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胎之后老大越来越自私怎么办?

回答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了新生命的到来,本以为家里会因此更加热闹温馨,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却是老大性格上的转变。看着曾经那个分享欲十足、懂事乖巧的孩子,如今变得越来越计较、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作为父母,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

首先要明确的是,老大的这种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天生自私”,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剧烈变动,加上孩子自身心智发展的不成熟所产生的“正常反应”。就好比一个长期处于聚光灯下的明星,突然间有了新宠儿,他会感到被忽视、被冷落,继而做出一些激烈的行为来吸引关注,这是一种本能。

为什么二胎之后,老大容易出现“自私”的表现?

1. 失落感与被忽视感是主因。
注意力被分流: 过去,父母的所有精力、关注点、甚至家里的资源(父母的陪伴时间、玩具、零食等)都集中在老大身上。二宝出生后,新生儿需要大量的照料,父母的精力自然会大幅度转移。老大会觉得自己的“市场份额”被大大压缩,感受到被冷落。
情感需求的空缺: 孩子的情感需求是持续的,尤其是在成长过程中。当他发现父母无法像从前那样回应他的所有需求时,会产生一种情感上的“断崖式下跌”,他可能会认为,只有自己“强势”地表达需求、或者“霸占”资源,才能重新获得关注。
无声的抗议: 有时候,“自私”的表现是孩子一种无声的抗议,在用他自己能理解的方式说:“你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你们是不是更爱弟弟/妹妹了?”

2. 习得性行为与环境刺激。
模仿: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如果父母在处理两个孩子关系时,无意中表现出“偏心”(例如,总是在喂奶、换尿布,而老二的哭闹被立刻安抚,老大的合理要求却被推迟),老大可能会模仿这种“优先满足”的模式。
“争夺”的本能: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包括孩子)会本能地产生竞争意识。玩具、父母的拥抱、甚至是“被表扬”的机会,都可能成为老大想要“争取”的资源。如果他觉得直接“拿走”或者“不分享”能让他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这么做。

3. 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影响。
自我中心期: 大约36岁的孩子,正处于一个自我中心主义比较强的阶段,他们很难完全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使是以前很懂事的孩子,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竞争时,也可能难以克制自己的“利己”本能。
规则意识的建立: 孩子建立规则意识需要时间和父母的引导。在二宝到来之前,老大可能已经习惯了一套与父母相处的模式,而二宝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规则,需要重新适应和学习新的互动方式。

如何引导,让老大走出“自私”的怪圈?

首先,请记住,耐心和理解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孩子不是一夜之间变坏的,他的转变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

1. 积极沟通,疏导情绪,重塑安全感。
高质量的陪伴: 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即使再忙,也要挤出专门的时间,和老大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和玩耍。可以是睡前故事时间,可以是周末的户外活动,关键是这个时间只属于你们两个。在这个过程中,让他感受到“你依然是那个被爱、被重视的宝贝”。
倾听和共情: 当老大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时,不要立刻指责。而是试着去倾听他背后的情绪。“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很想自己玩,不想让妹妹拿走,是吗?”“你是不是觉得妹妹哭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去哄她,就没有时间陪你了?”用他的语言,回应他的感受。
肯定他的付出和成长: 即使是小小的配合,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谢谢你刚才把积木分享给妹妹,你真是个好哥哥/好姐姐!”“上次你帮妈妈拿尿布,妈妈觉得你特别棒!”让他知道,他的好行为是被看见和赞赏的。

2. 重新定义“分享”和“公平”。
“轮流”而非“立即给予”: 对于一些老大特别珍视的玩具,可以引导他“轮流玩”。比如,“这个玩具妹妹只能看不能玩,等她睡着了或者你玩够了,再给她玩一下好不好?”或者,“我们先玩十分钟,然后给妹妹玩十分钟。”这是一种过渡,让他学会等待和规则。
建立属于老大的“专属空间”和“专属物品”: 给老大一个可以放他珍贵物品的角落,并告诉弟弟/妹妹,“这是哥哥/姐姐的东西,是我们不能随便拿的”。这样能满足他一部分“拥有感”,减少对“被剥夺”的恐惧。
区分“爱”与“资源”: 明确告诉老大,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是无限的,不会因为有了弟弟/妹妹而减少。“爸爸妈妈永远都爱你们两个,但是玩具和爸爸妈妈的时间,有时候我们需要轮流来分配,就像你们一样。”

3. 创造共同的家庭体验,促进“哥哥/姐姐”身份认同。
让他参与照顾弟弟/妹妹: 适当地让老大参与到照顾二宝的过程中。比如,让他帮忙拿尿布,或者在他面前温柔地抱抱二宝,但前提是这种参与是轻松愉快的,而不是强迫他承担过多的责任。如果他做得好,也要及时表扬。
设立“大宝专属福利”: 比如,每周一次由老大决定全家一起进行的活动,或者他做“小助手”时给予额外的小奖励(不是物质,可以是多讲一个故事,多一个拥抱等)。
引导他发挥“哥哥/姐姐”的优势: “哥哥/姐姐”通常在认知上更成熟,可以引导他去教导二宝一些事情,比如指着图画书说名字。这种角色的转换,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4. 调整父母的态度,避免无意的“对比”和“伤害”。
不要过度强调“懂事”和“忍让”: 避免总是说“你是哥哥/姐姐,要让着妹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他的“付出”是被迫的,久而久之会产生逆反心理。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比较: 无论是夸奖还是批评,都尽量分开进行。当面比较容易激发孩子的嫉妒心和竞争意识。
理解孩子也会有“小情绪”: 即使在“让”的过程中,孩子也可能会有不满,这都很正常。关键在于,父母在他们表现出负面情绪时,能给予理解和疏导,而不是一味地压制。

举个小例子来佐证:

比如,老大和小妹妹同时看上一个玩具。
错误的引导: “你是哥哥,要让着妹妹,把玩具给她!”
可能的结果: 老大虽然暂时给了,但心里很不爽,下次可能更不愿意分享,甚至会抢夺妹妹的玩具作为报复。

更好的引导: “哇,你们都想玩这个玩具呀!这样吧,哥哥先玩十分钟,到钟声响了,就换妹妹玩,好不好?妹妹现在可以先看看哥哥怎么玩,或者玩别的玩具,等一下就能玩啦。”
可能的结果: 老大通过“轮流”机制,既满足了玩玩具的欲望,也体验了规则,同时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有玩的时间)。妹妹也通过观察和等待,开始学习规则。如果老大的十分钟到了,妹妹也在玩别的,可以给老大一个“预警”:“哥哥,还有一分钟哦,等一下妹妹就轮到啦!”

这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挑战的过程。我们作为父母,要不断学习,不断调整,用爱去化解孩子成长的阵痛。记住,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他们的需求也需要被看见和被满足。二胎的到来,与其说是对老大的挑战,不如说是给了我们一个绝佳的机会,去引导他如何成为一个有爱、有担当、懂得分享的哥哥或姐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这个妈妈怎么在挑事啊。

大宝是大宝,二宝是二宝。

你如果自己都把大宝的事情推在二宝身上,那大宝肯定会有样学样,把自己情绪问题推给二宝,然后两人互相敌对了。

要解决一个人的情绪问题,就先要看这个人遇到的了什么情绪,而不是这个人遇到了什么人。

本来五岁的孩子就是产生自我意识,和什么东西都说我我我的。

我觉得你就是没有教孩子家庭观念和合作意识而已。

也就是说,请问家里的东西是谁的?家里的东西是整个家庭的,所以要商量着来。

而孩子哭闹,你有没有和他讲道理?

也就是说,有没有在他情绪好的时候和他说,爸爸妈妈上班非常累,孩子如果每天吵吵嚷嚷,晚上都不睡觉。父母会心情不好。

然后再和孩子说,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吵嚷,大人也一样的。但是这只是大人心情不好而已。

然后再问孩子,他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希望怎么被对待?

一般来说降低别人情绪的做法。

比如是,看到有人生气了,通常的做法是,悄悄地劝他别生气,然后让他坐下来,然后给一杯茶或者拿个吃的给他什么的。或者把话题岔开。

至于孩子生气的话,耐心站着和他讲话啊。

大宝也是家里人,二宝做事情,他作为哥哥/姐姐也应该帮忙的。

也就是说,你不是要自己做事,而是你在自己做事的时候,应该教孩子做事。也就是说,你现在做什么事情要一边做一边告诉大宝你在做什么。

然后说你记性不好,让大宝帮忙重复你说过你做的事情。

比如说,你冲奶粉的时候,就要说是先烧水,然后水怎么样是烧开,然后怎么冷热水混合,怎么冲。

然后让宝宝帮你把事情记住。等大宝大一点了,就可以试试让大宝给二宝冲奶。至少孩子知道冲奶的步骤。

同样的,二宝大一点了也应该为大宝做事。

也就是你应该教大宝碰上二宝的事情的时候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让他学着做。比如说,二宝哭了,你就应该对大宝说,二宝哭了,我们来看看他为什么哭?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然后就是我们帮弟弟/妹妹,是因为他们什么都不懂。

所以哥哥/姐姐学会了好教弟弟/妹妹的。

比如说,同样是讲故事,你不要自己讲,而是你讲了恨多次之后。说妈妈和弟弟/妹妹也要听故事,让大宝给二宝讲故事。

这是同时教两个孩子。锻炼大宝的语言能力和二宝的听力。

等时间长了,也大一点了,就和二宝说,长时间都是大宝给二宝讲故事,二宝应该感谢大宝,所以应该也学着给大宝讲故事。

那你不管他们的时候,他们之间就可以互相讲故事玩,或者自己模仿冲奶粉啊,拖地啊,做菜啊,扮大侠和小偷,扮演公主和丫头。一个人提动物,另一个人说声音是什么,或者是什么动作,是让两个孩子一起玩。

学会数学,两个人就可以玩二十四点。学会数字,就可以玩跳棋。两个人一起玩才有感情。

而且你做家务的时候两个都学着。

父母生两个孩子是为了他们两个人以后互相照顾的,你不让他们做事在一起,个做个的两个人怎么有感情啊。

不教孩子,孩子不会知道应该怎么做?不是一起玩而是争玩具。

教育,就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的时候教他。你教了,孩子就知道了嘛。不教孩子,孩子就向其他人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怀着激动的心情迎接了新生命的到来,本以为家里会因此更加热闹温馨,没想到随之而来的却是老大性格上的转变。看着曾经那个分享欲十足、懂事乖巧的孩子,如今变得越来越计较、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作为父母,心里自然是五味杂陈。首先要明确的是,老大的这种变化,绝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天生自私”,而是因为家庭环境的剧烈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触及到了很多球迷心中的一块“舒适区”和一些“情怀”的碰撞。你觉得迪斯蒂法诺不比梅西差,这很正常,毕竟迪斯蒂法诺确实是足球史上的一座丰碑。但为啥现在很多梅西球迷,甚至可以说是主流声音,会把梅西排到“坐二望一”的位置,甚至更高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迪斯蒂法诺是个传奇.............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腾飞,美国确实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这不是单方面的“恩赐”,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简单地说,美国不仅仅是“帮助”了他们,更是积极地“塑造”了他们经济发展的路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先回到战后的那个烂摊子。战后初期的严峻局面与美国的介入战争结束后,日本和德国都已.............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曾经的纳粹党员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他们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在纳粹政权中的角色、他们所犯下的罪行程度,以及战后各国采取的去纳粹化政策。审判与惩罚:最直接也是最严厉的结局,是那些犯下战争罪、反人类罪的纳粹高官和党羽受到了审判。最著名的莫过于纽伦堡审判,国际军事法庭对包括戈林、.............
  • 回答
    二战之后,人类社会仿佛按下了快进键,科技的飞跃式发展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整个世界。这股科技浪潮并非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多点开花,相互促进,共同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计算与信息时代的基石——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如果说二战前人们还在用机械计算器和纸笔进行复杂运算,那么二战后半导体技术.............
  • 回答
    二战结束后,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按理说,日本作为战败国,应该承担战争赔偿的责任。然而,在关于日本战争赔款的问题上,新中国采取了一种令人瞩目的姿态:放弃了对日本的巨额赔款要求。这个决定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现实考量,绝非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一、.............
  • 回答
    二战后的美国,虽然经历了战争的巨大消耗,但出人意料地并未陷入经济萧条,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领头羊。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欧洲战场的“缓冲地带”作用是美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手。当欧洲大陆硝烟弥漫,主要工业国家遭受重创时,美国本土却远离了战火的洗礼。这使得美国的生产设施得.............
  • 回答
    回看二战之前的美国,再看二战之后直到今天的美国,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复杂感慨。这种感慨并非简单的好坏评判,而是对美国从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力量,逐渐演变成一个在全球舞台上拥有巨大影响力、但也伴随着争议和挑战的超级大国的历程的一种深刻反思。为了详细阐述这种感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如果英国在二战后,没有失去那些以白人为主的殖民地,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那么它是否还能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我的看法是,可能性会大大增加,但要说“稳坐”世界霸主之位,恐怕依然挑战重重,而且霸主的形式也会与我们熟.............
  • 回答
    关于阿奎丹公国的女公爵埃莉诺嫁给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后,亨利是否因此成为阿奎丹公爵的这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但这个过程及其背景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需要详细阐述。核心要点: 埃莉诺是阿奎丹的女继承人: 埃莉诺继承了其父亲,也就是前任阿奎丹公爵威廉十世的领地,成为拥有独立统治权的阿奎丹公.............
  • 回答
    掷弹筒的“尴尬”命运:为何它未能像步枪一样征服各国军队,又为何在二战后销声匿迹?说起战场上的远程支援武器,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迫击炮、榴弹炮,或是后来的各种火箭筒。而“掷弹筒”,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历史感,却又似乎不那么“主流”的武器,它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没能像步枪一样成为各国军队的标准装备,.............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确实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实力,足以让许多人产生“美国能打败全世界”的疑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一系列令人瞠目的事实。但要说“打败全世界”,这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命题,需要我们细致地审视。首先,我们得看看美国在二战结束时究竟有多牛。 经济的碾压:这是最直观的一点。战争对欧洲和.............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世界各国都还在战争的创伤中挣扎,同时也在为新的秩序和未来的发展而努力。这段被称为“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从1918年一直到1939年,是一个充满动荡、变革和矛盾的时代,各国国力此消彼长,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胜国与战败国的巨大鸿沟: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些在第一次世界大.............
  • 回答
    美军在二战中攻占塞班岛后,继续推进进攻天宁岛和关岛,这并非出于多余的军事行动,而是整个太平洋战役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目标是系统性地扫除日军在关键战略区域的防御,为后续更具挑战性的作战以及最终胜利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战略岛链的完整性与制空权的确立太平洋战场是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天.............
  • 回答
    从二三线城市普通家庭走出,面对高考后的种种可能性,不少同学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尤其是在与一线城市那些似乎自带光环的中产和权贵家庭子女比较时。他们从小接触的社会信息、生活环境、人脉资源,似乎天然就比我们更为宽广和扎实。这份差距,我们承认,但并非不可弥补。高考只是人生长跑的起点,后天的努力和智慧,更能.............
  • 回答
    关于希特勒为何不先“东进”灭波兰后立刻攻击苏联,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德国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希特勒个人的思维模式。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回到希特勒发动二战的初始目标和逻辑。希特勒上台后,他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他认为.............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0年,中国战场上,日军的攻势如潮水般将国民政府推向了最后的绝境,这无疑会改写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格局。首先,亚洲的命运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这个曾经的岛国,将成为东亚无可争议的主宰。它会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榨取那里的资源,并可能将其影响力触角伸向更远的地方。太平洋上.............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与我们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一个由英美德苏日这几个主要国家组成的“轴心国”联盟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绝对会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颠覆性的世界图景。这不仅仅是势力范围的重新划分,更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人类思想的重塑。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这个“轴心国”的构成。英美德苏.............
  • 回答
    关于“一些省份的二本分数线很低,他们进入大学之后是不是还是会被慢慢淘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资源分配、学生个体差异、高校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就业等多重因素。笼统地说“会被淘汰”或者“不会淘汰”都是不准确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二本分数线低”背后的原因分析:首先,理.............
  • 回答
    二战中,美军如果选择从中国登陆,而非太平洋岛屿,这无疑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选择,其对战局和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战况如何”能够概括。让我们抛开既定的历史轨道,设想一下这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美军从中国登陆:可能的战况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中国登陆”这个概念。这并非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