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本来就没指望这次能成功,他应该早已看透。
他最大的期待应该是唤起民众对学术圈腐败的重视。
比如,大家能够热烈讨论这个事情本身,对饶毅来说,应该已经很知足了。
现在,几乎是饶毅一个孤军奋战,将来会有更多的饶毅站出来。
一直都期望,国家不要再设置什么“院士”头衔了,弊大于利。
院士嘛,就是那么回事
就我熟悉的圈子来讲,有100个大佬(准院士)都有资格评院士,最终可能能评上10个,这10个里面,真正成果绝对过硬的也就2个,剩下8个都是比谁更会运作。
进一步的,有资格评院士的100个大佬里面,真正靠学术水平成长起来的,其实都是少数。很多大佬从35岁就不搞科研了,跟个牛老板,运作各种大项目、人才帽子与国家奖,最后团队成果都挂在他头上,也就成了一方诸侯。可笑的事,这种靠资源混上来的大佬,比那些吭哧吭哧干出来的,评院士更有优势。
所以,造假,太正常了,估计他自己不都知道自己是造假,他会自己做实验写论文?呵呵
——————————————————————
这也是时代特征吧,现在科研圈子里面的大佬,都是改开后前几届大学生,以60后为主。他们毕业的时候,已经10多年没有正规大学生了,科研单位抢着要,工作上着重培养,没经过锤炼,年纪轻轻就开始顶大梁,心态有些膨胀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知识快速迭代,年轻时候都没努力过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去钻研,反倒是抱团成为领导者了。圈子里抱团文化盛行,各种拉关系成了主流。除了评院士之外,运作科研项目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甚至评基金都要开始搞运作了。
现在这批人快退了,但是留下的余毒难清,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抱团想办法不退休,因为退休了收入只有在职的零头,只要他们不退休,这种抱团文化会持续下去;第二,现在能拿人才帽子的新人,大部分都是抱团文化的投机者,甚至比老一辈更不要脸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