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回答


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关于“与病毒共存”不可行的表态,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过程中对公共卫生政策的科学判断和动态调整。这一观点需要从科学依据、政策背景、国际经验及后续调整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全面理解其合理性与历史背景。



一、科学依据:病毒传播与防控的复杂性
1. 病毒的高传染性与变异风险
2020年初,新冠病毒(SARSCoV2)的传播力(R0值)较高,且早期病毒毒株的致病性较弱,但随着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出现,病毒传播速度显著加快,且症状以无症状或轻症为主,但对医疗系统和经济活动的冲击却更为深远。高强的表态可能基于对病毒动态变化的科学预判,认为单纯依赖“共存”无法有效控制疫情。

2. 医疗资源与社会运行的平衡
早期疫情中,中国通过严格的“动态清零”政策(如封控、核酸检测、隔离等)在短时间内控制了疫情,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反复,医疗资源(如ICU、呼吸机、疫苗接种)和经济活动(如供应链、就业)面临巨大压力。高强的表态可能强调,若放任病毒传播,可能导致医疗系统超负荷运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3. 病毒对高危人群的威胁
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群体对病毒的易感性和重症率较高,而“与病毒共存”可能无法有效保护这些群体,导致死亡率上升。高强的表态可能基于对病毒危害的科学认知,认为必须通过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和医疗干预来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



二、政策背景:从“动态清零”到“科学防控”的调整
1. 初期“动态清零”的成功经验
2020年初,中国通过“动态清零”策略,结合严格的隔离、封控和核酸检测,成功控制了疫情,避免了医疗系统崩溃。这一政策在20202021年期间效果显著,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情反复,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2. “与病毒共存”的争议与挑战
2质“与病毒共存”策略在国际上曾被部分国家(如英国、美国)尝试,但因病毒传播速度、医疗资源不足和公众接受度问题,最终导致疫情反弹和医疗系统压力增大。高强的表态可能是在中国疫情反复、病毒变异(如奥密克戎)和医疗资源紧张的背景下,重新评估“共存”策略的可行性。

3. 政策调整的科学依据
高强的表态可能基于对病毒传播规律、疫苗接种效果(如mRNA疫苗对奥密克戎的中和作用)和医疗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分析。例如,中国在2022年后期逐步放开防疫政策,转向“科学防控”,即通过疫苗接种、药物研发、医疗资源储备等方式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而非完全依赖“共存”。



三、国际经验与政策对比
1. “与病毒共存”的国际实践
英国:2021年曾尝试“与病毒共存”策略,但因病毒传播速度过快,医疗系统超负荷,最终导致疫情失控,被迫转向更严格的防控措施。
美国:部分州在疫情初期采取“与病毒共存”策略,但因疫苗接种率低、医疗资源不足,最终导致疫情大规模爆发,死亡率居高不下。
以色列:通过快速接种疫苗和加强针,成功控制疫情,但因病毒变异(如BA.2)导致反复,最终调整策略。

2. “动态清零”的国际对比
中国在疫情初期的“动态清零”策略在20202021年期间效果显著,但因病毒变异和国际疫情扩散,中国在2022年后期逐步调整政策,转向“科学防控”,即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提下,平衡疫情与经济、社会运行。



四、高强观点的合理性与争议
1. 科学依据的合理性
高强作为卫生部官员,其观点可能基于对病毒传播规律、医疗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卫生政策的科学分析。例如,病毒的高传染性、变异速度和对高危人群的威胁,使得“与病毒共存”难以长期维持。

2. 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率的提高,中国逐渐认识到“与病毒共存”需要更全面的防控措施,包括:
疫苗接种: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重症和死亡率。
药物研发:如抗病毒药物(如帕罗维多克)和中成药(如连花清瘟)的使用。
医疗资源储备:通过增加ICU床位、呼吸机等设备,确保重症患者能得到及时治疗。
社会运行的平衡:通过分区分级防控,减少对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冲击。

3. 争议点
“与病毒共存”的科学性:部分国家(如英国)的“共存”策略因疫苗接种率低、医疗资源不足而失败,但中国通过高疫苗接种率和医疗资源储备,可能在科学层面更具备可行性。
政策调整的时机:中国在2022年后期调整政策,可能基于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率的综合判断,而非单纯依赖“共存”策略。



五、总结:科学防控与动态调整的必要性
高强的表态反映了中国在应对新冠疫情时的科学判断:
1. “与病毒共存”不可行,因为病毒的高传染性、变异速度和对高危人群的威胁,需要更系统的防控措施。
2. 动态清零在初期有效,但随着病毒变异和疫苗接种率的提高,需转向“科学防控”,即通过疫苗、药物、医疗资源储备等手段降低重症和死亡率,而非完全依赖“共存”。
3. 政策调整的科学依据:基于病毒传播规律、医疗资源承载能力和公共卫生风险的综合评估,中国最终选择了更符合国情的防控策略。

这一过程体现了公共卫生政策的动态调整逻辑:从“严防死守”到“科学防控”,最终在科学、经济和社会平衡之间找到更可持续的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强的文章可以看作临时性的政治命题作文,写得非常仓促,专业上的问题不少,应该没有跟国内的专业人士进行过沟通;相对而言,胡锡进的那篇微博就好上不少。

但既然政治定调了,就没有多少可说的,我这篇回答主要想谈谈所谓的「与病毒共存」这个问题。



首先,美国提出的「与病毒共存」策略并非完全不可行。

当今,大量的病毒就处在于「与人类共存」的状态;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可控」——通过疫苗、药物以及非药物措施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让新冠疫情处于「可控」状态。

问题在于,现在的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可控」了吗?

一,疫苗。当前的疫苗,包括美国那两款mrna疫苗都算不上perfect vaccine,面临着保护效力回退这个严峻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疫苗的中和抗体GMT随着时间衰退;另一种是新的病毒变异株(目前这波主要是Delta毒株)。

不管哪种解释都需要补打加强针,如果是某医生所说的「季节性流感」的水平,更是需要多次补打。那末,疫苗的安全性方面的考虑就必须提上日程了。mrna疫苗作为新技术平台在多针施打的安全性是需要验证的,抛开这一点,现有的两款mrna疫苗的不良反应率过高也是一个问题,需要后续改进。(有兴趣的人可以额外关注novavax公司的那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的信息,少有的作为成熟技术平台疫苗有效率达到了mrna疫苗相近的水平,唯一的问题是迟迟不能大规模生产 )。

更别说国内目前的这几款疫苗了。

二,Covid-19变异毒株。现在的问题是新的Covid-19变异毒株不是一个「季节性流感」猜拳式的玩法,而是Covid-19变异株的烈度远远超过了早先的野生株,俗称「鸟枪换炮」。Delta株已然验证了这一点,当前更新的Covid-19变异株似乎还在「神仙斗法」,积蓄力量。那末,在不远的将来,这些新新变异株是继续「升级换代」,还是烈度「到此为顶」。我们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三,重症率,病死率。这是唯一的好消息,虽然这些施打率过半的欧美国家在开放以后,感染人数又在近日飙升,「突破性感染」是常态,但是重症率,病死率似乎维持在较低——也就是「季节性流感」——的水准。问题在于,这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也需要验证——毕竟现在是通常呼吸道传染病较拉的夏季,而不是放飞了的秋冬季节。

综上,新冠疫情在现在以及不远的将来在「与病毒共存」策略下是否「可控」依然是需要验证的。

用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就是做一个实验,中期结果出来,首要目标垮了(感染人数又飙升了,疫苗主导下的群体免疫目前难以达到),但是次要目标看着似乎还不错(重症率死亡率向「季节性流感」看齐了);就干脆涂抹一下,把次要目标改成实验目的,然后拿去水paper了。

虽然大家平时都是这么水paper的,但新冠疫情当前,大家扪心自问一下,这样弄出来的是否是一个足够扎实的结论。

钟南山院士就这么认为,

并不是彻底反对所谓的「与病毒共存」策略,但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以及更扎实的证据。

不能仅仅依靠当前的这个暧昧的情况——大量「突破性感染」加较低的重症率病死率——做决断,这个平衡必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所打破,无论是向好或者向坏。

而且照目前的情形来看,时间也不多,三个月应该会有一些更多的结果出来。(至少以色列这边会出来)。



那末,问题的关键就转化了,为什么欧美国家就不能等等呢?拿到更扎实的证据,作出更稳的决断,再来彻底开放呢?难道连三个月都等不起吗?

确实,连三个月都等不起。因为,经济。

很多人没意识到,现代医学已经不是一个人们传统医学上的所谓「药到病除」概念,加入了「潜在风险」的衡量。

无风险或者低风险情况的「药到病除」自然最好,但是在很多情形是做不到所谓的「无风险或者低风险」的,这就需要进行收益以及潜在风险的衡量了。也就是医生帮你算一笔账,确定你的治疗方案;当然也不会是某个医生凭空而来,一般会有「指南」或者「共识」进行指导,「指南」或者「共识」背后则是不同程度的「证据」,这些「证据」会有大量的「实验」来提供,「双盲实验」则是一种比较有效力的「证据」提供方式。

公卫策略也应当是如此。虽然「双盲实验」一般弄不起,但是根据不同程度的「证据」,进行收益以及潜在风险的衡量都是必须的。

对欧美国家而言,无法选择“动态清零”策略的他们,其实已经没有太多的选项了;对经济的复苏已然压过疫情可能的潜在风险,至少现有疫苗压低重症率死亡率已经足够有吸引力了;早三个月晚三个月都得开放,剩下的无非是「赌博」以及「见招拆招」。人命其实就是数字,可以在天平上权衡的数字,虽然很无情,这就是背后的原理。

换而言之,「与病毒共存」策略是欧美国家给自己算帐后当前的解。

那末,为什么在当前,「与病毒共存」策略在舆论场上突然甚嚣尘上呢?

是因为「与病毒共存」策略提供了坚实的证据证明在当前优于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吗?

不是,在国内相当一批人的唯一理由:「与病毒共存」策略是「欧美国家给自己算帐后当前的解」。

这就有点搞笑了,颇有印度官僚之风。

跟很多人所知的不同,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印度的公卫策略大量的向中国学习,比如「封城」策略。

从3月24日开始,印度启动「全国封城」,中间经过多次延长,到7月1日开始解封为止,进行了印度宣传机构的所谓「全球最长封城」——我实在是不清楚这有好嘛争得。

其中,印度先后经历莫名其妙的「6小时冷启动」「全国封城」——中国都不敢这么玩;数十万城市劳工的「回乡潮」——把新冠疫情从大城市带到印度辽阔的大地上,那「全国封城」的意义何在?最后在解封后进入了漫长的「群体免疫」时间。

我只能说印度官僚牛逼。

中国「封城」辅以「方舱医院」、「流调」、后来的「大规模检测」一系列组合拳的目的是「清零」。因为相对于「封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疫情扩散形成的风险更大;在疫情影响下,不「封城」或晚「封城」的经济收益远比不上「清零」以后经济正常运转所形成的收益。这本账是算明白了的,后面在「动态清零」阶段尽量使用副作用更小的「局部封城」、「大规模检测」、「精准防控」等等。

印度呢?仅仅做到了「压平曲线」,不仅没有「清零」反而促进了疫情向国土深处蔓延,同时因为「全国封城」损耗了大量的国力,完全得得不偿失。在「封城」策略的后期近乎于为了「封城」而「封城」。

如果这些还算情有可原的话,在20年末,21年初为了对标中国所谓的「疫苗外交」,向海外进行了大量的「疫苗援助」、「疫苗出口」,疫苗出口比例甚至在高峰时达到了接近六四开。

印度完全忽略了,中国有「动态清零」策略保底,只要没破防,施打疫苗早一点晚一点差距不大;而跟印度走向了「压平曲线」,在「群体免疫」中沉沦的欧美诸国在同时期抢疫苗都抢出火气了——就算有mrna疫苗保底但az疫苗也不能让。

与此相比,印度在美国撺掇下的「疫苗外交」中因为欧美诸国的几句口水话洋洋自得,直到「大厦崩塌」。

印度官僚真得知道自己在干嘛吗?


对于国内欲效印度官僚之风的某些人,太难听的话这里就不说了。



那末,是否如很多人所言,向中国舆论场推动「与病毒共存」议程的人士都有着潜藏的恶意呢?

恰恰相反,在国外有一些人士恰恰是因为对中国抱着善意才在中国舆论场推动「与病毒共存」议程的。

为什么?在中、美之外的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跟美国一样早就不存在「动态清零」策略的可能性了。只能跟美国一样使用疫苗走上「与病毒共存」策略——如果在将来没有一份perfect vaccine进行疫苗下的「群体免疫」的话。

更何况,美国方面又多了一个筹码:novavax公司的那款重组蛋白新冠疫苗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在21年的第三季度赶上大规模生产,不出意外的话即将在九、十月份开始出货。如果当前在海外进行三期实验的那批中国新冠疫苗中没有一个有好的实验结果的话,这款novavax公司的重组蛋白疫苗可能就是今年上半年这批中国新冠疫苗的上位替代品(陈薇院士的腺病毒疫苗除外)。

美国完全可以借助这几款疫苗(加上两款mrna疫苗和强生腺病毒疫苗这还不算美国正在实验没出结果的新疫苗)在全球铺货,强势引导其他国家地区进入美国式的「与病毒共存」策略,通过和这些国家地区先后次序开始复工复产来进行整合性质的联通,反倒让坚持「动态清零」策略的中国陷入了某种程度的「孤立」——如果此时的中国「动态清零」策略没有彻底「破防」的话,进而让美国在「后疫情时代」翻转因疫情升降的国势。

这就是美国的大战略。打得一手的好算盘。

对中国而言,这又是一本账——是否中国需要为了未来的国运作出「恰当且必要」的牺牲。



美国的如意算盘打完了,那一切就会如他所愿吗?

我不知道。

美国的算盘最多会让其他的国家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现在的「高施打率的美国」,但是现在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下一步会如何前行,正如我在第一部分所讨论的那样:

我不知道。

我唯一知道的是在当前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民主党人依然在报纸上嚷嚷共和党还不愿意戴口罩,在NPI上面拖后腿。

作为现有人类对付新冠工具箱内最有力的两项工具——疫苗和NPI——之一,在现在这个「高施打率」的美国依然是放在桌子上的选项。而在未来,只要是没有perfect vaccine,无法达到通过疫苗达成「群体免疫」的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与病毒共存」状态,NPI依然是可选项之一。

而这一点在某类宣传话术中,恰恰是被忽略的。

从疫情初期的「戴口罩没用」,到被高福院士提醒后「戴口罩有用」,接着「打了疫苗可以不戴口罩」,再到「生活在Covid-19"大量"或 "高度"传播的地区完全接种了疫苗的人也应该在室内戴上口罩」。某个滑不溜手的美国政坛不倒翁一向是在疫情中反复横跳的美国公卫界的标杆。

我把话说得明白点,现在国内那些因为不想搞NPI想跳船到「与病毒共存」策略的某些人士最好早点死了这条心:无论你在哪条船上,只要疫苗下的「群体免疫」没有达成,疫苗还是要继续打得,NPI还是要继续搞得。

谁也别想逃。

殊途同归,不外如是。

user avatar

不要二极管思维。就算高部长有部分论证有问题,还是要理解他传达的风向。

如今有的人是借「与病毒共存」这种不加时间空间限定的模糊概念,来攻击中国目前的防疫政策,推销应该「尽快开放入境」「立即放松管制」的观点。这边建议击毙。高部长主要批驳的是这类论点。我没说张文宏本意是这个,不要二极管。

新冠病毒是否会与人类共存,已经不是中国人民能左右的事情了,发达国家不努力,最终还是会走向共存。但我相信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即便认同新冠无法被彻底消灭,也反对现在放松抗疫措施。

我这样考虑:

1、严格管控是可逆的,随时可以根据情况放松;而开放管控是不可逆的,等手上10个20个去年2月的武汉的时候再去严格管控说什么都晚了。

2、鼓吹提前放开的,到底对医疗资源冗余度有没有一点概念。疫情肆虐医疗吃紧的时候不光是你得了新冠有没有床位的问题,是一例新冠直接报废一层病房,是牙痛没牙医,肾衰没法透析,癌症早期拖成晚期,非呼吸系统的重症没ICU可住。传染病直接吃掉其他常规的医疗资源,非新冠病人可以比新冠还惨。

3、经济和生命健康相比,肯定是生命健康重要。死亡是无可替代的评价指标,4636 vs 620000死亡,哪边政策有效无需辩论,Delta、Lambda都不是弱化版本,经济复苏你也得有命享用。

4、即便是从经济角度考虑,新冠全球大流行导致的产业链逆向回流国内的这波红利,很大程度对冲了严格管控和全球需求疲软的负面影响,这波红利在第三世界疫情持续期间还会继续存在,我们还有时间。

5、发达国家因为疫苗接种率相对高,会先开放管控,他们经济复苏带来的更多是消费需求而不是产业竞争,其实也是有利中国经济。第三世界国家接种不会很快,裸开放的后果参见今年印度。

6、摸着发达国家过河!如果发达国家连口罩都不戴了,社交距离也不管了,还能恢复消费经济,那我们也可以逐渐放松。如果发达国家疫苗接种率已经非常高却还是压不住死亡人数和住院率,消费经济没有强劲反弹,那我们应该继续苟下去,管控下去。成为人类文明最后的堡垒!接收各种转移。
过河实况:如何看待原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

7、当然具体到地方的疫情管控应该精细化,过度执行、层层加码、扩大化的需要打击一下,否则折腾别人也折腾自己。

8、总之,不要急,后天下之乐而乐。

user avatar

————2021年8月10日第一次更新————

本来这个答案老夫真心不想贩卖焦虑的。

但似乎某些朋友就是听不进好话,

所以没办法,只能继续搞点焦虑出来吓唬他们了。


部分朋友觉得冰岛从5月份开始就没人死于新冠。

因此他们认为,哪怕感染人数多一些,只要不死人,就没啥大不了的。

naive~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死亡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这一点对于经历过非典的地区来说,本来应该不言自明才对,

为啥有那么多朋友选择性地忽略这一点呢?还是说根本就在揣着明白装糊涂?

那么走几个例子吧。

——比如这篇:

作者对土耳其安卡拉某医院共1007位确诊感染者做了跟踪调查。

结果如下:

大约5%-25%的受访者声称有这些长期症状:疲劳、呼吸困难、胸痛、失眠、注意力缺陷、记忆力缺陷


——再比如这篇:

作者调查了挪威第一波爆发期间卑尔根市共65位入院感染者和247位居家治疗感染者(换句话说就是轻症)。以上311位感染者占了第一波爆发期间卑尔根总感染者人数的82%。

结果如下:

dyspnea=呼吸困难,fatigue=疲倦,concentration problems=注意力障碍,memory problems=记忆障碍。以上全部是长期症状。

具体数据自己看吧。


——再再比如这篇:

作者调查了瑞士苏黎世地区共431位成年既往感染者(其中81位入院,其余的可以粗略理解为是轻症)。

结果如下:

自己看,懒得划重点了~


总之,类似的paper漫山遍野,想看更多的可以自己去搜,包你们大开眼界。

所以说啊,死不死人不是判断疫情危害的唯一标准,死亡更不是唯一的bad ending。

任由感染人数暴增的话呢,

带给个人的是三成左右风险患上长期呼吸困难、记忆障碍、认知障碍等一大堆后遗症。

带给全体人类的,则是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按人口比例计算的整体失能和长期医疗负担。

好了,现在你们可以向病毒投降了。


————以下是原答案————

高老师毕竟有官方背景,说话不能太直白,不方便搞借外讽中的套路。

所以这部分就斗胆让身为群众的老夫来帮他补完吧。


一、

说到接种率高,老夫这儿正好有个接种率高到突破天际的例子。

——请品鉴:

以上是冰岛的接种情况,纵轴代表接种率,各个柱子代表不同年龄组,深绿色代表完全接种,嫩绿色代表部分接种,灰色代表没接种。

基本上可以代表现如今全人类接种率上限了,各位同不同意?

鉴于如此喜人的接种比例,冰岛于7月1日放松防疫管控。

……

……

……

——然后,请品鉴:

如上图,纵轴是每10万人新增感染人数(14日均值),横轴是时间,蓝色曲线是本土确诊病例,橘色曲线是输入病例。

大伙儿来感受感受吧,什么叫做原地起飞。

哦对了,忘了说,冰岛总人口36万。


二、

鉴于张医生等一小撮人可能还会抱有一丝幻想——会不会只是确诊多一点而已,医疗压力说不定撑得过去?

——对不起,请继续品鉴:

7月1日放开管控,8月5日雷克雅未克开始哭喊着医疗体系马上到极限

现在问题来了,

国内有几个地方敢跟雷克雅未克比医疗体系?


三、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好好感谢冰岛。

他们身体力行,走了一个多月弯路,终于帮全世界证实了一个其实明眼人早就看穿了的道理:

user avatar

这篇文章反对的“与病毒共存”指的是新冠病毒而非所有病毒,反对的“共存”方法是“防控得不怎么样就自称是共存”,文章表达的意见是要坚持我国一直以来的抗疫方法,但一些地方表达得不准确。

文章表达得不准确可以改,而抗疫方法不能乱改。我支持我国继续当前防控思路,细节可以改进,注意防止地方搞简单粗暴一刀切、管理不当造成损失。

例如:

据扬州市纪委监委 8 月 8 日下午通报,2021 年 8 月 1 日,该市广陵区湾头镇财政结算中心工作人员王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病例,并已造成 23 人感染。
7 月 29 日,广陵区湾头镇联合村核酸检测点设置不规范、现场组织混乱,导致在该检测点与王强密切接触的多名人员被感染,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7 月 29 日至 8 月 1 日,在对王强核酸检测混采阳性进行复检的过程中,邗江区有关方面在隔离管控等环节工作失职,落实防控措施不实不细,造成疫情扩散。

在共存方面,你的身体里本来就有比你的细胞数量还多的病毒在共生,其中呼吸道共生病毒包括一些冠状病毒;你的基因组里有一千多个已被识别的古代病毒片段,其中一部分在执行重要的生理功能,一部分看起来没有作用。EB 病毒、JC 病毒几乎感染了所有人,这些家伙平时对人是不致病的,在免疫抑制的人身上可以造成严重症状。

新冠病毒目前没有变成不致病或机会致病状态的趋势,不适合让其与较多的人共生。如果现在就要从头开始共生,让外国人负责做这个事罢。

人自己的逆转录酶已经将新冠病毒片段整合到一部分患者体内。目前那些片段看起来既无好处也无害处,现在还看不出今后的演化影响。

德尔塔变异株在广州疫情中测得基本传染数约 3.2,称其如同水痘是外国的夸张(例如“美国疾控中心内部文件称其如同水痘”,其实该 ppt 的另一章节就声称德尔塔变异株的基本传染数约 5,与水痘的 8~9 差异巨大;测出的基本传染数有一定的信度范围)。不必将其威力想象得太强大。

user avatar

「与病毒共存」基本上是未来的一种必然发生的状态,因为不可能要求全球封锁来消灭病毒。但是是不是因为未来要共存,现在就要放开,这个还是两说的。

放开是一个不可逆的决定,一旦放开之后,不考虑未来的变种,就现在的Delta毒株的传播和逃逸疫苗的能力,即便是全民接种了疫苗,也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小爆发。当初武汉一地爆发,全国封锁了许久才压下去,如果多点爆发,那么病毒全面开花之后,再次封锁也是不能清零的了,只能去被动的承受后果,而这个后果是什么,是不是有了疫苗加持之后,能达到大约达到流感的水平,目前还有待于观察,毕竟英国和以色列也才开放了不久,「如何和新冠共存」已经有国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了,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喜欢第一的感觉,但是真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充当先行者。

等欧洲和美国的开放一段时间之后,看当地的数据,死亡率和传播率,来决定是逐渐开放,还是组织打了加强针之后再说,还是继续维持政策一段时间等更好的阻断传播的疫苗,这些都可以进一步讨论。欧美从一开始就是搞宏观控制,旨在压平曲线,在早期有一点尝试之后,就放弃了微观的流调阻断,也就是放弃了清零的努力。这种情况下,随着疫苗覆盖率的增加,宏观的措施一步步放开,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英国的感染人数,飙到一天五万之后,现在也开始了自然下降——当然科学家们还在理解为什么在下降。

但是中国现在依然能够用流调和局部封锁的方式清零,这个时候一旦放开,意味着病毒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数传播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对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从每天一万到每天五万,虽然增加的很多,但是其实对生活方式的影响并不大;但是从零到每天五万,这个心理的震撼就大多了。

很多人说冬奥会一定会开放,其实是不一定的。现在海关都积累了很多的接机,隔离和转移的经验,完全有能力可以让运动员,教练等团队走奥运通道,住奥运村,和正常的中国民众完全隔离——这倒不是说冬奥会一定会这么做,而是目前有这个能力这么做,让冬奥会不成为一个「必须开放」的deadline。

即便是只算经济账的话,也有很多定量的问题需要解决。说中国现在是闭关锁国,其实是不对的。相反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依然在源源不断的给世界其他地区供货,当然也从世界其他地方进口原材料。

这种「放货不放人」的模式当然一定是对经济有负面影响的,但是这个影响到底有多大,和放开人之后传播所造成的医疗压力,以及因为感染新冠隔离而造成的劳动力损失相比,这是可以去估计的,这也是NBER上不少工作论文现在在做的事情。

总之,如果当初没有守住,现在和欧美一样属于一个低水平流行的状态,那么放开也就放开了;但是现在是一个基本清零的状态,那么等一等开放国家的数据结果,获得更多信息之后再做决定,应该是更谨慎,也是更负责任的选择。

我觉得高强和张文宏的文章表面上针锋相对,但是并非是水火不容的。「与病毒共存」是一个长期的必然,但是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来开放还有待于进一步讨论,现在就急于打开国门未免操之过急。

user avatar

「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

「我们知道,人类最终战胜病毒需要依靠能够杀死病毒的药物」

不知道传染病学的教授看到这些话会不会两眼一黑……

user avatar

高部长认为「人类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对于这个「共存可能与否」的问题来说,我不是预言家,无法预知未来是否真的是这样。但我们完全可以回头看看人类的历史,找找人类历史上是否曾存在过一个「新的冠状病毒」与人类共存的案例,而巧合的是这样的例子可能还真有一个。

我们都知道,此次新冠疫情的罪魁祸首是「新型冠状病毒」。既然是“新”的那也一定也是有的,而所谓的「旧型冠状病毒」除去03年的SARS其实指的是在此次疫情前就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四种会引起感冒的人类冠状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

有趣的是在03年SARS疫情之后对冠状病毒的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感冒冠状病毒HCoV-OC43很可能就是造成的1889-1890年流感大流行的罪魁祸首。这场一百多年前疫情也被称为俄罗斯流感(Russian Flu),据估计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很可能造成当时全世界超过100万以上的人口死亡、而病死率(CFR)估计在3%~8%不等。[1][2] 我们要知道,当时全世界只有15亿左右的人口,而且平均年龄要比现在年轻许多。当时百万以上的感染死亡很可能相当于现在的千万左右,可以说是能与新冠匹敌的相当烈性的病毒了。

特别是在上月,Microbial Biotechnology 上所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列举了HCoV-OC43为1889-1890年疫情病原的临床证据。[3]该研究所列举的证据包括20世纪早期不同年龄患者的血清抗体、通过基因突变率计算出的进入人类的分子时钟时间以及当时疫情中医生所记录的临床报告和症状描述。特别是当时医生所描写的临床症状与此次的新冠非常相近而与其它可能的H2/H3流感病毒症状相差较大,比如当时的患者在感染后往往出现了多器官症状(呼吸道症状、消化系统症状、包括味嗅觉丧失在内的神经系统症状)、康复缓慢且常有长期后遗症(Long-covid)、多器官血栓、高龄患者死亡率奇高而婴儿儿童则几乎没有出现有症状的感染(流感则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死亡率都很高)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如果HCoV-OC43真是造成1889-1890年上百万人死亡疫情背后的烈性病毒的话,那它又是如何在当下成为了一种温和且依靠喝热水就能自愈的普通感冒病毒了呢?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由于HCoV-OC43传染能力非常强,我们大多数人在很小的时候基本都会经历过至少一次以上的感染。因OC43病毒对儿童来说症状非常轻,基本就只是一个普通感冒,几乎所有人在儿时经历过这样的感冒之后我们就获得了对OC43病毒的免疫记忆。此外由于我们每次发生OC43冠状病毒造成的感冒之后所产生的抗体水平也会随着时间而逐渐降低,在人群整体抗体水平降到比较低的时候病毒就又会造成一波波的人群周期性传播。这一点也在一篇Nature Medicine的研究所发现的人群对各种感冒冠状病毒的抗体存在两年左右的周期变化中得到验证。[4]

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经历相当多次的HCoV-OC43冠状病毒感染,每次感染都会让我们的身体加强对其的免疫记忆并让身体对它的抗体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样哪怕随着年龄增长病毒感染死亡率也跟着升高,但由于年轻时长期反复感染所造成的免疫记忆强化,即使在危险的高龄阶段,在没有疫苗没有药物的大多数情况下它的感染对我们身体来说也只会是一种普通感冒罢了。

当然HCoV-OC43冠状病毒和此次的新冠病毒虽同为RNA冠状病毒但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区别,如HCoV-OC43病毒进入人类细胞的受体是Neu5Ac,而SARS-CoV-2则是使用的ACE2受体。除此之外要想最终成为如目前HCoV-OC43这样的与我们共存的感冒endemic而非烈性致命的pandemic也需要不少的条件:

  1. 传染力必须足够强。只有传染力强,才能让大多数人能在年龄很小症状轻微的时候就能有过感染经历并产生免疫记忆。很明显像武汉时这样R0为2~2.5左右的原始毒株很可能就无法达成,但delta株这样R0可能高达6以上的变异株则有比较大的可能能够满足此条件。
  2. 疫苗效力不够强且非终身有效。如果疫苗效力非常强且终身有效的话,新冠就很有可能就像天花、脊髓灰质炎病毒一样通过疫苗就能被消灭或近乎于消灭了。
  3. 由病毒抗原漂变(antigenic drift)所造成的免疫逃逸水平相对较低。这样身体每次免疫记忆被唤醒后产生的中和抗体效力并不会因病毒变异而损失太多。目前对新冠中和抗体的研究表明,虽然不同变异株存在一定的抗体逃逸现象,但总体而言无论是感染康复还是疫苗接种后所产生的中和抗体都仍然是比较有效的。当然如果新冠也出现流感式会造成大幅免疫逃逸的抗原转变(antigenic shift)的话很可能就不会满足此条件了,但我认为拥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士应该都能从原理上对新冠会不会出现流感式的抗原转变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4. 多次感染加强免疫记忆后重复感染的症状足够轻微。这样因抗体水平降低而造成的重新感染的症状始终保持在一个比较轻微的状态。但目前由于疫情发生时间还比较短,缺少足够的临床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新冠是否符合此条件。

当然新冠病毒最终是否会变成下一个如HCoV-OC43那样的人类社会中所流行的第五种感冒冠状病毒,或者是如天花般被疫苗甚至非药物干预的防疫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成功消灭的病毒,抑或是成为一种人类历史所没经历过的病毒模式?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在未来的一两年中我们就能通过疫情情况得以进行大致的判断了。

参考

  1. ^1889年俄国流感4个月席卷全球 百万人丧生 http://news.sohu.com/20130414/n372619686.shtml
  2. ^Wikipedia: 1889–1890 pandem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1889%E2%80%931890_pandemic
  3. ^Clinical evidence that the pandemic from 1889 to 1891 commonly called the Russian flu might have been an earlier coronavirus pandemic https://sfam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111/1751-7915.13889
  4. ^Seasonal coronavirus protective immunity is short-lasting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1-020-1083-1
user avatar

我对病毒共存这件事没有观点,因为我个人觉得现在讨论疫情会如何结束,为时尚早。

我对未来的观点是开放国门是迟早的,但何时开、怎么开,现在无法判断,确定的是肯定不是现在。

我这里就单纯列一下英国正反方的意见。

有点长,得忍一下。

一、反方,觉得不可能共存

作者是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的生物医学材料博士、《卫报》的科学编辑,Ian Sample。他认为不可能像流感那样共存。

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比流感快,并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新冠病毒潜伏期更长,而且感染者具有传染性的时间更长,这使他们更容易传播疾病。

季节性流感已经存在了足够长的时间,以前的感染经历和疫苗保护减少了感染和死亡。对以往流感爆发的分析表明,季节性流感的 R 值(感染者将病毒传播给的人数)平均约为 1.28。这意味着一组 4 人的流感患者可能会将病毒传染给另外 5 人。

冠状病毒比这更容易传播。delta毒株的 R 估计约为 7,因此在没有疫苗和其他干预措施的情况下,一个病例平均会感染另外 7 个。随着疫苗接种计划的推进和病毒的继续传播,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将降低 R 值,但低至多低尚无定论。

冠状病毒比流感更致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年人对这种疾病的易感性急剧上升。在2015-16年至2017-18年的三个流感季节中,季节性流感估计导致44505人死亡。2021年前9周新冠就达到了这个死亡数字,一个主要的区别是流感数据考虑了流感疫苗的保护,50%的有效性被认为是好的。

新冠疫苗应该对Covid死亡产生更大比例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英国最常用的Covid疫苗——牛津/阿斯利康和辉瑞/biontech疫苗——将Covid住院的风险降低了90%以上。因此,疫苗接种计划使Covid - 19死亡人数大幅下降,在过去一周降至每天不到20人。

但是疫苗在预防死亡方面的作用远大于预防病毒传播,因此预计新冠病例在一段时间内还会上升。流行病的规模越大,病毒就越有可能找到未接种疫苗或未受到疫苗充分保护的弱势人群。虽然疫苗大大削弱了病例与死亡之间的联系,但它们不太可能完全打破这种联系。

不过,冠状病毒、流感和针对它们的疫苗之间的差异很容易掩盖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学习与冠状病毒共存,就像我们与流感一样生活并不意味着社会可以从容应对。

每年,一个全面的全球监测网络都会检测哪些流感变种正在流通,并且最有可能在下一季构成威胁。该信息决定了哪些毒株进入年度流感疫苗,然后在既定的运动中推出。在整个流感季节,公共卫生当局都会发布病例数,并在需要时更新他们的医疗建议。

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全球冠状病毒系统。尽管运行良好的机器可以保护世界免受流感的侵害,但在典型的一年中,该病毒造成的死亡人数仍然很多。每年冬天,流感都会给 NHS 带来巨大压力,有时会将其推向崩溃的边缘。对于卫生服务部门来说,与冠状病毒共存意味着学习在每个冬天随着冠状病毒和流感的到来而忍受双重浪潮。

二、正方,认为可以共存

作者是英国公共卫生学院和皇家公共卫生学会的成员,Andrew Lee。他认为现在重新开放是合乎逻辑的。

英国首相宣布,英格兰将在7月19日彻底解除限制。目前关闭的企业将被允许重新营业,活动和室内集会的出席人数限制将被取消,使用社交距离和戴口罩来控制病毒传播将成为自由裁量权。政府表示,这将是一种与病毒共存的新方式的开始。

批评者称这一决定风险很大,并指出它可能对健康产生重大影响。不过,最终何时取消限制是一项政治决定,必须考虑许多相互竞争的观点和利益,公共卫生问题只是其中之一。平衡提早而不是晚举的危害和好处是很困难的。总会有取舍。

通过扰乱教育、就业、医疗保健和社会活动,封锁和其他行为限制本身会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医院治疗的进一步延误、限制的心理影响以及失业的普遍后果都需要考虑在内。

但同样,也有人担心现在不是时候。感染人数正在迅速增加,每天报告的新病例超过 27,000例。取消限制肯定会导致病例进一步增加——卫生部长曾表示,夏季每天可能会超过 100,000 例。

然而,由于疫苗提供的保护,完全接种疫苗的成年人患严重疾病的风险降低了90% 以上。感染和住院之间的关系已被大大削弱。COVID-19住院和死亡人数正在上升,但增长速度较慢。数字仍然很低。

事实上,英国是世界上 COVID-19疫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超过 60% 的成年人已完全接种疫苗,超过 80% 的成年人至少接种过一剂。对于接种疫苗的人来说,感染可能是轻微的。现在大多数感染往往发生在未接种疫苗的年轻人身上,他们因 COVID-19 而患上严重疾病或死亡的风险非常低。疫苗接种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人群中的疫苗保护水平不断提高。

但全面重新开放可能会给公众一种错误的印象,即感染风险现在为零,但并不是这样。即使疫苗已经降低了 COVID-19 的致命性,这种疾病仍然会产生相当大的长期健康后果。许多人可能会长期感染新冠病毒,但人们对它仍不太了解,对它的卫生医疗支持也不太发达。

综上所述,这些因素决定了是否完全取消限制是一个难以平衡的决定。但实际上,问题可能不是现在是否是解除限制的最佳时机,而是现在是否是开放的最坏时机。

从第三波和模型研究的当前轨迹来看,完全重新开放后很可能会出现许多感染,无论何时发生,病例甚至可能超过第二波中的病例——尽管预计医院人数和死亡人数会增加低得多。由于疫苗覆盖率的增加,延迟解除限制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感染和住院治疗——但并非完全如此。

它也可能会将当前的第三波延长至秋季——而不是现在达到峰值——增加了在今年晚些时候再次达到峰值的风险。因此,在 NHS 的工作量由于通常的冬季压力而增加之际,稍后解除限制可能会给 NHS 增加压力。鉴于取消最终限制后案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现在重新开放是合乎逻辑的。

接下来发生什么?

允许在英国发生更多感染,特别是在未完全接种疫苗的人群中,存在潜在危险变异出现的风险。然而,预测下一个变体将在何时何地出现并不容易。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的感染水平很高,而且我们尚未完全了解其传播变种。

因此,需要对英国和世界各地的变体进行持续监控。如果一种新的令人担忧的变种出现并迅速传播,尤其是一种能够逃避疫苗保护或引起更严重疾病的变种,那么政府可能不得不考虑重新引入一些公共卫生措施。这可能包括锁定。如果大流行教会了我们什么,那就是需要灵活应对这种不断演变的病毒并迅速采取行动。

该病毒很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流行并持续存在。它可能会遵循与它的表亲、其他人类冠状病毒类似的路径,这些冠状病毒不断传播并每年引起普通感冒。因此,正如政府所建议的那样,我们确实必须学会与病毒共存。

这意味着要接受这样的风险:每年都会有一些人被感染,一些人会死亡,就像其他呼吸道感染一样。但我们能做的减轻这些风险的事情并没有改变。确保建筑物有良好的通风,在高危情况下使用口罩,避免人群和密闭空间,在生病时进行自我隔离,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在明智的情况下做好准备的事情——即使它们不是强制性的。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人即使接种了疫苗,仍然会因为他们的潜在健康状况或年龄而面临更高的风险。因此,维持某些保护性行为不仅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我们保护弱势群体的集体责任的一部分。

最后,除非儿童也对COVID-19免疫,否则我们不可能实现人口免疫。没有免疫力的儿童可能成为感染的宿主,儿童的疫情可能具有破坏性和危害性。因此,针对COVID-19的儿童免疫接种是未来可取的步骤,但这将取决于是否有安全有效的疫苗。

user avatar

来来来,老伙计,从今天开始,咱再也不要受过度防疫的罪了。

作为代价,我们每四个月,就冲你脑袋上来一轮俄罗斯轮盘赌可好?

放心,这是四十八个弹巢的左轮手枪,里面只装一发子弹,扣下扳机时击发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二点零几,和大号流感差不多。

至于什么时候结束?那我们可说不准啦…

user avatar

前两天饶毅的《知识分子》自爆了,发了好几篇文章,引述香港大学金东雁的采访,说中国要尽快放开边境管制,引进有效率高于90%的mrna疫苗之类,尽快学习美国的抗疫。并称卫生部的曾光也支持这个意见。 访谈|德尔塔突变株会改变 “清零” 防控策略吗?

当时读到这篇文章,吓了我一大跳,这种”策略“千万别被采纳,千万别。我还不想那么快就失去我的父母,爷爷奶奶。我觉得大多数中国人也不想,不像日本人。

我真的没想到饶毅老师也会自爆,不过还好,卫生部迅速辟谣了。

学经济学的时候,讲印钱、铸币税的时候,政府最大化铸币税的模式之一就是一开始先装好人,一直货币紧缩以保值,在大家认为政府不会印钱时候,一把梭哈,悄悄印刷大量的钱,一口气用铸币税洗劫所有的社会财富。

《知识分子》的举动,又何尝不是如此?悄悄”潜伏“在大家身边,平时输出科普观点等,在关键时刻,用自己长期积累下来的信誉和影响力,一把梭哈,把这些全部变现,试图一下子对中国造成最大的打击,为美国取得最大的利益,让千千万万的中国家庭陷入疫情的深渊,永生永世为美国当廉价劳动力。

打掉了一个回形针,千千万万的回形针站起来。《知识分子》比起回形针,之前积攒的可信度、影响力等可能大得多,而且针对学术界,精准得多。两面人真的是太可怕了。

这场战斗,会是很艰苦的。


另外,真的,到现在还在吹辉瑞的人绝对绝对是我见过的最不讲科学与事实的。”反智“可能是对他们的最好描述吧。

随便贴个冰岛数据,冰岛人口357000,255322人已完全接种疫苗,自己算呗。


PS死亡不是唯一的后果,肺部后遗症什么的不说了,

随手贴个英国研究

Just a moment...

结论:轻症感染智商-0.15标准差(大概是减2),需要入院则会减0.4个标准差,大概是智商-7。

或者说,如果你智力是所有人的平均值,那么你感染新冠之后,轻症则康复后智力会降到56%的位置;需要入院则康复后智力会降到70%的位置。

user avatar

如果你需要做传染病防治的国家层面决策,你是去找一个有43年党龄,30年国家部委工作经验,非典时期临危受命,最终力挽狂澜的卫生部长呢,还是去找干了二十年临床的传染病医生?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不专业?搞明白没有?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

零感染不是免费的,

到时候还付得起钱,

就可以一直追求零感染。


如果到时候付不起钱了,

那么自然而然就共存了,

嘴硬没用……

没必要去强调什么……

反正我们都是赢就行了。


一种死亡率1%的疾病,谁会不害怕?

但很多时候,害怕不能解决问题。

全球除了中国都是培养皿,

这个时候还幻想着“只要我们坚持,将来就可以零成本零感染”的人,才是必败的……

害怕,你害怕就能把别的培养皿搞成闭关锁国吗?人家都当培养皿不在乎了……

这个病死亡率虽然吓人,但也只有1%,祈祷外国人跟黑死病一样死一半崩溃,也没戏……


最后,今年嘲笑德国洪水,嘲笑美国楼塌了,没啥,挺好笑的。

但是,我求求你们千万别再嘲笑英国弃疗,千万不要!

user avatar

长期看,共存是必然的,新冠病毒在中国、朝鲜以外的世界已经不可能控制得住了。除了病人外,还有大量病毒在动物之间传播,而且也有位数不少的病毒留存在冷链中。更有甚者,连南极和喜马拉雅山都出现了新冠患者。

但是,从短期看,新冠疫苗对疫情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控制效果,病毒的变异到底会不会造成免疫逃逸,会不会变异成一种毒性较弱接近流感的病毒,都是未知数,需要时间来证明,而中国以外的世界正在经历这个过程,而中国作为世界疫情流行中唯一的安全岛,大可不必着急放弃目前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而是可以对世界疫情流行情况谨慎观察,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做出决策。

此外,得益于控制住了疫情,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实际上是得到了加强的,也说明了控制疫情对中国是有利的。

现在南京机场这波疫情造成的封锁和隔离目前看还是可以控制在局部,应该花一段时间就能控制住。

user avatar

在官员、网络键政家和医生三者里,让我选一个,我斟酌一下,自然是相信医生了。

user avatar

这是个跨学科的综合问题。如果从纯粹学术的角度来看,要想正确评估这个问题的建议和未来走向,就必须回答以下问题:

  • 病毒的致死性与社会危害性
  • 病毒变异的危害性,以及在此情况下疫苗的有效性
  • 疫情防控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 国内公共财政和社会各界对防控措施的负担能力和优化空间
  • 疫情防控措施能减少的死亡人数和造成的影响
  • 疫情输入风险和各国防控态势

上述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一个明确的数字,而是一些难以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的动态变化的值。机会成本不是摆在账面上的,而是需要推理和假设的。因此是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总体来看,在病毒继续变异、医疗资源需要继续扩充、疫苗对疾病传播的阻止能力无法达到期望的情况下,基于目前国内的防控经验和以往的路径依赖,在感染率很低的情况下,继续现有的高强度防控策略是安全可行的。疫苗和社会干预措施都非常必要。而且,在其他国家国际旅行尚存大量限制的情况下,国内没有必要率先冒险尝试简化隔离手续,毕竟覆水难收,静观其他国家的数据是更可行的做法。


但是,在若干发达国家无意长期采取高强度防控措施、一些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检疫、隔离条件,新冠病毒可能有中间宿主和动物感染未被识别的情况下,病毒短期内不可能从人类社会中绝迹。全球合作一定是有限度的。在中国仍需参与全球生产分工和国际活动的情况下(比如需要参加国际体育比赛,还有物资进出),疫情输入风险持续存在。远期策略的内容,及其决策依据,都需要进一步明确。

相信这个问题可能是未来几年里全球最复杂的卫生政治学、卫生经济学、公共卫生、临床医学的综合问题。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基于严谨的医学和社会科学的数据进行探讨,同时广泛参与国际层面的讨论。如果涉及全球性的防控策略,就必须游说其他国家的决策者,使其配合中国的防控措施。整个过程除了需要理论和数据,也需要政府机构积极行动,协调好全球的政策导向,积极参与全球合作。

疫情是全球流动的,只要有一个国家仍有病毒存在,疫情就有再次反扑的可能性。而这个国家很可能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发展中国家。


需要指出的是,高强度的隔离检疫不代表不需要疫苗。免疫落差对全社会是个潜在的严重风险。疫苗可能是全球最大的一个共识。

user avatar

我只代表我的意见,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除非科技突破,否则这个病毒靠现在的非药物干预无法杀灭。现在证实部分哺乳动物可以携带。既然流感不能被消灭,为什么新冠可以被消灭?

大自然就是那么残酷,而且你没有办法。

一代儿童将戴着口罩长大。

想共存也得共存,不想也得想。

烟草一年搞死多少人?

酒精?

车祸?

我们是不是也共存着?

口罩带好,勤洗手,打疫苗,然后各按天命。

鼓吹高压防疫的0感染的,一边是基层工作人员超负荷工作,一边是南京老太棋牌室走起。一边是基层到处求爷爷告奶奶打疫苗,一边是坚决不去打也不去开证明,甚至也没既往病史。

现在是严控护照发放,我想知道如果放开护照,老百姓会怎么用脚投票?看看美领馆面试人群,真的不敢想。

看看邻居:

马来西亚老百姓天天骂政府,要么学中国关死关到零,要么打足疫苗发足口罩开放各自按天命,开一天关一天又开又关,人民穷死了,门口挂白旗了,还是不能复工。

泰国不能关了,外汇告急,巴育呼吁为生存而战,然而今天又游行了,明天又是一波高峰。

老挝农业国都关在家里种菜没啥大事,饭有得吃先混着。

越南一眼望不到边的开发区等着开工,但是似乎已经防控不能,垂死等奇迹中。

菲律宾是无数岛屿,基本开始各按天命,因为实在没能力,饿死的人更多。

我们血条比邻居厚,不过不是无限厚。后面怎么走目前不知道。但是要说人比病毒能熬,我肯定不信。

user avatar

是不是今天放开管控,明天就好了经济腾飞,赶超美国了?

那是扯淡呢,你店里员工感染了,谁敢去你店里吃饭?得病不治好?不隔离你敢让他上班?不怕传染自己?

对你的员工来说,这不就等于失业?

对你来说,这不就等于关门?

更何况,那个时候国家肯定不给你报销医疗费了,那个时候医院肯定挤满了患者,你有这个心理准备么?

感染率低?未必传染给我?

这个时候,不讲一粒沙子一座山了的故事?

这个时候,再挑动一下体制内外的矛盾,啊哈哈,你看看,你没饭吃的时候那些官老爷一样有钱拿。。。

这个套路可比俄乌之战挑起来水平高。

我们来设想一下有没有防疫管控的差别:

场景一:某老人菜场菜贩,因为新冠疫情,市场封闭,老人新进货的蔬菜瓜果全部烂掉。老人痛哭流涕。

场景二:某老人菜场菜贩,没有疫情防控。他得病了,传染了一家人,得病得看啊,一家人全部去医院了。最少半个月,瓜果蔬菜照样烂掉。老人因为体质较弱,或者医疗系统被击穿没有及时救治,没能抢救回来。家里年轻人治愈,但是背负了老人治疗的十几万元费用,还有维持不下去的菜摊。

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场景一,你觉得老人已经凄惨无比。但是跟场景二对比呢?起码他保住了命,保住了家人,没有背一大堆债。。

有的人嘴里,自己没有挣到钱,全怪疫情防疫了。。。。好像没有疫情防控,自己早就成了千万富翁似的。

我家楼下大盘鸡店,疫情期间就因为不让堂食只能外卖赚翻了。员工全部请走,只留老板做饭老板娘出餐,直接住在店里。郑州七八月份,挣了以往半年的营业额。

卖火锅材料的连锁店锅圈食汇,本来就快要倒闭了,疫情一来,挣的盆满钵满不说,增开了十几个分店。

小区里无数用微信群卖菜的宝妈,小媳妇儿。挣的我都眼红,关键是人家没疫情了,照样很赚。

人咋就行,你咋就不行呢?

不能改变环境,不肯适应环境,只会骂街么?



有个评论有点意思,代表了很多朋友们的想法,单独列出来做个回答。


“只想说频繁封锁,给健康人全员核酸,消耗了大量医护资源,付出大量经济代价,同时给健康人带来很多混乱和不便,让其他病症的人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这难道不也是一种资源挤兑?这种挤兑和混乱造成的代价,就比防疫爱好者们幻想出来躺平后的代价小了?”


首先,躺平以后的代价,并不是幻想出来的。那年春节的武汉,后来的美国。美国裹尸袋成堆,印度火化浓烟遮天,这都是活生生摆在眼前,这也算是幻想么?好了伤疤忘了疼,就这么快?

其次,我很反感“防疫爱好者”这个称呼。高速路口一站站一夜,我很爱好么?隔离酒店一呆呆一个月,老婆孩子见不着,我很爱好么?往好听说,那叫责任使命。不好听点说,那叫必须完成的任务。这是个苦活儿难活儿,什么心态的才能把这个当成爱好?什么心态的人,才会觉得有人会因为爱好去防疫?

再次,关于防疫该怎么做?各路大神给出自己的看法。在这里我要说,你们说的,大部分都是胡说!谁要听你们的,谁才是真的二缺。

防疫防控,这是个纯粹的科学问题。科学问题,只有相关的专家才最有发言权。目前,我没有听见国内的哪个医学专家站出来说“大家躺平吧,这玩意就是个大号流感。”人家人均医学博士,你什么学历什么专业?你上嘴唇下嘴唇一碰就开始胡喷,人家说话,是要赌上学术声誉的。

你说,我听你俩谁的?

最后,算经济帐的。

这个国家,人永远是最值钱的。当时武汉封城,多大的损失?国家负责所有治疗费用,多大的投入?全民免费疫苗,多大的支出?这都不是钱?

疫情控制住一点,就觉得投入大了,还是那句话,好了伤疤忘了疼,就那么快?

全民核酸的成本,先说人员成本,不论抽调的医护还是社区和机关抽调的干部志愿者,本来这就是本职工作,可能有部分人会有加班费之类的,剩下的,基本上人员支出寥寥无几。再说医疗支出,试剂,十人,二十人一组,用一瓶试剂,医院零售价70元。医务人员需要的防疫用品酒精隔离服手套啥的,省不了,但是大批量会便宜很多。这些支出很吓人,但是对一个城市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但是,如果疫情初期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大规模出现感染,那就需要投入更多。定点隔离医院的大规模启用,隔离酒店大规模投入使用,隔离人员配餐转运,核酸(他们是单人单剂),治疗投入的大规模增加。

疫情的扩散,需要封控管控的小区增多,对群众的影响几何级数扩大。无法计算。

可以看出,疫情防控,越早越好,越早,投入越小。

这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只有专家,甚至是专家团队的综合意见,才最具备参考价值。这个条件,你没有我没有,国家才有。


关于对经济的影响,有几句话想说。


影响你的,是疫情,还是疫情防控措施?这两个,一个是天灾,一个是人为(不是人祸)。



如果是前者,那没什么好说的,全球同此凉热。除了受着,没有办法。

如果是后者,那么引申一下。是管控起来,在几波疫情到来的间隙,能保证正常的复产复工。还是干脆放开,大家就凭着疫苗带来的免疫力和幸运随便浪。

彻底放开,是不是真的就能对经济有很大起色?


举例来说,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应该是餐饮,娱乐,教培这三个,我想大家应该同意。


彻底放开,这三个行业死的更透。外面有疫情,一般人是不敢出去浪的。只是喝个小酒唱个歌,我至于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评论区那些无所谓的猛士毕竟是少数,这是撑不起庞大的从业人员的,还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内卷和恶意竞争。大家都赚不到钱。

退一万步讲,病了不会死,但是会很麻烦,你是不是要看病?是不是要花钱?是不是要请假?这些都是损失。不管是对你还是对你所在的企业,是一样的。至于教培,那个时候,我肯定会让孩子上网课。网课教学质量肯定不如现场,而且网课消化不了那么多的从业人员,依旧有很多人会失业。


相反,管控严格,不让疫情来的那么凶猛。在每波疫情的夹缝中,还能求一个喘息之机。要知道,即便没有疫情,全球的经济也走下坡路。挣钱肯定是越来越难的。你是愿意,一年之中,有管控有放开,有个淡季旺季。还是愿意,整年都放开,但是整年都惨淡经营?



在很多人眼里,一粒病例,就封一个城。简单粗暴。其实不是这样。

先是确定本地清零,然后对外来人口监测,进市提供24小时核酸证明,然后健康监测,再定期核酸。

这样有病的基本筛出来八八九九,针对偶尔的漏网之鱼。后面的核酸也能筛出来。然后做这个人的流调,根据他在两次核酸(最近一次的阴性和阳性)之间的行动轨迹确定密接次密接,以及需要管控和封控的场所。只有两次核酸之间时间较长,而且这位病例行动轨迹较为复杂,密接中有感染。这个时候才会出现较多的中高风险区,封控区和管控区。也就是有些人嘴里的封城。


可以看出,越早下手,外来病例越早筛出来,后续的投入成几何级数减小。


对生活会造成很多不便,尤其对需要两地奔波的人群来说。(大货车司机之类,我在高速值班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他们天天都做核酸。)但是要说因为这个就吃不上饭了。。。这个就。。。



只有,初期控制的不好,大规模铺开,病例传密接,密接然后传次密接,病例越来越多,控制不住,那就只能封城,瘫痪全城交通,全部人口居家,全民核酸,直到把所有人口筛上几轮。病例进定点医院,密接次密接进隔离酒店。清零以后再来几遍全民,最少一个月停产停工,一片哀嚎。。。。这是真正的封城,也是大家最怕看到的情况。


这样情况其实不是很多,最初的武汉,可能后来的上海吉林。香港想要止住,也得开这么一下。年终郑州因为水灾,传染病医院暴雷了,最后也没走到这一步。


初期没刹住。后期就得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

这跟传染性强不强我觉得关系不大,再强,这样折腾一下,也能全数摁死。最怕再变异一次,把隐匿性这个科技树点了,这次阴性,过一个月阳性,那麻烦就有点大。。。

user avatar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县。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爷来,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河伯是漳河的神,每年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县里的巫婆说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全县经济就崩溃了。”

西门豹愤怒的说:“这纯粹是封建迷信,必须要彻底清除!以后不许这么搞了!巫婆也要抓起来!”

周围几个老乡听了连说:”这可不行!这是独裁压迫!”

西门豹困惑的说:“你们在胡扯什么?每年都要死人,你们居然能受得了?哪天轮到你们自己家的女儿,你们就不怕吗?”

老百姓围上来说:“我们邺县是民主自由的邺县,现在我们选择与河伯共存,每年就死几个人嘛又不一定是我家,我们县得到的是民主自由和经济发展,几条人命算个甚?“

user avatar

建议调查高强家族是否参与防疫产业链

user avatar

大家不傻,大家不是反对防疫,而是反对打着防疫名义刁难普通群众的人。还有流于形式的防疫措施,这些措施除了能够保住他们的官位,保护不了老百姓的健康安全!

谁也不会拿着自己的健康开玩笑,大家都是有家有口的人,有孩子有老人,而且老百姓想法很朴素,就是老老实实过日子,有吃有喝,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

可是为什么你们说防疫是为了老百姓着想,但是大部分老百姓却不买账呢?

难道这些老百姓是傻子不成?

你们不好好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反常的现象!却一味的讽刺老百姓,一付自己用心良苦,你们这么刁民却不买账的样子!

今天我就来告诉你们,为什么有很大一部分人愿意和病毒共存。但凡有条出路,谁也不会这么悲壮的生活在随时被感染的环境里。

一些防疫措施不接地气,不听老百姓的心声,随意设置,随意改变。这些措施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让人家在家封闭,却不保证蔬菜食品供应。有些地区甚至趁机发财,一些常见的蔬菜卖的价格上百元一份,还爱买不买的样子!

更有很多措施流于形式,漏洞百出,实质是为了给自己推脱责任,保卫自己的帽子,却恶心群众。很多地区聚集在一起做核酸,增加感染几率,还有地区是选择性封闭,比如学校,封学生,不封老师。还有的地区是封基层工作人员,不封市里和省里工作人员,难不成他们级别高,百毒不侵?

还有一些人趁着防疫来刁难群众,故意打着防疫名义,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好像反对他就是反对防疫!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保障不健全,大多数人需要吃饭,需要养家糊口,需要有收入,经不起折腾!这群人收入怎么办?让人家喝西北风?疫情已经3年了,到底出台了几项惠民措施?有没有给底层老百姓实在的利益?能不能给大家补贴?说话不做,大家为啥反感?

我还想说一下,我们真是世界上最善良的老百姓,最温顺,最听话,基本上大家都是非常支持的,可是我们的支持不是让你们胡来!如果换成别的国家,人家早就臭鸡蛋呼你脸上了。

你看看现在各个地方闹出来笑话,我从a地出来,到了b地,立马给我黄码,我在哪里住?我怎么出行?我怎么返程?

还有明明我就不是中高风险地区的,也把我隔离十几天,我可以出去,却进不来。这个问题在一些卫星城尤其突出。很多人买不起房子,只能在大城市周边定居,可是现在一刀切,不让人家回去,也不给人家进来!难道3年了就没有人专门来解决这个问题?出了事情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核?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货运司机我真的是理解不了,前段时间去丹东拉货,我有24小时核酸证明,下高速要求我现场做核酸,而且还要收费,我的行程卡健康码都正常,那就做吧,我一个小老百姓还能跟人对着干吗?做完了不允许走,现场等结果,结果出来了才让走,等待的时间要求去旁边的酒店隔离等待,每人收费200,我运气比较好,酒店满了让我在车里等,那就等呗,中午做的核酸,让我停到高速口附近,好不容易下午四点半了,晚上六点出结果,这时候来个穿防化服的,高速我这里不能停车,你等结果去旁边的停车场等着,的去吧,去了以后每车20停车费,卧槽,我说有发票吗?这时候我确实有点急眼了,说没有,我说没有给不了,就把车开出去了,等到六点拿了结果走的,我是大连人,刚干货运不久,湖南湖北这边就好很多,有核酸,人家说你现场做一个,免费的,然后就让你走了,到了山东辽宁,我勒个去,我自己就是东北人真不想埋汰自己的家乡,但是做的真的太过分了,那个登记的志愿者,对花钱雇的志愿者,跟特么土匪似的,连重庆是直辖市都不知道,我真的没办法理解了,哪里是志愿者,分明就是土匪,酒店等结果6个小时200块,都谁给的权利!

疫情这么严峻,管理是应该的,但是矫枉不能过正吧,我在自己的车里等结果跟去酒店等的区别是什么,就那200块吗?不知道给多少返点让他们这么肆无忌惮

user avatar

调子起得太高确实不好,长期防疫成本也着实不低。

但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共存不了啊!!

新冠的死亡率太高,超过流感数十倍,尤其是一旦挤爆医疗系统,其死亡率还会以原本的几十倍攀升,这是现代社会运行难以承受的损失。

新冠第一次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才不到两年。

这两年,它变化了多少?

不但没有变弱,反而出现了越来越凶残的新毒株。

更糟糕的是,我们发现哪怕打了疫苗、哪怕感染过新冠,抗体也无法终身维持。

一旦躺平放弃防疫,就会面临一种可怕的景象:新冠从东肆虐到西,然后再从西肆虐回东。

地区间的感染有时间差异,不可能所有人都在一个时段感染。所以,当一处的人感染即将痊愈获得抗体的时候,另一部分人的抗体正好失效。

然后,你玩过接力赛吗?

它会周期性地反复在地球上来回滚动,“刷”掉所有不够幸运的人。

而这个幸运是什么概念?

新冠的死亡率在医疗系统正常运作的时候,大约是0.6%,不高,对吧?

本来,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数字。

但,如果你每三年甚至两年就会感染一次呢?

如果你变老以后这个概率会数十成百倍的增加呢?

你现在还觉得,我们可以和它共存吗?

————————————————

做个简单计算:假如一个今年出生的孩子能活到75岁,每三年感染一次新冠,最后那次不管,24次,那么,他能自然死亡的概率大约是86.5%。

换句话说,不考虑其他疾病,如果我们出生在今年,那么我们当中会有13.5%的人活不到善终。

这是什么概念?

咱们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本科,不往上算也不管学龄前教育,就光这几处,一个班45人,你会拥有大约180个同学,这里面大概会有24个人死于新冠……

如果你从初中开始住宿,四人间到本科毕业,这期间16个室友,会有2个死于新冠。

你们现在还觉得可以接受吗?

哦对了,别忘了,新冠还有远远超过死亡率的后遗症出现率,这其中包括嗅觉异常、肺功能损失、生殖系统问题等各方个面……

现在还有勇士想要和新冠共存吗?

————————————————

经评论区提醒,我意识到另一个问题,叫累计伤害。

我头回感染,没关系,年轻,死亡率万分之六,我没死,但它给我肺上来点后遗症。

过几年,我感染了第二轮……以我受到功能损失的肺,我还有几分生机?

我好歹还能活好几十年,哪怕运气再好,它这么来回扫射,我也得中好几次啊……一次两次它杀不掉我,累计呢?

退一万步,哪怕每次都命好,没碰到肺部功能损失,那其他的呢?这次来带走我的嗅觉,下次来带走生育能力……这谁受得了?

user avatar

其实绝大部分高呼共存的人都不知道所谓共存是如何执行的。

有人说坚持动态清零是因为核酸检测的生意利益问题,其实共存条件下抗原检测的量会是目前全民核酸的数以倍计,多少倍我不知道啊,但目前也就十几个城市在大规模测核酸吧,想象一下共存的条件下多少人需要每天检测自己是否被感染了。

有人说防疫封锁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问题是共存的模式下你确诊了也要自我隔离的,然后你家里人会被传染,于是就开始轮流隔离,直到转阴。现在封城你可以安心在家工作不用担心被裁员被停发薪水,等到共存你每隔两三个月就要自我隔离一段时间而办公室永远不满员的时候,你怎么办?你的公司能忍受么?你能找得到工作么?

国外的共存模式远没有我们动态清零的情况下自由,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选择这种共存没有回头的机会,动态清零可以向共存模式转化,但这个过程不可逆。

更别提目前我还没有看到一个国家在共存条件下经济发展比中国好比中国复苏快的。

欧美喜欢共存,让他们试验个半年我们再决定要不要跟进,这不是最稳妥的做法么?毕竟不到半年大变异一回的病毒会证明一切的。

user avatar

防疫不叫闭关锁国。

我们2020年,2021年让外国人进来隔离不假。

但是我们的进出口是涨的。

有进出口涨的闭关锁国吗?

互联网时代,一切可以网络交流,实体物资进来出去,人不进来出去没关系。

面对面交流和视频会议多大差别?国家元首都能视频会议,你公司什么事非见面不可?电子签不行?

实在必要,隔离后再进来就是了。

所以,国内搞病毒净土,不会影响经济。

只要口岸隔离好,可以陪病毒玩到天荒地老。

病毒和人类并存的意思,是病毒在国外,中国人在国内,大家都存在于地球。

天涯若比邻

为什么非要和病毒密切接触,才算并存?

user avatar

敢问知乎懂王下面两种政策哪个是汉奸思路?

user avatar

我们热烈欢迎高前部长来演示一下,如何灭掉一个病毒,比如最常见的鼻病毒的某几个血清型吧,这样就减少很多很多感冒了,造福全人类。

user avatar

最近“与新冠病毒共存论”又成为舆论热议的话题,这个观点最初是美国专家提出来的——大意是新冠病毒无法彻底消灭,人类要学会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

这个观点进口到中国后,先是被一票公知推动,然后某些有舆论影响力的网红专家也跟进,掀起一股“中国也该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的风潮。

今天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1 赶尽杀绝,彻底清零

众所周知,我国对新冠病毒的防疫政策与国外有本质区别,国外因为无法清零新冠患者,所以先是搞出“群体免疫理论”,然后再搞出“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

在中国这没有这么多花花肠子,我们对新冠病毒从头到尾就是一个策略——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然而,本次这个“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在中国舆论场掀起很大的风潮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是啥原因我们放到后面来说,现在我先谈谈对“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的认识。

我坚决反对“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坚决支持对新冠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基本策略。

为什么?

因为“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在目前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伪科学!

所谓的“与新冠病毒共存理论”就是希望通过接种疫苗形成免疫屏障,从而将新冠肺炎的感染率降低到一个较低的水平。

提出这个理论的人认为在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情况下,新冠肺炎发病率与死亡率可以降低到流感水平。既然人类可以与流感病毒长期共存,为什么不可以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毕竟,采用对新冠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付出的经济代价过于昂贵。

但是上述“美好”的设想却被现实残酷的数据击得粉碎!

我们以目前疫苗接种率最高的英美以色列为例。

以色列疫苗接种率最高,达到90%,但是最近新冠患者确诊数据却一下子飚到每日5000—6000人,这个数据已经达到去年第一波疫情时的峰值。对于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小国而言,每天大几千的新增患者确实是一个很高的数据——想象一下,人口差不多的武汉如果每天新增5000—6000是个概念?

英国疫苗接种率超过70%,目前每日新增新冠患者5万左右,一个6000万人口的国家,大致相当于我们一个中型省份,每日几万的新增新冠患者,确实很恐怖;

美国疫苗接种率大致是60%,目前每日新增新冠患者十几万,高峰值超过20万,美国不过3.3亿人口,这个数据让美国部分地区医疗系统已经接近崩溃。

事实证明,新冠病毒与感冒病毒完全没有可比性。感冒病毒能与人类长期共存,因为感冒病毒传染性不高、病毒变异能力差、而且死亡率极低,最为关键的是,感冒病毒人类已经有各种特效药进行治疗。

而新冠病毒传染性、致死率、变异能力都远远超过感冒病毒,而且,人类至今没有找到可以克制新冠病毒的特效药。

新冠病毒的防疫策略,是对一个国家组织能力与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验。防疫一旦失败,会让成千上万人失去生命,会导致整个社会出现巨大的震荡,付出惨重的经济代价。

防疫不是普通的经济改革,能允许不停的试错,因为试错的代价过于昂贵。

我甚至认为,西方媒体鼓吹的“与新冠病毒共存论”搞不好是专为中国设置的一个险恶的陷阱。


(来源:观察者网)

现在西方媒体也加入鼓吹让中国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的大合唱,其居心是十分险恶的。中国是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优等生,为了保护我们的防疫成果,采取严格清零的防疫措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西方媒体偏偏认为,如果中国坚持清零策略,未来会被国际社会孤立。

这种对中国防疫策略威胁恫吓的声音带着不可告人的险恶用心。

为什么?

现在我们来推演一下,假如中国也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会出现什么情况。

2 把命运握在自己手中

一旦中国要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那就要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打开国门,实现与全球各国的正常交流。

然后我们将迎来德尔塔变异病毒的强烈冲击,在这种冲击下,即使我们疫苗接种率达到70%以上,我们新增新冠患者也有可能达到英美以色列水平。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我们的医疗体系能否承受这样的冲击?

去年武汉高峰时期每日新增患者大概就是3000人左右,然后医疗系统就被击穿崩溃,最后还是全国支援武汉,才算是稳定了武汉的疫情。

德尔塔变异病毒传染性是去年新冠病毒的9倍,即使接种疫苗也可能会感染,中国一旦放弃对病毒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中国就有可能出现无数个武汉2.0版的严重疫情,届时恐慌将扩散到全国,后果不堪设想。

好吧,我们假设中国实施“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在最理想的情况下能将发病率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然后就万事大吉吗?

不!还有更可怕的后果!

当下西方国家无法清零病毒是因为它们组织能力、动员能力以及执行能力都达不到中国政府的水平,但是一旦中国接受“与新冠病毒共存策略”导致我们也无法清零病毒的时候——万一西方国家突然具备对病毒的清零能力怎么办?

这个前景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为啥在未来某个时候西方国家可能就会具备对病毒的清零效果?

原因很简单,靠新药研发实现突破!


(来源:环球网)

8月10日,据外媒报道以色列医疗团队研发的抗新冠肺炎新药EXO—CD24二期临床实验取得积极效果,超过90%的重症患者在5天内治愈出院。

在新药研发方面,西方国家相对中国是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的。所以,一旦西方国家率先研发出可以治愈新冠肺炎的新药,西方国家就能具备对病毒的清零能力!

届时,如果中国希望获得这款新药搞不好就要面对西方国家的要挟——逼迫中国必须在主权利益上作出重大让步,一旦中国拒绝,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会以中国新冠病毒没有清零的理由,彻底孤立中国!

按:自疫苗面世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大量囤积疫苗,其中,仅有3.3 亿人口的美国购买的最多,多达26亿支。疫苗不是茅台酒——囤积越久越值钱,相反疫苗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就一钱不值。

那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啥要花费重金也要囤积远超过自身需求的疫苗?

阿根廷算是美国在美洲的小兄弟,但是阿根廷向辉瑞公司提出购买疫苗时,辉瑞公司却提出让阿方“完全不可接受的条件”(阿根廷卫生部长原话)。

这个不可接受的条件包括,辉瑞公司要求阿根廷单独制定一项法律,给辉瑞公司提供完全的豁免权(包括不能按时提供疫苗的免责、对疫苗效用与负作用免责等等)。

这还没完,辉瑞公司还要求阿根廷拿出主权资产作为购买疫苗的担保!

辉瑞提出的主权资产包括阿根廷联邦银行储备金、使馆建筑、军事基地作为担保,以涵盖未来因“不太可能的不利影响”而产生的法律案件的费用。

我们用脚指头想一想,辉瑞公司作为一个医药公司为啥会对阿根廷主权资产感兴趣?提出这个条件背后是谁不是昭然若揭吗?

在疫苗问题上,美国对于美洲的小兄弟阿根廷都要趁火打劫,未来一旦让西方国家掌握抗击新冠病毒的新药,而中国又迫切需要它时,西方国家绝对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的!

所以,在制定应对新冠疫情的策略的时候,一定坚持赶尽杀绝,彻底清零的策略,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具备这个策略的执行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一定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绝不给西方国家任何趁火打劫的机会!

3 舆论风潮

下面我们来探讨另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什么“与新冠病毒共存论”突然在中国舆论场掀起一股风潮?

仅仅是因为外媒鼓吹,国内有公知以及少数网红医生呼应吗?

我不认为外媒、国内公知以及少数舆论场意见领袖有这么大的能量。

请记住一个朴素的真理,一切社会问题本质都是经济问题。

“与新冠病毒共存论”能在国内舆论场掀起风潮某种意义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国内经济遇到了严重的困难,有些领域的中小企业可能撑不住了。

给大家一组数据。


1—7月CPI同比上涨1%(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1—7月PPI同比上涨9%(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1—7月PPI一直保持向上强劲增长,这代表着我们下游消费企业的成本一直在增长。

与此同时,CPI指数却萎靡不振,一直在1%左右徘徊,5月份最高也就达到1.3%,6、7两个月连连下跌,7月差不多已经跌到1%。

下游消费企业成本一直在上涨,终端消费品价格却萎靡不振,这不但代表着消费能力异常低迷,而且也代表着下游消费企业面临极大的压力。



1—7月采购经理人(PMI)指数(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

采购经理人指数代表着制造业景气指数,在高成本、低售价的双重压力下,我们制造业景气指数一直在下滑,7月差不多达到今年的最低点50.4。

以上就是当前的经济状况,需要强调的是,下游消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是我国承载就业的主力军,下游中小企业日子艰难对于老百姓收入有直接的影响。

所以,如果下游中小企业艰难的局面得不到改善,我们经济将陷入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消费越低迷,中小企业日子越艰难,老百姓收入降低,消费更加低迷……

偏偏这个时候,我们还要承受输入性疫情的冲击,一个南京机场管理不善,就让德尔塔病毒迅速扩散到9个省,虽然每个省份目前确诊病例并不多,但是对老百姓心理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前几天我乘坐滴滴网约车,听网约车司机讲,在南京爆发疫情之前,他们每天能有500—600元收入,但是重庆也出现几例患者之后,搭载网约车(出租车)人流明显下滑,目前每日收入只有过去的一半,大概300多元!

偌大一个重庆,区区几个患者吓得老百姓都不敢出门了!

出租车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晴雨表,出租车司机收入急剧下滑,大家可以想象城市服务业消费是个什么状况。

所以,“与新冠病毒共存论”能在国内舆论场掀起风潮某种意义代表了目前服务业、终端中小企业的一种呼声——不但希望国家降低对病毒的防控措施,而且更希望消费者不要对新冠病毒那么恐惧。

这种呼声当然是错误的,对于正在迅速变异的新冠病毒危害性我们不能有任何幻想!

但是,对于“与新冠病毒共存论”我们不能简单在媒体上驳斥一番就了事,而是要考虑中小企业特别是终端服务产业的实际困难,积极想办法为它们解忧纾困。

当然,国家也在积极想办法提振萎靡不振的消费,包括出台一系列重磅措施打击校外培训,加码楼市调控,包括下半年回避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包括打击资本的无序扩张等等,在过去的文章我有详细的描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当前经济主要症结在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国家能否出台有利措施进一步扶持中小企业呢?

比如,停了一段时间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贴息政策,目前也陆续恢复了,但是感觉力度与面还不够,能否迅速铺开成为对中小企业的普惠政策?

比如,在疫情中低风险地区能否通过政府发消费券的模式提振一下终端消费?

比如,对于上游原材料企业(大多数是国企)能够通过国家层面进行约谈,适当降低一下原材料出厂价格——

总体感觉,美联储最快在四季度可能就会削减QE,所以目前国际大宗产品价格是很难持续的。在目前这个阶段,需要我们上游的国企拿出国企担当,让下游企业喘口气,大家一起共克时艰。

另外,对于抗击新冠肺炎的新药研发,中国也要抓紧,虽然在西药研发我们与欧美制药巨头有较大的技术差距,但是能否在中药研发上实现突破呢?

在去年抗疫新冠疫情中,我们各地中医院推出很多版本的配方,很多配方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些配方能不能通过改良优化实现工业化生产。

不要小看这些廉价的中药,未来与西方国家博弈中,如果手里掌握一些能大规模生产并且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制品,可能是继中国疫苗之后成为我们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又一项强大的武器。


(来源:红网)

本次新冠疫情可能延续几年的时间,对于未来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手里掌握的筹码越多,就能更为从容应对美国的挑战。


这里是@花猫哥哥,更多深度内容,请关注公众号:猫哥的视界、猫哥的世界;哔哩哔哩:花猫哥哥713

相关阅读(点击下方标题可直接阅读):

1.《东京奥运会这面魔镜折射出各国真实形象》

2.《从小S事件看台湾回归祖国的时间》

user avatar

就现在江苏这情况,彻底放开不管,你知道是什么情况?重症患者不少了。如果大面积感染就是下一个武汉。。必然触发医疗挤兑,很多人可能死在家里。。

真到那一步,可不是你嘴上说什么类流感那么简单,人民群众唾沫都能把你淹死。

而我们现在的清零政策。没疫情的地方除了有些地方要求戴口罩以外,就和正常社会一样。

昨天,看了一个欧洲什么地方,准备开饭堂食。估计从去年到现在都没法在饭馆吃饭。而我国没有疫情的低风险,其实早就开放堂食。

user avatar

高强和张文宏对于“目前”“当下”所应采取的防控措施和态度是没有分歧的,主要分歧就在于对“未来”的态度。前者很明显认为应该一直保持现有的模式,直到国外疫情得到完全控制,如果没有奇迹发生,这个时间长度不好测算,估计最起码3-5年上不封顶。后者曾经很明确表示要在明年初和一些国家有条件恢复往来,增加入境人数;换句话说,无需等国外疫情控制到高强心目中的那种状态就可以恢复往来,原因是因为新冠将常伴人类,在疫苗覆盖率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与其共处。

据我了解,目前张文宏阵营的人大概率包括:

冯子健:专访中疾控专家冯子健:我国离免疫屏障有多远?疫苗保护效力有多久?(之前有一篇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里面明确提到了调整防疫政策,后来这一段被删掉了,目前部分采访内容在上观新闻可见,大家可以自己去按关键词搜一下,其中在一段新冠流感化的论述中还能寻到蛛丝马迹)

高福:高福:新冠肺炎可能“流感化” 长期与人类共存_病毒广州首例患者已传四代15人!中疾控高福:新冠已越来越“流感化”!

吴尊友:吴尊友:谁的疫苗接种率先达到群体免疫 谁就可能先打开国门

有可能包括:

曾光:之前流传的内部纪要不知真假不予置评:曾光:清零难度很大,或是一次大流行的开始(《知识分子》说曾光向他们证实了文件的真实性,但也还是一家之言,真假请各位自行判断:访谈|德尔塔突变株会改变 “清零” 防控策略吗?;从人民网官方主账号刚发的新闻来看,多处有重合,另外视频后面明确提到要共存:【曾光:面对德尔塔毒株,如何“以变应变”?】mo.mbd.baidu.com/r/r8wJ)。管清友自称和曾在线上交流过然后总结了五点内容,有兴趣的可以去头条搜一下。

光明日报:疫情防控不容任何侥幸防疫抗疫到了一个新关口(都请直接看最后一段)

钟南山不好说,一方面钟曾经表达过新冠可能会成为流感(钟南山:未来可能要像预防流感那样定期打新冠疫苗)。Delta流行前曾经明确表示过中国不能长期这样(防控),改开一定要对全世界开放(按重点词可以搜到),当时人日转载过。但最近一次表态(好像是5月还是6月,广东疫情期间)是“一隅不安,举世皆危”。

有些知乎朋友上来就要斗私批修,恐怕光打张文宏一个还不够,上述的人以后注意一下哈。

不对高强所说的内容正确与否做判断,只想说两点:1)张文宏的那篇文章至少在带起节奏这一点上是完全成功了。这不就是他这篇文章本来要达到的目的吗?虽然之前也早有声音说要共存或争取早日开放,但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在网上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或改变一些人的想法。2)高的这篇东西不会是官方针对张的言论的,更不是什么国家定调。如果是这样,张作为很多人眼里p都不是的网红,现在下场不会比马员外强到哪去,国家要收拾他也根本不需要提前找高这种人(经济学出身的前前部长)出来放风。就算找,找现任官或者找钟不香吗?直接纸质人民日报或人民网官方账号发社论不好吗?官方要定调,还用这样羞答答吗。

另外补充一句,如果有人觉得人民日报健康号转载那篇文章就是等于官方定调发声,那么以下如何解释:


user avatar

说点个人意见:

1,目前的防疫模式,是国家承担绝大多数抗疫成本,保护大部分公民;如果是搞“与病毒共存”,即使在低死亡率模式下,多数公民要自行承担绝大部分成本;

2,目前德尔塔依然在进化,且拉姆达在秘鲁的死亡率已经突破10%;在病毒有足够多的宿主养蛊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其毒性持续保持在低水平,是很危险的。

3,疫苗逃离的变异还会出现,这意味着疫苗的研发也是个长期过程,仅仅依靠当前疫苗,高注射率之后实现有效的全民免疫,过于乐观;

4,有一种担心,如果海外疫情持续下去,这些国家都搞“与病毒共存”,我们不搞,我们会被反向封锁,这种担心的前提是,死亡率真的能够很低且不会出现无敌种突变,不然没有国家扛得住;

5,人员交流见面真的那么关键吗?替代的办法很多,当隔离导致的边际成本极高的时候,这些替代的方式就会被普及;

6,人的隔离不代表贸易、金融和文化交流的隔离。在这类关乎国运的问题上,谨慎再大也不为过。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参与这二极管的世界,结果这两天实在看恶心了,今天不喷个痛快老子就要憋死了。


OKOKOK,知乎不让我骂人,那我就直接开始讲童话吧:


从前有一个大魔王,入侵了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的勇士们的奋斗下,大魔王被成功封印了,人们得以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虽然魔王的封印经常泄露,放出一些魔物来,但在勇者们的努力下还是没有伤害到大部分人。

但是因为维持封印需要大量花费,魔物又总是四处搞事,普通凡人被折腾的够呛,这时候封印里的大魔王说,你们投降吧,我很讲规矩,一百个人里我就吃两个人,如果你们修炼了双层圣光,那一千个人里我就吃七个。

这时候有一群人奸,说你看,魔王吃的这么少,还没有平时掉河里淹死的多,我们干脆把大魔王放出来,这样省下了维持封印的钱,大家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请问,小朋友们,这时候该不该把大魔王放出来呢?

……

……

……

连小朋友都知道不能瞎几把解封!你们这些喊开放的杂修的脑壳里面长得都是癌细胞吗?

你们是不是听不懂什么抗疫?你们知不知道有场战争叫“抗”日战争?你们知不知道有场战争叫“抗”美援朝?你们知不知道当年武汉的时候大家宣传的时候用的是哪两个字?

战疫!

战疫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在进行一场战争!!!

对,这场战争看不到尽头,这场战争找不到胜点,这场战争希望渺茫,但这样我们就能投降了吗?

你去问问杨靖宇,你去问问1938年那些抗日的战士,问问他们看不看得到希望,问问他们看着半个中国分分钟就没了,他们绝望不绝望,他们难受不难受。

你说你过得难,他们过的有没有你难?他们有没有选择放弃?

因为抵抗起来很难就选择不抵抗,这是什么校长行为!

你们这些人,见势不妙就曲线救国,利益稍微受到一点损伤就原地投降,还梦想着在恶魔施舍下苟活,做梦吧!

你们就是奴隶,叛徒,人奸!

我就真的不明白了,疫情防控混乱,搞的大家生活水平下降,搞出很多惨事,这件事的对立面是什么?是疫情防控高效成功啊,你就算喊,也应该呼吁出台更高效更清晰的防控法规,呼吁更合理的防疫制度,直接喊躺平是什么鬼?

总有人拿汽车也会死人这种屁话来论证只要病毒的死亡率够低就能共存。

是啊,汽车也会死人,工厂也会死人,到处都会死人,为什么新冠死几个我不认识的沙雕就不行呢?

嗯?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可以控制!

因为我们可以控制!

因为我们可以控制!

你们这些吃火锅的时候缺脑花只能拿自己零件顶的人是不是不明白,开放防疫就意味着彻底失控,你开放简单,以后想要后悔就没有机会了。

现在奥密克戎杀人的数量少,不意味着以后也少,他现在可以变成奥密克戎,以后就能变成超级西格玛加强zero六型重制版白金限定季票版。

你把它关在外面,他变成什么我们都是一样的方式来防,外面人死光了我们也是这一套防控方案。

你把它放进来,它就在你的国土上变异了,你要怎么办?

你能后悔吗?你要怎么把这个东西再控制住,再把它赶出去?靠祈祷靠爱吗!


说什么汽车也会杀人,我告诉你,我国有一套完善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全世界都有一套道路安全法,他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个能杀人的东西尽量少杀人。

我们容忍一个危险的东西存在,是因为它在我们的控制范围里!

工业和交通都能带来发展,但即使如此,我们还是有交通法规,有工厂的安全生产标准,有环保政策,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不要成为“发展”的代价!

你们可就厉害了,人家死人还建立在发展上,你直接把人当成无意义的零件磨损了。

“只要死亡率低就可以接受。”

“为了经济可以死上几十万人。”

这些话是人说出来的?

人命是能放在天平上比多少比大小的吗!今天你敢把几十万人当成“少数”让他们为了“大众”去死,明天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目的让你去死你干不干?

你算个什么玩意啊?没有资本家的身份做上了资本家的梦是吧?觉得自己牛逼坏了是吧?

别的人都不算人,是NPC,死了就死了,是他们跟不上时代,是他们弱是吧?

你这么社会达尔文,能不能拿一把西瓜刀每天对自己剁两刀让自己充分进化一下,祝你早日突破碳基生物的界限,进化到粪基生物的段位。


肯定又有人说了,哎呀,现在封控经济已经崩溃了,开放经济才有救啊。

经济有救?

呵……

是你们这帮炒房狗的房贷有救吧!

你们想要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共存,什么拯救经济。

你们就是觉得,为了疫情防控,为了保护那些老弱病残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而你!不愿意承担这个代价!

至于放疫情进来后别人会付出什么代价,关我屁事啊?

反正我是天命之子,反正我绝对不会死,那些我不认识的NPC死多少,关我屁事啊?

只要我能赚到钱,只要我能还上房贷,他们都是我能继续做中产继续往人上人爬的代价啊。

呵。

自己的命自己去争,活不下去了自己串联,自己去要求停贷、停租,去争取更优质的防疫策略。

拿别人的命来给自己保驾护航,你要脸吗?


防不住是一回事,在还能挣扎的时候主动投降是另一回事。

这个事情真的已经到了只有“投降”和“死”两条路的地步?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明明就是形式主义和低效防控,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是更清晰严格的防控制度,是更高效的防控,而不是就地躺平等死。

和疫情共存?

当然可以共存。

但那种共存是,我知道我弄不死你,但你永远别想冒头,给我在封印里躺着吧!

喊一句“反正死不了多少人”,然后宣布一个病毒根本没有杀伤力,骗大家这只是流感,给大家吃只有病毒早期能起效的“特效药”,然后让病毒随便传播。

这不叫共存,这叫投降。

校长再怎么拖后腿,都轮不到汪精卫来扛大旗。

说这种话的人,不配做人。

用几十万人的命换经济可以吗?

如果没得选,可以。

如果有得选,绝对不行。

我们现在已经做得很好了,因为我们还把要不要放进来的选择权放在了自己手里,我们还守着山海关、襄阳城。

我们没有把生死交给病毒,交给上帝,交给运气。

我知道这两年大家过的都很难,很多普通人明明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做错,突然就被逼到绝境了。

但是有时候,有些事,不是我们做了有没有意义,而是我们必须做。

如果现在选择投降,当“征服者”说“我需要你们付出更大代价”的时候,你将没有拒绝的能力。

恒纪元是一个幻觉,乱纪元才是本质,人类历史上并没有哪个二十年是没有大动荡的,能对自己的未来有预期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

因为自己被乱纪元冲击了就胡乱归咎,寄希望于靠投降来回归自己的小确幸,这既不给别人的生路,也不是自己的生路,只不过是一条自我安慰的断头路。

user avatar

太多人带意识形态看待这个问题了,目前这个问题下基本分三类,坚决反对与病毒共存的,同张文宏等专家看好与病毒共存的,以及在此之间的坐等观望派。

先说观望派的回答,肯定是最稳的,先继续保持严格防控看看其他国家躺平的结果,最后考虑是否共存,这个我也是赞成的,但最终也是要作出一个选择,毕竟现实也不存在既能共存又必须消灭的结果。

虽然目前综合各种形势条件不适合讨论未来的防疫策略,毕竟不管写哪一边都容易被喷,但这也正是讨论防疫策略的价值所在。

在疫情可能还将继续持续的当下,专业上来说,我们其实一直都在做前瞻性的研究,而从社会上来说,我们也需要给因为大流行产生疲倦感的民众打好心理准备。

如果非要有一个二选一的预测给大众打心理预防针,那么从目前的各种研究来看,与病毒共存依旧是最可能的情况。但这种共存并不是楼上一些新闻拼装者所抨击的共存,不是放弃抵抗的共存,更不是说病死率低就放弃抵抗的共存,而是会在防止形成医疗资源挤兑前提下,控制成地方性流行,往流感趋势。

我知道认为人类不可能与病毒共存的人肯定会拿出最近冰岛的例子,不耐心听我分析上面的,所以我同样以疫苗接种率很高的冰岛为例来说明。(附带一提,以色列也有这样的趋势)

在冰岛96% 的 16 岁或以上的女性和 90% 的男性至少接种了一剂 Covid-19 疫苗。冰岛的疫苗接种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但目前他们现在爆发了新一轮的疫情。

但注意。这些人在调侃接种了疫苗还有这么多感染病例增长的同时,他们是否进一步看了源数据呢?

反对病毒共存的人针对这个新闻的逻辑是:

因为接种率这么高的国家还有这么多感染,所以病毒不可能和人类共存。即因为有突破感染病例,所以无法共存。

这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

很多人只注意感染病例,却忘了新冠病毒带给我们最可怕的地方是什么。

是它的病死率吗?重症率吗?这些其实都不是,而是它造成的医疗资源挤兑。

换句话说,不是因为感染病例多就无法共存,而是因为激增的感染病例造成了医疗资源挤兑,影响了整个医疗系统,所以无法共存。

那么回头看看,那些没有在国内报道讨论冰岛感染病例里的内容。

你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才能明白冰岛近期疫情的案例说明了什么。

  1. 疫苗到底对疫情有没有用?
  2. 这些突破感染病例说明了什么?

第一个问题,哪怕那些只懂看新闻的非医学背景人士都很少会说没用,毕竟多数发达地区的官方包括我国也都在强调:

「许多接种疫苗的人在接种后依旧检测呈阳性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疫苗不起作用。」

那么这些突破感染病例说明了什么,说明了病毒无法共存吗?

恰恰相反。

冰岛卫生部总干事 Ásthildur Knútsdóttir根据数据表示「目前冰岛有 1072 人因 COVID-19 被隔离,其中 10 人住院。大约 97% 的感染者症状轻微或没有症状」

而且在冰岛,85.3% 的 16 岁以上的人现在完全接种了 COVID-19 疫苗,4.9% 的人部分接种了疫苗。因此,在冰岛新增病例中,大多数都接种了疫苗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首先国内新闻只报道了感染病例,但是你没看到的是随着病例数的增加,几乎没有任何死亡。接种过疫苗的人通常会在没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康复,基本和我国内的几轮疫情情况一样。

而低住院率恰恰是避免形成医疗资源挤兑的要素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已经躺平的英国。(注意,我不是说要像英国躺平。共存不是躺平不是躺平不是躺平

躺平的英国,近期病例竟然意外下降[1],自 7 月中旬以来,每日记录的感染人数减少了一半以上。很少有研究人员预料到这种急剧下降,而且下降主要在年轻年龄组中最为显着。可能是因为球赛结束了,也可能是因为游行少了,等其他因素,总之,他们现在正在努力解释它。那么,英国躺平了还病例减少,就说明彻底放弃抵抗是对的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回头我的问题最初。为什么说共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第一是经济和社会因素。从长远来看,对付新冠,曾经我们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群体免疫,另一个是保持零感染。毫无疑问,群体免疫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几乎越来越难。虽然在短期内零感染依旧是最好的情况,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无法清除病毒,我国也只是在努力保持,随着未来冬奥运的开幕,依旧要面对境外输入的问题,此外,反复的隔离,封锁,也影响了人们心理感到疲惫,虽然低成本和习惯性行为(戴口罩)的依从性呈线性上升,但高成本和敏感行为(社交距离)可能有所下降。[2]

第二是病毒本身的因素。新冠病毒在容易突变,而且我们还不止一次发现动物也感染了新冠病毒,例如美国东北部三分之一的白尾鹿都已经具有针对 新冠病毒 的抗体,这就表明它们已经感染了该病毒。为什么这很值得关注呢?因为新冠病毒可以在那里得到进化,可能会威胁到疫苗功效,而且可能会在新冠疫情消退后,将病毒再次传播给人类[3]

第三从过去的大流行历史来看。基本上不是疫苗控制住就是最后逐渐变成地方性流行病。 1968年,香港曾暴发过一次流行性感冒,随后引发了全球大规模疫情,一直持续到1969年,当时全球有100万~400万人死于该流感,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当时,社会几乎没有多少干预措施。今天,引发该大流行的H3N2病毒,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流感病毒。

如今,新冠病毒的病死率也已经接近流感水平。

综上,如果符合以下三个条件:

1.疫苗有效且充分普及

2.实时监测:不仅是各地提高及时的检测,甚至发展快速检测试剂,如居家检测等方法,更要监测医疗资源,从对轻症的关注慢慢转到需要住院的中重症。

3.针对境外输入,建立缓冲带(如专门的机场,专门的隔离区)

这就意味着能有效的防止医疗资源的挤兑,也就可以考虑转向与病毒共存。

参考

  1. ^ Ball P. Surprise dip in UK COVID cases baffles researchers. Nature. 2021 Aug 3. doi: 10.1038/d41586-021-02125-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345038.
  2. ^ Petherick, A., Goldszmidt, R., Andrade, E.B. et al. A worldwide assessment of changes in adherence to COVID-19 protective behaviours and hypothesized pandemic fatigue. Nat Hum Behav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62-021-01181-x
  3. ^ Mallapaty S. The coronavirus is rife in common US deer. Nature. 2021 Aug 2. doi: 10.1038/d41586-021-02110-8.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341571.
user avatar

每次看到有些人认同中国应该和病毒共存的人始终无法解释一些问题,为什么现在国外制造业企业挤破脑子都想留在中国,为什么现在国内集装箱一箱难求?

说对经济有巨大副作用的,始终无法解释上述两个事实,难道说现在的世界除了中国朝鲜以外还有几个国家不是事实上与病毒共存?那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事实呢?

user avatar

“与细菌/真菌/病毒共存”是客观现实,“与新冠病毒共存”那是脑子让驴踢了。

与细菌/真菌/病毒共存这事每天都在发生,谁肚子里没点大肠杆菌了?谁一年不闹几次肚子了?人类与微生物共存的历史长了去了,发面用酵母,酿酒用曲霉,现在追求健康,没事还补个双歧杆菌。客观事实你拿出来说,有意思吗?

和新冠病毒共存?你怕别是笑死谁吧?你想和新冠共存,请问新冠“想”和你共存吗?微生物没大脑,你想了半天不是一厢情愿吗?共存是双方的事,双方都得拿出诚意吧?人类不灭了新冠,新冠你的诚意呢?您真和大肠杆菌一个危害性,那您存着呗,我们做好消毒把您的数量控制一下就行。没听说世卫组织或者卫生部说要根除闹肚子。哪怕您HIV一样,传染上了危害很大但是传染途径相对好控制,我们也能忍了。再不然,您说您就这么几种,后面不出新款了也行,我们再整点疫苗就行了。

一个靠呼吸传染的,致死率很高,还变异老快的病毒,你非说让我们和他共存。去年什么行情就不说了,眼瞅打完疫苗寻思消停几天,好家伙,一会来个Δ,现在又来个λ,你上个档次出个Ω呗,还是直接∑?多少年不做的数学(恶)梦让你半个月全勾起来了。你说共存?让我爱上他呗?

我爱他,特么谁爱我啊?

user avatar

去年年底以来我就反复提示这个问题很敏感了,你们不会真的只看他写的字面意思吧

user avatar

掷地有声地驳斥了近期那些居心叵测鼓吹开放国门与病毒共存的言论。

user avatar

共存并不是躺平,类似这次南京,郑州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必然会出现,只是出现在哪里以何种方式出现,千日防贼难。而广州,南京,郑州都没有全封也是应对尝试的一种,人类真正消灭的病毒只有天花,大部分最后都是事实共存,这种共存最终靠疫苗,靠药物,也靠病毒以及人体的相互适应,现在下结论都还太早。

user avatar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长期和细菌病毒共存的,这应该是小学三年级掌握的常识了。

user avatar

3.28补充

机场空荡荡

世间无乱像

得知三体人会降临地球,人类分裂成两大阵营:应对阵营(行星防御理事会PDC)和迎接阵营(地球三体组织ETO)

其中PDC主要分为:

玄学派:代表人泰勒,希望可以用量子力量击败三体人。

威慑派:代表人物雷迪亚兹,通过建立强大的核威慑,让三体人不敢靠近太阳系。

逃亡派:代表人物希恩斯,认为人类难以抵挡三体人的进攻,要想保存人类火种,必须进行逃亡。

社会学派:代表人物罗辑,宇宙是个黑暗森林,如果暴露坐标,肯定有更高级的文明来收拾低级文明。

其中ETO阵营主要分为:

降临派:万物平等,人类灭绝就灭绝,反正人类灭亡的物种很多了,人类应该受到惩罚。

拯救派:人类已经糟糕透了,需要更高级的文明三体人来统治世界,人类才会变得美好。三体人是人类的“救世主”

幸存派:服务于三体人,换取自己和后代得以存活,三体人的走狗,“人奸”。

大刘的三体很写实啊。

第一次补充: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今日发表题为“迈入新阶段”的全国电视讲话,宣布新加坡的抗疫之路进入到一个重要里程碑:从下周起大幅放宽一系列疫情管理措施,正式迈向“与新冠共存”阶段。


原回答如下

别画太大的饼!咱就实事求是!

与病毒共存或者不与病毒共存,都是一种学术路径。

作为这个社会的主力,年纪35岁上下,上有老下有小,需要养家糊口的人。我们这个群体大部分真的希望能够与病毒共存!早日全面开放!

首先英国已经开放了,别说英国开放就是钓鱼,好让我们损失惨重,这种大事,相信任何人都会先以自己的利益出发。

其次现在更多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和轻症状,吉林和上海的感染都能说明。

一直坚信继续这么操作下去,饿死的人会比病死的人多。

答题的如果是学生,你别代表你的父母,因为你不需要赚钱养家!!

答题的如果是公务员,也别代表你的百姓,因为承担的压力不一样。

答题的如果是医务工作者,也别代表你的同仁,因为有的部门科室确实很劳累。


新冠三年,目前干掉的行业有:

1 旅游业

2 航空业

3 教培业(政策+新冠)

4 房地产(政策+新冠)

5 房地产(政策+新冠)

6 餐饮业(连锁餐饮)

7 商超零售

8 孕婴行业(岌岌可危)

9 酒店行业

。。。

这个社会的钱流动的慢了,流动的环节少了,很多的老百姓都没法从中获益了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user avatar

一“原”三千里。退休一把手,先人_大,后协会,只是怕他们突然失势得了抑郁症,给两格台阶下。调子不是他定的。他只是级别还在,看得到一些内部传达。协会总顾问的津贴不能白拿,喊两句支持而已。

user avatar

如果你相信每个部长的观点要去精神病院,

如果你相信每个智库专家的观点那可能一间精神病院关不住,因为你需要八百个脑袋。

user avatar

这就是正在进行第三次世界大战,

只不过是以病毒对人类的形式,

而不是满天飞舞洲际导弹的形式!

跟一战二战一样,哪个国家能顶住,哪个就是世界第一。

中国正在走向不太久违的王座。

user avatar

整篇文章就是这段是有道理的

有些专家认为,英、美等国“与病毒共存”的抗疫方式是开放性的,我国以隔离控制为主的抗疫方式是封闭性的。在欧美国家通过广泛接种疫苗实现了“群体免疫”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可能会陷入被动,主张“学会与病毒共存”,实现与世界的正常互通。笔者认为中国与世界的互通,必须是健康的互通、安全的互通、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互通,而不是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互通。当前,我国能否与世界实现正常互通,并不在于国内疫情控制,而在于国际疫情形势。在国际疫情严重反弹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坚持对入境人员实施严格的监测、隔离等防控措施,这不是切断与世界的联系,而是对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高度负责的表现。

问题是也没人主张“盲目的互通,更不是不计后果的互通”啊!

您搁这自己给自己加什么戏啊!

有哪个专家主张盲目互通不计后果互通的,你能指出来一下吗?

人家一说“互通”你就跳出来说不能盲目互通不计后果互通,仿佛别人就是这么说的一样,真有意思。

我发现很多老年人的思维还是在“战天斗地”的状态之中,仿佛全部情绪都是在严肃紧张之中,只要有一个人说了一句在他看来是泄气的话,就的站出来跟这些人斗个你死我活,仿佛要站稳立场,不能有丝毫的妥协,不革命就是反革命!

但是你根本没有理解人家的意思好吧,你理解的对不对你自己没有反思一下吗?

说 和病毒共存 ,那是客观事实,你不承认你也没有办法,因为你控制不了全世界,你更控制不了病毒本身和其变异,你自己都说了

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旧的病毒消灭了,新的病毒还可能出现

尽管境外病毒输入也曾经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散发病例,但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蔓延。

你一不能控制别的国家,二不能控制病毒本身和其变异

你拿谈什么彻底消灭病毒,拿嘴吗?

“与病毒共存”可行不可行?笔者认为绝不可行。英、美等国的“与病毒共存”,已经给全球的抗疫形势带来了严重后果,我们绝不能重蹈覆辙。只要疫情仍在国际上广泛流行,我国严防境外病毒输入的方针就不能变,坚决切断病毒传染链的策略就不能变,早发现、早控制的目标就不能变。至于我国何时开放国门、如何开放国门,应当根据国际疫情控制的实际情况,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适时作出安排。在严防境外输入的同时,各地既要尽快控制疫情的传播,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换抗疫工作节奏,适时调整抗疫工作措施,适时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生活。

没有人说承认了长期与病毒共存这个事实,就什么也不干了,乖乖等死,而是承认这个事实以后,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生产生活

高喊消灭病毒这种口号有什么卵用,倒是提出彻底解决的意见来啊!

你有吗?

先搞懂别人具体的意思吧,不然只是贻笑大方而已

user avatar

“与病毒共存”到底可不可行?或者说,新冠最终会不会成为一种新的“流感”?现在下结论,或许为时过早。

1.德尔塔的重症率太高,与流感不同,这种情况下“共存”,确实不能被接受。

但是,大规模接种疫苗后会怎样,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而且,病毒以后会怎么变异?毒性会增强还是减弱?最终会不会变得类似于流感病毒?现在还难以准确判断吧。

2.德尔塔传染性强,万一爆发,造成事实上的“与病毒共存”,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口号谁都会喊,但是,在实践层面,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有备无患,不是更好些么?

3.我们目前严防死守,确实守得很好,但也不是毫无破绽,例如本次南京。

国外的情况不妙,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我们最终会怎样?该怎么办?估计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

user avatar

坚决反对「共存」从某种角度讲是zz需要,


毕竟此"瘟贼"伤我同胞良多,我方始终将「人民生命健康」放在首位。


与此贼,不共戴天。


但结果,恐怕并不像我们期许的那般,最终或许会演变为「被迫共存」。




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像我国这般,杀“瘟贼”之心坚定。


隔壁有猪队友“阿三”,彼岸有“米国”大伞兵……就算国内“瘟贼”尽灭,国外仍荼毒无疆,“瘟贼”兴许会越来越强。


除了扎稳防疫战线,将“瘟贼”拒之门外,在诛瘟特效药降世之前,群免或许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



一、通过疫苗实现


两针、三针……日后或许要加到四针、五针……九针、十针


敌强我也强,疫苗的迭代速度逐步拉近新冠的变异速度,乃至持平。


“瘟贼”再变也不过儿戏,毕竟全身上下啥也可以没有,但不能没有疫苗注射的痕迹,种满了“瘟贼”抗体。


新冠「致死率」为零,“大和解”时代降临,“瘟贼”再也无法伤我,被迫为邻。


二、中医发威


一直以来网上不知真假的中医吹,显示中医在新冠面前很挺。


或许在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中医能拿出更确切,更行之有效的方案,真正支愣起来,拿捏“瘟贼”。


像几千年前一样,新冠不过一场“伤寒”。




中西并肩走,白衣护我行。

user avatar

这还需要讨论吗?

如果是之前的新冠,有些地方搞精准防控还可行,但变异株传染能力太强了。

深圳副区长在跟群众讲解封禁理由的时候就说过,已经有两栋间隔四五米建筑同层感染的例子了,就是开窗通风这么个动作,都没有物理上的接触就感染了。

某地的经历已经说明精准防控目前是不可取的,否则再这么下去必然导致健康码没法在全国通用,各种密接无症状绿码坐高铁外出谁遭得住?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地方防疫执行的跟一坨屎一样,附近住户和导游游客随便进出,唯独学生被刁难。

所以与其浪费精力讨论能不能搞开放式共存,不如想想怎么提升基层执行能力。

user avatar

那些提议共存的人请在主观意愿下接触并感染病毒,以实现他们的共存理念,否则说的都是屁话。


新冠的传染性高么?高,但这在其次,怕的是突变频率。

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突变出来的会不会是高致命性。

况且新冠病毒不像天花那样,治好之后终身免疫。它是可以和其他几种变异病毒共存的。

那些病毒爱好者们老是拿“无症状感染者”说事 。

美国有一位很著名的无症状感染者,被称为“伤寒玛丽”,15岁移民到美国,是一名厨师,不知因何原因感染了伤寒杆菌。

后因她的社交导致了51人感染,三人死亡。

但她至死都没有出现伤寒症状。

所以说,那些病毒爱好者们,你们敢保证你们自己是无症状感染,你们敢保证你的亲人是无症状感染,但你们敢保证你们接触的人是无症状感染吗?

假如,我说的是假如。

中国全面放开病毒防范,14亿人全部感染新冠病毒,并且全都为无症状感染者。

你们敢保证这14亿人里面不会出现一个高传染性高致命性的一个突变体么?


那些提议共存的人们,可以来我这里,离患者仅有一街之隔,包你们满意。

4.06八点左右,群众互相鼓舞打气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5175435416203264


我旁边楼上确诊一位阳性患者 https://www.zhihu.com/video/1495174793737121793


那些提议共存的人们,请来这里享受你们的共存

user avatar

《他们》

20年,“他们”说疫情真是太恐怖了,官方瞒报,武汉人都死完了,无主手机撒了一地。

22年,“他们”说你们真是太敏感了,病毒有什么大不了的,就是个大号流感而已。防疫爱好者太多了。政治防疫不尊重“科学”。

有趣,“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不言自明吧。

针对新冠病毒的变异,饶毅教授做了很好的解释,建议评论区那些常识怪去看看。

zhihu.com/question/5277

user avatar

人人都知道两害相权取其轻

现在许多人主张放弃隔离,无非是看到“奥密克戎”症状比以往的毒株要轻。

但是奥密克戎的害,跟防疫的害,哪个更轻就有点不好比了。

既然这个不太好比,为啥大家不是客观讨论国内外的医疗数据跟经济数据,反而纷纷以立场代替事实,陷入分歧跟争吵呢?

归根结底,疫情的害跟防疫的害,施加到每个人身上的重量是不一样的,我们有的人吃防疫的害,结结实实吃了几年;有的人几年来基本不受影响甚至多挣了钱。 受苦多的人难免会说:我不管疫情的害跟防疫的害对国家民族整体而言哪个轻哪个重,我只知道这两年我分担的压力大,别人分的压力小。虽然防疫放开后同样是有的人倒霉,有的人走运,但是到时候倒霉的人很可能变成另一批人(老弱病残)了,因为抽命运签的规则变了。

因此,我一方面支持清零政策,另一面我也理解很多人迫切希望改变现状的心情。

一场战争需要万众一心,后方的民众不止是表达抵抗侵略的决心,更应当拿出更切实的资源支援处在前线的人。

user avatar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觉一个事情?

在知乎上有一些人,当讨论美国和西方的共存政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时,往往都会从GDP、整体死亡并不影响国家运作的角度出发,论证美国政策的合理性。

而同一批人,谈到中国的清零政策时,就会举出小市民的艰难和牺牲,国家对他们不起,决计不会提起清零政策令中国成为疫情期间唯一实现GDP增长的大规模经济体、和极低的整体感染和死亡率。

我感觉到这种角度的转换有点奇怪。这是我的错觉吗?虚心受教。

user avatar

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病毒抗击”吗?

因为新冠死了的,就死了。

他们已经说不了话了。

。。。。

这两天最恶心的话就是,防疫爱好者。谁tm想防疫,谁tm不想好好过日子。我tm上了大学三年,被tm困了三年,我不想出去溜达?我不想享受青春?我能理解因为防疫带来的生活困难背后的怨恨,可这是防疫的问题还是tm疫情的问题。

我也理解防疫操作背后黑暗的一面给人带来的冲击,可这是防疫的问题还是那些人的问题。

把一些人的错误,归咎于防疫的错误。真的非常非常的奇怪。

……

最后再说一遍,我们还只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真善真美。

…….

我是一个学生,我爸我妈就不是奋斗的老百姓?你们说的生活困难,难道我感受不到?底层老百姓,活不下去,到底是真的活不下去还是小布尔乔亚们臆想的活不下去?还是工厂开不了工,工厂活不下去。你们能不能看一看身边的人再说活不活的下去。

我是一个来自6线城市学生,父母是矿上的工人,母亲已经内退了。现在我妈能开的了工资,我爸开的工资少了一半。你说我们能不能活下去?还是说,这还不算是劳苦工作人?

你们身边到底有没有因为疫情活不下去?因为疫情耽误病情?能不能不要自以为是的臆想大家活不下去了。能不能先看看身边的人,再看看网上的消息。

真的活不下去的人们,不会出现在网上。

什么叫活不下去了,我爸我妈当年一年没开出来工资,我们家也没饿死。现在虽然有工资,但也得还贷款呀。

…….

再说一遍有关疫情是大号流感的说法,按你这么说,西班牙鼠疫也是大号流感。一切的传染病都是大号流感

user avatar

这玩意儿是呼吸系统的毛病。

呼吸系统的损害是不可逆的。

谁呼吁共存,那么请先承诺把患者的医药费和患者家庭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买房费出了。

user avatar

这人有常识没有?搁这就光喊革命口号了?

人类与病毒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的关系。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部与病毒拼死相争的历史,不是人类消灭病毒,就是人类被病毒吞噬,从来没有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

人类现在体内就有大量与人类共存的病毒。说个最常见的,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就终身存在于所有人的上呼吸道中。更不要说在人类群体中反复传播的流感、肝炎等等病毒了。

问题是如何看?我的看法是:

1,某一派利益集团找不出像样的人来给他们站台了,有医学背景的大佬都在另一利益集团那边。

2,很多人开始忍不住了,2021年夏天居然还在搞封城,议论很多。斗争要白热化了。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以奥密克戎的传播性和中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放开=在中东部地区取消一切医生和医院

user avatar

讨论之前先要弄清楚这里讲的“共存”是什么意思。这里讲的是一种主观的态度,对所谓相对安全的流行状态的承认。

身在美国告诉你,现阶段“共存”是伪命题。这是不用说的。别听任何人忽悠,把别人的无奈话当作新的经文。

至于国内会怎么样,该怎么办,



已知信息其实都是大家都懂的废话,但是掰开说说还是对理解情况有好处的。承认这些也有好处。

废话1: 中国以外的地区,在很多年内做不到清零了。

1.1 在这些地区里,有个别可以做到高水平压制,

1.2 但是大多数是不得不在管制和放开之间反复,按自己的观察,这些地区的工商业基本上是“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迟早完蛋”,怎么也解除不了防疫限制,是一种极低效率的恢复方式。我知道有人在国内反复弄得疲劳了,我说,和美国人民这一年的反覆和倦怠比,真的还少些。

1.3 种种压力使得一些国家采取的“完全放开”显得非常有诱惑力,但是完全放开在公共卫生和政治上的可持续性非常,非常,非常,可疑。极大概率在未来蚌埠住的时候迅速回到1.2。

(所以说到这里,是否会“未来事实上的长期存在”应该是完全不用讨论的了。要清楚,现在急吼吼的在说的“共存”更多的是类似狗哨的一种东西。耿直的孩子们要注意鉴别。)


废话2: 在中国,新冠达到大多数国家的流行状态,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2.1 能明显观察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普通群众对烈性传染病事件的重视程度非常高,很容易在流行时出现快速扩散的恐慌情绪。至少相比接触的美国普通群众整体上来说,敏感性大概能高三四个台阶吧。

2.2 工作逻辑。略去。关键词:服务,多数人。

2.3 所以说清零状态其实不是某些人以为的我国政府坚持这么做,而是正儿八经的全体人民的要求。注意。站在另一角度上,清零状态也是最好的缓解人民恐慌情绪,保证支持度的状态。这个考虑能轻易压倒大多数中产阶级以为的其他考虑。

2.4 “先胜后降”这种转变,比一开始就不能成功,对威望打击更大。

2.5 人口基数大,居住密度高。“任何一个数字,乘以14亿……”


废话3:南京一类的事件以后会越来越多。

3.1 共存就是病毒有继续变异的机会。

3.2 疫苗接种率在世界大多数地方没法超过60%。(中国也不好说)

3.3 但是“打不赢”和“投降”没有直接逻辑联系。



以上三点基本信息,也基本上没法引到“适应疫情”这个结果上来,尤其是中国目前的小爆发情况下。

那答案几乎就在问题里。

能预计到大概率会有的就是,[1]

更专门、更系统的入境口岸建设,冬奥会的配套隔离工程会成为早期这种建设的样板之一。

更有效的追踪技术。

新的针对破坏防疫的本国/外国公民的法律。

更标准化的隔离工作流程、筛查工作流程乃至封城流程。

同时还是有几百例规模的小爆发和各种神奇的社会新闻随机发生。


然后的走向会有很多,但是直到这货真正学会用某种方式和人类共存之前(),都别放弃。



新的战场需要新的战术,仅此而已,

非要说新的战术就必须是束手就擒,普通的失败主义者都不好与你为伍啊。


门不会关上,也不会彻底敞开,但是不会有任何人把以上这种叫做共存。

现在所谓的共存,我最了解了。我现在就生活在这种伪共存里,它是不会持续多久的,还会回到老路上去,人心理使然。

这超出最残酷的战争。这次你投降,对方是不会和你坐下来谈条款共存的,连无条件投降都不会有,它还会继续它的“百二抽杀律”,坚定而慢慢地把你弄疯掉。

是在这里玩轮盘赌,还是起来搏一把?中国人还有的选,很多人没得选。

参考

  1. ^ 注意是“会”,不是“我想要”。我最想满世界玩,回国没隔离,但我知道区别。
user avatar

高强_百度百科

1944年8月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
历任河北省财政厅副处长、副厅长,财政部财政预算管理司副司长、司长、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
2001年7月,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2003年4月,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常务副部长,同年11月兼任卫生部党校校长。
2005年4月,任卫生部党组书记、部长。
2007年6月,任卫生部党组书记、副部长。
2009年2月,任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主任。 [2]
2011年12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免去高强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1]
2016年12月,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总顾问

SARS事件_百度百科

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_百度百科

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主要负责人
会长:高强 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卫生部原部长

希望各种媒体和个人对病毒的宣传教育更专业些,比如什么叫“消灭病毒”。

user avatar

外行担任专业部门的领导岗位的时候,主要工作就是对外表达态度和对内统一思路,其实内行当一把手主要负责的也是这个,只不过因为自己的专业背景所以说话发言的时候会注意一些。

这篇文章看过的都会知道根本不是什么医疗卫生方面的技术性文章

换句话说并不是在说当前病毒变异的具体情况,下一步临床治疗该如何处理

而是表达态度,不能躺平放任病毒传播。

这种语言风格很多人会不喜欢,但是也没必要吹毛求疵去喷这个说法犯了多少专业性错误

举个例子,你总不能因为陈毅元帅说了一句: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就说陈毅元帅作为无神论的共产党员却相信这世上有阎罗王,所以这句诗非常搞笑吧?

如果认为专业部门的一把手应该有足够的一定的专业能力,那还是避免这种纯外行来当一把手吧

这位原部长59岁才到卫生部,一来就是副部长,一天基层卫生工作没干过,想让他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就有点太乐观了。

user avatar

爽文

user avatar

好有趣。

世界太有趣了。

我可算发现为啥这个世界总是兜兜转转兜兜转转换汤不换药的吵啊闹的。

不是总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其实已经监听到了,故意开出航母给日本人炸一下。

为啥?

你不给日本炸,国内民众不愿意参战啊。

我小日子好好的,两头卖军火卖物资爽的飞起,参合进去干啥?让他们往死里打就好了。

罗斯福要是这时和普通民众讲道理:轴心国他们收拾完其他人必然会再来收拾我们,到那时,说啥都来不及了。

民众肯定分两派:

嗯,你说的对,我们生意停一停,承受点损失,趁现在把他们收拾了。

嗯,不行,我们坐山观虎斗,我们过我们的小日子,管那屁事。

事没到哪一步,总有人是不愿意损失眼前的利益去看未来的。

现在日本人已经决定干你了,你那怕把监听的磁带公布,只要日本还没干,这一群人就会说:

你这是故意栽赃日本的吧。

日本有这么强吗?

日本有这么勇吗?

我们和日本不是挺好的吗?

日本不是说绝对不会攻击我们的吗?

这就是军工集团想拿国家订单。

这是阴谋。

这帮孙子想毁我小日子。

日本人打的是中国,怎么会打我美国?

你把这论调换成防疫新冠清零,就是一摸一样了。

美国政府知道杠不过这帮人,反正死的也不是我儿子,那就让日本人炸吧。

于是珍珠港被炸了。

于是,美国人怒了,美国参战了。

所以换到新冠防疫,你说学西方搞共存,别人是发达国家,人少钱多,别人扛得住。自己是发展中国家,人多钱少,扛不住,大量穷人要死全家,死全村,死全镇。

这帮人不信,咱们现在不是牛逼了吗?GDP不是雄起的吗?西方能搞,我们也能搞。

还有阴阳怪气的,我朋友在国外,得了也没死啊。你朋友在国外,他上呼吸机上特效药上医疗上服务,他是没事啊,你确实也没瞎说啊。

我老家镇上万把人,就一个镇卫生院,要是共存了,哥,呼吸机你给买啊,特效药你负责啊,医疗服务你做志愿者行不?你一个人顶上还不够,万把人呢,就按照一个人照顾20人的强度,你祖宗十八代都要上。

不愿意?为啥?你不愿意他们就要死啊,就要得后遗症啊。

他们死干我屁事,又不是我家人,找政府啊。

政府说全民抗疫你不愿意,你说要共存的啊。

我说啥就是啥啊?政府干什么吃的?

这就是这帮人的嘴脸。

要是政府学美国人,我就狠心拿一个地方试点,让他们共存,该死死,该活活,死他万8000的,活人也给折腾鬼哭狼嚎的,就堵了吖的嘴了。

但这不是珍珠港啊,这是病毒啊,真试点试成全国性的,那岂不是完犊子?

那还是只能清零。

这帮货就还是会说:共存吧,我朋友国外共存了没事呢。

user avatar

最近之所以对防疫措施争议这么大我觉得跟政府的补助措施奇缺有关系。

首先就防疫措施来说,最近新西兰时隔六个月发现了一例新病例,因此果断实施了全国封城。

新西兰总理认为在现阶段包括以后一段时间,严防死守的模式仍是有效的。这是她咨询过专家后结合了政治考量所做的结论。

我赞同新西兰总理的观点,在已经成功封锁了病毒的国家,如果能用严防死守的方式再次封锁病毒,那就应该这样,这种措施非常有效。

但是跟很多国家不一样,在我国封锁措施的成本几乎是人民自我负担,企业这段时间的亏损几乎没有补贴,酒店隔离不仅是自费而且隔离期间的收入损失基本上也是自己承担,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实在是很难坚持。

其实在防疫过程中,政府对受损失的个体与企业进行补助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许多国家在做的事。很多普通百姓没有能力承受那些损失,一个月的限制营业有可能就能让一家店倒闭,一家旅行社的一半人可能就会失业,这些成本不能只让个体承担。如果要从理论角度来说,配合防疫的人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做出了牺牲,那么由税金来填补部分他们的损失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说,我觉得现阶段包括以后一段时间,围追堵截严防死守的模式仍是有效可行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防疫给个体或企业造成的损失不能完全由他们自己承担,政府必须填补部分乃至较大部分的损失。

user avatar

这应该是官方宣言吧,一锤定音,稳定军心。

这世道,话语权被人操弄到平常人都无法正常的思考了,本来简单的可以被称之常识的东西,却因为一些话术语言的扭曲和媒介传播的操弄,使得平常人被外在的观点影响,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自然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正常情况下,谁愿意感染病毒?

所以,与病毒的斗争始终是生存之争,是你死我活的战斗,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活下来,远离病毒,远离不了就尽可能消灭,消灭不了就想办法使之无害化,不然我们活不下来啊。

英美等国的“与病毒共存”与当初的群体免疫策略一样,是人类历史的极为耻辱的一幕,见证了传播这种思想理念的传教士的邪恶和阴毒,以及信奉这种思想理念的信徒的可悲和愚昧。

“群体免疫”是一种目标,一种效果,而为了达成“群体免疫”的手段,我们可以采取物理性隔离、人流管控、环境消毒、人体防护装置(如口罩)、人体抗体(打疫苗促进抗体生成)、医药救治等多种手段,在公卫体系综合治理下,最终实现“群体免疫”,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怎么会把目标当作手段呢,典型的偷换概念。

“与病毒共存”也是无可奈何的结果,广义上,病毒甚至是人体的组成之一,狭义上,对于有杀伤性的病毒,若是有能力,人类恨不得将其灭干净,比如天花(目前只存在于地球唯二的实验室中),而无法消灭干净的病毒则必须变得无害化,比如普通的感冒病毒,除此之外恐怕就只有『人类被病毒消灭』的这种结果。但这是结果状态,是『病毒尚在地球存在,且很可能很长时间会一直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不是目标,我们的目标始终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命健康不受病毒侵害。

与新冠病毒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我们接触这个病毒的时间太短,尚未能形成足够的完整认识,现在就想投降,也太早了吧,这时散布投降论者,非蠢即坏。如果说西方国家是自身防疫失败,想拉全世界(特别是中国)下水的话,国内这些散布投降论的人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在大优局面下的无端自毁?

这些道理很简单吧,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争辩?

因为许多人并不会理性地思考,或者哪怕理性思考后,无法做到不受外界干扰地坚持自己的观点立场,而且群体越大,不受群体影响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越小,这也是我一直反对西方式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的根本原因,因为人的本性就是群居动物,受群体的影响几乎是本能的。

以前带着『先进』、『民主』光环的西方国家,现在顶着『专业』、『硬核』光环的网红医生,都不过是人们自己想像伪造的『神』,当自己信奉的偶象公然说出这种『投降论』,好多人的意见立场自然会动摇,但犹豫就会败北,军心不稳,则阵线不保,政府对那个宣称『放弃严格防疫,与病毒共存』教师进行拘留,不过是现在版本的『借尔人头一用』。

现在鼓吹中国躺平的声音越来越多了,毕竟现在疫情严重的是南京、扬州,死的不是他们自己,是南京人、扬州人。曾经有个叫河山硕的,名噪一时,因为他是真的实践了,自己死了。发这些言论的勇士们,希望你们先去躺平的国家、地区实践一把,在中国国内待着,不能发挥你们的才能,你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实现『与病毒共存』,再谈谈整个国家的公卫政策。

投降派,以某网红医生为例,他们提出的『与病毒共存』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吗?除了放弃『严防死守』这一中心思想,还提出了什么建设性主张吗?恕我眼拙,没看出来,而且他们的论述存在着经典地偷换概念,他们的逻辑链路无非是『病毒不可能完全被消灭』——> 病毒『防不住』——> 不要『严防死守』,这其中哪一个环节的逻辑是通的?不过都是似是而非的诡辩而已,上过高中的都知道『误差不可避免,但可以保持在可控范围内』,这到传染病上就不知道同理的『病毒的存在不避免,病毒的危害可以控制的』,特别是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这一年多的经历已经充分证明,新冠疫情可控,防治的压力的确很大,但不防治的危害极高,正是由于我们取得了对新冠的阶段性胜利,西方才会如此着急,这场战疫让中国真正的自信起来,同时也让西方开始动摇,甚至自我怀疑。

大量的传染病,如流感、感冒、乙肝、霍乱、麻疹、腮腺炎、风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疟疾、风寒、艾滋病,这些人类已经熟知,应对策略也已经成熟,不会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危害,但新冠和这些弱鸡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吗?即使是面对上述那些弱鸡传染病,有人会宣称愿意『与病毒共存』吗?

防疫常态化是必然,哪怕我们真的在未来走向星尘大海,在星宇间航行,那时对防疫会更加重视,公卫措施应对必须极为成熟,否则会造成比『发现新大陆后的欧洲人带给美洲的瘟疫』更为可怕的灾难。

电脑没装杀毒软件,软件系统没有用户权限控制,在互联网上等同于裸奔,这在计算机领域属于基本的常识概念,却在社会公卫领域却如此拎不清,只能说政治化最终会导致反智现象,害人害己,

至于西方国家的群体免疫,最终结果究竟是肉身免疫,还是病毒养蛊,就让他们先行试验吧,结果就让我们试目以待吧。不过借鉴一些科学实验结论,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未来的可能:

一、群体免疫理论可行性:宿主-病毒军备竞赛

说到肉身免疫病毒,高中生物教材上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澳洲穴兔和粘液瘤病毒(MXYV——一种兔子特有的病毒),来研究动物免疫与病毒的关系。长期来看的话呢,病毒在传染性上越来越强,这个演化的大方向是确定无疑的,但病毒毒力(virulence)和宿主抗病性(resistance)的情况却更复杂,双方此消彼长、交替领先,一刻都没消停过。这种共同演化关系,叫做——宿主-病毒军备竞赛(host-virus arms race)

对了,我们熟悉的石正丽老师也写过这方面的paper:Evolutionary Arms Race between Virus and Host Drives Genetic Diversity in Bat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Related Coronavirus Spike Genes | Journal of Virology

好巧,真巧,巧无可巧

好吧,这个我们暂且不提,回到澳洲穴兔的生物控制实验。

科学家认为,粘液瘤病毒会让兔子患上粘液瘤病,并杀死兔子。然而,科学家们还是低估了兔子的能力,短期内确实导致大量兔子死亡,但是强大的繁殖能力和进化能力,让兔子最终对粘液瘤病毒产生了免疫力,这应该是群体免疫、肉身抗疫的理论根源,MXYV的病死率从99.8%下挫到26%,这对拥有强大繁殖能力的兔子来说,病毒完全失效了。

后面的教科书就没写了,我也是因为疫情,查了一下相关资料,没想到这个还有后续:

原文如下:

Next step in the ongoing arms race between myxoma virus and wild rabbits in Australia is a novel disease phenotype

翻译如下:

标题:粘液瘤病毒和澳大利亚野兔之间正在进行的军备竞赛的下一步是一种新的疾病表型
意义:当一种病原体在宿主群体中出现时,它会进化到对宿主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吗?1950年,一株粘液瘤病毒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被释放出来,用于对付澳大利亚的兔子种群。随后的共同进化已经成为教科书上的经典,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关于这一主题的实验工作很少。在这里,我们表明宿主-病原体的军备竞赛随着导致免疫崩溃的高致死性病毒的进化而继续。当遗传和免疫操作被用于增强宿主抵抗力时,例如在农业中,需要考虑病原体因宿主抵抗力增加而变得高度免疫抑制的可能性。
摘要:在宿主-病原体军备竞赛中,宿主抗性的增加促使病原体进行反适应,但这种反适应的性质很少在实验室模型之外直接观察到。最有文献记载的现场例子是粘液瘤病毒(MYXV)在欧洲兔子中的共同进化。为了了解澳大利亚的MYXV如何在对粘液瘤病的遗传抗性的激烈选择下在野生兔子中继续进化,我们比较了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在无抗性的实验室兔子中的前体MYXV和病毒分离物的表型。引人注目的是,与20世纪50年代的同类病毒不同,20世纪90年代的大多数病毒分离株诱发了一种类似于脓毒性休克的高致死性免疫衰竭综合征。因此,在这一典型的共同进化案例中,物种跳跃后的下一步是病毒在面对广泛的宿主抗性时进一步升级。
正文:
新出现的传染病是21世纪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一个核心问题是,当一种传染源在成功的宿主跳跃后适应时,它的毒性是否会增加或减少。
1950年,一株南美兔粘液瘤病毒(Sylvilagus brasiliensis)在澳大利亚被释放,作为一种生物防治剂,用于防治欧洲兔(Oryctolagus cuniculus)。Frank Fenner意识到这将是毒力进化的一个伟大实验,启动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以监测病毒毒力的后续进化。这些研究涉及在标准化实验室兔子身上测量从野外采集的病毒分离物的杀伤力。这项工作表明,病死率(CFR)接近100%的原始高致死菌株迅速被病死率为70–95%或更低,有时甚至低于50%的菌株所取代。Fenner和他的同事接着证明,自然选择有利于这种衰减,因为通过如此迅速地杀死宿主,高毒力病毒的感染期比那些杀死速度不那么快的减毒病毒的感染期更短。这项工作成为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毒力进化数学理论的基础,它仍然如此,因为时间场取样和对照实验的结合证明了相关的权衡对于脊椎动物疾病是独一无二的。
然而,故事并没有以毒力下降而告终。用标准病毒对野外捕获的兔子进行的试验表明,兔子群体中的遗传抗性迅速发展。例如,一种曾经杀死在乌拉纳湖捕获的90%兔子的病毒株7年后只杀死了在同一地点捕获的26%兔子。宿主耐药性的增加显然停止了病毒的进化,然后改变了病毒进化的方向,因为病毒的致死率开始上升,尽管在MYXV系统发育过程中存在广泛的区域差异和毒力等级的频繁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病死率低于50%的菌株变得极为罕见。更具毒性的病毒可能在抵抗力的兔子中具有更长的感染期,因为它们不太容易被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控制。高毒力和免疫抑制病毒可以克服遗传抗性,表明这种进化途径对病毒是开放的。
尽管兔子粘液瘤病的故事已经成为宿主-寄生虫军备竞赛的教科书上的一个例子,但一个明显的问题出现了:如果宿主抵抗力的增加被病毒致死力的增加所抵消,而病毒致死力的增加又反过来选择了宿主抵抗力的增加,那么病毒毒力是否会无限升级?

后面的实验有些血腥,而且专业术语比较多,各位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原文

我直接说结论吧,病毒的毒力并没有无限升级,而是直接了掀桌子,演化出了急性免疫抑制的终极大招。

于是曾经勇于跟病毒对刚,一度把病死率压制到26%的小兔兔们,再次享受到病死率90%+的待遇,但这次,它们面对的症状再也不是皮肤粘液瘤,而是——

急性免疫系统崩溃和败血性休克

这是什么,大家可以自行搜索查看,换而言之,短时间是可以肉身成圣,但长时间来看,必然陷入病毒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人类,或者说动物,终究是有其极限的(除非不做人了,自然可以无视人的极限),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不会无限进行下去,就看谁到达底线临界点,最终结果一定是其中一方的彻底的体系性崩溃。

二、疫苗一定是解药吗?

西方国家、国内投降派总是认为疫苗是万能的,打了疫苗就可以打开国门,放松管制。

那我就再泼个冷水

Imperfect Vaccination Can Enhance the Transmission of Highly Virulent Pathogens

标题:有缺陷的疫苗可以增强高毒力病原体传播
摘要:某些疫苗能否推动更具毒性的病原体的进化?传统观点认为,如果宿主死亡大大减少传播,自然选择将消除高度致命的病原体。因此,保持宿主存活但仍允许传播的疫苗可能会允许强毒株在人群中传播。在这里,我们通过实验表明,针对马立克氏病病毒对鸡进行免疫可增强毒性更强的菌株的适应性,从而使高致病性菌株的传播成为可能。直接接种疫苗或母体接种疫苗引起的免疫延长了宿主的存活,但不能防止感染、病毒复制或传播,从而延长了毒株的感染期,否则太致命而无法持续存在。我们的数据表明,不能阻止传播的抗疾病疫苗可以创造条件,促进病原体菌株的出现,从而在未接种疫苗的宿主中引起更严重的疾病。
综述:理论上认为,某些类型的疫苗可能会促使毒性更强(“更热”)的病原体进化。这一观点源于这样一种观点,即自然选择会清除那些“热”到杀死宿主从而杀死自己的病原体菌株。让宿主存活但不阻止病原体传播的疫苗放松了这种选择,允许更热的病原体进化。这种疫苗通常被称为漏出疫苗。当疫苗阻止传播时,就像几乎所有用于人类的疫苗一样,这种向毒力增加的进化被阻止。但当疫苗泄漏,至少允许一些病原体传播时,它们可能会创造生态条件,让热毒株出现并持续存在。这一理论在十多年前首次提出时备受争议,但在这里,我们报告了在家禽中使用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实验,表明现代商业泄漏疫苗可以产生这种效果:它们允许病毒株继续传播,否则致命性太强,无法持续。因此,使用漏出的疫苗可以促进病原体菌株的进化,使未接种疫苗的宿主面临更大的严重疾病风险。未来的挑战是确定是否有其他类型的疫苗用于动物和人类,也可能产生这些进化风险。

也就是说,在自然状态下,致死率最高的那些病毒株通常会把自己也搞死——因为他们过于擅长摧毁细胞和制造症状,在宿主死亡之前它们都还没机会扩散。但在疫苗的介入,会出现另一种反常现象,接种过疫苗的宿主很难发病,但疫苗却无法阻止传播的尴尬现象。这样,疫苗不仅没法阻止宿主互相传播病毒,反而可能促使疾病传染得更快速,传染期也更长,也就是说,这样的疫苗放大了病毒的危害杀伤力。

这就是“不完善疫苗假说”(imperfect vaccine hypothesis),而文献中的鸡病毒(马立克氏病毒,MDV)实验便是这一理论的直接证明。根据这一假说,造成MDV毒力增强的根本原因在于,MDV疫苗是一种“泄露型”疫苗(leaky vaccine)——也就是说它可以保护宿主不发生重症,但没法阻止疾病传播。作为对比,一种“完善疫苗”(perfect vaccine)则可以既阻止发病也阻止传播。

为了加强理解,我们还是把原文摘录翻译一部分吧

马立克氏病每年造成全球养鸡业大约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MDV有各种不同毒株,它们通常攻击鸡的脑部,并诱发肿瘤。各种毒株的毒力差异明显。
……
“最毒的病毒株可以让所有没接种的鸡在十天内必死无疑。”论文作者Andrew Read告诉记者。

近年来,专家们开始怀疑MDV强力毒株的流行率逐渐增加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不是疫苗。从七十年代起,雏鸡接种MDV疫苗的尝试使得整个家禽养殖业避免了崩盘的风险,但人们很快发现,鸡群还是会被感染,只是不再病死。然后,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这种疾病逐渐变得越来越恐怖。现在它足以让鸡的脑组织迅速烂成一摊浆糊。

人们怀疑问题出在疫苗身上,但没有试验可以证明。
……
Read老师的团队选用罗德岛红鸡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分别让已接种和未接种的两组鸡感染五种毒力不同的MDV病毒株。

他们观察到,其中毒力最强的病毒株在十天之内就搞死了所有未接种的鸡,它们甚至还没机会开始排毒。但作为对比,接种组的鸡存活期得到显著延长,其中80%都存活超过两个月。

但这些存活的鸡却有机会排出大量病毒,比未接种组高出几万倍。

在进一步试验中,已感染五种不同MDV病毒株的两组鸡分别在另一场地接触未接种的前哨(sentinel)。实验者观察到,接种组携带的病毒株毒力变得更强。前哨鸡在被接种组感染后的速度更快,死亡也发生得更快。
……
研究者后来在商业养鸡场的环境中重复了以上试验,结果不变。

毫不客气的说,现如今世界上所有的新冠疫苗都是“泄露型”疫苗(leaky vaccine),只能保护宿主不发生重症,但没法阻止病毒传播。“完善疫苗”(perfect vaccine)就目前而言,尚未问世,我们需要争取时间,加紧技术研究。

实际上,中国所实行的『严格管控』策略恰恰弥补了这种“泄露型”疫苗的缺陷,形成了一种社会组织层面的病毒免疫力,这是十分宝贵的能力。其实若没有中国式的严格公卫手段介入以阻断病毒传播,西方国家打这种“泄露型”疫苗不过是引鸠止渴,本来不该存在的变态毒株会继续生生不息,甚至越来越变态,日后我们见识到许多全球级别的『大型生物实验』。

8月8日,世卫组织新冠疫情技术部门负责人范科霍夫表示,世卫组织正在为新冠变异毒株寻找新的命名方式,以防24个希腊字母不够使用。范科霍夫表示,目前,该组织正在考虑以星座命名。

现在西方国家的各种言行明显是一副『我死后哪管洪水』的样子,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公卫政策,都有些不计后果,短视自私。至于结果如何,让我们试目以待吧

三、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人类自己

1、舆论战——心理战

我好不了,也不让你好下去,好多国人并不清楚,中国做的好,在西方看来,就是原罪啊

昔有一国,国有一水,号曰“狂泉”。国人饮此水,无一不狂,唯国君穿井而汲,故无恙。国人既狂,反谓国君之不狂为狂。于是聚谋,共执国君,疗其狂疾。针药莫不毕具。国主不胜其苦,遂至狂泉所酌而饮之。于是君臣大小,其狂若一,国人乃欢然。

西方文明本就是宗教文明,其一神教本质上就是邪教,靠洗脑术、精神控制术起家,玩弄话术,制造概念,强词夺理,颠倒黑白,本质上是控制人们的思想。这时你清醒着,就是原罪,因为你能看到真相,这就意味着他们述说的谎言、编织的神话就是被戳破的风险,你的存在本身对他来说就是一种风险,一种威胁。

当周围只流行一种荒诞的意识、只贯彻一种虚伪的做法时,一个有健康头脑和正常行为的人,要想在众人颠倒黑白的环境下坚持公正的原则,的确是极其困难的。

先声明,我对那个网红医生没什么个人看法,我不认识他,他红也好,不红也罢,与我无关,虽然有时觉得这个医生怎么话这么多,但我也没时间去分析一个网红的言论,我对他不感兴趣。只不过涉及国家公卫政策的方向问题,我才就事论事的提及到他。

不管这位网红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他都与西方媒体的喊话形成了一种共鸣效应,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哪怕他本人没有这个意思,也会被人理解成这个意思:

坚持“病毒清零”就会被世界孤立,放弃“病毒清零”就会被世界接纳,从而迎接一个开放的世界

我只是就事论事,如果其中不慎打击到你们的偶像,我也不会道歉,多数人的荒谬有时竟会成为“真理”,但它的本质仍然是荒谬。

这种喊话的目的只是为了动摇中国对病毒的抵抗意志,你看,国内不就吵开啦,西方的影响力在中国依根深蒂固,但光喊话,份量明显不够,西方如果不能把中国固若金汤的防疫阵线捅出个破洞,他们就无法撼动中国在这场防疫战争的胜利。我说西方没有想到要投毒,你们信吗?

很显然,人类最大的敌人永远是人类自己,这一点请不要忘记!

新冠病毒被制造出来就是为了“击沉”中国,西方人用生物化学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想法,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祸论』中就有所体现(原文在此:前所未有的入侵-二十世纪初的黄祸论_风闻)。不用怀疑,今年印度所发生的『人间炼狱』景象,本来是他们安排给中国的剧情,《方方日记》等一系列舆论宣传手段都已经准备就位了,只是没想到火烧到了自身。

2、生物战争

知道什么是《盎格鲁撒克逊计划》吗?希望大家能心平气和的看下去

B站视频:2010年,他说出了今天的事,也说出了后面的事,我们该怎么应对这次肺炎_哔哩哔哩_bilibili

原中文视频:youtube.com/watch?

原英文视频:youtube.com/watch?

音频转文字:Project Avalon Interview TranscriptsProject Avalon Interview Transcripts

这是卡米洛特揭秘工程揭露者于2010年6月发布的,2011年我无意间看到的,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是这里:

2020年1月3日伊朗二把手苏莱曼尼被美国人暗杀,『第三次世界大战』直接成为热搜词,之后武汉爆发疫情,这些事发生时我一点都不惊讶,反而恍然大悟,但我对后续的发展更惊讶,伊朗忍住了没发作,中国迅速战胜了疫情,西方反而玩火自焚,我想这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料想不到的。

所以,在疫情爆发初期,欧美人认为新冠肺炎主要针对黄种人,绝非个别案例,而应该是其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的共识,若非如此,就无法解释其为什么在中国爆发后长期不重视现象。


之所以相信这些,是因为大学军训国防课上,部队的一位部队的老将军亲口向我们讲明03年非典就是美国人的生化基因武器,专门针对黄种人的(以前老爸提过,我没当回事,但这个级别、这种身份的人说出的话,我又怎可能不在乎),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来自心底的恐惧,对一种非人未知之物的恐惧,我无法想像人可以如此邪恶阴毒,可以如此丧尽天良。

上述的《盎格鲁撒克逊计划》便是我之后查寻资料时找到的(当时共济会、货币战争什么的,很流行),请大家独立思考,兼听则明,偏听则信,当然更重要的专业资料是这个:《非典非自然起源和人制人新种病毒基因武器》(徐德忠/李峰

链接:pan.baidu.com/s/1eVK4XH 提取码:va2c

出版社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是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主办的中央级医学科技专业出版社。两位主编分别是徐德忠和李锋。徐德忠时任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军队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李锋时任总后勤部卫生部防疫局副局长。作者系权威,出版社正规。并不是那些在微信群里传来传去,但毫无信息来源可溯的文字体小短信,或者是朋友圈里昙花一现的蹭热点小文章。

以下是在大学官网网页上摘抄的一小段关于徐教授的介绍:

徐德忠教授2003年参与国家和军队“非典”的防控。除向军委和国家卫生部领导汇报外,还完成给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简报”24期、报告3个,央视焦点访谈2期、新闻专题6期,被评为全国非典防治工作先进个人。(https://www.fmmu.edu.cn/info/1325/5425.htm)

即使反对书中观点,也请做独立思考和严谨反驳。书中对徐教授在2013年给当时某国际组织总干事的信做了扼要但精辟的总结,大家可以深入理解。

还有一份资料,是某国空军大学空军战时学院上校Michael Ainscough于2002年4月撰写的一份报告,于2012年底解密了。这份文件是某国防扩散系列文件的第14号,题目为《下一代生物武器:基因工程应用于生物战和生物恐怖主义(Next Generation Bioweapons: The Technolog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Applied to Biowarfare and Bioterrorism)》。

该文件公开下载地址:fas.org/irp/threat/cbw/

这个世界的真相远比我们想像的更加魔幻,因为现实往往超越了逻辑。

user avatar

此答案被删除。

不准备更新了。

user avatar

从利益角度来看

如何看三季度出口?

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单月两年复合增速呈现上下波动的特征,我们认为是国内外疫情反弹博弈的结果。例如,发达国家局部疫情反弹可能导致其增加消费品进口需求、减少中间品进口需求;印度、越南等亚洲国家疫情反弹可能导致其出口订单转移至中国,有利于中国出口;而国内疫情反弹影响生产和运输、不利于出口。正是全球疫情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今年以来我国出口走势上不体现趋势特征。

疫情导致中国20年出口暴涨,货船货运费用提升至历史高点。

21年继续保持。

从进出口角度来说,中国是绝对不可能放开病毒管控的——光一个出口就足够说明一切了。

现在国内国外n多人鼓吹与病毒共存,那是白皮受不了了——尼玛,就你土鳖能,就你土鳖没鸟事,就你土鳖火力全开在生产,我们全部需要进口进口进口!

——一旦感染,你就得休息。一旦发生大规模感染,工厂就得关停放假。

关停了,老百姓的吃喝拉撒咋办?

需求还存在,那就只好买买买了,进口,进口,还是进口。那钱就全跑国外去了。

经济亚历山大。

ps:现在最恶心的是,形势对白皮越来越不利,不但寄予厚望的三哥躺下了,连东南亚也躺倒了,

甚至号称抗疫楷模的越南也翻倒,就剩土鳖一家独大。

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攻守逆转,供求关系彻底变化,在全球只有一家供应商的情况下,那么,你连定价权都要被卖家控制了。

所以,最好你土鳖也躺下,躺地上,大伙一起躺倒,比烂;这样进出口才有可能回复常态,至少你土鳖的出口也要大幅度下降,这样白皮的经济压力也能减轻,至少,我们白皮也能喘口气。

user avatar

吹毛求疵高部长文字漏洞的都歇歇吧,高部长什么科学素养,他会不知道与病毒“你死我活”这种话,在科学上是肯定错误的?但要搞清楚,这是社会动员抗击疫情的檄文,可不是科学论文!

现在社会上,学习西方躺平硬抗的思潮明显在抬头,然而这种政策不考虑是否最终成功,过程中,是要以大量弱势、底层人民的生命健康为代价作为献祭的!西方政客可以不在乎、被洗脑的百姓可以不在乎、高华不在乎、某些美分更不在乎,但是我们国家在乎!我党的使命不允许我们放任人民死去,现实的环境也更不允许我们躺平!

看看美国的情况,最近又日增10w+,死亡超千人了,如果同比例到我国,那就是每天4000+,这些鼓吹中国也该躺平开放的,是不是认为4000+也无所谓?美帝坐拥全球最强大的医疗能力,尚且如此,我国整体医疗能力远远不如,而且幅员辽阔,贫富、医疗水平差距巨大,如果学习西方开放的政策,会造成多么可怕的灾难?

我们确实骑虎难下,明明这只老虎基本已经被驯服了,我们为什么不下来?你也要问问如何下脚啊!一眼望去,一群sb在 堆里玩得欢“来啊来啊,一起来玩啊”,我们骑着老虎不下来的反而变异类了?

使用我们的抗疫方法,就可以做到即保持经济增长,又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过去一年多时间就是最好的证明!而西方国家的做法,也证明了躺平后果,就是即保不了生命,经济也崩溃了!而我国的政策能执行,是基于两点,一是超强的国家执行力,二是全国人民一条心的支持。高部长的文章就是为了坚定大家的决心!这是一篇宣传文,不是科研论文,表明了我们要坚持即有政策的决心!结果如何,走着瞧吧,反正某些人一年多来已经不知道被打了多少次脸了,再打一次也无所谓了吧?

user avatar

笑了,既然大家都认为高强从经济出发认为应该坚决抗疫,张文宏医学更专业认为与病毒共存更科学,那么问题来了,

坚决抗疫,肯定更有利于经济,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为主需要坚决抗疫以便开工和获得就业、订单,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那么与病毒共存更科学体现在哪里呢?既不符合国家利益,又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那符合谁的利益?纳闷了,地方官僚吗,国外竞争对手吗,还是因为防疫很难就自己投降呢,投降代表科学吗,投降就是理性吗,张文宏没有资格代表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认输,因为医护不仅为大家还有为他们自己的孩子和父母。

张文宏,关键时候投降论,差钟南山多矣,不堪信任。

user avatar

看完高部长的文章后,受启发我也写了一篇文章,叫《不负责任的“与病毒共存”,无疑是见“烂”思齐、自废武功和缴械投降》,贴于下面,算是回答问题吧。

当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请您一定要注意“不负责任的”这5个字。如果没有这几个字做限定词,一定会有很多人喷。

这段时间, “与病毒共存”成了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为什么会产生呢?

直接原因是世界多国家新冠疫情出现了急剧反弹!截至当地时间8月6日,美国新冠肺炎7天平均日增确诊病例数已超过了10万例,这是自今年2月以来的首次。8月3日,英国新增确诊21687例。8月8日,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超过15000例,连续4天刷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纪录。全球过去4周内新增确诊病例接近400万,以致于世界卫生组织惊呼“疫情近乎失控”。

面对大有滔天之势的新冠疫情急剧反弹,人们的心理自然而然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泄气、恐慌、疑惑。

历时一年半的努力,好不容易看到世界疫情有所控制,人们的生产生活正逐步正常化,国际大范围的交流随着奥运会的召开希望重燃,国内假期旅游刚刚抬头。突然之间,世界范围疫情加剧,国内也有十几个省份出现本土感染。

此时此景,人们对“疫情何时是个尽头,人类到底能不能战胜新冠病毒,如此努力防控究竟有没有效果?”有了疑问,这是正常的人类反应,不足为怪。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及时的回答这些问题,人们的疑虑自然会加重。(其实这些问题早就存在人们的头脑里,只不过这次疫情反弹人们又一次发问罢了)

我们来看看英美是怎么回答的

翻看新闻,您会发现,英、美等国的专家学者出奇一致的将“锅”甩给了德尔塔变异毒株,声称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传播能力特别强,传播速度特别快,发病时间特别短,恢复时间特别长,不仅是全球疫情严重反弹的罪魁祸首,也是无法防治的,需要学会“与病毒共存”了。

其实,英国早在7月19日就解除了疫情解封,取消大量的防疫限制,包括废除在室内和公共交通强制戴口罩的措施,改为建议戴口罩;取消室内6人聚会的限制,酒吧、夜总会可以重新开放。

美国比英国策略一些,为了放松对疫情的管控,或者说为了让放松管控更上的了台面、站得住脚,让彭博社搞了一个“抗疫韧性排行榜”。在这个排行榜上,美国赫然排在第一。原因是:美国疏于采取隔离等管控措施、对民众“自由”限制小、注射疫苗比例大。

真相真的如此吗?针对这个排行榜,CGTN作出回应,发布了《彭博社的全球抗疫排名体现了“商业第一,人民倒数第一”》一文,一针见血揭露了彭博社“排行榜”的真相。

利益至上,资本家利益至上,这就是美国的方式,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那些不能复工复产的人,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也没钱购买资本家的商品,就不能为资本家带来利润的,那要他们有何用?

于是乎,大家都放弃抵抗吧,开始“自由”的消费吧,开始“自由”的开工生产吧!这实际上是资本家将人民生命视如草芥、将商业利益视为心头肉的套路。

舆论战,本质上是攻心战。我们对英美的舆论宣传套路有了认识,就知道他撅屁股要拉什么屎了。不能听他们的呀,他们是在带节奏!

回到标题:不负责任的“与病毒共存”,无疑是见“烂”思齐、自废武功和缴械投降。微言凡语为什么要提出这个说法呢?

同样是德尔塔病毒,美国一天感染12万,中国一天感染多少?同样是新冠病毒,美国死了63万人,中国死亡多少?同样是疫情下,中国的GDP如何,美国的CPI如何?

两相对比,谁好谁差、谁好谁烂,一目了然。

为什么会这样?价值观不一样!应对策略不一样!

中国是“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美国是“商业第一,人民倒数第一”,不同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国家不同的抗疫策略。

英、美等国为显示统治力和影响力,不顾人民健康安危,盲目解除或放松了对疫情的管控措施,单纯依靠疫苗接种的抗疫模式。而中国通过严格的隔离控制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切断病毒的传播链,把病毒封锁在最小的范围内,同时也采取了疫苗注射的方式,逐步形成防疫屏障。

如果这时候不负责任的提出“与病毒共存”,是不是意味着要放弃我们行之有效的防控办法,自废武功与英美一起“躺平”,然后比谁的感染数更多,在“比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那我们一年半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千千万万的防疫工作者的心血岂不是白搭了?我们“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岂不是白提了?我们和资本主义国家有什么区别啊?

诚然,疫情防控让经济生活受到了影响,让人们生活受到了影响,有的还很严重。但是如果不负责任的“与病毒共存”,“自由自在”的呼吸游玩,那么影响的就不仅是生活和经济了,还有生命!

口罩引起的呼吸不顺畅总比没有呼吸好,经济受影响总比被美国收割好!!

要彻底遏制新冠病毒,需要的是科技,是科技支撑的疫苗和特效药。当前,人类已经研制出疫苗,并在人群注射了,可是注射的人还是会被感染,这难道就意味着疫苗无用吗?专家告诉我们,不打疫苗更可怕!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与病毒共存”的理由。

特效药还没有研究出来,它会不会被研究出来呢?乐观者认为,一定会!

所以,在当前,在人类还没有穷尽办法的时候,不负责任的提出“与病毒共存”,就是向病毒缴械投降!

那么,什么是负责任的“与病毒共存”呢?微言凡语认为,在实行严格的“常态化”防控前提下,积极研究新的疫苗和特效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尽人类最大的努力,如若还不能将新冠病毒彻底消灭,也要力争将疫情压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待科技的进步再为解决,可视为负责任的“与病毒共存”。

与新冠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有耐心和信心,与英美打交道不能不防他们一手。相信科学的防疫策略,相信科学家,相信人类吧!除此,都是胡扯!

user avatar

2022.4.3更新

最近的上海疫情共存派又开始借机提倡与新冠共存了,先不说这次上海疫情发展到如此严重的地步恰恰是初期的防疫政策受张医生吴医生等“共存”“考虑到经济上海不能封”错误思路的影响,未在一开始采取果断措施造成的恶果。在此仅针对那些言之凿凿的说因为严格防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或损失会大于放开防疫因病毒死亡的人数的人,需要知道,美国因新冠病毒致死的人数已经超过100W了,并且日增死亡病例依然上千,香港的新冠死亡人数也接近8000了,并且还以每天100多例的速度增长。这个比例放大到整个中国内地,很可能就是总数超过500W的新冠致死人数以及每天5000多的新冠新增死亡。试问严格防疫造成的损失会比这500多W的人命更大吗?会比每天新增5000多的染疫死亡恐怖吗?真走到了那一步你们这些共存派又会是怎样的一番说辞?共存派口口声声说防疫的代价比放开的代价更大,可能在共存派的眼里,这数百万可能因疫情致死的人命都不算是代价吧。

~~~

支持卫生部原部长高强的意见,反对张文宏医生之前所谓的“与病毒长期共存”的观点。考虑到新冠目前的变异速度,未来疫苗研发的速度大概率赶不上病毒的变异,看看美国和英国,在大规模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依然高企的新增病历数,有效控制新冠的手段依然是我国目前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的严格管控政策。不论现在还是以后,除非疫苗的研发能赶上病毒的变异真正筑起来免疫屏障,否则以现在疫苗的效力,让我们打开国门,与病毒共存,就是在葬送我们防疫的大好局面,像欧美那样把原本不会因为染疫而身亡的民众送上火葬场。可以这么说,支持“与病毒共存”,支持在国外疫情得不到控制的情况下打开国门,就是支持让国内的疫情状况变得和国外一样糟糕,就是无视平民的生命健康。

user avatar

如果不严防死守,选择躺平,那人们自己就会恐慌,选择自我隔离。公共隔离的好处是你可以信任和你有接触的人极大概率是没有传染性的,如果放弃公共隔离,那就是人人自危,经济极速崩溃。同时医疗也会崩溃,那时候说是人间地狱也不为过。

躺平意味着社会瓦解,价值观重塑。

严防死守的经济代价比起上面的后果而言太廉价了太划算了,麻烦一些,勤奋一些往往就能拿到最好的结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还需坚持,不能松懈,8年抗战都能坚持到胜利何况这个疫情。

领导要出来讲讲话,分析下我国的优势,表彰下做的好的人和单位,鼓励下士气,不能让悲观情绪蔓延出去。

才坚持了2年,就有公众人物发表悲观倾向言论太不合适了,未来的路还长着呢,长期共存也是要建立制度化的隔离管控措施的,甚至单独立法设立独立部门管理也不为过。哪能随便开放国门?如果要流行10年,20年呢?就放弃治疗了吗?怎么可能,只可能是建立针对性的制度进行防控!


年前看到基辛格的言论,觉得这个老头危言耸听,人类经历的病毒多了去了,哪就能改变世界政治格局,结果没想到新冠耐力这么好,大概这老头子拿到了机密信息吧。

面对这种病毒,每个人可能都不得不让渡部份权利采用集体安全策略保障个体安全。

这种影响对西方政治伦理冲击是巨大的,新冠疫情能早点结束固然最佳,我们就继续岁月静好,结束不了,我们就静观大变局吧。

这大概就是新时代的巴比伦塔的故事,这种障碍算什么?人类只会超越上帝,只会越战越勇。

user avatar

我们要做人类最后的堡垒

一旦免疫逃逸的毒株大规模流行,国外的资本、技术、人才都会流向中国。

user avatar

这种不可行的理念倒不新鲜,毕竟这两年来都是这么做的。

高部长当年任期内也是对抗过2003年SARS病毒的人,对于他们那一代来说对病毒唯有消灭一途。不存在中间路线。当然这么多卫生届大佬里请他出来说话未免不是一种态度。

让他来撰文,基本可以把这种文章视作现阶段的放风吧,即现阶段打开国门是不要想的,以后能不能开也是不好说的。防控是要继续的。这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视作基本否决逐步放开的论调了。当然也存在其他的可能。

但是病毒毕竟不会自己消失,到最后人与病毒还是会以另一种形式共存,指望跟SARS一样自己消失不太现实,普遍事实是病毒的存在与否真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特别是在全球疫情的状态下更是如此。区别在于如何实现这种共存。

所以关于如何共存的争论不会因为这篇文章而消弭,这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是调门起的太高未必是好事……我们所要面对的是病毒很有可能以稳定杀伤率存在的将来,消灭是没可能的。

光喊口号没什么用,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病毒是不会在乎你人类世界的政治问题的。

静观其变吧。

以及讨论问题的时候没必要搞的像二极管一样,50w是多,但也没多到随处可见。

user avatar

德尔塔突变株发展到重症快,重症率偏高,且我国多数地区医疗资源太差,所以放开绝不可行

1.患者发展到重症快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表示,共同的特点就是,年龄比较大的患者较多,患者病情进展很快,危重病人或者重型病人发病3到4天就转重症。患者的症状比较明显,在其他地方主要症状是发烧的病人不是特别多,有,但是没有这么高。这里80%左右的病人都有发烧,而且很高。病毒的载量很高,而且病毒载量降低的速度很慢。[1]


2.重症率高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管向东表示,与从武汉疫情以来以及后面20多次局部聚集性疫情的病人相比,这次进入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比例相对偏高,这一批病人大约是10%到12%的比例。以往有的是2%到3%,有的高一点不过是5%到8%,局部的也有8%到10%。[2]

7月28日,南京171人已现7重症[3]

8月6日,扬州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220例,其中重型14例,危重型2例。重症危重症率7.2%。[4]

7月28日至8月8日,全市累计报告本土确诊病例346例(其中轻型72例,普通型245例,重型23例,危重型6例)[5],重症危重症占比8.38%。

即使考虑到疫苗对减轻重症率有效,疫情爆发后的重症人数也可能超过医疗机构接收能力。


3.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差,无力应对疫情流行

经济发达地区政府执行力强、医疗资源充沛、医务人员业务素养高,如果发生一定水平的社区传播,可能还能做到收治大多数重症病例

450万人口的扬州市仅收治了300人左右的病例就出现了医疗饱和,部分患者转移到南京治疗。[5]可见我国医院收治传染病患者的能力还不足。

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经济更加落后、执行力不强、医疗资源匮乏、医务人员缺乏经验,如果发生一定水平的社区传播可能一发不可收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落后地区的医疗条件中,短期内能改善的只有医疗设备配置一条。人员素质是最大的短板。

所以在相同的毒株,类似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对不同地区的危害大概率是不同的。

落后地区如果发生疫情大规模爆发,很可能出现医疗饱和,人口死亡率大幅上升的现象,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4.保持动态清零有利于经济

(1)严格防控相对其他不防控成本更低

我国坚持“应收尽收”的代价是少量城市的较短时间封闭,而这段时间全国大多数地区都是正常生产,在2020年,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出口火爆,GDP保持增长,国际收支大幅改善。

2021年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进口8.22万亿元,增长25.9%。与2019年同期相比,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2.8%、23.8%、21.7%。

允许疫情传播,就意味疫情会间断爆发,疫情爆发间断停产,而反复停产损失更大。

印度在第二波疫情过后经济受到重创,印度储备银行(央行)数据显示,该国现有外汇储备约为5000亿美元,但外债已增至5585亿美元,加上各邦债务,公共债务高达1.17万亿美元。外债与外汇储备严重倒挂,意味着印度是脆弱的经济体。[6]


(2)对资本来说,市场是否有稳定性是疫情期间的关键考量因素

商务部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35.4%,较2019年同期也实现30.3%的增幅。专家表示,吸收外资的强劲表现,表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坚定不移的改革开放、蓬勃旺盛的市场需求,将是未来中国吸引外资的长期优势。[7]


(3)在复杂国际形势下,内部疫情不严重是我国的最大优势

在2015年后,由于结构性矛盾无法解决,我国一直被美国为首的国家孤立。

目前我国最大的底气就是产业链完整,受疫情影响较小,大多数时间可以正常生产,成为全球最主要的生产者。这也是我国现阶段最主要竞争力之一。

如果国内疫情大规模爆发,我国失去了稳定生产的优势,还会导致第三产业全面衰败、社会不稳、大批外资撤资。

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我国还会继续被西方国家孤立,到时候连印度都不如。

在充分论证之前放开入境管控措施就是豪赌,赌赢了收益不大,赌输了万劫不复。


(4)我国坚持严格防疫措施不会被国际社会孤立

有一个回答说得很透彻:

各国其实是在绕过第三方国家,各自建立被中国工业品支撑的生产体系,德尔塔病毒继续迭代变异下去,这个特性会更明显。这件事情要想明白其实很简单:不论自己的疫情如何严重,其他国家的疫情都是负外部性,如果有哪个国家刻意绕开几乎不受疫情影响的第一工业国,只跟别的疫情国玩,那它不是资本主义,是情怀党。

其他国家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不是坏事,相反,它利于中国的崛起模式。任何工业都需要它国支撑(不仅仅是初级产品,而是全级别加消费领域的支撑)。在疫情中想建立工业,寻求几乎不受疫情影响的第一工业国的支撑,是最优解,甚至是唯一解。换句话说,中国全级别全领域支撑它国经济生产,这本身就是中国主导的超级经济圈,是我们谋求的崛起模式。我不能说疫情带来红利,但坚决防疫,给了我们“不吃这一套”的底气。这天下要变了。

本节来源 @frank


五、总结

无论从居民生命健康安全的角度还是经济竞争力的角度看,我国都应当维持目前“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疫情防控措施。

在当前国际环境中,继续一方面管控人员流动,一方面维持进出口货流通畅就可以占比较大的优势。

只有当国际疫情发展趋势完全明确的时候,我国可以讨论如何调整防疫政策。

参考

  1.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C9UQCHS0530QSBG.html
  2. ^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uper?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8597502766464332755%22%7D&n_type=-1&p_from=-1
  3. ^ http://med.china.com.cn/content/pid/279449/tid/1026
  4. ^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21_08_06_601910.shtml
  5. ^ a b https://new.qq.com/omn/20210809/20210809A05ZS900.html
  6. ^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0609A07AQF00
  7. ^ http://www.gov.cn/shuju/2021-06/16/content_5618318.htm
user avatar

我看了有些答案拿张文宏的“与病毒长期共存”做比较,实际上高张俩人的说法完全不矛盾,他们俩的主张是我国防疫政策的一体两面。

张文宏所谓的共存,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共存,也就是一块存在。这快两年来中国一直维持着严格的防疫政策,各地偶尔也有本土病例,病毒也一直和我们共存。张文宏的意思很明确,不要指望严格的防疫政策就能消灭病毒,要做好即使是严格的防疫政策下也时不时有病例冒出来的思想准备,要抛弃像当年的非典一样很快就能完全消灭病毒的幻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高强所谓的共存不可行,实际上指的是欧美国家那种完全躺平的,人与病毒的“和谐”共存不可行。你仔细研究高的发言,他发言全都是批评欧美国家那种不负责任的消极抗疫政策,他呼吁的是我们不能像欧美那样放弃斗争,要长久地坚持下去,直到胜利。

我们应该在战略上蔑视敌人,保持必将战胜病毒的信心,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最后,用毛主席论持久战的一段话结尾: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意见相反: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user avatar

我就不说怎么看了

概括一下鼓吹开放的妖魔鬼怪们的基本话术:

第一类:新冠很弱,开放也不怕

最典型的就是,根据xx数据显示,打完疫苗之后新冠just a flu。(懂王领先世界n个版本)

第二类:新冠很强,我们投降吧

第三类:严防死守成本太高,不可持续

第二类和第三类可以混合出现,一般会通过强调病毒变异强无敌,论证现在的严防死守迟早不管用,充满投降主义色彩,然后莫名其妙的将结论导向尽早接受病毒。

第三类典型特征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论述目前的严防死守政策损害经济,或者说人民不可能一直受得了这种管控生活……可他们绝口不提让病毒横行的严重后果

第四类:玩弄话术,模糊概念,诱导或割裂社会潜意识。

这类可能有点难理解,举个例子,大规模接种疫苗可以叫群体免疫,但是躺平拥抱病毒让大部分人感染,也被英国人玩成了“群体免疫”。类似的,“共存”可以是拥抱病毒,也可以是在严格管控的条件下,和病毒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同样的,我们对外来人员实施严格的隔离,对物流严格消毒检测,虽然管控严格但是还是一直对外有沟通的。但是会有人用 闭关锁国不可取 来形容我们的严防死守政策,这就是模糊概念,试图对政策进行污名化。

总之,这类话术字面上你可能挑不出来一点问题,但是这类话术实际效果却能够分裂社会共识,并且试图引导社会意识指向“开放”。

user avatar

至少现在,我反对与病毒共存的说法。

这种说法极不负责任!

这个说话去年在贱贱等大V的鼓动下在知乎有一定的市场,但是过去一年的发展,到底是与病毒共存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有利,还是严防死守对经济发展,人民健康有利,大家没有眼睛看?

考上985的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学,去学考了个职业技术学院的?

大家要记住一点,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口数量只有南亚国家可比,南亚国家到底有多少人感染了,死了多少,估计他们自己心里都没有数!

还有说只要花一千亿就可以建设顶得住的ICU的,考虑过ICU医生护士够不够的问题没有?考虑过治疗费用没有?考虑过病毒变异导致重症数量增加没有?考虑过中国大规模建设ICU,相关设备产能不足和涨价的问题没有?

不少拿着美国某些地区数据或者英国数据说事的,请问美国英国疫情处理好了没有?

不是所有病毒都像流感一样美好,杀死一大批人后然后毒性变弱了!

谁也不知道新冠会如何变异,也许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回不去2020年之前的模样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user avatar

先说难听的吧,一般丑话说在前面。

虽然封城确实让很多人感觉难受,比如什么“不开张”,“快饿死”之类的事情。

但是,很多时候,选项不是一个好,一个坏的,

而是要在一堆坏结果中,选择一个不那么坏的结果。

封禁疫情有很多不好,但不封禁,其后果更是让人难以承受。

比如

放开之后,现状真的会更好吗?

如果完全放开,不进行任何防疫措施,

那以中东部地区的人群密度和流通速度,就算不至于每人染一次那么夸张,但医疗资源肯定是不够的,

至少是不够让底层百姓都拥有足够资源的。

到时会怎么样?

除了医疗类公司,其他任何人,可能因此收益吗?

老百姓会怎样?大家都清楚。

做生意的会更火吗?别逗了……

老爷们呢?趁机兼并土地……

这些事儿在历史上太多了……

如果半放开,那更完蛋。

现状就是,基层管理机构问题很大,比如人手不够, 外行领导瞎指挥,指挥调度混乱,多劳少得多挨骂等等……

连“封城”这么简单的事儿,都能弄出这么多幺蛾子,

那半放开,半管控,这群人又能干出什么事儿?

也别急着跟我杠,我知道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是好的,是带着情怀、无限辛苦的,

但是,

随便一位基层工作人员,敢不敢摸着良心说,自己所在的单位没有这些问题?自己从未遇到过那种恶心死人的同事和领导?

十个好人干好事,影响力也比不过一个坏人干坏事。就像一滴水能染黑一杯纯净水一样。

既然知道有这种蛆虫存在,就要想办法遏制这些蛆虫。

尽量让好人掌权,成为主旋律。让这些恶人边缘化。

如果真是半放开,那这些人要翻出多大的浪?

怕不是要化身锦衣卫,说你是感染者,你就是感染者,

然后把你捉去隔离,不管你有没有核酸,

想出来?得掏钱打点这些老爷们。

否则就一直关着你。

你觉得那群人敢不敢干出这种事儿,或者更恶心的事儿?

但是这种话是不能放在台面上说的,

尤其是领导们,更不能公开表示对“基层组织”、“医疗力量”、“人民素质”的不信任,

所以人家只能说,

“条件不够”。

至于哪些条件不够,就得自己想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