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语教育会让孩子把中文英文搞混吗?

回答
“双语教育会让孩子把中文英文搞混吗?”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家长在考虑双语教育时最常挂在心头上的一个疑虑。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解释清楚,其实里面门道不少,远不是一刀切的“会”或“不会”能概括的。

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得从孩子的大脑发育说起。孩子的大脑,尤其是在早期,其实是个非常灵活的学习机器。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块肥沃的土地,无论播下哪种种子,它都有潜力生长。对于语言来说,大脑天生就有“识别和学习”的机制,而且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机制尤其强大。

所以,孩子同时接触两种语言,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是完全可行的。他们的大脑能够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语音系统、词汇和语法规则。我们常说的“搞混”,其实更像是一种早期学习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

想想看,很多在双语家庭长大的孩子,他们可能在某个阶段会把两种语言的词汇混着用,比如在中国说“我想要一个apple”,或者在美国说“我想吃饺子 (jiǎo zi)”。这就像是他们大脑在给两种语言的信息做“打包”和“分类”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的“临时缓存错误”。随着孩子对两种语言的接触越来越深入,他们的大脑会自动调整,学会区分和准确使用。这其实是一种“代码转换”的技能,反而锻炼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更何况,我们谈论的“搞混”,很多时候是家长的一种“感觉”或者“担忧”。孩子的实际语言能力,比如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可能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只是在对话中偶尔夹杂外语词汇,这在很多双语社群里其实是常态,也并不影响交流的顺畅度。

而且,双语教育带来的好处,其实远不止能流利说两种语言这么简单。研究表明,从小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在解决问题、多任务处理、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方面,往往表现出更强的优势。他们的大脑在处理不同语言信息时,会更活跃,这就像是给大脑做了一次额外的“体能训练”。

当然,任何教育方式都需要科学的方法和恰当的环境。如果孩子的双语教育是杂乱无章的,比如学习资源不统一,或者家长自身在这两种语言上都有一些口音问题,那确实可能给孩子带来一些学习上的困扰。但如果能提供清晰的语言输入,比如家里一个人说中文,另一个人说英文,或者在学校有专业的双语课程,那么“搞混”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孩子的语言能力则会稳步提升。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双语教育本身是否会“搞混”孩子,而在于“如何”进行双语教育。一个好的双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将两种语言像两条独立的河流一样,在各自的河道里顺畅地流淌,同时又能学习到如何将它们巧妙地连接起来,形成更广阔的水系。而孩子们天生的学习能力,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他们不是在“搞混”,而是在“整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认为英语启蒙应该从孩子熟练掌握中文表达(一般是3岁)以后开始,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人类婴儿在没有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可以从听觉上区分不同语言的。想想你们家是不是这样吧,爸爸妈妈讲普通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讲两门不同的方言,孩子也不会把这些语言混淆。孩子开口后,他们就会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方言或者语言,自由切换。

偶尔的发音混淆(我家朵朵的例子:死亡和swan,贵宾狗和bingo)是可能发生的,但也是很容易纠正的。我稍微解释一下就行了,况且这两者的发音其实是不一样的。

但是,如果我们长期对孩子夹杂着说中英文,就会干扰孩子的判断。比如“这个car是很fast的。”中英文混杂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在孩子熟练掌握母语以前,请尽量避免。“宝宝,汽车的英文怎么说啊?”“car是什么意思啊?”这样的说法属于翻译思维,也请尽量避免。

在朵朵1岁多的时候,如果我这么问,她一定会干瞪眼,因为她不知道“英文”是什么概念。但我如果直接对她说:”What is it?”她会回答:”It’s a red car.”至于“英文”是什么,长大后她自然会明白的!(现在3岁,已经明白了)

传说中,学习多门语言的孩子还会开口晚。但是孩子开口的早晚,更多还是取决于基因和生活环境中语言总体输入的多少。

同样是0岁就开始英语启蒙,朵朵1岁就开口了,而且一开口就是双语。

100个家庭可能有20种不同情况,个例并不能代表全体,并且开口慢也不代表将来语言发展就一定落后。

退一万步说,即使开口晚几个月或者半年,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又能代表什么?开口晚不代表语言能力永久落后或者口才差,更重要的是后天的持续性学习和训练。我朋友五岁才能流利说话,但是性格外向喜欢和人交流,现在在做保险代理人,口若悬河,把我都说动了买了一堆!

主张“双语启蒙开口晚”的人还有一个无法自证的问题,就是同一个孩子既无法和自己作对比(不能又启蒙英语、又不启蒙英语),也无法和别的孩子做比较(基因、生活环境都不同)。那如何证明自己孩子开口晚就是因为启蒙了双语?

所以,大家其实并不需要担心英语启蒙对母语的学习造成影响,除非你的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英语国家,接触中文的机会太少。这就是为什么我买了一大堆中文书,准备带去美国。在国外的家长,中文可真的得上心了。在国内的,真的别想太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语教育会让孩子把中文英文搞混吗?” 这个问题确实是许多家长在考虑双语教育时最常挂在心头上的一个疑虑。听起来好像很简单,但要解释清楚,其实里面门道不少,远不是一刀切的“会”或“不会”能概括的。先别急着下定论,咱们得从孩子的大脑发育说起。孩子的大脑,尤其是在早期,其实是个非常灵活的学习机器。你可以把.............
  • 回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出台了《广西壮汉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一政策的推出,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壮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提升壮族地区教育的整体水平。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首先,得理解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
  • 回答
    国内大学推行双语教学,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里边儿门道可不少。我个人觉得,这事儿好处多多,但也得看怎么落地,不然容易变成“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先说说好处,这肯定是最实在的: 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最直接的。 现在全球化这么厉害,不管哪个行业,跟国外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
  • 回答
    好的,关于拓扑学(点集拓扑和代数拓扑基础)和范畴论的双语教材,确实是一些在数学学习中非常有价值的资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并加入一些个人见解,让内容更具人情味。拓扑学与范畴论的双语教材概览首先,要明确一点,专门为“拓扑学”和“范畴论”两者都完全双语(比如中英对照,或者英汉对照).............
  • 回答
    广州原市长黎子流先生在顺德龙山中学开学典礼上提出的“普粤双语教学”倡议,无疑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提议,也触及了当前社会对于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议题。要判断这个建议能否实行,以及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建议的可行性分析从理论上讲,“普粤双语教学”是完全可行的。粤语作为.............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正在考虑或者已经深耕在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你提到的“双减”、“轮岗”、“寒暑假托管”、“待遇变化不大”,这几个点直接触及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核心的几个方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未来的路怎么走。“双减”下的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近年来教育领.............
  • 回答
    教育部的“双一流”计划,以及其背后关于取消“985”、“211”标签的讨论,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件牵动人心的大事。要评价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首先,咱们得明白“985”、“211”是怎么来的,以及它们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陈旧”的。“985”和“211”工程,分别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以来,我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一个话题: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该不该变?尤其是看着自家孩子,在少了作业的压力后,似乎更“放飞自我”了,一天到晚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不少家长心里那是既欣慰又焦虑。欣慰的是孩子终于能放松下来了,焦虑的是这“玩”的背后,会不会耽误了学习,会不会错过成长的关.............
  • 回答
    “双减”政策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忧心忡忡,甚至有人觉得以后教育机构都要消失了。这种想法有点极端了,但确实,“双减”对课外教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以前那种野蛮生长、遍地开花的局面是肯定不会再有了。咱们得理解,“双减”的核心目的,不是要“一刀切”地消灭所有教育机构,而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外.............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培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么,这场变革能否让他们更快乐,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快乐的维度:从“减负”到“真快乐”谈论快乐,首先要明白孩子们快乐的来源是什么。过去,很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表面上.............
  • 回答
    “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在教育培训行业掀起了一场风暴。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来说,这个消息既是期盼,也夹杂着一丝不安。那么,在严峻的“双减”之下,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和压力,真的能如我们所愿,有所缓解吗?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这.............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给K12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巨变,许多机构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和受益者。在K12教育的光环褪去后,有一些行业和企业,或许能在这场“减负”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一、素质教育与兴趣培养领域:孩子们的“第二战场”“双减”最直接的导向是减轻义.............
  • 回答
    教育部这次正式公布的“双一流”高校名单,无疑是教育领域里的一件大事,牵动着无数学生、家长、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心。这份名单的发布,不是简单的一个列表,它背后承载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战略考量,也预示着未来几年中国高等教育格局的走向。首先,我们得理解“双一流”建设的核心目标。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优秀.............
  • 回答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97.5% 的家长对新学期“双减”工作表示满意,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也说明了这项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政策,正在逐渐显现出其应有的成效。那么,具体到这项政策的落地,又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呢?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从“数量”到“质.............
  • 回答
    这件事确实让很多人,尤其是复旦大学航空航天领域的师生和关心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人们感到困惑和不解。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背后的情况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明确一点,教育部在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时,确实没有公布具体被“撤销”的名单。这与以往公开宣布“升级”或“降级”的做法有所不同。复旦.............
  • 回答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也像一次“推手”,硬生生地将我们家原本有点“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开始了“重新启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措手不及,但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孩子,对我们家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填鸭式”到“启.............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编制的建议,确实触及了“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的困境。这项建议能否有效缓解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围绕“双减”和教师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议题。提高教师待遇和增加编制对缓解教师负担过重的作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 回答
    “双减”浪潮下的“猿”变:从在线教育到羽绒服,教培行业的另一条出路?“双减”政策,这个在2021年夏天如同巨石般砸入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词汇,至今仍余音绕梁。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巨头,在剧烈的政策调整下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阵痛。而近期,曾经的在线教育明星猿辅导被曝出转型羽绒服业务的消息,无疑给这个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少高校教师职业生涯中的现实考量。咱们从统计学这个角度,把它掰开了揉碎了聊一聊。首先,咱们要明确“学术能力”这个词在高校语境下的衡量标准。它通常不是一个单一的指标,而是一系列量化和非量化的评价组成的。从统计学角度,我们可以尝试把这些因素进行量化,然后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核心.............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瞄准了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回归教育的本质。然而,在这场风暴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被裹挟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那些曾经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本的教培机构,以及那些在这个行业里辛勤耕耘的教培人。教培机构的投入:不仅仅是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