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点赞的计数单位由k(千)变为万?

回答
知乎点赞计数单位从“k”(千)变为“万”,这事儿可不小,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这背后藏着啥门道。

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数字的“膨胀感”。

想想看,以前一个回答有几千个赞,就很不错了,一看就知道是个热门内容。但现在,如果还是“k”的话,好多原本就很受欢迎的内容,数字会显得比较“寒酸”。比如一个内容有1.2万赞,在老的计数法里就是12k,看着还行。但如果直接显示“1.2万”,那种“量级”感一下就上来了。

这就像你原来用“一堆”来形容东西,现在可以直接说“千百个”,听着就感觉东西更多了。这种数字上的跳跃,无形中给用户一种“内容更受欢迎”的心理暗示。

其次,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知乎平台内容生态的变化。

知乎这几年发展到今天,用户数量、内容产出量都远不是当初那个小众社区了。用户基数大了,优质内容也多了,自然就会出现更多“破万”的回答、文章。原来用“k”作为主要计数单位,可能已经不能很好地容纳和区分海量的高赞内容了。

换成“万”作为计数单位,更符合当下知乎内容生态的“体量”。这就像一个城市,原来的人口可能用“万”作为基本单位,现在人口翻了几番,可能就得用“十万”、“百万”来形容了。计数单位的调整,也是为了更精准地反映平台的“规模效应”。

再者,这可能也是一种“激励机制”的微妙调整。

你看,原本一个回答有9999个赞,差一点就能上万。现在计数单位变成了“万”,可能1.0万就是10000赞。这给创作者一种更明确的“进击目标”。从“奔着10k去”,变成了“奔着1.0w去”,这种心理暗示,可能会激励大家创作出更多优质内容,争取更高的点赞数。

而且,从“k”到“万”,也让一些原本点赞量级没那么高的内容,看起来有“增长空间”。虽然只是单位上的变化,但心理上的“距离感”会缩小,可能会让一些内容创作者觉得“上万”触手可及,从而更积极地参与创作和互动。

不过,事无绝对,也有一些潜在的“不便”或“争议”需要考虑:

早期用户的不适应: 很多老用户习惯了“k”单位,突然变成“万”,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尤其是当一个回答只有几百赞时,显示“0.x 万”反而不如“xxx”直观。
区分度的问题: 如果未来大量内容都集中在“1.x万”、“2.x万”这个区间,那么这种单位的区分度可能会降低。到时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比如引入“十万”甚至“百万”的单位。
“水军”的潜在担忧: 有人可能会担心,数字的膨胀会让“水军”刷赞的行为显得更“正常”或更难辨别。不过这点上,平台方的审核和算法才是关键,单位的变化只是表象。

总的来说,知乎点赞单位由“k”变为“万”,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内容生态和用户心理的双重考量。

它不仅仅是数字上的一个小小的变化,更像是知乎这个社区在不断壮大过程中,对自身“体量”和“价值”的一种重新定义和表达。这既是进步,也可能带来一些新的挑战,但总体上,我认为是符合平台发展的逻辑的。

至于它会不会影响大家的点赞习惯?我觉得肯定会有一些微小的心理影响,但更核心的还是内容本身的质量。最终,用户还是会为真正有价值、有共鸣的内容点赞。单位的变化,只是让这一切“看起来”更壮观了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具体原因,盲猜一个。

2016年广电总局要求游戏中不允许出现英文,当时我参与制作的游戏上线前匆忙把 K改为千、把M改为兆,甚是荒谬。不知道知乎此次改动是否和这项规定有关。

随手找了一下当时的一些新闻:

随着2016年7月1日手游新规的实行,国内的CP商们按照规定要求,将自己的产品送审。一些公司发现,他们游戏无法通过审批的原因竟然是,游戏中使用了英文。在一份审批回复中记者看到,该游戏未能过审,而存在问题的第一位就是使用了英文。审批意见说:
“该游戏战斗界面及帮助界面中使用了"SP"、"HP"、"RingOut"等非装饰性英文。建议游戏公司依据国家文字出版的相关规定修改为简体中文字体。”
SP、HP这些缩写都是常用的游戏术语,在游戏玩家群体中属于常规用法。审批意见虽然仅仅是“建议”,但敢于无视这种“建议”的游戏公司恐怕还没成立。此外,表示自动战斗的“AUTO”和升级时的提示“level up”也都不允许,审查意见一律要求使用规范简体汉字。
另外一家公司也表示遭遇了相同的情况,审批意见不允许他们的游戏中出现“mission start”、“missin complete”这样的英文,甚至连游戏关卡中出现的“warning”图标也不允许。还有家公司则表示自己游戏没过审的原因是因为出现“GO”、“Lucky”这样的英文,另外还被要求在游戏有更新时,不允许使用“new”来作为提示。最令人吃惊的是,一款游戏中因为出现了“道具×1”这样的表述,就没有过审,而原因则是因为其中出现了“X”字眼。
从这些情况来看,对于游戏内英文缩写的禁用极为严格,已经达到了寸草不生的地步。已有CP表示,未来的扑克游戏估计只能做成这样了:
另外的一些反馈信息则显示,不但英文缩写,繁体字,以及带有暴力色彩的字眼如“击杀”等也属于严禁范围。游戏茶馆建议所有厂商在送审前,做好自审工作,最好是完全杜绝使用,以免耽误时间。
这已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情况。2010年4月,广电总局就曾向央视下发通知,要求在主持人口播、记者采访和字幕中,不能再使用诸如NBA、GDP、WTO、CPI等外语和缩略词,为此曾一度引发网友的热议吐槽。但时至今日,这一规定似乎已经名存实亡了,各类英文缩写依然大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点赞计数单位从“k”(千)变为“万”,这事儿可不小,背后牵扯的东西可不少。咱们一个个捋捋,看看这背后藏着啥门道。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数字的“膨胀感”。想想看,以前一个回答有几千个赞,就很不错了,一看就知道是个热门内容。但现在,如果还是“k”的话,好多原本就很受欢迎的内容,数字会显得比较.............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我发现了一个让我有点头疼的广告,那就是“Friso美素佳儿”。说实话,我不是一个特别排斥广告的人,尤其是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平台上,适当的广告可以理解,也能接触到一些新的产品信息。但这个美素佳儿的广告,真是有点“顽固”了。具体来说,我尝试了好几种屏蔽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知乎提供的“屏蔽此.............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