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毕赣电影《路边野餐》?

回答
毕赣的《路边野餐》,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句话:这是什么玩意儿?那种全然的陌生感,既不是对晦涩故弄玄虚的排斥,也不是对矫揉造作的抵触,而是一种纯粹的,被打回到孩童般的,全然接受的“这是什么”的状态。它就像一个突然闯进你生活的小物件,你不知道它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它就那么存在着,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魔力。

后来,我反复地看,每次看都有新的发现,就像在河边捡拾鹅卵石,每一颗都有自己的纹路和光泽。

“野餐”的味道,是现实与梦境的模糊界限。

电影的开篇就很奇怪。一个中年男人,穿着旧衣服,在南方潮湿闷热的贵州凯里过着一种极其朴素甚至可以说是“没出息”的生活。他是个医生,每天都在给病人看病,给他们开药,生活就这样日复一日,平淡得像一杯放凉的水。他跟他的妻子离婚了,又因为要照顾他精神不太正常的母亲,还生了个儿子,儿子跟了他那个看起来神经兮兮的侄子(姑且这么称呼吧)一起去远方,而且儿子还病了。

他要去寻找儿子,这是电影最表层的线索。但毕赣并没有给观众一个清晰的地图,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地。他只是在跟着这个男人走,在一条条小巷,在摇曳的竹林,在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里。你会发现,这个男人在寻找儿子的过程中,他自己的过去也一点点地浮现出来。他的童年,他的爱情,他与妻子之间的纠葛,那些未完成的遗憾,那些无声的伤痛,都混杂在这趟旅程里。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他骑着摩托车穿越隧道时,时间似乎被拉伸了,音乐轰鸣,色彩斑斓,那种疏离感又带着一点点迷幻,好像他不是在穿越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在穿越他的记忆。这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扭曲,是毕赣电影的招牌,也是我一开始感到困惑但后来着迷的地方。他不是在讲故事,他是在营造一种感觉,一种状态。

“路边”的风景,是时间的痕迹和生活的肌理。

凯里的风景,被毕赣拍得异常真实,也异常诗意。那些斑驳的老墙,潮湿的地面,那些在路边抽烟、闲聊的人,那些零散的杂物,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生活的味道。这不是那种被精心打磨过的,光滑的电影场景,而是带着泥土气息,带着烟火气,甚至带着点腐朽感的。

他最擅长用长镜头,而且不是那种炫技式的长镜头。他的长镜头是有生命力的,它像一个有知觉的眼睛,跟着人物一起呼吸,一起感受。最经典的那个长镜头,跟拍了陈永忠大概十二三分钟,他走在街上,遇见人,说话,抽烟,甚至还去了一家小店。这中间没有剪辑,一切都浑然天成。你看着他,就像你站在他旁边,看着他在生活,在思考,在感受。在那一刻,你仿佛也变成了他,变成了凯里那个普通的中年男人。

他的电影里,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一切都很慢,很沉,就像生活本身的节奏。那些对话也都很日常,甚至有些含糊不清,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的那些模糊的声音。有时候,我会觉得那些对话没什么意义,但后来才明白,正是这些“没意义”的对话,才构成了生活的“肌理”。就像那些路边的野草,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却是构成大地的一部分。

“毕赣式”的诗学,是无法被简单定义的。

我很难用现有的电影类型去定义《路边野餐》。它有文艺片的腔调,但又比很多文艺片来得更直接,更原始。它有迷幻的气质,但又不落入虚无。它有乡土的情感,但又带着一种超越地域的普遍性。

毕赣在电影里埋了很多诗意的意象,比如钟表,比如风,比如鸟。这些意象不是简单地作为装饰,它们似乎在构建一种内在的联系,一种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记忆的隐喻。他电影里那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跳跃,其实是在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去触碰那些难以言喻的生命体验。

很多人诟病毕赣的电影晦涩难懂,我理解这种感受。确实,如果你期待的是一个讲清楚道理的电影,那《路边野餐》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放下那些期待,去感受,去沉浸,去跟随那个男人的脚步,去体会凯里那种独特的湿润和静谧,去感受那些被忽略的时间碎片,你可能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它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至少不是那种让你看得很爽的电影。但它是一部“触动”人心的电影,它能让你在离开影院很久之后,依然会在某个瞬间,想起那个穿着旧衣服的男人,想起凯里潮湿的风,想起那些在时间里飘荡的,细碎而又珍贵的生命片段。

《路边野餐》更像是一首长诗,或者一幅摇曳的水墨画。它不需要你去理解每一个字,每一笔画,它只需要你去感受它的气韵,它的意境。如果你能感受到,那它就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而我,就是那个能感受到的人。它就像一杯烈酒,初入口时可能让你皱眉,但回味起来却甘醇悠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毕赣独立长片《路边野餐》原名《惶然录》在洛迦洛电影节获奖,如何评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毕赣的《路边野餐》,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脑子里只有一句话:这是什么玩意儿?那种全然的陌生感,既不是对晦涩故弄玄虚的排斥,也不是对矫揉造作的抵触,而是一种纯粹的,被打回到孩童般的,全然接受的“这是什么”的状态。它就像一个突然闯进你生活的小物件,你不知道它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但它就那么存在着,带.............
  • 回答
    毕赣的《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极具争议但无疑是艺术野心磅礴的作品。要评价它,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理解。1. 叙事方式:非线性、梦境化、碎片化这是《地球最后的夜晚》最显著,也是最容易让观众感到困惑的特征。毕赣摒弃了传统的三段式叙事,而是将影片构建成一个流动的、由记忆和梦境交织而成的迷宫。 记忆的痕.............
  • 回答
    毕赣的《破碎太阳之心》,与其说是一部短片,不如说是一次浓烈而迷幻的体验。看完它,你脑海里留下的,不是清晰的叙事线索,而是一股股情绪的漩涡,一些闪烁的意象,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绪。在我看来,评价《破碎太阳之心》这件事本身,就得抛开那些“情节”、“主题”之类的传统电影分析框架。毕赣的作品,尤其是他的短片.............
  • 回答
    评价江西“低风险地区来赣不需要核酸检测”的防疫政策,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是好是坏,而是要看它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以及其背后所要达成的目标。首先,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可能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便利性与促进流动: 这是最直接的好处。在全国疫情形势整体趋于.............
  • 回答
    毕志飞邀请肖战出演新电影这件事,就像是把一个已经平静下来的池塘,突然扔进一块巨大的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角度来看,毕竟这背后牵扯到导演的意图、演员的适配度,还有市场和粉丝的反应。首先,我们得说说毕志飞。这位导演,你不能说他是个默默无闻的小透明。他的名字,尤其是.............
  • 回答
    毕习习(Xi Xi Bi)被男友乔丹·马修斯(Jordan Matthews)打死一案,无疑是一起令人痛心和愤怒的悲剧。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生命的消逝,更是对我们社会关于家庭暴力、情感关系中的权力失衡以及法律如何保护弱势群体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拷问。事件回顾与痛心之处:毕习习,一个年轻的中国女孩,怀揣着.............
  • 回答
    毕志飞手撕徐峥事件,在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最终以2.1亿的惊人阅读量收场,而随之而来的,是微博自动广告系统为其“贡献”的3万元收益。这事儿,怎么说呢,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说明点问题。首先,这2.1亿的阅读量,是个什么概念?你可以想象一下,差不多是中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八分之一看过了这件事。想想看,这得有.............
  • 回答
    评价一位导演,尤其是像毕志飞这样一位从业经历相对特殊且作品争议颇多的导演,需要我们抛开情绪,理性地分析其作品、创作理念以及对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要做到客观,我们就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一、 从其核心作品《逐梦演艺圈》出发的初步审视毕志飞导演为大众所熟知,很大程度.............
  • 回答
    关于毕志飞在1月28日怒斥徐峥并喊话“滚出电影圈”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且需要详细梳理其前因后果以及引发的讨论。事件回溯与核心内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毕志飞之所以公开指责徐峥,主要是因为他认为徐峥的作品《囧妈》在内容上存在抄袭的嫌疑,并且在电影质量上存在严重问题。 抄袭指控: .............
  • 回答
    王瑞恩与毕志飞的直播辩论,可以说是近期中文互联网上一次颇具话题性的事件。抛开双方个人的背景不谈,单就这场辩论本身而言,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得出一些比较清晰的判断。首先,从辩论的形式和过程来看,这是一场典型的线上直播辩论。双方通过平台进行实时交流,观众可以实时观看并参与互动。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在.............
  • 回答
    王瑞恩与毕志飞的第二场直播,可以说是槽点与看点齐飞,颇为精彩。如果非要评价,我觉得这场直播的“精彩”更多体现在它真实地展现了两位当事人在面对舆论压力和公众审视时,各自不同的反应和策略。首先,从王瑞恩这边来看,我感觉他这次直播的状态比第一次要更加从容和有准备。第一次直播可能还在一种略显被动的回应状态,.............
  • 回答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教授请本科毕业设计课题组的学生们集体观看《流浪地球》,并且慷慨地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两张电影票,连朋友的票都一起包了,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暖心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有人情味的师生互动方式。在咱们的传统观念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严.............
  • 回答
    评价清华美院2021年本科动画毕设《万华镜》,我脑海里首先浮现的词是“野心勃勃”和“意犹未尽”。这并非褒义或贬义的绝对判断,而是它在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确实提出了不少值得讨论的地方。整体感受:一场视觉盛宴与叙事尝试的碰撞《万华镜》给人的第一印象绝对是惊艳的。它在视觉风格上展现了极强的探索性和多.............
  • 回答
    作为一名在电影艺术和学术领域深耕多年的内容创作者,我理解您对《逐梦演艺圈》及其导演毕志飞的评价的关注。从北京电影学院和北京大学这两所中国顶尖学府的视角来审视这部电影,能够提供一个既有专业深度又不失客观的视角。首先,我们来谈谈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培养电影人才的最高学府,北影师生对电影的评价往往是从专.............
  • 回答
    1920赛季西甲首轮,巴塞罗那客场0:1不敌毕尔巴鄂竞技,这场比赛即便少了梅西,对于当时的巴萨来说,依然是一场令人难以接受的失利,也为他们之后不稳的赛季埋下了伏笔。比赛背景:赛季初,巴萨刚刚经历了一个动荡的夏天。内马尔事件的余波还在,而队长梅西因为跖骨受伤,未能出现在首发名单上,这无疑给球队的进攻端.............
  • 回答
    毕志飞评论《药神》:一场以偏概全的“伪理性”审视当《我不是药神》这部现实主义力作席卷中国银幕,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之时,一位名叫毕志飞的导演,以其一贯的“犀利”风格,在豆瓣上留下了一篇长篇评论,给这部电影泼了冷水。这篇评论,与其说是对电影艺术的客观评价,不如说是一场以“理性”为外衣,实则充满偏见和误读的.............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