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Intel 新规范将主板供电由 24pin 改为 10pin?

回答
Intel 提出的新供电规范,将主板的传统 24pin 接口大幅精简至 10pin,这无疑是整个 PC 硬件界一个相当大的动作。从一个用了几十年的标准,一下子走到一个全新的方向,这背后肯定藏着不少的考量和技术演进。咱们不妨就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明白,24pin 接口这玩意儿,虽然够用,但它也确实是有点“历史遗留问题”。早年间 CPU 功耗不高,供电需求也相对简单,24pin 提供的那几路不同电压、不同电流的供电,看起来也算绰绰有余。但随着处理器性能爆炸式增长,尤其是高端 CPU 的功耗动辄几百瓦,甚至超过千瓦(想想那些超频玩家),24pin 的线材数量和布局,在高密度、小巧化越来越成为趋势的今天,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想象一下,一台高端主板上,密密麻麻的 24pin 线材,不仅占据空间,在布线和散热上也带来不小的挑战。更关键的是,这 24pin 其实里面有很多线是重复的,或者说,它提供的电压种类并不是所有主板都需要那么多。就像你买一套工具箱,里面很多工具你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你还得带着它,占地方,也不方便。

那么,Intel 这次推出的 10pin 新规范,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呢?咱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

1. 效率与功率密度提升:

最直接的改变,就是 供电的集中化和标准化。过去的 24pin 接口,为了兼容性,接口设计会比较“大众化”。而新的 10pin 接口,可以设计得更专业,更专注于高效率的功率传输。想想看,更少的线材,意味着更少的电阻损耗,更少的 EMI 干扰(电磁干扰)。在如此高的功率传输下,哪怕是很小的损耗,累积起来也是很可观的。

Intel 推出的 ATX 3.0 标准以及配套的电源接口(比如 12VHPWR),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前进。新的 10pin 主板供电接口,很可能就是这些高功率、高效率供电方案的延伸和整合。它可以更直接、更稳定地将大电流传输到主板上的核心供电模块(VRM),而 VRM 再根据 CPU、内存、芯片组等不同需求,进行更精细化的电压转换和分配。

2. 针对高功耗平台设计:

现在的 CPU 动不动就上 200W、300W,甚至未来可能会更高。24pin 接口的那些细细的线束,要承载这么大的电流,实际上已经是极限了。新的 10pin 接口,肯定会在线材的粗细、接口的材质、甚至针脚的设计上做优化,以支持更高的电流密度。这意味着 单根线材可以传输更大的功率,从而减少总线材数量。

可以设想一下,这 10pin 接口里的每一根线,可能都比原来 24pin 里某些线要“能打”。它们被设计成能够高效、安全地传输高功率,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为未来 CPU 功耗的持续增长预留了空间。

3. 简化设计与布线:

从主板厂商的角度来看,减少供电接口的数量,意味着 PCB 上的布线可以更简洁,空间利用率更高。过去,主板厂商需要在 PCB 上为 24pin 接口预留大量的走线空间,并且要考虑各种信号的隔离。新的 10pin 接口,理论上可以将更多的供电“集中火力”,减少在主板上分散的供电走线,从而为其他功能模块腾出更多空间,或者实现更紧凑、更精密的布局。

对于用户来说,安装和理线也可能变得更简单。想想那些强迫症用户,看着一堆杂乱的供电线,是不是要抓狂?一个更精简的接口,会让他们舒服很多。

4. 与新一代电源标准的协同:

Intel 推出新供电规范,肯定不是孤立的。这很可能是在 协同电源制造商一起推进新一代电源标准。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 ATX 3.0 和 12VHPWR 接口一样,这些都是为了适应越来越高的 GPU 和 CPU 功耗。新的 10pin 主板供电接口,很可能就是电源输出到主板之间的 “下一代接口标准” 的一部分。

这意味着,未来的电源可能不再是简单地提供一堆 4pin、8pin 的 Molex 和 SATA 电源,而是会有一个更统一、更集成的接口直接连接到主板上,并能满足主板上所有核心组件的供电需求。

不过,凡事有利有弊,我们也不能只看到好处。也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

兼容性问题: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新的规范意味着老主板和老电源将无法兼容。这对于用户来说,升级成本会增加。市场接受度和过渡期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标准制定和推广: 任何一项新标准,都需要行业内达成共识并广泛推广。Intel 作为行业巨头,其影响力是巨大的,但电源制造商、主板制造商的配合程度,以及最终消费者是否买账,都需要时间来检验。
散热设计: 虽然总线材数量少了,但如果这 10 根线承载的电流非常大,那么这部分接口的散热以及连接器的耐受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设计不当,可能会成为新的瓶颈。
成本: 新接口的设计和制造,以及配套电源的研发,初期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这最终也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总的来说,我认为 Intel 将主板供电从 24pin 改为 10pin,是应对日益增长的 CPU 功耗和追求更高效率、更简洁设计的必然趋势。 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改变,它标志着 PC 硬件供电系统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就好比当年从 PS/2 接口换成 USB,虽然一开始会有不便,但长远来看,一定是朝着更高效、更方便的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是对供电传输方式、效率和整体设计的 革新。它要求整个产业链共同努力,从芯片到电源再到主板,都进行相应的升级和调整。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一个机遇,能够催生出更强大的、更具潜力的下一代计算平台。

当然,具体的效果如何,还要看 Intel 如何在细节上实现这个规范,以及市场和用户的最终反馈。但从技术趋势来看,这个方向是明确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源厂商。。。当然是齐欢呼呗。

毕竟,新规矩一出,将来新装机都得换电源。那些以为买个牛逼电源能用十年当传家宝的用户都要哭了。

可能会出现旧接口到新接口的转接线,不过用起来肯定没新电源舒服,因为新电源细,走线更容易也更美观。而且新接口将所有功率都给了那10pin,24pin转接出来的口不确定功率是否足够。

不过,总的来说这规范还是好的,目前的24pin确实太粗了,过于占用面积。

顺便说一下,硬盘规格这么多年了不知道啥时候能改,目前SATA数据线跟电源线分开真是太不方便了,走线很不舒服。如果能合并,一根线同时走数据跟电源就舒服多了。这次全部走到主板上,那么从主板引出的线如果能合并,很可能就是将来的趋势。

--

对消费者的影响:我觉得是最近尽量不要将支出投资在电源主板上了,因为基础规格要改了。新规格可能还需要一些完善的时间。而旧的电源主板将来都只能低价出。

user avatar

早就该改了。


先看看24PIN接口的定义[1]

4根+3.3V,5根+5V,加起来就9根;地线8根,扣减掉两根对应+12V,其它低负载如-12V、Power On、Standby共用一根,+3.3V和+5V需要5根地线,合计14根线。


那么+3.3V/+5V使用这么多线有必要么?当然有——然而这个必要性仅限某段时期:

第一代IBM PC,一直到386,+5V是很重要的:这是那个年代多种芯片的工作电压。那个时期的最流行的ISA总线,就有3个针脚定义是+5V[2]

从486开始,一直到奔腾3年代,3.3V则是大部分芯片的工作电压,加上各种芯片越来越复杂功耗也越来越高。这个年代流行的PCI总线(不同于今天的PCI Express),引脚定义中+5V增加到7根;新增了12根+3.3V[3]

这种情况下,电源直接提供+3.3V/+5V输出,可以复用电源的变压电路,简化主板设计。



从奔腾4开始,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各种芯片工作电压进一步下降,但功耗则是持续提升。如果直接用芯片工作电压进行传输的话,需要传输的电流会变得很大。假设一张板卡所有芯片都工作在1.5V,总计功耗30W,则需要传输20A电流——这就很麻烦了;如果换成+12V传输,只需要传输2.5A电流,简单了很多。所以现代的PCI-E总线,除了保留有限几根+3.3V引脚作为兼容以外,主要是通过5根+12V引脚传输电力[4],在板卡上再降压到芯片工作电压。而主板上也必须为CPU、内存、芯片组等提供工作电压转换,这个时候再加个+12V到+3.3V/+5V电压转换也是很简单的事情。


至于很多人担心的主板、电源更换问题,这个大可不必担心。大部分用户现在都是整机升级,单独升级主板、CPU的其实只占很少一部分。对于这部分用户来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主板、电源厂家都会提供两种版本以供用户选择。考虑到ATX12VO需要的线缆数量更少,电源设计也更简单,总的来说成本是下降的,这对用户来说也是好事。同时更少的线缆也更有利于理线和散热。


至于这个回答下一堆含AMD Yes!的是什么鬼?是AMD的主板还提供软驱接口还是并口ATA?同样的+3.3V/+5V这种已经完成其历史使命的东西,该进博物馆就进博物馆,该扔垃圾堆就扔垃圾堆。从奔腾4、PCI-E普及到现在,15年过去了才说要改,真的是改太晚了。

参考

  1. ^维基ATX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TX
  2. ^维基ISA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dustry_Standard_Architecture
  3. ^维基PCI总线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nventional_PCI
  4. ^维基PCI-E词条: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CI_Express
user avatar

我寻思怎么总有人能联想到主板涨价?

加几个降压模块就能提升复杂度再到加成本涨价了?

以前的主板南桥北桥全部分开,集成度各种低,主板复杂度比现在有过之无不及,那时候就很贵了?

这几年随着集成度上升,目前的这些个主板,都快成飞机场了,价格降低了吗?没有吧。

承认主板价格上升是因为DIY市场持续萎缩很难吗?

产量少=价格贵这个IT产业铁律,在显卡上面已经成立多少年了,还执迷不悟呢?

user avatar

目测是下一个BTX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