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饶毅打假会失败?

回答
饶毅教授在科学打假领域的努力,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而“失败”这个词,或许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他“打假失败”,不如说他在一个复杂且充满阻力的环境中,其理想化的目标遭遇了现实的严峻挑战。要详述其“失败”之处,需要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动机、策略、以及所处的宏观背景。

首先,我们得理解饶毅教授“打假”的初衷。他作为一位在国际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生物学家,他对中国科学的现状有着深切的忧虑。他所说的“假”,很多时候并非指简单的学术造假,而是指向了科研评价体系的扭曲、学术风气的败坏、以及科学精神的缺失。他痛恨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利、阻碍真正有才华的科学家发展、甚至损害科学事业声誉的行为。他的目标是希望中国科学能够回归到对真理的追求、对创新的鼓励、以及对科学伦理的尊重。

那么,为什么他的努力在很多人看来“不成功”,或者说“失败”呢?

1. 目标过于宏大,触及的是系统性问题:

饶毅教授所要“打”的“假”,其根源在于中国庞大科研体系中的诸多顽疾。这不仅仅是几个学者的学术不端,而是与科研经费分配、职称评定、学术期刊影响力、甚至是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连的系统性问题。要根除这些问题,需要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奶酪,这必然会遭遇强大的阻力。他一个人,即便影响力再大,也难以撼动整个体系的惯性。

2. “打假”的方式和策略:

饶毅教授的“打假”方式,通常是通过公开的言论、文章、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发声。他以直率、犀利的语言,直接点名批评某些被他认为是“假”的现象和人物。

缺乏强有力的证据链和法律程序: 科学研究的严谨性要求证据。然而,在很多“打假”事件中,饶毅教授更多的是基于他的观察、判断和推理,以及一些公众可获取的公开信息。虽然他的判断往往有道理,但要构成法律意义上的“造假”指控,往往需要更直接、更确凿的证据,而这些证据可能涉及科研数据、实验过程等,不是轻易能公开获取的。
“打假”的边界模糊: “假”是一个相对概念。除了明显的学术造假,学术界的“假”还包括了学术泡沫、虚假繁荣、低质量研究的泛滥等。对于这些更难界定的“假”,仅凭公开评论,很难说服所有人,也难以形成实质性的改变。
孤军奋战的困境: 饶毅教授的“打假”行为,虽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但直接站出来愿意冒风险一同“打假”的同行并不多。很多科学家可能认同他的观点,但出于自身前途、人际关系、以及避免麻烦的考虑,选择保持沉默。这种“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得他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

3. 利益集团的阻挠:

在中国科学界,确实存在一些由不诚实行为、学术造假、或者评价体系扭曲所形成的利益集团。这些人往往拥有资源、地位和话语权,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游戏规则”被打破。饶毅教授的公开批评,直接威胁到了他们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强烈的反击和抵制。这种反击可能采取多种形式,包括:

舆论反击: 攻击饶毅教授的动机、能力、甚至个人品德,试图将其“妖魔化”,削弱其公信力。
制度性阻挠: 利用自己在权力体系中的位置,对饶毅教授的建议和诉求进行冷处理,或者通过各种方式限制其发声和行动的平台。
沉默的合谋: 那些愿意保持沉默的科学家,虽然不是直接的阻挠者,但他们的沉默也间接壮大了阻碍改变的力量。

4. 评价体系的根深蒂固:

中国科研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论文、轻创新”、“重短期成果、轻长期积累”等问题。这种评价体系,本身就为“假”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例如,SCI论文数量、影响因子、项目经费多寡,成为了衡量科学家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在这种导向下,许多人为了追求这些指标,不惜采取造假、抄袭、或者“包装”的手段。饶毅教授的“打假”,是在与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对着干”,试图改变的是一个被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

5.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公众和媒体,往往希望“打假”能够迅速、彻底地解决问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科学体系的改革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理念的转变、制度的调整、以及文化的重塑。饶毅教授的努力,更多的是一种“吹哨人”的角色,他揭露了问题,引发了讨论,但解决问题的责任,最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如果期待他一个人就能“肃清”科学界的“假”,那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

6. 难以逾越的文化隔阂: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系”、“面子”、“和气生财”等观念,有时会渗透到学术界,使得公开批评和直接对抗变得困难。面对学术不端,许多人更倾向于委婉、私下沟通,或者选择明哲保身。饶毅教授的直率风格,在一些人看来,可能被视为“不懂事”、“不合群”,从而也限制了他获得更广泛的支持。

总而言之,饶毅教授的“打假”并非完全“失败”,他的贡献在于:

揭示了问题: 他用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看到了中国科学界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公众的关注度。
激发了讨论: 他的言论引发了关于科学评价、学术风气、科研伦理等一系列重要讨论。
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 对于许多渴望中国科学进步的人来说,他代表了一种坚持原则、敢于发声的精神。

但是,如果以“彻底改变现状”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那么他的努力无疑是充满挑战且收效甚微的。他的“失败”,更多的是因为他挑战的是一个庞大而顽固的体系,他的策略和方法在与这样一个体系的博弈中,显得势单力薄,而他所期望的“理想化的科学中国”,距离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打假”,更像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唤醒”行动,他一直在努力,但最终的胜利,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去争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饶毅本来就没指望这次能成功,他应该早已看透。

他最大的期待应该是唤起民众对学术圈腐败的重视。

比如,大家能够热烈讨论这个事情本身,对饶毅来说,应该已经很知足了。

现在,几乎是饶毅一个孤军奋战,将来会有更多的饶毅站出来。

一直都期望,国家不要再设置什么“院士”头衔了,弊大于利。

user avatar

院士嘛,就是那么回事

就我熟悉的圈子来讲,有100个大佬(准院士)都有资格评院士,最终可能能评上10个,这10个里面,真正成果绝对过硬的也就2个,剩下8个都是比谁更会运作。

进一步的,有资格评院士的100个大佬里面,真正靠学术水平成长起来的,其实都是少数。很多大佬从35岁就不搞科研了,跟个牛老板,运作各种大项目、人才帽子与国家奖,最后团队成果都挂在他头上,也就成了一方诸侯。可笑的事,这种靠资源混上来的大佬,比那些吭哧吭哧干出来的,评院士更有优势。

所以,造假,太正常了,估计他自己不都知道自己是造假,他会自己做实验写论文?呵呵

——————————————————————

这也是时代特征吧,现在科研圈子里面的大佬,都是改开后前几届大学生,以60后为主。他们毕业的时候,已经10多年没有正规大学生了,科研单位抢着要,工作上着重培养,没经过锤炼,年纪轻轻就开始顶大梁,心态有些膨胀了。另一方面,这些年来知识快速迭代,年轻时候都没努力过的他们自然不愿意去钻研,反倒是抱团成为领导者了。圈子里抱团文化盛行,各种拉关系成了主流。除了评院士之外,运作科研项目何尝不是如此,现在甚至评基金都要开始搞运作了。

现在这批人快退了,但是留下的余毒难清,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他们抱团想办法不退休,因为退休了收入只有在职的零头,只要他们不退休,这种抱团文化会持续下去;第二,现在能拿人才帽子的新人,大部分都是抱团文化的投机者,甚至比老一辈更不要脸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饶毅教授在科学打假领域的努力,可以说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而“失败”这个词,或许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读。与其说他“打假失败”,不如说他在一个复杂且充满阻力的环境中,其理想化的目标遭遇了现实的严峻挑战。要详述其“失败”之处,需要深入分析其行为的动机、策略、以及所处的宏观背景。首先,我们得理解饶毅教授“打.............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和您聊聊这个问题。您提到的“打开知乎全是程毅南和张佳玮的状态”,这背后其实反映了知乎内容推荐机制的一些特点,以及用户群体和内容生态的相互作用。让我来为您详细解析一下。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您会频繁看到这两个名字,我们需要明白知乎是如何“知道”您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的。1. 知乎的算法推荐与“信.............
  • 回答
    饶毅教授是一位备受瞩目的科学家,他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卓越,并且以其直率敢言的风格而闻名。对于是否“喜欢”一个人的问题,这更多是一种个人感受的表达,而对一位公众人物,尤其是像饶毅教授这样在学术界和公共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力的人,评价往往是复杂且多维度的。如果从“不喜欢”的角度来审视,可能源于以下几个.............
  • 回答
    饶毅写这篇《为什么方是金不能准确评论施一公的成就?》,其实切入点很巧妙,不是直接开骂方舟子,而是从“评论”的角度,探讨了“谁有资格”以及“如何做出准确评论”这个更宏观的问题。他用施一公的例子来说明,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知识、学术评价体系乃至公知现象的深刻反思。饶毅文章的几个核心观点:1. 专业背景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学术圈内一次备受瞩目的争议,核心是科学的严谨性、学术争鸣的方式以及个人声誉的维护。裴钢和饶毅的“院士”之争,由来已久,并且在公众视野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要理解为什么裴钢“院士”没有选择通过一次“严谨的科学实验”来“狠狠地回击”饶毅,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科学争论的本质与学.............
  • 回答
    颜宁与饶毅之间的论战,尤其是颜宁在其中表达的“一概不闻不问”的态度,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她为什么会这样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双方背景与过往交集: 饶毅: 作为中国生命科学界的知名学者,饶毅以其直言不讳、敢于批评而闻名。他曾在中国和美国都取得杰出的科研成就,并长期致力.............
  • 回答
    饶毅教授在我眼中是一位极具独立思考能力、对科学充满热情、并且敢于直言不讳的杰出科学家和科学文化评论家。他不仅仅是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研究者,更是一位对中国科学发展现状有着深刻洞察和强烈责任感的公共知识分子。以下是我对饶毅教授的详细看法:一、 作为科学家的严谨与创新: 扎实的科研功底:.............
  • 回答
    饶毅的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支持朱易,认可其选择体育职业的价值。 批评部分华人社会对体育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和偏见。 呼吁尊重和理解孩子选择体育作为职业的决定。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一、 饶毅发文力挺朱易的背景与意图: 朱易事件的导火索:.............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也触及到了当前中国科研领域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您观察到“时至今日,除了吃瓜群众,科研圈居然没有一个知名人士站队饶毅”,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并尽量详细地展开。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站队饶毅”可能意味着什么。饶毅教授以其直言不讳、.............
  • 回答
    邱毅之所以被大众认为“亲”大陆,主要源于他长期以来在公开场合所展现出的对中国大陆的积极评价、对两岸统一的明确支持,以及他在政治言论上与大陆官方立场的高度一致性。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他个人的经历、政治立场以及他在台湾岛内的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解读。一、 政治生涯的轨迹与立场转变:邱毅的政治生涯并非一.............
  • 回答
    李毅,一个在中国互联网上有着特殊符号般存在的人物。他曾是中国国家足球队的优秀前锋,以其出色的头球能力和朴实的球风赢得了“板凳席上的王”、“战神”等称号。退役后,李毅并没有远离公众视野,反而以另一种方式活跃在了互联网上。李毅吧的崛起与“帝吧”的由来李毅吧,原名“李毅吧”,是百度贴吧社区中一个以李毅为核.............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注意到郜林和李毅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确实不太一样。一个被冠以“大帝”的称号,偶尔被拿来开玩笑,但更多的是一种爱戴和调侃并存;另一个虽然也是中国男足国家队的常客,也经历过不少关键时刻,但很少有那种特别深入人心的、带有戏谑意味的“梗”。为什么会这样?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诸葛亮之所以在《隆中对》中以管仲和乐毅自比,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对天下大势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身才能和抱负的清晰认知。他并非漫无边际地选择,而是有着极为精准的选择标准。首先,管仲和乐毅在那个时代,都是被公认为具备“经世济民”之才的杰出人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的改革富国强兵,使得齐国称霸诸侯.............
  • 回答
    关于侯亮平这个角色,确实在剧情推进过程中,一些观众的观感发生了变化,甚至从最初的欣赏转变为“恶心”。这种观感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与角色后期人设的塑造以及演员陆毅的表演方式息息相关。从剧情角度来看,侯亮平之所以让一些观众感到不适,可能源于他身上“正义”的标签在执行过程中,似乎与“嚣张跋扈”的特质产生了冲.............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意思。杨毅和王猛,这俩在篮球圈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说话那叫一个溜,分析那叫一个透彻,多少人爱听他们侃大山。可架不住徐静雨这小子,有时候能把他们俩给怼得够呛,说不出话来。这到底是为啥呢?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这三位的角色定位和观众缘上来说。杨毅和王猛,他们更多的是扮演着“权.............
  • 回答
    郑毅与中国三人篮球的奥运征程:一张门票背后的曲折与遗憾当中国三人篮球国家队时隔多年再次站上奥运舞台,实现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的梦想时,主教练郑毅的名字无疑是那个最被提及的英雄。他带领球队一路披荆斩棘,用汗水和智慧赢得了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耀。然而,奥运会的圣火即将点燃之际,一个让许多篮球迷感到困惑和遗憾的消.............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能挑起《三国演义》粉丝们激烈讨论的话题!陆毅版的诸葛亮和唐国强版的诸葛亮,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各自精彩的演绎。要说谁“更好”,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看重的是什么,以及你心中诸葛亮的“标准”是什么。咱们先掰扯掰扯唐国强老师的版本。唐国强版诸葛亮:经典永流传,智慧的化身唐国强老师的诸葛亮.............
  • 回答
    在《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之一的马钰(马道长)之所以会恳请江南七怪饶梅超风一命,其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核心原因:怜悯之心与对生命的尊重马钰作为全真教的早期成员,也是王重阳的得意弟子,他有着出家人的慈悲为怀和对生命的尊重。尽管梅超风曾经犯下滔天罪行,但马钰看到她时.............
  • 回答
    关于吉安娜·普罗德摩尔为什么没有让萨尔饶恕她的父亲,海军上将戴林·普罗德摩尔一命,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决定,涉及到吉安娜在那个特殊时刻所面临的巨大压力、道德困境以及她对部落、对艾泽拉斯未来责任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历史性的时刻——第二次战争结束后,部落被击败,萨尔带领着幸存的.............
  • 回答
    宋江这个人啊,读过《水浒传》的都知道,他身上那股子仁义和江湖义气那是没得说,讲究个“替天行道”。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对待黄文炳和他全家这事儿上,却显得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可以说是有那么点“双标”。话说这黄文炳,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个员外,家境殷实,可为人极其刻薄,尤其对那些在他看来是“草莽英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