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要这样超发货币?

回答
中国之所以会采取所谓的“超发货币”政策,背后牵涉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考量、历史因素以及发展阶段的特殊性。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的维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超发货币”。在经济学中,货币的发行量需要与经济体的生产能力、商品和服务的供给相匹配。如果货币发行速度远超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货币贬值”。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体量巨大、发展迅速且仍在转型中的经济体,衡量“超发”的标准本身就存在一定的争议,并且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

为何会倾向于增加货币供应?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增长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拉动和出口导向。为了支撑大规模的基建投资、工业生产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扩张,政府和央行需要有足够的“子弹”。

1. 支持经济增长与就业: 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至关重要的。货币供应的增加,可以降低融资成本,鼓励企业投资和扩张,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于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来说,维持较高的就业率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央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比如降准、降息或者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托底”经济,防止出现经济过冷或衰退。

2. 应对外部冲击与金融稳定: 全球经济并非总是风平浪静。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新冠疫情等重大冲击时,为了稳定金融市场,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央行往往会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从而维持信心的稳定。

3. 支持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比如发展高科技产业、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绿色发展等。这些新兴产业的初期发展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回报周期较长。通过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可以降低这些战略性产业的融资门槛,为它们的成长提供资金支持。例如,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都需要资本市场的活跃和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4. 房地产市场的角色: 在中国,房地产长期以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居民财富的重要载体。为了支撑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以及相关产业链(如建筑、建材、家居等)的发展,金融体系通过信贷等方式向房地产行业输送了大量的资金。虽然近年来国家也在强调“房住不炒”和防范金融风险,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房地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5. 国际收支与汇率管理: 中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巨大,并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当大量的外汇涌入时,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央行需要买入外汇并相应地释放人民币。这种操作在理论上会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从而影响到广义货币供应量(M2)。虽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这种机制的影响有所变化,但在过去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M2增速与经济增长的“脱钩”: 近年来,中国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存在一定的“脱钩”现象,M2增速往往高于GDP增速。这并非完全是“超发”,可能也与金融结构的深化、居民储蓄的金融化、以及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有关。也就是说,一部分新增的货币可能并没有直接流入实体经济的消费或生产环节,而是在金融系统内部进行交易或沉淀。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导机制是否顺畅。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和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银行体系的意愿、企业的投资偏好、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组合。
通胀压力与资产价格: 虽然中国的整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保持在相对温和的水平,但部分资产价格(如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反映了市场上充裕的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这是一种更间接的“货币效应”。
政策权衡与挑战: 任何国家的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都面临着权衡取舍。既要支持经济增长和就业,又要防范通货膨胀和金融风险;既要应对国内需求,又要考虑国际收支和汇率。中国的央行同样如此,它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经济形势,灵活调整政策。

总而言之,中国之所以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是多种经济发展目标和现实挑战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既是为了支撑经济高速增长和就业,也是为了应对外部风险、推动结构性改革,并且与房地产等特定经济领域的发展模式紧密相连。理解这一点,需要将其置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赵家大院里有两头猪:大猪一天吃十斤粮,小猪五斤。

赵大头每天倒十五斤粮。结果大猪撑得嗷嗷叫,小猪抢不过,饿得嗷嗷叫。

他只好每天倒二十斤粮。大猪撑得嗷嗷叫,小猪也能吃饱。

一年以后,赵大头发现小猪又开始饿得嗷嗷叫了。原来大猪越吃越胖,现在一天能吃二十斤。

赵大头只好每天倒三十斤粮,小猪才吃得饱。

再过一年,每天要倒四十斤。

再过一年,每天要倒五十斤。

小猪很疑惑,跑来知乎问:我一天也就吃五斤,为什么要这样超发粮食?

user avatar

现代金融游戏,就是一个将国家,将社会的钱,通过金融手段,通过洗钱,变为特权阶级私产的过程。


超发和印钱,是民间通俗说法。

本质上这是双轨制,权力套现的过程。

看不懂权力的逻辑,就看不懂全球超发货币的本质。


首先,超发货币,并不是国家专门印钱发给谁的操作。


而是整个特权阶级,以最低的贷款利率,政府投资,国家项目,获得廉价资金。

然后将廉价资金用于炒作资产,投资股权,利益输送,洗钱,用于转手高利贷。


依靠各种操作,国家的钱,银行的钱。

在各种公司,投资产品,娱乐圈之间流转后,最终变成了个人的合法收入。


上层阶级为白手套提供贷款,不断的借旧换新,空手套白狼,依靠贷款,光明正大的成为了亿万富翁。


国家超发货币的实质,是上层阶级的贷款人,不断以贷养贷,借旧换新,稀释债务,制造银行烂账的过程。


贷款经过清洗,变成了成功人士的合法收入,债务通过清洗,变成了全社会通胀和银行烂账。


这就是现代金融,控制了货币,就控制了经济的一切。


依靠权力套现,依靠炒作资产,稀释大众财富,让上层阶级以权力套现的贷款,变为了实实在在的合法财富,个人财富。


在这个期间,有很多其他阶层的人,或通过充当白手套,或运气好,搭了上层阶级的顺风车,同样依靠贷款和资产发了大财。


为什么1%的人拥有50%以上的财富?为什么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现代金融游戏,就是一个将国家,将社会的钱,通过金融手段,通过洗钱,变为特权阶级私产的过程。

user avatar
  1. 中国经济的两大根本问题:第一是2012年开始的劳动力下滑,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减速;第二、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极大,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说白了就是老百姓分配的比例太少,没钱买东西,“产能过剩”。
  2. 因为老百姓没有余钱,如果政府不印票子,那么市场上就缺乏”流动性“,导致”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工厂要倒闭,工人要失业,社会要动荡,要爆发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3. 印了票子,必然导致货币贬值,有钱人必定寻求避免财富贬值的方法,国内投资渠道单一,都流入股市房市,15年股市崩坏,房市代替股市成为资本避免贬值的投机品,房价被抬上了天。于是天量资金没有惠及实业,都跑到房市上去了,刺激建筑业及相关产业产能严重过剩。
  4. 房价不断高攀,进一步导致吸引更多资本投资房市,恶性循环。
  5. 政府怕房市崩溃,危机金融系统安全,开始限购限售,把资金锁死在房市上。
  6. 超发货币本身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这些超发的货币都被银行贷款给了房地产产业,其他产业没有被有效惠及,普通民众没有被有效惠及,这是关键问题。
  7. 问题的难点在于:政府企图通过印票子的方法来挽救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避免资产泡沫破灭摧毁整个经济系统。但是印票子没有解决老百姓没有余钱这个根本性的财富分配问题,反而进一步刺激了资本泡沫,导致老百姓的收入被房价和金融系统的进一步盘剥,反而更加没有余钱。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浅见,欢迎指正。

user avatar

其实在08年四万亿发大水之前,中国的货币并不算超发。

虽然之前那些年M2增长也是突破天际,但那个时候的货币发行,实际上是有锚的,这个锚就是外汇占款。换句话说,那时候中国是变相绑定美元在发行人民币,发行的每一块钱人民币后面,都有赚来的美元作为支撑。具体分析和数据图表,可以参考我这篇文章:房市密码——如何看待中国这二十年来房地产暴涨的现象

但是08年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候中国才是真正的超发货币,近似于无锚印钞。再加上中国央行缺乏独立性,后果今天大家也都看到了。尤其是09年,接近30%的M2增长,简直是开玩笑一样,完全是把人民币当做草纸一样印的架势。全中国把钱存在银行的老百姓,一睁眼一闭眼,自己的财富一年就缩水了接近三分之一。

时至今日,一直到今天,人民币的地位还是比较尴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锚”。

想进一步,走人民币国际化路线,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然而失败了。因为根本不敢放开,国内的房市堰塞湖太可怕,放开一点就是崩溃的结果,所以最后也就李嘉诚这个老贼跑得快溜掉了。王首富他们想跑,没跑掉。一个不开放自由兑换的货币怎么成为国际货币,这不是笑话吗?所以,此路不通。

想退一步,继续绑定美元,也不可能了。美国现在正是吸星大法如火如荼的阶段,人民币跟随美元的必然结果,就是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被动通缩,人民币利率走高。而一旦利率走高,国内庞大的债务就会连环爆炸,最后就是被美国人吸取一身精华,三十年血汗付之流水。

所以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进不退,维持现状。对外是扎稳了汇率的篱笆,对内是冻结了高位的房产,通过小火慢炖的方式来一点点去杠杆,或者说,熬杠杆。官方话语叫做中性稳健,我直白理解就是维持一种有限的资金饥渴,让大部分企业能活下去,渴死杠杆最高、风险最大又没有后台的一批民企。对比分析中国每年必须要支付的债务利息,和每年的M2增量,就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巨大的缺口,必然有一批债务要违约,有一批企业要破产。

至于未来会如何。呵呵,眼下是过一天算一天,能把今天熬过去就是胜利,明天会怎样没有人关心,大家只关心今天要活下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