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不建造20万吨级或更大的航母?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不建造20万吨级或更大吨位的航母,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经济、战略以及现实操作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越大越好”的思维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为何在航母这个海上巨兽身上就不是如此呢?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nuanced(细致入微)。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国海军目前装备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航母,其满载排水量已经达到了惊人的10万吨级别,这已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了。将这个数字翻倍,建造20万吨级的航母,并非仅仅是简单地“再大一点”,而是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1. 技术与工程的极限挑战:

想象一下,将一个现有航母的体积和重量再翻一倍。这不仅仅是材料的简单增加,而是对整个设计、建造和维护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结构强度与稳定性: 吨位翻倍意味着船体需要承受的结构载荷将呈指数级增长。为了维持在高海况下的结构完整性和航行稳定性,船体的设计会变得异常复杂,需要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更精密的结构分析。这不仅仅是“加厚”钢板那么简单,而是要考虑整个船体的应力分布、抗形变能力,以及在舰载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冲击。
动力系统: 为如此庞大的船体提供足够的动力,以支持航母的高速航行和复杂的舰载机运作,将需要革命性的动力系统。目前的核动力反应堆虽然已经非常先进,但要驱动20万吨级的船体,可能需要更大功率、更多数量的反应堆。这不仅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复杂的维护,还可能带来辐射安全、核废料处理等一系列更棘手的问题。
舰载机起降效率: 虽然更大的甲板面积理论上可以同时容纳更多的飞机,但起降的效率是关键。更大的航母意味着更长的滑跑距离,或者需要更强力的弹射器和阻拦索。现有技术或许可以支持,但大幅度升级现有的弹射和回收系统,同样是巨大的技术和工程难题。同时,机库面积的增加也需要考虑飞机的高效调度和维护。
港口与基础设施限制: 即使能够建造出20万吨级的航母,世界上有多少港口能够真正容纳并为它提供服务?现有的航母已经对许多港口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深水航道、足够大的泊位空间以及配套的维护设施。20万吨级的航母将极大地压缩可停泊和补给的港口数量,甚至可能限制其活动范围,使其战略灵活性大打折扣。

2. 经济成本的指数级增长:

毫无疑问,建造一艘20万吨级的航母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直接建造费用: 尼米兹级航母的造价就已经高达数十亿美元,福特级更是突破了百亿美元大关。吨位翻倍,建造费用很可能不仅仅是翻倍,而是会呈现出指数级的增长。这不仅仅是材料成本的增加,还包括了设计研发、先进技术集成、劳动力投入以及冗长的建造周期。
维护与运营成本: 航母的维护成本同样高昂,而且是持续性的。更大吨位的航母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船员、更多的燃料(即使是核动力,核燃料的更换和处理也需要成本)、更多的备件和更频繁的维护。这笔长期支出将是国家财政的巨大负担。
替代与升级的成本: 如果真的建造了20万吨级的航母,那么现有航母的更新换代将变得更加昂贵。国家财政是否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舰队更新计划?

3. 战略与战术的适用性问题:

“越大越好”并不总是适用于军事装备,关键在于它是否能更好地服务于战略目标。

目标识别与打击: 更大的航母虽然可以搭载更多和更先进的飞机,但现代战争的模式正在改变。精确制导武器、无人机、网络战、电子战等手段,使得打击能力不再完全取决于平台的大小和搭载的飞机数量。一艘大型航母本身也可能成为一个更显眼、更容易被敌方侦测和攻击的目标。
成本效益比: 相比于建造一艘巨型航母,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到建造更多数量的、更分散的、拥有不同作战能力的平台(例如轻型航母、两栖攻击舰、无人机母舰等),可能更能提高整体作战效能和生存能力。这种“群狼战术”在应对不对称威胁时可能更有效。
战场生存能力: 尽管航母拥有强大的防御能力,但一旦被击中,损失将是灾难性的。一艘20万吨级的航母一旦发生事故或遭到重创,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是现有航母的数倍。这种“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也是需要考虑的。
部署与灵活性的牺牲: 更大的船体意味着更深的吃水线和更宽的船体,这会限制其进入某些战略水道和港口的能力。同时,在一些危机响应场景中,更小的、更灵活的平台可能更容易快速部署和撤离。

4. 现有技术的最佳应用与发展方向:

美国海军并非停滞不前,他们在现有航母技术上不断寻求突破,并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福特级航母的优势: 福特级航母已经在设计上引入了大量新技术,如电磁弹射系统(EMALS)、先进的阻拦装置(AAG)、雷达技术、舰载信息化系统等,旨在提高效率、降低人员需求、增强作战能力。这些技术才是未来海军发展的重点。
无人作战平台: 未来海军作战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无人作战平台,包括无人机、无人水面舰艇和无人潜航器。这些平台可以从航空母舰上起降,甚至可能出现专门的“无人机母舰”。建造更大的航母是否能够有效地支持这些新兴作战平台,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也许更灵活、模块化的平台更能适应无人作战的发展。
适应性与可升级性: 相较于建造一艘庞大且固定设计的巨型航母,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升级性可能更为重要。未来的战争形态和技术发展是不可预测的,能够快速适应和升级现有装备,比建造一个难以改变的巨型平台更为明智。

总而言之,美国不建造20万吨级或更大的航母,并非是因为技术上完全不可能,而是基于对当前和未来军事需求、技术发展趋势、经济可行性以及战略风险的全面评估。在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发展上,美国海军更倾向于在现有技术框架内不断优化、提升效率和作战能力,同时积极探索和布局无人作战等新兴领域。在某些情况下,“尺寸”并非是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甚至是效率的绊脚石。与其追求一个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支撑、过于庞大且不具灵活性的海上巨兽,不如将资源集中在发展更高效、更具适应性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海军力量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已经是天下无敌的天朝上国了,没必要。

事实上与航空科技的进步相比,现在的航母吨位是偏低的,弹射器和降落甲板不够长,难以有效运作重型隐身机,也不能有效运作较重的特种机。

现在标准下的巨型航母,同样在中型航母陷阱之中。但是这种航母已经够弹压四方了,自然没有必要造更大的。

而想造更大,科技上也没有问题。

这是用来计算船舶快速性的海军部系数,D代表吨位,S代表航速,Hp代表功率。显而易见,吨位增加一倍,功率是不需要增加一倍的,而且增加比例相当低。增加的结构重量,吃不下节省的单位功率,增加吨位的性价比很高。

面对美国的存量优势,努力追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他的存量贬值。

user avatar

阻碍超大型航母(10万吨级以上)出现的原因很多,随便写点吧

题目里假设20万吨级,那就大致算一算好了(以下全是口算,不一定准,有错误欢迎指出)。

以尼米兹级为例,水线长317.1米,宽40.8米,吃水11.2米,满排91440吨(不一定准),算出来方形系数0.631,长宽比7.772。
企业号按317.1×40.5×11.3米,89000吨来算,方形系数0.613,长宽比7.830。
小鹰级301.8×39.4×11.4米,81000吨,方形系数0.598,长宽比7.660。
福莱斯特级301.8×39.4×10.3米,72500吨,方形系数0.592,长宽比7.660。

可以看到方形系数基本上卡在0.6,与此前美国海军大型战舰的特征是一致的。

美国人在50年代设定的未来航母水线长度上限是1080英尺(329.2米),是珍珠港干船坞的容纳上限;水线宽度上限是134英尺(40.8米),是国内造船厂船坞允许的上限。吃水设定在36英尺(11米)左右,但已经指出了这样大的深度是“不利的”,一旦受损,拖曳过程中很容易搁浅。实际上这就是限制超大型航母出现的一个因素即基础设施限制。不过现在先无视它,把这条20万吨的船“造”出来再说。

从企业号到尼米兹级,可以发现应对吨位增长,美国人并没有增加舰体长度,而是选择增大了宽度和方形系数。这是很自然的,我们知道舰体越长对纵向强度就越不利,就需要付出更多的结构重量代价以确保强度——甚至连这样都可能不够。从中途岛级到超级航母,为了应对这种史无前例的超长舰体,美国人把开放式机库改成了封闭式,承力甲板直接放到了露天甲板这一层,才不至于付出极大的结构重量代价。

承受总纵弯曲的甲板层数越多对结构强度就越有利,这是基本常识了。那为什么不把干舷进一步加高多设置几层甲板来提高强度?答案是稳性。而另一方面,吃水又是限定的,这个无论如何也不能随意更改。所以假定的这条20万吨航母还是要被迫把干舷加高一些,需要付出的代价则是长宽比缩减、方形系数增大。把长宽比暂定为7.2,方形系数0.65,吃水38英尺(实际甚至可能需要更小的长宽比和更大的方形系数,还要在结构重量上付出更大代价),那么水线长度约为1435英尺(437.39米),水线宽度199.3英尺(60.75米)。这样一条大船由于水线长度够大,跑高速很容易,其行波传播速度达到51节(尼米兹级43节)。航速部分先略过不谈。

现在看看这个翻倍的吨位带来了多大的收益。
载机量航空弹药燃油这些都没必要谈,直接假设可以达到尼米兹级的翻倍好了。那么这条航母能否实现尼米兹级翻倍的打击能力呢?并不能。
考虑对航母来说最基本的飞机出动能力,简单来说就是飞机在甲板上排着队等起飞——这不是活塞机时代那种字面意义上的排队。起飞前要提前运转发动机进行试车,很显然你不能让高温尾气互相吹,飞机要放到甲板外侧,喷管对准外面。也就是说,只有甲板外侧那一圈飞机可以用,内侧虽然也可以停放飞机,但让它们短时间内起飞是做不到的。换句话说,航母飞机出动能力上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甲板周长——而前面已经算过舰体尺寸了,很明显仅能增加50%左右。考虑甲板调度之类的要素,结论类似,若是再考虑飞机回收能力就更要命,再大的航母也不可能同时回收两架飞机。如果以此来衡量性价比,则这条超大型航母起码需要把单舰造价控制在尼米兹级的150%,二者的性价比才算持平。在此基础上考虑基础设施问题、航母数量问题,则尼米兹级毫无疑问胜出。

当然了,如果搭载80~90架比已有战术飞机重量体积大上一倍的超级舰载机,那么超大型航母的作战能力还是显著胜出的。但是把飞机的大小翻上一倍,这又是个与航母大小类似的计算题——除非航空技术又一次迎来类似二战后那样的大爆发,让舰载机重量短时间内翻倍,不过从现在来看,这不啻于痴人说梦。

——————————

评论区有人问“那为什么不造小点?”
算是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谈一谈好了
首先就是,小吨位船当然会便宜,但不一定便宜的很多。现代战舰的造价分布已经和以往不同,船壳其实没几个钱,花销大头在别的地方,并不一定与吨位挂钩。两条五万吨的航母注定比一条十万吨的航母要贵很多。而且,带来的性能损失是不可接受的,且不谈航空燃料、弹药的携带能力,就舰载机算一笔账:
假设载机总数为60架和80架,其中包括预警机4架,搜救直升机4架,反潜机4架(这些是不可削减的,因为要保证基本的覆盖能力),防空任务需要24架战斗机,则打击飞机数量为24架对44架,相差近一倍。若支援飞机进一步增加(比如加油机、比如更多的反潜机),防空压力进一步增大,载机量60架的航母甚至有可能失去基本的持续打击能力,而载机量80架的航母就有很大的余度。载机量越少,体现的越明显。
此外,小航母对重型舰载机的支持能力不足,若服役期间舰载机重量体积进一步增大,甚至连运用的可能性都没有(比如中途岛级最终改造之后也带不了雄猫,再比如F111设计过程中的重量限制)。大航母显然不怎么需要担心舰载机增重的问题。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上文写到飞机出动能力实际上和飞行甲板周长挂钩。增大吨位不会让长度增加多少,缩小吨位倒是会让长度迅速缩短。美国人五十年代的研究认为,要让飞行甲板能够满足基本的调度运转需求,长度至少要900英尺——那可是五十年前的数据了。
总而言之,过大不好,过小也不行。想要一个美式的多功能化大型舰载机联队,航母大小还真就得照着美国人的来。

user avatar

因为现代航母发展碰上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瓶井。

不论你的航母投送飞机速度有多快

也不论你装得有多多

再强大的航母你回收飞机的时候还是那一条跑道

所以航母的极限回收能力决定了航母的极限投送能力

超出这个能力的吨位与甲板面积都是无效的浪费金钱

决定木桶装多少水的并不是桶子最长的那个板,而是最短的。

user avatar

因为没有必要。

以前是因为美军十万吨航母足够了,十个航母战斗群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话,有近千架作战飞机,能对抗这样空中实力的只有中俄二国,其他国家压根不用想对抗的事。

而俄周边有欧洲中东基地,中国周边有韩日基地,全部运转二千架战机不是问题。

所以美国对应全球任何国家目前空中力量都足够应对。

航母是大型,复杂,综合性军舰,必然会面临长时间维护。而美军对应的是全球。各个方向都必须有航母坐镇,因此更大的航母必然要更大的开支,而在军费有限,作战面积没有缩小的情况下更大航母出现必然是消减航母数量,这和美国全球出击战略不符合。

最后未来由于无人机的更高性能,更小机身,更大速度以及过载和作战距离,十万吨航母必然可以配备更多作战飞机,而现在空中力量研发能继续跟随美军的只有中国和俄罗斯(有研发能力,没大规模普及资金),在这样的情况下,目前十万吨航母是正合适的。再大没必要,没有战略需要,也没有战术价值,十万能搞定的事情为啥要花二十万?二艘十万吨级别的航母搞不定的事情,上二艘二十万吨航母一样搞不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不建造20万吨级或更大吨位的航母,这其中涉及到技术、经济、战略以及现实操作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量。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越大越好”的思维在很多领域都适用,为何在航母这个海上巨兽身上就不是如此呢?答案远比我们想象的要 nuanced(细致入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美国海军目前装备的尼.............
  • 回答
    美国人是否“不建”高速铁路,这个问题其实有些绝对化了。更准确地说,美国在建设和推广高速铁路方面,确实不如一些欧洲和亚洲国家那样广泛和迅速。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建”,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历史与地理的烙印:首先,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一点是理解其交通模式的关键。相比之下,欧洲的许多国家国土.............
  • 回答
    美国之所以没有选择在日本大规模复制像台积电这样的尖端半导体制造企业,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和技术层面的现实挑战。首先,我们得明白台积电的独特性。台积电(TSMC)不仅仅是一家代工厂,它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和制造于一体的“晶圆代工之王”。它在半导体行业中扮演着一个极为关键的角色——为.............
  • 回答
    关于美国 CDC(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关于佩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的建议,确实在不同时期存在变化和讨论。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 CDC 的建议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科学考量。CDC 的早期建议与转变在新冠疫情的早期,美国 CDC 的建议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并未普遍推荐公众佩戴口罩。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
  • 回答
    关于美国为何不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这个问题,其实涉及的考量非常多且复杂,绝非简单的一个原因可以概括。它牵扯到地缘政治、历史因素、国际法、战略平衡以及台湾自身的立场等诸多方面。首先,从国际法和外交承认的角度来看,这是最根本的障碍之一。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自己,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关于袭击策略和象征意义的讨论。简单来说,直接攻击标志性建筑和攻击大学,这两者在影响力和“打击”效果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一下“袭击标志性建筑”通常是一种什么样的策略。为什么会选择标志性建筑? 象征意义的直接打击: 像世界贸易中心、五角.............
  • 回答
    美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建造空间站,事实上,美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强大的技术实力。然而,之所以“没有”完全由美国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历史、技术、经济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曾独立建造空间站.............
  • 回答
    二战的硝烟刚刚散尽,欧洲大陆满目疮痍。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摆在各国面前的,不仅是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还有冷酷的政治现实。如果设想一下,在那个十字路口,美国选择袖手旁观,不启动马歇尔计划,也不组建北约,那么英法等西欧大国,会不会在苏联的影响下,一步步滑向社会主义的轨道呢?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思的.............
  • 回答
    “自由轮”丑吗?这问题见仁见智,但要说它不怎么“漂亮”,恐怕大多数人都会同意。不是那种流线型的优雅,也不是什么艺术品般的精雕细琢,它就那么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朴实得近乎粗糙。但要明白“自由轮”为何长成这样,我们就得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看它诞生的背景。首先,咱们得知道,当时美国造船业根本没那个.............
  • 回答
    阿富汗塔利班(以下简称“阿塔”)寻求与美国建立友好关系,而美方则表示“不排除将来援助阿塔”的态度,这番话里透露出的信息相当复杂且值得细细琢磨,它不仅仅是两国关系上的一个简单表态,更是对当前阿富汗局势、国际政治博弈以及美国外交策略等多重因素的折射。首先,阿塔的主动示好,这本身就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
  • 回答
    在美国,富豪们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Charity Fund),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财富传承和社会责任实践。那么,这与国内的“慈善基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美国富豪建立慈善基金的动机、运作方式,以及它与国内慈善基金的异同之处。美国富豪为什么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美国富.............
  • 回答
    关于美国在乌克兰建设生物实验室的说法,以及其背后原因和美国是否“大胆承认”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信息和不同的叙事。理解这一点需要区分事实、猜测以及地缘政治宣传。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美国并没有“在乌克兰建设生物实验室”这样一个完全准确的说法,至少不是以公开和秘密地研发生物武器的方式。 更准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美国历史发展中几个关键的脉络。简单来说,虽然美国最初是由英国殖民者建立和塑造的,但后来大规模的移民浪潮,尤其是来自德国的移民,最终改变了美国人口构成,使其德裔成为数量最多的族裔群体。我们得从头说起。英国殖民者的开端:奠定基础,但并非唯一的血液来源公元17世纪初,来自英国的.............
  • 回答
    美国在扩张过程中,建立新的州而非简单地将新领土划入原有临近州,这背后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考量,而非偶然。这个决策过程,如同美国建国之初的许多制度设计一样,体现了对权力制衡、代表性以及未来国家形态的精妙构想。核心驱动力:平衡权力与确保代表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权力平衡的追求,以及确保各地区.............
  • 回答
    美国龙卷风多发,房屋为何仍多用木结构而非混凝土?这确实是一个让不少人感到疑惑的问题,尤其是在看到龙卷风肆虐后木屋残垣断壁的惨状时。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文化、技术以及对风险的认知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地因为木头“不结实”就可以一概而论。首先,咱们得回到美国房屋建设的历史和传统。美国土地辽阔,.............
  • 回答
    在美国,“家得宝”(The Home Depot)这样的建材巨头能够蓬勃发展,背后是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路径则有所不同,这同样由一系列独特的环境塑造。要理解为何中国没有诞生“家得宝”式的企业,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土壤。美国“家得宝”崛起的土壤:.............
  • 回答
    朋友,你提出的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国际关系中一些非常核心和复杂的话题。为什么咱们国家和美国、日本之间存在一些摩擦,但同时又保持着外交关系?这背后有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了。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国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更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尤其像中国、美国、日本这.............
  • 回答
    在中国,大多数人选择居住在楼房,而非类似美国独立别墅(house)或日本一户建(ikkodate)的独立式住宅,这背后有着多方面、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历史和地理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历史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集体土地与私有产权的限制: 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土.............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深入探讨。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邻国之间,很难复制加拿大与美国那种“高度互信”的关系,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好不好”的判断,而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国家利益等诸多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历史遗留问题和认知差异是绕不开的一道坎。中国在历史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