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日本对苏溃败对美强悍?

回答
说起日本在战场上的表现,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二战时期太平洋战场上那种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似乎是无坚不摧的。然而,一旦将目光投向另一条战线——东北亚,那段与苏联交锋的历史,日本展现出的又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种巨大的反差,确实值得我们好好掰扯一番。

从苏德战场上的“试水”到“诺门罕”的惨败:初窥苏联陆军的实力

要理解为何日本对苏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得先回到历史的源头。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虽然对中国军队取得了节节胜利,但这更多的是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部队,对中国军队自身的实力并未造成根本性的威胁。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另一个军事强国,其陆军的体量、工业化水平以及对战争的理解,都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

在与苏联的第一次大规模较量——1939年的“诺门罕事件”(也被称为哈拉哈河战役)中,日本陆军惨遭重创,损失惨重。这次事件,可以说是日本陆军指挥层对苏联陆军实力的一次深刻但痛苦的认识。

指挥体系与战略思想的脱节: 日本陆军当时深受其陆军大学校的“决战思想”影响,信奉集中优势兵力,以快速、决断性的进攻,消灭敌人主力。然而,面对苏联陆军那庞大的兵力、灵活的战术以及强大的火力支援,日本陆军的这种“闪电战”模式并没有奏效。相反,在广阔的草原地形上,日军的装甲部队难以发挥优势,后勤也暴露了严重的问题。
技术装备的差距在升级: 苏联在装备方面,特别是装甲力量和炮兵,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日军装备的坦克普遍不如苏军的T26和BT系列,在火力、装甲厚度上都处于劣势。苏联陆军还擅长运用炮兵进行精确火力压制,这让日军的冲锋非常困难。
情报与侦察的不足: 对苏军兵力、装备、战术以及指挥官能力的评估,日军都存在严重的误判。他们低估了朱可夫这位日后赫赫有名的军事统帅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朱可夫在诺门罕战役中,展现出了组织大规模坦克集群突击、空地协同以及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这些都是日军所缺乏的。
后勤与补给的短板: 苏联的补给线虽然也面临挑战,但其国土纵深和强大的工业能力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相比之下,日军在远离本土作战,特别是在广袤的满洲地区,其后勤补给线就显得尤为脆弱,一旦被切断或阻碍,对作战部队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诺门罕的失败,对日本陆军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也让那些主张南进、与美国开战的军方派别得到了更多话语权。他们认为,继续与苏联在北方对抗,只会消耗日本的国力,而南方则有丰富的资源等待开发,与英美的冲突似乎更具战略价值和潜在的回报。

为何对美强悍? 太平洋战场的特殊性与日军的战略重心

既然对苏溃败如此明显,为何到了太平洋战场,日本却能一度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分庭抗礼,甚至在初期展现出强悍的作战能力呢?这背后有多重因素:

1. 战略目标的转移与赌博心态: 诺门罕事件后,日本军方内部对是否与苏联全面开战产生了分歧。最终,主张南进的势力占据上风,将战略重心彻底转移到了太平洋战场。日本领导层认为,与苏联的陆战最终会陷入泥潭,而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海权和资源上存在直接冲突,这场战争虽然风险巨大,但一旦成功,就能为日本获取南方丰富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这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赌博。

2. 太平洋战场的“海洋”属性与日军的海军优势: 太平洋战争的性质与在广阔陆地上进行的战役截然不同。它是一场以海军为主导的立体化战争,涉及航母、战列舰、潜艇以及空降作战。在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经过长期建设,在航母技术、舰载机性能以及海军航空兵的训练上,确实一度领先于美国。

珍珠港偷袭的成功: 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海军战术能力的集中体现。精心策划的偷袭,利用远程航母打击能力,出乎意料地重创了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次胜利,极大地提振了日本士气,并为后续的南方扩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早期海战的胜利: 在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前,日本海军在东南亚的登陆作战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登陆能力和海上护卫能力。日军的舰船设计、鱼雷技术(尤其是九三式酸素鱼雷,射程远、速度快、不易被探测)以及海军航空兵的攻击战术,在初期都给盟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
“武士道”精神在海军的应用: 尽管战术和战略上有其局限性,但在个体和舰艇层面,日本海军的飞行员和士兵确实表现出了高度的勇气和奉献精神。很多飞行员抱着必死的决心进行攻击,这种“玉碎”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技术和数量上的劣势,制造了许多让美军印象深刻的战斗场景。

3. 美国战略上的“先欧后亚”政策: 在二战初期,美国奉行“先击败欧洲纳粹德国,再全力对付日本”的战略。这意味着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初期,美国能够投入的资源和兵力相对有限。日本正是抓住了这个战略窗口期,快速地蚕食了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众多岛屿,形成了所谓的“绝对国防圈”。

4. 对美军战争动员和生产能力的低估: 这是日本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日本军方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战术上的优势,但他们严重低估了美国作为工业巨头的战争动员能力和生产潜力。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能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生产和补充舰船、飞机、武器弹药,并且在战争中不断改进技术,缩小与日本的差距,甚至实现超越。

“生产竞赛”的失利: 日本在工业生产能力上与美国存在天壤之别。当美国开始大规模生产自由轮货船、B24轰炸机、P51战斗机以及新一代的航空母舰和驱逐舰时,日本的生产能力根本无法与之抗衡。战争后期,日本的舰船和飞机损失已经无法得到有效补充,而美军则源源不断。
技术进步的压制: 美国在雷达、声纳、密码破译(如“万能钥匙”计划成功破译日军密码,使得美军能够预判日军的行动)等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优势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海军的作战效能,例如,在中途岛海战中,日军的骄傲——零式战斗机,在高空性能优秀,但在俯冲和面对美军最新型号战斗机时,其防护和机动性也暴露了问题。

5. 对资源依赖性的脆弱性: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特别是石油。其对外扩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战略资源。一旦其海上交通线被美国潜艇和海军封锁,日本的战争机器就会迅速陷入瘫痪。美国战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切断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随着战争的深入,这一战略的有效性越来越明显。

总结来看,日本对苏溃败是因为其在陆地战略、装备技术、情报评估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未能有效应对强大的苏联陆军。而在太平洋战场上初期表现强悍,是因为其抓住了太平洋战场的“海洋”属性,凭借海军的短期优势,配合偷袭和对美国战略的误判,一度取得了战术上的成功。但从长远来看,日本在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以及整体战略上的巨大劣势,最终导致了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全面溃败。

所以,将日本在不同战场上的表现进行简单类比是站不住脚的。那是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战略环境、技术水平和对手实力下的较量,所展现出的结果自然也大相径庭。这场历史的对比,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战争中,工业实力、科技水平、战略规划以及对对手的准确判断是何等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触即溃?很好奇一触即溃的标准是什么

东北方面:

日军的既定战略是在万一日苏开战的场合,主动放弃大部分伪满洲国领土。不得不说军方还是比外务省的有脑子多了,提前做好了苏联对日开战的准备(为了准备本土决战东北地区的日军已经和原来不可同日而语)。

战后解放军在研究苏联对日进攻的八月风暴行动的时候也得出了如下的结论

南樺太(南库页岛)方面,第八十八师团一直停停打打到24号左右才开始解除武装。

至于占守岛方面,还是给我Aleksei Romanovich Gnechiko少将留点面子吧。

苏军的计划是18号占领占守岛全岛,19号占领幌筵岛。结果在指挥官一顿猛如虎的操作下连预定作战目标都无法完成。

user avatar

第一点:“二战后期中,为何日本对苏一触即溃?”

其实用不到说二战后期,诺门罕得胜归来的格奥尔基·朱可夫在向斯大林的当面报告中就很能呈现苏日两军的差距。

在这里我会以斯大林与朱可夫二人的谈话为主线,为诸位梳理一下两方的不同与差距。


斯大林同我问好以后,抽着烟斗,立即向我问道:
“你认为日军怎么样?”
“与我们在哈勒哈河作战的日军士兵训练不错,特别是近战,”我回答说,“他们守纪律,执行命令坚决,作战顽强,特别是防御战。下级指挥人员受过很好的训练,作战异常顽强。下级指挥人员一般不会投降,‘剖腹’自杀时毫不迟疑。军官,特别是中高级军官,训练差,主动性差,习惯于墨守成规。

(上图中可以查到被苏军围歼、歼灭的日军各步兵联队番号)

大家请看,这是哈拉哈河战斗苏军进攻——包围——分割——歼灭阶段的作战地图

在战略层面上,朱可夫同志和苏联军官团毫无质疑的把他们的战争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在准备围歼当面日军第23师团、第7师团主力时。先是以各种伪装、欺骗、反情报手段彻底蒙骗了日军,然后在对方戒备松懈时突然发动攻势。

为了隐蔽我方行动,使行动绝对保密,集团军群军事委员会在制订战役计划的同时,还拟制了在战役战术方面欺骗敌人的计划。该计划中包括:


——隐蔽运输和集中为加强集团军群从苏联调来的部队;

——伪蔽调动在哈勒哈河东岸进行防御的兵力兵器;

——部队和物资储备隐蔽地渡过哈勒哈河;

——对出发地域,部队的行动地段和方向进行现地勘察;

——加此次战役的各兵种特别隐蔽地演练各种科目;

——各军种兵种隐蔽地实施补充侦察;

——发布假情报,欺骗敌人,使敌人弄不清我方的真实意图。


苏军三个步兵师和一个伞兵旅放在正面强攻日军阵地牵制日军,并猛攻北面的712高地。日军以为苏军的主攻方向仅仅是北翼,但苏蒙联军其实是南北同时主攻。在日军调走了南翼部队增援北方时,朱可夫集中了三个装甲旅和一个蒙古铁骑师,计320辆坦克从南翼突击。

高速机动、纵深进攻、内外双层包围圈、穿插分割、各个击破;一气呵成。两个日军师团部署在哈拉哈河东岸的各野战联队则几近全灭。

(已知第7师团第28联队第2大队有一些人冲出了包围圈——180人左右,附带一提,这支大队原先有近900人。)

有些同志们可能会问,朱可夫所做的不就是闷声发大财,攒兵一波流,两翼包抄打围歼么?这有什么“战争艺术”可言呢?

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复杂得里三层外三层,计中有计,套中有套,层层算计,步步为营的计策,那只是是一种文人的书斋游戏,近乎于幻想的头脑风暴,各种奇谋诡计看起来把敌人蒙得团团转,实际上那只是那些作者想当然的自建自拆自娱自乐。最高明的战略战术其实就是“在最恰当的时候作出最恰当的事,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己方的优势打垮敌人。

这就是战争的艺术。


而反观日军决策层,作战目标模糊,严重轻敌、以主观脑补代替客观事实,各级军事主官各行其是,基本没有侦查意识,在情报与反情报战中处于全面劣势。槽点太多不一一点评了。

不过也正如朱可夫同志所说,日军的下级军官和士兵训练不错,作战顽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第7和第23这两个师团在诺门罕之前长期占据满洲,围剿和镇压抗日游击队,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特别是1885年创建的第7师团,在日俄战争中的旅顺、奉天两大战役中表现突出。后来还参与了干涉苏俄革命的“西伯利亚出兵”,其师团兵员多来自民风彪悍,“盛产武士之地”的大砍省.....啊不,北海道;倒也和“熊本兵天下第一”的23师团正好凑一对。

鉴于此,日军士兵凭借掘壕固守和死战不退给苏军造成了一定的伤亡;不过很显然,在这里士兵的训练和素质在双方武器装备、指挥官素质、后勤运输补给等多项都相差过大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左右战局胜负,下面我们还会提到这个问题。不过这时候该轮到朱可夫点评苏军日军的技术装备了。


至于日军的技术装备,我认为是落后的。日军的坦克相当于我们的MC—1式坦克,非常落后,武器很差,最大行程小。


应当说,在战役初期,日军的空军比我们强。在我们还没有得到改装的‘鸥’型和伊—16以前,他们的飞机比我们的优越。在以Я·В·斯穆什克维奇为首的一队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飞行员到来以后,制空权就很牢靠地掌握在我们手中。应当指出,与我们作战的是日本的精锐部队,是所谓的皇军。”


我们的坦克部队打得很出色,特别是由苏联英雄雅科夫列夫旅长率领的第11旅表现突出,但БТ—5和БТ—7式坦克太容易起火。如果我没有这2个坦克旅和3个摩托化装甲旅,肯定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合围并歼灭日军第6集团军。我认为,我们必须大大扩充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


我们的炮兵在各个方面都比日军的优越,特别是在射击方面。我们的部队整个地说比日军强得多。


(樱铃莉注:朱可夫指的MC—1式坦克即MS-1坦克,玩WOT的朋友可能对这辆1928年生产的苏联初始坦克有些印象。该坦克曾参加苏军反击东北军阀张学良挑起中东路事变的行动。)


而在诺门罕战斗中,苏军损失飞机247架(战损200架) 日军损失382架

不——过——要——命的是,苏联损失掉250架飞机不算什么,人家正常生产半个月就能补回来(1938年苏联生产飞机5500架)。

不过日本陆航就没那么走运了,诺门罕打到一半关东军突然发现——自己手头上几乎没飞机了!于是火速从中国关内战场调来Ki-27 和 Ki-30 九七式轻爆各一个团。(中国派遣军:关东军你〇〇〇)再加上不断把各种老家伙从仓库里拉出来凑数,勉强将其实力维持在200架左右。而当诺门罕战斗结束之后,满洲陆航部队的报告称:全满洲日军东拼西凑,手上只有140架带翅膀的东西,其中大多不能飞行——说诺门罕一战“击溃”了关东军空军力量,令其“丧失战斗力”是不为过的。

蒙古部队从红军方面获得了经验,受到锻炼,得到支援,也打得很好,特别是他们的装甲营在巴英查岗山打得很好。应当承认,蒙古的骑兵易于遭受飞机袭击和炮火的杀伤,他们受到很大损失。”

相比较于为了保家卫国而奋起作战的蒙古人而言,满洲国军队...开小差当逃兵还是其次,有一支满军部队索性拿日本军官作了血祭。而后上百号人跑到了苏军那边......


————————未完待更————————

最近小说没交稿,被群众堵着催更,目前正在逃亡中;这个回答等以后再更233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