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休假制度(调休凑假期)?

回答
中国的休假制度,尤其是那种“调休凑假期”的方式,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出不少门道来。我这么跟你说吧,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的好,也有它的无奈。

首先,我们得说说这“调休凑假期”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把周末的某一天或者几个周末的某一天往前挪或者往后挪,然后跟法定节假日连起来,创造出几个长一点的假期,比如五一、十一、春节什么的。比如,本来应该周六日上班,现在把周四周五设为休息日,然后让大家周六日去上班补回来。这样一来,原本只是一个周末的双休日,就能变成一个五天甚至七天的小长假。

为什么会这么搞?它的初衷是什么?

刺激消费和旅游: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明显的原因。有了连休的假期,大家才有时间出去走走,消费自然就上去了。尤其对于旅游业来说,这简直是福音,大家都想着出去玩,带动酒店、交通、餐饮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方便出行和规划: 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有个稍长点的假期,总比零散的周末舒服。可以安排更远的旅行,或者回家探亲,不用每次都赶时间,计划起来也更从容。
平衡工作与生活: 理论上,这是为了让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有更充裕的时间休息和放松,重新充电,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工作中。

然而,这个制度的“另一面”也着实让不少人头疼。

“假前累死,假后熬死”的循环: 这是被吐槽最多的地方。为了凑出那个长假,大家往往需要牺牲掉几个周末的休息时间。结果就是,假前的一周,很多人是连轴转,工作堆积如山,身体和精神都高度紧张。好不容易熬到假期,感觉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还没来得及好好放松,又要想着假期结束后那密集的工作。假后更是可怕,那几个被挪走的周末被补上了,上班的节奏又变得异常紧凑,感觉身体还没缓过来,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忙碌。这种“透支式”的工作和休息,对身体和心理都有不小的损耗。
交通拥堵和旅游景点人满为患: 一旦出现长假,全国人民似乎都铆足了劲儿往外跑。result?高速公路堵得动弹不得,景点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好的旅行体验大打折扣,花钱受罪不说,还可能因为拥挤和疲惫,比平时上班还累。有时候想想,与其在路上堵八个小时,还不如在家歇歇。
工作效率的争议: 有人认为,这种调休虽然给了假期,但实际上工作被压缩了。比如,本来周五应该完成的工作,因为要休假,可能就得提前到周四做完,或者干脆留到假期后。这种赶工式的生产,反而可能影响工作的细致程度和整体质量。而且,连着几天高强度工作,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前紧后松),长远来看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是需要打个问号的。
对行业和个人的影响不均: 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尤其是旅游业相关的从业者来说,这种长假可能是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会非常需要这样的假期。但对于一些需要持续运转的行业,或者需要个人高度专注完成任务的职业,这种集中休假和调休模式可能就没那么友好。比如,一些项目制的工作,可能因为几个核心人员集中休假而导致项目停滞。
“看起来很美”的幸福感: 有时候,这种长假带来的幸福感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虽然放了几天假,但因为之前和之后的“补班”,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多出来”多少休息时间。那几个被占用的周末,其实才是很多人用来调整自己、陪伴家人、处理私事的宝贵时间。

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不少人其实更希望能够有更灵活、更科学的休假制度。比如:

取消调休,回归正常的双休日: 哪怕假期短一些,但那种踏实的、不被剥夺的周末休息,可能更受欢迎。
增加法定带薪年假: 让年假真正成为一项可以自由支配的权利,让大家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工作安排来选择休假时间,而不是被强制集中“凑假”。
探索弹性工作制和弹性休假制: 允许个人和单位协商更灵活的工作和休假方式,比如允许一些员工选择更长的工作时间,然后换取更长的连续休假。

总的来说,中国的调休凑假期制度,是特定时期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满足大家集中出游需求的一种尝试。它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带动消费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模式,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普遍的幸福感都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如何找到一个更平衡、更人性化的休假模式,是一个值得持续探讨和改进的方向。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放假问题,更是关乎工作与生活平衡、社会发展效率以及国民幸福感的重要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在外打工的人,只有调休才能安稳回趟家。如果不调休散着过,可能路上时间都不够。

user avatar

我觉得这是对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背叛……大部分工作者的调休实际还是补休,拿清明来说很多人周二的班都是要补回的。这种做法事实上根本没有进行法定节假日休假,只不过是将劳动时间在特定节日里进行了分配调整,每一次假期都是从法定双休中补回的,这不就跟资本承诺给予额外奖金,前提是额外劳动时间一样么?看起来是拿到了红利,实际上还是劳动的等值兑换。

实施者和落实者你要么直接没这个假,要么就规规矩矩的放,不要让每次假期都成为红色烟雾。特别是五一调休,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背叛




(有些网友只调一天你就悄悄乐吧来这急什么,我收到的调休是收假后要把星期二的班也给补上,你们只是一天假被打个三天假的幌子,我是正常的双休硬被说成三天假期……)

有人觉得这是个例,不跟中国式放假有关,那评论区怎么也有这么多甚至比我还稀碎的工作者呢???当一个群体达到了一定数量,它当然是现象级的事件啊

还有人觉得提意见就是否定祖国,我可以说作为一名无产者我是永远拥护红色的,双休、调休、8小时工作制都是值得认可的政策,但落实下来怎么样?

调休变补休

双休连基层公务员都保证不了

8小时从56年落实至今每年仍然有人猝死

我看见了一个汁多馅足的饼,但实际派发后我却拿到一个面皮……我绝不会去怪厨师,但传菜的人一定是有问题的

user avatar

有人说只有中国调休,国外都不调休,这是不对的。

明明日本也有调休。(狗头)

日本的调休叫做“振替休日”。意思是,当法定节假日和周六日重合的时候,周六日本来就应该休息,这个节日相当于没给假期。
为了弥补少的这一天假,会把这周工作日中的一天改成放假。
这就是日本的“调休”。

举例:

2020年2月23日是天皇诞生日(休1天),同时也是一个周日。两个假期撞在同一天了,于是2月24日周一原本不是节日,被“调休”成假日。

(至于把周六日改成上班这种事,自然也是不会做的)

中国和日本都有“调休”,明明很公平,不知道有些人在不满什么。(狗头)

——————分割线——————

补充说明一下。

这个答案原本是想表达的是:

五一休5天,代价是2天周末要上班。调休增加了工作日,给假期注了水分。而日本省呢,同样是调休,居然给居民增加假期,反差太大了,反向调休,我破防了。

但是经过评论区老哥们的指点,原来清明和五一,法定是1天假,五一额外的那4天,一开始就没有,不是调休制度罚咱们上班,。

行吧。让大家看笑话了。

既然法定放假1天,五一能不能别说5天假了?我没有收到5天假。

user avatar

中国目前居民消费占GDP的3成左右,目前依然是以生产为主要经济引擎,多休息一天带来的消费增长抵消不了生产停滞带来的损失。

除非居民消费能高到五成以上,才敢真正给假,但这是一个悖论。一手生产过剩,一手消费低迷,消费越不行越不敢投资消费,消费就越差生产越过剩。

user avatar

正确的,体现了制度的优越性

user avatar

是符合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放假体系

user avatar

以下是一份世界各国假日数名单:

备注:

1.经评论提醒,香港、新加坡、台湾等的年假远比表中列出来的多,基本也是20个工作日+

2.欧美国家的带薪假期是按照工作日计算的,例如法国年假是25个工作日起,加上每个周的周末两日,最终可以有一个35日左右的”假期“。有新闻报道,某法国工会和企业谈判,该企业员工最终有了45天的年假期。

3.德国、法国不少员工倾向于在7月和12月使用年假,一般是7、8月使用2-4周的年假用以旅游和放松,圣诞期间再利用2周左右的年假,加上圣诞假期,可以凑一个比较长的假期。

4.中国劳动法规定,工作1-10年有5天年假,工作10-20年有10天年假。同时《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条也规定,员工可以”自愿“放弃修年假和3倍加班工资,因此不少企业会要求员工签署《自愿放弃修年假协议》等合同,证明员工是主动积极工作,而非公司强求。

user avatar

充分彰显中国工会的存在价值。

user avatar

生育率还是太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休假制度,尤其是那种“调休凑假期”的方式,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能聊出不少门道来。我这么跟你说吧,这玩意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它的好,也有它的无奈。首先,我们得说说这“调休凑假期”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就是把周末的某一天或者几个周末的某一天往前挪或者往后挪,然后跟法定节假日连起来,创造出几.............
  • 回答
    中国游戏圈里“硬核玩家”和“休闲玩家”之间的那点儿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打发得了的。这矛盾啊,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时不时就会被某个新出的游戏、某个游戏里的事件点燃,然后又在玩家们对游戏的爱恨交织中慢慢平息,周而复始。“硬核玩家”的自我认知与诉求:咱们先说说“硬核玩家”。这词儿一听就带劲,.............
  • 回答
    里皮在国足 0:3 完败伊朗的比赛中场休息时怒砸更衣室的举动,这事儿啊,说起来也挺劲爆的。当时的情景,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浇下来,把所有人,包括场外的我们,都给震得不轻。咱们得先说说那场比赛的大背景。那可是亚洲杯四分之一决赛,国足和伊朗,亚洲足坛的两个老对手了。伊朗那实力摆在那儿,世界排名比我们高,硬实.............
  • 回答
    2014 年浙江民生休闲频道《相亲才会赢》节目中那位声称“只嫁 5000 万富二代”的女孩,无疑是当时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的焦点人物。她的言论之所以如此具有冲击力,并被人们长期记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 事件的背景与女孩的形象: 节目类型:《相亲才会赢》 本质上是一个相亲节目,其核心在于撮.............
  • 回答
    2021年中国人日均休闲时间达到2.82小时,比前一年增加了24分钟。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变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这24分钟的增长,是好是坏?我们应该如何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24分钟的增长并非凭空而来,它与2020年以来全球发生的重大事件息息相关,尤其是新冠疫情的影响。 疫情的.............
  • 回答
    关于牛津大学专家提出的“病毒并非源自中国,或早在世界各地休眠”这一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议题,涉及到科学研究、地缘政治、信息传播以及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科学研究领域,任何一项基于证据的理论都值得被认真对待和深入探讨。牛津大学作为全球顶尖的学术.............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迅速崛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数字堆砌,更是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理解这一崛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既要看到其成就与机遇,也要关注其挑战与隐忧。一、 崛起的力量源泉: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迅速崛起并非.............
  • 回答
    中国一部分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遭遇大病,经济上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倾家荡产的情况,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心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医疗费用高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的治疗费用水涨船高。一些先进的药物、手术和长期康复治疗,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
  • 回答
    要说现在中国女性越来越看不上中国男性,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少场合能听到,也反映了一部分现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看。首先,经济和教育上的差距拉大,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因素。这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很多女性在学业上.............
  • 回答
    “中国的抵抗误国,不抵抗才是利国”这种观点,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感到错愕,甚至有些刺耳。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抵抗”的认知,尤其是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抵抗”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选择。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情感的滤镜,理性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逻辑和论据。这种观点的核心逻辑:支持“抵抗误国.............
  • 回答
    看待中国的女权主义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她们的出现、发展、诉求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并非铁板一块,她们内部存在着光谱,涵盖了不同的理论倾向、实践方式和目标设定。 历史的传承与当代的觉醒: 中国的女权主义思想.............
  • 回答
    中国的鞭炮文化啊,这玩意儿可有意思了,可以说是在中国人心里扎了根的。要我说,它不仅仅是“啪啪啪”的响声,里头承载的东西可多了去了。你想想,最直观的,就是过年放鞭炮。从我记事起,春节的标配就是那一挂挂红彤彤的鞭炮,霹雳啪啦地响,那声音,才叫年味儿。它不仅仅是图个热闹,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仪式感。好像不放.............
  • 回答
    在中国谈足球文化,这本身就是个颇具挑战性的议题,因为我们很难用一种单一、清晰的笔触去描绘它。它不是一道精心烘烤的法式甜点,有明确的层次和风味;更像是一锅大杂烩,里面有鲜美的海鲜、浓郁的肉类、爽口的蔬菜,当然,还有一些不那么令人愉悦的调味料。历史的回响与现实的纠结:中国的足球,其文化基因里,既有上世纪.............
  • 回答
    看待中国的宗教问题,确实是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话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有”或“没有”就能概括的,而是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并且随着时代变迁,其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历史的脉络与交织首先,中国的宗教土壤非常肥沃,而且是多种思想和信仰相互激荡、融合的产物。儒家虽然更多地被视为一种伦理道.............
  • 回答
    中国当代摄影,这片土壤孕育出的艺术形式,早已不是吴下阿蒙,它沉默地生长,爆发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力量。要谈中国当代摄影,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才能看得更透彻。一、历史的沉淀与现代的回响:从“纪录”到“表达”的飞跃别忘了,摄影在中国最早是作为一种记录的工具存在的。从晚清的风貌速写,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 回答
    德州学院领导对学生说出“你砸了学校的饭碗,学校就砸了你的饭碗”这样的话,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当且令人不安的言论,它暴露了学校管理层在处理与学生关系时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并且流露出一种家长式、甚至是威胁性的管理思维。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充满了权力不对等和威胁意味。将“饭碗”这个词语进行类比,本意是指生存的保.............
  • 回答
    中国尖端人才流向美国,这不是一个新鲜事,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好”或“不好”就能概括的问题。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经济、社会以及个人选择的逻辑,像一张网一样,把许多看似不相关的因素都串联了起来。咱们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一、为什么走?“土壤”与“沃土”的对比最直接的原因,大概就是“机会”和“环境”。.............
  • 回答
    中国的高考制度,这玩意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要论影响,那绝对是牵动着亿万家庭神经的头等大事。咱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高考是个啥?简单粗暴地说,高考就是一场全国性的、统一的、极其重要的选拔考试。它决定了你能上什么大学,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场.............
  • 回答
    外国人看待中国的方言,这事儿说起来可有意思了。不是那种简单一句“觉得他们说话好快”就能打发的,里面门道多了去了。初见的“天书”与惊叹大多数外国人第一次接触中国方言,可能是在电影、电视剧里,或者在街头听到。那感觉就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本全新的“天书”,完全听不懂。比如,一个只学过普通话(Mandarin).............
  • 回答
    中国药企首次使用中国数据向 FDA 申请上市,这无疑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标志着中国本土研发的创新药,在质量和安全性上得到了国际监管机构的认可,也为中国药企走向国际市场打开了新的通道。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重点关注中国的创新药逻辑和国际化逻辑之间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