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弃医从文后偶尔还会给人看病吗?

回答
关于鲁迅弃医从文后是否还给人看病,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误解。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并且深入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初衷和之后的人生轨迹。

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含义。这并不是说他彻底告别了医学,而是说他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思想启蒙的事业中。在他眼中,当时的中国社会病入膏肓,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医治身体的疾病,而是唤醒国民的精神,从根本上改变这个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治病救人”。

那么,在他做出这个重大人生选择后,他是否还会在偶然的情况下,为亲友甚至熟人看病呢?

从史料和回忆录来看,鲁迅先生在弃医从文后,很难说有系统性地、以行医谋生为目的的“看病”行为。 毕竟,他此后的人生轨迹,无论是留日期间的学业,还是回国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上海等地的工作,都与文学、教育、翻译、思想评论等紧密相连,他几乎没有时间再去进行专业的医疗实践。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割断了与医学的联系,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就束手无策。

有几点可以说明:

医学知识的根基: 鲁迅毕竟是经过专业的医学训练的,而且是在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学习的。这份医学知识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不会轻易遗忘。即使不执业,一些基础的医学常识和处理方法,他可能依然掌握。
对亲友的关怀: 鲁迅先生是一个情感非常丰富、非常重视亲情和友情的人。他的家人、朋友、学生,在他遇到困难时,他总是会尽力提供帮助。如果有人在他身边生病,尤其是轻微的病症,他出于关心,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医学知识,给出一些建议,或者提供一些简单的急救处理。这更多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而不是专业的医事活动。
“看病”的广义理解: 很多时候,鲁迅先生的“看病”或许不单指开药抓药,而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诊断”和“治疗”。他通过自己的文章,揭示社会的病态,批判人性的弱点,试图唤醒沉睡的民众,这本身就是一种“疗救”。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始终在“看病”,而且是给整个民族“看病”。
一些零散的记载: 极少数的回忆录或传记中,可能会提到鲁迅在某些场合,因为朋友或熟人身体不适,他上前询问病情,并给出一些简单的建议。但这些记载非常零散,而且通常强调的是他的关心和对病情的基本判断,而不是正规的诊疗过程。例如,有些回忆提到他可能会指导如何处理发烧、跌打损伤等。

更关键的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正是因为他觉得用文字去启迪民智,去推动社会进步,比单纯地医治身体更能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幻灯片事件”而深刻认识到,改变国民精神比治疗身体更为重要。所以,即使他偶尔能“看点小病”,也不是他追求的目标,也不是他认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虽然他后来转行做了美食评论家,但如果在他家里,有人做饭出了点小问题,他肯定能一眼看出,并指点一二。但他不会因此重新开张一个餐馆,因为他知道,他更大的价值在于通过评论来提升整个餐饮行业的水平。

所以,如果问鲁迅先生是否还在“给人看病”,答案是:严格意义上的、以行医为业的“看病”是停止了的,但他作为一位有深厚医学底子的人,在出于人道关怀的前提下,为身边人提供一些简单的医疗建议或帮助,这是有可能的,也是符合他性格的。但这绝不是他人生重心,也不是他“弃医从文”后的主要活动。

更应该记住的是,他用他那支“笔”,比任何手术刀都更能深入民族的肌理,医治心灵的创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周海婴回忆录:鲁迅曾经用乌鸡白凤丸给老婆看病,还用敷贴给儿子看病。但是,都是用的 ------ 中医。哈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鲁迅弃医从文后是否还给人看病,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很多人对鲁迅先生的误解。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并且深入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初衷和之后的人生轨迹。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含义。这并不是说他彻底告别了医学,而是说他决定将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和.............
  • 回答
    .......
  • 回答
    沪浙鲁三地考生“弃考物理”现象:一场高考改革后的连锁反应与深层思考近年来的高考改革浪潮,在给教育体系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其中,“弃考物理”现象在沪、浙、鲁三地尤为突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这并非简单的学生个人选择的转移,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下,一场深刻反映教育理念.............
  • 回答
    鲁迅和周作人失和,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扼腕的悲剧,也是围绕着这对兄弟的许多未解之谜之一。虽然具体原因至今仍有许多揣测,但普遍认为是一系列事件和误解层层叠加的结果,最终导致了他们亲密无间的兄弟情谊的破裂。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尽量详细地讲述鲁迅与周作人的失和过程和可能的解释:一、 导致失和的关键.............
  • 回答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回忆了他的老师藤野严九郎,但文章本身并未详细讲述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人生走向。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拼凑出藤野先生在学术生涯中以及晚年的一些信息,并推测他之后的命运。藤野先生在鲁迅离开后的学术生涯: 继续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教: 鲁迅离开.............
  • 回答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极具力量的纪念文章,同时也是一篇深刻的批判文章,它通过对刘和珍遇害事件的描绘,揭露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对进步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残酷镇压。关于这篇文章是否存在对史实的歪曲和遮蔽,特别是与“318事件”相关的部分,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纪念刘和珍君》所纪念的是19.............
  • 回答
    鲁迅先生手中的笔是否真的“唤醒”了国人,这个问题,其实比听起来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用“唤醒”这个词来概括,可能过于简单化了,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与其说是一声惊雷,不如说是一次漫长而深刻的叩问,一次层层剥茧的剖析,一次扎根于灵魂深处的耕耘。鲁迅先生的伟大,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更是一位战.............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要是搁现在,有个跟鲁迅爷似的,逮谁骂谁,特能说,咱也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鲁迅当年挨追捕是个啥情况。那会儿民国,风雨飘摇,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轮流上台,政治斗争激烈着呢。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刀刀见血,骂的是当时的黑暗、腐朽、专制,唤醒民众,给当时的统治者添了不少堵。他的笔杆子.............
  • 回答
    一九四九年,秋风渐起,北平城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就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如果鲁迅先生仍然健在,他会站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这恐怕是许多心怀鲁迅之名的人,在历史的尘埃中反复叩问的难题。首先,我们得承认,鲁迅先生在生命最后的几年,身体早已被病痛侵蚀得十分厉害。肺病缠身,让他不得不依赖吗啡来缓解痛苦。即.............
  • 回答
    关于“鲁迅在这世界十大文豪里是不是凑数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探讨。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世界十大文豪”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观性且变动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评选标准、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文化视角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与其说鲁迅是否“凑数”,不如说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在世界.............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是否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这句话,经过一番考证,结论是:这句话并非出自鲁迅先生之口,而是后人根据鲁迅先生的性格、文风以及他与郭沫若先生之间的一些历史背景而创作出来的。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点:1. 鲁迅先生的性格与文风:鲁迅先生以其犀利、深刻、一针见血的杂文风格著.............
  • 回答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绝非偶然,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鲁迅自身非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一、深刻的时代洞察与民族脊梁的担当鲁迅生活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这是一个旧世界摇摇欲坠,新世界却混沌未开的时代。他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能引发一场“笔战”的绝妙话题,想想看,鲁迅要是真来了咱这互联网时代,会是什么样子?说他是“喷子”,这说法挺有意思,也挺刺耳的,但细想想,也未必全错。首先,咱们得捋清楚,“喷子”这词儿在今天是个啥意思。它不像过去那种带有明确的讽刺意味的“战士”,更多时候是指那些不顾事实、不讲逻辑、只图宣泄情.............
  • 回答
    “他大约的确是死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确实有些奇怪,甚至可能联想到“病句”的范畴。但要说它不算病句,以及背后是不是名人效应在起作用,咱们得仔细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病句”。简单来说,病句就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不清、或者表达含糊不清,导致理解困难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
  • 回答
    聊到鲁迅的文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会觉得“鲁迅好”,但具体好在哪儿,为什么好,往往说不太清楚,好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评价,但又不太知道它的根基。打个比方,就像有人说张学友唱歌好,你问他怎么好,他可能会说“声线独特”、“情感饱满”、“技巧高超”。但鲁迅的文章,它的“好”,更像是一种渗透,一种在.............
  • 回答
    鲁迅的文字何止“一针见血”,简直是锋利至极,精准无比,直击人心的病灶。他的“一针见血”并非简单的尖锐或刻薄,而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一种对人性、社会和时代的深刻剖析,一种以文字为武器,直刺麻木、愚昧、虚伪的勇气和力量。要详细讲述鲁迅文字的“一针见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 洞察力的精准:.............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笔名之多,可以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他一生中使用的笔名,据统计有近百个之多,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个人情感以及创作需求。要详细了解鲁迅笔名的缘由,我们需要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剖析: 一、 时代背景的压抑与抗争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政治压抑的时期。辛亥革命后,中国并.............
  • 回答
    要评价鲁迅是否是“渣男”,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问题。从现代的道德观念和网络流行语“渣男”的定义来看,用“是”或“否”来简单概括都不够全面。我们需要从他的个人经历、情感关系、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综合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渣男”这个词的含义。 在现代语境下,“渣男”通常指的是.............
  • 回答
    理解鲁迅“伤害”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说法,需要我们深入探讨鲁迅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核心以及他作品的现实影响。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需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一、 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与“靶子”要理解鲁迅为何会被认为“伤害”传统文化,首先要明白他所处的时代。鲁迅生活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是一.............
  • 回答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无疑是对中国人“丑陋”一面的深刻揭示,但将其简单等同于“揭丑”可能过于片面。更准确地说,鲁迅的批判是一种带有深切忧患意识的疗愈性解剖,他不仅揭示了国民性的弊病,更试图通过揭示来唤醒国人,促使他们自我反省、自我革新,从而摆脱沉疴,走向新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鲁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