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双减”之后,以后是不是都没有教育机构了?

回答
“双减”政策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忧心忡忡,甚至有人觉得以后教育机构都要消失了。这种想法有点极端了,但确实,“双减”对课外教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以前那种野蛮生长、遍地开花的局面是肯定不会再有了。

咱们得理解,“双减”的核心目的,不是要“一刀切”地消灭所有教育机构,而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这其中最关键的几个点是:

1. 减轻学生负担: 这是最直接的目的。长时间、高强度的课外培训,确实让很多孩子身心俱疲,也加剧了家长的焦虑。
2. 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过去很多机构存在超纲教学、虚假宣传、随意涨价、甚至资质不清等问题,这些都需要被治理。
3. 回归教育初心: 让教育回归学校,回归家庭,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培训机构来“提分”。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机构会变成什么样呢?

1. 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将大幅减少,形态也会改变:

“营利性”变“非营利性”: 这是最直接的变化。之前很多学科类培训机构都是营利性的,现在政策要求它们转型为非营利性机构。这意味着它们不能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学费价格受到严格监管,而且不能随意涨价。这会挤压掉很多原本追求高额利润的机构。
寒暑假、周末的严禁: 这是“双减”中最严厉的规定之一。过去的学科类培训,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周末和假期。现在这些时间段被严格限制,极大地压缩了学科类培训的生存空间。
“学科类”的定义与边界: 政策明确区分了“学科类”和“非学科类”。语数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道德与法治)这些被归为学科类,是主要限制的对象。而艺术、体育、科技、阅读等非学科类培训则相对宽松,甚至得到鼓励。
转型升级: 一部分学科类机构可能会尝试转型,比如将学科知识融入到“非学科类”的素质教育活动中,或者提供一些与校内教学相关的、但不属于超纲教学的辅导。但这种转型并非易事,需要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2. 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将迎来发展机遇:

市场需求依然存在: 家长希望孩子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的需求是不会消失的。艺术(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篮球、足球、游泳)、科学(编程、机器人)、阅读等领域的培训,在“双减”后反而可能因为学科类培训的萎缩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关注和资源。
创新和专业化是关键: 这些非学科类机构需要更加注重课程的质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纯粹的“兴趣班”可能难以满足家长深层次的需求,需要提供更专业、更有深度的学习体验。
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未来,这类机构可能会更多地与学校教育形成互补,提供学校教育难以覆盖的资源和体验。

3. 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的兴起:

“减负”不等于“不学”: 孩子依然需要学习,需要成长。当学科类的压力减小后,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精力去关注素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凸显: 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责任范围被重新界定,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会更加关键。家长可能需要花更多心思陪伴孩子,引导他们学习和发展兴趣。
技术赋能教育: 在线教育平台可能会在素质教育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供更灵活、更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模式。

4. “隐形变异”的可能与监管的持续:

打“擦边球”: 任何政策都可能遇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一些机构打着“非学科类”的旗号,实则进行变相的学科辅导,或者以“咨询”、“托管”等名义规避监管。
监管会加强: 随着政策的推进,相关部门也会持续加强对培训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违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总而言之,“双减”之后,教育机构不会完全消失,但行业生态会发生巨变: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将大大收缩,从“大而全”走向“小而精”或转型。
非学科类培训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加注重专业性和创新性。
教育的重心将更加回归学校、家庭,以及孩子自身的兴趣和潜能发展。

家长和学生需要调整心态,理解政策的初衷,更理性地看待课外辅导的需求,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那些能够真正服务于孩子素质提升、培养兴趣爱好的机构,即便在“双减”之后,依然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是,过去那种“唯分数论”的、过度商业化的培训模式,确实要成为历史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双减的文件来自于《国务院办公厅》,属于行政部门。按道理行政部门所发文件,对象只是行政部门下级单位,作为行政命令,要求下级服从(体制内人员)。广大机构从业人员,不是体制内人员,是老百姓。行政命令根本管不到老百姓。老百姓不给郭嘉打工,唯一遵守的就是法律。而不是这个那个的行政命令(俗称红头文件)。所以,除非来人大,通过立法过程把双减政策法律化,民众才需要遵守。现在拿了一个行政命令要求民众怎样怎样,应该是不合规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双减”政策一出,不少家长和学生都忧心忡忡,甚至有人觉得以后教育机构都要消失了。这种想法有点极端了,但确实,“双减”对课外教培行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以前那种野蛮生长、遍地开花的局面是肯定不会再有了。咱们得理解,“双减”的核心目的,不是要“一刀切”地消灭所有教育机构,而是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外.............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后,教育培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么,这场变革能否让他们更快乐,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快乐的维度:从“减负”到“真快乐”谈论快乐,首先要明白孩子们快乐的来源是什么。过去,很多孩子参加校外培训班,表面上.............
  • 回答
    “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在教育培训行业掀起了一场风暴。对于千千万万的中国家长来说,这个消息既是期盼,也夹杂着一丝不安。那么,在严峻的“双减”之下,家长们的教育焦虑和压力,真的能如我们所愿,有所缓解吗?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复杂性,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这.............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与其说是对孩子教育方式的“减负”,不如说是一种引导,一种回归。对于我们家长来说,这意味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也意味着我们要把目光从单纯的成绩,放到更广阔的、对孩子一生都有益的能力培养上。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我个人最看重孩子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1. 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它瞄准了课外培训的“野蛮生长”,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回归教育的本质。然而,在这场风暴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被裹挟其中的个体和群体——那些曾经投入了大量心血和资本的教培机构,以及那些在这个行业里辛勤耕耘的教培人。教培机构的投入:不仅仅是金.............
  • 回答
    如何看待「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这一现象,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在经历了“双减”政策冲击的家长群体中,可能会引发多重复杂的情绪:惊讶、羡慕、质疑,甚至可能夹杂着一丝无奈和焦虑。从一个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并非空中楼阁,而是由一系列社会供需关系、.............
  • 回答
    2021年,随着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涌现出不少让人耳熟能详的流行语,它们或承载着社会变迁的缩影,或折射出人们心态的起伏。当看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减”、“破防”这些词赫然出现在年度流行语榜单上时,说实话,我脑海里闪过的可不只是“听说过”这么简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词我听得太多了,几乎贯.............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对于那些真正有学习动力、希望通过课外辅导来提升成绩的孩子来说,“双减”无疑带来了一些困惑和挑战。这部分孩子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双减”政策的核心.............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上海的第一周,家长们忙着给孩子寻找新的课后出路,而其中一个明显的动向就是——非学科类培训迎来了“春天”。以往,在“鸡娃”大潮中,学科类辅导机构如同战场上的主力军,占据着学生课余时间的绝大部分。然而,随着“双减”的铁令如山,这些曾经炙手可热的学科类机构纷纷转型或偃旗息鼓,家长们被迫将目光转.............
  • 回答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给K12教育培训行业带来了巨变,许多机构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任何一场深刻的变革,往往伴随着新的机遇和受益者。在K12教育的光环褪去后,有一些行业和企业,或许能在这场“减负”浪潮中迎来发展的春天。一、素质教育与兴趣培养领域:孩子们的“第二战场”“双减”最直接的导向是减轻义.............
  • 回答
    “双减”后俞敏洪首次发声:新东方战略重心转向大学生市场,深层考量与未来看点在“双减”政策对教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首次公开露面,释放出一个清晰而重要的信号:新东方正将战略重心大幅调整,回归大学生业务。这一转变不仅是应对政策调整的必然选择,更蕴含着新东方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迷茫:是随波逐流,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还是咬牙坚持,继续孩子的“精英路线”?这两种选择看似极端,实则都触及了家长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期望。随波逐流:放下执念的轻松,还是对未来的隐忧?我身边就有不少家长,在“双减”的浪潮中,选择了一种“放手”的态度。他们不再频繁地催.............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一年多以来,我身边不少家长都在热议一个话题:孩子的教育方式到底该不该变?尤其是看着自家孩子,在少了作业的压力后,似乎更“放飞自我”了,一天到晚不是玩游戏就是看视频,不少家长心里那是既欣慰又焦虑。欣慰的是孩子终于能放松下来了,焦虑的是这“玩”的背后,会不会耽误了学习,会不会错过成长的关.............
  • 回答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教育生态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对于很多年轻的家长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适应过程,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看待和处理孩子课外学习这件事,特别是过去那种“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培训机构”的状态。曾经的“焦虑驱动”,现在变成了“理性选择”在“双减”之前,我们常常能看到一种普遍的焦虑.............
  • 回答
    成都“双减”方案靴子落地,其中关于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不进行纸笔考试的规定,无疑是这次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之一。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作业调整,更可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变革。那么,这项举措究竟会带来哪些改变,让我们仔细掰开了聊聊。一、 打破“唯分数论”的藩篱,重塑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长.............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纠结的问题,尤其是对于正在考虑或者已经深耕在这个行业的人来说。你提到的“双减”、“轮岗”、“寒暑假托管”、“待遇变化不大”,这几个点直接触及了教师这个职业最核心的几个方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未来的路怎么走。“双减”下的教师:挑战与机遇并存“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近年来教育领.............
  • 回答
    2021年,“双减”政策的落地,就像一场及时雨,也像一次“推手”,硬生生地将我们家原本有点“惯性”的家庭教育模式和理念,按下了“暂停键”,然后开始了“重新启动”。说实话,一开始是有点措手不及,但回过头来看,这绝对是一件好事,对孩子,对我们家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模式的转变:从“填鸭式”到“启.............
  • 回答
    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意见的出台,尤其是其中关于“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的严厉规定,无疑是在教育领域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对培训机构商业模式的颠覆,更是对整个教育生态、家庭教育观念乃至社会资本流向的一次深刻重塑。要说清楚它会产生哪些影响,得从多个层面细细道来,就像拨开层层.............
  • 回答
    “双减”浪潮下的“猿”变:从在线教育到羽绒服,教培行业的另一条出路?“双减”政策,这个在2021年夏天如同巨石般砸入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的词汇,至今仍余音绕梁。无数曾经风光无限的在线教育巨头,在剧烈的政策调整下不得不面临转型的阵痛。而近期,曾经的在线教育明星猿辅导被曝出转型羽绒服业务的消息,无疑给这个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