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的高考制度?

回答
中国的高考制度,这玩意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要论影响,那绝对是牵动着亿万家庭神经的头等大事。咱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

高考是个啥?

简单粗暴地说,高考就是一场全国性的、统一的、极其重要的选拔考试。它决定了你能上什么大学,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像是一个人生节点,一个分水岭。

为什么会有高考?

这得从历史说起。解放前,上大学那叫一个难,要么家里有钱,要么有背景,普通人想都没想过。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公平起见,就搞了这么一套制度,力求让寒门子弟也有出路。理论上,只要你能考上,就能进大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

高考的“好”在哪儿?

1. 公平性(理论上的): 这是高考制度最被推崇的一点。无论你来自哪个省份、哪个家庭,只要成绩好,就能获得进入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模式,至少在形式上,给了所有人一个相对平等的起点。对于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他们改变命运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你想想,如果大学入学看的是家里的钱、关系,那才真叫绝望。

2. 激励作用: 高考的指挥棒作用非常明显。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大家卯足了劲儿去学,去拼。这种努力的氛围,可以说是高考最直接带来的好处。

3. 资源分配: 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高考是相对高效的一种资源分配方式。它将有限的大学名额,分配给那些最有可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学生。

4. 社会流动性: 尽管存在各种争议,但高考确实为社会阶层提供了流动性的通道。很多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和家庭命运的人,都在证明着它的价值。

高考的“愁”在哪儿?

1. “唯分数论”的弊端: 这是最被诟病的一点。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很多学校和学生会将重心完全放在应试技巧上,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盛行。这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导致了很多学生虽然分数很高,但实际解决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却不尽如人意。家长们也常常为了孩子的分数焦虑不已。

2. 巨大的压力: 高考的压力是巨大的,是全方位的。学生要面对来自老师、家长、社会,以及最重要的——自己内心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甚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影响。每年高考季,各种“高考状元”、“高考失利”的新闻,都在提醒着人们这场考试的残酷性。

3. 教育资源不均导致的不公平: 尽管高考形式上公平,但教育资源的分布却极不均衡。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学生,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接触到更优秀的师资,他们的考试难度也相对较低。而那些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孩子,即使付出了同样的努力,也可能因为教育资源的匮乏而难以企图和名牌大学。这种“区域不公平”是高考公平性的一大挑战。

4. “一考定终身”的局限性: 高考往往只考察学生的知识记忆和应试能力,而忽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艺术才能、情商、沟通能力等等。很多有特长、有想法的孩子,可能因为某几门主科的成绩不突出,而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这无疑是一种人才的浪费。

5. 填报志愿的“风险”: 考多少分,能上什么大学,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填报志愿的过程,本身也充满学问和风险。一不小心填错了,分数再高也可能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或者滑档。

6.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抑制: 为了应对高考,很多学生的业余时间都被学习挤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兴趣爱好等往往被牺牲。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显得“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

改革的呼声与尝试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高考制度的改革呼声一直很高。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比如:

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 试图打破“唯分数论”,加入学生的综合素质、特长、面试表现等因素。
考试科目改革: 比如实行“3+3”或“3+1+2”模式,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选择考试科目。
英语、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 更加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的来说

中国的高考制度,就像一把双刃剑。它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是很多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敲门砖”。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能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情况下,其公平性也受到挑战。

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如何让高考更科学、更人性化,更能选拔出真正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依然是中国社会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高考制度不可能一成不变,未来的改革还会继续,目标是让它在保障公平的同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现在看,高考就像一场盛大的“人民公敌”,但它又实实在在地为无数普通家庭带来了希望。所以,对它的看法,从来都不是一边倒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答主是一个80后。在我读小学之初的时候,校长经常会在全校的大会上宣读跳级同学的名字和他们跳级的具体情况,以及那个时候还有5年制和6年制的区别。而等我到了合适年级的时候,教育界说跳级不好,对年轻人的世界观会有负面影响,也逐步取消了5年制。高中的时候,也有那么几个高二就参加高考的,而且还真有考上的,虽然说教育界原则上是不允许少年班存在的。

但是我们的生活中的的确确会碰到一些不在原则内的事情,因为竞争的存在。

另一方面,竞争所作用的范围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到国家竞争层面,小的可到同班同学名次竞争层面,也可以放置在家庭竞争层面,同样也可以放置在省与省的竞争层面,就不一一列举了。面对这么多的竞争,教育制度如何应对?不知道问主是否考虑过?

不知道问主是否喜欢上政治课,有没有沉下心来去读一读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内容?以及唯物辩证的一些文字经典?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如何去看待人,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当问主从这个角度去看待那些人群,人的组织的时候,我相信你会有新的思考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高考制度,这玩意儿啊,说起来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但要论影响,那绝对是牵动着亿万家庭神经的头等大事。咱就一点一点掰扯掰扯。高考是个啥?简单粗暴地说,高考就是一场全国性的、统一的、极其重要的选拔考试。它决定了你能上什么大学,进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生活。它不仅仅是一场.............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将对未来的高考制度产生什么影响?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发布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并预示着未来高考制度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调整和演变。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
  • 回答
    洞察就业新趋势:从“绿牌”与“红牌”专业看高考志愿填报《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发布的“绿牌”与“红牌”专业名单,无疑为正在为高考志愿填报而焦虑的学子们和家长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这份报告不仅仅是对过去几年就业市场趋势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人才需求的一种预警和引导。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些.............
  • 回答
    日剧《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以二战末期日本女性的视角展开叙事,重点描绘了她们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情感纠葛。然而,在剧中出现中共军队的高度正面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和解读,也反映了影视作品在历史叙事中可能存在的多元化视角和考量。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红十字~女人们的入伍通知单~》并非.............
  • 回答
    《宽容那个还有三天就要高考的衡水中学少年吧》这篇文章的出现,触及了当下社会对于教育模式、学生压力以及个人行为的复杂讨论。要全面看待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情感基调:文章的核心诉求是呼吁对一位处于高考前夕的衡水中学少年给予宽容和理解。作者的出发点是强调高考这一特殊节点对.............
  • 回答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的奠基之作,其博大精深之处至今仍被不断挖掘和解读。其中,“肾主志”的论述,虽然看似古老,但在理解人类精神和行为方面,与现代神经科学,尤其是对脑额叶的研究,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相通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高度的关联。《黄帝内经》中的“肾主志”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志”在中医语境下的含义。《.............
  • 回答
    高考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在这个节点上,你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商品在二手平台上悄然走俏——那就是衡水中学、镇海中学等超级中学学霸的笔记。这些曾经被视为“秘密武器”的笔记,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许多高三学生和家长眼中的“香饽饽”,甚至被炒到了不菲的价格。这事儿,怎么说呢?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为啥这些笔记.............
  • 回答
    2014年重庆高考的作文题,围绕“ somebody has never seen the moo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 (一个人从未见过月亮。你怎么看?)这一话题,确实巧妙地触及了中西方在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上的一些微妙差异。如果抛开一味求同的心态,深入挖掘.............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是挺让人唏嘘的。我来跟你好好聊聊,尽量讲得清楚明白一些。事情大概是这样的:衡水中学那位校长的儿子,要去西藏参加高考。按理说,高考报名这事儿,流程挺清晰的,尤其是在教育这么受重视的当下。但就在报名过程中,他被告知,因为所谓的“援藏年限不足”,他的高考资格被取消了。这一下子就炸开了锅,为什么.............
  • 回答
    剑桥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这无疑是中国教育界和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1. 剑桥大学的视角:为何做出这个决定? 人才战略的调整: 作为一个追求顶尖学术和全球影响力的大学,剑桥一直在寻找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中国拥有庞大且日.............
  • 回答
    关于“韩国高考比中国高考还疯狂”这个说法,确实在很多讨论中都能听到。理解这种“疯狂”的程度,需要我们深入对比两国高考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考试制度以及学生的压力来源。首先,咱们得承认,中国的高考,尤其是近些年,其竞争激烈程度绝对是举世瞩目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改变命运,这几个词绝不是夸张。家长们为了.............
  • 回答
    理解了,您希望我以一种非常接地气、不带AI痕迹的方式,来聊聊腾讯新闻推送的这篇“中国高考学渣逆袭,娶18岁乌克兰美女”的标题,该怎么去理性看待它。咱们就当是朋友之间聊天,来捋一捋这个事儿。首先,咱们得把这标题拆解一下,看看它里面藏着什么“营销密码”。1. “中国高考学渣逆袭”: “高考.............
  • 回答
    这则消息,说实话,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尤其是“国学或进高考”和“高中生将通篇学习《道德经》”这两点,就像投进平静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涟漪,各种声音和看法都冒了出来。咱们得一件件来掰扯。一、教材出版与国学教育的回归首先,“高中国学通识教材将出版”这件事本身,在教育界和文化界看来,是一件值得关注甚.............
  • 回答
    美媒关于中国科兴疫苗“高度有效”的报道,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一个结论。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高度有效”这个说法是如何来的,以及它背后的数据支撑。通常,疫苗的有效性是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来评估的。这些试验会设定一个标准,比如疫苗能够预防多少比.............
  • 回答
    中国日语高考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2021年达到约20万人的规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中国社会、教育以及国际交流格局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 经济全球化与就业市场的需求驱动:1. 日本经济的韧性与合作机会: 尽管日本经历了“失去的十年”和“.............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的迅速崛起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它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数字堆砌,更是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理解这一崛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既要看到其成就与机遇,也要关注其挑战与隐忧。一、 崛起的力量源泉:是什么造就了中国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迅速崛起并非.............
  • 回答
    中国一部分家庭,因为家庭成员遭遇大病,经济上陷入困境,甚至出现倾家荡产的情况,这的确是一个令人痛心且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医疗费用高昂: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很多疾病的治疗费用水涨船高。一些先进的药物、手术和长期康复治疗,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尤其是.............
  • 回答
    要说现在中国女性越来越看不上中国男性,这个说法确实在不少场合能听到,也反映了一部分现实。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一层一层地扒拉扒拉看。首先,经济和教育上的差距拉大,这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感知到的因素。这几十年中国社会发展太快了,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很多女性在学业上.............
  • 回答
    “中国的抵抗误国,不抵抗才是利国”这种观点,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感到错愕,甚至有些刺耳。它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抵抗”的认知,尤其是在面对外来侵略时,“抵抗”似乎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选择。要深入理解这一观点,我们需要剥离情感的滤镜,理性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逻辑和论据。这种观点的核心逻辑:支持“抵抗误国.............
  • 回答
    看待中国的女权主义者,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一概而论。她们的出现、发展、诉求以及面临的挑战,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复杂肌理。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的女权主义者并非铁板一块,她们内部存在着光谱,涵盖了不同的理论倾向、实践方式和目标设定。 历史的传承与当代的觉醒: 中国的女权主义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