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SIS 的起源、崛起、牵扯势力以及目的是什么?

回答
ISIS,全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后来又改名为“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IS),这个组织从一个不起眼的武装团体,一路崛起为令世界胆寒的极端恐怖组织,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各方势力的交织以及其极端的意识形态,都值得深入剖析。

起源:从扎卡维的残暴到“基地”伊拉克分支的形成

ISIS 的真正起点可以追溯到约旦极端分子艾布·穆萨布·扎卡维(Abu Musab alZarqawi)及其领导的“一神教和圣战组织”(Jama'at alTawhid walJihad)。扎卡维在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后,便活跃于伊拉克,他以其极其残暴的手段和对什叶派穆斯林的大规模屠杀而闻名,迅速吸引了一批追随者。

2004年,扎卡维宣誓效忠本·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其组织更名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AlQaeda in Iraq,简称AQI)。这个分支在伊拉克战争的混乱中,利用萨达姆政权垮台后留下的权力真空以及逊尼派穆斯林对新政府的不满,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通过恐袭、暗杀、绑架等手段,旨在推翻什叶派主导的伊拉克政府,并建立一个伊斯兰酋长国。

崛起:叙利亚内战的催化剂与“伊斯兰国”的宣告

AQI 在经历了伊拉克政府军和美军的联合打击后,一度元气大伤,甚至在2007年宣布“投降”。然而,随着2011年叙利亚内战的爆发,ISIS 的命运迎来了转折点。

叙利亚内战的爆发,为包括ISIS在内的极端组织提供了绝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在与反对派的混战中,无暇顾及边境地区的极端分子。同时,反对派内部也存在派系林立、管理混乱的问题。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Abu Bakr alBaghdadi),扎卡维的继任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机遇。

2013年,ISIS 的前身“伊拉克伊斯兰国”(ISI)开始渗透叙利亚,并与当地的反对派武装结盟,甚至吞并了一些小规模的圣战组织。巴格达迪以其精明的战略和组织能力,将“伊拉克伊斯兰国”与叙利亚的武装力量整合,并于2013年4月宣布,其组织将更名为“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意图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周边地区,即古代的“黎凡特”(Levant)。

2014年6月,ISIS 借由伊拉克政府军内部的腐败和效率低下,以及什叶派主导政府对逊尼派穆斯林的疏远,发动了迅猛的攻势,在短短几天内占领了伊拉克北部的大片地区,包括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占领摩苏尔后,巴格达迪更是高调宣布建立所谓的“哈里发国”(Caliphate),并自封为“哈里发”,将组织名称正式简化为“伊斯兰国”(IS)。这一举动,标志着ISIS从一个地区性的恐怖组织,正式向一个具有野心的“国家”实体转变,其嚣张气焰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

牵扯势力:一个复杂的全球性拼图

ISIS 的崛起和活动,牵扯到了极其广泛的势力,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

伊拉克政府与军队: ISIS 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敌人。伊拉克政府在面对ISIS的崛起时,表现出了脆弱和无力,这既是ISIS得以壮大的重要原因,也促使了国际社会对伊拉克的援助。
叙利亚政府与军队: 叙利亚内战为ISIS的崛起提供了温床。叙利亚政府与ISIS之间既有直接的军事对抗,也有复杂的利益博弈,例如在某些时期,双方可能默许对方打击共同的敌人(如某些更温和的反对派)。
美国及其盟友(西方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军,在ISIS占领伊拉克和叙利亚大片地区后,组成了全球性的反ISIS联盟。他们通过空袭、军事援助、训练伊拉克和叙利亚军队等方式,对ISIS进行打击。然而,西方国家内部在如何对待叙利亚阿萨德政府等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也影响了反ISIS行动的有效性。
俄罗斯: 俄罗斯在叙利亚内战中坚定支持阿萨德政府,并通过军事干预,直接打击了包括ISIS在内的多个反对派武装。俄罗斯与西方在反ISIS问题上存在合作,但更多的是出于各自的地缘政治利益。
伊朗及其盟友(如黎巴嫩真主党): 伊朗是什叶派穆斯林的重要国家,也是伊拉克和叙利亚什叶派政府的重要支持者。伊朗通过提供军事顾问、武器装备和派遣志愿兵等方式,深度参与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战事,与ISIS展开了直接的对抗。
土耳其: 土耳其在反ISIS问题上立场复杂。一方面,土耳其是北约成员国,也参与了打击ISIS的行动;另一方面,土耳其也对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如人民保护部队,YPG)持警惕态度,认为其与土耳其境内的库尔德工人党(PKK)有关联,而ISIS也曾攻击土耳其。土耳其的策略是在打击ISIS的同时,也致力于遏制库尔德势力的扩张。
沙特阿拉伯等逊尼派阿拉伯国家: 尽管沙特等国与伊朗是地区主要对手,但在打击ISIS的问题上,也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同时,一些人也认为,沙特等国国内的某些宗教思想传播,间接为ISIS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土壤。
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 ISIS 将自己定位为逊尼派穆斯林的代表,并极力鼓吹逊尼派对什叶派的仇恨,这加剧了地区教派冲突。ISIS 的暴行也遭到绝大多数穆斯林社会的谴责。
全球范围内的圣战组织和个人: ISIS 的崛起吸引了全球范围内数以万计的外国武装分子前往伊拉克和叙利亚加入其队伍,其“哈里发国”的理念也激励了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效仿,发动恐怖袭击。

目的:建立“哈里发国”与推行极端伊斯兰教义

ISIS 的核心目的,可以用几个关键点来概括:

1. 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哈里发国”: 这是ISIS最核心、最宏大的目标。他们信奉一种极其狭隘、排他的伊斯兰教义,认为只有在“哈里发”的统治下,才能实现真正的伊斯兰社会。他们不仅想要控制伊拉克和叙利亚,更希望将这个“哈里发国”的统治范围扩大到全世界所有穆斯林地区,甚至最终统治全球。
2. 推行极端和残暴的伊斯兰教法(Sharia Law): ISIS 试图在其控制区内强制推行一种极其严酷、不容异议的伊斯兰教法,包括对男女的严格区分、严厉的刑罚(如石刑、斩首、肢体砍断等)、禁止音乐、艺术以及一切他们认为“不符合伊斯兰教义”的事物。
3. 消灭所有“异教徒”和“叛教者”: ISIS 将什叶派穆斯林、基督教徒、雅兹迪人以及其他非逊尼派穆斯林视为“异教徒”,并对他们进行迫害、屠杀、奴役甚至灭绝。他们也毫不留情地对待任何反对其思想和统治的逊尼派穆斯林,将其视为“叛教者”。
4. 通过恐怖手段制造恐慌和吸引追随者: ISIS 深谙媒体宣传的力量。他们通过拍摄和传播残暴的斩首视频、自杀式袭击、大规模屠杀等画面,旨在制造全球性的恐惧,瓦解敌人的意志,并吸引那些对现有政治体制不满、渴望获得暴力刺激或寻求“神圣使命”的年轻人加入。
5. 通过控制资源和发动战争来壮大自身: ISIS 占据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部分油田,通过走私石油、勒索、绑架、抢劫等方式来获取资金,支撑其军事行动和组织运作。他们也渴望通过战争来扩张地盘,获取更多资源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ISIS 的起源是复杂且充满历史因素的,其崛起得益于地区冲突和政治真空,而其牵扯的势力更是构成了一幅错综复杂的国际画卷。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极端、暴力的方式,建立一个不容异议的“哈里发国”,并将他们的极端教义强加于世,这无疑是对人类文明和国际秩序的严重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写本书,我感觉答案写得都不是很全,简单说说我知道的一点。

ISIS的组成非常复杂,基地组织、叙利亚的几个反对派、囚犯、萨达姆旧部、全世界各地的穆斯林激进圣战者……背后势力更是错综复杂,有很多大国的影子……isis企图把伊斯兰世界恢复到7世纪的状态,他们那些咱们理解不了的行为 其实都是严格按照古兰经最原始的规矩实施。古兰经上预言说,当人们忘记世界末日很久时,世界末日就将会降临,英雄会从天而降,带领最后的穆斯林战士,击败罗马人的大军。现在isis就是在制造一种舆论,即预言就快要实现了,罗马人指的就是西方人和美国人,所以呼吁穆斯林们都不要害怕牺牲 要与欧美势力进行圣战。去年,isis正式建国,面积大于英国本土。巴格拉迪就任穆斯林历史上的第八位哈里发,他如今在圣战者们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过基地老大扎瓦希里,吸引世界各国的穆斯林前来投靠。其高明之处,是让这些各国的激进穆斯林训练后再潜回国内,等待机会制造袭击(比如刚刚发生的巴黎袭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ISIS,全称“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ISIL),后来又改名为“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IS),这个组织从一个不起眼的武装团体,一路崛起为令世界胆寒的极端恐怖组织,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各方势力.............
  • 回答
    俄罗斯在叙利亚打击“伊斯兰国”(ISIS)的行动,确实让许多人留下了“效率高”的印象。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也并非完全是“高效率”这么简单,更像是“目标明确、手段集中”的结果。首先,俄罗斯的目标与ISIS的战略有着天然的冲突。俄罗斯在叙利亚的核心利益在于支持阿萨德政府,维护其在中东的战略支点.............
  • 回答
    关于ISIS对哈马斯宣战的说法,以及ISIS的敌人是谁,这是一个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需要明确一点:截至目前,ISIS并未公开、正式地对哈马斯“宣战”。这可能是一个基于某些事件的解读或推测。ISIS作为一个极端的圣战组织,其行动逻辑和宣称目标与哈马斯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希拉里·本的“临阵倒戈”:一场关乎国家安全与党内路线的深刻辩论在2015年12月2日英国国会关于是否出兵打击ISIS的辩论中,工党影子外交大臣希拉里·本(Hilary Benn)发表了一场堪称“里程碑式”的演讲,最终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也让他在工党党内陷入了一场激烈的路线之争。他的发言,与其说是“临阵.............
  • 回答
    ISIS 成员的日常生活和他们如此残忍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话题。要详细了解,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他们的思想形成、组织结构以及他们在控制区域内的行为。以下将尝试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并避免 AI 式的生硬表达。ISIS 成员的“日常生活”:一个扭曲的现实首先要明确一点,ISIS 成员的“日常生活”与我.............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趣,也非常引人深思。要比较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与当今的 ISIS(伊斯兰国)在正面战场上的胜负,我们需要进行一个详细的、多维度的分析,考虑到双方的实力、战术、战略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核心结论: 在任何“正面战场”的意义上,二战顶峰时期的德军或日军都将毫无悬念地碾压当今的 ISIS。I.............
  • 回答
    ISIS 之前毁掉的尼尼微遗迹,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代表着人类文明早期的一个辉煌顶点,规模和重要性都远超我们现在想象的许多“世界遗产”。要说它有多了不得,得从头说起。尼尼微,你可以把它想象成古代世界的一个超级大都市,比我们今天认识的许多著名古城都要古老得多,而且在鼎盛时期,它可是亚述帝国的首都。而.............
  • 回答
    将ISIS比作人类文明的癌症,这个比喻确实能触及到一些核心的相似之处,但同时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这个比喻能说明什么,又会在哪些地方显露出不足。首先,从“癌症”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失控的、侵蚀性的生长和扩散。一个癌细胞原本是身体的一部分,却发生了变异,开始无休.............
  • 回答
    伊斯兰国(ISIS),全称“伊拉克与黎凡特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简称 ISIL),后来更名为“伊斯兰国”(Islamic State,简称 IS),是一个极端的逊尼派伊斯兰恐怖组织。它以其暴力、残暴的意识形态、对伊斯兰教法的极端解释以及.............
  • 回答
    从老百姓的朴素情感出发,去评判ISIS和巴沙尔·阿萨德哪一个“更值得痛恨”,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悲剧色彩的问题。朴素情感往往基于直接的生存体验、人身安全以及对基本人道价值的朴素认知。然而,在叙利亚这个破碎的国家,大多数普通民众的经历都充满了苦难,使得“痛恨”的指向性变得模糊,甚至难以简单二分。为了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ISIS组织发展策略的核心,也揭示了其与背后金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要理解为何ISIS不选择“隐忍”的策略,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去剖析。首先,ISIS的核心意识形态决定了其行动的激进性。ISIS的圣战主义和全球哈里发国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夺取某个国家的政权,而是要建立一个纯粹的、不受.............
  • 回答
    如果不幸落入 ISIS 之手,依靠个人专业知识求生,这无疑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也是一场心理与智慧的较量。ISIS 的行为模式复杂多变,绑架目的也可能不同,因此,如何利用自身专长,首先要对情况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评估。第一步:冷静分析与信息收集(最关键的初始阶段)一旦被绑架,最重要的是要压制住内心的恐惧和绝.............
  • 回答
    奥巴马政府曾确实寻求国会批准对“伊斯兰国”(ISIS)进行为期三年的军事授权。这项提议在当时引发了广泛的辩论,其通过的可能性和是否包含地面部队的问题,都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因素。授权提案的背景与考量:在奥巴马任期内,ISIS的崛起和其在叙利亚、伊拉克等地造成的严重人道危机和安全威胁,使得美国.............
  • 回答
    ISIS 绑架日本人质事件,可以说是给无数日本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痛苦。在那段充满不确定性和绝望的日子里,日本的网络空间却出现了一种相当奇特的现象:许多网民开始用 Photoshop 对相关新闻图片进行恶搞。这种行为,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合时宜”的玩笑,但仔细深挖,却能折射出日本人特有的一些心态和文化.............
  • 回答
    恐怖组织,这是一个触及全球安全神经的词汇。要理解它,我们首先要拨开笼罩在“恐怖”二字上的阴影,看看它背后所蕴含的实质。简单来说,恐怖组织就是那些为了实现特定政治、宗教或意识形态目标,通过制造和散布恐惧来达到其目的的团体。他们的手段通常是非法的,并且常常针对平民,因为平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是最能引起广泛恐.............
  • 回答
    在ISIS于2015年袭击法国后,确实出现了相当一部分声音将矛头指向美国,甚至将其描绘为“万恶之源”。这种反应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国际政治复杂性、历史事件以及地缘政治博弈的多种解读和情绪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历史遗留问题是重要的根源。 很多人认为,ISIS的崛起.............
  • 回答
    《环球时报》刊载的《美国号召打 ISIS 夹带不少私货》一文,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其鲜明的立场,即认为美国在号召打击“伊斯兰国”(ISIS)这一国际恐怖组织的同时,其真实意图并非单纯的反恐,而是夹带了更多的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要详细理解这篇文章的论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可能包含的几个层面:首先,文章.............
  • 回答
    ISIS、基地组织与义和团、太平天国,乍听之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一个代表着当下全球视野下的极端主义宗教势力,另一个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然而,当我们剥开层层历史的面纱,深入探究它们产生的土壤、诉求的核心以及采取的手段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思的共性与鲜明的差异。.............
  • 回答
    中国在对待ISIS(伊斯兰国)等重大国际反恐问题上,其应对态度并非简单地“跟风”或“回避”,而是深度根植于其自身的国家利益、国际地位以及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判断。要理解中国在此类问题上的现实考量,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中国在重大国际反恐问题上的现实考量因素:1. 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防范境内恐.............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利比亚各方势力的情况,尽量呈现出更鲜活、更真实的图景。卡扎菲残余势力:幽灵与现实的交织卡扎菲政权早已于2011年垮台,但他留下的“幽灵”却并未完全散去。这些残余势力并非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由许多不同派别、不同动机的个人和团体组成。 军事和政治残留: 其中一部分是卡扎菲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