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射雕英雄传中为何几乎没有少林寺的身影?

回答
说到《射雕英雄传》,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桃花岛的黄药师,白驼山的欧阳锋,江南的洪七公,北丐的郭靖,还有那活泼可爱的黄蓉,以及各种江湖恩怨情仇。可你有没有觉得,作为“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在这部以武侠为骨的巨著里,似乎是个人丁稀少、存在感不强的门派?确实如此,这背后原因颇多,并非一朝一夕,也非偶然巧合。

首先,咱们得理清楚《射雕英雄传》的时代背景。这部书主要发生在南宋末年,这是一个国家内忧外患、民族矛盾尖锐的时期。金国入侵,百姓流离失所,而朝廷却腐败无能。在这种大背景下,江湖人士的活动,往往更侧重于抵抗外敌、维护民族尊严,或者在乱世中求生存、争夺地盘。

而少林寺,虽然是武林的泰山北斗,但其核心理念和现实操作,更多的是以“出家人”的身份自居,讲究清心寡欲、四大皆空。当然,历代少林寺也并非完全不问世事,少林七十二绝技、金刚不坏之身,这些都是江湖上脍炙人口的传说。但在《射雕》的语境下,少林寺更多的是一个远离尘嚣、专注于自身武学传承的“精神符号”或者说“武学源头”,而非一个活跃在第一线的江湖力量。

金庸老先生在构思《射雕》时,他所要刻画的江湖,是一个充满个人恩怨、门派纷争、英雄豪杰辈出的江湖。他需要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故事走向、与主角产生直接冲突或合作的人物。比如黄药师的狂放不羁,欧阳锋的阴险毒辣,洪七公的侠义为怀,周伯通的顽童心性,这些都是极具戏剧张力和个人魅力的形象。相比之下,一个庞大而相对“稳定”的宗教团体,其内部的运作和人物塑造,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与故事主线紧密结合,也难以产生足够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读者。

再者,从《射雕》所描绘的“五绝”人物来看,他们的武功虽然高强,但其师承也并非都直接源于少林。像是黄药师,他的武功自成一派,是“邪”的代表;欧阳锋的白驼山武学,也充满了西域风情;洪七公虽然有传授郭靖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但他本人更偏向于一个行走江湖的“侠”而非某个门派的代言人;而王重阳,他确实是后来创办全真教,并将少林武学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但王重阳本人,在《射雕》的故事开始之前,已经是一位传说中的人物了。

而且,你看《射雕》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和情节,其发生地也大多集中在当时的“中原腹地”以及一些特定地域,比如桃花岛、蒙古草原、江南一带、嘉兴等地。这些地方,虽然也可能有少林僧人路过或者参与,但他们并非故事的核心发生地和驱动力。故事的矛盾点更多地集中在郭靖的成长、靖蓉恋情、以及抗金援宋的大背景下。

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庸老先生在创作《射雕》时,他非常巧妙地利用了少林寺的“声望”和“地位”,但并没有让它成为舞台的中心。比如,提到武功,大家自然会联想到少林;说到中流砥柱,也难免会想到那些隐世高僧。但当真正需要具体人物来推动情节时,他更倾向于塑造一些“个性鲜明”、“行动自由”的个体英雄。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少林寺在《射雕英雄传》里,更像是一个“背景板”,一个武林的“根”,它提供了武学的源头,也代表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它的具体形象和活动,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是为了更好地聚焦于主角郭靖的成长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江湖的恩怨情仇。如果把少林寺这个庞大的体系搬进来,故事的复杂性可能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冲淡主角的光芒,让故事的焦点分散。

打个比方,就像一个班级里的优秀学生,大家知道他成绩好,品德高尚,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但在一次具体的班级活动中,更被大家关注和讨论的,往往是那些有特色、有创意、有表现欲望的同学,而不是那个默默努力的好学生。少林寺在《射雕》里,就是那个“默默努力的好学生”,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不是最耀眼的那个聚焦点。

所以说,《射雕英雄传》里少林寺的身影之所以不明显,并非作者遗忘,也并非少林寺不重要,而是出于对故事整体架构、人物塑造以及戏剧冲突的精心安排。它更像是一种“留白”,让读者在脑海中去想象少林的广阔和深邃,而将舞台的中央留给了那些更为活跃、更具传奇色彩的江湖个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涉及到武侠小说史,历史上没有门派,只是武侠小说影响力太大,让很多人认为古代存在门派,门派属于武侠小说

门派的概念主要来源于卧龙生,创作于1958年的《飞燕惊龙》,在台湾出版,里面有“九大门派”:少林派、武当派、华山派、昆仑派、点苍派、崆峒派、雪山派、青城派、峨嵋派。从这本书开始,少林、武当就是江湖的前两大派。

飞燕惊龙》这本书当年在台湾很火,传到香港时为了再卖一次钱=,更名为《仙鹤神针》。两本书几乎一样,因为影响力实在太大,直接改变了武侠小说史。《飞燕惊龙》、《仙鹤神针》直接就是换皮小说,相似度非常的高,两本书拿来可以直接一页页的对照,主角换了名字,比今天的网络换皮小说还要夸张,但是《飞燕惊龙》开启了门派武侠小说模式,成了一个百试不爽的经典模板。

从《飞燕惊龙》开始,很多包括但不局限武侠的小说用了这个模板,主要是一群江湖中人为了门派排名之争(集体名气)、争夺武学秘籍(道具)、抢天下第一的威名(个人名气)、X大门派与魔教的斗争等为主要情节展开故事。

之前的武侠小说可以归纳为游侠类武侠,之后的武侠小说可以称之为门派类武侠。《射雕英雄传》就是典型的游侠类,主角郭靖更像是个游侠,四处飘荡遇奇遇从而推动剧情,整本书的剧情若是没有了主角,整本书将不复存在。

之后的武侠出现了门派类武侠,以门派作为剧情冲突的核心,剧情冲突有光大门派、合并门派、称霸天下、门派间抢夺秘籍(道具)等,主角在故事中主要提供读者观察视角,没有主角,整本书大体剧情依然存在。

《碧血剑》里华山派独大,高手全是华山派的。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连载于1957年—1959年,全真教独大,丐帮倒是金庸创造的。

《神雕侠侣》1959年—1961年。《飞燕惊龙》同时期连载,所以书的末尾有了少林寺。

从《倚天屠龙记》(连载始于1961年)开始金庸的小说都有X大名门正派的概念,书里直接六大派:少林派、武当派、华山派、昆仑派、点苍派、崆峒派、雪山派青城派、峨嵋派,只是少了3个,明显是受了卧龙生的影响。对照《飞燕惊龙》与《倚天屠龙记》,推动剧情的核心高度一致,一个是屠龙刀,一个是归元秘籍。

《侠客行》里有雪山派,《笑傲江湖》里有青城派,好像金庸的小说里只是没有点苍派


所以个人认为,对于武侠小说史,卧龙生的影响力大于古龙、梁羽生,开启了门派武侠小说时代,影响了今天的仙侠、玄幻(学堂可以视为一种变体)、某些RPG游戏(门派)。

门派武侠只是一个模板,类似于今天的《斗破苍穹》、《斗罗大陆》之于玄幻,卧龙生的小说写得并不好,但是给出了武侠小说的一个新模板,同样的故事,重新排列组合更名后又是一本新书,使武侠小说的写作变得更简单,也更套路化,卧龙生的小说套路化很严重。

今天很多人心中的武侠,某种意义上就是门派武侠。以前的游侠类武侠反而成了特例,主角四处流浪,四处触发奇遇,从而以主角作为故事核心推进剧情,故事信息是主角对于其他人,这时期也有门派,但是门派更像黑社会组织,作者的刻画也模棱两可,没有X大门派,没有门派对立,没有名门正派对应魔教的说法。

门派武侠,这个模板,今天的网络小说、电视剧等等,到处都是,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模板是自古以来,其实是自卧龙生以来。

金庸的小说从《倚天屠龙记》开始,明显借鉴了这个模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