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后来的我们》猫眼大规模退票的现象?

回答
《后来的我们》猫眼大规模退票的现象,这事儿当初闹得可不小,也挺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简单来说,这片子上映初期,猫眼APP上突然出现了大量退票订单,而且退票理由五花八门,但很多都直指电影的“内容质量”。这事儿一下就炸开了锅,因为这太不寻常了。

事情的起因和经过大概是这样的:

1. 预售火爆,口碑扑街? 《后来的我们》当初预售票房是相当惊人的,很多媒体和观众都抱着很高的期待。毕竟是刘若英导演的处女作,又是井柏然和周冬雨主演,这组合本身就自带流量。大家都觉得,这肯定是一部能引起共鸣的青春爱情片。结果呢?电影上映后,口碑出现了两极分化,而且很多评论都指向电影的叙事、节奏或者说“不值票价”等问题。

2. 猫眼平台的“助推”? 关键就在于“猫眼”。猫眼APP不仅仅是售票平台,它还有用户评论、评分等功能。在电影上映初期,当很多观众看完电影觉得不满意时,自然就会去猫眼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给个低分。然而,这次的退票潮,感觉像是某种“联动”操作。

3. 退票潮的“异常”之处:
数量巨大且集中: 突然涌现的大量退票,而且很多是集中在上映后的一两个小时内,这本身就很有问题。正常的退票行为,虽然也会发生,但不太可能如此规模化和集中。
退票理由趋同: 很多退票理由都提到了“质量不符预期”、“内容空洞”、“强行煽情”等等,而且很多用户声称是通过猫眼平台进行退票的。这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组织或者引导了这波退票行动。
“水军”或“恶意差评”的猜测: 当时大家最直观的联想就是“水军”或者“竞争对手”在搞破坏。因为如果电影真的质量不行,观众通常会选择低评分、差评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而不是大规模退票。大规模退票对普通观众来说,操作起来反而更麻烦一些。

4. 官方的回应和争议:
制片方(工夫影业)的声明: 对此,工夫影业曾发布过一份声明,表示谴责这种“恶意退票”行为,并且认为这是一种“雇佣水军”、“蓄意抹黑”的行为,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并且向相关部门进行了举报。他们明确指出,发现有人利用猫眼平台恶意刷票、退票,影响了影片的正常排片和口碑。
猫眼平台的角色: 猫眼方面也进行了回应,表示会依法依规处理退票业务,并且会配合调查。但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大规模的退票,猫眼并没有给出非常清晰的解释,只是说会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这种模糊的回应,反而让外界有更多的猜测空间。

这件事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关注和讨论?

行业规则的讨论: 这件事触及到了电影行业的“潜规则”和市场乱象。过去大家知道有刷票房、买票房、控评水军,但这次大规模的“退票潮”,而且是借助售票平台进行,这是一种新的玩法,让很多人感到不安。它暴露了在电影宣发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博弈有多么复杂。
“黑”与“白”的界限模糊: 观众的批评是自由的,但如果这种批评被组织化、工具化,甚至上升到破坏电影正常上映的层面,那性质就变了。大家在讨论,什么才是正常的观众反馈?什么时候是正当的评价,什么时候是恶意的攻击?
对电影质量的公平审视: 一方面,确实有观众认为电影质量不过关,退票是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制片方也认为这种行为打击了他们和创作者的信心。这中间的平衡点很难找。电影质量不好,观众可以用脚投票(不去看),也可以用差评投票,但大规模退票,而且有组织的退票,就有点越界了。
平台责任的探讨: 猫眼作为平台,在这个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有没有责任去识别和阻止这种大规模的异常退票行为?平台的技术能力和审核机制是否足够完善,能够防止被恶意利用?这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总的来说,《后来的我们》猫眼大规模退票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关于电影质量的讨论,它更像是一次行业乱象的集中爆发。它让人们看到了电影宣发背后那种复杂而残酷的博弈,以及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平台在其中扮演的微妙而关键的角色。这件事也为后续的电影市场监管和平台规则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深刻的教训和反思。

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这电影可能没达到大家的预期,但背后这堆事儿,比电影本身还精彩,也更让人头疼。它告诉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利益交织的时代,很多事情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实在的,《后来的我们》这种文艺片,我一般很少去电影院看的,我一俗人,去看电影就是看噼里啪啦大场面去了,这种片还要带纸伤怀,让一颗朽木之心逢春,是我最不愿做的事情。

所以,一直都没看这部电影,然而这部电影目前制造的轰动已经足够让我震惊了。先是电影在知乎上出现了某些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然后就是这个大规模退票的行为,更是在不少地方刷屏了。


作为一个纯外行,我很难理解这种退票行为。

现在到底是谁在做,这个事情还没定论,我这里用“集中退票群体”来形容吧,毕竟目前正在调查,咱不能钦定,现在网上说话得悠着点,一不小心就红毛了。


比如猫眼平台发声明表示自己是清白的受害者,

比如最早揭发这个事情的“电影票房”也改了口,从刚开始暴打猫眼电影到改口“情况非常复杂”


比如现在发现退票发生在多家平台

淘票票也反映了《后来的我们》退票是日常退票率的3倍,即使考虑到其他特殊档,也是极其高的退票率。



比如电影局也表示调查


对于的这个集中退票群体,我只能冠以一个字:


蠢之一:上映第一天退票

说实在的,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赶这个第一天,而首映也往往能够引发很多的宣传和轰动。任何一个规模化统一的行为,在电影上映第一天集中操作,这种行为真的是惹眼啊,我看到有人提到的上映第一天的票房对比,《后来的我们》票房占据了76.9%。



这种情况下,竟然玩大规模退票,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蠢之二:选择特价票退票

这一点也是让我无比服气的一点。

报道上说,电影的退票主要集中在19.9个档次,要知道特价票往往是推广电影的重要策略,也是吸引很多影迷的办法,通过特价票来提高上座率,进一步拓展口碑来推高票房是常见的办法。

仅猫眼平台涉及的恶意刷票退票量就已经达倒38万张,涉及的票房约1300万,并且退票订单主要集中在19.9的特惠票

因此很多院线都退出了特价票来吸引观众,而且往往是需要符合某些条件来满足的,比如转发之类的。

可是这个集中退票,竟然选择了特价档,简直匪夷所思啊

要知道既然有意的去选择退票,集中操作,而且当下的电影退票基本上是免费的,这种情况下,你根本不用损失一毛钱。


既然如此,左手倒右手这种办法,难道不应该选择最不受怀疑的普通票么?



集中买进特价票,集中卖出特价票,可以说是把很多人都得罪了:

院线不满意,他们推出特价票不就是赚个吆喝吗,结果全被你拿走了,这还吆喝个毛线?

观众不满意,本来想花个特价来看电影,结果某些群体把特价票买光了,你想看只能全价上了。


蠢之三:集中退票容易被追踪

说起来,尽管现在线上操作很方便,但事实上线上售票退票的现金流,应该是十分容易监管的,这两年国家更是加强了对网上支付的管理。

所以出现大规模的退票的话,基本上可以通过对资金账户的追踪来查找退票的线索,殊为不智。

现在这事情闹大了,估计会通过相应的追踪去查看到底是谁在操作。



所以到了这里,我还是不能钦定到底是谁在做这事情。

我揣测的是

一,猫眼电影平台

这一点本题目下很多答案都在说这个事情,我就不狗尾续貂了。如果猫眼电影真的这么做了,只能是对应了我上面说的那个字:蠢


二、对手平台

这种就有点腹黑了,我看了下,这次首日退票费用是1300万,而猫眼电影的估值近200亿,拿1300万去击败一个200亿的巨鳄,其实挺划算的。

三,发行方

这一点是另一种猜测,就是目前发现,除了猫眼电影,淘票票上也有集中退票行为,这种行为的话可能意味着可能是发行方在做这种事情,然后多个平台操作。

不过还是没想清楚这么搞,多此一举啊。这么好的一个IP,玩这种不是画蛇添足嘛。


四,院线方

这是我最腹黑的想法。

我看了个数据,猫眼电影在线上销售中的比例大概是60%左右,而这次退票的比例中,猫眼电影也占据了60%左右,可以说,这是一次无差别打击,横扫一切线上售票。



之前看过一些电影的幕后道道,大体上发行方、院线方还有销售渠道商等多个团体其实之间彼此之间并没有那么融洽,尤其是现在的线上销售渠道损害了院线方的利益。而这些年时不时爆粗来各种虚假的票房问题,也说明了这种利益冲突的存在。

这次票房之争,据说最大的受损方是院线方,因为他们排了片却没有换来对应的票房,所以估计也是憋气,干脆就玩这一出把事情闹大。


但是不管如何,这种行为,真的是非常的让人不齿,既伤害了电影市场,更伤害了影迷。说实在的,我以前看电影,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冲着票房去的,有一种,“大家都看了就我没看,多不好意思”的赶脚,然而一次次的票房造假问题,让我对票房这种事情也是充满了怀疑,这以后,还能不能有点客观的参考呢?

user avatar

5.5日更新:“《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全过程:

4月28日,《后来的我们》上映,这部制作成本据说只有几千万的2d爱情片,通过此前持续一个月的大量的宣发、造势和营销,并得到许多影评人大v的力挺和好评,达到1.3亿的超高预售票房,同时上映首日也吸引了大批观众去买票观影,制造了“上映首日、还是工作日,票房就直达2.8亿”的奇迹,这甚至是今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整个华语影史票房第二名的《红海行动》(总票房36亿)都不曾做到的。

同时,在首日超过75%份额的巨大票房份额,和44%的超高上座率的成绩,该片当然又能广被各大院线看好,在上映次日,正式进入五一假期后,牢牢抢占了一半以上(50.6%)的排片量,超过同期其他所有影片之和,实现了“五一档”的排片档期独霸和票房赢家通吃

就如同去年国庆档票房独霸,超过同档期其他影片之和的《羞羞的铁拳》(22亿票房)一样。而这两部影片的共同点,均为猫眼平台发行。

然而,就在此时,全国各大电影院线的后台却临时加班加点,忙得叫苦不迭,只因为这部影片在各地许多影院,都爆发了超大规模的退票事件

以致于激起全国各大院线普遍不满。先是微博上一些黄v率先发难:

接着是各大院线相继出了针对《后来的我们》退票的专门通告:

而各大购票网站也相继跟进,暂时停止了购票软件的退票和改签功能,这其中同样也包括影片发行方猫眼平台。

4月29日,猫眼平台发布公告,表示上映当日,该平台退票涉及票房1300万,占影片当时总票房的4.6%,并特别提醒“部分自媒体”,【在没有核实事件真相的前提下,主观臆测并发布恶意不实言论,将即刻追究法律责任

4月29日,电影局有关负责人已对该影片出品方、发行方进行了约谈,要求立即完善退票机制,认真查明存在的漏洞、进一步梳理情况、完善数据,形成书面报告报主管部门。

电影主管部门同时表示,坚决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任何票房造假的行为,决不允许任何扰乱电影市场、破坏市场秩序、损害电影产业整体利益和声誉的行为。对此一旦发现查明,将严肃处理。

4月30日,该新闻【电影局回应《后来的我们》退票风波:初步认定退票确有异常】在各大门户站点发布。《人民日报》《紫光阁》《环球时报》等官媒蓝v纷纷发声。

而影片发行方、一度成为舆论众矢之的的猫眼平台同样再次发布声明,称4月28日的1300万退票订单中54%的订单为正常改签,46%的订单部分为恶意刷票,疑似黄牛行为。


5月2日,猫眼平台最大竞争对手,另一主要购票平台淘票票同样发声:【说真话不容易,做平台有担当】,称《后来的我们》首日在该平台退票率高达9.16%,为日常退票率的3倍,该平台4月28日接到多家合作院线通知,被迫关闭退票改签功能,并称:退票事件估算涉及影院数千家,数十万观影用户,带来大量损失。

淘票票更毫不客气指出:【目前国内电影票领域的黄牛现象已经微乎其微,已绝不可能对某一部影片的售票产生重大影响。退票事件性质恶劣,破坏市场环境,影响观众利益,引发院线不满,恳请有关部门严查。

一部影片如果预售阶段虚假购票,欺骗影院提升排片,排片比冲高再大量退票,是严重欺诈行为。

司法部官博当日同样发声,关注此事。


同时,一名自称四川新伦律师事务所张林律师的网友【成都张林律师】,在微博公开声称,他已接受同档期电影《尖叫直播》(上映一周,票房不足300万)出品方(成都华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委托,正式起诉《后来的我们》一片的多家出品方,严重影响该片排片,对其造成巨大损失。

5月3日,猫眼召开媒体恳谈会,围绕《后来的我们》退票事件中的诸多疑点,逐个进行回应。表示:【很多用户的购票行为,和退票或者改签行为其实是发生在28日晚上之前,28日晚上呈现的退票率实际是当日场次整体的退票情况。首映当天是工作日也是《后来的我们》退票率高的一大原因。】

从退票跟当日票房的比例来看,《后来的我们》的退票率并不算很高,而且从历史情况来看,过去也有很多热门档期中的热门电影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次可能比历史上更多了一些,所以并不是突然发生了退票率的攀升。

猫眼方面并给出《后来的我们》的预售数据。

称《后来的我们》在预售开始的时候就是同档期压倒性的领先优势,因此反问【该片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为什么要在如此巨大领先优势,去做几百万量级的票房影响?】

而对淘票票的声明,猫眼方面则表示:【所有同行保持对真相的探讨我们都是欢迎的,但是淘票票的声明里有两条是偏颇的。第一是淘票票用年退票率来跟单片的退票率作比,第二是淘票票称先买后退不会被计入退票率,但据猫眼平台的演示,是包含在退票率内的。希望同行的表述能够更准确。

5月4日,猫眼平台再次发表声明,表示经过周密调查,此次退票事件为“市场自然反应”,此事件是针对该平台的“有组织的舆论攻击”,已构成对其的诽谤和名誉侵权,并将起诉参与此事的一些知名大V或自媒体,包括4月28日率先在微博发声的“电影票房”。


各方平台各执一词,围绕“退票事件”孰是孰非,需待电影管理部门的最终调查结果。

而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退票风波”,暂时也并未影响到《后来的我们》一片的票房节节攀升,在五一档假期结束后,顺利突破10亿票房大关,上映一周后仍能保持单日5000万以上的日票房,预计到好莱坞大作《复联3》上映前,有望达到14亿左右票房的惊人数字,在整个国产电影史上同类型电影中,仅次于《前任3》(19亿票房)。

事实上,当各大院线爆出退票事件,并促使各大购票app暂停了退票和改签功能后,院线和片方就已经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因为确实已经有大量的观众影迷,被影片的超高预售和首日票房吸引,已经买了今后几天的《后来》的票,之前因为退票空出的场次和座位,已经有大量的正常观众去填补,所以该给《后来》排的高场次,当然还得继续排。

只有《后来》票房越高,买票的正常观众越多,各大院线能获得的利益也越高。片方和院线的矛盾,只是利益如何分配的内部矛盾。《后来》一片各类关于“前任”“小三”的话题争议不断,大众跟风潮下,票房当然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经典影片《让子弹飞》有一句经典台词:

得先让豪绅出钱,带着百姓捐钱。豪绅捐了,百姓才跟着捐。钱到手后,豪绅的钱,如数奉还,百姓的钱,三七分账。

又岂止是针对“明星诈捐”呢?简直是放诸四海的许多行业皆准。

难怪许多网友都笑谈这部《后来的我们》才是真正的“幕后玩家”,幕后各方资本迄今为止的各种博弈,确实远比影片本身更精彩和出人意料。

如果是在当今成熟发达的美国电影市场,是绝不会允许一家影片公司,能同时拥有院线的,也是绝不允许一家重要的购票网站,居然能同时发行电影的,

而在当今刚刚起步的内地电影市场,类似这种一家电影公司既又当运动员,又可能当裁判员,还可能当记录员、甚至检测员的方式,居然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因此垄断下的竞争,又怎可能不充满猫腻呢?

马圣对资本曾有经典论述:

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会践踏人世间一切法律!

是以笔者一向主张,有鉴于世界诸国兴衰成败的前车之鉴,资本必须受到严格管控和制约,要使其为我所用发挥其利,而永不能让其反客为主,反过来操控国家和公众。

电影主管部门最新提出:【希望广大电影企业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遵守相关法规,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更加规范有序的电影市场。】相信也是我们每个正常观众和影迷的心之所愿。

因此,得罪资本"断人财路"固然有很大风险,轻则可能是收律师函,重则甚或是被"跨省”,但响应主管部门群策合力、监督和规范电影市场的号召,和任何涉嫌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资本斗争,依旧需要我辈不忘初心,执笔为刀。

相关回答:狐狸晨曦:如何评价刘若英导演的电影《后来的我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