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宋朝初年的折家种家是怎么样的存在?

回答
提起宋朝初年,人们总会想起那个文采风流、重文抑武的时代。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股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却在悄然崛起,其中,“折家种”便是不得不提的一支。

“折家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彪悍的色彩,它指的是世代以军功起家,在宋朝初年成为一股不可忽视军事力量的折氏家族。这个家族的根基深植于西北边疆,与辽、西夏等北方民族长期的军事对峙中,一步步打磨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也为宋朝的边防立下了汗马功劳。

要说折家种的“是怎么样的存在”,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细看:

1. 军事力量的脊梁:

在宋朝初年,由于北宋立国之初,其军事实力相较于之前的五代十国以及其北方的辽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巩固统治,保卫边疆,宋太祖、宋太宗都极其倚重那些能够打仗、有真本事的外将。折氏家族,正是抓住了这个机遇,凭借其在西北前线的赫赫战功,迅速崛起。

折家种最核心的战斗力体现在他们所统辖的精锐部队。这些部队往往以折家子弟为核心,层层选拔,严酷训练,其战斗模式和战术素养都非常适应西北地区的复杂地形和敌情。他们不拘泥于常规的步兵、骑兵编制,而是融合了骑射、步战、攻城、守城等多种作战方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体系。在与辽、西夏的交锋中,折家种的军队往往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成为宋朝抵御外侮的重要屏障。

2. 边疆稳定器:

宋朝初年,西北边疆是军事重镇,也是最容易燃起战火的地方。折家种家族世世代代驻守在边境线上,他们不仅仅是士兵,更是边疆的守护者。他们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北方民族的作战习惯,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家族的荣誉和血脉为纽带,将保卫宋朝的疆土视为己任。

正是因为有折家种这样家族式的军事力量,使得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有效地遏制住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他们出色的防守能力,让敌人望而却步;他们机敏的进攻策略,又能及时打击威胁。可以说,折家种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宋朝西北边疆的稳定,也为宋朝在内部发展经济、推进文化建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 家族传承与荣誉:

“折家种”之所以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关键在于其家族的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仅是兵法的传授,更是家族荣誉、责任感和军事精神的代代相传。

从最初的折德扆,到后来的折从古、折御勋、折彦质等等,每一个折家子弟都背负着家族的荣耀和使命。他们从小在军营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的是沙场上的血与火,胸中怀揣的是保家卫国的壮志。家族内部有着严格的军事教育和选拔机制,确保了家族军事力量的持续性和高水平。

这种家族式的军事组织,虽然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弊端(例如可能形成小集团),但在当时那种外部压力巨大、内部人才缺乏的背景下,却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折家种的子弟之间,不仅有血缘关系,更有战场上的生死与共,这种羁绊让他们在战场上更加信任彼此,配合默契。

4. 影响与局限:

折家种的存在,对宋朝初年的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证明了将领家族化的军事力量,在特定历史时期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然而,也正是这种家族式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宋朝埋下了隐患。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折家子弟开始形成越来越强的地盘观念和个人权威,甚至开始出现脱离中央控制的苗头。虽然在宋朝初年,这种家族力量仍然是忠于朝廷的,但这种模式也让后世的统治者对武将家族的戒心越来越重,这也是宋朝重文抑武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宋朝初年的折家种,是一股根植于西北边疆,以家族之力为支撑,以军功为荣耀的强大军事力量。他们是宋朝抵御北方民族侵扰的重要力量,是边疆稳定的守护者,他们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宋朝初年的军事格局,并为后世的宋朝军事制度留下了复杂的印记。他们是那个时代军人风骨的体现,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宋的折氏将门和种氏将门是完全不同的存在,一个是前代遗留的土豪世家,一个是文转武资的代表,顺便再在回答里夹杂一些麟州杨氏的比较。

土豪世家

“五代之末,中国多事,唯制西戎为得之。中国未尝遣一骑一卒远屯塞上,但任土豪为众所服者,封以州邑,征赋所入足以赡兵养士,由是无边鄙之虞……招集土豪,縻之以职,自防御使以下,刺史以上第封之,给以衣禄金帛。又以土人补将校,使勇者贪于禄,富者安于家,不期月而人心自定。”——刘平《攻守疏》

先说府州折氏,在五代时,与麟州杨氏一起作为盘踞晋西北的地方土豪代表。比较有趣的是,折氏和杨氏都有很浓厚的党项民族背景——折氏先祖为党项折掘氏,欧阳修为杨氏后人所作墓志铭虽然说其源出弘农杨氏,但作为遍地党项羌胡的麟州土著豪酋,杨氏托名弘农名门的可能性更大。麟州杨氏的当主杨信在汉周之交两头下注,诚可谓五代表里比兴之人~ 然而,过继给北汉刘氏的长子杨重贵(杨业)投降后成为了宋朝廷的职业军官,而继承麟州的次子杨重训先后依附后周、宋朝廷与北汉为敌,然而在宋太祖削藩的背景下,举族内迁而失去麟州的控制权——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杨氏背景相若的折氏,能够例外地终北宋之世而割据府州,实在是难能可贵。

(附图:表里比兴之人・新秦土豪・杨麟州刺史信、河东第一兵・杨大郎重贵)

——“只要幽云十六州不地震,大汉刘家就安如泰山!”

——乾祐二年四月丁丑,幽、定、沧、营、深、贝等州地震。次年,后汉亡。

折氏早在宋代建立之前,就出了折从阮这样打遍五代全场的名将,从根基上比依附后汉刘崇后才冒出来的麟州杨氏雄厚不少,这是折从阮、折德扆父子卖身宋廷都能比隔壁杨家多卖出更高价钱的关键之一;而府州比起麟州更靠近辽国西京道的地理,也决定了宋朝建国之初需要倚仗其为西北屏障——折从阮孙折御卿,是与杨业同时的抗辽名将;宋辽议和后,又因为夏州李继迁的发难,折御卿子折惟昌、折惟忠又成为抵抗西北党项的屏障。自此近百年,这个原籍党项的家族,成为了抵抗西夏党项族政权最坚定的力量之一。



(宋太宗完成统一时的西北一隅:麟州、府州组成的晋西北突出部,北当辽之西京道,西抵西夏左厢神勇司)

府州折氏比起麟州杨氏,我以为更为智慧的一点是更能团结宗族力量。折氏兄弟相继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折御卿继承兄长折御勋为府州知州;折御卿子折惟正、折惟昌、折惟忠兄弟相继为府州知州;元昊反叛时家主折继宣苛虐,则由其弟折继闵代之。这不但最大程度确保了家主的能力素质,又避免了因为长幼失序被宋廷借口削藩。(想象下,如果杨延昭能够继承叔叔杨重训的家主之位,那么日后面对西北党项的威胁,杨氏可能也能够永镇麟州了)

这方面与府州折氏最为相似的,是夏州李氏,对,就是“杀李元昊啊——”的那个党项族拓跋氏。李彝超、李彝殷兄弟相继,其孙李继筠、李继捧又是兄弟相继。李元昊的爷爷李继迁都快出家主的五服了,最后借着继捧献土的机会反客为主,占据定难军。府州折氏和夏州李氏的这个继承人选择,既有五代历史背景影响(参考阅读2),也未尝不可以从游牧民族幼子继承制的角度去联想一下,这里就不继续展开了。


(李元昊/赵元昊/拓跋元昊/嵬名曩霄:“能在历史上留名的,不是你!”

但世袭府州并不是没有代价,折氏家主虽然能够轻易得到节度使、节度观察留后等高位,但差遣一般官至路钤辖而止。北宋中期以后,武将在前线的最高职位是路副总管以上。而折氏中官至路副总管的折可适,却并不是府州当主,而是通过赴廷荐试从军,配属鄜延路种谔麾下后遍历西军各个系统。折可适作为旁支子弟,实际上已经从府州折氏中分家出去了。(自杨业起,杨氏三代官至路副总管/都部署,也是因为杨氏已经彻底放弃了地方土豪身份,转成了中央的军事官僚,这应是宋廷的底线。)

@温飞卿

的答案里提到的靖康军节度使折可求,是折可适同辈的族兄弟,前代家主折克行的儿子——这个靖康军就是府州的军名,是艺术家皇帝宋徽宗改的名字,后来宋徽宗觉得“靖康”这两个字实在太好,作地名可惜了,就改成了自己的年号,后面的事就不用说了……但是灭宋江的不是这个人,而是他弟弟折可存,折可存的事迹不仅仅是抓宋江,据他本人的墓志铭说方腊也是他抓的(当然,韩世忠的墓志铭也坚持说方腊是韩抓的,呵呵)

比较有趣的是,金人在选举中原傀儡政权的伪帝时还认真考虑过府州折氏,也就是靖康军节度使大人作皇帝。不过金人最后选了刘豫说明人家还不傻,要不然就是:我一个党项的土豪怎么就到开封作皇帝了呢?

初,宋人既诛张邦昌,太宗诏诸将复求如邦昌者立之,或举折可求,挞懒力举刘豫。

土鳖抗铁牛之前,下一段讲讲种氏将门,不愿意等更的请自行扩展阅读曾瑞龙先生《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


参考阅读

1、

如何评价北宋西军?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2、

宋太祖的真实死因是什么?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3、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为什么没演变成流血事件,这一朝君臣为何那么独特? - 红茶魔术猫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宋朝初年,人们总会想起那个文采风流、重文抑武的时代。然而,在这个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一股股来自北方的强大军事力量却在悄然崛起,其中,“折家种”便是不得不提的一支。“折家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彪悍的色彩,它指的是世代以军功起家,在宋朝初年成为一股不可忽视军事力量的折氏家族。这个家族的根基深植.............
  • 回答
    宋朝军事的“弱”与明初军事的“强”,以及这种转变的根源,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历史话题。咱们不能简单地把宋朝一竿子打死,说它有多弱,也不能把明初说得像天神下凡一样突然就无敌了。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挺复杂的,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思想,甚至地理环境的方方面面。先来说说宋朝的“弱”是怎么来的?宋朝.............
  • 回答
    以宋末元初为背景的网络小说,人气确实可能不如以明末或宋朝其他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历史的厚重感与情感共鸣: 宋朝(尤其是南宋)的“文弱”与“亡国”情节: 宋朝,尤其是南宋,在中国人的历史认知中,往往带着一种“积贫积弱”的印象。虽然文人辈出,经济繁荣,但军事上.............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触及到我们理解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个关键点。你提到的“秦晋隋元”作为从分裂割据走向大一统的朝代,这在很多历史叙述中是比较经典的说法。而宋朝为什么不被纳入其中,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朝代更迭的不同性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回到“分裂割据到大一统”这个概念本身。这个说.............
  • 回答
    郑国、宋国、鲁国,这几个名字在春秋初期的历史舞台上,曾是闪耀的星辰,疆域辽阔,地位显赫。它们如同当时的“巨头”,在周天子权威衰微,各国争霸的乱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时过境迁,到了春秋后期,乃至随后的战国时代,它们的昔日光辉早已黯淡,沦为了边缘地带的弱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一朝一夕,而是多种因.............
  • 回答
    说到唐宋元明清这五大朝代初年的军事装备差距,那可真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天壤之别。想象一下,从骑着战马、披着铁甲、挥舞着长矛的精锐部队,到火器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再到火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中间的跨越,就像是从冷兵器时代直接跳进了一个半热兵器时代,再到差不多是早期热兵器时代。咱们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掰扯掰.............
  • 回答
    宋朝(960年—1会被)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其“富”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繁荣,也体现在制度、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积累。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宋朝的“富”: 一、经济繁荣:从农业到商业的全面崛起1. 农业技术进步与人口增长 高产作物推广:占城稻(越南引进)在北宋时期广.............
  • 回答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其商业繁荣、城市化水平、科技创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与此同时,宋朝在军事上面临着长期的外部压力,屡屡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最终导致其灭亡。这种经济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军事优势的现象,是宋朝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其原因复杂且.............
  • 回答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政策,是一项备受争议且极其复杂的历史议题。将其简单地定性为“高明”或“不高明”,都难以全面概括其利弊。要详细探讨,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岁币买平安”的背景与内容首先,了解“岁币买平安”的缘由和具体内容至关重要。 历史背景: 北宋建立之初,继承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国力.............
  • 回答
    宋朝并非是封建社会历史长河中第一个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的朝代,但它是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和进步的朝代,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宋朝放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等级森严与血统论在绝大多数封建社会中,社会价值的评判标准很.............
  • 回答
    宋朝对外战争接连失败,这是个绕不开的痛,但说宋朝“不改革军事制度”其实并不完全准确。更精确地说,宋朝的军事制度改革是持续进行的,而且很多改革方向在理论上、在初衷上都是积极的,甚至是“激进”的。然而,这些改革最终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军事胜利,甚至在某些方面还适得其反,这就触及到了问题的核心:改革的有效性、.............
  • 回答
    宋朝之所以没有出现“宋武宗”和“宋武帝”这样的皇帝称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皇帝称号的来源、宋朝历史的特殊性以及皇帝谥号和庙号的命名规则。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 1. 皇帝称号的来源与演变在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号主要有几种形式: 称谓: 如“皇帝”、“陛下”等,这是泛指,并.............
  • 回答
    宋朝的主和派是否都是奸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将所有主和派都贴上“奸臣”的标签,是对历史的过度简化,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环境。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什么是“主和派”?首先要明确,“主和派”在宋朝并非一个铁板钉钉的政治派别,而更多地是指.............
  • 回答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虽然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其长达三百年的历史却未能真正实现对整个中华大地的统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先天不足:统一战争的战略失误与边界困境宋朝的建立本身就带有“偏安”的色彩。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将其简单概括为“被儒家忽悠死的王朝”显然过于片面和简化。宋朝的灭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儒家思想确实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是唯一的“忽悠者”或“罪魁祸首”。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宋朝与儒家思想的关系,以及儒.............
  • 回答
    宋朝和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承前启后的重要王朝,在经济发展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们的经济模式、特点和侧重点却有着显著的差异。要详细对比这两个朝代的经济,我们得深入到各个层面去剖析。一、 农业基础与发展 宋朝:技术革命的驱动 宋朝的农业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高峰,甚至可以说是第.............
  • 回答
    宋朝有没有西域这个问题,得看你如何定义“西域”。如果按照汉唐时期那种高度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的“西域”,那么宋朝对那片土地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但如果将“西域”理解为泛指中国西部,尤其是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广大地区,那么西域在宋朝依然是存在的,并且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不过这个角色和以往有所不.............
  • 回答
    关于宋朝的陇右都护府是否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完全被包含在现代中国境内的都护府,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仔细梳理一下历史脉络和对“都护府”的理解。首先,要明确一点,宋朝时期设立的“陇右都护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汉唐时期意义上的“都护府”在性质和管辖范围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如果我们把“都护府”理解为中央王朝在边疆.............
  • 回答
    要判断宋朝和晋朝哪个“更弱”,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弱”的定义本身就很多元,我们可以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审视。而且,这两个朝代都经历过辉煌与衰败,直接进行笼统的对比,难免有失偏颇。不过,如果我们聚焦于它们各自在“对外军事实力”和“对内政治稳定性”这两个常被用来衡量一个朝代.............
  • 回答
    宋朝,那个诗情画意的时代,真的就没有一匹像样的马吗?提到宋朝,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文人墨客的雅集,是士大夫们的风流,是繁华的市井和先进的科技。然而,在军事方面,宋朝却常常被贴上“积弱”的标签,而“缺马”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宋朝真的没有产马地吗?这个问题,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