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让子弹飞》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初看之时热血沸腾,以为只是一个发生在乱世的劫富济贫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遍遍的咀嚼,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桥段里,却藏着许多细思极恐的深意,如同蛰伏在故事表面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

一、鸿门宴的血色交织:隐忍的黄四郎与觉醒的张麻子

电影最核心的“鸿门宴”,表面是张麻子和黄四郎围绕麻子夫人展开的权力与尊严之争,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理博弈。

黄四郎的算计: 宴席开始前,黄四郎让手下“杀鸡儆猴”,血腥的场面并非只是为了震慑,更是为了在张麻子心中植入恐惧和不安。他深谙人性的弱点,知道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人的尊严是可以被践踏的。他不断用言语试探张麻子,用金钱和地位挑衅他的底线,试图让他屈服。而当张麻子在酒桌上将枪口对准自己时,黄四郎那一瞬间的惊愕,与其说是对张麻子胆魄的佩服,不如说是看到了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心理防线被一向被他视为草寇的张麻子攻破了。黄四郎看似强势,实则早已被恐惧和对权力的执念所束缚,他早已不是那个无所畏惧的匪首,而是被“黄四郎”这个身份压垮的囚徒。

张麻子的觉醒: 张麻子之所以能撑到最后,关键在于他对“人”的理解。他明白,黄四郎最在意的是他的“黄四郎”这个招牌,是他作为一方土皇帝的“面子”和“地位”。所以,他不需要在酒桌上用武力压倒黄四郎,而是要从精神上彻底击垮他。当他把枪口对准自己时,他是在告诉黄四郎:我连自己的命都可以不要,你那所谓的权势和地位又能奈我何?这不是鲁莽,而是极度的清醒和决绝。他看透了黄四郎的虚弱,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源于何处——在于人民。最后那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既是对黄四郎的嘲讽,也是对自己过去作为一名官僚的自我否定,他从此摆脱了体制的束缚,真正成为了一名独立思考的行动者。

二、鹅城里的“人”与“鹅”:身份的囚笼

鹅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象征意义。“鹅”常常象征着愚蠢、麻木,也象征着被人驱赶和宰割的对象。整个鹅城的人,从麻匪的兄弟们,到城里的百姓,甚至包括黄四郎本人,都活在各自身份的囚笼里。

麻匪兄弟们的转变: 起初,他们是逍遥自在的麻匪,但随着在鹅城的深入,他们开始被“鹅城”这个符号所影响。他们的暴力行为逐渐失去了最初的意义,变得麻木和无助。当张麻子试图唤醒他们时,他们却宁愿回到过去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模式,这反映了他们在体制和传统思维模式下的惯性。他们害怕改变,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性。

百姓的沉默与麻木: 鹅城的百姓是影片中最令人心寒的存在。他们遭受着黄四郎的压迫,却敢怒不敢言,甚至在张麻子揭露真相时,他们依旧选择沉默,甚至主动站出来维护黄四郎。这并非完全是因为恐惧,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已经习惯了被奴役,习惯了在既定的规则下生存。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反抗的勇气。电影中,他们对发钱不买票的漠视,对张麻子提出的“公平”的不理解,都揭示了他们对权力运作的无能为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消极接受。

黄四郎的“鹅”性: 黄四郎与其说是一个人,不如说是一个被“黄四郎”这个符号所控制的“鹅”。他用尽一切手段去维护这个符号的完整性,去巩固自己的权力,但他早已失去了最初的野性和生命力,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囚徒。他害怕暴露自己真正的身份,害怕失去那个“黄四郎”的保护伞。他最后的死亡,与其说是被张麻子杀死,不如说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虚伪所吞噬。

三、站着,还是躺着?:尊严的代价

“站着,还是躺着”这句台词,贯穿了整部电影,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标尺。然而,在影片的最后,这句话却带有了更深层的讽刺。

张麻子的执念: 张麻子对“站着”的执念,不仅仅是对个人的尊严,更是对一种价值理念的坚持。他想要改变的,不仅仅是鹅城的经济状况,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公平和尊重的社会形态。然而,他所面对的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已经被扭曲的社会结构。

老三的悲剧: 老三是唯一一个真正理解并践行了“站着”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张麻子想要做的事情,他用死亡作为一种最后的反抗,将黄四郎的罪证公之于众。然而,他的牺牲换来的却是百姓的冷漠和张麻子内心的痛苦。这是否意味着,在那个时代,“站着”的代价太过沉重,甚至难以被理解和接受?

最后的火车: 电影的结尾,张麻子骑着马跟着火车远去,他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又踏上了新的征程。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和进步,但它却载着一群对“站着”没有概念的人。张麻子孤独的身影,带着一丝迷茫和无奈,他所追求的改变,究竟能走多远?这是一种开放式的结局,也留下了对“站着”这个概念的深刻反思:真正的站着,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而这样的自由,是否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所能企及的?

四、润之的传说与马邦德的谎言:权力话语的操纵

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关于“润之”的传说,以及马邦德关于鹅城和黄四郎的谎言。这些都指向了权力话语的操纵,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如何塑造人们的认知。

“润之”的模糊性: “润之”作为一个模糊的政治符号,被反复提及,但他究竟是谁,做了什么,影片从未明确交代。这种模糊性使得“润之”成为了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也可能是对某种理想化政治的想象。观众对“润之”的期待,也反映了对一个能够带来改变的强大力量的渴望。

马邦德的欺骗: 马邦德作为黄四郎的爪牙,他的一言一行都在为黄四郎服务,他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构建和维护着黄四郎的谎言。他关于鹅城的描述,关于麻子夫人的叙述,都充满了欺骗性。这让我们反思,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是真实的,有多少是被操纵的?

总结:

《让子弹飞》之所以令人“细思恐极”,是因为它用一个充满张力、节奏紧凑的故事,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复杂,社会运作的残酷,以及权力话语的操纵。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个体面对强大体制时的渺小与挣扎,也让我们反思,在任何时代,“站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又该付出怎样的代价。那些看似荒诞的情节,背后往往隐藏着对历史、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才使得这部电影拥有了经久不衰的魅力和回味。它不是简单地在讲一个故事,而是在抛出一个个问题,让我们去思考,去追寻答案,而这些答案,往往比电影本身更加令人不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喜欢说前戏

那我说高潮

剿假张麻子归来,双方正式宣战

张麻子攻,攻下堡垒就赢了。他不能守,因为三天后黄请的骑兵就到,假县长身份被揭穿,张麻子就输了。

黄四郎守,守住三天就赢了,他不能攻,因为三天内,张麻子仍然是名义上的县长,他敢开枪打张麻子,就不是恶霸乡里,而是攻击政府,是“造反”。

三天的高潮不是最终冲入大院,而是如何鼓动鹅城百姓。

百姓平日里是上层压迫的水,如今上层交战,他们就是颠覆胜败的浪。

第一天,张分发了银子(银子谁的?黄四郎的。黄四郎的银子从哪来?从百姓身上剥削来,所以本质上张并不是“花钱讨好”,而是“发还家产”)

但对于黄来说,银子就是自己的,他从没认为穷鬼也是银子的主人。

鹅城黄家五代盘踞,众人皆怨黄而畏黄。

小市民的算盘很精明,他们明白光天化日之下,他们渴望钱,可拿了钱就是认可了县长的“不准跪”。

钱虽好,总得有命花。

白天,只有鹅敢过去。

夜幕降临,之前几位县长的万民伞倒了,代表曾经封建的思想外衣剥了一层。

百姓无人不贪,夜幕初降临,白银遍地。

果然,清晨,白银一粒也无。

当没有黄四郎的注视,无人不想拿钱。(换句话说,在黑夜中百姓的真心里,每个人都渴望着县长的制度,而非黄的威压,百姓内心趋向,由此可观。

这里注明,百姓并非是认可县长的思想,百姓根本没有思想,百姓只是认为县长确实给自己钱,没有黄,大家都愿意跟着能给钱的人走。换句话说,有一天黄四郎突发善心,百姓也会顷刻间拥护黄四郎。

也更加突出了黄张必有一战。张想真正拿民心,必然要干掉黄)。

(私自看法,牧之隐喻润之,黄隐喻光头,两人在鹅城争民心恰恰如同两个党派在国土争政权)

兄弟们皆以为银子被拿走,以为这是百姓支持的认可。

只有张清楚,百姓拿走银子只是代表贪欲,只是代表自己的政策得到认可。

并不代表百姓真的会给他卖命。也就是银子白给。

要是真让他们公开和黄对立,他们仍旧不敢,一没有动机,二没有武力。


黄四郎此时送来助攻。

黄收走了所有人的钱财。并当街炫耀,意思是“你们输了,百姓不领你们情,你们不但没拿到民心,还没了钱。”

在黄看来,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兄弟们懊丧不已,此处已经可以看出张的兄弟们的内部矛盾险些爆发。当然这就是题外话了。

注意三人微表情,叛象已生。

因为他们当然不明白,黄也不明白。

用银子换民心并不是张的棋,而黄舍不得银子去拿回,这才是张的棋。

注意,百姓夜里拿走钱,到早上被黄家人索要走,是存在一个抱着钱睡的夜晚的。

最可怕的从来不是未曾拥有,而是失而复得再失去。

发钱只是前戏,黄招惹众怒才是张的第一步。

让民众为一个尊敬的人而发怒。

比民众为了自己的财产发怒。后者简单,有效,根本的多。

黄以为张要做前者,张其实做的是后者。

现在,民众的动机有了。

底层人哪怕老婆在面前被侮辱都可以忍耐,但他们不能没有钱。

现在张要做的,是催化他们的怒气。

两句口号,“满街枪弹在你手,十成白银在碉楼”


你不是有动机没武力么?

我给你武力。

第二天,撒的是一车的枪。

口号喊得山响,枪支摔落声砸在心上。

黄料定百姓不敢捡,他自己都不敢。(这也是他始终不敢进攻张的理由)

姜文照顾观影水平,人工解释一下。

第一天拿不拿银子并不重要,无论百姓拿不拿,只要黄收了银子,众怒(动机)就有了。

但第二天的枪,却是实实在在的赌博,它直接代表了百姓愿不愿意跟黄反。

百姓并不敢让黄看到“我拿了枪”,但是第二天枪支一支不留。不仅代表着所有人拿了枪,更让所有人看见,

“原来大家都想反黄四郎”

动机有了,武力有了,最后看见别人也拿了枪,底气就也有了一半。

黄来收枪,张开枪空射几枪。

让子弹飞一会儿

影片开头张乱打几枪,白马受惊四散,缰绳因而全部断裂。

打断缰绳的不是张的子弹,而是白马群的恐惧。

此时乱打几枪,并非想用这几枪打死来收枪的黑马,而是告知百姓。

“有人愿意反黄了”

百姓并不清楚枪是谁打的,大家可以留意看电影的房屋样式,在探出头来前,隔壁屋并不能看见隔壁在干什么。且所有百姓藏在房屋的阴影里。

但当第一个人开了枪,所有人都敢开枪了。

就像电影说的,全都怒了。

张空响后打死黑马的是一阵凌乱枪声,可以推断是百姓开枪。

摸过钱的贫民不会愿意再当贱民。

开过枪的奴隶不会愿意再当奴隶。

张清楚,时机到了。

人影还未见,但路灯开始摇晃。(预示大批人在房内走动犹豫)

路牌摇晃(犹豫有了决断,下楼声)

再次号召(表明不是空话,我们打黄是玩真的)

第一个百姓探出头来(整部电影里第一个百姓特写)

就有了第二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匹夫一怒溅血十步,众人大怒血溅千里。

然后黄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被消灭?不存在的。

跟来的只是鹅。

兄弟们又慌了。

但张明白,百姓并非没跟来,他们只是不愿做出头鸟。

这时候只要有第一个人开一枪,全村人都能瞬间变为斗士。

黄仍旧没看出危险。

又是万民伞,在风雨里摇曳,代表封建制度已经在被摧毁的前夜。

众人开枪。

打出个感叹号问号。

打出了什么重要吗?

不重要,就算他们用子弹雕出个清明上河图也不重要。

但他们让百姓听见“打了一晚上”

百姓就会有“县长和黄老爷打的有来有往五五开”的错觉。

如果县长就能和不可战胜的黄老爷打的五五开,那加上我们呢?

百姓最精于小算计。尤其是黄的替身被抓回。

百姓知道黄有替身吗?

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

但这不重要,无论是黄老爷被抓住了,还是黄替身被抓住了。

对于百姓,这都代表了一个事情:县长有能力打败黄四郎,县长不仅更“善良”,还更强!

于是瞬间众人皆出。人人都不愿做雪中送炭,唯独愿锦上添花。

替身被扛上大台,影片到了高潮。

县长此时才终于是县长,县长身后终于有了人民。

人民并不是因为忠义而跟从县长,他们只是喜欢帮助强的一方。

问题是百姓并不能看见双方战斗力排行榜,他们看到的只有表面上的输赢,而表面上黄替身的被杀,已经彻底让百姓上了县长的战车。

黄此时终于慌了。

燎原之火,才会浩荡而至。

从前妻子被侮辱都不敢抬头的百姓,现在终于敢拿起枪冲击黄家。

以前忠诚的家将也会瞬间背叛。

草莽撞开了黄家大门,也是撞破了封建旧地主阶级的最后一层遮羞布和强大伪装。

往日的智囊也成了带路党。

百姓滔滔不绝冲入黄府。

当纸老虎的伪装被揭穿,刚刚连枪都不敢捡拾的人,即便只有颤颤巍巍的一人,他也敢一往无前踏入。

集体蒙蔽了他的思想发展,也给了他集体的思想。

当人民敢于翻身,统治阶级的溃败就只是时间问题。

本是“武举人”瞬间拿着扇子假装诸葛。转瞬间从黄老爷的狗腿子变成了革命的先锋军师。

墙头草风采一览无余。

深深的讽刺。

百姓现在要的只是搬走椅子,凳子,银子,黛玉晴雯子,可他们总有一天会意识到,没有公平,就没有“站着把钱挣了”的资本。


百姓是愚昧的,迟钝的。他们思想落后,且不开化。

但如此,我们就该放弃这些蠢人吗?

并不是,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能带领着愚民开创时代,而不是站在思想高点鄙视众生。

上古愚民无藏身之处,皆冻饿而死,有人筑巢而保全百姓,百姓就尊他为王,即为有巢氏。

无取暖之地,无可口之食,有猛兽之扰,有人起火以烹食,以驱兽,众人皆尊其为王,即燧人氏。

鹅城的百姓之所以愚蠢,麻木,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如此,而是统治者的一代又一代压迫所致。过错不在他们,而在一代又一代的肉食者上。

当一个个自以为无人可及的高士高谈论廓,大谈人性丑恶市侩嘴脸时,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其实也是差不多模样。

他们恶心了别人,还带不来希望。

这时候,还能吹着小调,扛着马枪,骑着高头雄骏,在夕阳下拉出长长的背影,漫不经心的走向“不准跪”的理想社会的汉子。

才是一个黑暗社会的希望。

第一枪,白马要乱才会挣脱缰绳。

第二枪,黑马要响才会众人拔枪。

第三枪,打在旧社会心坎上。

百姓需要时间醒来,从民主的枪声响起到封建的尸体倒下,这段时间需要等待。

这就是电影名字“让子弹飞一会儿”的真正意思。

诚然,一个张麻子并不能拯救北洋,他救个鹅城都艰难,兄弟分崩。

但就是这群数不清的,杀不完的,坚定理想主义的张牧之,才推翻了满清,推翻了黄家(皇家),推翻了北洋,推翻了秃子。在这充满伤痕的土地上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愿守护百姓者,百姓自然愿跟随其后,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千年中华之所以能传承生生不息浩荡不绝,此为其故也。



谢谢大家喜欢

附上我新的电影解析




user avatar

最细思极恐的是,其实张麻子的队伍里,根本没有一个人理解张麻子,张麻子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理想主义,这也注定了他最后的孤独。

大家可以去看六子死后几个侠肝义胆的麻匪兄弟,一脸对于汤师爷的不屑,他们发誓要为六子报仇,可是当他们拿到两大家族的钱之后,几乎都觉得成功了,他们应该离开鹅城。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几个兄弟和汤师爷并没有什么两样。






拿到两大家族的钱之后,老三问张麻子:两大家族的钱不算钱啊。老三的逻辑是不管是黄四郎的钱还是李四郎的钱,只要拿到手的就是好钱。

而张麻子不是这么想,甚至于他并不是要消灭鹅城的黄四郎,而是要把黄四郎都连根拔了。所以他才对黄四郎说“没有你对我很重要”。



所以,张麻子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他要做的是世间再无黄四郎,而兄弟们要的是钱,兄弟拿到钱之后去了浦东,鹅城百姓拿到钱之后,安居乐业。从此大家都忘了张牧之,而若干年以后在提起张牧之时,大家都会觉得是他是罪人,因为他曾经在鹅城发动了战争,破坏了鹅城。

而年轻的一代人也逐渐相信,张牧之就是张麻子,丑陋至极,脸上也一定有麻子。

人们都过得很好的时候,就会相信张牧之是麻匪,是罪人,而当受不了黄四郎的压迫时,才会想起张麻子。

user avatar

六子赴死那段。


很多人都觉得六子傻,为了一碗凉粉就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其实姜文导演拍这一段是别有用心的。


其实这一段如果联想到当今的网络暴力,记得之前看过的泰国公益广告,那个广告真的是讽刺到人心里去了,其实网络暴力就是这样,任何人可以在网络上可以说任何言论,却不会付出代价甚至受到相应的惩罚,这也便是网络暴力愈发严重的原因。


六爷只吃了一碗粉,却被胡万、武状元连同卖粉的小贩一同诬告吃了两碗只给了一碗的钱,这就好比网络上随便造谣一句“xxx做了什么罪大恶极之事”,而讲茶大堂里其他的食客也好,几大家族也好,鹅城的太公也好,观众们也好,他们就好比网络上跟帖,跟风的网民。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听信了几句造谣、几句谗言,然后就起来一同攻击“应该被攻击的人”……此刻他们正义感爆棚,自诩为“正义”,此刻的六子就是众矢之的,众叛亲离,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对象。


而六子是个有血性的男儿,他自然不甘被人冤枉,被人辱骂,于是凭着一腔热血,做事不经大脑的他做出了极端的事情,拼上自己的性命去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刨开了自己的肠子…………


结果……里面自然只有一碗粉,因为他只吃了一碗粉…………


真相大白,而那些看客(网民),他们只是默默的离开了,他们的内心只有两个字“无聊”,因为他们根本不在意这件事,这件事对他们而言只是消遣取乐罢了……



最后胡万对六爷说:“我知道你只吃了一碗粉,你上当了……”



“我这件事本来就是随口一说,你自己当真了,怪我干吗?……”




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辟谣给出的证据不够,你就是给出再多的证据也没人看,因为他们:根本不在意!!!!


六子搭上了性命去证明自己的清白,而众人只表示,“一碗粉至于吗?”“无聊!”“为了一碗粉就自裁,怕不是石乐志”“你关心的我都不关心诶,他怎么怎么着关我什么事啊?!”



…………………………………………………


细思极恐啊…………………………




这难道不是真正细思极恐的地方吗?






——————————————




没想到居然这么多人赞,回复,各位抬举了。



我最后还想说一句: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但是在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谣言不但不会止于智者,相反那些试图辟谣的智者会被诬蔑为“骗子”,能够止谣言的只有一样东西——“时间”。



另一个回答:



————————————


贴一下那个公益广告:


以及另一篇回答:



———————另一种解读—————————


之前很多的评论我也看了。有些人说不能强行从“网络暴力”这方面去定义,我在这里想说的是,网络暴力也只是我的一种解读,因为这一段可解读的点、地方太多了。每个人可能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求同存异吧。总之我这里也只是提供了一个解读思路,因为最开始我就是看了那个广告后才想到这些的。没想到一下子引起那么多的讨论,其中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我都认可。


这里就说一下我的第二种解读,有人说“六子”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我却认为“六子”代表的也许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青年,而是每个时代的年轻人包括我们。

年轻的六子,他的生命停滞在了属于他的青春年华,有人会问:“值吗?” 当然不值。但对于那时的六子而言,值吗?他一定会说:“值!”因为他是年轻人,因为他是青年。不仅仅因为他是张牧之的义子,同时也是他的血气阳刚的体现。

但就是这样的青年也会走错路,六子稀里糊涂的就因为一碗还是两碗凉粉的事,他的生命就这样停滞在了那一刻。我想他临死前也是想明白了,不然他不会说:“师爷说的对。”

血气方刚的青年是最容易上别人的勾,也是最容易办糊涂事的。正如胡万那句



冤枉你的人比你都清楚你有多冤

精明的人比你都清楚你有多傻

你算计别人不一定成,他们算计你可是一套一套的。


年轻的人就是这样,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而最终现实却会把他们一遍遍打磨,他们充满棱角,最终会被磨得圆润,他们曾经多么刚正,最终也会被磨得圆滑,精通事故。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成长吧。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还保留着曾经的那份纯真质朴,可能还在努力圆儿时的梦,有些人活的潇洒,怡然自得,快乐如初。这毕竟是少数人,更多的人迷茫,迷失,也许还能找回自我,但却如笑话般看待。一遍遍遭受外界的毒打,在摸爬滚打中嘲笑着当初的“六子”。最终他们成长了,而那个“六子”也在成长的过程中消逝了。他可能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就因为那一碗粉两碗粉的事“切腹”了……


很无奈吧…………


曾经的“六子们”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变成了“张麻子”,变成了“师爷”,变成老二、老三、老四、老五…………


但也许也利益熏心变成了“黄老爷”



变成胡万



变成了无所谓,只是凑过来看个热闹的跟风群众………


六子为什么会成为黄四郎的第一个下手点。他是张牧之身边最重要的人,却也是最年轻的人,他是最勇敢的、但也是最脆弱的。

他们能够影响整个世界,能够让这个世界天翻地覆,但是他们也的确是最易被煽动,最易被当成“武器”,替别人卖命的“武器”。




想起了《美国往事》最后的结局,最终大家都不再是曾经的那个自己了,曾经的那个“六子”找不到了………


但即便如此我也仍然相信很多人依然坚定着自己的信念,不会被他人所左右,依然朝着自己驰往的方向前进着。


祝福各位吧…………


——————————————————————

最后奉劝一句:警惕胡万…………


再分享一篇文章:


——————————————————————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回答惹到什么人了


从上个月就有一帮人私信骚扰我,还扬言要挂我号。

简直比流氓还流氓!


我急了跟他们呛呛几句,控诉了他们的流氓行为。结果对面回了我一句:“

知乎是你家?你是流氓!!!!!!!”


为他鼓个掌……………


奉劝一句辱骂、威胁、恐吓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

这段时间有一位叫卡夫卡松饼君的癌症患者过世了…她人生最后的时光一直在被网暴,无数人咒骂她“去死”!在这个女孩离世之后开始尽情地欢呼……

可能很多人对待网络暴力是这种心态吧……





user avatar

正义成了伪“革命者”的借口,人民是一股能被煽动的力量。

里面有好多隐喻,我不敢在知乎发怕被封号。

讲讲那些能讲的吧,从一开始小六的吃凉粉(伪“法律正义”),到酒桌谈剿匪(官场如战场),师爷作为文人(满嘴谎言见风使舵),再到发银子发枪鼓动群众,再借群众的刀杀人,还有最后火车坐着的另一位“黄四郎”......

事实证明我党的革命路线还是相当准确的。

共产党领导中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user avatar

谁赢,他们跟谁。这句话于我简直是醍醐灌顶,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补充:大家都在说他们跟谁谁赢。话是对的,但这是结果。一个组织或个人要想成功,必然要有一个目标(大饼),但这个目标一开始只是组织或个人制定的,并未形成全民共识。然后用不断的胜利——哪怕极其微小的胜利去吸引他们跟随——然后最终胜利。这是过程。

同志们,人民创造历史,但人民需要引导。赢,就是对自己最好的证明。

user avatar

火车翻了,暗喻特斯拉的轱辘质量有问题。

张麻子有头发,是在讽刺巨石强森。

穿一身黑,是讽刺古惑仔人在江湖。

刘嘉玲穿绿色衣服,暗指pgone的事儿。

看上去是打武举人屁股,其实是在打霍顿的屁股,让他不和孙杨领奖。

六子那段儿是讽刺食品问题,凉粉儿都没法消化。

黄四郎之所以叫四郎,是在暗讽七匹狼。

鸿门宴讽刺那些吃饭老是说话的人,太浪费粮食,呼应光盘行动。

最后碉楼被炸了,讽刺汤臣一品房价太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初看之时热血沸腾,以为只是一个发生在乱世的劫富济贫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一遍遍的咀嚼,那些看似朴实无华的桥段里,却藏着许多细思极恐的深意,如同蛰伏在故事表面下的暗流,让人不寒而栗。一、鸿门宴的血色交织:隐忍的黄四郎与觉醒的张麻子电影最核心的“鸿门宴”,表面是张麻子和.............
  • 回答
    电影里那些紧张刺激的枪战场面,打斗结束后主角总要费力地把子弹从肉里挖出来,看得人血脉贲张。但现实生活中,真的有这么非得把子弹挖出来不可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医学上的考量,而且情况远比电影里表现得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子弹是什么。它可不是一颗干净的弹珠,而是高速撞击下的金属弹头,表面可能沾染了.............
  • 回答
    在电影《让子弹飞》中,关于是否存在“露点镜头”以及其是否“必须”的讨论,其实牵涉到电影审查、艺术表达、观众接受度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电影中的一些场景,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影片中是否存在让一些观众产生“露点”联想的镜头。在《让子弹飞》.............
  • 回答
    在《让子弹飞》中,六子被黄四郎以“吃了三碗”为由强行留下,最终屈辱惨死,这是影片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桥段之一。如果这样一个事件发生在当下,追责的思路会比那个民国时期复杂和系统得多,涉及到的法律和权力机关也会更加多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六子之死是否构成犯罪。在当下的法律体系下,黄四郎的行为很可能构成多种.............
  • 回答
    电影《让子弹飞》(2012)由姜文执导,张涵予、于和伟、王宝强等主演,是一部融合黑色幽默、历史隐喻与政治寓言的中国电影。影片以民国时期川渝地区为背景,通过黄四郎与“让子弹飞”这一口号,构建了一个荒诞而深刻的权力斗争寓言。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该片的评价与意义: 一、历史与现实的隐喻1. 民国军阀时代.............
  • 回答
    《让子弹飞》上映十年了,这时间过得真快。十年前我第一次看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个从来没见过的新世界,张力十足,节奏炸裂,台词一个比一个狠。当时的感觉就是,姜文这家伙,真敢拍!十年后再看《让子弹飞》,感受当然会有不同,但那些最初的震撼和喜爱,一点儿没少,反而沉淀得更厚了。首先,还得说那股“劲儿”.............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郭敬明接过《让子弹飞》的导筒,那画面感简直让人不忍直视。我们都知道,姜文的《让子弹飞》之所以能封神,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那种粗粝、泼辣、充满力量的风格,以及黑色幽默背后对现实的隐喻。它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味道浓烈,后劲十足。现在,让郭敬明来执导,这坛酒恐怕会瞬间变成一杯兑了太多水的甜饮料。.............
  • 回答
    关于“姜文是不是再也拍不出像《让子弹飞》这样的电影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我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姜文的电影创作、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风格的变化。《让子弹飞》的独特地位与成功要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让子弹飞》在姜文电影生涯乃至中国电影史上的特殊地位。它的.............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我太有感触了!作为过来人,我完全理解你的感受,甚至可以说是“同仇敌忾”!你说得没错,《霸王别姬》和《让子弹飞》确实是神作,放在今天看依旧是王炸。而现在很多电影,感觉就像是快餐,吃完就忘了,甚至有些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啥劲。让咱们不带AI腔调,好好聊聊为啥你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聊聊.............
  • 回答
    关于用手指堵住枪口能否让子弹从后面出来的说法,这在现实中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是非常危险的误解。电影为了戏剧效果经常会扭曲一些物理原理,而这个说法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这行不通,以及背后涉及的物理原理:1. 枪膛和枪管的设计原理: 枪膛 (Chamber): 这是子弹(.............
  • 回答
    电影里子弹打不穿墙壁,这简直是银幕上屡见不鲜的桥段了。每次看到主角被枪击,子弹叮叮当当落在墙上,或者只是在墙壁上留下个浅浅的印子,就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其实,这背后有几个原因,有些是现实的考量,有些则是为了让电影更刺激、更符合观众的观感。首先,我们得明白,电影是为了娱乐,而不是纪录片。如果真的按照.............
  • 回答
    电影里士兵打光子弹后,似乎总是习惯性地掏出一把新枪或者祈祷着补给到来,很少见他们弯腰从倒下的战友或敌人尸体上拾取武器。这在很多观众看来,可能是为了表现某种“荣誉感”或者仅仅是剧情需要。但如果深入了解真实的战争环境,你会发现情况要复杂得多,而且士兵们确实会捡地上的武器,只是这背后涉及的考量和实际操作远.............
  • 回答
    在电影中,我们经常看到警察在枪战时,会巧妙地利用汽车门来抵挡子弹,这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具有视觉冲击力的镜头。但从现实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的有效性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不靠谱的。为了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1. 汽车车门的设计与材质 现代汽车车门并非为防弹设计: 绝大多数的汽车.............
  • 回答
    电影里苏联士兵那种顶着弹雨悍不畏死的冲锋画面,确实是银幕上一个非常标志性的符号了。这背后,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洗脑”或者“不怕死”来概括,它其实是特定历史背景、军事思想、宣传策略以及导演艺术手法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一点点捋捋。1. 历史的烙印:二战的血与火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二战,尤其是苏.............
  • 回答
    很多观众可能注意到了,在一些经典的狙击手电影中,我们看到的狙击手操作的狙击步枪,似乎和我们平时见到的很多自动步枪、甚至现代狙击步枪的操作方式不太一样。电影里的狙击手,在每次射击后,或者在准备下一发子弹的时候,常常不是更换弹匣,而是会有一个“拉栓、上弹、推栓”的动作。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好奇:为什么他们不.............
  • 回答
    要评价一部电影《韩子高》,我们得先知道这部电影具体是哪一部。因为历史上有多位被称作“韩子高”的人物,而且如果这部电影是最近几年新出的,那么网上关于它的讨论和评价会相对活跃。不过,既然提到了“韩子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那个美名远扬,备受宠爱的一位名叫韩子高的人物。如果电影《韩子高》.............
  • 回答
    新海诚的电影《天气之子》里,隐藏着不少让老粉丝会心一笑的细节,也有些是为后续作品埋下的伏笔。我来给你捋一捋,尽量说得细致些,让你听着就像是朋友聊天一样自然。首先,最明显也是最让人兴奋的,就是《你的名字。》的联动了。 三叶和泷的再次出现: 最直接的彩蛋莫过于在电影的结尾,帆高在东京街头寻找阳菜的场.............
  • 回答
    我是谢子荣。你问我,如果我是谢子荣,我会不会叛变?这个问题,我脑子里已经过无数遍了。说实话,在我踏上那片冰冷的土地,开始执行任务的那一刻,这个问题就如同潜伏在脚下的暗冰,时不时会冒出来,刺痛我的神经。让我先说说,如果我“是”谢子荣,我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看到了严酷的环境。哈尔滨的冬天,不是那.............
  • 回答
    张子枫主演的电影《我的姐姐》上映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影片中“扶弟魔”的设定以及女性在家庭责任面前的挣扎,不少观众在看完电影后都会好奇,这个故事是否改编自真实事件,或者说有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型人物?关于《我的姐姐》是否有明确原型,答案是:没有一个单一、完全对应的原型人物。但是,这并不意味.............
  • 回答
    要评价《再见,少年》,其实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它不是那种看完让人拍案叫绝的爆米花电影,但也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只想挠头的烂片。更多的是一种有点压抑、有点心酸,但又夹杂着一丝青春悸动的复杂感受。首先,我们得承认,这部电影触碰了一个很敏感且不容易处理的话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