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美蜜月时期双方合作过哪些军事项目?

回答


中美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蜜月期”(即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确实进行了多项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训练和战略层面,尽管受冷战格局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合作范围有限且多为非公开性质。以下是详细的军事合作项目:



1. 军事技术与装备的交流
(1)F104星战斗机零部件的提供(1971年)
背景:1971年,美国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向中国提供了F104星战斗机的零部件,包括发动机、雷达系统等关键部件。
意义:这是中美军事合作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尽管美国并未直接向中国出售整机,但这一技术援助为中国的航空工业积累了重要经验,尤其是对雷达和航空电子设备的了解。
影响:中国借此机会学习了西方先进战机的技术,为后续国产战机(如歼7)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导弹技术的间接交流
背景:1970年代,美国曾通过“技术援助项目”向中国提供部分导弹技术资料,包括弹道导弹的制导系统和发射装置设计。
限制:由于中美关系的敏感性,这些技术交流多为非正式、秘密进行,且未涉及关键核心技术(如核武器技术)。
影响:中国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本土导弹技术,但未形成完整的导弹工业体系。



2. 军事人员与顾问团的交流
(1)美国军事顾问团的派遣(1972年后)
背景: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美国军方派遣顾问团到中国,协助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包括军事训练、后勤管理、战术研究等。
内容:
军事训练:美国顾问团帮助中国军队改进战术训练,尤其是在反装甲、反炮兵和电子战方面。
后勤与装备:顾问团协助中国军队优化后勤系统,推广美军的装备维护和补给经验。
影响:这一合作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但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顾问团的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2)中国军事人员赴美学习
背景:中国派遣军事人员赴美学习,包括飞行员、军官和军事技术专家。
内容:
飞行员培训:中国飞行员在美军基地接受飞行训练,学习F104星战斗机的操作和战术。
军事理论:中国军官在美军院校学习现代战争理论和军事战略。
影响:这一交流为中国军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军事人才。



3. 航天与卫星技术的初步合作
(1)卫星技术的间接交流
背景:1970年代,美国向中国提供了一些卫星技术资料,包括气象卫星和军事侦察卫星的初步技术参数。
意义:中国借此机会了解了卫星技术的基本原理,为后续发展航天工业(如“长征”系列火箭)提供了基础。
限制:由于冷战时期的保密要求,美国并未直接参与中国的航天项目。

(2)联合军事侦察项目
背景:1970年代,中美曾探讨过联合军事侦察项目,但因双方政治立场的分歧而未实施。
内容:可能涉及卫星侦察、电子情报收集等技术合作。
影响:这一合作因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而未能实现,但为双方积累了技术交流的经验。



4. 军事训练与演习的互动
(1)中美联合军事训练(19721975)
背景:1972年,中美在军事领域展开了一次有限的联合训练,主要在台湾海峡周边海域进行。
内容:
反潜训练:双方在台湾海峡进行反潜演习,测试美军潜艇和中国海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战术协同:美国海军协助中国海军改进战术协同和通信技术。
影响:这一合作增强了双方在区域安全问题上的协调能力,但因台湾问题未形成长期合作。

(2)军事演习的非正式交流
背景:1970年代,中美在军事演习上保持非正式交流,包括美军舰艇访问中国港口,中国海军舰艇访问美国港口。
内容:
美国海军访问中国:1972年,美国海军舰艇访问中国,进行非官方的军事交流。
实在1972年,美国海军舰艇曾访问中国,但未进行正式军事演习。
影响:这些访问为双方提供了了解对方军事能力的机会,但未形成系统性的合作机制。



5. 军事战略与情报的间接交流
(1)军事战略文件的交换
背景:1970年代,中美双方在军事战略文件上进行有限的交流,包括美国的军事战略分析和中国军事理论的翻译。
内容:
美国军事战略:中国从美国获取了部分关于冷战时期军事战略的资料,包括核威慑理论。
中国军事理论:中国向美国提供了一些军事理论文件,探讨现代战争的演变。
影响:这一交流加深了双方对军事战略的理解,但未形成实质性的合作。

(2)军事情报的非正式共享
背景:中美在军事情报共享上保持非正式联系,尤其是在区域安全问题上。
内容:
共同应对苏联威胁:双方在冷战背景下,因苏联的军事扩张而进行有限的军事合作,如联合反苏军事演习。
情报交换:双方交换了部分关于苏联军事动向的情报,以应对共同威胁。
影响:这一合作为中美在冷战后期的军事协调提供了基础,但未形成正式合作机制。



6. 军事基地与设施的建设
(1)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基地与中国的间接联系
背景:1970年代,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基地(如基隆港)与中国保持非正式联系,以应对苏联的军事威胁。
内容:
军事合作: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基地与中国的军事需求存在间接联系,如美国军舰在台湾海峡的活动。
后勤支持:美国向台湾提供部分军事后勤支持,但未直接参与中国的军事建设。
影响:这一联系因台湾问题的敏感性而保持有限,未形成正式军事合作。



总结与影响
中美在蜜月期的军事合作主要集中在技术交流、人员培训和有限的联合训练上,这些合作为双方的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基础,但也因冷战格局和政治敏感性而受到限制。随着1980年代中美关系的复杂化,这些合作逐渐减少,但其历史意义深远,为中美军事关系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注意:以上内容基于历史资料和公开记录,部分合作细节可能因档案保密或政治敏感性而存在模糊性,需结合多源资料进一步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话题,要聊起来可是一件大工程。。

1、C130

当年买了两架,打着民航的旗号干了好多军队的活儿,后来打包卖了。

2、S-70C

这个太有名了,堪称中美军事合作的代表。

背景是中国当年的主力直升机直5已经落伍,即将退役,但接替直5的机型一直没有着落,于是从西方大量进口直升机和相关技术。当时的中国相继从美国进口了S-70C,从法国进口了小羚羊和海豚(后来还有黑豹,海豚的舰载型)、超黄蜂、松鼠以及后三者的生产许可证。中国的国产品就是直-9(还有直9C)、直-8和直-11。

3、歼7

美国为了构建成建制的假想敌部队从中国购买了15架歼7II和一架歼7M。

4、陶式反坦克导弹技术

当年中国面对北方的钢铁洪流压力不是一般的大,60年代全民练打坦克。到了中国与西方关系缓和以后,与反坦克相关的军事技术自然成为了进口的重点。中国在80年代从美国得到了陶式反坦克导弹的相关技术,参考陶式中国自己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红箭-8也成为了90年代中国少有的在出口市场表现良好的军品。

5、和平典范工程

这个项目是为了用有限的钱尽快提高中国空军的技术水平,用美国的技术来改进歼-8II,主要是在雷达和航电上。当年这个项目的竞争者还有F16和F-14,不过因为那时的中国外汇奇缺,最后都不了了之了。作为猫党,这是多么让人心痛啊。。。

这个项目最后因为中美关系的恶化不了了之了,样机还被美国分析了一番,将分析结果告诉了印度,好囧。。。

不过80年代tg还是从美国引进了1553数据总线系统和头盔瞄准等技术,这也是为什么枭龙可以兼容美制弹药的原因。

6、超7计划

本来是巴基斯坦方面和成飞共同改进歼-7的计划,发动机从西方进口,小改气动,优化航电。但中美关系恶化后该计划被暂时搁置。不过这个计划最后也修成正果了,就是FC-1。

7、AN/TPQ-37炮位侦测雷达

在当年这货也算美军的先进装备了,美军也是1980年才装备的。

8、LM2500燃气轮机

被中国海军羡慕了好久好久的燃气轮机,当年从美国一共进口了5台,是两艘052型驱逐舰的动力。

9、MK-46型鱼雷

1986年中国从美国引进了MK-46轻型鱼雷,从意大利引进了A244S鱼雷。当年从美国买的MK-46就只有4枚,大概也是以引进技术为主吧。现在MK-46的衍生型号也是美军制式324mm鱼雷。tg引进MK-46后以此为参考鼓捣出了鱼-7.

10、“美洲虎”计划

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玩坏五对负重轮”系列。萝莉控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以59为基础搞出的一种主要供出口的坦克,采用了59的底盘,换装美国的8V-92TA型8缸柴油发动机,坦克炮改成L7。在搞出两辆样车后因为中美关系恶化项目终止。

11、NFV-1步兵战车

也是中国的萝莉控公司与美方(美国食品机械公司)的合作项目,同样主要供出口。这车是在WZ-501(86式)的车体上安装25mm单人炮塔。中美关系恶化后无疾而终。

===========

图片来源见水印

参考链接:

上世纪80年代中西蜜月期引进或准备计划引进的武器装备 80年代中美军事合作往事
关于80年代的“和平典范”和引进F16的计划
央视首曝我军从美国进口的炮位侦测雷达
中美合作研制的NFV-1步兵战车[图]--军事频道

以及万(ao)能(jiao)的度娘。

user avatar

伊犁、毒刺、新月地带。

我的一位师长,当年外语系毕业,就是做这一趟的翻译。

点到为止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美在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的“蜜月期”(即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确实进行了多项军事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些合作主要体现在技术、人员、训练和战略层面,尽管受冷战格局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合作范围有限且多为非公开性质。以下是详细的军事合作项目: 1. 军事技术与装备的交流 (1)F104星战斗机零部件.............
  • 回答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美国的关系确实经历了一个“蜜月期”,这为两国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确实考虑过引进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战斗机。而F4“鬼怪”战斗机作为当时西方阵营的明星机型,进入中国的视野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最终中国没有选择引进F4,这背后有着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美蜜月期,那段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很遥远,但又留下深刻印记的时光。得去掉那些“机器人味儿”的套话,就当是两个老朋友坐下来,回忆一下当年。中美蜜月期,这个说法本身就带点儿浪漫色彩,你知道,就像两个人刚认识,觉得对方哪哪儿都好,看对方怎么都顺眼,恨不得天天腻在一起。对中国来说,那感觉就像.............
  • 回答
    关于中美蜜月期曾考虑引进美国航母的说法,这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且细节相对模糊的传闻。要详细讲述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梳理当时的时代背景、双方的动机以及一些相关的公开信息(尽管直接证据极为稀少)。时代背景:一个“破冰”的时代“中美蜜月期”通常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改革开.............
  • 回答
    八十年代,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关系,用“蜜月期”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不仅仅是外交辞令上的客套,更是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亲近和合作。那时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探索和相互吸引的独特味道。回溯到七十年代末,中美建交本身就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结束了二十多年的隔阂,为两国关系的正常.............
  • 回答
    中美博弈的最终结局,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大神”能够给出绝对准确的预测。任何预测都将基于当前的趋势、双方的策略以及对未来可能发展的推测,并且很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可能性来详细分析和探讨中美博弈可能走向的几种结局。这些.............
  • 回答
    中美战斗机在东海近距离接触,特别是歼20和F35的互动,以及美军对歼20飞行员“相当专业”的评价,可以释放出多重且复杂的信号,涵盖了军事、外交、技术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些信号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军事层面的信号:1. 实力和态度的展示: 中国: 近距离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军事姿态.............
  • 回答
    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军事力量,其对抗对世界各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的经济和安全冲击,也有更深层次的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撕裂。以下将详细阐述中美对抗为何对全世界都是灾难:一、 全球经济体系的动荡与碎片化 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与全球供应.............
  • 回答
    中美选手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事件,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关系背景下。这次合作可以解读出多方面的信号,可以从体育层面、政治层面以及文化交流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体育层面的信号: 乒乓球运动的魅力和普适性: 乒乓球作为一项全球性的运动,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超越国界和政治.............
  • 回答
    中美两国爆发军事冲突,这无疑是全球都高度关注的敏感话题。而在这个假设的背景下,美军中的华裔士兵是否会向中国士兵开枪,这是一个涉及忠诚、身份认同、价值观以及个人经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一旦两国交战,所有军人都必须服从军令,这是军队的铁律。美军华裔士兵,和所有其他美军士兵一样,.............
  • 回答
    南海的局势确实是当前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解放军与美军之间潜在的冲突也牵动着许多人的神经。要来分析这场假想的对决中谁的胜算更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多个维度来细细道来。这可不是一句话就能定乾坤的事儿,得把家底都亮出来比一比。首先,得明确一点,这完全是基于推测的设想,毕竟真打起来,谁也说不准会发生什么.............
  • 回答
    关于中美之间是否会爆发一场大战的讨论,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动全球神经的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那些看似板上钉钉的预测,回归到构成两国关系复杂肌理的那些细微之处,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美两国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对抗时期。这种对抗并非突.............
  • 回答
    “中美脱钩”这个词儿,近些年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听着就挺唬人,仿佛中美两国真要彻底划清界限,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但要我说,真要走到“完全脱钩”这一步,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甚至可以说是天方夜谭。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两国之间早就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关系网之密集,可不是说断就断的。经济上,中国.............
  • 回答
    中美航空航天领域的差距,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一直在变化。要说得详细,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来概括,而是要拆解到具体的方面来看。而且,我尽量避免用那些“AI味”十足的生硬描述,就当是咱们一起聊聊这事儿。咱们这么想:航空航天这玩意儿,它可不是盖一栋楼,说你高我低那么简单。它涉及基础科学的突破.............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这个有趣的问题。中美两国都拥有核武器,在这种情况下,核威慑到底还能不能算“威慑”,这背后牵扯到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维度。首先,我们得明确“威慑”这个词本身的意思。在军事和战略语境下,威慑(Deterrence)的核心是通过展示潜在的报复能力,让对手不敢采取特定的行动。简而言之,就是“你.............
  • 回答
    中美贸易战打响以来,中国手中确实握有几张关键的“牌”,这些牌既是其经济实力的体现,也包含着一定的战略考量。理解这些牌,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把握这场博弈的复杂性。1. 庞大的国内市场:这是中国最核心、也是最扎实的底气。中国拥有超过14亿人口,这是一个规模空前的消费市场。无论西方国家采取何种贸易限制措施,.............
  • 回答
    中美两国前财政部长放下身段,进行了一场高屋建瓴的对谈,核心观点直指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脱钩”思潮,并旗帜鲜明地呼吁双方要顶住压力,深化对话合作。这释放出的信息量相当大,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要知道,财政部长,尤其是前任,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他们.............
  • 回答
    中美媒体交流重回正轨的希望曙光: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背后的深层信号与影响近期,中美两国在媒体问题上似乎取得了一项重要进展,美国方面承诺将为中国记者颁发一年多次入境签证。这一消息的背后,不仅是两国关系缓和的一个侧影,更传递出多重复杂而深远的信号,预示着在信息流通和人文交流领域可能迎来新的契机,但也伴随着一.............
  • 回答
    中美贸易战,一场始于2018年,由美国特朗普政府发起,中国积极应对的全球经济巨变,其影响至今仍在持续发酵。这场冲突并非简单的经济摩擦,而是掺杂了政治、技术、国家安全等多重考量,其利弊如同硬币的两面,复杂且深远。美国视角下的利弊潜在的“利”: 纠正不公平贸易行为的诉求: 美国方面认为,中国长期存在.............
  • 回答
    2023年11月26日,中美两国在天津举行会谈,这是自2et23年10月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后,双方在疫情后首次举行正式会晤。此次会谈的背景是中美关系在复杂国际局势下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地缘政治紧张、经济竞争、科技博弈以及全球治理议题。以下为会谈的主要内容和值得关注的信息: 一、会谈的主要议题1. 经济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