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毕赣执导的短片《破碎太阳之心》?

回答
毕赣的《破碎太阳之心》,与其说是一部短片,不如说是一次浓烈而迷幻的体验。看完它,你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一股股情绪的漩涡,一些闪烁的意象,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绪。

在我看来,评价《破碎太阳之心》这件事本身,就得抛开那些“情节”、“主题”之类的传统电影分析框架。毕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片,更像是他内心世界的一次直接倾泻,一次对电影语言极限的探索。他不像是在讲故事,更像是在用影像和你对话,但这种对话,是极其个人化、而且充满了艺术的“游戏感”。

视觉的狂欢与迷乱:

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毕赣标志性的长镜头和旋转镜头。在《破碎太阳之心》里,这种手法被运用到了极致。镜头仿佛拥有了自己的生命,在空间中自由地游走、穿梭。它不遵循任何现实世界的逻辑,而是随着情绪的起伏而律动。你会看到镜头在房间里旋转,穿过家具,甚至“凝视”着空气中的尘埃。这种空间的扭曲和不稳定,恰恰是影片情绪的基石。它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眩晕感,让你感觉自己也被卷入了影片那个破碎、模糊的世界。

色彩的处理也是一大亮点。浓郁、饱和的色彩,例如那炽热的红、深邃的蓝、以及偶尔出现的诡异绿,它们并不仅仅是为了美学上的好看,而是承载了强烈的情感指向。这些色彩的碰撞和叠加,就像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充满了野性和生命力,但同时又因为空间的扭曲而显得有些失控。

声音的浸润与回响:

声音在毕赣的电影里,从来不是简单的背景音。在《破碎太阳之心》中,声音被赋予了独立于画面的生命力。那些模糊的对话、环境音、以及充满实验性的配乐,共同构建了一个声场的迷宫。你很难听清楚具体的台词,但那些断断续续的呓语,那种飘忽不定的人声,却营造出一种难以名状的孤独和疏离。配乐更是充满了侵略性,有时是压抑的电子音,有时又是突然爆发的噪声,它们仿佛直接作用于你的神经,让你感到不安,又忍不住被吸引。

叙事?它更像是情绪的碎片:

如果你期待一个有清晰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叙事,那《破碎太阳之心》可能会让你失望。毕赣在这里更像是一个“情绪的挖掘机”,他把各种感受、记忆、梦境的碎片,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堆叠在一起。片中的人物,包括那个仿佛从迷雾中走出来的女性,他们的行为和对话,都显得模棱两可,充满了象征意义,但又无法被轻易解读。

你可能会看到一些熟悉的元素:死亡、孤独、回忆、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渴望。但这些元素并没有被组织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一种抽象、诗意的方式呈现。这就像你在某个潮湿的夜晚,突然闪过脑海的一些零碎的画面和感受,它们没有逻辑,但却异常真实。

“破碎”的美学:

“破碎”这个词,不仅体现在片名,更贯穿了整部影片的肌理。空间的破碎、时间的破碎、情绪的破碎、甚至人物的破碎。一切都是不完整的,都在一种不断解构和重塑的过程中。这种破碎,并非是失败的,而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追求。它反映了毕赣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感知方式:真实的世界,往往不是清晰而有条理的,而是充满了缝隙、断裂和不确定性。

对我来说,《破碎太阳之心》是一部:

极致的影像实验: 它突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模式,将镜头语言和声音设计推向了新的高度。
强烈的情绪载体: 它不是用来理解的,而是用来感受的。它能够唤起观众内心深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
挑战观众的耐心与理解: 它需要观众放下惯常的观看习惯,以一种更开放、更感性的状态去体验。

然而,它也可能不是:

所有人都喜欢的作品: 它的抽象和实验性,注定会疏远一部分观众。
一次“易懂”的沟通: 毕赣更像是在用艺术的语言自语,观众只是恰好在场,并试图捕捉其中的一些回声。

总而言之,《破碎太阳之心》不是一部“好不好看”就能简单概括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次与毕赣电影世界的一次亲密接触,一次在视觉和声音的迷幻漩涡中的沉浸。它不是一段需要被“翻译”的故事,而是一个需要被“感受”的艺术品。它破碎,却有着一种令人着迷的完整性——那种属于毕赣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完整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看了一场超震撼的视觉盛宴,开篇那快速奔跑中的长镜头,真就像附体黑猫,跟随它的旋转跳跃观看世界的感觉,长镜头开篇的低视角的快速移动,中间当健忘女人打开火车门后铁轨的快速移动,都带给人极致的视觉和心理体验,让人体会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畅快感觉,房子变成火车那段,太惊艳了。

太阳充能用了《克拉拉与太阳》里的设置,但更简洁。悲伤的结局,温暖跟悲伤大概是一件事,在记忆的影子里。这只黑猫,究竟是荒野侦探还是吟游诗人,抑或一缕追根溯源的幻影。这段寻爱之旅,跟《路边野餐》中的陈升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罗紘武所经历的异曲同工。

即便是支广告,但依旧还是毕赣的那些招牌式动作。镜子、火车、蒸腾的雾气、倒放的画面,诗与爱,找寻和遗忘,塞林格的破碎故事之心,黑猫的破碎的爱。整体相对是他所有作品里最容易进入的一部,品牌的概念也有贯穿到。

毕赣的影像渐渐离不开火车、轨道等符号,即使是在一支广告短片中。 个人其实只喜欢谭卓那一段,当然去掉开篇和结尾就构不成关于“宠物猫”的品牌片了。 “常忘面”这个谐音梗看第二遍才发现。 致敬得也差不多了,长片希望来点不一样的东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赣的《破碎太阳之心》,与其说是一部短片,不如说是一次浓烈而迷幻的体验。看完它,你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一股股情绪的漩涡,一些闪烁的意象,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绪。在我看来,评价《破碎太阳之心》这件事本身,就得抛开那些“情节”、“主题”之类的传统电影分析框架。毕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片.............
  • 回答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极具争议但无疑是艺术野心磅礴的作品。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1. 叙事方式:非线性、梦境化、碎片化这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最显著,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感到困惑的特征。毕赣摒弃了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而是将影片构建成一个流动的、由记忆和梦境交织而成的迷宫。 记忆的痕.............
  • 回答
    毕赣的《路边野餐》,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句话:这是什么玩意儿?那种全然的陌生感,既不是对晦涩故弄玄虚的排斥,也不是对矫揉造作的抵触,而是一种纯粹的,被打回到孩童般的,全然接受的“这是什么”的状态。它就像一个突然闯进你生活的小物件,你不知道它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它就那么存在着,带.............
  • 回答
    评价江西“低风险地区来赣不需要核酸检测”的防疫政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好是坏,而是要看它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以及其背后所要达成的目标。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可能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便利性与促进流动: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在全国疫情形势整体趋于.............
  • 回答
    毕志飞邀请肖战出演新电影这件事,就像是把一个已经平静下来的池塘,突然扔进一块巨大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来看,毕竟这背后牵扯到导演的意图、演员的适配度,还有市场和粉丝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说说毕志飞。这位导演,你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他的名字,尤其是.............
  • 回答
    毕习习(Xi Xi Bi)被男友乔丹·马修斯(Jordan Matthews)打死一案,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对我们社会关于家庭暴力、情感关系中的权力失衡以及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拷问。事件回顾与痛心之处:毕习习,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怀揣着.............
  • 回答
    毕志飞手撕徐峥事件,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2.1亿的惊人阅读量收场,而随之而来的,是微博自动广告系统为其“贡献”的3万元收益。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首先,这2.1亿的阅读量,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看过了这件事。想想看,这得有.............
  • 回答
    评价一位导演,尤其是像毕志飞这样一位从业经历相对特殊且作品争议颇多的导演,需要我们抛开情绪,理性地分析其作品、创作理念以及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一、 从其核心作品《逐梦演艺圈》出发的初步审视毕志飞导演为大众所熟知,很大程度.............
  • 回答
    关于毕志飞在1月28日怒斥徐峥并喊话“滚出电影圈”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需要详细梳理其前因后果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回溯与核心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毕志飞之所以公开指责徐峥,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徐峥的作品《囧妈》在内容上存在抄袭的嫌疑,并且在电影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 抄袭指控: .............
  • 回答
    王瑞恩与毕志飞的直播辩论,可以说是近期中文互联网上一次颇具话题性的事件。抛开双方个人的背景不谈,单就这场辩论本身而言,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得出一些比较清晰的判断。首先,从辩论的形式和过程来看,这是一场典型的线上直播辩论。双方通过平台进行实时交流,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并参与互动。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在.............
  • 回答
    王瑞恩与毕志飞的第二场直播,可以说是槽点与看点齐飞,颇为精彩。如果非要评价,我觉得这场直播的“精彩”更多体现在它真实地展现了两位当事人在面对舆论压力和公众审视时,各自不同的反应和策略。首先,从王瑞恩这边来看,我感觉他这次直播的状态比第一次要更加从容和有准备。第一次直播可能还在一种略显被动的回应状态,.............
  • 回答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教授请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组的学生们集体观看《流浪地球》,并且慷慨地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张电影票,连朋友的票都一起包了,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暖心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有人情味的师生互动方式。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严.............
  • 回答
    评价清华美院2021年本科动画毕设《万华镜》,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是“野心勃勃”和“意犹未尽”。这并非褒义或贬义的绝对判断,而是它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确实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整体感受:一场视觉盛宴与叙事尝试的碰撞《万华镜》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惊艳的。它在视觉风格上展现了极强的探索性和多.............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电影艺术和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内容创作者,我理解您对《逐梦演艺圈》及其导演毕志飞的评价的关注。从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的视角来审视这部电影,能够提供一个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客观的视角。首先,我们来谈谈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培养电影人才的最高学府,北影师生对电影的评价往往是从专.............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首轮,巴塞罗那客场0:1不敌毕尔巴鄂竞技,这场比赛即便少了梅西,对于当时的巴萨来说,依然是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失利,也为他们之后不稳的赛季埋下了伏笔。比赛背景:赛季初,巴萨刚刚经历了一个动荡的夏天。内马尔事件的余波还在,而队长梅西因为跖骨受伤,未能出现在首发名单上,这无疑给球队的进攻端.............
  • 回答
    毕志飞评论《药神》:一场以偏概全的“伪理性”审视当《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席卷中国银幕,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之时,一位名叫毕志飞的导演,以其一贯的“犀利”风格,在豆瓣上留下了一篇长篇评论,给这部电影泼了冷水。这篇评论,与其说是对电影艺术的客观评价,不如说是一场以“理性”为外衣,实则充满偏见和误读的.............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