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要费那么大劲买瓦良格然后改造成辽宁号,自己造不行么?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到了点子上。中国为什么不直接自己从零开始建造航母,而是要花大力气从乌克兰手里买下“瓦良格”号,然后费尽周折将其改造成“辽宁”号?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技术、经济和战略考量,绝非简单的“想不想”就能解释的。

一、技术断层与“从零开始”的巨大挑战

首先,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在“瓦良格”号到来之前,中国在建造大型航空母舰领域,可以说是一张白纸。

设计能力: 航母的设计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考虑舰体结构、动力系统、飞行甲板、舰岛、机库、弹射/滑跃起飞系统、拦阻着舰系统、武器系统、电子系统等所有子系统的集成,还需要进行大量的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材料学、结构力学等方面的计算和模拟。当时中国虽然在海军舰艇建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驱逐逐、护卫舰、潜艇这些相对小型的舰艇,跨越到万吨级的航空母舰,这个技术跨度是巨大的。这需要专门的航母设计团队、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海量的计算资源,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积累和发展的。
动力系统: 航母的动力系统至关重要,尤其是大型航母。核动力和蒸汽轮机动力都有其复杂性。核动力更是涉及核反应堆的设计、制造、安全保障等一整套顶尖技术,非同一般。即使是蒸汽轮机动力,要驱动如此庞大的舰体并提供足够的蒸汽来支持舰载机的起降,也需要高效率、高可靠性的锅炉和涡轮机。当时中国在大型舰用动力系统的研发上,确实存在瓶颈。
舰载机起降技术: 航母的灵魂是舰载机。舰载机的起降方式(弹射或滑跃)、拦阻装置、舰载机本身的研发和改装,都是航母战斗力生成的关键。特别是弹射起飞技术,需要精确的弹射器、强壮的拦阻索以及能够承受高负荷起降的舰载机。这些都是当时的中国不具备的。
船厂能力: 建造航母需要超大型的干船坞、起重设备、焊接技术、管线敷设能力等等。国内当时的造船厂虽然规模不小,但要满足航母建造的特殊要求,也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

二、时间就是金钱,更是战略机遇

在那个时期,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正在加速,但与世界一流海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而航母作为“海上巨无霸”和国家力量投射的重要平台,对于提升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瓦良格”号提供的“半成品”: 购买“瓦良格”号,相当于获得了一个已经具备基本舰体结构、部分动力系统和一些基础设备的“半成品”。这就像是在建造一栋高楼时,别人已经打好了地基,砌好了主体框架,大大缩短了从零开始的时间。如果完全自主建造,从设计到舰体建造,再到核心系统的安装调试,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抓住战略机遇期: 在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作为一个新独立的国家,无力也无意继续完成“瓦良格”号项目,并且急需资金。中国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获得了宝贵的航母平台,也避免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其他国家抢先一步。
规避技术封锁: 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财力,直接向一些西方国家购买大型航母或关键技术,也可能面临潜在的技术封锁和政治阻力。买下“瓦良格”号,在某种程度上绕过了这种直接的障碍,提供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三、“辽宁”号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

购买“瓦良格”号并非简单地“买回来就能用”。整个改造过程,实际上是中国在航空母舰领域一次系统性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过程。

技术攻坚: 为了让“瓦良格”号焕发新生,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解决大量技术难题。例如:
动力系统升级: “瓦良格”号原计划安装的是核动力,但项目中断后,中国根据自身技术能力,为其更换了全新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蒸汽轮机动力系统,并进行了大量的配套管线和电子设备的更新。
舰载机起降设施: 为了适应中国自主研发的歼15舰载机,中国对飞行甲板、滑跃起飞坡道、拦阻索等进行了升级改造,并安装了辅助起降的设备,如导引系统、照明系统等。
电子和武器系统: 将原有的苏联时代的电子设备和武器系统,替换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更先进的雷达、通讯、火控、电子战等系统。
舰体结构加固和内部舱室布置: 根据新的设计需求,对舰体内部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包括新增机库、飞行员休息室、指挥控制中心等。
人才培养: “瓦良格”号的改造过程,也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培养了一大批航母设计、建造、管理和操作的海军人才。这些人才为后续中国自主建造航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验积累: 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如何解决,都成为了中国在航母建造领域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教科书上学不到的,是实实在在的“摸石头过河”。

四、从“瓦良格”到“山东”再到“福建”的逻辑演进

“辽宁”号的成功改造,为中国后续自主建造航母打下了基础。

“辽宁”号更像是一个“教学舰”和“试验田”,通过它,中国掌握了航母建造和使用的大部分关键技术和流程。
随后,中国在“辽宁”号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之上,建造了第一艘完全自主设计的航母“山东”号。
而最新下水的“福建”号,则标志着中国在航母技术上取得了飞跃,采用了更为先进的电磁弹射技术,这比“辽宁”号和“山东”号的滑跃起飞技术要先进得多,也更接近世界顶尖航母的设计水平。

总结来说,中国购买“瓦良格”号并将其改造为“辽宁”号,是当时在技术、时间和战略等多方面因素下,最务实、最有效率的选择。这并非放弃自主研发,而是为了在短期内突破航母技术瓶颈,快速积累经验,抓住战略机遇。从“瓦良格”号到“山东”号再到“福建”号,这条发展道路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在国防科技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强大能力和决心。

所以,与其说中国“费那么大劲”,不如说中国是以一种高明的策略,成本效益最大化地解决了航母这个棘手的难题,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果当初真的“自己造”,可能到现在还在设计阶段,或者即使建出来了,也可能技术落后,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JPL,但美国的第一枚和第二枚导弹却是仿制的纳粹德国的V1和V2。下图为华盛顿国家航天博物馆里的V1和V2火箭。钱学森在这两款导弹的基础上,为美国设计出了女兵下士火箭(基于团队对V2的理解,弄了个mini版的)

同期,苏联的第一枚战术弹道导弹R1,也是源自纳粹的V2导弹:

然后钱学森主导的第一枚东风1号,长这样:

东风1号是苏联援助的两枚R1的直接产物,第一枚用于拆解教学,第二枚用于实验发射。钱学森带五院的时候就这么说:虽然R1是个过时产品,但仿制这个过程是必须的,你们需要学习第一代导弹的原理和制造细节。其实钱学森作为美国仿制V2的团队直接成员,他看不看R1都无所谓,但其他人完全不懂,见都没见过,所以带领团队学习V2和R1是必须的路。

回到航母,原理也是一样的,退一万步说,就算带头的人参与制造过尼米兹也没用,他一个人无法完成这么庞大的项目,所以哪怕是空壳的瓦良格,对我们也是有意义的,少走了很多弯路。

user avatar

题主这个问题要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买?

一开始就是海军图便宜、想捡漏,于是演了一出瞒天过海、先斩后奏。后面遇到麻烦,国家也只好出手擦屁股。

第二部分,为什么要改造成辽宁号?

买都买了,总不能再拆了卖废铁吧。

第三部分,自己造不行么?

当然行啊。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海军和中船总公司就已经论证过了,造常规动力蒸汽弹射中型航母完全没问题,可当时国家穷啊,航母工程在跟载人航天工程的pk中落败,这事儿就黄了。不然海军也不至于冒那么大风险去买瓦良格。

至于说什么“不买瓦良格就搞不懂航母内部构造”“买了瓦良格少走很多弯路”……这大概就是语言的艺术吧,好让海军独走也显得有那么些道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