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言论?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言论,可以说是近期学界和公众舆论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 郑文锋的争议言论核心内容

郑文锋副教授在2023年下半年,尤其是在一次关于“中国古代技术史”的讲座以及后续的媒体采访中,抛出了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其核心可以概括为:

质疑四大发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并没有像传统观念那样,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划时代的影响,甚至认为其贡献被夸大了。
强调技术的“社会性”和“应用性”: 郑文锋更侧重于技术在现实社会中的传播、应用深度和广度,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变革。他认为中国的四大发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应用范围和影响程度有限,尤其是在西方近代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其作用显得微不足道。
批评对四大发明的“民族主义式解读”: 他认为对四大发明的歌颂,很多时候被赋予了过多的民族主义情感色彩,忽略了技术发展本身的复杂性和全球性。他认为这种解读方式可能阻碍了对中国古代科技更客观、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新的历史叙事框架: 他似乎在试图构建一种新的中国技术史叙事,将研究的焦点放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术本身的“发明”上。

二、 争议的爆发与各方反应

郑文锋的言论一经传播,立即在学术界和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主要有以下几种反应:

支持与赞同:
部分学者: 一些持相似观点的历史学者,特别是那些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科技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对郑文锋的勇气和观点表示赞赏。他们认为郑文锋触及了一些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并推动了对传统叙事的反思。
部分网民: 一部分网民也对“四大发明”的被过度神化感到厌倦,认为应该有更理性的历史观。他们支持对历史进行“去神化”和“去民族主义化”的讨论。
批评与反对:
主流学界: 大部分历史学界、科技史学界的主流学者,对郑文锋的观点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和批评。他们认为:
史实不符或断章取义: 批评者认为郑文锋对四大发明的传播和影响的描述存在事实上的错误,或者选择了性地采信某些史料,忽略了其他重要的证据。例如,指南针在航海领域的应用,火药在军事上的革新,造纸术和印刷术对文化传播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都是有大量史料支持的。
“标准”的设定问题: 很多批评者认为,评价一项技术的影响力,需要考虑到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明背景。不能简单地用近代工业革命的标准去衡量古代的技术。四大发明在各自的时代,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民族情感的伤害: 许多普通民众和一些学者认为,郑文锋的言论带有“虚无主义”色彩,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历史贡献的否定,触犯了民族情感。
学术研究的方法论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郑文锋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例如过于强调“负面影响”或“局限性”,而忽视了正面作用;或者将技术的影响力与经济或军事实力直接挂钩,而忽略了文化和思想层面的影响。
媒体与官方: 一些媒体和官方机构也对郑文锋的言论表示了谨慎或批评的态度,认为其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争议,影响国家形象。
进一步的讨论与反思:
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深化: 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郑文锋的言论无疑将中国科技史研究推向了公众视野,也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如何更客观、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真实贡献和影响。
民族主义与历史叙事: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处理民族情感与客观历史研究关系的广泛讨论。

三、 郑文锋言论背后的学术语境和潜在问题

要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争议,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学术研究的范式转型: 近几十年来,国际学术界对技术史的研究,越来越强调技术的“社会建构性”(social construction of technology, SCOT)和“技术系统”(technological systems)的观点。这种研究范式不再仅仅关注技术的“发明”本身,而是更关注技术是如何被发明、传播、接受、使用以及被赋予意义的。它强调技术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互动。郑文锋的某些观点可能是在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下进行探索,但其表达方式和结论可能过于激进,未能充分照顾到传统的史学观点和公众接受度。
“四大发明”叙事的形成与演变: “四大发明”作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代表,其概念的形成和推广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过程。最早提出和系统论述四大发明对世界影响的,是中国近代科学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对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论述,其著作对提升中国科技史在世界范围内的声誉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四大发明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一个标志性叙事。郑文锋的观点,实际上是在挑战这个长期建立起来的叙事体系。
民族主义在历史认知中的作用: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民族主义情绪在历史认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国家重要的历史成就,人们往往带有更强的民族自豪感。任何试图“否定”或“贬低”这些成就的言论,都容易被视为对民族情感的伤害。郑文锋的言论,恰恰触碰到了这个敏感地带。
学术自由与言论边界: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学术自由和言论边界的讨论。在大学校园和公共领域,学者是否有权提出与主流观点不同的、甚至具有颠覆性的观点?这种观点在传播过程中应该受到何种约束?如何在保障学术讨论自由的同时,避免误导公众或伤害民族情感?

四、 审慎的评价

看待郑文锋的争议言论,需要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1. 承认学术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 学术研究的进步离不开不断地质疑和反思,包括对既有范式和传统认知的挑战。郑文锋的观点,无论最终是否被学术界广泛接受,都可能推动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深化,促使我们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历史。
2. 注重研究方法的严谨性: 任何历史研究都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基础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之上。在评价郑文锋的观点时,需要仔细考察其引用的史料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全面考虑了历史的复杂性。
3. 区分学术讨论与情感表达: 学术讨论应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础,尽量避免被过度的情感色彩所裹挟。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也需要区分其历史贡献与现代标准。
4. 理解传播的复杂性: 媒体和网络传播往往会放大和简化某些观点,使其脱离了原有的学术语境。郑文锋的言论在传播过程中可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导致公众对其的理解出现偏差。

总结:

郑文锋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言论,是一次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历史叙事、民族主义以及学术自由的复杂讨论。它暴露了在历史认知上,科学研究与公众情感、传统叙事与新理论之间的张力。在评价这一事件时,我们既要鼓励学术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也要注重研究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审慎性,避免简单化地对立或否定。最终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开放和理性的讨论,不断深化我们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学生爱不爱国我不知道,但是看截图,这个教授显然是所谓的“逆向民族主义者”,你们如果在别的问题下敢这么说,是要被批倒批臭的,甚至,我相信在这里力挺教授的人也会选择去疯狂输出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这里大家或多或少都要为教授辩解两句呢?为什么没人敢在这里疯狂输出教授呢?

因为诸位很恐惧,看到了未来,而这个未来,是不可避免的,你什么都做不了。

墙头草是不能永远做下去的,从该教授的遭遇来看,未来是哪一种已经不言而喻了。

与此同时,另一个地方的人,已经提前感知到了这种变化,于是变得无比愤怒。

user avatar

想起有次易中天去做节目,有个胖乎乎的学生,一会叫嚷他不务正业,一会又叫嚷自己要去美国了,沙雕到让人无语(可能是节目需要,让他办蠢争流量,也可能是真情流露,不知道)。人家务正业还是不务,有人家上级领导,关你屁事?这都什么年代了,出国还要拿出显摆?我是真的无语……

这截图下的学生也是,水平眼界表达认知让人无语,唯一让人感动的就是勇气,那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方舟子质疑,人家再不济留美博士,受过专业的训练,你们质疑……应该先质疑自己为什么上大学了,搜索网站还不会用。

user avatar

从头看了三遍,大夏天的让我冒了一身冷汗。

咱先理性探讨一下。

四大发明本身就带有宣传色彩,去深入了解一下四大发明的历史轨迹,应用与影响。就能发现四大发明没有我们上学时候学的那么传奇和伟大,其中有众多的演绎和争议。

包括地动仪去了解一下没?这类的文章和学术专著数量极丰,不是百度和微信段子可比的。

你们老师强调大家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要求从学术角度出发,有细节,有数据,有引用,言语可能略有一点激烈,有什么问题?写论文随便糊弄,百度扒一篇就行?

言语有点点的不妥(为配合评论说这是偏颇,换说法,他的言语过激,态度恶劣!),可从何谈起的侮辱?你们知道这两个字分量多重嘛!

如果要求创新,要求用学术训练学术思维进行思考,就理解为对学生的不尊重,对权威的侮辱,那你们这个学真的是白上了。

严谨治学,合理质疑这种学术思想,你们别说领会,摸也别摸了!

你们能质疑老师的权威,不错啊!好啊!对学术观点有争议,好啊!鼓励啊!争议探讨这是进步和学习的过程啊!太好了啊!

可是怎么就不能质疑成文的权威呢?如同质疑老师,不容质疑的理论和权威变成了强权,值得打倒。可怎么就把对老师的学术质疑变成了人身攻击和扣帽子呢?

教育门第不是你们时时呐喊的不公嘛,怎么又成了你们主要攻击的方向!其学术成绩你们查证了嘛?

好!就算是这老师教育门第和学术成就不足以当你们老师,乃至他是个学术不端的垃圾,跟学校反映,跟教育部反映,更改课题,更换老师行不行,老师态度有问题,找教务处啊,找学校啊,都没用,这个反馈链条的证据实锤拿出来在上网啊!那才叫网络治校呢!舆论和争议也不是现在的状态。

现在是什么?我不敢不想更不愿意用“构陷”这么冷酷残忍的词来说目前的倾向。

而且这些都是应该在之前就做的,怎么就抓住这么个莫须有迫不及待的就上网攻击了?!

从你给的有限截图里,老师表现的是负责。希望你们学点方法,多思考,多开阔思想,这就能上纲上线的扣上大帽子,高喊要打倒学术权威了?那是不是用制度和规矩要求你认真学习的学校是干涉人身自由,那你们上什么学!

这真的是老师所说的浪费生命。

这句无奈的话是你们的行为伤害并打击了他的教学理想!

大学氛围现在被社会诟病,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多少勤勤恳恳希望教学生点有用东西的老师,就是被这类抓着一点小毛病上纲上线闹的心灰意冷。

我媳妇刚在大学任教时无论授课还是论文,那真的是尽心尽力,殚精竭虑。

直到带一批毕业论文时,一个从来不上课,不动脑子,直接百度论文连标点和格式都不改的来大学度假的学生,指导了几次后,居然在微信微博上公开辱骂老师各种污言秽语,学的那点字全都用在骂街上。这事在学校闹得满城风雨,我媳妇哭了一场,然后都不是佛了,而是丧了。

她本来热烈燃烧的教学理想,希望对学生负责的真诚,彻底的被部分无耻无知的学生用恶意浇成了冷灰。

你告诉我这种学生怎么教,怎么引导。

我也是,我离开高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发现你希望让学生学点东西的努力,对有些学生来说是在给大家找麻烦,你的认真负责会被利用,被无视,甚至被敌视。

真的,这是我最近看到的最让我不寒而栗的一个帖子。

分割线.........

有朋友讨论我带有主观情绪,分析不客观。在唠几句。

咱这么说,任何矛盾都是双方面的,这个老师肯定有他的问题,但是我说的是题目表达出来的引导性和扣帽子倾向。

如果题目是说这个老师学术不端,对学生引导指导不足等等,我完全理解。有各种渠道,收集证据链在上网来,那才带劲呢!那才叫石锤。

真不至于微信上几句话就开始上网攻击,不在合理范围内的问题解决,都会让问题扩大还解决不了问题。

难道就是要让老师一直战战兢兢?现在高校老师已经在薄冰上行走了,这一点风吹草动就要面临网络攻击,怎么教书?更别谈什么学术。或者老师不负责,你们随便,抄,扒,糊弄都行就妥了?

这种扣帽子倾向,网络引导心态,才是让人恐怖的根源。那任何的矛盾是不是都可以用断章取义的网络暴力来解决?网络本就是个极易变舆论环境,任何刻意的引导都会让事态扭曲,造成更大的伤害。

这事儿闹到最后,无论真相如何,怎么解决,都是对学校声誉和老师信心的破坏。

在冷静一下,这事儿过了以后,参与了这个事儿的学生们,心里也会少点什么。

这才是最可惜的。

分割线.........

没想到也没什么意思的三更。不少评论和私信让我又想絮叨两句。

本来以为这事儿过去两个月了,网上舆论风口过去,学生们合计思考一下,学校等着舆情结束,内部调查一下,就内部解决了。没想到这几天又被翻出来,因该名老师被处分。


其他各种聊天截图网上流传不少。

这个变故让我无语了很久,心里发凉。无论学生们到底是扣帽子构陷还是无意为之,老师是吃了瘪。不说教学生涯的结束,至少是巨大倒退。

评论区一直吵的不可开交,私信里各种口吐芬芳,不用猜也知道是哪些人。

只回了一条,没删任何评论,尽量只做壁上观多思考一下,什么是自己认为的正确,也希望参与者能想一下。更因为接受合理质疑理性探讨各自保留,没什么不对。

也早说的明白,很多事儿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包括参与者,也是一样。

应该尽量让他在原范围和规则里处理,这也是有限自由和合理争议的基础。

现在成了这样,两个月前说参与者心里都会少点什么的状态成了定局。

对参与此事的学生,包括评论区里争吵骂街讨论教养的朋友就剩下两句话。

教养和道理是留给有教养讲道理的人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和他人,这世界和他人就怎么对待你。

user avatar

不论师德,不论这个老师的观点对错。一群学生觉得自己抓到了符合现在舆论造势条件后,就来知乎上争先恐后地批判,无论是自己回答下对他们老师的,还是对其他不同意见的人。

不让写四大发明,就被扣上了这样一顶帽子,你们难道不算小将?这个老师再美分,也比不上你们一直以来的傲慢和想利用舆论迫使对方低头的嘴脸有趣


发一下评论区里面对利益相关同学或网友的回复:

我现在偶尔看到有些目的性及其明确,罗列自己认为的罪状,目的是搞垮一个人的帖子特别害怕。我原来是生气,现在是害怕,这些大学生怎么成这个样子了?

正确的做法,我认为应该是报给教务处,请求销课,或报给管理教学的负责人,而不是发到知乎,微博,人言可畏,三人成虎。


我提供一个令我胆寒的例子吧,本人某211在读,当时一个学校属共青团中央的学生媒体发了个贴,用语:“台湾省”。某同学可能略杠“没见过说台湾省的”“就见过台湾岛”,该同学态度坚信领土完整。但他的评论被公然挂在媒体上,被渲染成不爱国,更有评论者用对台独的言论进行网络暴力针对此同学。着实令我在屏幕前生气的瑟瑟发抖。后来竟逼的那个同学道歉措辞不当。该媒体公号大度谅解。

你们现在身处互联网浪潮里,与先前不同,奔驰女车主在上面维权合理,第二个便有私心。翟天临与一些教授资历被捶,你们因公选课冲突,第一想到的便是查清这个人的履历有否问题。你们张牙舞爪挥起棍棒,是想打倒谁

user avatar

这些个学生真是有点无事生非的感觉;

我觉得这位老师就是说话难听,

但是思想内核没有错啊----

任何单个发明成果

只有在完整的科学体系下才能发挥作用。

有人说没有发明印刷、造纸会怎么样,

如果中国人没发明这些,

那么其他的国家照样会探索。

就像黑火药威力不足,

最后发明了苦味酸、无烟火药一样。

印第安人培养出了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高产作物:



红薯、土豆、南瓜还有玉米等等,

没有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照样养活不了几个人,

最后只能国破家亡。

我很反对这些学生对郑教授上纲上线戴帽子,

大学一定要有学术氛围,

一定要明确学术争鸣和政治正确的界限。

我看到有回答说郑教授一言堂,

这些学生何尝不是呢?

电子科大是一所很不错的大学,

郑老师要求学生们多一点思考的角度,

这对学生的思维学术能力都是有好处的。

真正的学者,

就是能容得下不同的观点,

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判断。

四大发明算不算创新?当然算!

问题是一所双一流大学的学生,

写一篇论文却用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事,

是不是有点掉价呢?

如果真正上升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关于四大发明的作用研究浩如烟海,

是博士生的研究课题了,

我觉得一般本科学生

在这个领域的确写不出高质量的东西。

我有个建议-----

真要写四大发明的同学,

敢不敢把写出来的论文拿去查重?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有了一个学校的处理结果,今日上了微博热搜。



我的个人依旧是,如果单论这个老师群内回答态度、上课态度、踢学生出群给零分成绩,是有违师德;但是他个人对于四大发明算不算实质创新,什么是创新的观念(这算是贬低吗?),和师德有和关系?我承认四大发明是中华文明中的瑰宝,但是解读它的实质和思考创新实质,伤害了民族自尊了吗?


提一个个人的小建议吧。建议提问者修改题目,不要使用有导向性的、寻求支持的问题(问题本身想问大家对侮辱行为怎么看,事实却变成大家在讨论是否存在侮辱),这样只会引战。而应该把讨论重点放在这个老师对于创新的认知和课堂教育中是否存在“一言堂”,拒绝和学生讨论,将“异己”观念排除出去(挂科、不允许交作业),以及这个老师本身是否存在学术不端问题。


原答案

首先,从聊天记录中,并没有看到“侮辱”的事实,私以为问题用词导向过于明显。四大发明并没有给中国本身带来巨大生产力是事实,这位副教授没有颠倒黑白。阿里的支付宝和淘宝模式有PayPal和亚马逊的引导,部分人认为并不是属于阿里的创新也情有可原(当然阿里也是有相当多自己的技术创新的)。这些都是事实性的东西,单看这聊天记录,谈何侮辱。冠以“侮辱”之名,也许是需要热度,也请三思。

其次并没有上过这位老师的课堂,对于一些其他回答提出的现象并不了解,并不排除老师有“美分”的嫌疑。另外青年对国家有信心和期望,是好事情,但也得认清一些事实。然而盲目说这些青年是“红卫兵”实在太过分,同时教授对于课堂一言堂处理态度、踢人以及不让交作业也是存在问题的。

user avatar

就因为说了这样的话,被停课两年???

7月16日,电子科技大学发表声明,认定郑文锋有师德失范行为,并取消其教学工作,停止研究生招生资格,期限为24个月。


除非这老师还有其他过错,否则光看聊天记录,我觉得学校处理不公平(如果这老师还有其他劣迹,那就另当别论,但是从目前的新闻里看不出来)

所以目前为止我很同情那位老师,以及对这些学生表示谴责

让我想起了无数次我在知乎上被评论区杠精扣帽子的经历。。。



这段对话要结合实际课程来看,但是老师的课程讲了些什么我并没有听到,所以无法做出十分明确的判断。


但是从对话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1.老师认为在第一节课已经说明白了什么是创新,创新应该是一种有理有据的科学行为,而他认为四大发明不属于这一列。或者说,四大发明虽然有其价值,但还不够【科学】,并不值得写论文分析。(我赞同这一点)


2.老师在对话里解释了自己不是在侮辱四大发明,而是他认为以上原因,不允许在论文里写四大发明。(我理解这一点,另外我觉得,这种论文里写四大发明,也太没有创新了吧,可能每年这个课题百分之八十的人第一想到的就是四大发明,但老师说的对,固守老祖宗的东西,反反复复炒冷饭,对你自己理解创新有多大的意义?对现代科学的创新又有多少应用指导?

至少从这一点来看,这老师不是在糊弄学生,他要是糊弄,他完全可以让你们都写四大发明,你们轻松,他也轻松,何必像现在这样给自己找不痛快?)


3.学生不停的在扣帽子,妄图给老师扣上美分,侮辱四大发明,学术水平差,点名爱点女生等帽子。而这些罪名从对话来看都没有实际的证据。


4.老师的语气确实不太好,一开始就没有耐心,反复的怼学生没有认真听课,连课上说过的话都不懂。(我理解这一点,如果我在某个回答里明明说清楚了,评论还老是问,我也会很烦,何况这应该是课外时间,老师其实没有义务重复一遍课上说过的内容)



结论:

我并不知道前面的事,不了解事情的全过程,所以双方对多少错多少,不好说。也许,这个老师之前的讲课并没有说得很清楚明白,也许他的教学水平很差,这些我都不知道。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些学生的表现,不是一个学生该有的表现。就算老师教学水平差,你觉得学术水平不够资格教你,你应该做的也是投诉到教务处,而不是毫无凭据的扣帽子,人生攻击。

user avatar

谨对心机如此重,手段如此毒,如此自私自傲还逻辑错误的学弟妹感到惭愧。

user avatar

第一次在知乎上站老师立场。这届学生可太红又专了



===

更新:去掉了校方和官方

user avatar

这是又回到了大字报,忠字舞的年代?公然侮辱四大发明?这又是什么新罪名?

user avatar

极其恐怖!我差点以为穿越到1969年的知乎。

来知乎的匿名举报者提供的“罪证”里的,郑教授表现的也是意外的素雅随和。

郑说的很明白,要求的创新题目是指“科学的系统过程”,四大发明不属于这个定义。

这个表达非常正确!

以火药为例,本身是炼金术的副产品,无脑配着烧,烧出这么个东西。然后也没有去研究出得到这么个东西的原理是什么,没有沉淀出一条化学公式一样化学科学的方法论。仅仅记住了配方流传下来。这当然不是“科学的系统过程”。

实际上,宣传四大发明强调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智慧是广义的,技艺的积累也是一种智慧,而四大发明的上限就在技艺层面。活字印刷本质上和把象牙雕出镂空环是一码事,重在一个“巧”字。这有什么科学?木头雕出字版能印字,排列组合能印文章,科学性在哪里?石器时代的人也想得出,古巴比伦的滚刷印章原理是一样的。先进性在于手艺,工艺技巧的精妙。都想得到没什么科学前提,但是中国工匠活儿好,先做出实用产品,厉害在这里。

但这都不是重点,电子科技大学的部分学生尚不成熟,对概念的理解不同和老师争辩下,也是正常的。重点是这帮学生事后的手段。

看看我们电科大同学发布的指控——“郑文锋公然侮辱四大发明”。

构陷之手法何其毒辣!扣乳化帽子何其娴熟!

而导火索仅仅是写得论文被判不符论题不爽,又是何其简单。

鸡毛蒜皮的小事,回头就上纲上线贴反歌名帽子求助政治力量把老师一脚踩死。请问电子科技大学的 @Alpha Ke 们和五十年前的前辈有什么区别?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前辈们好歹贴在校内,这帮鸡贼小人跑出去贴知乎上赚一个信息差,愈发等而下之。

终于,这些年的努力没白费,红卫兵隔了五十年又回来了,后面就是看这个国家会不会回去?

我想,我希望,不至于此。

user avatar

1.“中国古代没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个论断真的是非常大胆,这是一个全称判断,“中国古代”起码三千年以上,居然“没有实质性的创新”,那我甚至都不知道中国古人是如何从茹毛饮血进化为铸造青铜器的文明的。当然,也许这么大的进步在这个老师看来都不是“实质性”的。但是,这样的话,“实质性”又是什么意思呢?也许这个老师认为这些技术都是从埃及传过来的。没有给什么合理的解释,所以我们也不知道这么大的结论是怎么论证出来的。

2.四大发明“在世界上都不领先,也没形成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协作”,这是我无法理解的。看一页宋版书:

宋朝图书出版业极其繁荣,虽然历经八九百年,存世的宋版书仍有数千种,且因其印刷精细美观而极受藏家追捧。既有儒家,历史,佛教,文学的经典,也有数学,医学,工程著作。当时的社会识字率也提高了不少,出版业的繁荣功不可没。这也不是“事实上”的“生产力或协作”?

如果造纸术“在世界上不领先”,那么“在世界上领先”的,显然是同期其他的书写载体。为什么我们现在出书要用纸,而不是用世界上“领先”的龟甲,竹简,泥板,羊皮,草席(所谓“纸草”),贝叶,或者绳子(奇普)呢?这又是无解的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郑文锋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言论,可以说是近期学界和公众舆论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郑文锋的争议言论核心内容郑文锋副教授在2023年下半年,尤其是在一次关于“中国古代技术史”的讲座以及后续的媒体采访中,抛出了一些颠覆性的观点。其核心可以概括.............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真是闹得沸沸扬扬的,尤其是在电子科技大学这个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里,发生这种学术圈内的事情,更引人关注。咱们先得把事情捋清楚了。核心就是,电子科技大学的郑文锋教授因为一些原因被停职了,而导火索据说是一部分学生向学校反映的情况。关键在于,这部分学生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就牵扯到.............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年轻教授刘明侦即将当选副院长一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情的出现,触及了当下教育体制、人才选拔机制以及社会对年龄和能力的普遍认知等多个层面。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和看待此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年轻人才的崛起与挑战 刘明侦的履历与成就: 首先.............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锋老师因“四大发明”言论被禁课两年一事,是一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事件本身、相关人员的言论、学校的处理方式、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背后可能反映出的深层次问题。事件梗概回顾:根据公开报道和相关信息,电子科技大学郑文锋老师因在课堂上发表了涉.............
  • 回答
    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一群男生看着女生淋雨坐视不管”这个现象,我的看法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校园轶事,它触及到了很多关于人性、社会责任、群体行为以及性别议题的深层东西。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回到事件本身。 假设场景是这样的:在一个下着大雨的日子,可能有几位女生在校园的某个.............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教室显示屏内容被疑似印度留学生篡改一事,着实让人感到诧异和不适。作为一名对教育公平和国际交流抱有期望的普通人,这件事让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尽量详细地表达:一、 事件本身性质的严重性:首先,无论篡改的目的是什么,这种行为都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的教室显示屏是传递课程信息、课堂安.............
  • 回答
    关于电子科技大学2020级博士新生男女宿舍分配模式引起的一些讨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看待。首先,我们要明确,这是一种住宿安排,而学校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时,往往会考量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具体的原因对外公开的信息可能不一定非常详尽。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 男女生比例与宿舍资源: 在许多高校,尤其.............
  • 回答
    一篇关于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电子科大”)的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以“还有比电子科大更垃圾的985吗?”为题,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文章的观点和背后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文章的“垃圾”指控可能指向哪些方面?这篇大一学生撰写的文章,尽管用词激烈,但其核心内容很可能围绕着学生.............
  • 回答
    作为一位见证了电子科技大学那场中秋暴雨军训的学生,我对那段经历的感受,至今仍旧清晰。与其说是“看待”,不如说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一年,我们刚入学,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所有憧憬和一点点初来乍到的忐忑。中秋佳节,本该是月圆人团圆的日子,我们却在学校的操场上,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暴雨。一切的开端:毫无预兆的.............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iPad门”事件最近出现了戏剧性的反转,网上关于这起事件的讨论也随之愈演愈烈。原本大家都在关注一个“冒领”的故事,但最新的进展却指向了一个更复杂,甚至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真相。事情的起因,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一个学生在校园内丢失了一台iPad,随后发现有人在二手平台和社交媒体上冒领。起初.............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在2018年高考中,投档分数线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涨幅,位列全国高校前茅。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也为我们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电子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扎实工作。作为一所以电子信息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大学,它紧密.............
  • 回答
    电子科大邵振海被学生曝光事件,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试着梳理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大家讨论的一些关键点,希望能让你对这件事有更清晰的了解。事情大致是这样的,网上流传出来的信息显示,电子科技大学的一位名叫邵振海的老师,被学生在网上曝光了一些行为。具体的.............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简称“电子科大”)关于“女生陪男留学生过端午”的事件,自从在网上发酵以来,的确引起了相当多的关注和讨论。而“男女生都参加了”的辟谣回应,也进一步将这场风波推向了新的高度。要如何看待这件事,以及它是否被过度解读,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网络发酵首先,我们要回顾一下事件的脉络.............
  • 回答
    电子科大iPad事件,可以说是近期高校圈里比较引人关注的一个话题了。事情的起因,我大概知道是学校在给学生发放助学金或者其他福利的时候,涉及到一部分学生收到了iPad作为奖励或者补贴。说起来,这事儿挺复杂的,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 惊喜与获得感: 很多学生收到iPad肯定是很开心.............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邓旭团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封面文章,无疑是学术界的盛事,也让这个团队及其研究的超疏水自清洁材料受到了广泛关注。要理解这件事情的意义和材料的神奇之处,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咱们说说为什么这事儿能让大家这么兴奋? 《Nature》封面文章,这可是金字招牌! 《Nature.............
  • 回答
    .......
  • 回答
    想深入聊聊这次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上,清华北大关于“电子竞技是否应当进入奥运会”的精彩对决吗?尤其吸引人的是,最终结果是北大以 5:0 的绝对优势完胜清华。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比分,它背后蕴含着很多值得玩味的东西。咱们先从辩题本身说起。“电子竞技是否应当进入奥运会”。这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判断题,而且是非常.............
  • 回答
    自行车电子变速技术,这玩意儿最近几年在骑行圈里算是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老实说,第一次听说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方便?还是复杂?毕竟,骑自行车这事儿,一直以来都带着点儿“机械”的纯粹感。电子变速,究竟是啥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咱们手上握着的指拨不再是直接拉钢线去拨动变速器,而是通过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