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要费那么大劲买瓦良格然后改造成辽宁号,自己造不行么?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中国为什么不直接自己从零开始建造航母,而是要花大力气从乌克兰手里买下“瓦良格”号,然后费尽周折将其改造成“辽宁”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技术、经济和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的。

一、技术断层与“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

首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在“瓦良格”号到来之前,中国在建造大型航空母舰领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设计能力: 航母的设计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考虑舰体结构、动力系统、飞行甲板、舰岛、机库、弹射/滑跃起飞系统、拦阻着舰系统、武器系统、电子系统等所有子系统的集成,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的计算和模拟。当时中国虽然在海军舰艇建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驱逐逐、护卫舰、潜艇这些相对小型的舰艇,跨越到万吨级的航空母舰,这个技术跨度是巨大的。这需要专门的航母设计团队、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海量的计算资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积累和发展的。
动力系统: 航母的动力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型航母。核动力和蒸汽轮机动力都有其复杂性。核动力更是涉及核反应堆的设计、制造、安全保障等一整套顶尖技术,非同一般。即使是蒸汽轮机动力,要驱动如此庞大的舰体并提供足够的蒸汽来支持舰载机的起降,也需要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锅炉和涡轮机。当时中国在大型舰用动力系统的研发上,确实存在瓶颈。
舰载机起降技术: 航母的灵魂是舰载机。舰载机的起降方式(弹射或滑跃)、拦阻装置、舰载机本身的研发和改装,都是航母战斗力生成的关键。特别是弹射起飞技术,需要精确的弹射器、强壮的拦阻索以及能够承受高负荷起降的舰载机。这些都是当时的中国不具备的。
船厂能力: 建造航母需要超大型的干船坞、起重设备、焊接技术、管线敷设能力等等。国内当时的造船厂虽然规模不小,但要满足航母建造的特殊要求,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二、时间就是金钱,更是战略机遇

在那个时期,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但与世界一流海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航母作为“海上巨无霸”和国家力量投射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瓦良格”号提供的“半成品”: 购买“瓦良格”号,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已经具备基本舰体结构、部分动力系统和一些基础设备的“半成品”。这就像是在建造一栋高楼时,别人已经打好了地基,砌好了主体框架,大大缩短了从零开始的时间。如果完全自主建造,从设计到舰体建造,再到核心系统的安装调试,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抓住战略机遇期: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国家,无力也无意继续完成“瓦良格”号项目,并且急需资金。中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航母平台,也避免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其他国家抢先一步。
规避技术封锁: 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财力,直接向一些西方国家购买大型航母或关键技术,也可能面临潜在的技术封锁和政治阻力。买下“瓦良格”号,在某种程度上绕过了这种直接的障碍,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三、“辽宁”号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

购买“瓦良格”号并非简单地“买回来就能用”。整个改造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在航空母舰领域一次系统性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技术攻坚: 为了让“瓦良格”号焕发新生,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解决大量技术难题。例如:
动力系统升级: “瓦良格”号原计划安装的是核动力,但项目中断后,中国根据自身技术能力,为其更换了全新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配套管线和电子设备的更新。
舰载机起降设施: 为了适应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5舰载机,中国对飞行甲板、滑跃起飞坡道、拦阻索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安装了辅助起降的设备,如导引系统、照明系统等。
电子和武器系统: 将原有的苏联时代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替换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更先进的雷达、通讯、火控、电子战等系统。
舰体结构加固和内部舱室布置: 根据新的设计需求,对舰体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包括新增机库、飞行员休息室、指挥控制中心等。
人才培养: “瓦良格”号的改造过程,也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培养了一大批航母设计、建造、管理和操作的海军人才。这些人才为后续中国自主建造航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积累: 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如何解决,都成为了中国在航母建造领域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摸石头过河”。

四、从“瓦良格”到“山东”再到“福建”的逻辑演进

“辽宁”号的成功改造,为中国后续自主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辽宁”号更像是一个“教学舰”和“试验田”,通过它,中国掌握了航母建造和使用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和流程。
随后,中国在“辽宁”号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之上,建造了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的航母“山东”号。
而最新下水的“福建”号,则标志着中国在航母技术上取得了飞跃,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这比“辽宁”号和“山东”号的滑跃起飞技术要先进得多,也更接近世界顶尖航母的设计水平。

总结来说,中国购买“瓦良格”号并将其改造为“辽宁”号,是当时在技术、时间和战略等多方面因素下,最务实、最有效率的选择。这并非放弃自主研发,而是为了在短期内突破航母技术瓶颈,快速积累经验,抓住战略机遇。从“瓦良格”号到“山东”号再到“福建”号,这条发展道路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大能力和决心。

所以,与其说中国“费那么大劲”,不如说中国是以一种高明的策略,成本效益最大化地解决了航母这个棘手的难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果当初真的“自己造”,可能到现在还在设计阶段,或者即使建出来了,也可能技术落后,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JPL,但美国的第一枚和第二枚导弹却是仿制的纳粹德国的V1和V2。下图为华盛顿国家航天博物馆里的V1和V2火箭。钱学森在这两款导弹的基础上,为美国设计出了女兵下士火箭(基于团队对V2的理解,弄了个mini版的)

同期,苏联的第一枚战术弹道导弹R1,也是源自纳粹的V2导弹:

然后钱学森主导的第一枚东风1号,长这样:

东风1号是苏联援助的两枚R1的直接产物,第一枚用于拆解教学,第二枚用于实验发射。钱学森带五院的时候就这么说:虽然R1是个过时产品,但仿制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你们需要学习第一代导弹的原理和制造细节。其实钱学森作为美国仿制V2的团队直接成员,他看不看R1都无所谓,但其他人完全不懂,见都没见过,所以带领团队学习V2和R1是必须的路。

回到航母,原理也是一样的,退一万步说,就算带头的人参与制造过尼米兹也没用,他一个人无法完成这么庞大的项目,所以哪怕是空壳的瓦良格,对我们也是有意义的,少走了很多弯路。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要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买?

一开始就是海军图便宜、想捡漏,于是演了一出瞒天过海、先斩后奏。后面遇到麻烦,国家也只好出手擦屁股。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改造成辽宁号?

买都买了,总不能再拆了卖废铁吧。

第三部分,自己造不行么?

当然行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海军和中船总公司就已经论证过了,造常规动力蒸汽弹射中型航母完全没问题,可当时国家穷啊,航母工程在跟载人航天工程的pk中落败,这事儿就黄了。不然海军也不至于冒那么大风险去买瓦良格。

至于说什么“不买瓦良格就搞不懂航母内部构造”“买了瓦良格少走很多弯路”……这大概就是语言的艺术吧,好让海军独走也显得有那么些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中国为什么不直接自己从零开始建造航母,而是要花大力气从乌克兰手里买下“瓦良格”号,然后费尽周折将其改造成“辽宁”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技术、经济和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的。一、技术断层与“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首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在“.............
  • 回答
    中国发展高铁投入巨资和巨大精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战略决策,背后驱动因素众多,并且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经济驱动与战略考量:1. 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 拉动投资,创造就业: 高铁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基础设.............
  • 回答
    中国足球职业化最初的思路,与其说是源于对足球本身发展的深刻理解,不如说是一次 “形势所迫” 的改革,夹杂着 “追赶潮流” 的意图,以及 “行政主导” 的深刻烙印。在计划经济时代,体育事业很大程度上是国家行政体系的延伸,足球自然也不例外。各俱乐部本质上是国家体制内的一部分,依靠国家拨款维持运营,球员的.............
  • 回答
    库德洛(Larry Kudlow)作为白宫经济顾问,呼吁美国公司撤离中国并承诺美国政府将支付“搬家费”,这一表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背后反映了多重动机和深远的含义。以下将详细阐述:库德洛的提议内容(字面意思与实际含义): 呼吁美国公司撤离中国: 这并非简单地建议企业将工厂迁出,而是带有政治号召和.............
  • 回答
    中国对枪械实行严格管控,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深厚的历史、社会现实以及对国家稳定和人民安全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一、 历史的沉淀:枪杆子里出政权与和平年代的秩序维护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的动荡时期,枪杆子在政治变革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枪杆子里出政权.............
  • 回答
    中国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废塑料进口国,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环境上的压力,甚至牵扯到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过去,看看当时的中国和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首先,中国曾经的“世界工厂”地位是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腾飞,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大量的商品在.............
  • 回答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今天,能源需求如同日新月异的天际线一样不断攀升。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同时又要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中国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且长远的能源发展之路——大力建设核电站。这并非一个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首先,我们得聊聊能源的“刚需”。中国经济的腾飞离.............
  • 回答
    中国保留伞降空降兵兵种,主要基于历史传统、战略需求、军事现代化和国际威慑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必要性: 一、历史传承与军事传统1. 历史渊源 中国解放军的空降兵部队起源于1949年前后,早期曾是解放军特种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空降兵部队在朝鲜战争中执.............
  • 回答
    中国启动土豆主粮化战略,是一个多方面考量的综合性决策,旨在应对当前及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多重挑战。这个战略并非仅仅是将土豆作为一种副食,而是将其提升到与稻谷、小麦、玉米同等重要的主粮地位。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详细阐述其原因: 一、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粮食结构这是土豆.............
  • 回答
    中国和美国这对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充满了合作与竞争,有时甚至表现出对立的姿态。要理解为何会走到这一步,以及为何“携手”如此困难,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经济、政治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历史的积淀与误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美关系就因朝鲜战争而彻底破裂,长达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对双方都.............
  • 回答
    关于中国对动漫作品的审查和管理,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敏感的话题,背后牵涉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说“禁掉那么多优秀的动漫”这个说法,可能有点笼统,但确实有许多国外的动漫作品在中国市场上受到严格的内容审查,甚至无法引进或播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内容审查的“度”与“.............
  • 回答
    中国在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上,确实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调整的过程,其中也包括了对“美式大学教育方法”的借鉴、反思与调整。要理解为什么中国会这样做,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自身的历史背景、社会需求、文化传统以及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一、历史的印记与早期借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大量人才.............
  • 回答
    中国对巴勒斯坦的坚定支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根植于其国家利益、外交政策原则以及国际道义考量。这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让中国在巴以问题上始终扮演着一个相对明确的支持者的角色。首先,我们必须理解中国的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总纲领,它强调国家主权、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
  • 回答
    中国之所以会采取所谓的“超发货币”政策,背后牵涉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考量、历史因素以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维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超发货币”。在经济学中,货币的发行量需要与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匹配。如果货币发行速度远超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可能.............
  • 回答
    中国军队的规模,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很多人会好奇,为什么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如此庞大的军队?而将重心放在裁减人数、提升素质和科技水平上,是否才是更优的选择?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理解。首先,谈到军队的规模,这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考量。中国有着悠久的大国历史,维护国家统.............
  • 回答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宏伟蓝图,月球探测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登陆月球”更是这个宏大目标中最具标志性的里程碑。这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其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到此一游”。首先,我们得理解,登陆月球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它是中国迈向深空探测、成为航天强国的必经之路。.............
  • 回答
    中国公民的个人身份文件上强制标注“民族”项,这背后有着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沿革和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说起,以及在随后的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中,“民族”这项信息扮演的角色。历史的起点:国家认同与团结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巩固国家统一、实现民族团结的历史任务。当时.............
  • 回答
    关于中国为何选择花费巨额资金救助一名患有 MERS 的韩国患者,而非直接将其遣返,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考量,远非简单的“遣返”二字能够概括。这其中既有国际人道主义的考量,也有公共卫生安全的现实需求,更有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略利益的权衡。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 公共卫生安全的绝对优先:首先.............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极刑”,也就是死刑,作为一种刑罚的存在源远流长。从残酷的肉刑到后来的绞刑、斩首,它一直扮演着震慑犯罪、维护统治的重要角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关于废除或限制死刑的讨论从未停止。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倾向于废除或严格控制极刑的使用呢?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社会、法律以及人道.............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事儿,就是为什么中国游戏圈这么拼命地想要做出来一款真正意义上的“3A大作”。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原因可多了去了,而且都挺实在的。首先,得说到“面子”和“里子”。从“面子”上讲,做3A大作就像是国家或者一个行业在大舞台上亮出的“名片”。你看好莱坞拍的那些大片,无论剧情怎么样,光是那特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