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氧化碳可以通过CCUS手段储存到地下,塑料作为分解缓慢影响地球表面生存的垃圾可以存到地下吗?

回答
当然可以。事实上,将塑料垃圾填埋到地下,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封存类似的思路,都是利用地下空间来处理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以减轻其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过,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比二氧化碳封存更复杂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为什么会想到把塑料垃圾存到地下?

我们知道,塑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它的分解速度极慢,动辄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完全降解。这意味着,我们生产和使用的塑料垃圾会长期堆积在地表,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甚至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技术,也就是碳捕获、利用与封存,就是把捕获的二氧化碳通过各种途径封存在地下,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既然可以把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封存到地下,那么同样具有长期存在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塑料垃圾,是否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地下封存”呢?

二、 地下储存塑料垃圾的可行性与挑战

将塑料垃圾“存到地下”,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地下填埋。这在很多地方其实已经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但为了更安全、更可持续地进行,我们需要考虑一些关键的技术和环境因素:

1. 选址的重要性:

地质稳定性: 就像二氧化碳封存需要稳定、不透水的地层一样,储存塑料垃圾的地下空间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地质稳定性,避免地震、断层等活动引起封存层的破裂,导致垃圾泄漏。
水文地质条件: 要选择地下水流不活跃、地下水层与地表水源隔离的区域。避免塑料中的添加剂或降解产物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饮用水源。通常会选择远离河流、湖泊、湿地以及重要饮用水含水层的区域。
岩石类型: 渗透性低的岩石层,如黏土层、致密的页岩等,是理想的封存基岩,可以有效阻止物质扩散。
远离人口密集区和生态敏感区: 这是基本原则,避免潜在的风险对居民和重要的自然栖息地造成影响。

2. 填埋场的工程设计:

衬垫系统(Liner System): 这是地下填埋场的关键组成部分。通常会使用多层复合材料作为衬垫,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膨润土垫层等,它们具有极低的渗透性,能够有效阻止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向下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这与地质封存二氧化碳使用的不透水层原理相似。
渗滤液收集和处理系统: 即使有衬垫系统,垃圾在地下仍然可能产生渗滤液(垃圾渗出的液体)。因此,需要设计有效的渗滤液收集管道和处理系统,定期收集并妥善处理这些渗滤液,防止其对环境造成污染。
气体收集系统: 某些类型的塑料(如聚氯乙烯PVC)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如氯化氢),或者在填埋过程中发生厌氧分解产生甲烷等。因此,需要设置气体收集系统,将产生的气体导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回收利用。
覆盖层: 填埋场上方需要有覆盖层,这层覆盖层不仅可以防止地表水下渗,还可以起到隔离和美化环境的作用。通常会采用多层覆盖,包括土工膜、土壤、植被等。

3. 塑料的预处理:

分类与筛选: 并非所有塑料都适合直接填埋。一些可能含有剧毒物质的塑料,或者容易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可能需要特殊的预处理,甚至不适合填埋。对塑料进行分类,去除危险废物,是必要的步骤。
压缩与固化: 为了提高填埋效率和稳定性,可以对塑料进行压缩处理。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将塑料与惰性材料(如黏土、水泥等)混合进行固化,以降低其溶解性或迁移性。

4. 监测与长期管理:

环境监测: 填埋场建成后,需要进行长期的环境监测,包括地下水水质监测、土壤监测、空气监测等,及时发现潜在的泄漏或污染风险。
封场与后期维护: 当填埋场达到设计容量后,需要进行封场处理,并进行长期的后期维护,确保封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同样借鉴了废弃物填埋场的管理经验。

三、 与二氧化碳封存的异同点

相同点:
都利用地下空间来处理对环境有害的物质。
都需要严格的选址和工程设计,确保封存的稳定性与隔离性。
都需要完善的监测体系来评估封存效果和潜在风险。
都是一种“终局处理”方案,旨在将问题从地表移走。

不同点:
物质形态与迁移方式: 二氧化碳在地下通常以气态、液态或溶解在水中等方式存在,其迁移主要受地层渗透性和压力驱动。塑料是固体,其在地下主要是物理性的存在,其风险更多体现在缓慢降解、释放添加剂或微塑料污染。
分解与转化: 二氧化碳在地下某些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如与岩石反应形成碳酸盐,实现矿物封存。而塑料的分解非常缓慢,主要是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变性,产生微塑料等更小的颗粒,其“转化”性质与二氧化碳不同。
直接利用价值: CCUS的一部分是“利用”(CCU),捕获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生产化学品、燃料或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而塑料的“利用”主要是指回收再利用,填埋本身并不属于利用范畴。
风险性质: 二氧化碳泄漏的风险主要是温室效应增强和潜在的局部毒性(浓度过高)。塑料填埋的风险则更侧重于长期渗滤液污染、微塑料扩散以及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

四、 替代方案的思考:循环经济的优先性

虽然将塑料垃圾填埋到地下是一种可以考虑的“终局处理”方案,但正如CCUS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对碳捕获、利用(CCU)的重视一样,对于塑料垃圾,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减量、回收和再利用上,即构建一个循环经济。

源头减量: 减少一次性塑料的使用,推广可重复利用的包装和产品。
高效回收: 建立更完善、更便捷的塑料回收体系,提高回收率。
技术创新: 发展先进的塑料回收技术,如化学回收,将废弃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原材料。
材料替代: 开发和使用可降解或环保的替代材料。

只有当以上措施都无法处理的残余塑料,并且对其进行填埋是一种更安全、对环境影响更小的选择时,地下储存才是一个可以被认真考虑的方案。我们必须明白,地下储存并非万能药,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总而言之,将塑料垃圾通过工程化的方式储存到地下,类似二氧化碳的封存思路是存在的,并且有相关的技术基础和工程实践(如现代化的垃圾填埋场)。然而,这需要极其严谨的选址、精密的工程设计和长期的监测管理,同时也要认识到,这并非处理塑料问题的最佳方案,源头减量、回收再利用才是更优先、更可持续的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CUS(Carbon Capture Utilise and Storage)第二个C是捕集,这是碳储存的前提

碳排放一多半来自于发电和取暖的煤炭燃烧,大部分是集中排放。因此可以通过发电厂、大型锅炉的设备改造,在二氧化碳被排入大气之前分离出来。

然后,才是如何储存这些“干净”的二氧化碳的问题。

而塑料垃圾的排放是零散的,它很容易被弃置在土壤、河流、海洋里,或着跟其他生活垃圾混合在一起。分离、回收的成本非常高。

其实在大规模生产中,就有这样的成规模的塑料废料产生,就象发电厂集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样。

比如最常见的注塑工艺,从模具里出来的东西长这样:

图片上左边的是产品+流道部分,右边的是把有用的产品拿掉剩下的样子,可以看成一种“废料”。但是这种“废料”并不需要深埋储存,而是被当作一种工业原料,打碎处理后和新料一起投入注塑生产,或着拿出去卖钱。

如果你能找到一种办法,像对付二氧化碳那样,把塑料垃圾很好地、成规模地分离回收,哪怕放宽要求,多种不同类型的塑料混在一起。那也不需要把它埋了——我们有很多技术手段可以把它们利用起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可以。事实上,将塑料垃圾填埋到地下,是一种与二氧化碳封存类似的思路,都是利用地下空间来处理对环境有害的物质,以减轻其对地表生态系统的影响。不过,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会比二氧化碳封存更复杂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为什么会想到把塑料垃圾存到地下?我们知道,塑料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
  • 回答
    初中化学实验里,我们常用的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大家都很熟悉这个反应了:$ ext{CaCO}_3 ext{(s)} + 2 ext{HCl(aq)} ightarrow ext{CaCl}_2 ext{(aq)} + ext{H}_2 ext{.............
  • 回答
    在一个完全由二氧化碳组成的环境里,别说是人,就连最顽强的生物也很难生存。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一个基于科学事实的严肃问题。简单来说,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活不了多久,甚至可以说,从进入的那一刻起,时间就已经在倒数了。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氧化碳(CO2)对于我们生命而言是什么。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呼吸的.............
  • 回答
    火星救援里那段用二氧化碳制氧的桥段,咱们中国人一看就觉得倍儿亲切,毕竟咱们国家对这种事儿一直都很擅长。电影里马特·达蒙饰演的马克·沃特尼,在火星上就是靠着一个叫“萨巴蒂埃反应器”的东西,把火星大气里含量很高的二氧化碳(CO2)转化成了氧气(O2),同时还顺带生产了水。这事儿听起来就跟咱家做饭一样平常.............
  • 回答
    .......
  • 回答
    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在工业上能否“吃饱”?长久以来,科学家们都在探索将二氧化碳这一我们呼吸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的物质的途径,其中,“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目标之一。毕竟,淀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基础,如果能直接用二氧化碳制造淀粉,那将是何等颠覆性的进步!那么,这项看似科幻的技术,如今在.............
  • 回答
    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它溶解在液体中,形成一种气态溶解在液态中的特殊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1. 溶解状态(最主要的状态): 气体溶解于液体: 二氧化碳是一种气体,但它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可以溶解在水中。在可乐的生产过程中,会通过加压的方式,将大量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碳酸饮料的核心秘密之一!为什么我们喝的可乐、汽水里充的是二氧化碳,而不是氮气?这背后可不仅仅是随意的选择,而是涉及到了口感、风味、稳定性和成本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考量。咱们就一样一样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说说二氧化碳为什么能让饮料变得“气泡多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
  • 回答
    将摇晃过的可乐瓶放进冰箱,里面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否会像对待惰性气体那样,按照某种“规则”重新溶解回溶液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涉及到一些物理和化学的原理,而且“惰性气体规则”这个说法本身也需要稍微解释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摇晃过的可乐会冒泡。可乐里.............
  • 回答
    在某宝上购买二氧化硫测试管,卖家通常会提供两种溶液,标示为A液和B液。这些测试管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特定化学试剂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通过显色或沉淀的变化来指示二氧化硫的存在和大致浓度。A液和B液可能是什么?虽然具体配方可能因商家而异,但根据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以及常用的检测方法,A液和B液通常扮演以下角色.............
  • 回答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首次突破 415ppm,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触及了我们最深层对地球未来的担忧。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我们过去几个世纪以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地球气候系统影响的直接体现。数字背后的严峻现实415ppm这个数字,如果我们回溯历史长河,会发现它在过去几十万年甚至百万年.............
  • 回答
    我们每天都在呼吸,这是一个我们几乎不会去想的生命过程,然而,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微妙平衡对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其中,氮气和二氧化碳是两种最主要的气体,它们的浓度差异悬殊,但对人体的影响却截然不同。你可能好奇,为什么空气中高达 78% 的氮气我们能安然无恙,而浓度仅有 10% 的二氧化碳却能致命?这背.............
  • 回答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飙升,并且已经打破了过去两千三百多万年来的最高纪录,这确实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球系统变化和我们人类活动的影响,其后果已经显现,并将在未来持续加剧。要应对这一挑战,我们需要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策略,涉及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层面.............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关于二氧化碳(CO₂)为何拥有双键却无法像许多其他含有双键的化合物那样进行自身加聚。这涉及到分子结构、化学键的特性以及反应条件的综合考量。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首先,咱们得把二氧化碳的结构掰扯清楚。CO₂的分子式是CO₂,它是一个线性的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之间都是双键。.............
  • 回答
    .......
  • 回答
    我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的突破,无疑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研进展。这项技术如果能够大规模应用,将对当下和未来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涵盖能源、环境、农业、粮食安全、经济等多个层面。下面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对当下及未来产生的深远影响 1. 环境保护与碳减排的革命性推动:.............
  • 回答
    中国科学家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科技进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要评估其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科技突破的颠覆性与重要性首先,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食物”。这直接触及了当前人类面临的几个最严峻的挑战: 粮食安全: 随.............
  • 回答
    自工业革命的烟囱开始吞吐出滚滚浓烟,人类社会便踏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掌握了驾驭自然界能源的强大力量,创造了物质极大丰富和生活便捷的现代文明。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两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剧烈攀升。这看似微妙的变化,实则如同一场无声的巨变,正深刻地重塑着我们.............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生命呼吸过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化学原理。简单来说,生物呼出的二氧化碳之所以不能直接变成氧气再供给呼吸,是因为这个过程在化学上非常困难,需要的能量巨大,而且涉及的反应步骤非常复杂,远远超出了生物体内能够轻松实现的范畴。咱们先得弄清楚生物呼吸是怎么回事,以及二氧化碳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