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2021年12月18(一说19)日为王安石诞辰一千年,如何评价王安石的一生?

回答
王安石,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波澜壮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12月18日(或19日),我们迎来了他诞辰一千周年,这是一个回顾和评价他一生功过是非的绝佳时机。

要评价王安石的一生,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北宋中期,一个经济繁荣却积弊丛生的社会。当时的朝廷面临着军事积弱、冗官冗费、土地兼并严重、百姓负担沉重等诸多问题,这些都为王安石的改革提供了背景和动力。

一、 早年经历与思想形成:

王安石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他的早年经历,尤其是对民间疾苦的深入观察,塑造了他日后“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魄力。

求学之路与对现实的认识: 王安石自小就有经世致用之志,他并非闭门读书的书生,而是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通过游历各地,他看到了人民在苛捐杂税和官府盘剥下的艰难生活,对积弊丛生的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认识。
“荆公”之号的由来与早期抱负: 他早年进士及第,仕途也算顺利,但并没有因此安于现状。他所提出的“荆公新法”的雏形,已经在其早期的文章和奏疏中有所体现,例如关于兴利除弊、富国强兵的设想。

二、 变法图强:王安石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壮举

王安石一生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无疑是他主导的熙宁变法。这套变法旨在富国强兵,纠正积弊,尽管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其改革精神和一些措施的影响深远。

变法的历史必然性: 如前所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尖锐,改革势在必行。王安石的变法,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解决积弊。
变法的核心内容(主要方面):
富国之法:
青苗法: 在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借贷给农民种子、粮食,收取较低的利息,以减轻农民对高利贷者的依赖,并增加政府收入。
募役法(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承担的差役改为由政府雇人承担,农户按贫富程度缴纳免役钱,用以支付雇役费用。目的是减轻农民的劳役负担,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市易法: 在京城设立市易务,平价收购滞销货物,再根据市场需要出售,以稳定物价,打击商人囤积居奇,增加政府收入。
均输法: 统一各地贡赋、运输,力求均匀和节约。
方田均税法: 清丈土地,按土地肥瘠确定税额,以达到“岁入常增,民力常全”的目的。
强兵之法:
保甲法: 将全国户口按一定数额编为保,每十保为一大保,由保甲长负责训练和管理,以加强地方治安,并征召部分青壮年进行军事训练,作为后备兵源。
将兵法: 改变宋初以来由文官统兵的制度,集中军权,加强训练,提高军队战斗力。
变法的初衷与目标: 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他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富国”、“强兵”,从而达到“民不困而财不竭”的理想状态。他渴望建立一个更强大、更公平的宋朝。
变法遭遇的阻力与失败原因: 尽管变法初见成效,但很快就遭到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触犯既得利益集团: 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商人等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他们自然会极力反对。
执行过程中的偏差: 变法措施在推行过程中,一些官员为了政绩,将其绝对化、极端化,导致出现了一些民怨。例如,青苗法可能被滥用为强制贷款,募役法可能加重了部分家庭的负担。
文人的反对: 北宋文人阶层普遍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话语权,他们对改革缺乏理解或持保守态度,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
皇帝态度的变化: 宋神宗在变法初期坚定支持王安石,但随着改革的争议不断和效果的不确定性,神宗的态度也逐渐动摇。
王安石性格中的局限: 王安石虽然有改革魄力,但有时也显得过于固执和不善于沟通,未能有效争取广泛支持。

三、 文学成就:宋代古文运动的旗手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歌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宋代古文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王安石深受唐代韩愈的影响,极力倡导“文必己出”的古文运动,反对当时文坛上流行的“浮靡”、“淫丽”的文风,主张文章要质朴、自然、有内容。
散文的艺术特色: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逻辑严密,感情充沛,语言简练有力。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上仁宗皇帝莂》、《游褒禅山记》等。
《答司马谏议书》是他为自己变法辩护的经典之作,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他坚持改革的决心和风骨。
《游褒禅山记》通过游山论证了“事不畏难”的道理,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和事业的思考。
诗歌的艺术特色: 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反映民间疾苦、批判社会不公的现实主义作品,也有抒发个人情怀、描绘山水景色的作品。
他的诗歌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富于哲理。代表作有《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梅花》等。
《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成为千古名句。
《梅花》借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形象,象征自己不畏艰难、坚持理想的精神。
文学与政治的结合: 王安石的文学作品往往与他的政治抱负紧密相连,他的文章和诗歌不仅是文学创作,也是他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的载体。

四、 思想观念:儒家思想的革新者

王安石在思想上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继承者和革新者,他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在继承中发展,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思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这句名言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识。他认为,天象变化不应成为改革的阻碍,祖宗的规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根据时代发展而调整。他更是不畏惧他人的非议和反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
强调“民”: 虽然变法措施在执行中出现偏差,但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初衷是减轻人民负担,富裕民生。他提出的很多措施,比如青苗法,都是为了应对民间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和高利贷压榨。
对“三代”理想的追求: 王安石的思想深受古代“三代”(夏、商、周)政治理想的影响,他希望通过改革,恢复古代淳朴的政治风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
对义利观的思考: 王安石认为,“富民”和“利民”并非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如何“致富”和“理财”,让国家和人民共同受益。他挑战了传统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强调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重要性。

五、 晚年与历史评价:

变法失败后,王安石政治失意,多次辞官,最终选择退居家乡,在江宁(今南京)度过晚年,继续他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沉淀。

政治上的失意与坚持: 尽管变法失败,但王安石并未因此全盘否定自己的改革理念。他虽然退居,但其改革思想和精神仍然影响着后世。
文学与哲学上的深化: 在晚年,王安石更加专注于文学和哲学研究,留下了更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历史的公允评价: 对王安石的评价历来存在争议。
支持者: 认为他是北宋中期不可多得的改革家,敢于挑战积弊,其变法措施具有前瞻性和积极意义,对宋朝的经济发展和国家实力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作用。他的文学成就更是毋庸置疑,是宋代文坛的巨匠。
批评者: 认为他的变法过于激进,触动了社会根基,执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失败。
辩证看待: 如今,我们应该以更辩证、更历史的眼光看待王安石。他的变法固然有其局限性和失败之处,但其改革精神、为国为民的初心,以及在文学和思想上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他代表了那个时代一部分人对社会进步的探索和追求,尽管道路坎坷,但其意义依然重大。

总结:

王安石的一生,是一场充满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改革征程,也是一段文学与政治交织的传奇。他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勇气,试图革除时弊,富国强兵,虽然变法最终未能完全成功,但他的改革精神和由此引发的巨大争议,深刻地影响了北宋乃至后世的政治和思想史。

在文学领域,他更是以其简练质朴的文风,深刻的内涵,成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旗帜,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评价王安石,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概括。他是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功过是非,需要我们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结合他的时代背景、思想观念、改革措施及其后果,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他是一位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改革家,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一位在思想上有着深刻洞见的思想家。他的一生,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畏天命,不法祖宗,不恤人言。

中国历史上有此魄力者,一只手可以数的过来。

可惜的是如此有魄力的改革家失败了,而且失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在后世大儒的口中背起了亡宋罪魁的骂名。积极进取,主动求变的王安石成了历史的负面典型,这给戊戌之前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无可估量的。

但变法没有错,王安石没有错,错在超大规模国家官僚制总会让政策走形,而决策者纠偏的难度很高。

改革必先治吏,王安石忽视了这一点。

后世张居正吸取了教训,推动考成法,才能勉强让改革沿着预定的轨道前进。

但人治底色决定了人亡即政息,集权底色决定了上面不推下面就不动,上面一推下面就乱动

张居正后如此,雍乾后亦如此……

user avatar

“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这是王安石对于自己的看法。

这首诗,和刘琨的那首“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一起,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也在提醒着大家,一个理想主义者/或者空想主义者,绝大部分时候,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到最后他会后悔自己做过的一切,他会怀疑自己的一生是不是都在对着风车冲锋。他不会有很多朋友,王安石的属下,刘琨的侄儿都不理解他。他往往在孤独中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被白费。早早死去对于他们来说其实是种解脱,想一想如果苏斯洛夫如果活到了91年,他如何面对自己的战友呢?如果捷尔任斯基看到斯大林后的样子,不管他能否反抗,他会如何去思考自己过去为之奋斗的集体呢?

这些人的道德往往非常高尚,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理念,苏斯洛夫,捷尔任斯基,王安石都是道德楷模。但就我自己而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就是,理想主义是宝贵的,但只有脚踏实地,按部就班的理想主义者,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是理想主义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理想主义者一种高尚的牺牲。


回到王安石身上,他的改革是我看过的被研究最深入的改革之一....所以你可以找到无数种观点去解读。

这里我想用我的世界观去看这个问题。

我的世界观里面,大部分事情,都有起因,过程,和结果三个部分。就像你去银行贷款,它要先给你一个兴趣函(LOI),这是起因,然后你给银行一个bankable的可行性研究,这是申请贷款的过程。最后他给你一个贷款合同,这是结果。

经济里面也有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一样的道理,经济发展的起因,要素的投入;经济发展的过程,要素的利润;经济发展的结果;要素的价格。

起因往往决定了过程,而过程往往决定了结果。很多人会说以终为始,比方说联储用一个滞后指标来制订先行指标。但实际上没那么好预测的,联储永远猜不准通胀,你在申请贷款兴趣函的时候你也不知道银行给你的利率是Libor+多少个bp。

王安石的变法,也有起因,过程,和结果。他知道自己的起因,他知道自己想要的结果,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以终为始,但过程最后一团糟。我们应该以此为戒。研究或者发起一个改革,一定要重视过程。

当然比较复杂的是,起因和结果各有两个,所以这个回答从我的角度,分析5个事情

  • 王安石变法的精神起因
  • 王安石变法的现实起因
  • 王安石变法的过程(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和无奈,想做的事情太大,时间总是不够,最后做不到事缓则圆)
  •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层结果 - 激起反对
  • 王安石变法的第二层结果 - 意料之外的故事

这里我知道题目是想问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但我觉得如果Jeff(王安石字介甫)真的地下有灵,也肯定更希望后人能去评价他一生的事业,而不是他自己。


王安石变法的精神起因

之前有个回答里面我曾经提到过,儒家思想有个比较不好的地方在于,它很崇古,导致的结果就是每一代儒家大师都必须从过去给自己找道德支撑。然后这样做下来,儒家思想天生就有压制改革的倾向。

与之针锋相对的是法家,法家觉得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民道弊而所重异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什么意思呢?实际上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就是韩非用来嘲笑儒家的,昨天有个兔子撞死在这个树上,你今天还要去在这个树下等(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法家认为世界是变化的同时,也承认了世界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兔子装上去是偶发事件。这很有趣,因为法家想做的事情是尽可能消灭不确定性,但在消灭之前,他首先承认了它的存在)

韩非的观点很简单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你想用明朝的剑,斩清朝的官?

如果说韩非的那个年代,儒家还没有获得一家独尊的地位,在王安石的年代,儒家已经获得了非常主流的领导地位。所以王安石不管用什么方法想改革,他必须在儒家的思想体系里面去完成。

而他所处的年代恰好就是儒家思想比较繁杂的一个年代,至少从我的角度来说,王安石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儒家信徒,他用“周礼”去对抗“春秋”,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打着黑旗反黑旗的做法。实际上他的很多观点,和韩非基本没有区别。

“事同于古人之迹而异于其实,则其为天下之害莫大矣”如果你做的事情和古人一样但却没有学到精髓,那么危害就大了 - 这是王安石的观点。

那么王安石到底是儒家还是法家呢?这个问题我觉得没那么重要,虽然宋朝的儒家权威们似乎对此进行过辩论,认为王安石还是尝试建立一个周礼里面的管理系统,并且重视这个管理系统里面官和吏的道德品质,不纯粹是依靠法律去治理国家。司马光似乎也不认为王安石是个法家。

但在我的评价体系里面,如果你认为应该抛弃过去的办法,寻找符合当下的解决方案,不刻舟求剑,不守株待兔,你就是更像是个法家。王安石在我眼中,更类似法家而非儒家。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我自己觉得比用传统的四个思想流派去分析王安石与官僚系统领袖们的矛盾要来的更简单。

一种看法认为,王安石代表的新学,与北方的朔学,洛学,以及西南的蜀学(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划分)。就儒学思想里面,功利主义占比得多少展开了辩论,北方更偏保守,南方更偏激进。然后用这个框架去看王安石变法的冲突和矛盾。

我觉得不如简单点,王安石就是披着儒家外衣的法家改革者,这样理解,更容易和下面这一段衔接起来。

当然,你如果一定要说,王安石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儒家学者,而司马光是一个复古主义的儒家学者,我没法反驳

但在我眼里,这个世界上有两个解决问题的利器,一个叫做实用主义的儒家学者,一个叫做支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


王安石变法的现实起因

没有现实支持的理论都是空谈,同样地,大部分精神世界都与现实世界有着奇奇妙妙的联系。在我眼中,王安石变法的现实起因有三个

  • 务虚主义不解决实际问题,不管形式怎样,不解决问题就是不解决问题
  • 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组合,中央集权慢慢加强,但对于儒家的结党反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在王安石的年代,上面这一套玩不下去了

儒家思想走上政治舞台后,第一次重大的失败应该是衣冠南渡,神州陆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没问题啊,但你有本事教会北方的游牧民族啊,不要在国内传道受业解惑,然后每天被北边的邻居打秋风。然后在这种基础上,阮籍开始放浪形骸,这很正常,你一辈子学的东西,最后毛用没有。读圣贤书能做何事?

所以等唐朝实现大一统之后,其实儒家的地位已经收到了冲击,不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你从韩愈那本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就看得出来,当时佛教非常兴盛。韩愈实际上写了那个也没什么用,儒教在唐朝实际上地位可能和儒教,道教就是并列的。

当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新儒学在后面兴起。北宋的儒家大师们开始反思,唐朝时期三教并列,自由主义过剩,最后导致灭亡,那么理所当然地,统一思想就是合理的。但这种新的儒学思想,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

如果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分开,也没法处理类似边军造反,财政紧缺,流民遍地的现实问题。凭什么把三个合在一起就可以解决呢?

宋朝又是一个充满了现实主义问题的王朝,无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逐渐冗余的官员数量。这些具体的问题总需要有人解决才可以。

然后范仲淹的改革最后无疾而终,说明反对改革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如果你是皇帝,一方面你发现改革基本上没发完成,另一方面你看着欧阳修的朋党论,不管他立场如何,你知道了儒家思想的信徒,在吸收了三教精髓之后已经开始教皇帝做事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有朋党没问题,只要皇帝能分辨君子和小人就可以了?

欧阳修这个文章写得好,但如果你是皇帝,你怎么想?君子是朋党,小人也是朋党,然后你要我任用一群人,去攻击另一群人。这一步也许没问题,但之后呢?你们一群人干我一个?然后皇帝只能相信你们真的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十几年后富弼就能说出“伊霍之事臣能为之”你要真的信了,人就没了

所以如果你站在宋神宗的角度上,他眼前有以下事实

  • 宋朝对于武将的管理非常严格,但文官管理比较松散(有说法认为欧阳修个人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很多影响)
  • 仁宗的例子证明,即便皇帝授命一个优秀的大臣进行改革,也会遇到反对势力,然后儒家的信徒们已经形成了朋党,而且他们甚至不掩饰这一点,以此为傲
  • 财政越来越吃紧,皇权从内部和外部同时收到了质疑

这种时候,你看到有一个人,告诉你,他想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他想整顿吏治。如果你是宋神宗,你会不会给王安石全部的支持?所以有些人认为宋神宗之所以在王安石被干掉后依然支持他的改革,是因为对于王安石的情感。我觉得并非如此。站在宋神宗的立场上,王安石要做的改革,就是他要做的。王安石的改革方略,基本上就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的。这也是法家的一个很有趣的特色,他们总是能知道皇帝想要什么。马基雅维利甚至可以写一个君王论出来。

(之前看过一个观点我觉得很有趣,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种改革,一种叫做加强中央集权,一种叫做休养生息。第一种会被自由派攻击,但第二种会被保守派和自由派同时攻击,保守派觉得你太自由,自由派觉得你不够自由。所以如果看到第一种改革,它发生的概率更大。)

王安石进行的就是第一种改革


那么有了上面的铺垫,其实王安石改革的具体措施就呼之欲出了,按照时间顺序他是这么做的

  • 1069年2月,设立三司条例司,等于是确认了改革的领导部门
  • 1069年7月,推行均输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歉收的省份收钱,然后去丰收的省份买粮食,国家自己来做大商人。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 1069年9月,青苗法,政府向农民提供20%年利率的贷款,替代当时存在的利息在30%左右的民间贷款,等于是把贷款收入从商人和地主手里收回到了中央
  • 1070年7月,增加政府的铜币制造,允许私人运输和持有铜,上面这两个政策都需要大量的钱,这等于是他那个年代的放水
  • 1070年10月,成立募役法,这是被抨击比较多的一个,他的意思是,允许居民通过交钱免除徭役。实际上这是个税收制度的雏形。但效果比较一般
  • 1070年12月,设立保甲法,以地理位置为核心聚集群众承担社会治安
  • 1072年3月,颁布市易法,国家亲自下场和商人做交易。相当于成立大型国有企业

同期他还有很多科举和军事方面的改革,但我觉得那些都是次要的

从上面这些改革举措看,王安石的本意就是帮助国家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然后用这些钱去强军,去改善吏治。

实际上你看完这些举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王安石人不在了神宗还要继续改革。朝廷的每一个改革都需要钱,当时官员,军队人数众多,财政赤字巨大,而士大夫们已经有了朋党,而且他们也很有钱。这个时候皇权如果要维持稳定,必须有这样的改革。

但你也会发现,这些改革如果放在现代的语境里面,分别是

  • 设立一个新的改革领导部门,凌驾在原有的最高级别的地方官员之上
  • 成立大型国有企业,亲自下场和市场,以及各个地方做交易
  • 成立中央银行制度
  • 货币宽松
  • 完善税收制度

这些改革,在3年的时间里面就要完成。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当时的现实环境的。比方说,增加政府的铜币制造,放水,理论上会带来通货膨胀,但当时却是通货紧缩,为什么?因为税收以钱缴纳,而那个年代有没有直接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方法,政府在均输法和市易法里面依然遵循低买原则。最后导致市场流通的货币越来越少。

或者这么说吧,在宋朝资本主义雏形的时候,虽然市场经济是雏形不假,但比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加强监管能带来更大的货币乘数。

如果要我用一句话来形容王安石的改革,这是一场必要的改革,但他尝试在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王朝里面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他跳过了太多环节了,他需要市场,他需要价格,他也需要凯恩斯,他需要商人集团的支持而不是反对,他需要高质量的监管,而他手下的吏,不仅没有经济学知识,而且还不够廉洁。所以我觉得用任何单个理由去解释为什么王安石会失败都是片面的,他要做的事情就是一个Mission Impossible。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那么急,因为他虽然没概念,但我估计他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有多大。人一生是很短暂的,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处理那么多问题。尤其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

另一个我想说的是,历史上大部分事情,从起因,到过程是很顺利的。就像先行指标涨起来很简单,放水是个很简单的事情;但过程是否顺利就不知道了,同步指标能不能涨起来就很难说了,GDP增速是多少就很难说了;而最后的结果,往往是超预期的,就像通胀永远测不准一样。


王安石变法的第一层结果是不意外的,神宗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哲宗依然非常年轻,也许为了政权稳定交接,也许觉得需要事缓则圆,把权利交给了反对变法的一派。然后他的改革遭到了打击

而真正有趣的是,在哲宗亲政之后,他马上又回到了改革的道路上,

在上文中我们解释过了,王安石的改革与其说是王安石自己的改革,不如说是宋神宗以及皇权需要借他手完成的改革。哲宗对于改革的青睐根本不意外。从唐朝开始,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儒教,都没法解决政府实质性的财政紧缺和北方的边患,实用主义的萌芽一旦产生,那他一定会获得重视。

但又如我们在前文提到的,王安石的变法,从理论上看可能是法家和儒家的争吵,本质上是皇权和职业官僚们的争斗,这种利益和理论夹杂在一起的纠缠,不可能和解,在整个哲宗的年代,变法除了有变法的含义之外,也有新党对旧党的人身攻击。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对事不对人的。

等到哲宗早逝,他弟弟继位之后,如果说王安石变法的时候,朝廷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经历了神宗的努力,哲宗年轻时候旧党的反击,亲政之后新党对旧党的反击。哲宗的弟弟即便和他哥哥,他父亲一样支持变法,他也没有那么好的时代了。用Phantom of Opera里面的一句歌词来说

“Pass the point of no return”,已经越过了临界点

实用主义并不是万能的,当他面对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他不会像阮籍那样放浪形骸,但他造成的伤害可能更大,因为他会为了解决问题不惜手段。不顾代价。越来越多的苛捐杂税被征收,政府支出越来越多但效率却越来越低。

而最后的代价,就是哲宗的弟弟,宋徽宗被囚五羊城。如果你看完这个故事,其实宋徽宗喜欢道教,而不是儒教,也是个有趣的事情不是么?


最后怎么评价他呢?王安石顺应时代,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他看到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但他忽视了问题往往有问题滋生的土壤,不太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完成。他尝试用中央集权的诉求去推行自己实用主义的“儒学”,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土壤里面建立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然而他没有基础设施,没有理论工具,而这种实用主义的失败,可能让实事求是的理念晚出现了很多年。

我一直引以为戒,如果理想主义者如果不脚踏实地,很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user avatar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宏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不与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user avatar

喜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安石,这位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一生波澜壮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21年12月18日(或19日),我们迎来了他诞辰一千周年,这是一个回顾和评价他一生功过是非的绝佳时机。要评价王安石的一生,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北宋中期,一个经济繁荣却积弊丛生的社会。当时的朝廷面临着军事.............
  • 回答
    曹征路先生,这位在文坛耕耘数十载的著名小说家、文学家,于2021年12月28日傍晚辞世,享年七十二载。他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界的一大损失。要评价曹征路先生的一生,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他留下来的文字本身,更要深入探究他创作背后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与时代同行的印记。曹征路先生的文学生涯,可以说是一部关.............
  • 回答
    高华(1943年2011年)是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其学术生涯与思想遗产在2021年12月26日去世十周年之际,依然引发学界与公众的深切怀念。以下从其学术贡献、个人品格、学术精神及后世影响等方面展开回忆: 一、学术贡献:重塑中国近代史的“新史学”高华以“清末民初”研究为核心,提出“中国近代史.............
  • 回答
    2021年12月西安疫情之所以发展如此之快,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分析:1. 病毒变异株的特点:德尔塔变异株的传染性 高传染性: 当时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德尔塔(Delta)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相比原始毒株和之前的变异株,具有显著的更高传染性。这意味着一个.............
  •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我们有责任让后辈铭记这段历史,从中汲取教训,珍爱和平。要让后辈铭记这段历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并且要以更深入、更细致的方式进行。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一、 强化教育,让历史的种子落地生根 课堂深度与广度并重: .............
  • 回答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这个庄严的日子里,我们共同悼念南京大屠杀的遇难同胞,铭记历史的惨痛,守护历史的真相,并以此为契机,传递和平的呼声。铭记历史、守护真相、传递和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且需要详细地去实践: 一、 铭记历史:让记忆的火炬永不熄灭铭记历史.............
  • 回答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终止日期明确:对汽车行业的深远影响2021年12月31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了2022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这一消息的发布,标志着实施了13年的新.............
  • 回答
    2021年12月14日,广州市疾控中心通报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经基因测序,该病例感染的是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一消息无疑给当时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的广州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病例情况与溯源进展:根据官方通报,这例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是一名境外输入病例的关联人员,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患者身份: 是.............
  • 回答
    2021年12月,关于勒布朗·詹姆斯有意重回克利夫兰骑士队的传闻甚嚣尘上,这无疑是当时NBA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如果詹姆斯真的在那时考虑做出这样的决定,背后必然有着多重复杂的考量,既有个人情感的牵绊,也有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甚至可能触及到家庭和商业的布局。情感的召唤:俄亥俄州的情结首先,克利夫兰和骑.............
  • 回答
    2021年12月,确实有一些行业出现了裁员的迹象,这让不少人感到担忧。要理解这个现象,不能简单归咎于某一个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全球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决策的重要因素。2021年虽然全球经济在疫情中逐步复苏,但复苏的步伐并不均衡,而且新的挑战也在不断出现。例如,供应链.............
  • 回答
    吴新智院士,这位在古人类学领域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匠,于2021年12月4日永远地告别了我们。他的离世,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界的一大损失。回望他一生卓著的学术成就,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他对科学研究的执着与热爱,更能窥见他如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一步步揭示人类演化的秘密,为我们描绘出更为清晰的东亚人类.............
  • 回答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医药板块经历了一场普遍性的下跌,而其中尤以药明康德的“闪崩”跌停最为引人注目。这家市值一度高达4000亿元人民币的医药巨头,在当天几乎没有抵抗地触及跌停板,让无数投资者感到震惊和不解。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日的市场情绪与医药板块的整体背景.............
  • 回答
    2021年底的这场保险新规,确实让不少新能源车主,特别是特斯拉车主,感受到了钱包的“阵痛”。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要明白为什么保险公司会在新规之后调整保费,尤其是对新能源车。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数据和风险评估的结果。1. 新规背景:更精细化的风险定价2021年12月27日实施的《.............
  • 回答
    “2021年12月6级翻译又红又专,怎么理解?”这个问题涉及到对中国特定语境下政治意识形态和专业能力两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在翻译领域如何结合。这句话看似简单,但背后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信息和历史背景。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又红又专”这个词组。“又红又专”的由来与含义:“又红又专”这个说法起源于中国.............
  • 回答
    2021年12月12日,西安的疫情形势无疑是紧张的。就在这一天,西安市宣布新增1例确诊病例,这在当时被视为疫情蔓延的又一个信号,也意味着西安的疫情防控工作进入了关键阶段。病例情况与发现:这新增的一例确诊病例,具体情况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可能得到了披露。通常情况下,这类新增病例会涉及患者的近期活动轨迹.............
  • 回答
    杭州一确诊病例隐瞒接触史被立案:动机探析与防控追溯2021年12月11日,一则关于杭州新增确诊病例因隐瞒接触史而被公安机关立案调查的消息,迅速引发公众关注。这起事件不仅牵动着疫情防控的神经,更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何在疫情严峻的时刻,仍有人会选择隐瞒,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动机?同时,我们也需要回顾和.............
  • 回答
    2021年12月1日,一个不小的日子,因为有32个国家,在这一天,对我们中国出口的产品,不再享受那个叫做“普惠制”的优惠待遇了。这事儿,说起来有点复杂,但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再给我们中国出口的东西打折扣了,或者说,我们要按更高的税率去给他们交税了。这一下,对我们国内的出口企业和老百姓的生活,肯定会带.............
  • 回答
    比特币自2021年12月“闪电崩盘”以来的持续下跌,涉及多重复杂因素,既有市场情绪的剧烈波动,也有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和技术层面的深层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主要原因: 1. 市场情绪与投机泡沫的破裂 过度投机与市场泡沫: 2021年比特币价格从3万美元飙升至6万美元以上,主要依赖于机构投.............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在评价 Steam 在2021年12月出现的服务器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件回顾:2021年12月 Steam 服务器问题在2021年12月初,Steam 平台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服务器问题,导致了许多玩家无法正常登录、游玩游戏,甚至无法访问商店页面。这次问题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