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会有人相信中医?

回答
人们相信中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个体体验、哲学思想、以及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传承

悠久的历史: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一代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这种漫长的历史积淀本身就赋予了中医一种权威性和可信度。
文化认同感: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中国人的健康观念、生命哲学和生活方式。在很多人看来,中医是“自己的医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代代相传的信任: 家族世代行医,或者从小在亲友身边耳濡目染中医的疗效,都会在个人心中建立起早期和深刻的信任。这种信任往往是一种情感和经验的传递,不一定需要严格的科学证据来支撑。

2. 个体真实的治疗体验与疗效感知

“有效”是硬道理: 无论理论是否完全被现代科学解释,很多患者确实在中医的治疗中获得了症状的缓解、疾病的改善甚至痊愈。这种真实的、亲身的体验是建立信任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许多人可能在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时,转而尝试中医,并从中获益。
慢性病、疑难杂病的优势感知: 在一些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或西医难以解释的“亚健康”状态下,中医的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方法可能更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例如,一些患者在应对疲劳、失眠、消化不良、过敏等问题时,发现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西医更持久或副作用更小。
副作用相对较小的观念: 相较于一些西药可能带来的明显副作用,中医常被认为“平和”、“温和”,其药物多为天然植物、动物或矿物,副作用较少(虽然这并非绝对,不当使用也可能产生严重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小”的印象会增加患者对中医的信任,尤其是在需要长期治疗的情况下。

3. 中医的哲学思想与整体观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规律的影响。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即注重“辨证论治”,将人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而非孤立的器官或疾病。
关注“未病”与“治未病”的理念: 中医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更强调预防和养生保健。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符合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普遍愿望。
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的解释力: 虽然这些理论的科学解释尚在探索中,但它们为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提供了一套独特的、自洽的框架。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些概念提供了一种更“自然”或“哲学化”的解释,比单纯的生化反应或分子机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4. 现代医学的局限性与补充

西医的“短板”: 现代医学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局限性,例如:
对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的治疗瓶颈: 有些慢性病难以根治,西医治疗可能侧重于控制症状,而中医则可能着眼于改善体质,达到“治本”的目的。
“对号入座”的诊断模式: 西医诊断往往依赖于具体的病理指标,如果指标不异常,患者的许多不适症状可能被归为“心理原因”或“不明原因”,中医的辨证论治则可能对此提供另一种解释和治疗途径。
药物副作用问题: 如前所述,西药的副作用是许多患者担忧的问题。
中医作为补充和协作: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的观点越来越被接受。许多医生和患者认识到,中医和西医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中医可以作为西医治疗的辅助手段,帮助减轻副作用、加速康复、或处理西医难以解决的问题。

5. 推广与宣传的影响

政府的支持与推广: 在中国大陆,中医得到了政府的官方支持和大力推广。国家设立了中医医院、中医学院,并投入科研经费支持中医研究,这无形中增加了中医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媒体的宣传: 媒体对中医的正面宣传,包括报道中医的成功案例、名老中医的经验、中医药的养生保健功效等,也影响着公众的认知。
“国粹”的标签: 中医常被冠以“国粹”、“民族瑰宝”的标签,这种文化上的赋予感,使得许多人在情感上倾向于认同和相信中医。

6. 对“自然疗法”的偏好

追求天然与有机: 在现代社会,“天然”、“有机”、“无添加”等概念越来越受到追捧。中医的药物来源多为天然植物,符合了人们对“自然”的偏好。
对“人造”或“化学”的警惕: 有些人对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药物和食品存在天然的警惕感,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看起来更“原始”、“自然”的疗法。

需要强调的是:

并非所有人都相信中医: 也存在大量的人,尤其是受西方科学教育影响较深的人群,对中医的理论基础和疗效持怀疑态度,甚至完全不相信。他们更倾向于相信基于实证科学证据的现代医学。
“相信”也存在不同程度: 有些人是坚定的中医信徒,有些人则将其视为一种可能的选择或补充,有些人则持观望或怀疑态度。
对中医的质疑与批评也客观存在: 科学界对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临床疗效的严谨评估、以及中药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等问题,一直存在广泛的讨论和批评。这些质疑也是推动中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力量。

总而言之,人们相信中医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既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尊重,也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信任,同时也是对现代医学局限性的补充认知,并且受到社会文化环境和推广宣传的影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中医的人,大多数因为中医有效而相信中医。

不相信中医的的人,大多数因为中医证明不了自己有效而不相信中医。

user avatar

权利的游戏S02E07 22分18秒的时候,Lady Talisa去找Robb说她缺少治发烧的柳树皮。

这个细节并不是瞎说,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就是用柳树皮做退烧药的。不过希波克拉底死后约两千年人们才知道柳树皮退烧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以此为基础制作了神药阿司匹林。

前半段故事是不是颇有中医风骨?

其实希波克拉底也并不是什么神医穿越小说的主角。古希腊时期的医学理论是四体液学说。大体的意思是说人体由四种液体构成。分别是:血液(红)、黄胆汁(黄)、黑胆汁(黑)和粘液(绿)。这四种液体分别对应的脏器是:肝、脾、胆、脑和肺。对应的元素为气、火、土、水。对应的季节为春夏秋冬。对应的性质是:湿热、干热、干冷、湿冷。这他妈简直就是中医啊!

四体液理论在现代西方现代医学发展后,就完全被扫进历史书了。现在去医院哪个医生要是跟我说他的疗法是基于四体液疗法,我一定投诉他。

但是,这个理论并不妨碍希波克拉底用柳树皮治发烧。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还有人会相信中医吧。

我生病了也不会首选去中医院。更不会吃那种禁忌人群不良反应都是尚不明确的药。我可以算半个中医黑,但是说中医是纯粹的垃圾也并不正确。

比如说,

战国时代,《庄子》中记载了一种病,叫“瘿”。《博物志》中说:山中之民,多瘿肿疾。这种病现在叫做“甲状腺肿”。缺碘会得大脖子病,现代可谓人尽皆知。中医典籍《肘后方》中首次记载用海藻治疗瘿肿。唐《外台秘要》中记载的治疗瘿肿的方子有三十多条。其中绝大部分都选用含碘丰富的植物做药。打死我也不信当时的中医知道碘元素在甲状腺激素中的作用。但是,会治。

再比如,隋朝《诸病源候论》中记载了一种疾病叫“雀目”。之所以叫这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是因为得了这种病的人,一到晚上就看不清东西。好像长了鸟雀的眼睛一样。现在我们管这个病叫夜盲症。中医有一本眼科专著叫《龙木论》,其中治疗“雀目”的方子中使用了大量富含维生素A的植物。孙思邈治雀目使用富含维生素A的动物肝脏。为什么孙思邈不给病人开苹果吃?因为那时候苹果还没传入中国呢……

再比如说中医有一味药叫“秋石”,是从尿里提炼的。这并不是单纯的“尿碱”。制备秋石需要大量的尿液,步骤很繁复。其中有一关键步骤是需要加入皂荚汁。皂素可以沉淀类固醇激素。男性尿液每升约含有1毫克类固醇激素。秋石这个药物,其实就是从尿液中收集的性激素。不过中医似乎不分男女尿液。只懂得要童男童女的尿液,大概是为了规避成人可能的尿路感染带来的传染病吧。这导致制作秋石需要收集大量的尿液。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接后果就是浙江东阳现在还在卖童子尿煮鸡蛋,并坚信食之可滋阴。(其实吃了只能有个卵用)

还有诸如用富含维生素B1的植物治疗脚气病。用生鸡胗内膜治消化不良(熟的会使酶失活)。

所以你看,中医还是能治一些病的。

不过现在很多人拿中医当保健就太荒唐了。雀目的人喝决明子治夜盲症没问题。可是健康人喝决明子想明目可就比较玄学了。不管怎么说,中医也是医学,医学多是亡羊补牢,很少锦上添花。除非是整形外科……

古代西方医学已经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了,中国传统医学依然还在说五行阴阳干冷湿热。所以我的观点是:只要我的病没有发展到死马当活马医的地步,是不会考虑去看中医的。其他人自便。

毕竟吃阿司匹林比吃柳树皮犀牛角方便多了。


---<丸>---


PS:答中医题真是亚历山大……我保证以后再也不污染大家时间线了。

user avatar

鉴于有从事临床的网友提醒可能有严重病患及家属看了知乎这条评论就放弃去医院治疗改喝中药(虽然本人认为不太可能吧),在此郑重提示:身体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

讲一个同事小孩的事。同事是生物学博士,中医天然黑。他小孩一岁多的时候每天夜里咳嗽,连咳了一两个月,大人小孩都没法好好睡觉,在全国排名前十的医院找专家看了说没事,但就是咳,吃药输液也没用。后来另外一个同事推荐去做小儿推拿,博士虽不以为然但还是去了。当夜就不咳了。后来就不黑中医了。

本人在某985的生命学院工作,单位里有一个五十岁左右的生物学副教授,德国回来的,胃癌晚期,做完手术开始中医养生,很多年过去了看着人还挺精神的。单位的教授们天天研究癌症机理细胞通路,杯子里照样泡着虫草枸杞。干这行的才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多了,做人不要太嚣张。

user avatar

就在刚才我拿着手机刷知乎,看到了这个问题并给最高票答案点了一个赞的时候,有个同事凑到我旁边问我在干嘛,我就随口跟她讨论了几句信不信中医的问题,她说:没生孩子之前她也不信,但是有一次孩子吓着了,发热在医院治疗了好几天没见好,结果找大师叫叫魂喝了帖符水就好了。

我说亏你还是个西医硕士,怎么就不懂孩子的这种由于过度刺激而引起的身体反应呢,这种不是因为感染原因引起的发烧,当然使用再多的抗菌抗病毒药物也没有用了。而这种应激反应本身就可以在3-5天内恢复,快的话一两天,慢的话一周左右,还有极少数需要十天半个月恢复的。而大家都是打针吃药几天觉得不管用的时候,才去找喊魂的大师作法驱邪。这个时候孩子本来就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自然就会归功于叫魂了。

她听后高深莫测地摇了摇头,表示“等你有了孩子之后就懂了”。好吧,我说不过她,于是我决定写下这个回答。

不知道别的地区有没有叫魂的传统,反正在我们山东,生病去医院治了半天没有效果,家里的老人就会建议烧香拜神喝符水叫魂,于是病就好了。这些事情,从小到大我身边的人一直深信不疑,而我则半信半疑,直到学医后才明白:如果没有前期恢复和自身免疫细胞的奋斗,叫魂叫破喉咙也没用,喝符水吃香灰反而容易拉肚子。虽然你肉眼无法看见身体内部康复的过程,但体内成千上万的免疫细胞为你的生病努力、牺牲,打赢了抗战,而你却把功劳给了叫魂、驱邪……

有的人可能要反驳我,叫魂驱邪这类的明显属于巫术,跟中医并不搭边儿啊。实际上,中医就是由巫术发展来的,这个表述可能不准确。“毉,簡化為医”,中国古代有四大巫术:医、卜、星、相,中医就是其一。在很早就有了巫医的记载, 孙思邈说中医五法为:"汤药,推拿,针灸,符箓,禁咒。”符箓、禁咒就是巫术。我觉得这部分东西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不否定他们的文化价值,但我也不承认他们的科学性。

中医粉极力推崇的针灸同样源于巫术。以“灸”为例,中医一般用艾叶加工成艾柱或艾条,点燃后熏灼穴位或患部,认为可以回阳救逆、扶正祛邪。早期的中医并不主要使用艾叶,据《五十二病方》记载,灸法可以使用多种可燃物,月经布等污秽物使用得更普遍,因为在巫术思维中月经水等秽物能驱邪魔。此后逐渐演变为主要用艾叶,这并非淘汰了,而是换了一种演变方式。

到了今天,关于针灸的具体疗法包含了一些先人的治疗经验,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面瘫,针灸治疗效果确实显著。这部分值得挖掘,但是要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轻信传统经验。

还有中医粉们一直极力推崇地《本草纲目》,里面记录了很多神奇的药物,如:用烧尸场上土做治汗脚之药。还有:鱼骨鲠喉,把渔网煮成汁或烧成灰喝了,就能让鱼骨掉下。“解一切毒,母猪屎,水和服之。”“妇人血崩。老母猪粪烧灰,酒服三钱。” “立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

李敖在《修正医师法与废止中医》指出:“中国的医学史,并不是什么真的医学史,而是一笔道地道地的巫医史。换句话说,不太客气的说,中国历史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医学。中国传统上关于‘医’的记载,最早的是神农、黄帝等的假历史,后来年代较近,产生了所谓‘医’的始祖‘彭’与‘咸’,就是屈原所谓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彭’与‘咸’。所谓彭咸,统统是巫医。可见,‘巫’和‘医’两者根本就不分家。换句话说,中国古代的所谓‘医’,根本就是神医、就是‘巫’、就是‘迷信’的另一个名字!‘巫彭’与‘巫咸’是殷商时代的人物。从这两个所谓鼻祖以下,中国历代都有所谓新一代人物出现,都据说是愈来愈不‘巫’了,愈来愈‘医’了,其实都是扯淡!他们不论怎么改来改去,不论是什么‘华陀再世’、‘歧伯复生’都统统属于万世一系的巫医系统。这个系统,直延伸到中华民国五十四年的所谓‘中医学院’,还没有断子绝孙,还是整年有数不尽的小‘华陀’小‘歧伯’出现,出现在这个可怜的国家,祸害这个可怜的民族,使他们吃树根草药、吞虫屎黑汤。”

社会上有一个倾向,把不进步的叫作传统的,把保守落后,叫作“维护传统”,有些传统的东西应该维护,可是医学属于科学的范畴,而科学是必须要进步的。中医理论体系裹步不前,定型于千年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奉为不可挑战之经典,著名古籍必读,这些都不是科学学科的做法。中医理论体系也十分不科学,它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其基础元气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属于古老的自然哲学,有人文价值,但并没有可靠医疗作用。中医对人体解剖结构认知十分肤浅,对致病原因的认识也是非常粗略,不要说实证检验,就是追问深究亦不得。

科学的东西必须遵守确定性原则,很短描述尽可能地准确,而中医的很多理论、诊断方法并不具备逻辑基础和科学依据。每个中医流派,甚至每个中医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诊断疾病和下药,千人千方。

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要遵守科学的基本规范,包括它可靠的实验基础和逻辑基础。而中医更像是一门经验医学,它的传承靠着一代一代口口相传的经验,诊断方法没有科学的验证,结论没有大数据的支持。

就像高票答案里提到的

现在中医相关的研究,盲目套用西医研究方案,做出的结果不伦不类,发表的文章毫无影响力。而国家对于中药的管理手段低劣,随便哪个中药做个萃取就敢给批号上市,以至于现在医院中的很大一部分中药都是安慰剂性质,甚至沦为药商赚钱的工具。

说到中药的疗效,则不得不说大样本随机双盲试验,这是公认的最可靠的疗效检验方法。但中药试验结果惨不忍睹,药厂乃至“中药泰斗”不乏回避试验或伪造试验数据的。许多上市的中药至今没有讲清楚毒性问题,只含糊其辞毒副作用不明。科学研究证实了许多中草药成分,可以使人慢性中毒,有的会导致无法逆转的肾衰竭。同仁堂龙胆泻肝丸事件,并不是个案。

“是药三分毒”和“纯天然无毒副作用”是矛盾的,后者是明显的错话,而前者在医界是草菅人命的话。毒副作用如何,毒性试验怎样,如何规避中毒,都应弄清楚、标明清楚。许多中药并不说明,不良反应只以“尚不明确”打发。还有些中药,须利用西药成分达到效果,但却是偷偷加入或和中药混合,反而可能给患者带来危害,如章光101、维C银翘片等等,可以说中药的批准上市极其不负责任。

自然,西药也会有毒副作用,但做了充分的试验,其成分、使用量、不良反应、适应症、药理作用都有精确的描述。对比中药西药的说明书,可知何为对病人真正负责。西药有完善的监控体系,发现新的副作用还可尽快纠正。但中药自身没有纠错体系,受害者也大多投诉无门。而“看中医”本身,就不会有医疗事故——也根本无法鉴定医疗事故,就像当年的龙肝泻胆丸事件最后也是不了了之。药物滥开、不合理使用,和药物自身就不具备有效性、合理性,是完全不同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不能全然地否定中药,临床上有很多中药确实很有效果,比如一个心衰的患者,利尿剂天天挂,小便就是出不来,用上中药吗,立马就能排尿。再比如我们妇产科经常用的大黄芒硝,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止血剂,效果确实高于一般西药

所以,对于中医中药,我认为应该废医验药,去芜存菁。废除不合理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检验中医中药疗法,将其中有效的合理的部分纳入现代医学,推广造福于民;中药的毒性、不良反应要注明清楚,中医不夸大疗效,不胡吹国际影响力;中医保留自身文化价值,支持申为文化遗产或者进博物馆展出和研究。

至于现在养生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行骗,我认为这些并不能算作中医的范畴,如果中医黑们用这个黑中医,那西医也该算上治疗宫颈糜烂和前列腺炎的莆田系。但是,这些养生骗局,一定不能信,什么绿豆红薯,红外线枕头,保健按摩床,都是智商税,谁信谁吃亏。

user avatar

信中医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理性思维能力弱的人太多。

事实上,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并不多。

而中医,巫术,宗教,玄学……这些,就是针对理性思维能力的弱点进行猛攻。

这些东西就是一套话术,专门克制理性思维能力弱的人。

在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的眼里,这套话术简直是脑残笑话。


我怀疑,能完全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多。

完全听不懂自相矛盾的故事的人,也是很少的——也就是说,人类之中的弱智并不多。

大多数,都是能听懂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却无法把其中的原理扩展应用到其他的事物中去——这些人不是弱智,只是理性思维能力不够强。

只有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才能彻底理解这个成语故事,并且扩展应用到其他事物中去。


比如,一个中医说中医是科学的,一个中医说中医是非科学的,两个人都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却从未分出真假。

理性思维能力弱的人,就无法把矛盾的故事原理应用到这里。他们无法把自相矛盾的故事,和中医两种彻底相反的说法联系起来。有很多人面对自己的宗教信仰,立刻就放弃了理性思维,选择了自信愿意相信的事情。面对提出质疑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被侮辱了,然后对提出质疑的人发动人身攻击。

而理性思维能力强的人,立刻就发现这是自相矛盾的,立刻就发起质疑,要求验证。哪怕是自己从小接触的宗教信仰,也毫不犹豫地质疑,然后击破迷信,主动抛弃宗教信仰。

user avatar

那当然是因为中医神奇的疗效啦!

说几个例子:

1.

我前女友的闺蜜的房东患了皮肤癌。浑身溃烂奄奄一息,最后实在没钱治了从医院回家等死。之后我前女友的闺蜜听说此事,让她认识的老中医配了个5块3的方子,抓好药剁碎了敷在房东全身,嘿!两个小时后溃烂就开始停止流脓,半天后新肉就长出来,两天后整个人就完全好了!现在这房东一顿饭5个馒头比施瓦辛格都有劲,根本看不出是个曾经皮肤癌晚期的人!当时我正好在场见证了这一切。

2.

我表弟同班同学的三叔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腿被轧断,当时抱着断腿惨呼不止,一个路过的老中医见状赶忙掏出一袋药汤,拿着断腿对准伤口浇上去,两分钟腿就接上,1个小时就能走路,现在这同学的三叔的腿连疤都没留!当时我正好在场见证了这一切。

3.

我有个同学,他姨夫的学生的老爸在工地干活的时候被卷进了粉碎机里,救出来的时候人已经成肉酱了。各种医院都说我们没法治,就有一个中医院接诊了。门诊那个老中医用毕生的功力调制出一大桶神奇药汤,把他爸爸刮进桶里,两个小时后,这孩子的爸爸立马就从桶里完完整整地跳了出来,甚至还比出事之前胖了!现在啊这孩子全家每年都要给那个老中医送水果送点心,以感谢这老中医的救命之恩!当时我正好在场见证了这一切。

这么神奇的疗效,你叫我怎么不相信中医!

我就知道会有一群无耻的黑子说我造谣吹捧中医,敢问你们亲眼见过以上的疗效吗?没有是吧?那你们怎么证明我说的是假的!你们啊就是看不起中医对中医有成见!你们这群中医黑!收了西医多少钱?啊?!

我告诉你,我家里养着一头看不见的宠物火龙,你们要是哪天惹急了我这个中医粉,我叫我家这火龙烧了你们的眉毛!哼哒!

user avatar

还在实验室的时候,先生在组会上和我们谈过中医的问题。

先生说,但凡是他的学生,但凡是这个实验室出来的,他不希望其中有中医黑,那样不好,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样子。

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中医,是有极长时期临床实验的,并且记录了很多的临床数据。中医就像一个黑匣子,我们看到了一堆药物的输入,和很多结果的输出,我们不知道这个函数,甚至不知道一一对应的关系。

那我们该怎样做?

我们既不能把这个黑匣子捧上神坛,也不应当放弃这宝贵的资源。

这是一个有研究意义的库。

我们该做的,应是去弄清楚这个黑匣子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去把原理,把机理,弄个明明白白,好去更好的造福人民群众。

这才是有意义的。

这需要变革和配合,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去顺应人民群众和国家社会的需要。

加大中医的规范化和正规化的力度,筛选和矫正中医经验和结果,用实验去系统化中医。

你需要知道,合理的实验是不会骗人的,所谓中医和现在医学是一样的,都是医学,都是一样人体,都是一样的生理,都是一样病。

有些朋友啊,被别有用心的人蛊惑,非要把行医治病和什么文化,什么意识形态挂上钩。强行把中医拉离现在医学和治病救人。

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女人权力票子和子孙的荣华富贵,煽动了群众,意图把中医放进神坛里,然后自己好当一个传达神谕的大祭司。

他说着,中医不容得质疑和反驳,中医自己有自己的体系,不能用现代医学去揣度。心里却只有自己的生意。

这样的中医,还能发展吗?

而那些等着救治的人们,又该如何呢?

中医变成了摇钱树,变成了你的锦旗。

可是,

这样真的好吗?

就不怕后人骂吗?




愿中医能够获得发展,发挥其治病救人的功能,为人民群众谋福祉!




总结一下|・ω・`)

1.中医有长期临床经验,有其宝贵的意义。

2.中医和现在医学一样,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中医应该逐渐加入现代医学。

3.中医和现代医学一样,面对着一样的人体,一样的生理和一样的疾病。

4.中医应该发挥治病救人的作用,需要继续发展。把中医和文化绑定,和民族绑定,忽视中医是治病救人的医学,不好啊。

5.有些个人和集体,为了利益在逐渐出卖中医,异化中医。把中医变成自己的摇钱树。

6.中医的发展需要各界的配合。人命关天的事情,大事,自然应该加强管理和规范。


祝好(◎`・ω・´)人(´・ω・`*)



核心一句话:

中医是医学,是要治病救人的,人命关天的事情,就要实事求是!!!甭净搞什么有的没的。




完。






P.S.

这样说吧,治病救人的中医和西医和科学家 从来都是一条战线上的。

大家通力合作,去战胜疾病,治病救人。

而实际上,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中医和西医的合作真心不少。

正经大家没有矛盾的|・ω・`)。


P.S.不是存药废医,什么都没弄明白呢,咋能随便就提出废字(。・ω・。)?不合适。

对于医,也要发展,要研究,很多医的疗效,也是明显的哦(。・ω・。)(。・ω・。)

是医和药 都要发展,要科学发展(/ω\)!







鼠鼠为你吹奏一曲,大家都是好东西,一起治病救人做研究(◎`・ω・´)人(´・ω・`*)

user avatar

关键在于中医在实践中对很多问题有效。

问题在于黑盒子,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为何有效(其实这种事情在西医也一样有,比如米诺地尔到底为何能防止脱发,就是不清楚)。这就是需要研究的地方,才能有答案。否则不管青红皂白,一概打死,不屑研究,怎么可能得到答案?

我觉得 @laq是只仓鼠 的导师,先生,说得非常好:“中医黑,那样不好,不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样子。”

科研工作者不应当预设立场,面对一个事物,不了解,应当去寻求答案。预设立场会蒙蔽双眼,而无视真理的光芒。

我就说个身边的例子吧。我们组光动力治疗是high level的,对很多皮肤病,包括皮肤和粘膜的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尖锐湿疣等的研究全球有名,导师是中国和德国双博士,标准西医出身,但并不排斥中医。光动力之前,要用光敏剂敷到皮肤上,敷比较久,以便光敏剂能渗透到皮肤内部,但对于一些增厚的、斑块性的皮损,这个渗透效率就比较低了。医学界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用更高的深度、更长的时间、用砂纸磨、激光剥脱、用点阵激光打等,形成输送通道,以便渗透。但要么是更贵、要么是很痛、要么是患者经济负担重。

于是老板就想到了中医治疗用的一个小东西,几块钱的东西,叫作梅花针。

华陀牌梅花针,青春的针、友谊的针,只要8.8……(对不起写不下去了)

在这种增厚性的皮损上敲它几下,效果瞬间就提升了,比点阵激光效果还要好(点阵激光可是十几万起的仪器,是多么高大上)。于是大家都很excited,想弄清楚这到底有啥道理。

于是派了个老师去哈佛作访问学者,和国际友人共同研究,最后发现点阵激光打完后,通道是形成了,但是高温会导致通道壁碳化,而梅花针不会。

这直接导致用梅花针来处理,光敏剂吸收更好(表现为荧光更强),所以治疗效果更好[1]。

开开心心SCI论文发起,全球首创(This is the first time plum-blossom needling studied in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with CO2-AFR as positive comparison.)用一个几块钱的中医用的不起眼的小东西解决了一个几十万的仪器都解决得不是很完美的问题。你们问我姿瓷不姿瓷?我当然姿瓷啊!

后来又用这个方法处理巨大的鳞癌,效果也很好[2]。其它组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基底细胞癌,效果提升[3]。

这些年求学、研究,认识的大专家也有一些了,目之所及,中医黑的几乎没有。为什么?真正的良医,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能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机会和方法。

面对的都是一样的病一样的患者,不管中医西医,能经过实践检验、管用,那就是硬道理。

所以啊,屠奶奶获炸药奖之后都致信新华社,写道“中医药学是一个丰富的宝库”[4],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

当然,不吹不黑,说中医中这些有用的案例,并不代表中医所有的东西都是好的。任何一门学科都在更新,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有新的发现,也不断纠正其中错误,方能不断发展、造福人类。

参考资料:

[1] Chen J, Zhang Y, Wang P, et al. Plum-blossom needling promoted PpIX fluorescence intensity from 5-aminolevulinic acid in porcine skin model and patients with actnic keratosis[J].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16: 182-190.

[2] Wang P, Zhang L, Zhang G, et al.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giant invasive cutaneous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by plum-blossom needle assis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sequential with imiquimod: Case experience[J].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17: 393-395.

[3] Mu X, Wang L, Wang L, et al. Plum-blossom needling enhanced the effect of photodynamic therapy on basal cell carcinoma[J]. Photodiagnosis and Photodynamic Therapy, 2018: 339-341.

[4] 屠呦呦致信新华社:青蒿素是怎么发现的-新闻-科学网

user avatar

我们不谈虚的,用事实说话。我一位同事老公是西医学博士,对中医各种瞧不起。同事经常痛经,痛起来要命,而且手脚冰凉,经常头痛,她老公不允许她看中医,可是不找中医你们西医给我治好撒?走遍了上海最好的西医院找遍专家看了都说没啥大事,喝点热水多运动就行了。就这样一直拖!吃止痛药也是治标不治本。后来瞒着她老公,在另外一个同事推荐下找了一位中医,当时针灸回来就不头痛了,三剂药吃完了就再也没痛经过,她那个博士老公还一直以为西药见效了,呵呵。后面同事告诉了她老公真相,你瞧那博士说啥?他居然一口咬定这是自愈的!

我自愈你妹啊!

永远活在偏见中,读到博士也照样无脑!真是可悲!

本人就在医药学术单位工作,单位里生物学医学博士多的是,没见他们黑中医,相反他们都非常推崇中医的思想。只有网上那些三季人整天反这个反那个,喊的声音越大,其实越无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相信中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涵盖了历史传承、文化认同、个体体验、哲学思想、以及现代医学的局限性等诸多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1.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与传承 悠久的历史: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数千年的历史。从《黄帝内经》到《伤寒杂病论》,一代代医家不断总结经验,.............
  • 回答
    有些人不相信中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涉及到科学方法、理论体系、临床疗效、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以及个人经历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1. 科学方法论的冲突与验证困难: 缺乏可重复的、客观的实验证据: 现代科学强调可重复性、可测量性和可证伪性。中医的许多理论和诊断方法,如“阴阳五行”.............
  • 回答
    水浒传,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绿林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故事,更是历史洪流中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然而,就像许多流传千古的作品一样,它也常常被一些特殊的解读方式所包裹,其中“阴谋论”便是其中一种经久不衰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对水浒传中的阴谋论津津乐道,甚至深信不疑呢?这背后.............
  • 回答
    在日本的考学面试中,专业相关问题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其背后逻辑是多层面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于评估他们是否真正适合这个专业,以及未来能否在学术领域或社会中有所建树。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考察学生对所申请专业的“真诚热爱”和“深入了解”。日.............
  • 回答
    有些中国人听到“相对其他民族汉族血统纯、南北汉族父系遗传差异小”的说法后会感到不悦,甚至急于“科普”,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认同以及对“纯粹性”的迷思。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件一件地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白,这种“纯粹”论调为什么会冒出来,以及它为什么容易触动一些人的神经。这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好,咱就来聊聊为啥一些同胞对自家银行有点儿“不放心”这事儿。这可不是一拍脑门儿就有的想法,里头门道儿可多了,得一件件掰扯清楚。首先,得说到历史遗留的“小阴影”。想当年,计划经济那会儿,银行跟咱们老百姓那真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感觉,存钱取钱是个事儿,钱生钱更是遥不可及。那时候,银行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个“.............
  • 回答
    这个问题,我跟你说,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我身边就有不少理工科的朋友,他们平时捣鼓电路、算力学、玩代码,一个个头脑清楚得很,但一说起养生、看病,那中医的方子、理论,他们一套套的,说起来头头是道,信得跟什么似的。这事儿乍一听,确实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毕竟理工科嘛,讲究的是个逻辑、证据、可重复性,这些跟中医.............
  • 回答
    我仔细想了想,为什么在中国网上,会有一部分网友对“半岛上曾经有过皇帝”这件事“不愿相信”,而不是“不相信”。这背后确实有一些挺有意思的心理和认知因素在作祟。首先,得明确一下“半岛”具体指的哪个半岛。在中国人的普遍认知里,“半岛”这个词,特别是当它和“皇帝”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朝鲜半.............
  • 回答
    “中国民气在南,王气在北;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这句古老的俗语,蕴含着人们对中国地理、历史、人文的长期观察和总结。它并非科学的定论,而是带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化认知和民间流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一、 民气在南,王气在北这句说法将“民气”与“南方”联系,将“王气”与“北方”联系。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修士学历与中国研究生学历在国内的对比,尽量说得详尽一些,并且避免那种“机器感”。首先,得承认的是,从中国国内的视角来看,日本修士学历和中国研究生学历在认可度和认知度上,确实存在一些微妙但值得探讨的差异。 这并不是说哪个更好或更差,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体系来看待的问题。一、 学位名称.............
  • 回答
    要说尖晶石在中国的不为人知,这事儿说来话长,得从咱们老祖宗讲起。其实,尖晶石这石头,不是后来才冒出来的,它在中国历史上也算是个老熟人了,只不过,它的身份一直被“误读”了,以至于在大家心目中,总少了那么点分量。你想啊,宝石这东西,在中国历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最顶级的,那肯定是玉石,温润细腻,承载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个有意思的问题:路径积分和重整化,在数学上还没完全站稳脚跟,怎么在物理学这片土地上就这么管用呢?这就像在古老的地图上,有些地方明明标记着“未知”,但探险家们却能根据模糊的线索,找到金矿一样,挺奇妙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数学和物理对“严格”的定义,有时是不同的。数学追求的是绝对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很多关于国家军事实力和军费投入的深层讨论。确实,简单地将俄罗斯军费与中国对比,发现俄罗斯的军费大约是中国的三分之一,但很多人会觉得俄罗斯的整体军事实力与中国不相上下,甚至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优势。这背后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原因,我来试着详细地解释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军费数字本身.............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语言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核心。为什么日语和韩语能吸收大量汉字,甚至读音也出现相似性,而像满语、蒙古语这样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虽然历史上与汉族文化有接触,却没有形成类似的汉字使用基础呢?这背后其实是历史进程、文化接受度、政治需求以及语言自身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确一.............
  • 回答
    列车在运行过程中,车厢之间通过车钩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整体。车钩的设计和使用都有严格的标准,其中一个关键指标就是车钩中心水平线的高度差。根据规定,列车中相互连挂的车钩中心水平线的高度差不得超过75mm。这个看似微小的数值,却关乎着列车的运行安全和舒适性。为什么车钩中心水平线的高度差不得超过75mm?这.............
  • 回答
    探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优劣,以及谁“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一方“差”于另一方,不如说它们在发展脉络、文化语境、表现手法和时代适应性上,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与局限中国民乐,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
  • 回答
    统计学中的“矩”(Moment)这个概念,可以说是统计学工具箱里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员。它就像是描述事物特征的一把尺子,只不过这把尺子测量的是数据分布的“形状”和“集中程度”。矩的引入:从描述数据到理解分布在还没有现代统计学之前,人们想要描述一组数据,可能就是看看平均值、最大的值、最小的值。但这些孤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Post 相比 Get 有很多优点,比如数据安全性更高、传输数据量更大、可以传输任意类型的数据等等。按理说,在需要发送敏感信息或大量数据时,我们应该优先选择 Post 请求。那么,为什么在日常的 HTTP 通信中,我们仍然看到绝大多数请求是 Get 请求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原因。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