而且,毕习习是愿意为信仰而死的,一个纯粹的殉道者。
如果只是简单的崇洋媚外,还处于一个摇摆的状态,就是一旦发现了自己想象中的外面的世界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那么就会改变自己的思维。我也曾经是这种类型,后来因为有了人生的阅历,就开始转变思维了。
而毕习习这种,则是由于家庭中所给予她的优厚物质条件,让她避免了和现实世界中的残酷进行交锋,以至于让她认为她所想要的东西,是可以通过自己家庭所带来的优势改变。从个人来说,这是一种顽固,从更宏观的层面来说,这是殖民崇拜。
殖民崇拜比起崇洋媚外来说更为严重,崇洋媚外的人也许去了一趟国外就发现自己不崇洋媚外了,只是一直做梦没机会醒。而殖民崇拜则是由于人生中一直有机会不让梦醒来,让这个人认为梦境就是现实。打个比方,就和盗梦空间里面的梅尔(男主老婆)一样,认为梦境就是现实。并且这里还加入了宗教信仰的成分进去。
毕习习也许自己没有一套完整的信仰程序,但从她的实际行为来看,这是有的。而这种现象的造成,有她家庭的功劳,也有西方文化入侵的功劳。家庭的功劳在于,她的成长是衣食无忧的,这种成长环境的好处在于,如果你从小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么基本上等同于你没有任何烦恼,也没有任何失去的痛苦,如果把时间和心思用在学术上,即使没有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也可以成为一个很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坏处就在于,如果并没有“自我实现”的理念,那么就会有其他东西进行取代,比如说“爱情”。她只需要烦这一件事就可以了,其他事情对她来说根本不成问题,钱可以解决。这也是她人生中少数遇到的“得不到”的事情,和她以往的经历完全不一样,所以她就会不惜一切代价来获得她想要的。
这个事情和西方文化入侵撞上,就成了殖民崇拜。大家在网上看多了崇洋媚外的现象,好莱坞大片,以及街上,媒体播放的广告,看到白人的形象总是一副高大上,然后开始崇洋媚外,对吧?通常这种毛病可以通过认识外国人,去过国外生活缓解。但是,如果你人生中的经历恰好和西方文化输出时的样子几乎一致时,就等于实践证明了理论,本来就崇洋媚外的人,就会逐渐认可自己所信仰的那一套是完全正确的,不正确的部分被挡在外面了,就会形成一种宗教。这种思维在一个人的三观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被反复灌输,就会非常牢固。毕习习15岁就去了牛津读书,在这个时候接受的是西方国家的教育,其中如果夹带私货是不足为奇,而且这还是白人至上大本营英国。香港即使作为前殖民地,都还能教出一群黄尸出来,在英国,那简直就是直接和祖师爷学习了,威力更强。
尽管她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来,但是她在三观建立的重要时期接受了西方的那一套,那么她便会认为西方国家真的是给全世界带来文明的,不会给全世界带来灾难。而且,出身富裕人家,也不会和底层人民有什么共情,只会觉得底层人民只不过是一群懒惰的失败者罢了,自己和底层人民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她也有需求去和底层人民划清界线。
这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让毕习习成为了一个极致的殉道者,愿意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生和世界而倾尽所有,而且她也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她还没有求而不得的经历,最终造成了这一出……我本来想说悲剧,但其实是喜剧。因为我作为一个普通人,也不会对她有共情,她的一生养尊处优,没有经历过什么失败,我理解不了她那种阶层的人,她也不会理解我这种阶层的人。她的死完全是自己作出来的,对她有一丝的同情,都是对她殉道的不尊重。
法律的问题我在另一个回答里已经说了。
我需要指出的是你们大部分人存在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以为东宫娘娘也烙大饼。
非老外不嫁的女人有没有?也有,但是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国内的女屌丝,要么希望靠婚姻获得绿卡,要么是这辈子没见过几个老外偶尔认识一个跟捡到宝一样。
然而被害人15岁开始就在国外,生活条件极其优越,第一没有必要靠结婚来移民,第二欧洲人的脸她估计都已经看吐了……所以她并不属于上述类型的人。
我的推测是根据新闻里的描述,被害人性格属于比较单纯怯懦的类型(相当于《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而正好被告人是个PUA高手+控制型人格,很容易花言巧语一番就把被害人骗到了手(类似之前那个上海冰箱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所以找对象一定要找性格好+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不要别人花几句就上了当。
顺便也举报了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答案(不服咬我啊)。
这个问题在TL跳出来几天了,进来看了一圈答案还是忍不住回答一下。
利益相关:女生,留学生,南京人,牛津大学法学院在读,犯罪学/刑事司法方向。
---以下正文---
首先,这就是一起家庭暴力事件,毕同学的身份是受害者,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毁谤和惩罚。
和种族无关,国籍无关,身份职业收入年龄都无关,这就是一起清晰的亲密伴侣暴力事件(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根据英国Home Office 2014年的行动报告,2012/13年度英国有76位女性死于伴侣之手(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87758/VAWG_Action_Plan.pdf) 。在美国,1/3的成年女性曾经或正在遭受家庭暴力。在家庭暴力中,受害者就是弱势方/被保护方。
在bbc的报道中,尸检显示死者的头部、脸部、颈部、胸部、肩膀、胳膊、腿等处受到了来自拳头、膝盖、腿部的多次撞击,并且被数次扔出去撞到墙上,伤痕多到“法医无法给出具体数字”(Cardiff man accused of beating girlfriend to death - BBC News)。死者男友表示,他是因为在她的手机上发现交友软件以及和一位叫Ben的人联络而暴怒,然而检方在死者的手机里并未发现任何证据(重说三!!没有证据!!没有证据!!没有证据!!)。死者男友同时提出他们在发生肢体冲突后还进行了make-up sex,声称是事后双方自愿发生的性行为而非强奸,但这也只是他个人一面之词,并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证实。并且死者男友还告诉法官他从未殴打过她,并且有与死者结婚的打算(Cardiff man calls girlfriend's death an 'accident' - BBC News)。很显然已经被各种证据打脸了。
那么死者男友的这份口供是为了什么?
很简单,把这起事件从谋杀罪(murder)指向过失杀人(manslaughter)。
根据sentencing council的guidelines,谋杀的监禁期至少是15-30年,而过失杀人虽然上限也是终身监禁,但实际上监禁时间约在7-15年,尽早plead guilty可以最高获得1/3的减刑,加上现在英国基本在服刑期的一半就转入假释期/社区服务,如果判过失杀人监狱内服刑时间可能不足五年。
现在死者男友又提出了服药史和精神疾病(paranoid被迫害妄想症)等理由,声称死者生前每次回中国探亲他都会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希望通过精神疾病减少量刑。
虽然庭审还在进行中,但目测以上的证据站住脚的可能性不高,尤其是死者遗体明显体现了长期遭受暴力。希望法律可以还她正义。
那么,作为长期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为什么不报警?在英国的司法体系下,要对家庭暴力施暴者进行诉讼审判衡量两个标准:受害者本人意愿和受害者与施害者的关系。受害者本人意愿是相对困难的一部分,因为即使报警,提出诉讼,安全也不一定可以得到保障。在英国现行司法框架下,对于家庭暴力的第一道order是反侵害令non-molestion order(NMO),其次才是居住令occupation order(OO),后者才可以保障施害者和受害者不得居住于同一屋檐下。然而只有极少数的案例中才会推行OO,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即使受害者报案,也无法避免再次遇见施暴者、甚至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情况。对受害者而言心理上的恐惧有多大,可想而知。有的答主表示报警警察马上带枪来把人抓走了事儿不就结了呢,但是抓走之后警察不能量刑,需要等法院量刑,在这个期间可以通过保释金保释出去等待开庭,保释期间受害者往往还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安全处所。所以在现行的制度下,受害者报警,是需要相当的决心和勇气。
那么,受害者为什么不离开?遇人不淑,为什么不离开?为什么这样一个会四国语言的留学生要和一个酒吧酒保在一起?推荐大家看Leslie Morgan Steiner的Ted Talk “Why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don't leave?”(Why domestic violence victims don't leave) 网易公开课就有,演讲者22岁哈佛毕业后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家庭暴力,即使她一开始看起来是似乎是这段关系的主导方。家庭暴力开始的第一步是引诱,让女性相信她是一个“爱上了需要帮助的男人。”第二步是孤立。在庭审记录中,死者生前多次因为男友要求缺课,并因此收到了学校警告。而对于施暴者而言,这就是把受害者和其社会关系剥离、孤立,使其无法正确判断是否应该求援、求援对象应该是谁。同时,施暴者通过反复的言语暴力等(诸如“你一文不值”)等让受害者失去对自身的判断力,在很多情况下受害者甚至会产生自己“只配也必须承受这样的关系”的错觉。庭审记录表示,受害者生前出现明显的情绪恍惚、低落、少言语的情况。而且,离开施害者是很危险的事情。美国70%的亲密关系谋杀发生在受害者离开施害者之后,这种恐惧往往是控制受害者的最后一道。
在遭受亲密关系暴力的时候,许多受害者并不知道自己正在遭受伤害。这已经超出了简单意义上“所爱非人”的概念,而为什么许多受害者保持沉默,恕我直言,就是有太多一些答主那样的看客。
试想,人死后尚且承受如此多毁谤非议,倘若她生前受到虐待倾诉而没有果断分手逃脱,获得的大约是更多“cheap girl” “跪舔洋垃圾”之类的评价吧。在这件事上,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最后,即使统计意义表明发达国家的暴力犯罪很多和低收入、无稳定工作、无稳定关系、单亲家庭等有相关性,但家庭暴力的收入、种族、职业等分布图谱要广得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安嘉医生真是童年阴影。
---分割线---
不吐不快:几年前看到一对留学生情侣在美国遇害之事,某易评论区一片狂欢,对“出国留学的二代们”咬牙切址之恨令人瞠目结舌。如今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在他国遇害,知乎居然带出了所谓的“逆向民族主义”“女权癌”等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换汤不换药的二次伤害。作为一个只身在外求学的女生,只觉齿冷。
以及如果网爆毕同学的教育背景为真实情况,在此道一声学妹安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