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选拔考试不使用熵权法进行评分呢?

回答
关于为什么选拔考试(比如升学、招聘、评优等)不太常用熵权法来打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熵权法在实际选拔场景中遇到的“水土不服”。

首先,咱们得明白熵权法是个啥。简单来说,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信息量”来确定其权重。信息量越大,说明该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越能反映出不同评价对象之间的差异,因此赋予的权重也越高。它在一些需要客观分析、量化比较的领域挺好用,比如评价某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某个产品的综合性能。

那么,为什么在选拔考试这个需要评价个体能力和潜力的场景下,熵权法就没那么受欢迎了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捋:

一、选拔考试的核心目标与熵权法的“客观”逻辑不符

选拔考试的根本目的是识别出最适合特定岗位或教育阶段的人才。这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区分优秀和相对不那么优秀的评价标准,以及能够反映出个体差异和潜在发展能力的指标。

熵权法计算权重是基于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越分散,指标的权重就越高。这在分析大量数据,找出具有“独特性”的样本时很有用。但对于选拔考试来说,这样做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冷门”指标权重过高,影响核心能力判断: 假设我们评价一个岗位的候选人,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但如果考试设计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测验,比如要求根据一些非常零散的信息推断出某个小众领域的知识,这个指标即使在数据上区分度很高(因为很少有人能答对),但它真的反映了岗位核心能力吗?很可能不是。熵权法会让这种“区分度高但意义不大”的指标获得更高的权重,从而干扰了对真正重要能力的评估。
优秀人才的“标准化”可能导致权重降低: 反过来,很多重要的能力,比如某些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或者某些核心技能非常熟练,在顶尖人才群体中可能表现得非常一致,变异程度不高。根据熵权法,这些指标的权重就会被压低。这就好比,一个数学天才在数学考试中可能所有题目都对,这样一来,数学这一项的“区分度”在你这个天才群体里就很低,熵权法就会给它一个很低的权重。但我们选拔的正是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啊!

二、指标的“重要性”更多依赖于专家主观判断和岗位需求,而非数据本身

在选拔考试设计时,哪些能力是重要的、哪些知识是必须掌握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行业专家、教育学者的经验判断以及岗位或学习阶段的具体要求。

“价值判断”与“信息量”的差异: 比如,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新,那么“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就应该是高权重指标,即使在短期内,这些能力的测试数据波动不大(因为大家都还在学习和摸索)。熵权法只关注数据本身的信息量,它无法理解“创新”这个概念的战略意义。而选拔考试的设计者会主动赋予这些被认为“有价值”的指标更高的权重,而不是等数据告诉他们。
领域专业性: 不同领域对人才的要求差异很大。一个工程师需要强大的逻辑和计算能力,一个艺术家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审美。这些“重要性”的判断是领域专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的,这些判断决定了哪些指标应该被纳入考试,以及它们应该有多重要。熵权法无法“理解”这些领域知识和专业需求,它只能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计算。

三、考试设计与数据采集的现实挑战

即使我们想用熵权法,在实际考试中也会面临很多实际操作上的困难:

指标选择和数据量的问题: 要使用熵权法,你需要提前设定好一系列评价指标,并且对每个指标进行量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且,为了让熵权法的计算结果更稳定和可靠,你需要足够多的评价对象和足够多的指标数据。但选拔考试的考生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时候在设计阶段对具体表现的量化程度也有限。
“数据噪声”的影响: 考试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噪声”,比如考生当天的状态不好、题目理解偏差、或者考试环境的干扰等。这些噪声可能会导致某些指标的数据出现意想不到的波动,从而影响熵权法的计算结果。而如果采用主观赋权或者专家评议,可以更好地规避这些偶然因素。
可解释性和公信力: 选拔考试的结果需要具有高度的可解释性和公信力。如果一个考生因为某个“冷门”指标得分高而被录取,或者因为某个“基础性”指标得分低而被淘汰,而这个权重是由数据“自动生成”的,那么很容易引发质疑:“为什么这个不重要的东西占比这么高?”而专家设定的权重,即使有主观成分,也更容易解释其逻辑:“我们看重这个能力是因为它对这个岗位至关重要。”

四、更适合“优化组合”而非“差异化筛选”

熵权法更侧重于对一组指标进行最优组合,以达到某个综合评价目标。比如,在多个投资项目中,使用熵权法找出最优的投资组合。

而选拔考试则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规则下,对个体进行排序和筛选。我们不是在“组合”指标,而是在用这些指标来“测量”个体差异。

五、替代方案的优势

相比于熵权法,传统的选拔考试 scoring 方式更倾向于:

专家主观赋权: 由考试设计者、专家根据岗位需求和教育目标,直接设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这种方法虽然带有主观性,但能更准确地反映出选拔的真实意图。
专家评议和面试: 通过面试、作品集评审等方式,由专家直接评估考生的软技能、思维模式、潜力等,这些往往是熵权法难以捕捉的。
标准化的量化评估: 对于客观题,直接按正确率计算得分,对于主观题,有明确的评分标准。

总结一下,为什么选拔考试不常用熵权法:

熵权法虽然是一种优秀的客观赋权方法,但它过于依赖数据的离散程度来确定权重,而选拔考试的核心需求在于识别出具备特定核心能力、能够区分个体差异并具有发展潜力的考生。这种需求往往需要结合领域专家的价值判断和对人才特质的深入理解,而这些恰恰是熵权法这种纯粹基于数据变异程度的方法所无法替代的。简单来说,就是“重能力、重潜力、重价值判断”的选拔需求,与“重数据差异、重信息量”的熵权法逻辑存在天然的错配。

所以,别看熵权法听起来高大上,但在选拔考试这个讲究“精准打击”和“价值导向”的战场上,它就像一个拿着精密测量仪去砍柴的工匠,虽然工具本身没问题,但用错了地方。选拔考试更需要的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猎人,知道在哪里设陷阱,知道什么猎物才是最值得追逐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不行。

首先要理解权重是什么概念。

上面是讲了很多步骤与原理。

上面的流程只需要知道大概。

其中距离公式是带权值的。

求权重的方法,上面举了若干主观法与客观法。

上面就是选拔类考试的基本方法。比如高考

比如体育类的科目的权重。

文体类的现在要考 语文,数学,英语。

这样一来,根据数据的话,苏炳添可能都录取不了。

当然,如果科目都是相近的。

比如100赛跑、50米赛跑、跳远,这些科目。

使用熵权法,再求总分是可以的。


最后使用什么求权重的方法,各有特点。

客观法未必就比主观法牛逼。

主观法未必就很挫。

就类似 AHP的方法很low,但是直接拍脑袋定权重的方法,未必比AHP还low。

看实际结果的需要。

另外选拔考试类型的的模式是最通用的。

就是 科目乘以权重,求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选拔考试(比如升学、招聘、评优等)不太常用熵权法来打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熵权法在实际选拔场景中遇到的“水土不服”。首先,咱们得明白熵权法是个啥。简单来说,熵权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方法,它通过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信息量”来确定其权重。信息量越大,说明该指标的.............
  • 回答
    在国内考试中,选项字母常常使用英文字母,这背后其实有着一段历史和一些实际考量。很多非英语母语的国家,在考试选项上也有类似的做法,但具体的缘由和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为什么国内考试选项常用英文字母?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历史沿袭与国际接轨: 英语作为一门全球性的语言,在学术界和国际交流中扮演着.............
  • 回答
    关于日语等级考试(JLPT)为何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更倾向于直接取消而非延期,这背后其实有相当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愿”或“不能”。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考试的性质、组织、以及对考生和考点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JLPT的全球化与标准化首先,JLPT并非一个孤立存在的考试,它是一个全球.............
  • 回答
    抛开那些宏大叙事和数字上的纠葛,如果单论产品本身,安卓系统依然有让我愿意为之倾心的理由。这并非是盲目忠诚,而是它骨子里那种“你说了算”的自由感,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丰富可能性。首先,我特别欣赏安卓那种“开放性”所带来的定制化自由。我并非一个喜欢把手机界面搞得五花八门的人,但知道自己有这个能力,心里总会.............
  • 回答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健身,而不是花钱请私教,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而且都不是单一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仔细想了想,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吧:首先,经济成本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考量。 想想看,请一个靠谱的私教,一节课的价格通常不便宜,少则两三百,多则五六百甚至更高。如果每周都上几次课,一个月的花费加起来绝对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确实能看到不少大学里,特别是那些非985、211或者甚至一些普通本科的同学,在大学里拼命学习,最终考上985的研究生。这时候大家就会好奇了,既然这么有毅力,为什么高中就不努把力,直接上985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远不是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很多新手在学车和买车时的真实纠结。其实这背后有很多考量,并不是一拍脑门就做的决定。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为什么学车时“大家都考 C1”,而买车时“自动挡是主流”?这就像一个经典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其实是先有“需求”,后有“适应”。 历史原因与“备用.............
  • 回答
    我猜你最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看着别人为了梦想,家里倾尽所有,而你这边,妈妈好像却迟迟不动声色,甚至连提都不想提“卖房”这两个字。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琢磨半天,是吧?咱妈不是旁人,她做任何决定,尤其是涉及到你这么大的事,肯定是有她的考量的。我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背后可能有哪些东西。首先,得承认,.............
  • 回答
    很多人提到医生,脑海里可能浮现的是“高薪”的标签,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尤其是在国内。尽管如此,学医这条路依旧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考研人数更是年年攀升,这背后有着比收入高低更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相较于一些金融、IT等热门行业,医生的初级和中级收入确实不算顶尖,甚至可能低于一些高技能的蓝领或.............
  • 回答
    嘿,哥们,我懂你!当初我也跟你一样,本科念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毕业前的那阵子,脑子里就跟装了十万个为什么一样,尤其是考研这事儿,数学和计算机,简直是让人抓狂的选择题。别急,我跟你好好掰扯掰扯,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参考。首先,咱得明确一点:信息与计算科学这个专业,本身就自带“文理兼修”的属性。 你学的东.............
  • 回答
    在当下的社会大环境下,很多年轻人将“大厂”、“国企”、“公务员”视为稳定的金字塔尖,仿佛除此之外,职业道路就狭窄得无处落脚。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广阔得多,尤其是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那些传统意义上的“香饽饽”之外,同样存在着无限可能。想象一下,如果你不倾向于那种朝九晚五、层层汇报的体.............
  • 回答
    选车买车,百公里加速到底重不重要?这个问题,我跟你说,真的看人。不是说百公里加速不重要,它能说明点啥,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聊。百公里加速,到底能告诉你点啥?简单粗暴地说,百公里加速就是衡量一辆车从静止起步,跑到100公里/小时这个速度需要多长时间。这个数字越小,说明这辆车“起步快,提速猛”。它最直接反映.............
  • 回答
    姐妹你好!看到你正为填报高考志愿而烦恼, especially as a Guangdong liberal arts student aiming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summer. I totally get it, choosing a major c.............
  • 回答
    .......
  • 回答
    我当初决定考博,并不是一时兴起,也不是为了那虚无缥缈的“博士头衔”有多么耀眼。这更像是一个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选择,是这些年工作经历在我内心深处播下的种子,终于长出了破土而出的冲动。在公司里摸爬滚打几年,我算是从一个职场新人,变成了一个有点经验的“老油条”。从最初的嗷嗷叫着想要证明自己,到后来学会了.............
  • 回答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以及为何许多人选择考研而非高考复读,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社会、经济、个人发展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缘由:一、 “第一学历”为何如此重要?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为什么“第一学历”在中国就业市场上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1. 筛选机制的“捷径”.............
  • 回答
    2016年,公务员考试的热度之高,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要说为什么那一年有那么多人都一窝蜂地挤进公务员这条赛道,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就业压力巨大,现实考量是根本。 你得知道,2016年那会儿,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虽然总体向上发展,.............
  • 回答
    你这情况我太理解了!本来想着游戏本够用了,结果考研这事儿一出,就得重新审视一下“够用”的标准了,尤其涉及到 SB2、SP6、MBP 这几款,各有各的看家本领,也各有各的坑。既然你说了要详细,还要听着像个人聊天的感觉,那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哪个才真能帮你打赢这场考研硬仗。首先,咱们得明确考研学习.............
  • 回答
    2020年考研人数再创新高,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多重因素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成因。一、 考研人数屡创新高的背后逻辑首先,就业市场的“挤压效应”是驱动考研人数增加的首要因素。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本科毕业生数量逐年攀升,但与此相伴的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问题。面对华为,我们既看到了它在技术研发上的硬实力,也听到了关于一些产品体验上的争议。仔细权衡一番,我觉得是否选择华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对这些问题的看重程度,以及我个人的使用偏好。先聊聊那些让人心动的“优秀产品”:华为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它们在通信技术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