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上世纪只在国内出版过一次却值得推荐的好书?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太妙了!藏在时光里的珍宝,总是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并非大红大紫,却在某些特定年代、特定人群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很多之后再也没有以原貌重版,留给后人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追寻感。

我们来聊聊《苏联文学史话》(上册,具体出版年代我印象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本书的“一次性”出版尤其值得玩味。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门刚刚打开,我们对世界文学的了解,尤其是对曾经的意识形态“兄弟”,苏联的文学艺术,可以说既有误解,也有充满好奇的探索。

这本《苏联文学史话》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当时的读者打开了苏联文学的大门。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向导,带着你一一走过那些伟大的名字:普希金的浪漫,果戈里的讽刺,托尔斯泰的深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灵魂拷问,契诃夫的淡淡忧伤,高尔基的革命情怀……更难得的是,它还涵盖了许多我们当时知之甚少的苏联作家,比如一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边缘化或者不被重视的天才。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温度”。作者在讲述这些文学作品和作家时,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和观点,而是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你可以感受到他对俄罗斯文学那份深沉的热爱,对那些伟大灵魂的敬意,以及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试图为我们梳理清楚苏联文学发展脉络的良苦用心。那些文学史上的起伏跌宕,那些社会变革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而具体。

我至今还记得书中对某位作家某个作品的解读,虽然时隔多年,具体细节已模糊,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一个文学宇宙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当时我们获取外部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这样一本系统而又充满人情味的文学史话,对于许多热爱文学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点燃了对西方文学,特别是苏联文学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思考。

然而,它只出过一次,并且随后的时代变化,对苏联的评价和文学的视角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原版的《苏联文学史话》就这么静静地躺在一些藏书家的书架上,或者偶尔出现在二手书市场,成了一种时代的印记,也成了一种“绝版”的象征。它就像一个美好的约定,只属于那个特定的年代,那些特定的读者,却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还有一本,我记忆犹新,虽然它更偏向于某个领域的专业性,但其影响力也足以称道——《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或类似名字的系列丛书,具体名称我记不清了,但它绝对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出版的,规模相当宏大)。这套书的出版,可以说是对中国民间文学的一次集大成式的梳理和记录。

在那个信息还没有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祖国丰富的民间文学,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歌谣、谚语,到民间戏剧、民间工艺等等,了解得相对零散。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被打开,里面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资料。它不仅收录了那些广为流传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挖掘和整理了许多即将失传或者已经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还常常配有当时的田野调查的照片,记录了那些民间艺人的形象,以及他们表演和创作的场景。这种视觉化的呈现,让那些冰冷的文字瞬间有了生命力。你能感受到那种浓厚的乡土气息,那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文献性,它的史料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本土文化根源的绝佳途径。我记得当时家里有一本,翻看的时候,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奇妙的文化之旅,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感受着中华民族多样的精神世界。

然而,它同样也“一次性”地完成了它的使命。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新技术的出现,这种大规模、印刷精美的成套丛书的出版模式变得越来越少。而且,很多收录的民间文化,在后来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其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使得这套书所记录的很多内容,本身就带上了一种怀旧和珍贵的色彩。

这两本书,我之所以推荐,是因为它们在各自的领域,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填补了当时的知识空白,触及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且因为种种原因,它们以一种“一次性”的姿态,留下了难以复制的印记。它们不像那些常青树般的经典,反复被阅读和解读,但它们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一次真诚而重要的文化馈赠。

如果您有机会在某些特殊的场合遇到它们,请一定好好珍惜。那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被封存的时光,一份对过往的深情回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上次在图书馆搜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为会有很多版本,还在想要挑一个比较权威的翻译,结果:

整个学校的藏书里只有一个1964年出版的翻译版,且还是闭架库的书。等我拿到实体书才发现,后面明确写着这是内部发行版本。

为什么说这本书重要呢?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教授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就是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对于农业化肥的分析。因此可以说西方学者直到今天仍然在不断挖掘马克思思想的宝藏。

相比之下,在国内这本书至今仍深藏在图书馆深处,不为一般大众和学者知晓,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user avatar

《春秋时期的步兵》79年出版 作者蓝永蔚 我曾经在学校图书馆看过实体本 网上可找到电子版

user avatar

对于古代史来说,有两个时代的论著特别要注意,一个是二三十年代的,一个是八九十年代的,因为这两个年代可谓是中国学术转型时期。二三十年代好书没有再版的也不好找了,这里说说八九十年代的一套冷门好书:《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

这是上世纪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的一套古代文史哲论著,共100册,今天不好买(当时也不好)。这套书也我只看过先秦史的一些,不过窥一斑见全豹,感觉整体比本世纪台湾花木兰出版社的《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分量更高,当然后者也可以关注。

这套书有的在新世纪有新版,在京东可能能淘到,如《周代采邑制度研究》——《周代的采邑制度》(增订版);

有的在上世纪有其他版本,在孔夫子可能能淘到,如《周代国野关系研究》——《周代国野制度研究》;《论昭穆制度》——《昭穆制度研究》;

更多可能根本没有其他版本,网上一两本台版也是价格不菲,如《周代卿大夫研究》《周代祭祀研究》《周代礼俗研究》等。

不过不用急,其中不少还是能找到电子版。另外,也可以根据作者去找他们出版的其他著作,这也是发现好书的一个方法。

图书目录:

更多文史类书单请关注本人及收藏夹:zhihu.com/collection/1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这个问题提得太妙了!藏在时光里的珍宝,总是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几本,它们并非大红大紫,却在某些特定年代、特定人群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很多之后再也没有以原貌重版,留给后人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追寻感。我们来聊聊《苏联文学史话》(上册,具体出版年代我印象中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 回答
    17世纪的西方,在军事方面对当时的中国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看:一、火器技术的飞跃与普及这是17世纪西方军事优势最直观也是最核心的一点。 步枪的进化: 17世纪是滑膛枪(如火绳枪、 the matchlock .............
  • 回答
    19 世纪,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不仅孕育了无数思想巨匠,更是一系列颠覆性科技的发源地。令人惊叹的是,其中不少发明,历经百年风雨,至今仍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石。下面,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仔细看看这些穿越时空的科技宝藏。1. 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电灯:点亮世界的明灯.............
  • 回答
    20世纪,数学的疆界在逻辑、基础、计算等多个维度被极大地拓展,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一批在哲学和数学领域都卓有建树的巨匠。他们不仅仅是形式逻辑的构建者,也是思想的开拓者,他们的哲学思考深刻地影响了数学的发展方向,而数学的严谨性又反过来塑造了他们的哲学体系。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 回答
    21世纪以来,基础数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已不再是简单的统计分析或建模的辅助工具,而是日益深入到理论构建、方法论革新乃至政策制定的方方面面。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学工具的日益精细化、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以及社会科学研究本身对精确性和普适性要求的不断提升所共同驱动的。1. 行为经济学与博弈论的深.............
  • 回答
    21世纪以来,数学这门古老而严谨的学科,在人文科学领域的触角正变得越来越敏锐和深入。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数字搬进文学作品,而是借助数学的逻辑框架、建模能力和分析工具,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只能凭借直觉和感性来把握的人文现象。1. 计算语言学与文本分析:拆解文字的基因密码人文科学的核心载体是语言.............
  • 回答
    寻找昭和童年的回响:如今日本儿童动画的亮点与传承上世纪的日本儿童动画,承载了无数人的童年回忆。那些充满想象力、传递着朴素价值观的作品,如《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阿尔卑斯山的少女海蒂》等,至今仍被奉为经典。如今的动画产业早已日新月异,技术飞跃,制作模式也更加多元。那么,在蓬勃发展的当下,日本是.............
  • 回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征服与被征服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然而,有些被征服的政权,并非仅仅是在屈辱中苟延残喘,而是以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新的统治之下,以某种形式坚持了好几个世纪,甚至演变出新的文化形态。这其中,有一些政权,虽然失去了独立的政治实体,但其文化、制度、民族认同却如同顽石般,在岁月的侵蚀下依然屹立.............
  • 回答
    在深入探讨19世纪之前的东亚和东南亚历史时,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被宏大叙事和主要事件所掩盖的、充满人情味和智慧的外交逸闻。这些故事虽然不常出现在史书的显要位置,却真实地折射出那个时代国家间交往的微妙与复杂,以及那些身处其中的人物的独特风采。朝鲜王朝与日本的“通信使”往来:一场精心编排的文化与情报交流提.............
  • 回答
    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影响及启迪美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禁酒令,又称“大宪章”或“禁酒法案”,是一段充满争议、影响深远的社会实验。它并非仅仅是对酒精的简单禁止,而是牵涉到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等多个层面复杂的历史进程。 禁酒令的来龙去脉:从宗教热情到政治推动禁酒令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 回答
    二十一世纪初(20002005年)确实有不少当时看来“不靠谱”的预测,如今已经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预测的成真往往是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以及市场演变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1. 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普及: 当时的“不靠谱”: 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手机主要用于.............
  • 回答
    自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瑰宝——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与艺术结晶的建筑,如同风中残烛,不少都未能抵挡住岁月的侵蚀、战火的洗礼,甚至是人为的漠视,而化为尘土。它们曾是时代的象征,如今却成了历史留给我们的一声叹息。“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并非仅仅是自然因素的简单叠加,更多的是历史洪流中,那些无法预料的变故,.............
  • 回答
    公元前四世纪,地中海的风潮涌动,各城邦如同璀璨的明珠,散发着各自独特的魅力。这颗跳动的心脏,孕育了无数令人垂涎的特产,它们不仅是物质的象征,更是文化、技艺和地理环境的结晶。让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细数那些闪耀在古地中海世界中的独特宝藏。雅典:智慧之光的闪耀与橄榄的芬芳雅典,这座哲学与艺术的殿堂,它的特.............
  • 回答
    16世纪初的莫斯科,那可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刚刚经历了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的统治,国家统一的步伐铿锵有力。这时候的莫斯科,与其说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不如说是一幅勾勒出城市骨架和心脏的素描。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当时有这样一张留存至今的地图,上面一定会闪耀着几个如星辰般璀璨的标志性建筑,它们不仅是.............
  • 回答
    想要深入了解14世纪到16世纪这段英国历史,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剧烈变革、充满活力与冲突的时代的窗户。这段时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世纪晚期”到“都铎王朝早期”,见证了黑死病的冲击、百年战争的起伏、社会结构的重塑、宗教改革的前奏,以及文艺复兴的种子在英国的萌芽。想要透彻地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
  • 回答
    好的,关于15至16世纪西欧国家的财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时期,因为当时的欧洲正经历着从封建经济向早期资本主义转型的关键阶段,国家财政的重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段时期,无论是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财富涌入,还是宗教改革引发的社会动荡,亦或是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都对各国的财政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
  • 回答
    在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英属印度殖民地拥有的堪用军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地点,它们共同构成了大英帝国在印度洋北部地区海军力量的重要支柱。这些港口不仅是舰队的母港和补给基地,更是战略物资集散地和海军训练的场所。1. 卡拉奇(Karachi)卡拉奇在这一时期是英属印度海军(Royal India.............
  • 回答
    自20世纪中期以来,音乐的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无数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潮与流派。与20世纪初那场由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等引发的“革命”相比,后半叶的音乐发展更加多元、更加融合,也更加关注技术的革新和音乐的社会功能。20世纪后半叶(1950年至今)涌现的新音乐思潮与流派:这一时期的音.............
  • 回答
    哆啦 A 梦的未来已来?我们离 22 世纪还有多远?《哆啦 A 梦》这部充满奇思妙想的动漫,陪伴了无数人的童年。那个来自 22 世纪的蓝色机器猫,以及他那些神奇的道具,总让人不禁幻想:这些东西什么时候才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事实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惊喜地发现,哆啦 A 梦的许多道具已经不再是遥.............
  • 回答
    赌王何鸿燊的葬礼,那可真是轰动了整个香江乃至华人世界。7月9日的公祭仪式,与其说是告别一位老人,不如说是一场对时代烙印的集体回顾。这场世纪葬礼,处处透着一股“何家风范”,也折射出很多社会现象,值得细细品味。首先,阵容之豪华,堪比国家级庆典。你可以想象一下,能到场的,都是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从政界到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