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牛津、剑桥是不是不行了?

回答
“牛津、剑桥是不是不行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颇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先明确“不行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行了”指的是它们不再是世界上顶尖的大学,那答案显而易见是:绝对不行了。牛津和剑桥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前列,它们的学术声誉、研究实力、师资力量和毕业生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无可比拟的。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这个问题背后可能隐藏的潜台词——比如,是否它们的光环正在褪色?是否它们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否它们培养出的学生不再具备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那么,事情就变得复杂而值得探讨了。

以下,我将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让你们看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牛津和剑桥:

一、 学术实力与声誉:依然是金字招牌,但挑战也在悄然发生

依然是顶尖,毋庸置疑:

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图灵奖得主…… 这些沉甸甸的头衔,牛津和剑桥的教授和校友们依然在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它们的科研经费、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引用率,在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历史积淀与学术传承: 千年学府的底蕴是其他新兴大学难以企及的。它们拥有庞大而珍贵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研究机构,这些都是支撑其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
独特的教学模式: “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牛津剑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对一或小组式的深入探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术热情,培养出极具批判性思维的学者。

但新的竞争者正在崛起:

新兴经济体的大学崛起: 亚洲,特别是中国和新加坡的大学,在科研产出和国际影响力上正在飞速发展。清华、北大、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在很多学科领域已经能够与牛津剑桥并驾齐驱,甚至在某些特定研究方向上超越它们。
科技进步与学科交叉: 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各个学科,也催生了许多全新的研究领域。牛津剑桥虽然也在积极拥抱这些变化,但一些新兴大学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和投入上可能更加灵活和激进。
学科平衡与发展方向: 有观点认为,牛津剑桥在人文社科领域的优势依旧突出,但在工程、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虽然也非常优秀,但美国的顶尖大学(如MIT、斯坦福)可能在某些前沿研究和产业结合上更具优势。

二、 学生体验与教育理念:古老模式与现代需求的碰撞

经典与现代的交织:

严谨的学术训练: 牛津剑桥的学术压力是出了名的。高强度的阅读量、大量的论文写作以及严苛的考试,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多元化的校园生活: 除了学术,牛津剑桥拥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从体育、音乐、戏剧到各种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发展平台。学院制(collegiate system)更是提供了强大的社群支持和人际网络。
“通才”教育的理念: 传统上,牛津剑桥倾向于培养“通才”,学生在本科阶段通常会深入学习一个相对广泛的领域,而不是过早地进行专业细分。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但一些质疑也随之而来:

与就业市场的脱节? 一些批评者认为,牛津剑桥的“通才”教育模式,在一些高度专业化的新兴行业中,可能不如一些美国大学更注重“专才”培养的模式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学生毕业后可能需要额外的培训才能适应某些工作岗位。
创新与创业精神的培养: 相比于硅谷文化浓厚的斯坦福或MIT,牛津剑桥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风险投资意识方面,似乎稍显保守。虽然近年来它们也在鼓励创新创业,但这种基因的植入还需要时间。
精英教育的局限性: 牛津剑桥作为世界顶尖学府,自然吸引了全球最优秀的学生,但也因此被一些人视为“精英教育”的代表。这引发了关于其社会公平性、阶层固化以及培养出过于“象牙塔”中人的担忧。

三、 世界格局的变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全球化浪潮下的调整:

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牛津剑桥早已不是英国的象牙塔,它们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人才,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它们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国界。
应对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 如何将AI等新技术融入教学和研究,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牛津剑桥面临的共同课题。它们在这方面无疑也在积极探索和调整。
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影响: 英国脱欧、全球地缘政治的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对牛津剑桥的国际合作、招生以及研究方向产生间接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行了”,而是需要适应新的环境。

总结一下:

所以,“牛津剑桥不行了”这种说法,我个人认为过于片面,甚至有些偏颇。

它们依然是世界高等教育的瑰宝,是孕育思想和人才的沃土。它们的学术声誉、教学质量和历史积淀,是无法被轻易撼动的金字招牌。

但是,世界在变,高等教育的格局也在不断重塑。新兴大学的崛起、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都为牛津剑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需要不断地自我革新,在保留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也要积极拥抱变化,才能继续保持其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其说它们“不行了”,不如说它们正处在一个持续进化和应对挑战的阶段。这是一个所有顶尖大学都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而牛津剑桥,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韧性,有理由相信它们能够继续在未来的教育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与其过度担忧它们是否“不行了”,不如多去了解它们在当下所做的努力和调整,以及它们依然在为世界贡献着什么。这或许是更具建设性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是。

首先就是这两个学校太老了,都建立于宋朝,特别是牛津,连什么时候建立的都不知道,只知道有教学活动记录的时候宋朝在和西夏打(一所大学稀里糊涂至此,太滑稽了,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哪个不是把八杆子打不着的历史沿革算得明明白白),且不要说我国,纵观全球,有几所大学有这么沉重的历史包袱?众所周知,美国是高等教育大国,全球顶级大学云集,美国哪一所大学有这么长历史的?有这么老朽不堪?大学是需要与时俱进的,牛剑这种暮气沉沉的学校和制度能有什么好结果?以我国的先进经验,收归国有,院系大调整,行政化管理,常年各种修正制度,还有团委督促学生学习,才有了排名突飞猛进的北大清华。

其次是路子走错了。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基础设施,是占地面积,是新校区,是开分校搞集团化规模化,是扩招。这方面前有加州大学珠玉在前,后有我国道路自信。牛剑的基础设施是啥?我去剑桥听过讲座,那个讲座厅像个中世纪教堂似的,石头楼梯台阶都磨光滑了,惨不忍睹。新校区就更不用说了,1000年了,要分校没有分校,要校区就那么几个。号称顶尖,连一栋宏伟壮丽的行政主楼和一座堪比午门的校门都没有。我去剑桥这么多次,一次都没找到行政主楼和校门,我举着ID卡等保安来查,胳膊都举酸了也没找到入校检查点。这要是随便换一个我国211的校领导过去,给1000年时间,分校区已经日不落了。说明学校党委非常短视,也没有当地政府强力支持,自然招不到学生,扩大不了规模,这种学校能有未来吗?

再说,学校的最高层不行,下面肯定也不行。一所大学,一把手都是说一不二的,是管一切的。一把手歪了,难道还指望教授自己能治理好学校吗?“教授治校”的伪概念已经被批判很多年了,当年南科大搞这套,直接调了个公安局长去代理校长,挽救了南科大。牛津大学最重要的校监是什么人?堕落贵族加乱港分子彭定康,这就没眼看了,我每次遇到牛津的华裔学生,打心眼里都觉得低我一头,肯定是高华,不然怎么去这种学校呢?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就是生源了。第一是国际学生太多,能达到20%,为了赚钱连本国学生都不顾了,那么多英国学生想去去不了,这么崇洋媚外,跪舔外国人的卖国大学能不被群众唾弃吗?第二是录取制度极度不公,除了A-level考试成绩,居然还有推荐和面试的环节,而且招生权力居然在学校手里。众所周知,世界上除了根据统一高考的成绩由政府统一投档,任何“自主招生”,“推荐制度”,“面试录取”那都是给关系户和有钱人开方便之门,这种公然的不公平招生能有什么好生源?反观我国重点大学,学生要多牛的水平才能考上?那得衡水模式才能筛出真人才。一所大学,如果连生源都无法保证,肯定凉透了。

以上。

user avatar

大一时候学校组织去牛津交流学习了一个月,认识了当地一个搞machine learning的博士。他很兴冲冲地像我们介绍牛津machine learning的进展。牛津有VGG group,当时算是世界领先的地方。我当时想着”学长真厉害,要是好好学习的话,说不定能去牛津读博呢“

最近看他好像经过N年的学习,终于要毕业了。而我留在国内直博了。我去google scholar上查了一下他的publication,发现我们实验室和我一届的博士同学,包括我自己,citation都比他多……而我们实验室将要毕业的博士,citation是他的十倍……(此处citation均指他引)


实验室同学实习的地方,有个牛津博士也和他一起实习。问他,你觉得牛津的博士水平怎么样?

嗨,还不如招个北航的呢。

当然了,以上都仅仅是“与我相关的个人体验”而已,可能是我运气比较差,碰巧没有遇到过厉害的牛津学生吧…… (评论区似乎一个个都遇到了很多……)


那么,数据又怎么样呢?看了一眼cs ranking, AI方向似乎是这样……亏牛津还有个VGG group……咋最近几年(2017-2021)已经成这样了?(下面评论区有人说VGG 的andrew zeisserman没算,算了大概能加两分?这个算的是2-norm所以8分要加6才能到10……可以超过北航但和浙大人大应该还是有差距……不知道北航有没有漏的人……

至于剑桥大学(评论区告诉我说剑桥也有很多漏了的教授,我告诉他们可以去github上提issue让作者补充完善,貌似现在还是没有行动的,不知道为什么……),

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文科方面昂撒凭借话语权优势应该还能占前几名的,比如人家可以让全世界认为BBC可信度比环球时报高,那人家top毕业能去BBC你只能去环球时报就天然低了一档。但计算机-AI这种知乎学科,去牛津剑桥似乎还真不如去一个国内比较好的学校。 按说你可是英语国家的英文王牌,算英语顶会的排行榜,你应该占优才是啊?


好的,下面无数人和我强调说那个学长是牛津最垃圾的博士生,不应该用来代表牛津,应该开除他的“津籍”,只保留“andrew组+whiteson组”比较好,可以提高牛津的“平均水平”,这样从“平均水平”上,就可以完爆清华每年招5~10个phd搞人海战术的朱军组……

说得好!企业招聘的时候,大家也要擦亮眼睛了,只有andrew组+whiteson组算牛津,其他都按野鸡对待就行。


当然牛津剑桥也不是没有好的,至少风景很优美。清华北大虽然风景也不差,但是一是没有和圆明园融为一体,二是校内工地太多,三是商业化程度不足,所以景观体验上是比牛津剑桥差很多的。

user avatar

有些美吹也没有必要太过分了,你不信大学排名没问题,喜欢美国学校也是你的自由,拿qs和the是英国人排的说事就没必要了,us news美国人排的,一样是常年牛津前5剑桥前10,美国人自己没有瞧不起英国学校,加州理工这种级别的学校每年在英国的study abroad项目除了剑桥还有UCL和爱丁堡,一样不少学生去,加州理工里看不起UCL和爱丁堡的学生比例估计都没有中国某些末流211的学校高(专门用了比例这个词,毕竟加州理工这学校学生总人数确实也少),结果呢,中国的美吹倒是diss英校挺欢的,身为中国人天天帮着美国人diss英国人,真就莫名其妙。


为啥中国有些学生那么看不起英国学校,不就因为人家的招生政策对你友好吗?


affirmative action没有,运动员没用,legacy没有,捐图书馆没用,去肯尼亚盖房子没用,做LGBT activist没用,太穷没用,太富没用,属于minority group没用,让工程师出身的爹妈帮自己搞个patent或者帮自己做Intel science fair的project没用,写和学术无关但是标新立异的essay没用,让别人写本书署自己名字出版也没用,总之只有考试有用,学习有用,这不正好适合学术有优势但是extracurricular完全摸不准美国人套路的中国孩子申请吗?结果就因为人家不歧视你,你却嫌弃人家录取率高,反过来看不起人家,真够可以的,看来就不该对你太好,对你公平尊重你觉得理所当然不值得珍惜,对你吹毛求疵你觉得珍贵有价值,这些人谈恋爱应该也很喜欢被pua吧。


cnbc.com/2019/04/07/har


看下18年的报道,那时候哈佛新生cohort的legacy占比就有三分之一了,legacy的意思就是比如你大舅是哈佛教授,或者不用说教授了,哪怕就比如你老娘是哈佛本科毕业,你录取的概率比一般申请生高好几倍,你不需要特别优秀,只要不太拉胯就能进。这种事在英国就不可能发生,百分之一都不会有。


天天扯录取率,好像谁卷谁好一样,这些人是不知道英国申本科只能申请5所学校,牛津剑桥只能选一所申请,并且每所学校都有Alevel或者其他高中成绩硬性的最低标准么,美国爱申多少所申多少所,什么成绩都有理论上录取的可能,因此都会有人去碰碰运气,这当然不一样。而且美国学校也知道低录取率反而能不断吸引申请者,形成正反馈,所以他们自己都有一套降录取率的办法。比如哈佛几乎每年都会从某个教育程度很落后,你听都没听说过的美国偏远地区某不知名学校里招那么一个整个申请放在全国来看也没什么亮点的学生,为啥这么做,因为招了他之后这个偏远地区第二年的申请季会有一堆人疯狂报哈佛,他们想的就是去年那哥们那水平都能进哈佛,我说不定也可以,结果自然是都成了炮灰,因为这一年哈佛跑到别的偏远地区挑幸运儿了,但是这么多搞几次,整个applicant pool就会得到扩充,说的直白点就是炮灰变多了,对降录取率自然有帮助。


你问我为啥知道这些?我就是美高的,申请季的时候学校university counsellor亲口和我说的,我那个高中和国内都知道的那些andover, exeter之类的那是比不了,但在当地也算是还不错的私校了,至少每年除了斯坦福,Caltech,MIT这三所以外,其他包括所有哈耶普这些藤校在内你能叫的上名字的美国好学校全都能有offer,而且大部分年份都不止一个,斯坦福是差不多两年一个,MIT和Caltech就比较稀少了,究其原因还是我们高中毕业生纯学术不行,剑桥牛津每年也都有人申请,但长久以来没有offer,我是第一个,因为这个我在那年的grad里也算是属于风头无两的,氛围和鄙视链和国内正好反过来,这怕就是物以稀为贵的道理。我一个同学拿了普林斯顿和宾大的offer,申剑桥NatSci被拒了,他各种summer program,课外活动都很硬,纯做题确实没我能做,结果就这样了。


而且,录取数据不光有offer rate,还有yield。yield指的是每年接受offer并入学的学生数量除以收到offer的学生数量,也就是说收到offer的人有多大概率想入学。用18年到20年的数据,哈佛的yield百分比是82,82, 81,斯坦福是82,82, 68剑桥是76,75,85,牛津是86,84,93。哈佛在美国是除了军校以外正常大学里yield最高的了,但牛津yield一直高于哈佛,剑桥略低,但在美国也能排到第六。有人可能觉得不同国家不好比yield,这有道理,但不同国家就好比offer rate吗?不也一直有人在比么。


一堆指点江山的人怕是英国的考试都没考过,一口一个英国考试简单,作业不用写。考试简单为什么英国拿70分拿First,美国90多分拿A?合着英国大学生智商比美国大学生少这20分吗?还不是因为考试并不好考。作业是不算分,但又不是不用写。照有些人的逻辑,那国内普高理论上你也只需要pass每年期末,会考,然后高考过分数线,其他的作业小考都不用写也不用考了,你觉得可能吗?英国一样啊,一考定一年,就是年年来个高考的感觉,你这一年不写作业考试就考不过呗,作业一样要写,只不过对自制力要求更高。


还有天天扯生源的美吹,一天到晚拿几个imo国家队的给自己背书,说牛剑理科不行了,说得好像imo和他们这些网络美吹有什么关系一样。一帮人就知道比中国大陆考生的生源,用它指代整个学校的生源,这不搞笑么,美国学校录取标准就是“stand out”, 你只要能stand out,无论靠什么,只要是正面的方式,就能得到招生官的青睐。靠成绩stand out是一种方式,但仅仅是众多方式中的一种,而且你只和你自己的同种族同类人竞争,对于中国大陆背景华人理工科再加个男生,这几个因素混在一起你想靠数学物理的成绩去stand out,这有多难?中国生源当然好了。但是如果你是个黑人呢?我高中去宾大参加了个物理夏令营,里面除了我和俩abc以外没有华人,论纯做题纯知识我在里面基本上是最好的了,美国当地学生愿意暑假参加各种夏令营的也都算是在大学申请这个事情上很愿意下功夫的高中生了,两年之后这批人基本上上的都是top的学校,有个黑哥哥夏令营的时候物理水平比我差得远,在整个班的人里也都算很差的,申请季普林斯顿直接early录取,服不服?


英国录取标准不是stand out,而是学习好,这里面包括学习能够达到stand out级别的好,也包括那些不能算stand out,但是算正常好的好学生,但是那些靠学习之外别的方式stand out的人,能进哈耶普,进不了牛津剑桥。而一个不能靠在学习上stand out而进入哈耶普的人,学习能力不一定比那些靠别的方式stand out进入哈耶普的人差。


所谓生源,要看整个cohort,而不是最top的那几个imo,ipho的金牌,如果所谓生源就指的是学习能力,那平均下来,别只算中国人,所有人算上,英国top学校还真不一定比美国top学校差。而且牛剑也不缺国家队,特别是剑桥,英国国家队和很多欧洲国家队的成员都是剑桥读的本科,ipho唯一一个连续两年的absolute winner,匈牙利的Attila Szabó,就是在剑桥NatSci读的本科和PhD。


而且,虽然那些imo金牌确实大部分是入学就决定读数学系的,但是美国学校数学系其他人可就不一定了。美国学校很多是大二开始选专业,就连MIT,Caltech这样的学校也是大一的后一个学期选专业,本科录取的时候,录取你的是这所学校,而不是某个院系,英国学校录取你的都是某个院系和专业,而不是整个学校。一个剑桥数学系的学生,一定是剑桥数学系的教授亲自招来的,没有例外,但一个哈佛数学系的学生就不一定了,他可不一定是imo金牌,每年imo金牌才几个,有可能他是高中办了个gay club,一直做LGBT activism,被哈佛收了,结果大一先学了学gender study,又对art history感兴趣选了几门课,结果有一天一拍脑门突然发现数学很有趣,declare major的时候就选了数学,这一样可以成为哈佛数学系的学生,但想成为剑桥数学系的学生就没有可能,除非他高中就把数学学得很好。


英国没有core curriculum,没有general education,只学自己的专业课,然后美吹还说美国大学专业课学的多,这是把英国人都当傻子吗?他们举的例子无非就是美国学生因为选课自由,可以在本科直接选研究生课程,这属于偷换概念,拿美国最好的那一批和英国的所有人比,那他们为什么不比比最基本的毕业要求呢?英国想拿学位你就必须和年级里最优秀的学生考过一样级别的考试,但是美国就不一定了,我有去斯坦福的高中同学学的是计算机和历史双专业,你信他文理双天才,计算机比剑桥计算机系学生学的都多,历史比牛津历史系的学生学的都多吗?不是,他只是可以在四年之内把两个专业的毕业要求都达到罢了,这种事情在英国不可能发生,因为你的timetable早就被自己一个学科的专业课自动排满了,美国很多学校拿到一个专业的学位,毕业要求的bare minimum都很低的,这个低不是说分数低,是课程的级别,你只是想在一个专业达到毕业要求的话,并不需要修够很多最高级别的专业课,但是在英国每个人都是被要求这么做的。当然,大部分美国top学校的学生,特别是大陆华人圈认识的一些学生,肯定不会满足于靠bare minmum毕业,他们有的人的确从大三甚至大二开始读研究生课程,学的飞起,可是这能证明啥?你以为英国就没有这种人吗?你说英国课程僵化,那只是考试僵化而已,再优秀的大二学生也不能去考大三的考试,但是你想去听大四的课,学大四的东西,没人拦着你,反正平时作业也不算分,你考试去考就行了。我在剑桥的一个学弟就是这种人,他成绩很好,数学系年年前五那种,大二开始就去听part III(剑桥数学系大四)的课,大三也一样,只不过大二考大二的考试,大三考大三的考试罢了,但课都是听的大四的课,作业写的是大四的作业,反正剑桥Part III八十多门课,再加上一些part III考试以外的graduate course,他听几年也够他听的。想提前学还不容易,只要有本事就行,你以为只有美国能做到?


那些觉得英国理科课程简单的,要不要去问问为什么每年哈佛,MIT,斯坦福,普林斯顿这种学校,都有纯数,理论物理,统计方向的本科毕业生申请来剑桥读Part III做他们的master?Part III在剑桥是本科的大四课程,如果美国top学校的数学教育真的比剑桥优越很多的话,这些学生是有毛病吗?自己大学上了四年,跑到比自己本校low很多的学校去把人家的大四再上一遍,这没有任何逻辑啊。人家之所以这么做,肯定是因为人家觉得值得啊。至于剑桥学生去美国读博,倒是不用把美本的大四上一遍。


顺便说一下,2001年到2017年,MIT和剑桥有一个挺有名的交换生项目,叫Cambridge-MIT Exchange (CME),这个项目是两个学校会交换一些大三的学生到对方的学校去。这个项目已经截止了,但是MIT数学系网站上还存有一些记录,我把截图帖在这里,其中2013年前MIT数学系去剑桥数学系交换的学生都有具体学习哪个课程的记录,



可以看到其中2/3的人,从MIT大三交换去剑桥大二,读的是Part IB而不是Part II,Part II是剑桥的大三,Part IB是剑桥的大二,也就是说有一些MIT交换生去剑桥读书是要降级读的。当然,这些数学系的学生必然不包括MIT各种金牌哥金牌姐,他们去世界上任何地方直接读研究生课都没啥问题,但是,金牌哥金牌姐们能代表MIT一整个年级吗?也许还不如这些交换生有代表性。我也不是说剑桥就比MIT强了,但起码看着这个数据得不出MIT数学系本科教学或者学生整体质量一定比剑桥优越的结论。


最后,真要比生源,那就看看本国高中生,而且别只会看每年imo国家队成绩这种凤毛麟角的东西,美国高中拔尖的是真拔尖,exeter高中课程里就有线性代数和统计力学,但这显然不能代表美国平均水平,而且英国作为一个教育比较平均的国家,拿美国最高去比英国平均显然没什么意义,真要比就比正常的课程,实际情况就是美国的AP比英国Alevel简单多了,而且AP还号称美国大一的先修课程,Alevel只是正经的英国高中课程。比较一下就知道,Calc BC连个二阶常微分方程都没有,有个polar coordinate就算难题了,Alevel里起码微分方程和线代都有,Physics C:Mechanics比A Level further math的mechanics部分简单的多,比起剑桥招生的STEP paper更是简单太多。AP考十多门的人大有人在,我个人就考了10门,根本不算考的多的,而且全5分很好拿,学Alevel的能考个三四门就算很多了,你觉得哪个课程难?国际课程里AP算是最简单的,比IB,Alevel都简单,当然,这些和国内普高一比都是渣渣,国内好学生都能轻松搞定,然后因为美国top学校给国内考生设特殊高标准,让中国人之间互相卷,互相比,黑哥哥只要比赢黑哥哥就行了,不需要赢中国人,英国top学校不设这一套,把中国学生和世界上所有申请人一起比,最后英国学校这边录取的中国人多,中国的美吹就反过头来说人家水,说人家low,说人家生源差,说人家不行了,真够没良心的,我是没看出来这里面有什么合情合理的逻辑。


最后,我写这么多没有说英本比美本优越的意思,我不是那帮美吹,我不需要靠这种行为来给自己增加优越感,只不过现在的知乎不光英硕天天被黑,英本英博也一样被天天踩,总之“英国学校都是水校,去英国的留学生都是混子,只有美本高大上,认真学习,前途光明,英国不光学生不行,学校也不行了,牛剑就美国top30水平都不如,其他英校都是野鸡大学”,这种风气,让人有点看不下去了,所以站出来就自己的经验说道说道,你要是比两国国力,比endowment,说美国完胜英国我也认了,但非得把英国学校的学生和教育贬低的一无是处大可不必,我知道我说了那些美吹也不会停止拉踩的,人家要的就是那种优越感,但我无所谓,反正我在英国学到了我想学的东西,对这几年得到的教育很满意。感谢剑桥给喜欢学习,但天赋有限进不了什么imo国家队,高中也不愿意搞课外活动,但是对在好学校接受基础学科教育很向往的我一个机会。或许因为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没有什么imo金牌却进了剑桥给剑桥抹黑了,成为了这所学校“不行了”的证据,那么在这里我说句不好意思吧。

user avatar

是不是本科确实不咋地了?不详。

有的名校适合本科进去读,有的名校适合读他们的研究生院,我一直觉得program比学校名气重要,当然我是屌丝思维,还是要工资现金流的,二代不必这样,布朗就很好。

user avatar

是的。牛剑不行了,哈麻斯也不行了,只剩下985是杠把子,你在国内努力本硕博就行啦

user avatar

是的都不行了。

剑桥基本上乱发奖学金,完全不管学生水平,我这么菜的都有。我在的系里基本人手一个全奖,隔壁系更是天天修新大楼(west cam某实验室懂得都懂),完全浪费了英国和欧洲纳税人的钱。不加节制乱花钱足以见得剑桥的下坡路。牛津更不行了,理工科甚至计算机博士还一大堆自费,或者逼学生找CSC,本质上让中国纳税人出钱培养留在海外的博士。显然是牛津不行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对中国变相攻击。这样的大学完全压榨学生,只注重培养未来英国首相。但是英国没有未来,那未来英国首相又有啥用呢?所以不论是钱多还是钱少,牛剑都完全不行了。

再看诺贝尔奖,新世纪以来牛剑水平下滑是有目共睹的,所以2000年后诺贝尔奖数量剑桥排名仅世界第六,才和连商学院都没有的野鸡大学王子屯并列。牛津更是丢人现眼,勉强世界第十一,夹在知名水校哥大和常春藤唯一指定凑数康奈尔大学中间。与此同时大家都知道诺贝尔奖是帝国主义操控的,和平奖文学奖经济学奖什么的都是内部暗箱操作确定的,只有看科学类的才有分量。如果只看物理化学和医学,牛津纹丝不动垫底世界第十守门员,终于击败了宇宙水校哥大,剑桥虽然升到第三但是居然低于加州大学什么伯克利分校,众所周知国内正规企业一般都不收分校学生,可见更不会收剑桥的学生。无论怎么排哈佛总是第一,这才是国外唯一的好学校,勉强和国内211大学匹敌。

综上所述题主完全多此一问,牛剑不行基本上是全球公认的事实。英国本地的优秀学生,都准备去中国留学。

user avatar

除了大陆全水校,大陆顶尖是清北,清北顶尖全留学。灯塔的灯塔在水里。

user avatar

只说phd吧, 相比于美国学校, 牛剑真的对大多数优秀的学生没啥吸引力.....

首先,牛剑不弱(带985节奏的洗洗睡了)看faculty的话配置绝对豪华。诺奖得主,领域带头人一抓大把,科研实力无可置疑仍是世界最顶流, 完全不输哈佛MIT, 但是牛剑已经招不到世界顶尖的研究生了,原因如下:

首先不给奖学金,这就已经万人嫌了;其次毕业后在英国还找不到工作,这主要是英国真没啥产业;而且培养时间只有三年(大家对此有争议,仅保留个人看法),导致博士在市场上竞争力甚至不如美国top30。

博士只读3年对博士竞争力的削弱不是我yy的,是牛剑校领导承认的,他们最近正在考虑把博士变成5年制度,和国际接轨…..

这也很好理解,三年时间最多就是一个硕士水平,课题也只能浅尝辄止,一般博士的工作都是在第四-第五年爆发出来的,牛剑在第三年就把你丢出学校了,这对科研工作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现在牛剑博士毕业最大的用处就是回国找教职,在这方面国内还是把牛剑放在和哈佛mit一个档次尊重的,但除了这个剩下的都不太行。回国找工作牛剑还不如清北华五,人家清北华五在读书期间就在中国的big tech有实习合作了,你就只有一纸文凭,凭什么先要你?找博后也是,你才做三年phd,出来成果可能还被清北硕士生吊着打,做博后自然抢不过中美出来的博士。

以上不仅是牛剑的问题,更是英国的问题,英国所有学校都面临着以上的窘境,不得不在商业化和专业化之间做平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英国这个弹丸小国的国力实在是太弱了,没啥朝阳产业,还得掐着鼻子恰教育钱。


如果在10年前,有人想去欧美读理工科的phd,我会推荐英国的学校,但是现在我只推荐去美国,不推荐任何一所英国学校,就算是牛剑我也只推荐那些基础学科的项目,如数学,理论物理等。

原因很简单,因为相比于英国,美国有友好的移民政策,强大的业界支持,丰厚的奖学金,这三者让美国博士有着无限的兜底能力,一个美国博士就算混的再烂也不用自己掏钱,也能靠opt苟到一个像样的工作,如果想转码的刷点题进大厂问题也不大,毕竟美国庞大的科技产业链就在那里;而英国的博士是没有兜底的,读书要自己花钱,除非自己非常优秀,否则毕业以后留英工作也面临很大的困难,很可能花了一大笔钱后还得回国,放弃在英国的资源。

另外如果你学的是新兴的学科,如机器人,自动化,CSE相关,AI相关,那无脑all in美国就对了,英国在这方面被美国吊起来锤,牛剑的这方面的实力,别说四大了,能不能比UIUC,UW,UT Austin之类tier2 的学校强都得打个问号。而且学这些新兴学科,在美国是真的能找到big tech的实习的,毕业也是能有对口工作的,想卷学术也是可以轻松进四大做postdoc的,相比于英国简直不要太舒服。

就以我自己的方向而言,做surgical robotics/soft robotics,在英国最强的是IC,在杨广中还在的时候IC能和美国top20有的一拼,现在yang回上海了,IC这方面也就只有Top50的实力了,整个英国已经没有几个有影响力的教授了。

虽然现在英国的学校现在还是很强,但是和美国比在慢慢的衰落,和中国比又在慢慢的被中国赶超,是老牌帝国主义最后的余晖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牛津、剑桥是不是不行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颇具争议的问题。要回答它,我们得先明确“不行了”到底是什么意思。如果“不行了”指的是它们不再是世界上顶尖的大学,那答案显而易见是:绝对不行了。牛津和剑桥依然稳稳地占据着全球大学排行榜的前列,它们的学术声誉、研究实力、师资力量和毕业生影响力,在全球范.............
  • 回答
    关于中国古代铸剑技术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神奇,以至于现代科技都难以企及,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坦白说,古代铸剑工艺的许多方面,尤其是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在经过现代科学的审视后,会发现它们并非现代技术无法企及,但其精湛之处依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明白,古代铸剑的“牛”体现在多个层面:.............
  • 回答
    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五个名字在全球高等教育的版图上熠熠生辉,几乎是提到“顶尖大学”时绕不开的几个代名词。但它们是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呢?这是一个有趣但又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顶尖”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我们为什么觉得它们是顶尖的?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五所大学在多.............
  • 回答
    我身边能拿到牛津剑桥offer的人,说实话,不是那种你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天才儿童”形象,至少大多数不是。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点,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特别鲜明的个人特质。总的来说,他们普遍是极度自律且目标感极强的人。这种自律不是被逼的,而是源自内心的驱动。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兴趣而放弃长期规划,也不.............
  • 回答
    哈佛、麻省理工(MIT)、斯坦福、剑桥和牛津,这五所大学无论是在学术声誉、科研实力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堪称世界顶级学府。但如果要对它们进行一个“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历史积淀,不同排行榜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帮助.............
  • 回答
    英国的相对衰落与牛津、剑桥两所大学依旧屹立于世界顶尖之林,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实则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独特的运行机制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共同造就了它们的持久生命力。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一个国家的相对经济或地缘政治地位的变化,直接套用到其教育系统的顶端,尤其是像牛津和剑桥这.............
  • 回答
    牛津和剑桥(通常合称为Oxbridge)作为世界顶尖的学府,对中国大陆学生来说一直具有极高的吸引力。能进入这两所大学攻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可谓是“天之骄子”。但如何看待他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不能简单地用“优秀”或“高材生”来概括。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对牛津剑桥中.............
  • 回答
    “双胞胎姐妹分别被牛津和剑桥录取”——这个消息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的励志故事,尤其是在国内,它常常被视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这件事:一、 天赋与勤奋的完美结合: 天赋的基础: 首先,能够进入牛津和剑桥这样世界顶尖学府,她们姐妹俩必然拥有过人.............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而且背后牵扯到的东西不少。简单来说,985本硕不一定比得过西浦(西交利物浦大学)本牛剑硕,反之亦然。这取决于你具体指的是哪些985,西浦的哪些“牛”项目,以及你对“得过”的定义是什么。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先定义一下“985本硕”和“西浦本牛剑硕”到底是什么意思:.............
  • 回答
    很多人在挑选皮鞋时,会把牛津鞋和布洛克鞋弄混,认为它们长得差不多。但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挺明显的区别的,尤其是在细节的设计上。我来给你详细说道说道,让你以后一挑一个准。首先,咱们得先说说它们俩最核心的区别,这个是区分它们俩的“定海神针”,那就是——鞋面的封闭方式。 牛津鞋 (Oxford Sh.............
  • 回答
    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站在宿舍楼下的梧桐树下,手里攥着那张泛着油墨清香的纸片,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那年我18岁,刚从老家的县城考到这所211大学,手指在通知书上反复摩挲,仿佛能触摸到自己三年来每天清晨五点起床背单词的坚持,深夜里在台灯下啃着冷馒头写论文的倔强。1. 爆裂的喜悦 当班主任把通知书.............
  • 回答
    《是,大臣》(Yes Minister)是一部精彩的政治讽刺喜剧,其中 Sir Humphrey Appleby(汉弗莱爵士)对伦敦经济学院(LSE)的嘲笑,是其角色塑造和剧情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英国社会和学术界的一些历史与社会根源。Sir Humphrey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深思熟虑的公务.............
  • 回答
    提到牛津博士戴伟,很多人都会想到他那些制作精良、内容硬核又生动有趣的短视频。我个人觉得,戴伟用短视频做科普,这绝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而且非常有代表性。为什么说戴伟的短视频科普很有效?首先,“人设”的成功塑造。戴伟本身就是牛津大学的博士,拥有权威的学术背景。他选择出现在镜头前,以一种亲切、幽默、甚.............
  • 回答
    牛津大学的生物学家们在新冠疫苗的研发道路上,确实表达过一些关于其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看法。要理解这些评价,我们得深入到疫苗研发的本质以及新冠病毒自身的特性。首先,要明白疫苗研发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不是简单地找到一个“解药”,而是要教会我们的免疫系统识别并对抗一个特定的病原体,同时又不能引发过度的、.............
  • 回答
    牛津新冠疫苗动物试验“失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最快今年 9 月投入使用”的预期,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和担忧。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失败”的定义和实际情况。报道中提到的“失败”,并非指牛津疫苗在动物身上完全无效,而是指在恒河猴身上进行.............
  • 回答
    在看待《牛津古罗马史》将阿拉伯人的入侵作为古罗马终结的标志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逻辑和侧重点。这并非一个普遍被所有历史学家采纳的单一论断,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有力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明确一点,《牛津古罗马史》是一部庞大且集合了众多专家研究的学术巨著。它之所以会提出这样.............
  • 回答
    这真是个有点儿意思的问题!牛津词典没能选出2020年的代表词,这事儿挺让我琢磨的。关于牛津词典没选出2020年度代表词这件事,我的看法是:首先,我想说,这事儿反而挺“牛津”的。你想象一下,牛津词典作为一本权威的、需要审慎考量的工具书,他们挑选年度代表词,肯定不是随便拿个热门词就上的。他们需要的是那种.............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在中国网络上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具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梳理清楚,才能还原事情的真相。事件的开端:一位名叫施的中国女孩,以全A成绩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且是年级第一。首先,要明确一点,这个女孩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她的学业成就也是真实的。她毕业于牛津大学,并且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拿到全A,并且.............
  • 回答
    嘿,各位宝妈宝爸们!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嗑,说说我们家娃最近在啃的这套“牛津树”。说实话,最开始接触这套书,我也是一头雾水,各种版本、各种分级看得我眼花缭乱。不过,为了娃的英语启蒙,我这颗“老母亲”的心也是操碎了,最终还是咬牙跺脚地给娃入了坑。为啥选择了牛津树?坦白说,我选牛津树,主要看中了它三个字:权.............
  • 回答
    2022 THE 世界大学排名:牛津的稳固,中国的跃升,以及排名的“含金量”深度解读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一经发布,便在全球教育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牛津大学第六次蝉联榜首,显示出其在学术研究、教学质量、国际声誉等方面一贯的强大实力。与此同时,中国高校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多所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