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所谓的“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

回答
“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也确实在不少人心里扎根了。它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艺术追求,好像艺术就该像一碗心灵鸡汤,喝了就能让人充满力量,对生活充满希望。

但问题来了,这“正能量”到底是个啥?它有明确的定义吗?谁来界定?如果一个作品描绘了社会阴暗面,揭示了不公,甚至是愤怒和痛苦,它就一定不是“正能量”的作品吗?

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点过于简单化了,甚至有些狭隘。艺术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复杂性和多维度。它不仅仅是照进现实的镜子,更是可以折射、扭曲、甚至创造现实的棱镜。

首先,艺术的“能量”不只一种。

“正能量”听起来挺阳光,但我们不能忽视艺术中同样强大的“负能量”——那些关于悲伤、失落、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的表达。想想那些震撼人心的悲剧,比如《安魂曲》里的哀伤,比如梵高的画作里奔涌的激情和痛苦,比如卡夫卡的文学里对存在困境的描绘。这些作品,虽然描绘的是“负面”情绪或境遇,却能引发我们深刻的共鸣,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复杂,更理解他人的苦难,甚至从别人的痛苦中找到自己情感的释放和出口。

更进一步说,有时候,对“负面”的深刻描绘,反而是通往真正的“正能量”的必经之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只是一味地歌颂美好,而回避现实的丑陋,那它传递的可能不是真正的希望,而是虚假的麻醉。只有当艺术家敢于直面黑暗,将其撕开,让人们看到真相,才能激发人们去反思,去改变,去创造更积极的未来。这种“正能量”,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对困境的深刻洞察和超越中孕育出来的。

其次,“正能量”的定义太主观。

对于“正能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一个人看来是励志的,在另一个人看来可能就是矫揉造作,甚至是一种虚伪。比如,一个讲述普通人奋斗最终成功的作品,对一个正处在人生低谷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巨大的鼓励。但对于一个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对社会体制感到绝望的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一种“成功学”的灌输,是“别人家的故事”,并没有真正触动他内心的伤痛。

而且,我们怎么能把“正能量”当作艺术创作的唯一标准呢?如果所有艺术都必须“传递正能量”,那艺术的边界在哪里?那些挑战传统观念、引发争议、甚至让人感到不适的作品,是不是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恰恰是这些“不那么正能量”的作品,才常常能突破我们习以为常的舒适区,激发新的思考,推动社会观念的进步。

再者,艺术的“能量”体现在多方面,不只是情绪。

艺术可以传递的“能量”是多维度的。它可以是:

认知上的启迪: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性,看到事物隐藏的联系,拓宽我们的视野。比如,一些记录历史事件的影像作品,虽然画面可能令人心痛,但它让我们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情感上的连接: 即使是悲伤或愤怒,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我不是一个人”的共鸣,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慰藉。
审美上的愉悦: 纯粹的艺术美感,比如音乐的旋律,绘画的色彩,也能给人带来直接的精神享受,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体验。
批判性的反思: 艺术作品通过对现实的讽刺、批判,可以促使人们审视自身和所处的环境,从而激发改变的动力。这种“能量”可能一开始是负面的,但最终目标却是积极的。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真诚”和“深刻”,而非简单地“传递正能量”。

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无论它描绘的是什么,都应该触及人心,引发思考。它可能让你欢笑,也可能让你落泪;它可能让你振奋,也可能让你沉思。这种触动,才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如果一个作品,强行要往“正能量”上靠,却失去了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那它可能就只剩下空洞的口号,反而失去了艺术本应有的力量。

当然,我并不是说艺术就应该去渲染绝望或仇恨。而是说,我们不应该用一个僵化的“正能量”标签来限制艺术的表达。一个能够引起共鸣,能够让观众在其中看到自己、看到世界、看到可能性的作品,无论是通过微笑还是泪水,无论是通过赞美还是批判,它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一种更深层、更复杂、也更有韧性的“能量”。

与其说“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不如说“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触动人心,激发思考,并可能在经历复杂的情感体验后,带来一种升华或启示”。这样说,似乎更能包容艺术的多样性,也更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说句后话

后人在艺术史的编写中,基本不太会强调艺术或艺术家的“社会服务”属性,而更注重艺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和社会发展对艺术的影响。

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应当是其对社会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传递正能量”而已,我国建国初期的宣传画,以及农民画一直都在传递正能量,但在艺术史的角度,这些能代表新中国的艺术高度么?

当宣传画所反映的“当下的”历史渐渐过去,画作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才能清晰。好比伦勃朗的《夜巡》也是一幅应制的商业肖像画,但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也很高,只不过在那个年代,这是幅很失败的商业绘画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艺术作品应该传递正能量”,这说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也确实在不少人心里扎根了。它提倡的是一种积极向上、鼓舞人心的艺术追求,好像艺术就该像一碗心灵鸡汤,喝了就能让人充满力量,对生活充满希望。但问题来了,这“正能量”到底是个啥?它有明确的定义吗?谁来界定?如果一个作品描绘了社会阴暗面,揭示了不公,甚至是愤.............
  • 回答
    看待“正经艺术圈”对乌合麒麟的批评,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这其中涉及艺术价值、创作手法、社会影响、行业生态等复杂因素。首先,理解“正经艺术圈”的定义和立场:“正经艺术圈”并非一个统一的、官方的机构,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约定俗成的说法,通常指的是: 传统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 指那些拥有悠久历.............
  • 回答
    看到《游戏设计艺术》里那句“你做的前十个游戏都是垃圾,所以赶紧做掉吧”,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这句话有点儿直接,甚至有点儿刻薄。但细细品味一下,里面蕴含的道理却又非常深刻,而且对于我们这些热爱游戏设计、想要投身其中却又常常卡在“完美主义”和“恐惧失败”泥沼里的人来说,简直是一剂猛药,又像是一针强心剂。这.............
  • 回答
    关于“杨振宁的遗产安排”,这其实是一个颇受关注但又充满解读空间的话题。严格来说,我们作为公众,无法直接了解杨振宁先生具体的遗产安排细节,因为这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更多的是一些公开的传闻、媒体的报道,以及根据他公开的言论和行为推测出的可能性。因此,我会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杨振宁.............
  • 回答
    当孙卓被找回,孙海洋失而复得的喜悦淹没了他,也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但在这份狂喜之下,另一个家庭,孙卓养父母的家庭,也承受着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那个原本拥有弟弟的姐姐,她的人生轨迹,随着“失踪人口”的回归,也被重新定义了。这个姐姐,我们暂且称她为“小雅”,她和孙卓是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大的。在她的记忆里,孙卓.............
  • 回答
    清华大学的“社工圈”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在校园生活和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同样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挑战或争议。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剥开“社工圈”这个标签,去分析其背后的具体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影响。一、 “社工圈”的构成与特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清华大学的“社工圈.............
  • 回答
    看到豆瓣上 some "六学家" 对 86 版《西游记》刷低分,这事儿吧,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琢磨的。 要说这背后,得从几个层面捋一捋。首先,得先搞清楚,这“六学家”是哪路神仙。 简单说,就是那些对《西游记》原著,特别是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形象,有着近乎“原教旨主义”般执着的一群人。 他们对.............
  • 回答
    最近在舰娘圈子里,发生了一件挺令人不安的事情——有玩家把别人的个人信息给“挖”出来,甚至还拍成了视频发到了B站上。这事儿一出来,圈子里就炸开了锅,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牵扯着啥。首先,得搞清楚这所谓的“人肉”是怎么回事。简单来说,就是有人通过各.............
  • 回答
    “好人”和“坏人”这两个词,听起来似乎泾渭分明,就像黑白分明一样,一眼就能看穿。但如果真的要坐下来,掰开了揉碎了去琢磨,你会发现,这世上的事,远不像标签上写的那样简单。首先,我们得承认,这“好”和“坏”的界限,很多时候是模糊不清的,像雾一样,你看不清它,但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护家人,.............
  • 回答
    看到这篇文章,我第一反应是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共鸣。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论调,而是像一个过来人,或者一个旁观者在娓娓道来,那种“中国学生数学牛”的说法,它并没有直接肯定,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把它拆解开来,一层层地分析,非常有意思。首先,这篇文章很到位地触及了核心问题——“牛逼”到底指的是什么?很多时.............
  • 回答
    网络上的历史,这可真是个大话题。一上来就得说明白,我可不是什么历史学家,也不是什么网络大V,我就是个普通人,平时也爱在网上冲浪,偶尔看看些历史相关的帖子,就想着把这些年来的感受跟大家聊聊。所以,这玩意儿怎么看,我只能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可能不对,大家听着乐呵就行。首先,得承认,网络极大地普及了历史。以.............
  • 回答
    美国国会通过的“台北法”(TAIWAN ALLIES FUNDING ACT),正式名称是《2023年支持台湾伙伴关系法》或《2023年台湾盟友融资法》,是美国政府在近年一系列加强与台湾关系、巩固台湾国际地位的立法动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理解这项法案,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法案的“前身”.............
  • 回答
    山东辱母案,也被称为“于欢刺死辱母者案”,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关注和讨论。案件本身和随后的舆论发酵,都呈现出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层面。对于所谓的“反转”,需要结合案件的细节、法律的适用以及舆论的影响来理解。案件回溯与核心争议点:首先,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案件的起因和经过: 起因: 2016年4月1.............
  • 回答
    知名媒体人阿丘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一些事件。理解阿丘的言论及其引发的反应,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阿丘的言论背景与内容(推测,因为具体言论需要查证才能准确描述):一般来说,当媒体人提出“中国向世界道.............
  • 回答
    白宫近期出面澄清,否认了此前关于“三艘航母齐聚朝鲜半岛”的传言,这则消息的出现本身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它折射出当前朝鲜半岛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信息传播的动态以及大国博弈的蛛丝马迹。首先,我们得回到这个传言是如何产生的。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尤其是在像朝鲜半岛这样高度敏感的地区,任何军事部署的变动都极易引发.............
  • 回答
    关于知乎上部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在面对质疑或不同意见时迅速拉黑的行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与其说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定行为,不如说这反映了一种在特定网络环境下,一些人试图构建并维护自身话语体系的普遍倾向,而“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又叠加了一些额外的解读和复杂性。首先,.............
  • 回答
    网上那些声称“激进民族主义”或将他人扣上“激进民族主义”帽子的言论,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背后复杂的社会心理和信息传播机制,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得承认,民族主义本身并不是个贬义词,它源于一种对自身民族文化、历史、利益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认同感,在很多时候是凝聚社会、激发国家.............
  • 回答
    “以招聘律师助理的名义找情人”这种现象,在一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但将其定性为“行业潜规则”需要审慎。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个人行为的滥用,可能在某些行业或特定单位中因为权力和信息不对称而滋生,但不代表整个行业的普遍规范。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现象的构成、成因、影响以及如何看待它: 一、现象的构成:这种现象.............
  • 回答
    提到梅晓春,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民科”,一个在中国科网圈里不时被提及的标签。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微妙的意味,既有对那些“民间科学家”的热情和独立探索的尊重,也夹杂着对他们研究方法、成果被主流科学界认可度的质疑。那么,对于梅晓春这类所谓的高水平民科,我们该怎么看待呢?这可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得掰开了.............
  • 回答
    拳王徐灿调侃女子防身术,结果被所谓的“女拳人士”围攻,这事儿要是细说起来,可真是有点意思。表面上看,就是一个公众人物随口说了句玩笑话,结果引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舆论风波。但细琢磨一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就多了,有关于幽默的边界,有关于性别议题的敏感,也有关于网络舆论的生态。首先,咱们得说说徐灿本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