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为什么不能自己建造空间站?

回答
美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建造空间站,事实上,美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强大的技术实力。然而,之所以“没有”完全由美国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历史、技术、经济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

1. 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曾独立建造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ISS)之前,美国曾独立建造并运营过天空实验室(Skylab)。天空实验室在1973年至1979年间运行,虽然尺寸和功能与后来的ISS不可比,但它证明了美国有能力独立设计、建造和管理一个在轨空间站,并从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然而,天空实验室的轨道寿命比预期短,并最终在返回地球时解体。这虽然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但也暴露了长期运行在轨设施所面临的挑战和维护成本。

2. 国际空间站(ISS)的巨大成功与溢出效应:

经济上的考量: 建造一个大型、复杂的空间站是一项极其昂贵的工程。美国与俄罗斯、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和加拿大航天局(CSA)等国际伙伴合作建造ISS,可以分摊巨额的研发、制造、发射和运营成本。如果美国单独建造,其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技术上的优势互补: 不同的国家在航天技术领域拥有各自的专长。例如,俄罗斯在载人航天和推进系统方面有着长期的经验(继承自苏联时期的和平号空间站),而欧洲在空间站模块的设计和制造方面也表现出色。通过合作,可以整合各方的最佳技术,实现整体性能的提升,并规避单一国家可能存在的短板。
政治与外交上的意义: ISS不仅仅是一个科学研究平台,更是冷战后国际合作的象征。它促进了国家间的信任和理解,为其他大型国际科技项目树立了典范。美国主导并积极参与ISS,也巩固了其在国际航天领域的领导地位。
规避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如果每个国家都独立建造自己的空间站,将导致资源和技术的重复,效率低下。ISS作为一个共享平台,可以最大化资源的利用率,让各国都能从中受益,进行各自的科学实验和技术开发。

3. 技术的复杂性与风险管理:

极高的技术门槛: 建造一个能在轨运行并能支持长期载人任务的空间站,需要掌握极其复杂的技术,包括:
模块化设计与对接技术: 各个组件需要在地面制造,然后通过航天器运送到轨道上,并精确地对接。这需要极高的工程精度。
生命维持系统: 需要提供持续、可靠的空气、水和食物供应,并处理废物,确保宇航员的安全和健康。
能源供应与管理: 依赖高效的太阳能电池板,并需要储存和分配电力。
推进与姿态控制系统: 需要保持空间站的轨道稳定,并进行轨道提升。
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 需要在极端真空、温度变化和微重力环境下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信与数据传输: 需要与地面进行稳定可靠的通信。
风险与挑战: 建造和运营空间站充满了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甚至危及宇航员生命。国际合作有助于分摊这些风险,并从各国的经验中学习如何规避和应对。

4. 经济压力与优先级排序:

巨大的财政负担: 如前所述,建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空间站的成本是惊人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政府在航天领域的投资需要考虑各种优先事项,包括行星探测、太空望远镜(如哈勃和詹姆斯·韦伯)、载人登月(阿波罗计划的遗产及未来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以及无人探测任务等。将如此庞大的资金全部投入到一个独立空间站的建造上,可能意味着牺牲其他重要的太空探索项目。
商业航天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SpaceX、Blue Origin等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美国正在探索将更多商业模式引入太空领域,包括私营空间站的建造。这有望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美国政府也正在逐步将近地轨道活动(如货运和部分乘员运输)外包给商业公司,为未来独立建设更先进的、超越ISS的任务腾出资源。

5. 对未来的规划与战略调整:

“后国际空间站时代”的思考: 美国政府和NASA已经明确表示,国际空间站的寿命将在2030年左右结束。目前,美国正积极支持商业公司的近地轨道活动,并计划在ISS退役后,由商业公司运营新的空间站,以继续在近地轨道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
专注更远的目标: 美国在太空探索的战略重点也在向更远的深空转移,例如重返月球(阿尔忒弥斯计划)和载人登陆火星。在这些宏伟目标面前,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独立建造一个与ISS功能相似的、但又没有国际合作优势的空间站,可能并非最有效的策略。

总结来说,美国并非没有能力自己建造空间站,而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选择了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制定更具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的规划:

经济成本的巨大压力: 分摊成本是关键。
技术优势的互补与合作: 集思广益,汇集全球顶尖技术。
国际合作的政治与外交价值: 象征和平与共同进步。
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提高效率。
战略重心的转移与商业航天的发展: 为更长远的深空探索项目和新型商业模式铺平道路。

目前,美国在近地轨道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正在积极推动下一代空间站的商业化发展。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美国“不能”建造,而是美国在当前阶段选择了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来发展和利用空间站技术,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太空探索制定更宏伟的蓝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造不了呗!

另一个问题下(中国空间站操作界面都是中文的意义和会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很多人都提到了,美国航天员进国际空间站,不得不学俄文。为毛?

因为国际空间站的核心舱是俄罗斯建造的,紧急关口你得用俄语的操作指令,逃生。

换言之,美国只是出钱买了俄罗斯一个核心舱。没有掌握空间站的核心技术。

说白了,要么美国空间站技术不行,要么NASA出了买办。

NASA也不是没自己折腾过,天空实验室,可惜是个二把刀,问题频出。

总之,建造国际空间站这种大型空间站的经验美国是肯定没有。至于能力有没有,也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我早就反复说,美国的科技战略中的有两个重要的支柱。一是买过来,自己赚钱。二是更重要一部分,就是毁掉他国的科技能力

买过来,比如从俄罗斯买过来空间站技术,然后打造万国来朝的国际空间站,把自己裱成二十年的科技灯塔。

另外,比如逼迫法国阿尔斯通出卖燃气轮机技术。疫情期间,又购买了德国的疫苗技术,变为自己的辉瑞疫苗。

在人才方面,美国利用巨大的美元优势,收揽各国经过二三十年教育的人才到美国,然后毁掉。只有其中小部分能够杀出重围,成功。而在最高科技的方面,实行许可证制度,排挤外国科学家(这也是美国这些年军工出问题的根本,因为白人自己不愿学理工了)

在大型项目方面,比如这个空间站,美国经此一手,欧洲建造空间站的能力和念想,基本被彻底阉割。

这个就和F-35五代机项目是一样的。阉割欧洲了一大半。就差法德了。


以美国目前口嗨治国、PPT攻坚、一切惟华尔街股价的情况来看,个人目测,国际空间站可能就是美国的绝唱。

另外,原本2018年就该寿终正寝的空间,延寿真是延一次爽一次,一直延一直爽。

不过,能不能爽到最后,就另说了。

user avatar

很多回答没有切中点子上,国际空间站那是美国取得冷战胜利,建立全世界范围“朝贡体系”的象征。

所谓国际空间站,看起来参与者众多,但实际上就是美国控制的空间站(其他答主已经科普过,美国出钱俄国建造的核心舱所有权归美国)。美国不让中国人参与,中国人就和国际空间站无缘。美国人违背协议在国际空间站搞军事项目(俄罗斯揭发),谁也管不了。

这种情况下,有国际空间站营造“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远比美国自己单独搞个空间站气派多了。可以说国际空间站是一个非常精明的战略,不但让美国绑架和消磨了欧洲独立搞载人航天的雄心,也花小钱白嫖了俄国几十年空间站技术的积累,更通过排除中国再次强化和确立了“文明与野蛮”的国际政治对位关系(类似的还有银河号、炸馆等一系列措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虽然国际空间站已经老化(据说因为空气净化系统长期得不到更新,国际空间站内部气味已经犹如旱厕),但你不能说这个计划当年不够精明狡诈。相反,美国现在商业空间站还有看头,环月空间站只怕会一鸽再鸽,因为美国却少当年那种精明强干的政客,美国一不缺技术,二不缺资金(而我们恰恰都缺),但是美国政治生态退化的厉害,削弱了美国推进野心勃勃的大项目的能力。

国际空间站整个建设过程不科普了(大家可以自己去搜),稍微看一下就知道这个是美国主导下的,其他国家(前前后后16个)“众星捧月”的工程。整个工程从策划到执行都充分体现了冷战后美国唯一超级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包括戏剧性的把中国排除在外的过程。

这方面知乎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回答,我没必要狗尾续貂。

实际上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战略规划下,欧洲独立发展载人航天的机会完全被掐死了(当然根子是欧洲自己锉),只能跟美国混。现在欧洲有了新的选择(和中国合作),也开始有自己搞载人航天的动议(目前说法和毛子合作发展新一代联盟)。从这个结果看,美国人显然不希望载人航天俱乐部出现第三个独立玩家,从这个角度,当年美国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并彻底封杀中国航天的根源也就不难猜测了。因为中国不肯放弃独立发展的路线。


另外说句题外话,很多人吹天空实验室,其实冷战期间美国人空间站技术是非常不成熟的,天空实验室也很难说成功(出了很多状况,知乎也有人科普过),当然美国人这个时候重点不在空间站(一是登月更有宣传效果,另外航天飞机的成功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类似空间站的效果)。冷战后美国人又借机花了点小钱大量吞噬了前苏联在空间站上的积累,很快补齐了这块短板。

user avatar

美国的航天科技树就没有点空间站这个分支。

197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取消阿波罗计划后续项目的决议,同时,NASA将下一步技术发展方向转向可重复使用载人轨道飞行器(也就是航天飞机),以及深空探测技术。

天空实验室项目则是利用已经造好的阿波罗项目里的剩余资源改装而来,本身就是一次技术实验。维护天空实验室的阿波罗飞船也是剩余物资,这就导致可以保障天空实验室运行的飞船极为有限,当这些不可重复使用的飞船消耗掉后,天空实验室也就无法维持了。

航天飞机成功后,提供了一个类似空间站的科研平台,使得长期驻人的空间站对于美国来说并不急迫。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在驻人空间站的实际使用经验上已经大大落后俄罗斯,这才有拉着俄罗斯一起建造国际空间站。

从技术角度说,由于7、80年代期间NASA并没有刻意追求长期的驻人空间站,因此某种角度来说,美国确实不具备建造自己的空间站的“经验”。

user avatar

先看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美国历史上建造过两代空间站,第一代是70年代的天空实验室,是人类历史上单舱容积最大的空间站

第二代就是现在的国际空间站。

有人说国际空间站是国际的,但这样想的话就搞笑了,国际空间站接近90%的经费,和大部分的建造工作都是美国完成的。

美国完成的国际空间站总体设计设计,美国用航天飞机搭建了这个被称为第三代空间站模式最核心的桁架系统和能源系统。可以说没有美国就没有国际空间站,而没有了其它任何国家,美国都可以很轻松的补上那一点。


图中黄色部分就是美国建造和经营的部分,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空间站。

有人说俄国,其实俄国为国际空间站提供的最重要的贡献是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核心舱,而这个核心舱最大的作用是其自带动力系统(独立于最终完成的桁架电力系统),因而可以先射上天孤独的运行等待后续的部件。

而这个核心舱是来自于苏联准备搞和平2空间站留下的技术遗产。苏联解体时,这个舱已经搞的差不多了,而苏联的解体造成其国内军工航宇工业体系极度混乱衰败,大量高精尖技术人才在失去了基本的收入后随时有被外国雇佣走的危险。美国当即拉住俄国一起搞国际空间站,这样一举数得,首先自然是有俄国人提供苏联的核平2核心舱可以省下一大笔钱,其次可以给俄国核心航天科技团队一口饭吃,稳定住队伍而不是扩散的世界哪儿都是。

至于国际空间站其它国家提供的东西,则主要是挂在空间站上的试验舱段,多一个少一个根本不影响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

当然,如果非要说美国现在能不能在建造一个像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一样的空间站,美国暂时确实做不到,因为携带物资并在轨组装的航天飞机已经没有了,现在只能等马斯克的星舰在这几年快速成熟了。

user avatar

没钱。

美国的体系跟中国就不一样。虽然美国有钱,虽然美国甚至可以印钱,但是他需要国会通过专门的预算,政府专门有拨款,才有可能把这个款项用于建造空间站。否则就只有寄希望于马斯克这样的民间组织来干这个事儿,而马斯克是个无利不起早的人,建空间站进行科研,这种事情对于他来说没有半点利益,所以他不会去干,所以只能依靠政府的预算拨款。

而很明显对于近年来的美国政府来说,显然是不可能腾出那么大笔的预算去用于空间站这个事情的。连搞个福特级的航母更新已经老旧的导弹驱逐舰,都预算捉襟见肘,美国虽然有钱,但要用钱的地方也实在太多,政府预算紧张是个常态。

那么为什么政府不批这个预算?除了从经济上钱有其他用途以外。还要看空间站的用途。

空间站的用途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争气,一个是搞科研。(告诉杠精一下,我没说空间站不能搞科研呀)

中国现在的空间站争气的成分更多多,为了展示中国的科技实力和经济能量,为了展示自己的大国形象。为了证明我中国达到了某些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为了证明自己一点都不比别人差,有了这些证明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等等领域,会增加说话的底气。这个大家都能理解。(为了防止有人杠,那我补充一句,中国的预算也需要人大批,只不过在现在中国这个阶段人大愿意批这个钱,我们也有这个钱)

但美国不需要证明。美国在70年代就搞过空间站,因此科技上经济上的实力和能量,不需要通过搞空间站来争这口气。那么就只剩下了实际功效。

从实际功效上来看,也就是通过空间站从事一系列的太空相关的研究工作,那么如果有其他的国际空间站,或者说可以到中国的空间站来共同进行工作的话,那么这些相关的实验工作也可以做,完全没必要自己搞个空间站。

所以你看我们登月成功,美国一方面不冷不热的在那表达祝贺,一副很不情愿的样子,另外一方面却厚着脸皮跟我们要土壤样本,说能不能分享一点。说白了就是有些事情能蹭就蹭自己,没钱就少花点。

补充回答。

没想到上午的回答引来了很多人在评论区抬杠,而抬杠的一个主要核心就是空间站有很多科研功能。

首先我在上面明确说过,空间站一方面可以争气,另外一方面可以科研,我从来没有说过空间站不做科研,所以你说了半天科研的功效我同意啊,但是并没有说明要做科研就不能争气啊。更没有说过蒸汽的项目就没有科研价值啊。为什么白纸黑字两方面的作用,到了某些人口中就是一元论呢?

你说有这样科研价值,有那样科研价值,我同意,那你为什么花了这么大的钱去追求这个科研价值?如果有这么大的价值,那美国人为什么不做?这不才是题目要问的吗?你在那跟我说了半天空间这样的科研价值,我就问你一句,美国人为什么不做这么有价值的东西?他们为什么不做?

而中国人为什么会去做?中国人?为什么选取在中美交锋这么严峻的时候去做,中国人为什么选取在71这么特殊的日子前夕去做?有些理工科男生有好处就是懂得很多科学道理去勤于思考,但是理工科男生也有问题,就是把问题想的过于简单。

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花600万去买一辆豪车,我把它开出来,我说这个豪车是为了争气,是为了炫耀,是为了彰显我很有实力。你跟我说豪车还可以遮风挡雨,豪车百公里加速很快,豪车还可以,这还可以那…………我没说不可以呀,但有这些影响我争气吗?我说过争气的东西没有用途吗?莫名其妙。

user avatar

这其实就和为啥一个印刷工不能做个模具自己印钱是一样的。。

你说自己印钱有啥技术难度。不就买点纸,买点墨,找一个模子印刷吗??但是其实呢。。纸是特种纸张。墨是特种荧光墨。模具是高精度模具。

美国也是这个问题。你说他有没有技术,有没有设计能力。但是他没有生产这些器件的工厂啊。。

再说也没法外包给中国啊。。你总不能让柳州重工下个订单。说:我要生产在没有空气下,也能流畅开合的太阳能板材架。这个傻子都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user avatar

因为。。。国际空间站实际上就差不多是美国自己的空间站。。。

这么多个模组里俄罗斯的实际上只有两个,01曙光(Zarya)和03星辰(Zvezda),这里面曙光号还是美国出资建造,名义上是属于NASA的模组。

究其原因其实是政治因素。

美国航天飞机服役后是打算造一个空间站,叫“自由空间站”,那个时候还没计划加入俄罗斯/苏联。实际上要是去找“自由空间站”在1990年的设计概念图,就会发现和现在国际空间站很像。

对称桁架结构,太阳能电池板和散热板的布置,乃至用来看地球的穹顶舱和欧空局,日本,加拿大各一个的模组搭配,以及预计8名的常驻宇航员。

1989年搞得研究中甚至还提出过改造“自由空间站”成火星/月球载人探索飞船的发射基地。

结果“自由空间站”还没开始造苏联就在1991年解体了。

美国这边担心苏联解体后无力维持原来的航天产业,大量的工作人员和工程师会失去收入进而去给愿意出钱的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造弹道导弹,所以决定从各个层面上扶持现有的苏联航天产业。比如宇宙神V用的RD-180便是普惠和NPO合资的产物,空间站上的产物也并不立刻就是国际空间站,而是先搞了5年的航天飞机-和平号计划,后来因为和平号实在是问题太多外加出了次严重的撞击事故,国际空间站才上马。

实际上因为不确定俄罗斯发射的可靠性,在星辰号服务舱发射延迟后NASA搞了一个备用的轨道维持组件ICM(Interim Control Module),一旦星辰号发射被毁就把ICM发上去维持当时只有两个模组(团结号节点舱和曙光号货舱)的国际空间站。

user avatar

美国自己造空间站的……运气比较差吧……

这是天空实验室,有没有觉得太阳能板不对劲?那就对了……侧面两组太阳能板只打开了一组……另一组发射过程中损坏了……

然后,有没有觉得舱体上的构造物像个雨棚?没错,本体应该是一个专门的护盾,但是同样也是发射过程中,丢失了,所以后来临时加了个遮阳棚……

然后,倒霉的事还没有结束……在天空实验室的“不可控再入”中,他还有大型残骸掉在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人还象征性的给nasa打了张400刀的罚款单……

所以,nasa更喜欢联合建造太空站,有一定可能是因为当年的心理阴影太严重了……

PS. 感谢评论区 @豆子了 提供了事故原因的叙述:

强烈共振导致起飞63s的时候流星防护罩脱落,砸掉了一个太阳板。

user avatar

这个项目的初衷,应该是为了给俄罗斯航天输血


这个不是玩笑,当然也不是美帝好心

是纯粹的安全需求


苏联解体后

经济断崖式滑跪

前苏联的大量科研机构经费断绝

导致机构停摆

核武器,导弹,飞机等高端产业大批专家收入断绝

拿到手的也应为通货膨胀如同废纸

开始自谋出路


全球所有有“梦想”的国家

都去俄罗斯,乌克兰等前苏联国家薅羊毛挖墙脚


人才流失会带来技术的快速扩散

对于美国是非常不利的。。。

毕竟突然冒出十几个手握射程上万,当量百万的国家

美帝还怎么混大哥

同时美帝也没有办法自己接收这些人才

毕竟这个行业的人,大都在“收入”之外

有自己事业的梦想的,美国没有能力全部满足


于是美国和俄罗斯开始了一系列的高端领域合作

说白了就是通过输血,让俄罗斯留下这些行业的人才

毕竟对抗一个小号苏联,比应对一群朝鲜要容易的多


于是集合高端人才的国际空间站成了这个计划的首选

其他的还有什么核能合作,购买武器设计专利

甚至帮助俄国武器找订单之类的操作


既然要带俄罗斯这个前敌人

那么就没有不带自己传统盟友的说法

于是加入计划的国家越来越多

最终就成了这么个国际空间站


关于国际空间站中国没有参与的问题

有三个说法

一个是广泛流传的,美国拒绝中国加入的说法


还有一个是说,中国根本没有申请加入,一开始就打算自己搞


最后一个说法是,中国在项目合作前期接触的时候,发现即使加入了,也得不到多少份额(国际空间站上电量,设备,研究项目,工作人员数量的配额,各国都不一样,都是长期撕X撕出来的),P事还一大堆,于是放弃加入的打算,自己搞


哪一种是真的,没有过硬的实锤。。就自行判断了

user avatar

有些人以为现实是玩游戏。

学会了就忘不了。以前能造现在就能造。以为科技树攀到后面,前面的东西就都能造了。

举个例子,大学高数学完后,高考数学还能拿到当时的分数?

不行的,你已经忘了。

反应到美国身上,就是他们造不出来了。

但忘了我们可以重新复习,比从头学,能更快的捡起来。

美国也是一样,如果需要,他们有技术重建生产体系。

问题在于,你现在去考高考数学就是不及格。

同理,美国现在就是造不出来。

让你复习高考数学你非常痛苦。让美国重建生产体系,资本家非常痛苦。

明明计算器能算,干嘛学那么多解法。

明明从其他国家买更便宜,干嘛自己造。


意思就是这个意思。高考生可以宣称自己高考数学做的比本科生好。但不要寄希望于用高考题难住他们太久。毕竟利益冲突足够大的话,他们重新复习后,难不住太久的。


至于那种意淫美国不屑于自己造的,纯属意淫。自己造代价太大,同样是自己造不了的原因。实际上,造不如买,在资本主义国家更明显。


至于评论区有人说学完高数后高考数学能拿150的。人和人不一样的,某些人觉得自己学完高数,可以拿150,那是天赋异禀,不是普遍现象。


————————————————

其实大家也不用觉得美国造不如买很傻,从美国角度看,确实没必要自己造,他想买,都能买。只要把握着顶尖科技,全世界都是美国的工厂。这一套在非战时是没问题的。

————————————

知乎小透明,突然这么多双击,感谢大家。

user avatar

就我个人来说,完全不懂太空技术,对空间站的认识和一无所知差不多。

因此我避开技术问题,从政治层面来解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英语: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简称NASA /ˈnæsə/),又称美国宇航局、美国太空总署,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行政性科研机构,负责制定、实施美国的太空计划,并开展航空科学暨太空科学的研究。

NASA属于美国联邦政府。

美国如果搞这个东西,那么空间站的所有权应该归属于谁?

这个不能笼统地说属于美国。

因为研制设计开发维护保养等等,全部需要花钱。

钱从哪里来?

谁拥有所有权,谁来筹集。

如果说这个东西属于NASA,那么所需资金技术人员等等,就要联邦政府负责筹集。

而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产业,其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发行国债。

美国财政实行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管理体制。

各自是独立的,联邦财政预算要得到议会批准才能实行。

联邦政府有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这必须涉及到国计民生,国防计划,才能进行统筹安排。

冷战期间,出于和苏联进行军事竞赛的需要,开发利用太空项目,是为了国家安全利益着想,联邦政府可以说服议会,以及动员各州力量集中资金搞开发。

当苏联垮台后,冷战消失了,太空计划的国家安全保障功能同时消失,这笔资金就找不到理由说服国会。

除非NASA放弃产权,作为合作单位,产权交由军方。将这个项目改成国防项目,继续进行。

但是,军方拿这个东西来防御和进攻谁呢?

和平利用外太空,在苏联消失以后,就是一个国际主流意见,美国也找不到外太空的敌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飞上外太空去打击美国。

况且,美国军方即便是接过来,也就是个接盘侠,因为技术在NASA手里,军方根本控制不了。一旦将这个计划接过来,这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必然会挤压军方的资金,无法和军方的合作军火商交代,这些生产航空母舰、坦克、步枪、飞机的军工复合体当然要坚决反对。这是军方接盘背黑锅,富了NASA,军火商吃大亏。

所以搞成国防项目不可行。

美国的州政府可不可以接过来?这就是想都不要想。州政府的资金自己用都不够,没有一个州有这个实力,而且哪个州议会敢批?这是要把州财政直接拖垮。

美国的大型太空项目就卡在这。也就是筹集不到资金。

另外的一个办法,就是搞商业开发,发行股票筹集资金。

但是,空间站的收益是什么?怎么盈利?

这个玩意现在就是烧钱,其市场前景根本看不到,没有多大的商业价值。一些合作研究项目,怎么转化为资金回报?各国利用空间站搞出了成果,怎么和空间站分配利益?这个成果在哪里?

而且商业开发,民用项目这是资本家的利益,联邦政府是绝不能动这块蛋糕的。

美国的资本家,目前想的是搞外太空旅游项目,对于空间站这种带有科学研究性质的项目没兴趣。

据说现在计划搞太空酒店。

中新网3月5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4日报道,美国一家太空建设公司日前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在近地轨道动工兴建世界第一间太空酒店,酒店将设有主题餐厅、电影院、水疗中心与容纳多达400人的房间,乐观估计2027年就能开始营运。
这个名为“旅行者”的太空酒店由美国轨道组装公司(OAC)承建。

资本看上的是这个东西。

能把这个东西搞出来,实际上空间站并不会难多少。

这玩意和空间站的用途相差甚远,和美国联邦政府没有产权关系。但是,根据计划,给联邦政府也预留了空间。

“旅行者”最外侧会附挂24个模块,部分由美国门户基金会运营,提供空气、水电与宇航员住舱,还有各式各样长期居住所需的基础设施,部分则出售给官方太空机构、私人企业做实验或当成前往火星的训练中心,人们还可以购买模块用于建造私人别墅或高级酒店。

如果这个项目的商业开发成功,产生了巨大的利润,美国联邦政府也可以利用它售出部分组建自己的空间站,改装或者加载,也并非不可行。实际上,这个东西要成功,没有NASA的支持是不可能的。

这也可以看成是美国的空间站计划。从商业化逐步加载科研项目,资本服务于国家,联邦政府和资本家合作搞开发。

这个项目要是成功了,也很有借鉴意义。

user avatar

美国无论什么事情,都是国家出钱交给私企去做。

这就像一个手机企业要做手机,从高通买CPU,京东方买屏幕,三星买存储芯片,每个零件都要找一个企业供货,把数千个零件筹齐后,交给工厂生产。

这里的每个部件的研发都需要巨大的成本,最后用数量冲低成本,NASA自己不制造空间站,它只负责给钱,然后找企业去做,NASA自己也不做火箭,都是让其出钱让其他企业去做。

这就出现一个巨大的问题,一个空间站一次只做一个,所有零件都只做一个,但又要求巨高,可以说是人类科技的巅峰,但只做一个,所有承接零部件的企业都是私企,他们要活下去,还要有科技队伍研发这些零部件。

现在NASA开个单子出来,企业们该怎么办,研发成本啥的都要算进成本里,一个螺丝可能成本都要几十万美元,同时美国能做这些研发的企业都是各种关系户,成本研发算的门清。

这就是看起来很现代话采购体制带来的高成本问题。

回到中国,中国很多零部件都是交给某些科研院所,这些院所都是国企体系,有着固定的工资范畴, 一个空间站几百亿人名币,基本零部件都在院所内部解决了,这些院所的成本体系和私企完全不一样,这就是中国特色公务员薪酬体系带来巨大成本效益,但这是对比出来的,美国国际空间站总成本一千多亿美元,中国的几百亿人民币顿时感觉毛毛雨。

采购体系和研发生产体系不同,结果自然不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美国完全有能力自己建造空间站,事实上,美国在空间站建设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和强大的技术实力。然而,之所以“没有”完全由美国自己建造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在轨运行的空间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些原因可以从历史、技术、经济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1. 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曾独立建造空间站.............
  • 回答
    .......
  • 回答
    美国一直对格陵兰岛抱有战略兴趣,这背后有其历史、地理和地缘政治等多重原因。然而,直接派兵占领格陵兰岛,即使在理论上,也面临着巨大的现实障碍和极高的风险。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行动,而是牵涉到国际法、主权国家关系、国际舆论以及自身国力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确,格陵兰岛是丹麦王国的主权领土。.............
  • 回答
    美国在应对新冠疫情方面遇到的挑战,从制度层面来看,其复杂性和根源深厚,远非简单的“失控”二字可以概括。这背后牵扯到美国政治体制的内在运作方式、社会结构的分层、以及历史上形成的权力分配与制衡机制。首先,联邦制下的权力分散与协调难题是核心症结之一。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这意味着各州在许多领域拥有独立自主.............
  • 回答
    中国对美国的态度与俄罗斯不同,其强硬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策略选择。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的相互依存与战略的考量: 高度的经济联系: 这是最显著的差异之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化紧密相连,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缘政治、军事战略以及技术可行性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中国如果真的向美国发射核导弹,其目标选择绝非简单地指向某个特定方向以规避某些防御系统。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尝试剥去“AI痕迹”,用更贴近人思考的逻辑来阐述:首先,咱们得明白,核导弹攻击的决策,那绝对是关乎生.............
  • 回答
    中国和美国在教育理念、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这使得简单照搬对方的高考制度几乎不可能,也未必可取。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根源来看: 历史传承的精英选拔模式: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科举制度,其核心精神在于通过相对公平、统一的考试选拔人才,为国家输送栋梁。这种“万人过独木桥”的模式虽然备.............
  • 回答
    在美国,孩子随父姓的传统根深蒂固,这主要是历史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几个世纪以来,父系社会结构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流,这意味着家族的血脉和财产主要通过男性继承。在这种背景下,孩子的姓氏被视为家族延续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象征,自然就倾向于随父亲姓。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女性完全没有争取过孩子冠姓权的权利。.............
  • 回答
    理解中国为何不能简单地“走亲美路线”来避免被美国视为敌人,这需要深入剖析两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结构、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这并非仅仅是一个选择题,而是由一系列深层因素决定的必然性。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国家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基于好感或亲近,更多的是基于国家利益。中国和美国都是全球范.............
  • 回答
    “250亿美元登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误解,也是很多人对阿波罗计划成本的简化理解。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货膨胀或者技术退步。首先,我们得厘清这个“250亿美元”到底是怎么来的。这笔钱是阿波罗计划整个庞大工程的总花费,而且是当时的25.............
  • 回答
    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禁售,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以及地缘政治考量。那么,为什么中国在面对这项禁令时,似乎难以像美国那样,直接以禁售稀土作为对等反制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由市场、产业结构、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在稀.............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外国公司问责法案》(Holding Foreign Companies Accountable Act,简称HFCAA)这名字一听,就知道是冲着外国公司来的,尤其点名了“中国”。美国这么做,说白了就是觉得自家上市公司得“忠诚”,不能跟“不听话”的境外机构混在一起,尤其是审计这.............
  • 回答
    对于“英国和美国同一祖先,却没有统一,台湾为什么不能独立”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反驳,并进行详细阐述。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背后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国际法以及国家主权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反驳: 一、 理解“同一祖先”的模糊性与复杂性首先,需要明确“同一祖先”这个概念在历史语.............
  • 回答
    美国房价不能像中国那样持续疯涨,这背后涉及一整套与中国截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政策逻辑。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发展模式和市场调控思路的体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美国市场在这方面显得“不那么给力”:一、 土地所有权和供给模式的根本差异:“别人家的地,我说了不算”这是最核心的差异。在中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中国和美国在经济发展、资源分配、科研体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不能”给科学家更优厚的物质条件,而是说在当前阶段,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限制和挑战,使得中国在提供同等水平甚至更优厚物质条件方面,面临比美国更大的难度。咱们一步一步来聊。1. 经济发.............
  • 回答
    在美国政治的舞台上,两党制如同一场永恒的戏剧,共和党和民主党常常在激烈的攻讦中上演,似乎很难看到国家利益高于党派利益的和谐局面。这其中牵涉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团结”就能概括,而是根植于美国政治、社会以及历史的深层结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美国政治的本质就是竞争。两党制本身就设计了一种权力.............
  • 回答
    中国内地的公司选择在香港或美国上市,而不是在A股(中国内地股市)上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涉及市场成熟度、监管环境、融资便利性、投资者结构以及企业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方面。要说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一、 A股市场的历史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白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国内地股市从改革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国家战略、市场准入、国际贸易规则以及消费者选择等多个复杂层面。想要弄清楚为什么美国运营商渠道能“不卖”华为,而中国“不能”禁售苹果,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美国运营商渠道“不卖”华为:这背后是国家安全、技术封锁和市场导向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美国运营商渠道“不卖”华为.............
  • 回答
    美国、日本和韩国之间确实是重要的同盟关系,这种同盟关系是基于共同的安全利益、地缘政治考量以及历史因素而建立的。美国之所以能在日韩驻军,而日韩部队不能进入美国,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释:1. 同盟关系的性质与历史背景 战后安全秩序的构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在日本和韩国扮.............
  • 回答
    在电影《长津湖》中,结尾并没有让志愿军对美军将领(如麦克阿瑟或克拉克)进行直接击杀,这一情节的处理涉及历史、战争伦理、电影叙事逻辑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历史背景的准确性 麦克阿瑟的战场位置: 在1950年长津湖战役期间,美国总司令麦克阿瑟已经撤离朝鲜半岛,退守至韩国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