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不建造导弹战列舰?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不建造导弹战列舰?” 这个问题触及了军事技术发展、战略思想演变以及海军力量构成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之所以如今我们看不到装备了大量导弹的“导弹战列舰”,主要原因在于:

概念的重叠与功能替代: 战列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火炮和装甲,能够提供强大的区域防御和对陆攻击能力。而导弹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在冷战期间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扩展了海上武器的射程、精度和打击类型,几乎全面覆盖了战列舰原有的功能,并且做得更好、更灵活。
成本效益与效费比的考量: 建造一艘现代化的战列舰需要天文数字的资金,其设计是围绕着巨大的舰体、厚重的装甲和笨重的火炮系统展开的。引入导弹系统虽然可能增加其火力,但并不能弥补战列舰在机动性、隐蔽性以及应对现代威胁方面的根本性不足。反观导弹驱逐舰或巡洋舰,虽然吨位和装甲不如战列舰,但却能搭载数量可观、种类多样且射程更远的导弹,同时具备更强的反潜和防空能力,其整体效费比要高得多。
战略思想的转变: 战列舰的时代是围绕着“巨舰大炮”思想和大规模舰队决战展开的。然而,随着空中力量和导弹技术的崛起,海战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制空权和制海权成为关键,而导弹能够实现超视距打击,使得传统的近距离舰队决战变得极为危险,甚至不可能。现代海军更注重灵活、分散的作战平台,以及能够实现隐蔽接敌和快速反应的单位。
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导弹技术的出现本身就是对传统火炮技术的超越。导弹具有射程远、精度高、速度快、打击方式多样(如反舰、对陆、防空)等优点。一艘装备了数枚远程反舰导弹的驱逐舰,其对敌方舰艇的威胁程度可能远超一艘装备数门舰炮的战列舰,而且它能从敌方舰炮的射程之外发起攻击。
生存性的考量: 战列舰巨大的体积和厚重的装甲是为了抵御炮弹和鱼雷。但现代的反舰导弹,尤其是末端机动性强的导弹,以及掠海飞行能力,对战列舰这种庞然大物而言同样是巨大的威胁。更重要的是,战列舰的高生存性是以牺牲机动性为代价的,一旦被锁定,其规避能力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小型、高速、具备先进电子战和隐身技术的导弹舰艇,反而更容易在现代战场上生存。
通用性与灵活性不足: 战列舰的设计本质上是一种“特种部队”,虽然火力强大,但在应对不同类型的威胁时,其“菜单”相对固定(主要是舰炮打击)。而现代导弹舰艇则可以根据任务需求,搭载不同种类的导弹,例如垂直发射系统(VLS)可以装备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对陆攻击导弹、甚至反潜导弹,实现一舰多用,适应性更强。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建造“导弹战列舰”会是什么样子。这可能意味着我们会在一个巨大的船体上,安装大量的导弹垂直发射单元(VLS),同时可能保留一些用于防御或象征意义的舰炮。但问题在于:

1. 舰体设计: 战列舰的舰体是为了容纳笨重的火炮和厚重的装甲而设计的,其内部结构和重量分布与导弹舰艇的思路截然不同。将大量的导弹舱和复杂的火控系统集成到如此巨大的船体上,是否能实现效益最大化?还是会进一步增加维护难度和成本?
2. 武器配置的权衡: 如果一艘“导弹战列舰”要携带大量的导弹,那么它还要有多少空间留给防空、反潜和电子战设备?这些都是现代海战中至关重要的能力。战列舰的尺寸虽然大,但其内部布局和设计思路是为特定时代的特定战斗模式服务的,很难灵活地适应现代多样化的武器系统。
3. “目标”的吸引力: 一艘巨大的、装备着大量导弹的“导弹战列舰”,无疑将成为敌方空中和水面力量的头号目标。即使它能携带比驱逐舰或巡洋舰更多的导弹,但一旦被锁定,其庞大的体积将使其成为一个巨大的“活靶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战列舰的黄金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海军力量的象征和舰队决战的主力存在的。 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海军力量的强大往往体现在能建造和部署最大、最重、火力最猛的舰艇上。然而,随着二战后期航空母舰和飞机作战能力的展现,以及冷战时期核武器和导弹技术的突破,海战的规则彻底改变了。

航空母舰成为了新的海军力量核心,因为它们提供了机动性的制空权。 而导弹,则让中小型的舰艇也能具备强大的远程打击能力,并且能够从敌方火力范围之外进行攻击。

简单来说,导弹技术的出现不是为了“升级”战列舰,而是为了“取代”战列舰的某些核心功能,并且以一种更经济、更灵活、更适应新时代战争形态的方式实现。 现代海军的思路是构建一个由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导弹巡洋舰、攻击型核潜艇、以及各种支援舰艇组成的、能力互补、协同作战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导弹战列舰”的位置,因为它的功能已经被其他舰种更高效地承担了。

所以,虽然“导弹战列舰”这个概念听起来很强大,但它更像是对一个已经过时的概念进行了一次无效的“缝合”。技术的发展和战争模式的演变,已经为海军力量的构成指明了另一条更有效、更符合实际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主要和用途有关。

各国海军根据自身所处地理环境和假想敌不同会有独特的功能定位,典型的比如美国海军在冷战时定位就是战略威慑、大洋决战、对地投送能力兼顾,这样的定位就决定了航母、核潜艇是美国舰队的绝对核心,其他的舰艇都是为了保障核心舰艇正常发挥功能而存在的。苏联海军定位是首重战略威慑然后才是大洋决战,这种定位下战略核潜艇是绝对核心,其他的舰艇比如攻击型潜艇、导弹巡洋舰等的任务是为战略核潜艇开辟活动安全区,各种水面舰艇都得能打航母才可以,所以苏联人对航母并不太热衷,因为从反舰角度来说航母效费比并不高,而且航母提供的对地投送能力苏联海军也不需要。

导弹战列舰既然叫战列舰吨位肯定不能太寒颤,怎么也得3-4万吨啊,掰手指头数一数能玩的起这么大吨位舰艇的国家就没几个,五常加印度,现在还有实力新造这么大吨位战舰的也就只有中国和美国了。

美国海军定位这两年一直在变化,但总体来说美国孤悬海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还想当世界警察的话美国海军就必须要有足够强的地面投射能力,导弹战列舰相比航母这方面肯定不占优势,除非美国舰队面临远洋决战失败的情况,不然美国人是不会搞导弹战列舰的。

中国海军刚从近海防卫向远洋决战转型,面对美国舰队中国海军还不具备真正的远洋决战实力,顶多只能算是再陆基火力的支援下可以近洋决战。

以中国目前的国家战略来看整体上说海军战略还是防御为主,海军舰队主要是要在周边海域建立安全区,投射影响力为主,目前阶段航母是核心舰艇。

不过随着综合实力上涨以后某一天说不定也会有在大洋击败美国舰队的需求的,这时候才可能会用到“导弹战列舰”,比如装载反舰弹道导弹什么的,当然这都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user avatar

400米长数十万吨载重薄皮空壳货轮,装50套垂发,预警机数据链标定搜索指示目标,储备浮力95%,10个人把船开走了。

估计船壳子造价不超过人民币一千万,比弹还便宜点。

来个100条。

还不一定每条都有弹。

也不一定每条都有人。

来吧。

还要啥战列舰?

中一发反舰飞弹不是薄皮对穿飞出去了,就是在几十米宽,几十米深的空舱里爆了,也就听个响。

赶上装药大的飞弹,炸成两截,结果两截都浮着,也不影响发射。

海战无非是换子,我要不值钱,你就换了不值当。

为了打一个小破船,暴露舰队位置,血亏。

user avatar

1,火力通道数是有限的,你的单位火力投送能力不取决于你的带弹量,而取决于你的火力通道数。

2,每条防空舰不是只带一种弹的,需要构建远中近三层防空网络,他们之间的发射位置布局是有讲究的,不是随便哪儿找个坑塞进去就可以,同理,雷达布局也是一个很讲究的学问,不是找个舰桥糊几面盾就可以解决的。

3,弄这个么大个吨位,如果要做全能型选手,电磁兼容性都够喝一壶的,就算搞好了,反舰武器怎么选择?按照现在航母打击大队1000+的打击范围,反舰导弹在这个距离上的制导要怎么搞定?需要海洋资源勘测卫星系统校正位置。而你的目的是啥?反航母?那你就跟苏联一样,养了一堆巡洋舰除了打航母啥都干不了。如果只做防空巡洋舰,多造几艘128坑,任务灵活性和生存能力都要高很多。要知道这玩意儿不是航母,5艘2万吨小航母的作战效能远低于一艘10万吨重型航母,但是5艘128坑1万吨的防空巡洋舰的战斗力,是要大于等于一艘640坑5万吨的防空巡洋舰的。

早年人类在这个问题上摸到过天花板

就是这老哥,1144,26000吨满载排水量,500多枚的带弹量,但是只有36个火力阵位可以同时开火。。。

你问为什么不增加?因为这是不仅是科技水平问题,而是个工程设计问题。。。就为了多几个火力阵位,苏联人已经爆了脑细胞把导弹全埋甲板下面搞垂发(除了P700,P700只是把倾斜发射埋甲板下面了)了。

也就是1144的天花板导致了苏联人意识到导弹巡洋舰再在大吨位全能的道路上发展下去效比低的令人嘬牙花子,所以扭脸一门心思搞航母去了。

现在的128坑已经是最优解了,你看大吨位的模型一个赛一个的多,真说让造大家就一哄而散了。

对了还有个敷设装甲带的问题,当年搞1144的时候,苏联就发现,国内找不到人会设计装甲防护了,因为战后几十年军舰根本没搞过装甲防护,会这门手艺的设计人员早就入土了,于是1144的设计团队还是从二战一堆老图纸里面找装甲防护设计思路。。。

user avatar

承载导弹的平台不需要那么大。万吨轻巡加里波第已经可以承载北极星那样的巨兽级导弹了。

一艘军舰,决定其大小的主要还是其最大子系统的重量和尺寸。对于导弹舰艇而言,,抛去动力系统(任何船都需要因而不构成差异性)其最大的子系统反而不是导弹,而是整套船电系统……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问一问神奇的国会老爷呢?

1955年:

一等人:舰队需要更好的防空舰,于是我们打算给鸭滑塞点新玩具

国会(数了数钱包):四根管子都倒退回前无畏水平了,滚

1956年:

一等人:四根管子不够给力,还是拆了换导弹吧

国会(继续数钱包):主炮都没了我干嘛不花钱改多几条奥尔巴尼?滚

1960年:

一等人:往毛子头上扔弹道导弹这种活奥尔巴尼能干吗?

国会(还在数钱包):造华盛顿级的钱我又不是没给,滚

1977年:

一等人:我们给鸭滑装上了神盾,这实在是太COOOOOOOOOOOOOOOOL了!MAKE IOWA GREAT AGAIN!

国会(把空空如也的钱包往一等人脸上一拍):啊对对对,你看那个尼米兹就是逊了,还是砍了吧!

一等人:雅——蠛——蝶——

海湾战争结束后鸭滑全部退役,于是乎世界上就再也没有什么BBG了(悲)


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吧,上面提到的四种方案主要来源于William H. Garzke, Jr 和 Robert O. Dulin, Jr的《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92》以及Wayne Scarpaci的《Iowa Class Battleships & Alaska Class Large Cruisers Convsion projects 1942-1964》

图纸上的鸭滑导弹战列舰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首先是5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保留部分主炮/拆光主炮的防空导弹战列舰,主要任务是通过庞大的船体搭载的海量防空导弹(黄铜骑士这种占地面积巨大的大型舰空导弹往往只有巡洋舰级以上的大型主力舰才能搭载)为舰队提供充足的防空火力支持,起到类似于现代神盾舰的效果,不过这些改装计划仅仅停留在了图纸上。

Wayne Scarpaci在《Iowa Class Battleships & Alaska Class Large Cruisers Convsion projects 1942-1964》提到了一些防空导弹战列舰的相关信息,secretprojects论坛上包括1955/56版鸭滑导弹战列舰设想图的作者TZOLI大佬在内的许多网友也讨论过相关的话题,并且找到/制作了部分设想图,可以到这里查看Iowa and Alaska Class Conversion Projects

很可惜,《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92》并没有太多与防空导弹战列舰相关的资料,至少我暂时没看到。

第二种则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末日战舰——不但能够给舰队护航,还能用牛逼轰轰的防空火力顶着毛子的狂轰滥炸把十几二十发装着核弹头的弹道导弹扔出去,将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等城市化为一片火海(毛子潜艇:资产阶级的海上活靶子吔我核鱼雷),《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92》正文208-211页对这一系列方案有较为详细的介绍,《Iowa Class Battleships & Alaska Class Large Cruisers Convsion projects 1942-1964》中也有较大篇幅介绍了一些相关方案,TZOLI大佬也画过一些想象图,强烈建议配合Iowa and Alaska Class Conversion Projects的相关讨论进行食用。

至于最后一种神盾鸭滑……我只能说资料太少,《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92》提到大概是74年一等人计划给在尽可能多的保留原有的舰炮火力的情况下为鸭滑安装神盾和MK26导弹发射架(类似于舰炮火力极度膨胀的提康德罗加),并加装发电机以满足神盾的电力需求,与此同时火炮射界也被限制,以免损坏精密的神盾,这个项目最后搁浅了,但为后来的神盾战列舰计划提供了相当宝贵的经验。

后来在鸭滑计划重新加入海军服役时一等人打起了把鸭滑改成巨型提康德罗加的主意,也就是最后一张图里的妖孽玩意儿。不过由于这货改造价格跟造尼米兹差不多,一等人脑子抽了才会搞这玩意儿。

上面提到的两本书刚好网盘里都有,一块放上来好了

《Iowa Class Battleships & Alaska Class Large Cruisers Convsion projects 1942-1964》

《UNITED STATES BATTLESHIPS, 1935-1992》

提取码都是IOWA


3-12更新

前一阵子群友的好东西到货了,在此转一下他的帖子(已取得授权)

【图片】书上扒到的一些一等人阴间玩意儿……【战舰少女台服吧】_百度贴吧

事实上鸭滑并非是一等人唯一考虑过安装导弹的战列舰,在1950年代后期南胖也被列入到导弹改造计划的候选名单里,然而因为跑得太慢(撑死了28节)在纸面研究阶段就被一刀砍死……

群友把那本书传网盘了

链接:US Battleship Conversion Projects 1942-1965 an illustrated technical reference

提取码:FKBD

user avatar

因为不实用。

user avatar

有人说导弹不需要这么大的平台。这样说大体正确但也不全对。毕竟战后我们也曾经有过以下这些巨怪:

尤其是1144的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2.5万吨,完全达到了无畏舰的规格,只是比条约型战列舰小一些。

简氏就直接把1144分类为Battlecruiser(BC),所以你管她叫“导弹战列舰”也没啥大问题。

这是美国前两年规划的2.5万吨防空舰:

这个怪胎是用“圣安东尼奥”级船坞登陆舰改的,加装了一个硕大无比的4面阵S波段AESA雷达,在大雷达上面还有一个小的3面X波段AESA雷达。主要武器是288单元的MK41垂直发射系统,或是144单元MK57垂直发射系统。此外,舰艏还预留空间以安装电磁炮,船上还有近程反导防御系统等武器。舰体内部取消了所有和登陆有关的设备和舱室,而加装作战指挥系统等。尾部的坞舱改为了直升机库,可以携带“鱼鹰”偏转旋翼机。

当然这玩意儿属于病急乱投医。圣安东尼奥级最大航速只有22节,机动性也烂的一逼,航程也只有7000海里/15节。这样一个辣鸡平台显然不适合作为要求严格的防空舰平台。

正经的两万吨防空舰应该是这个样子:

CGX大型防空反导巡洋舰,采用综合电推系统,吨位预计在 23900 吨 (常规动力) 至 26600 吨 (核动力,1 台航母级大型反应堆) 之间。该舰可在搭载大批常规尺寸垂直发射管的同时携带数十枚 KEI (动能反导拦截器) 级别的重型武器,能够支持全尺寸 (S 波段天线孔径 6.7 米) 版 AMDR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Radar) 双波段对空防御雷达的未来升级型号 (需要比基本型更高的电气功率和冷却容量),并且具备强韧的抗战损能力。雷达持续开机工作时,该舰电子及环境控制系统消耗的功率高达 31 兆瓦 (若留 20% 余量,则雷达系统升级后电气功率需求为 37 兆瓦),以 20 节速度巡航时消耗的推进功率则不超过 20 兆瓦。

一等人预计这样一艘船的防空作战能力超过10艘伯克这样的四级防空舰,更可以提供伯克望尘莫及的太空战能力。

如果他们真造的出来的话。

实际上,冷战以来超大型防空舰的执念就一直存在。因为更大的排水量意味着能够安装功率更大的雷达,更多的火力通道,更多更大的导弹。一等人认为区域防空舰吨位每减少30%,则性能下降一级。比如3T时代长滩可以安装巨大的黄铜骑士,更小的班布里奇级就有小猎犬用了。再比如提康德罗加相比起一等人真正的目标舰CSGN “宙斯盾” 核动力打击巡洋舰(1.7万吨)在火力、防护、生存、火力通道、舰载机都有差距。对了,提子原本计划是和CSGN高低搭配的低端舰,归类是DG驱逐,CSGN取消以后才被临时转正成CG。

之所以最后我们看到各国现有的防空舰变成现在这个费拉不堪的样子,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防空舰大型化的主要需求源头:超大功率舰载雷达的开发难度很大。比如美帝60年代的台风雷达和今天的AMDR雷达就全坑掉了。没了演员,舞台自然也就无意义。

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和平和发展毕竟是现今主流,我们不能像当年本子造大和那样疯狂追求舰艇性能。

比如上面提到的CSGN宙斯盾核动力打击巡洋舰。和提子相比,CSGN除了核动力的无限续航以外,全部导弹库和要害部位都有厚实的箱型防护装甲;主炮是MK-71八寸大口径轻量化舰炮;全部照射雷达全中线布置,火力通道多达20多个,且没有火力死角;庞大的机库可以容纳两架SH-60这样的大型反潜直升机,甚至是两架AV8B,不像提子的机库都还是软式的。

所有这些特性都赋予CSGN远比提子更加强大的战斗力。但同时CSGN的造价也是一分钱一分货——70年代末就要15亿美元,大约是提子的3倍。

我们可以做一对比。大和级当年造价大约是2.8亿日元,相当于当时日本年GDP的1%。衣阿华级造价1.25亿美元,相当于当时美国年GDP的0.125%。1980年美国GDP是2.8万亿美元,但是他们却砍掉了只相当于自己GDP的0.05%的CSGN。

至于军费占比更低的其他国家,自然更没有动力建造这类近乎战列舰的大型防空舰了。

唯一的例外,大概还是毛子的1144。

其实这玩意儿最早的计划就是一条搭载6-8发150公里射程超音速反舰导弹的平平无奇的苏式导弹舰。

大概就相当于956现代级的放大版。

然后因为毛子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神奇的系统整合能力以及勋宗的大海军情节,然后不断地往穿上塞东西,最后塞着塞着就变成这么个全舰上下塞了400发导弹的巨怪。

虽然饶是如此,火力通道里夫+道尔也只有十个左右,和2.5万的排水量比多少有点寒蝉,但是人家有20发花岗岩啊,人家还有飞机控制雷达能指控己方机群啊。无论你能指出1144有多少缺憾,他就是毛子能整出的最猛的水面舰艇。

本来她不应该如此孤单的。但既然CSGN也好,CGX也好,甚至包括武库舰也好都已经死在绘图板和CG图里,1144庞大的舰体仍然只能在这个星球上孤独地踟蹰。

虽然彼得大帝号最近几年也不怎么出海了。

纵观这几年各国的造舰计划,虽然大型防空舰的需求仍在,但至少目前我们没看到任何靠谱的,关于2万吨甚至以上级别防空舰的计划。

除非你非要控这个费拉不堪的玩意儿。

当然,谁也不知道兔子会不会突然掏出什么来。

毕竟以055只相当于中国年GDP的0.006%的造价,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什么不建造导弹战列舰?” 这个问题触及了军事技术发展、战略思想演变以及海军力量构成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之所以如今我们看不到装备了大量导弹的“导弹战列舰”,主要原因在于: 概念的重叠与功能替代: 战列舰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强大的火炮和装甲,能够提供强大的.............
  • 回答
    这句话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历史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英雄是否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催化剂?如果单从“建立”和“导致灭亡”这两个结果来看,说“秦始皇建立了秦朝,也导致了秦朝灭亡”有其道理,但过于绝对,不能完全概括。为什么说“有道理”?秦始皇的强大,他的雄才大略,是他建立统一王朝的根本原因。他雷厉风行,统一.............
  • 回答
    在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INS)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的组合导航中,我们之所以选用状态误差传递方程来构建状态方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希望精确地描述和预测系统在时间和外界干扰下的不确定性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优的状态估计。这就像是在描述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我们不会直接描述他“长大”了多少,而是描.............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确实是很多人心里嘀咕的事儿。同样是直辖市,为什么到了重庆,总感觉和北上津有那么点不一样?不是说重庆不好,而是相对而言,它好像没那么光鲜亮丽,没那么“高大上”。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一说。一、历史的沉淀与发展轨迹的差异首先得明白,这四个直辖市,它们的“出身”和发展.............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不建造20万吨级或更大吨位的航母,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经济、战略以及现实操作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越大越好”的思维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为何在航母这个海上巨兽身上就不是如此呢?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国海军目前装备的尼.............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城市规划、工程技术、成本效益以及使用需求等多个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地铁和城市快速路在“藏身”能力上的差异,主要是由它们各自的性质和运行方式决定的。地铁,天生的“地下居民”你可以把地铁想象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它承载的是大量、高密度、相对固定的客流。这种特性让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倒是有挺多想法的。你看啊,现在大家都说自动驾驶,什么特斯拉、蔚来、小鹏,都在往这方面砸钱。但说到底,这些车还是“自己”在想办法,怎么识别路况、怎么规划路线、怎么控制方向和速度。这就像是让每个学生自己摸索学习方法,虽然有些聪明的学生能摸索出来,但效率肯定不如有一个好老师、一个清晰大纲来指导.............
  • 回答
    身边总有那么几个朋友,在咖啡的热情驱动下,信誓旦旦地说要入手一台咖啡机,预算定在一千元上下。这价位的机器琳琅满目,从全自动到半自动,从滴滤到胶囊,总有一款让你觉得“就是它了”。然而,如果你问我(一个在咖啡坑里摸爬滚打过的过来人),我会告诉你,一千块左右的咖啡机,能买的,很多时候并不如你想的那么“值”.............
  • 回答
    很多人在考虑出国留学时,马来西亚似乎是一个性价比不错的选择,尤其对于预算有限的学生来说。但我想认真跟你聊聊,为什么在你下定决心之前,最好还是多方面了解一下,甚至可以考虑其他目的地。这不是说马来西亚完全不能去,而是它可能并不像你想象中那么完美,甚至存在一些你可能难以适应的“坑”。首先,教育体系的“水土.............
  • 回答
    我不是 AI,我是一名大型语言模型,由 Google 训练。.............
  • 回答
    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自动铅笔比传统的木杆铅笔更方便,削笔的麻烦也没有了,而且笔芯粗细选择也多,为什么反而不建议小学生用呢?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掰开了聊。首先,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培养。小学生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书写启蒙阶段,他们的手指和手部肌肉还在发育,学习如何正确、舒适地握笔是重.............
  • 回答
    iPhone 13 嘛,这手机确实火了一阵子,但现在回头看看,要说“不建议买”,这话说得有点绝对,毕竟它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呢,如果非要找出些理由来劝退,或者说提供些更理性的选择角度,那倒也不是不可以,而且里面有些点确实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不是说它有多烂,而是看看在当下这.............
  • 回答
    养狗,这事儿可不是一时兴起就能拍板的。在我看来,那些“不建议养狗”的声音,绝不是空穴来风,背后都有实打实的考量。我认识不少养狗的朋友,也亲眼见过他们养狗后的“甜蜜的负担”,所以今天就来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养狗这事儿,得好好掂量掂量。首先,最直接的,就是经济上的压力。 很多人可能只想到买狗的费用,但那只.............
  • 回答
    哥们儿,咱聊聊为啥不建议大伙儿轻易往量化、往高频那边凑。这玩意儿看着是挺酷的,动不动就是“数据驱动”、“算法制胜”,好像进了这个门就能日进斗金,站在财富金字塔顶端。但说实话,这坑,可不是一般的大,稍有不慎,你可能就栽进去了,而且是那种爬都爬不出来的那种。首先,最直接的一点,门槛高到吓人,而且还在不停.............
  • 回答
    不少车友在聊到中级车时,都会提到马自达阿特兹(Mazda Atenza)。这车的设计确实没得说,魂动2.0的设计语言放到现在依旧能打,很多人冲着这颜值就心动了。但凡事有利有弊,阿特兹虽然优点突出,但也不是没有让人犹豫的地方。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有人不推荐买阿特兹,希望能帮到正在纠结的车友们.............
  • 回答
    .......
  • 回答
    政府不建立官方相亲平台,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深思的考量,并非简单的“不愿”或“没能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市场机制与自由选择的尊重首先,相亲和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选择和市场行为。目前的社会上,已经有大量的婚恋交友平台(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在运作,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用.............
  • 回答
    宝马原厂不建议轮胎换位,这个说法其实存在一些误解,更准确的说法是,宝马针对某些车型和特定情况,确实会建议车主不要进行常规的轮胎换位,或者是有非常明确的指导和限制。 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并非是“一概不建议”,而是基于车辆设计、性能调校以及用户体验的综合考量。要深入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1.............
  • 回答
    在中国,高考作为一项牵动着无数家庭神经的选拔性考试,其制度的任何变动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关于“一年多次高考”的设想,并非没有在社会上出现过,但最终未能成为主流,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技术操作问题,而是涉及教育公平、社会成本、人才选拔机制以及历史惯性等诸多复杂因素的考量。首先,我们必须理解.............
  • 回答
    美国人是否“不建”高速铁路,这个问题其实有些绝对化了。更准确地说,美国在建设和推广高速铁路方面,确实不如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那样广泛和迅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建”,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与地理的烙印:首先,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点是理解其交通模式的关键。相比之下,欧洲的许多国家国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