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减后,家长的教育方式要改变吗?感觉孩子一天光玩?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以来,我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一个话题: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该不该变?尤其是看着自家孩子,在少了作业的压力后,似乎更“放飞自我”了,一天到晚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不少家长心里那是既欣慰又焦虑。欣慰的是孩子终于能放松下来了,焦虑的是这“玩”的背后,会不会耽误了学习,会不会错过成长的关键时期?

别急,先弄明白“双减”到底减了啥?

要说家长的教育方式要不要变,咱们得先明白“双减”的核心是什么。它主要针对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目的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可不是说要让孩子什么都不学了,而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分数论”、“题海战术”的教育模式,回归教育的本质——培养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家长的教育方式,当然需要改变,而且是必须改变。如果还沿用过去的模式,只想着把孩子往“学霸”的路上推,那么“双减”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孩子一天光玩?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信号

你说的“孩子一天光玩”,这现象挺普遍的。但咱得细琢磨一下,这“玩”就一定等于“不好”吗?

1. 孩子真的只是在“玩”,还是在“探索”?
过去的模式: 孩子放学回家,就是写作业、上辅导班,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没时间,也没机会去真正地玩,去探索自己的兴趣。
现在的变化: “双减”后,孩子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有些孩子可能会把这些时间投入到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编程、乐高、绘画、音乐,甚至是研究怎么搭一个更稳固的积木城堡。这些看似“玩”的东西,其实都是孩子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他们通过“玩”来理解世界,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创造力。
家长怎么看? 这就需要家长从“盯着学习”的思维模式,转变为“观察孩子”的模式。你看到孩子在玩游戏,是沉迷于简单重复的虚拟世界,还是在玩一些需要策略、逻辑的游戏?你看到孩子在看视频,是漫无目的地刷短视频,还是在看纪录片、科普动画,学习新知识?关键在于“质”而非“量”。

2. 学习动力的转移:从外部压力到内在驱动
过去的模式: 孩子学习的动力,很多时候是来自老师的表扬、家长的奖励,以及对作业和考试的恐惧。是一种被动的、外部驱动的学习。
现在的变化: 当外部压力减小后,如果孩子没有找到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就容易出现“光玩”的情况。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会如何自我管理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家长怎么做? 这就是家长需要介入的关键时期。家长的角色,从过去的“监督者”、“催促者”,要转变为“引导者”、“支持者”。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发掘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为了应付某个人或某件事。

3. 孩子的“松弛感”和“内卷式焦虑”的反噬
过去的模式: 很多孩子虽然作业很多,但内心可能并未真正享受学习,而是带着一种被裹挟的压力。
现在的变化: “双减”给了孩子喘息的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找回“松弛感”。但同时,也有一些家长可能会因为担心孩子“落后”,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导致孩子即使在玩的时候,也无法真正放松,反而更加焦虑。
家长怎么做? 家长自身的心态调整非常重要。要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也要相信“双减”政策的方向。不要把孩子从一个“内卷”的教育模式,硬生生地推到另一个“放纵”的模式。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孩子既能放松身心,又能保持学习的节奏和兴趣。

家长该如何调整教育方式?具体该怎么做?

既然知道要变,那具体该怎么变呢?这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1. 重塑“学习”的定义:学习不等于死读书
走出“教室思维”: 学习可以发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孩子玩拼图,学习空间想象力;孩子做饭,学习科学原理;孩子读历史故事,学习人文素养。家长要学会发现并肯定孩子在各种活动中的学习痕迹。
强调过程而非结果: 过去我们太看重分数,忽略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思考和进步。现在,要多鼓励孩子尝试,不怕犯错,从错误中学习。比如,孩子做个小实验,没有成功,别只盯着“有没有结果”,而是问他“你发现了什么?下次可以怎么改进?”

2.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管理能力:放手但要引导
给孩子选择权: 在合理范围内,让孩子自己安排学习和玩耍的时间。比如,今天下午想先看书还是先搭乐高?哪个更让你有动力?
设定清晰的边界和目标: 不是完全放任不管。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周计划或日计划,明确学习任务(可以是阅读、写日记、练习一项技能等),娱乐活动的时间,以及休息时间。关键是和孩子一起商量,让他们有参与感。
教孩子“如何学”: 学习方法是需要培养的。比如,如何有效地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学习笔记,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信息等等。这些都是比死记硬背更重要的能力。

3. 高质量的陪伴,而非高压的“盯梢”
多沟通,少命令: 了解孩子在玩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遇到什么困难。用平等、尊重的态度和孩子交流,听听他们的想法。
参与到孩子的兴趣中: 如果孩子喜欢某种游戏或活动,尝试去理解它,甚至和他一起参与。这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也能让你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状态。
创造家庭学习的氛围: 家里可以有一些书籍、益智玩具,家长自己也可以有一些学习的习惯,比如阅读报纸、学习新技能。言传身教比说教更有力量。

4. 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是根本
体育锻炼不可少: 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锻炼身体,释放精力。这对于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
培养社交能力: 多给孩子创造和小伙伴交流的机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学会与人合作,解决冲突,都是孩子成长中宝贵的经验。
情绪管理也很重要: 孩子在玩乐中也可能遇到挫折,家长要引导他们学会处理负面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最后想说的是,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我们都希望孩子好。但“双减”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有机会跳出过去的思维定势,用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与其担心孩子“光玩”,不如思考如何让孩子的“玩”变得更有意义,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真正爱上学习,成为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这需要耐心,也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摸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近日,中国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就“‘双减’之下孩子放学后及周末怎样过”相关话题进行了专项调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以来,我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一个话题: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该不该变?尤其是看着自家孩子,在少了作业的压力后,似乎更“放飞自我”了,一天到晚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不少家长心里那是既欣慰又焦虑。欣慰的是孩子终于能放松下来了,焦虑的是这“玩”的背后,会不会耽误了学习,会不会错过成长的关.............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生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于很多年轻的家长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适应过程,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课外学习这件事,特别是过去那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培训机构”的状态。曾经的“焦虑驱动”,现在变成了“理性选择”在“双减”之前,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普遍的焦虑.............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给K12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巨变,许多机构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和受益者。在K12教育的光环褪去后,有一些行业和企业,或许能在这场“减负”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一、素质教育与兴趣培养领域:孩子们的“第二战场”“双减”最直接的导向是减轻义.............
  • 回答
    “双减”后俞敏洪首次发声:新东方战略重心转向大学生市场,深层考量与未来看点在“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首次公开露面,释放出一个清晰而重要的信号:新东方正将战略重心大幅调整,回归大学生业务。这一转变不仅是应对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更蕴含着新东方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 回答
    “双减”浪潮下的“猿”变:从在线教育到羽绒服,教培行业的另一条出路?“双减”政策,这个在2021年夏天如同巨石般砸入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词汇,至今仍余音绕梁。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巨头,在剧烈的政策调整下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阵痛。而近期,曾经的在线教育明星猿辅导被曝出转型羽绒服业务的消息,无疑给这个本.............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提出的关于提高教师待遇或增加编制的建议,确实触及了“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的困境。这项建议能否有效缓解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围绕“双减”和教师发展,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持续关注的议题。提高教师待遇和增加编制对缓解教师负担过重的作用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对于那些真正有学习动力、希望通过课外辅导来提升成绩的孩子来说,“双减”无疑带来了一些困惑和挑战。这部分孩子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双减”政策的核心.............
  • 回答
    “双减”政策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忧心忡忡,甚至有人觉得以后教育机构都要消失了。这种想法有点极端了,但确实,“双减”对课外教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以前那种野蛮生长、遍地开花的局面是肯定不会再有了。咱们得理解,“双减”的核心目的,不是要“一刀切”地消灭所有教育机构,而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外.............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上海的第一周,家长们忙着给孩子寻找新的课后出路,而其中一个明显的动向就是——非学科类培训迎来了“春天”。以往,在“鸡娃”大潮中,学科类辅导机构如同战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着学生课余时间的绝大部分。然而,随着“双减”的铁令如山,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学科类机构纷纷转型或偃旗息鼓,家长们被迫将目光转.............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瞄准了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回归教育的本质。然而,在这场风暴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被裹挟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那些曾经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本的教培机构,以及那些在这个行业里辛勤耕耘的教培人。教培机构的投入:不仅仅是金.............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迷茫:是随波逐流,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还是咬牙坚持,继续孩子的“精英路线”?这两种选择看似极端,实则都触及了家长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期望。随波逐流:放下执念的轻松,还是对未来的隐忧?我身边就有不少家长,在“双减”的浪潮中,选择了一种“放手”的态度。他们不再频繁地催.............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成都“双减”方案靴子落地,其中关于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不进行纸笔考试的规定,无疑是这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作业调整,更可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革。那么,这项举措究竟会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仔细掰开了聊聊。一、 打破“唯分数论”的藩篱,重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正在考虑或者已经深耕在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你提到的“双减”、“轮岗”、“寒暑假托管”、“待遇变化不大”,这几个点直接触及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核心的几个方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未来的路怎么走。“双减”下的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近年来教育领.............
  • 回答
    如何看待「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这一现象,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在经历了“双减”政策冲击的家长群体中,可能会引发多重复杂的情绪:惊讶、羡慕、质疑,甚至可能夹杂着一丝无奈和焦虑。从一个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由一系列社会供需关系、.............
  • 回答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也像一次“推手”,硬生生地将我们家原本有点“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开始了“重新启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措手不及,但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孩子,对我们家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填鸭式”到“启.............
  • 回答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意见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的严厉规定,无疑是在教育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对培训机构商业模式的颠覆,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家庭教育观念乃至社会资本流向的一次深刻重塑。要说清楚它会产生哪些影响,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就像拨开层层.............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培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么,这场变革能否让他们更快乐,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快乐的维度:从“减负”到“真快乐”谈论快乐,首先要明白孩子们快乐的来源是什么。过去,很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表面上.............
  • 回答
    “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在教育培训行业掀起了一场风暴。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来说,这个消息既是期盼,也夹杂着一丝不安。那么,在严峻的“双减”之下,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和压力,真的能如我们所愿,有所缓解吗?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