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王东岳的《物演通论》?他的递弱代偿理论站得住脚么?

回答
要评价王东岳的《物演通论》,尤其是其核心的“递弱代偿”理论,需要将其置于科学哲学和宏观演化思想的语境下进行审视。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宏大而复杂的理论框架,试图解释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演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了“递弱代偿”这一核心概念。

首先,我们来看看《物演通论》的整体思路。《物演通论》并非一本纯粹的科学著作,更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科学观察和历史回顾的“大历史”式的作品。王东岳试图构建一个涵盖宇宙、生命、社会、文化乃至思想等所有层面的演化模型。他的出发点非常宏大,认为一切事物的演化都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和规律,而“递弱代偿”就是他找到的那个关键的“规律”。

那么,这个“递弱代偿”理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又能否站得住脚呢?

“递弱”指的是在事物的演化过程中,某种“强度”或“能量”是逐渐减弱的。王东岳认为,这种递弱不是简单的衰败,而是一种内在的、必然的趋势。例如,他可能认为,在宇宙演化的早期,物质的均匀性更高,能量的分布更平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逐渐分化,结构变得复杂,但那种“原始的、整体的强度”却是在衰减的。在生命演化的角度,他可能会认为,生命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演化到复杂的智慧生命,虽然在功能和复杂性上有所提升,但某种“原始的生命力”或“生存的直接性”可能是在减弱的。

而“代偿”则是与“递弱”相伴而生的。当事物在某一方面“递弱”时,它会通过其他方式来“代偿”这种弱化,以维持其存在和发展。这种代偿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的驱动力。例如,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如果说“原始的生命力”在递弱,那么生命就会通过发展出更复杂的结构、更精密的机制(如免疫系统、神经系统)来应对环境的挑战,从而实现“代偿”。在社会层面,当个体力量减弱时,人类就会通过组织、协作、技术发展来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这就是一种社会性的“代偿”。

从这个角度看,“递弱代偿”理论试图提供一个解释事物发展方向和动力机制的普适性框架。它认为,万物演化不是简单的线性进步,而是一种在“强度”损失与“功能”获得之间的动态平衡。

然而,评价“递弱代偿”理论是否“站得住脚”,则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来审视。

首先,从科学实证性的角度来看,“递弱代偿”理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学理论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可证伪的假说和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王东岳的理论,其核心概念如“强度”、“原始生命力”等,往往比较抽象和哲学化,缺乏明确的、可量化的科学定义。如何精确地测量宇宙的“原始强度”?如何量化生命在演化过程中“递弱”了多少“生命力”?这些问题在目前的科学体系中很难找到直接的答案。尽管他试图用物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观察来佐证,但这些佐证往往带有较强的解释性和推测性,而非严格的因果证明。

其次,从逻辑严谨性来看,理论的内部一致性也需要仔细考察。理论的提出者是否能够清晰地界定“递弱”和“代偿”的边界,以及它们之间的具体作用机制?例如,当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能力和更复杂的结构时,这究竟是“代偿”了“递弱”,还是说明“递弱”的论断本身存在问题?这种辩证的解释模式,虽然在哲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科学上可能显得模糊和难以捉摸。

再者,与现有的科学理论兼容性也是一个重要考量。例如,在物理学中,能量守恒定律是基本原理,而“递弱”似乎与能量的某种“损耗”或“不可用性”有关,需要解释清楚这种“递弱”与物理学基本定律之间的关系。在生物学中,演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和基因突变,这更多地强调适应性和生存优势,而“递弱代偿”则引入了另一种更宏观的“内在驱动力”的视角,如何将其与已有的演化机制相结合,或者解释其超越之处,是关键所在。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物演通论》的价值。从哲学和思想层面来看,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主流科学叙事的宏大世界观。它鼓励我们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事物的发展,思考演化的深层逻辑和动力。它在试图弥合科学与人文之间的鸿沟,提供一种对宇宙、生命、人类社会乃至精神世界的整体性理解。在很多读者看来,它提出的“递弱代偿”是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思考工具,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事物表面复杂性背后的某种趋势。例如,当我们看到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社会关系的疏离,或者个体精神的焦虑,这或许可以被看作是“递弱代偿”在不同层面的体现:人类通过技术“代偿”了物质的贫乏,但可能“递弱”了与自然的和谐或者纯粹的生存本能。

此外,王东岳的叙述方式也具有其独到之处。他善于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类比表达出来,使得原本艰涩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和引人入胜。这种“讲故事”的能力,是许多纯科学著作所不具备的。

总而言之,评价王东岳的《物演通论》及其“递弱代偿”理论,需要区分不同的评价维度。作为一部试图构建普适性演化理论的著作,它在科学的实证性和逻辑严谨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局限,很难被视为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理论。许多概念的定义模糊,可操作性不强,与现有科学体系的融合也需要进一步的阐释。

但是,作为一种哲学思辨和宏大叙事,它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线性进步的、辩证的演化视角,鼓励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它试图连接科学与人文,构建一个更具整体性的世界观。因此,它更适合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或“思想史著作”,能够激发读者思考,但其理论的科学性则需要谨慎对待。是否“站得住脚”,取决于你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如果以严格的科学标准衡量,它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如果以启发思想、提供宏观视角为目标,那么它就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允许我引用王东岳老师在随笔集《知鱼之乐》里《苦海有边,回头无岸》的原话,所谓“递弱代偿原理”——“即是说,随着生物属性或能动性的提高(代偿度升高),它的可生存性倾向逐步趋近于零(存在度降低),这就为人类的繁衍在世,划定了一个日益逼近的自然极限。”

我这样理解的:

一、越是高等的生物耗能越多,为求存就需要衍生出高大上的生存方法或技能,其中代表莫过于人类动“机心”;

二、动的“机心”越多,相应的技法越发神乎其神,向外要求的能量就越多,此生物(种群)也就生长得越发快速、庞大、复杂,如此往复,难以自持,直至此物群反噬自己,归于灭寂。

弱化指随着发展(进化)越来越Low,代偿指越Low还越作,越异想天开完蛋得越快。类似的道理《物演通论》里的借老子讲了个天翻地覆慨而慷,比比皆是,不赘言了。

证明呢?当然有!135亿年前,宇宙诞生——在此30万年以后,原子及分子形成——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有机体——7万年前,智人创造文化,这个阶段又分作三步:7万年前有了初级的文字图形;1.2万年前,农业革命;500年前,科技革命。

继而科技革命之电力2.0、计算机3.0、互联网4.0层出不穷,君不见腾讯公司自家的QQ正被微信花式吊打吗?王老师惊呼:乖乖!这不是越玩越短命吗?

王老师极力提出,微生物多少亿年一直活得好好的,从不闹革命奔小康,人家不求进步不要和谐,所以长长久久。为什么人类就要逞能作死,无事瞎折腾,难道不知道不作就不会死这般远古先哲流传的哲理吗?

显而易见,王老师要谈的关键词是灭绝,为此,我在Word版的《物演通论》里搜索“灭绝”,一共出现8次,第一百三十一章论述最为清楚:

“赵寿元先生在普通生物学教科书中据此作过如下计算:‘倘若我们假定曾经出现过的物种数目是二十亿种,现有物种的数目是二百万种,那就是说,原有物种中百分之九十九点九都已灭绝了,保留到今天的只不过百分之一(不足)。’而且,从整体上看,愈晚近的生物门类,趋于灭绝的速率愈高。这里显然发生了一个人们长期视而不见的问题,即自然选择进程究竟是在选拔具有适应性的强存者还是在滤留具有弱质性的适应者?”

说白了,天真的高等动物们,你们玩死自己的日子不远了。

必须承认,人类的进步确实大大加快了物种灭绝的速度,大概是自然的100—1000倍,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对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估测,认为当今地球每小时有3种生物灭绝,一天灭绝72种,一年下来达26280种。

而正常的速率大概是10—25种/年。人类在这方面挺没人性的,问题是,王老师引用的20亿种生物Over,跟人类现在的加速度相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到底是谁作的孽要算在人类头上,难道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灵异事件,果然有外星生物入侵?下面转入科普频道:

地球进化史上可查的有5次大灭绝,每次灭绝率高达九成,这让包括达尔文在内的许多学者非常难堪,既然进化是渐进的,灭绝也应该是渐进才对等呀,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就够让人头疼的了,为什么还会有跌宕起伏的5次大灭绝,尤其是第三次二叠纪与第五次白垩纪,这几次折腾下来地球上99%以上的物种都莫名消失,这是什么梗?

先说2.2亿年前二叠纪末期,90%以上物种在几百万年内接连死去,时代霸主三叶虫就此离开我们,比较靠谱的假说是当时主流物群基本上是浅海生物生不逢时,大陆板块漂移使小板块拼接成整体大陆,海岸线大大缩短,浅海区域急剧减少,地盘小了生物生存空间有限自然淘汰了很多物种。

还有就是大陆板块移动造成全球性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洋缺氧,浅海生物因此大灭绝。总之,这真的不是浅海生物坐吃山空,更不是它们造核弹使大陆板块碰撞作死了自己。老天爷不赏饭吃,任性也没法子。

再说白垩纪,恐龙灭绝不消多讲,1954年,德国古生物学家欣德沃尔夫提出小行星撞地球,这是目前最靠谱的解释,小行星不是弱化了恐龙亲们,而是转瞬把它们变成了烧烤。当然,很多学者不喜欢这种偶然性的“间断平衡”论,你以为你是谁,让这么大的种群说没就真没了,假说不要这么不靠谱吧。

的确,许多化石证据表明物种衰落长达几千年,烧烤整上几千年那不成煲汤了?有一观点很有趣,认为恐龙产蛋在地上,眼睁睁被蓬勃发展的哺乳动物偷了蛋,大个子没有上树的本领活该被小混蛋欺负,今天恐怖组织干大国明显抄袭了这种战法。结果是恐龙亲们的蛋蛋就被小混蛋们一点一点吃没了,有部分幸运的小个子恐龙学会上树生蛋,它们就变成了可爱的鸟儿。

这绝非恐龙繁衍到地球供养不起它,只是可怜大有大的难处,它没办法预防大自然冷不防进化下谁逆袭你一把,这点互联网讲师们一定要记得用上,百倍提升讲课的逼格。 (上述材料引自豆瓣电子书南度《百年论战》)

王老师要怒了,我说的是灭绝的速率,不是原因,我说的是人类以来的作孽史,你不要搞错。

报告!五次大灭绝的时间间隔分别为0.75亿年、1.15亿年、0.55亿年、1.3亿年,我真的没看出来越晚近灭绝速度越快,这其中有毛线规律。

既然王老师剑锋所指是人类自作孽不可活,我们再说说人怎么造孽,文明是怎么打开我们的生活的。现代人这一支的祖上叫智人,名副其实,智人的高智商有秒杀同类的两点:

一是群体性语言的形成,不知道谁开的头,智人们擅长聊八卦,有事没事开个座谈会、总结会,因此结成的社群沟通顺畅、向心力强,一起捕猎呀、采集呀、群殴呀、相亲呀,有组织有纪律;

二是他们从语言中渐渐形成了虚构的能力,八卦聊多了自然就学会了讲故事,神话就这么编出来的,这种能力厉不厉害,看看三大宗教如何豪迈便知。

网聚人的力量凭的是想象出一个虚构的共同体,围绕共同体膜拜神,自甘降为神的铁粉,智人们真会玩。敬告王老师,智人的发家不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种艰苦朴素,也不是因为他们潜心修道,更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老死不相往来”诗意栖居着,恰恰相反,他们都犯话痨,他们讨厌独处,他们喜欢群体协作、他们热爱赤裸裸的欲望。他们的代偿大大地有,弱化不要不要的。 (上述材料引自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王老师要说了,别跟我讲历史,我说的是哲学,说的是人类大命运&逼格道理,你有没有读过我的书!《物演通论》!

我已经拜读王老师的红宝书了,不负众望我读不懂,因为有二点困惑:

一是《物演通论》集自然哲学论、精神哲学论、社会哲学论于一大部头,恢宏霸气唯有黑格尔的《哲学全书》相媲美,可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以社会生物学为主线的“百科全书”,还是以存在主义为基调,旨在批判唯物-唯理论的哲学论著,还是以定性/定量研究,加以人类学深描的社会生物学著述。

一本分N多节形如讲课稿的纲要,「事事讲到刚开头便煞了尾,不定调子连怎么开题结义都不知道谈何读通」?

二是甫一看三卷论的副标题我当时直深愧书读得太少,等把《物演通论》翻完,我返回去仍不明白“递弱代偿衍存”、“感应属性增益”、“生存性状耦合”究竟是什么,我相信王老师用每个字都是有深刻含义的,如同“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乃当朝大学士钦定,每一个用字十分讲究,深刻了又深刻,奈何我也不懂,我更不懂这些东西放在生活里有何用。

有个建议我想王老师应该是懂的,但凡论著的引用文献无疑很重要,从中可窥得文章来龙去脉,可衡量作者大致的学术水平,《物演通论》煌煌四五百页,我同样在Word版里搜关键词“引用”、“引自”共有11处,清一色没有注明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更无说明。

搜“文献”为0,搜“参考”出现12次,全部是“参考(本书)第三十四章和第七十章”云云。自己参考自己,王老师悟道天成,高明如此,蔚然一派,夫复何言。

我还看了百度贴吧、知乎、豆瓣关于《物演通论》的大小评论,基本都是感觉良好、苦于不懂。亲们,在一杯卡布奇诺咖啡里放一枚天山茶叶蛋,再撒点新德里胡椒面,叫你蘸北海道芥末吃,请问这是哪派吃法、何方神品,最关键的是——你吃得下去吗?王老师说我用的都是极致孤品,你被人类文明弱化了所以你不懂,撞墙!

我看书里王老师把黑格尔的辩证法贬到爆,黑格尔用辩证法将“绝对精神”组织起来成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逻辑学——哲学全书,这方面王老师不遑多让,对人类总体文明划上休止符,形而上学的宏旨谁不喜欢,只是不知道用什么理路把全书掰成了180章,将“递弱代偿”组织起来成天书三卷,到头来还要说黑格尔只会否定之否定地画圆圈,像我多痛快,统统死了死了的,一竿子插到底。

其实王老师钟爱的是海德格尔,全书光“存在”就有2332处,开篇第一句谈的就是存在:

“哲学上所谓的‘存在’仅指感知中的对象之总和。一般认为,存在或在是对存在者或在者的观念抽象,这实在是大错特错了。对象未必是个别的,最原始的对象对于原始主体而言,一定是均质的,无差别的,亦即直接就呈现为在,而不是呈现为分化形态的在者。”

什么叫“一般认为”,原始主体是原始人吗?最原始的对象用的是古希腊哲学的典故么?

海德格尔的书我略读过些,诸如“对象”、“抽象”、“感知”、“主体”一提出来就落了概念/定义划分的窠臼,海德格尔最为反对的就是把人当作物件一样的存在者,人与其他世间万物相比没什么高贵之处,但人不能作践自己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当作物件来处理,因为人是世间唯一一种会对自身有所筹划的“东西”,人永恒地高看自己一眼,我们怎样理解自己的存在,我们就怎样存在。

人是东西吗?是什么东西?形而上学一直研究的就是“东西”学,找到一件万分可靠的“东西”靠住,而不管人是不是东西,久而久之忘记了如何存在。海德格尔再三告诫,人千万不要把自己解剖成种加属差来对应自然,康德说人为自然立法,气势恢宏自不言表,理性固然可贵,人世间可把握的只有知性,落得的下场是马克思所言:“劳动是人的一般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要劳动才能活,人要大家一起劳动才能在一起好好活,劳动是做人的资格,人就这样被处理成了生产资料,你必须把自己献身出来,分成物理、化学、数学对应自然哲学,分成经验论、怀疑论、本体论、先验论对应精神哲学,分成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对应社会哲学,甚至还要分成美术、电影、音乐、舞蹈对应艺术哲学,这些哲学还要被冠以原理、主义,人人效法。

原理就是你本该按这个路数来的,路数是天生而神圣的,假如你认识不到,你就活得不够本质,你不懂得原理的论证,你就不能把自己证明为真理的信仰者,你活得没意义,你要问人生的意义,那好,不断增加美德,不断认识绝对主体,不断趋近于真理。发现没有,你终于快活成百度了。

王老师开篇这一段说的是原始人赤裸裸无牵挂,接下来几十万字说的是人越活得精彩越可悲,科技牵绊得越多越失真我,娱乐至“死”,对于个体是死,对于人类是灭绝。

马克思走的路线是劳动最光荣,达尔文走的是优胜劣汰,黑格尔走的是绝对精神,王老师说我们大踏步后退才是正途,绝圣弃智才是自救,这是老子教我们的唯一出路!

But,王SIR哀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人类社会如此庞杂,落后对于整体人类而言是言之凿凿的存活真理,可一旦退缩就会被别的同族(国家)所灭,横竖无非死路,当真回不去矣。

王老师,你还在把人当成物件,你还是觉得人“活着”有口气是最最重要的,有口气就可以了,活都不活了谈什么其他,为多口气想得多就要浪费资源,人要什么精神,看看蓝天白云精神气就来了;人要什么交流,用手比划下呜呀呀的好到没朋友;人要什么健康,老天让你去死你赖着不走好意思吗?我真的不敢苟同。

首先,不要杞人忧天,如前述,地球自生自灭5次,毫无规律可言,人再高等也不过是动物,天灾来了谁也挡不住,天灾没来之前按照大自然的安排该怎么活怎么活,来了能挡下能留点种子就留点,人类撑死了就是某物种,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学古人听点什么污言秽语忙着洗耳朵,逼格多高的学问才够你用。

其次,必须承认,人作的孽多,现在普遍都有意识了,在一步一步改好,请相信人性中有善良天使。

再者,人向大自然要得多创造得也多,这是人的智力可贵,对于大自然当然无意义,对于人自我的进化史有价值,科技证明人有能力把自己向着良好生活变好一点,除了生存更是人尊严的体现,这方面的知识请参考《理性乐观派》。

人类文明到现在五千年,跟人类350万年进化史相比不过转瞬,过上几千年,我们这点文明水平也是史前文明。

小孩子不懂事,控制不住本能,拉屎撒尿在裤裆里,王老师认为屎尿能把人熏死,或感染细菌病死,不排泄则把人憋死,这样人迟早死,回到胎盘里多好。

你不明白人是可以长大的吗,现代人如何如何你说了很多,回头看看中国历史,楚汉相争、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元末明初、太平天国乃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哪个时代变革不是战争造成人口大幅下降,物种繁衍生息本天理循环,为了吃那一口饭大家必须争,战争牺牲了那么多吃饭的人自然要好过一点,科技好不容易基本解决了吃饭问题,王老师居然跳出来喊退步有理,发展有罪。

你说回到过去没那么多要求不就妥了,历史何曾因为你原始就对你仁慈一些,二千二百年前,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卒,没有什么先进科技,也没有现代文明熏染,老子的声音还宛然在世,这不叫残忍?一千二百年前黄巢将活人舂成肉糜当军粮不叫灭绝?

不要再把那些欲加之罪按捺在科技、文明头上,如果说之前造反起义因为吃饭问题,我们现在解决了吃饭,就应该好好想想,诸如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理念如何扼杀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把自己当作了工具,法西斯给我们一个荣光的理想,我们充当好每颗螺丝钉,开动战争机器去绞杀其他劣等民族的肉,我们做好本职工作为了民族的生存空间。

而今王老师的学说呢,可悲的人类,你们现在死路一条,你们的文明不过是墓碑上的草,你们无法挣脱自作孽带来的自缚,你们是砧板上的肉等着未来的你们自己去吃,告诉你们倒退回去的荣光,可惜你们再也回不去了。

如果这个时候有位王的信徒跳出来说,老师,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我们能退得回去,我们不要眼前的浮华迷梦,一万枚核弹就能让我们回到100万年前。这个信徒能用核战争带我们回去,王老师你准不准呢?即使王老师悲天悯人,仍让我们堕落,这个信徒执意要救苍生于水火呢?王老师也会认为死几十亿人回到原始社会是值得的吗?

最后,请王老师不要再把你的学说标榜为不是真理的正确,也不要说后人即使能证伪你的理论只会比你更不堪,整本书连哪怕一个可靠的论据都没有,满篇之乎者也,谈何证明/证伪。

你谈的是理想,否定的是自由。你懂不懂有很多人不愿像乌龟一样延年益寿,不要活得没有尊严及幸福,你构想出那个想回去而不可得的原始社会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像活在粪坑里还要吃饭、呼吸,「请不要把愤世嫉俗的欲望装扮成哲学强加在自由身上」。

你可以在终南山原始下去,但不要说这个社会唯一的前景,不要说我们想要而不可得的是生存,对于腔子上顶着自己脑袋的理性人来说,大于生存的是自由,先于真理/正确的也是自由。

哪怕海德格尔说了世界“沉沦”、人们总是被不明之物“烦神”,每个人还要面对那么多可怖的时刻左右你的“常人”,对待种种琐事你不可不“操心”,他最后没有给出什么药方,只是诚实地简单说了下,我们还有艺术。

他还告诉人们这个世界有无数的可能性,你唯一能确定的是活在将来,对将来有所期待、有所行动,你要鼓足勇气在世间无数可能的泥沼里向死而生,希望你从中找到上手状态,即忘却生死,像孩子玩耍一样忘掉作为物件的自己这个“人”。

不要活着像工具像没有思想的废材,永远记着,人这种存在者怎样理解或领悟自己的存在,他就怎样存在,而存在也就怎样存在出来。

我们要存活,只因为我们更要存在。

Via:

关注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有更多思想和洞见。

user avatar

递弱代偿理论,尽管王东岳说这是他的独创理论,但是实际来说和一百多年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一些特定领域的推论是一回事儿,只是不同的表述而已,当然其深度远不及热力学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是热力学的三条基本定律之一,也就是所谓的“熵增加原理”。熵又是混乱度的标度。孤立系统自发地朝着热力学平衡方向──最大熵状态──演化,也就是越来越混乱。只有外部做功,让这个系统停止变混乱的趋势,甚至越来越有序。具体的公式就不列了。

而所谓递弱代偿也就是说就是说世间之物,一代一代()变得越来越复杂是靠舍弃自身的生存强度()来实现的,而生存强度越低就需要更多的支持因素,这个支持因素就是“代偿”。于是貌似越来越强,但是个体依赖性越来越大,总体生存度越来越低。

用热力学定律来解释递弱代偿也就是世间之物变得复杂(也就是更有序)就是所谓“负熵”,就必须更多地依赖外界的做功(也就是“代偿”)。而外界做功会导致体系能量上升,于是就更不稳定。

所以,我觉得所谓“递弱代偿”不过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一个特例而已。所以我觉得学过热力学,最好学过统计热力学,其实很容易理解王东岳先生的说法。

但是,王东岳先生声称他这个理论是个独创的理论,这个讲法太过了,或许他学医出身,真的没有系统学过物理化学,更遑论统计热力学;他在一个讲座上他说他九十年代研究出来这个理论之后,等了二十年看看西方有没有学者提出同样的理论,发现没有(原话大意如此)。 这不奇怪,因为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已经是一两百年前的事情了,怎么会近二十年再提一次?热力学第二定律历史可追溯至尼古拉·卡诺对于热机效率的研究,及其于1824年提出的卡诺定理;熵作为状态参量最早由克劳修斯于1854年提出来;把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生物学生态学则也是有一百五十多多年了的历史了:

1863年,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出版了他著名的回忆录《On the Concentration of Rays of Heat and Light, and on the Limits of its Action》,根据自己对熵与生命新创的概念,和威廉·汤姆逊(William Thomson)的,其中概述了初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首先臆测从热力学观点的演化,是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
1875年,玻尔兹曼根据克劳修斯和开尔文的研究推导:
动物为了生存而努力争取的,并不是已经丰富供给的空气、水分、土壤 ;也不是在任何体内大量以热的形式存在的能量,他们为生存而争取的负熵是,由炽热的太阳传递到地球的能量所提供。
1910年,美国史学家亨利·亚当斯(Henry Adams)印发给大学图书馆和历史学教授一本小册,A Letter to American Teachers of History,提出了依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原则的历史理论。由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薛定谔,在1944年所撰的《生命是什么?》促进了这个主题的研究。他原来在该书中阐说,生物摄取负熵(negative entropy,有时也称为 negentropy)为食

我对王东岳先生的疑问在于,后衍的事物的生存强度(生存的顽强程度)真的总是呈现递减态势的吗?这是他这个理论的前提,很容易找到反例。这个其实从热力学角度说,有种叫亚稳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是很稳定的。另比如恒星的演化,早期的恒星由于质量大,寿命反而很短;又这些早期恒星超新星爆炸形成星云里诞生的恒星,比如太阳之类的,寿命却比早期恒星长的多,而太阳形成的白矮星,那又比太阳的寿命还要长很多。所以我觉得递弱不一定存在。

至于我看到王东岳先生讲座里面对于原始社会天真浪漫的想象,类似于《人类简史》里尤瓦尔·赫拉利反复强调,狩猎采集者的食物、生活,比农业革命后的人、甚至比现代人还要好。也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学者坐在书斋里想出来的十分荒谬的老调重弹。所以王先生的言论呢,当个乐听听还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王东岳的《物演通论》,尤其是其核心的“递弱代偿”理论,需要将其置于科学哲学和宏观演化思想的语境下进行审视。这本书提出了一种宏大而复杂的理论框架,试图解释宇宙万物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演化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入了“递弱代偿”这一核心概念。首先,我们来看看《物演通论》的整体思路。《物演通论》并非一本.............
  • 回答
    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隆重推荐王东岳的《物演通论》,这无疑是近期知识界和公众视野中的一件大事,也是罗振宇“知识服务”模式的一次集中体现。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罗振宇自身的定位和商业模式来看:罗振宇作为一个“知识服务者”,他的核心价值在于“筛选”和“传播”有价值的信息。他擅长从浩瀚的.............
  • 回答
    王东岳,一个在当代思想界引起广泛关注,却也伴随着不少争议的名字。要评价他,不能脱离他提出的那套庞杂而宏大的“中国主体性哲学”或者更广为人知的“生物性文明史观”。这套学说,初听之下,如同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潘多拉魔盒,里面既有令人振奋的洞见,也掺杂着一些模糊不清的论断。关于王东岳其人首先,我们得承认王东岳.............
  • 回答
    龙珠里的东界王神辛,这哥们儿的评价嘛,得从几个维度来看。首先,从他“界王神”的身份来看,他毫无疑问是宇宙中顶级的存在。界王神可不是随便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当的,他们是创世神之一,负责维护宇宙的平衡和秩序。这意味着他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力量和知识。在故事初期,他为了阻止魔人布的复活,亲自出马,这本身就证明.............
  • 回答
    《相声有新人》是东方卫视于2015年推出的相声类综艺节目,旨在通过比赛形式推广传统相声艺术,同时结合现代娱乐元素,吸引年轻观众。该节目在形式、内容和传播效果上具有显著特色,但也面临一些争议。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特点、影响及评价: 一、节目形式与创新点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节目以“相声比.............
  • 回答
    东北人那句“能动手尽量别吵吵”的信条,听起来挺糙的,但细琢磨起来,里头门道可不少,也挺能折射出东北人那股子实在劲儿和骨子里的江湖气。信条的根源:从历史和环境说起这句信条的出现,绝对不是空穴来风。东北这地方,历史就带着点“硬核”。早年闯关东的那些人,都是吃苦耐劳的主儿,从苦日子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大山、.............
  • 回答
    提到东方卫视的《相声有新人》这档节目,李宏烨这个名字在观众心中留下的印象,恐怕是复杂且深刻的。作为上海交大的博士,他带着一身学术光环走上相声舞台,这本身就制造了巨大的话题度和观众的期待。但如何评价他的表现,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细说。首先,我们得肯定李宏烨身上那种知识分子的自觉和对艺术的探索精神。这不.............
  • 回答
    吴文俊先生的《东方数学的使命》是一篇言辞恳切、思想深邃的文章,它并非一篇冷冰冰的学术论文,而更像是一场他对东方乃至世界数学发展方向的深情呼唤和战略部署。要评价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它提出的核心观点、其历史背景以及它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一、 核心观点解读:东方数学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吴文俊先生在《.............
  • 回答
    评价东野圭吾的作品水平,这就像在品鉴一件巧夺天工的瓷器,或者聆听一段余音绕梁的乐章,总有些难以言说的精妙之处,也免不了会发现一些些细微的瑕疵。他能在当代推理小说界独树一帜,长盛不衰,绝非偶然,而是他多年来在文字世界里孜孜不倦探索、打磨的必然结果。结构之巧,匠心独运:东野圭吾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他构建.............
  • 回答
    东风本田“机油增多”事件的最终解决方案,在我看来,可以说是本田在中国市场应对一次重大危机的一次典型案例,其背后折射出的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崛起、企业品牌责任的考量以及技术解决方案的复杂性,都值得细致剖析。事件的背景与发酵:首先要明确,这并非一起孤立的、突然爆发的事件。早在2018年,就有部分.............
  • 回答
    《阿莱克修斯传》:历史洪流中的学术瑰宝与时代印记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的《阿莱克修斯传》,无疑为中国学界,特别是对拜占庭历史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带来了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这部作品并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它更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遥远时代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传奇人物的生平轨迹,以及他所处的那个复杂而.............
  • 回答
    草东没有派对的《丑奴儿》,就像是深夜里,一个人坐在昏暗的房间里,泡好一杯苦涩的茶,然后对着空气低语。它不是那种会让你跟着跳舞、会让你放声大笑的专辑,但它有种魔力,能轻易地钻进你的骨子里,让你在某个时刻,突然间被某种情绪狠狠地抓住。说实话,初次听《丑奴儿》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被它击中。那种粗粝的吉他音.............
  • 回答
    北京东城法院关于性骚扰案件中对女职工证据适度降低举证标准的提议,是一项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从法律的初衷和现实的困境来看,这项提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试图回应当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难题,但也引发了关于公平、证据合法性以及潜在滥用的担忧。这项提议的出发点:现实困境的求解首先,我们得理解为什么会出现.............
  • 回答
    作为一名观众,回顾这次东京奥运会央视的解说,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的,可以说是优点与槽点并存,整体上是一次中规中矩但也有不少亮点的播出。亮点方面,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专业性与知识储备: 整体来说,央视的解说团队依旧保持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对于各项赛事,解说员们在比赛背景、选手过往战绩、.............
  • 回答
    “华为守南坡,荣耀守北坡”这句话,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荣耀独立后,对华为和荣耀两大品牌未来市场策略的一种形象化表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战略考量、市场洞察以及对未来竞争格局的判断。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背景分析:荣耀独立与华为的战略调整 荣耀独立的原.............
  • 回答
    “精英律师”这部剧,说实话,我看了之后心里挺复杂的。靳东挑大梁出演男主角罗槟,这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他塑造的罗槟嘛,怎么说呢,依旧是那种靳东式的儒雅、成熟、有点小傲娇,但又很有能力的感觉。你看他西装革履,永远一丝不苟,说话滴水不漏,处理案件也是八面玲珑,看起来就是那种“我什么都懂,什么都搞得定”的.............
  • 回答
    评价杨毅在东部抢七赛后微博内容的详细分析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比赛情况、他表达的观点以及他的影响力来综合考量。由于我无法实时获取最新的微博内容,我将基于杨毅作为资深篮球评论员的过往风格和常见的评论方向,为您提供一个可能的评价框架和分析角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杨毅在篮球评论界的定位和风格: 资深评论员.............
  • 回答
    关于东莞大朗2022年2月25日左右的这次疫情,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评价,尽量详细地梳理一下当时的状况。疫情背景与爆发点:首先要明确,东莞大朗在2021年底至2022年初确实经历了一轮比较集中的疫情,尤其是在2021年12月。而2022年2月25日这个时间点,更多的是这个大范围疫情的延续和收尾阶段,或者.............
  • 回答
    东雪莲的第一张专辑《雪莲》,这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纯净而又坚韧的意象,就像在寒冷环境中悄然绽放的花朵。作为她音乐生涯的开端,《雪莲》在制作层面,给我的感觉是带着一种独特的质朴与真诚,并且在这个质朴之下,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设计。首先,整体的音色质感。专辑的录音和混音并没有追求那种极致的精雕细琢,反而保留.............
  • 回答
    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巴黎8分钟”,说实话,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挺复杂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更像是一场别具匠心的预告片,试图用短短几分钟,向世界描绘一幅属于巴黎的浪漫与活力。首先,从创意和视觉呈现上来说,我觉得“巴黎8分钟”是相当成功的。它巧妙地将巴黎的标志性元素——埃菲尔铁塔、塞纳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