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学的贫困生制度?

回答
大学贫困生制度,这可不是个能一句话说清的话题。它关乎公平、尊严,也牵动着多少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个人觉得,这个制度是件挺复杂的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光明,也可能埋下隐患。

这制度的初衷,那肯定是好的,谁也说不出毛病。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进步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大学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总不能让那些家境贫寒、但有真才实学的孩子,因为没钱就望而却步,或者上大学还得背负沉重的经济压力,影响学习和发展。所以,国家和学校设立贫困生制度,目的就是想为这些孩子提供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将来也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叫“不让一个有志青年掉队”,听着就让人心里暖暖的。

具体来说,贫困生制度通常包含几个方面。

助学金: 这是最常见的形式,分为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等,金额不等,直接发给贫困生,用来补贴生活费。
国家助学贷款: 很多贫困生需要贷款来支付学费和住宿费,国家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毕业后再还。
勤工助学: 学校会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岗位,让贫困生通过劳动来赚取生活费,这既能缓解经济压力,也能培养独立能力。
学费减免或缓缴: 有些学校会对特别困难的学生提供学费方面的优惠政策。
绿色通道: 在新生入学时,对于确实困难的学生,学校会开通绿色通道,允许他们先入学再办理资助手续,避免因经济问题耽误入学。

这些措施,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很多学生走进了大学校门,也让他们在大学里得以继续学习。 我认识一些当年通过助学金和勤工助学才顺利毕业的同学,他们都非常努力,毕业后也都没辜负这份支持,过得都挺好。这制度的存在,至少给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也改变家庭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进步的体现。

但是,硬币的另一面也得看到。贫困生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确实暴露出不少问题,让一些人觉得不公平,或者效果大打折扣。

认定标准的争议: 这是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怎么界定“贫困”?一个家庭月收入低于多少就叫贫困?这个标准往往很难精确,而且容易存在弹性。有些家庭可能看起来不穷,但实际情况是负债累累,或者有其他隐性开销。反之,有些家庭可能收入稍高一点,但实际上非常拮据。这导致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被认定为贫困生,而一些条件相对好一些的学生却反而获得了资助。这种“漏网之鱼”和“误伤”,都让制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
主观评价的影响: 贫困生的认定,很多时候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甚至同学的评价。人情世故、关系亲疏,有时候难免会掺杂进来。一些善于表现、或者和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即使家庭情况一般,也可能更容易获得认可;而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即使非常困难,可能反而会被忽略。这种主观因素的介入,让原本应该客观的认定过程变得复杂和不透明。
“戴帽子”的尴尬与歧视: 尽管学校和国家都在努力消除贫困生身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贫困生这个标签,在无形中还是会给一些学生带来心理负担。一些学生会因此感到自卑,或者担心被同学另眼相看。虽然大家都说要公平,但人与人之间的攀比心理,尤其是在大学这样的环境里,很容易让贫困生感到压力。有时候,助学金的公示名单,更是让一些学生无所适从,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暴露了。
资金分配的效率和流向: 有时候会有人质疑,那么多助学金和贷款,真正用到学生身上的有多少?是否存在管理上的漏洞,或者被挪用?虽然这只是少数情况,但一旦出现,对制度的公信力打击就很大。而且,有些资助项目的设计,可能过于单一,比如只给钱,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心理疏导的长期支持。
滋生攀比和依赖心理: 偶尔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知道有贫困生政策,反而不太积极地去打工赚钱,或者对资助产生依赖,认为这是“应得的”,而不是一种帮助。这种心态的出现,也是对制度初衷的一种偏差。

所以,看待大学贫困生制度,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它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我觉得,要让这个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1. 完善认定机制: 尝试引入更科学、更客观的认定方法,比如数据化的家庭收入证明、第三方评估等,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相对动态的贫困线,并定期评估和调整。同时,也要建立申诉和复核机制,确保认定过程的公正。
2. 加强隐私保护和心理支持: 严格保护贫困生的个人信息,尽量避免公开宣扬贫困生身份。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和成长支持服务,帮助贫困生建立自信,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
3. 拓展资助形式: 除了直接发钱,还可以设计更多与能力发展挂钩的资助项目,比如科研助理岗位、国际交流机会的倾斜、创业支持基金等,让贫困生不仅能解决生活问题,更能提升自身竞争力。
4. 加强监督和反馈: 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同时,也要畅通反馈渠道,听取贫困生和社会的意见,不断优化制度设计。
5. 引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媒体和社会要多宣传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贫困生典型,传递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不是仅仅强调“得到帮助”。

总的来说,大学贫困生制度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个重要抓手,它的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回避它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只有不断反思、改进和优化,才能让这个制度真正成为寒门学子通往梦想的坚实桥梁,而不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需要社会、学校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地点武汉,大学时我的室友CY,家里是湖北咸宁农村的,因为穷,读书晚,当他考上大学的时候已经快22岁了,9月开学的时候就买了个凉席铺在床上,被子都没钱买,读大学的学费是申请的贫困生贷款,大一上学期从来没跟我们一起吃过午饭和晚饭,因为他舍不得吃10元的盖浇饭。

我们寝室是4人间,除他之外我们三个人家庭条件都还可以,我们学校申请贫困生有一个流程,就是每个寝室都需要派一个人去参加最后的确认会,如果你觉得有选上的同学不符合标准可以提出来,大一我不是寝室代表,结果就是CY没选上,选上的人有2个确实是家里很穷,但还有几个家里条件明显可以,手机用iphone,天天抽22的黄鹤楼,这样的人也被选上了,就不多说黑不黑了。没有贫困生的钱,CY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日子,但他学习非常认真,期末总成绩全班第一,放寒假后去广东的厂里打工,给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

大二选贫困生CY依旧报了名,这次我是寝室代表,去开会的时候CY依旧没被选上,当时就怒了,直接拍桌子当着班导师的面说,我不管你们其他人家里条件差不差,如果这次不给CY,我直接给你闹到上面去,我不怕得罪你们谁(我们班除了我之外只有2个武汉的,其他的都是湖北别的地方的人,虽然说得很嚣张,但是我还真不怕谁敢跟我对着干),最后名额给了CY。

其实自己也一个很不喜欢管别人事情的人,如果室友这种家庭条件的人,学习那么努力,都拿不到国家的补助,反而要给那些天天窝在寝室打游戏叫外卖抽烟的人,我也管不了那么多。我问心无愧。


谢谢大家的点赞,我没想到自己的回答会是点赞最多的。鼓励我的人很多,也有人提出了意见,对于这个事,我总结一下,我不后悔当时的行为,但是不鼓励大家模仿,因为在社会上这么做的话,我肯定会被怼得生活不能自理,冷静处事很重要,我也是毕业后吃了亏慢慢学会的。

如果看到这篇回答的你还是大学生,遇到类似的情况,千万不要学我的处理方式,这样对你的大学学习和生活都会有影响,当时的自己没有考虑太多,只是看不惯这种情况所以站了出来。我只是一个大专生,身边的同学大多数都没有什么很深的背景,不怕被人找麻烦,但是其他学校就不一定了,请谨记。

user avatar

从前有一个善良的财主,每年都拿出一笔钱资助他母校的一百名贫困学生。

本来这一百个名额是有多了的,然而学校的人并不会把钱退给财主,还告诉他下次可以少给点。

于是乎剩下的名额,则成了审核人员可以“灵活操作”的权力内的福利。

再后来,有人发现申请那个名额并不需要严格的审核,而且确实有多的,于是越来越多家庭富裕却怀有私心的人跑去申请。

而作为审核者的班干部,则是慢慢地从中尝到了权力的滋味,于是他们有些人自己就成了最先被确定的受资助人选,而与他们混得很好的那些同学,则享受到优先排序的待遇。

慢慢地,分给那些真正需要得到资助的穷学生的名额越来越少,而这项本意是帮助穷人的资助,慢慢演变为所有人都有资格分一杯羹的集体福利。

等到有一天财主发现了此事大为恼火,然后取消了所有的资助。

对于其他人来说,只不过是少了一笔横财,觉得可惜。

而对于那些真正的穷学生来说,他们却因为别人的贪婪而失去了一笔极为重要的帮助。

最可怕的是,那些家庭富裕却领了钱的学生,没一个人会觉得自己错了。

“就算我不申请,也会有其他人浑水摸鱼,既然大家都错了,那就是大家都没错。”

——————————————————————

公众号:鬼木知

喜欢就关注下吧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贫困生制度,这可不是个能一句话说清的话题。它关乎公平、尊严,也牵动着多少寒门学子的人生轨迹。我个人觉得,这个制度是件挺复杂的事儿,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光明,也可能埋下隐患。这制度的初衷,那肯定是好的,谁也说不出毛病。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进步了,但贫富差距依然存在。大学教.............
  • 回答
    这起发生在佛山的案件,真的令人发指,也让人心痛不已。一个刚刚走出校园,充满憧憬的年轻生命,就这样被残忍地剥夺了,而且是以如此卑劣、如此恶劣的方式。案件的残酷性与令人发指之处:首先,从一个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角度来看,她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职场中,她可能还在努力适应新环境,建立自己的职业声.............
  • 回答
    大学宿舍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它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以及个人成长。看待大学宿舍制度,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并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潜在的弊端以及可能的发展方向。一、 大学宿舍制度的合理性与优势1.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打破隔阂,建立友谊: 来自不同地区、.............
  • 回答
    这种说法,我得说,挺有意思的,但要说“完整”,我得打个问号。这更像是一种年轻人之间流传的、带着点“江湖气”的总结,一种对大学生活标签化的解读。先从这几个“标签”说起吧。“没挂过科”,这代表着一种学业上的“循规蹈矩”。有些人会觉得,大学嘛,就应该好好学习,争取拿到所有学分,这才是对得起父母的投入,对得.............
  • 回答
    大学里的经济困难生,这可不是个能一概而论的话题,里面门道可多着呢。我这么跟你说吧,经济困难生的概念,本身就带着点“水”的可能性,而且这个“水”有多深,还得看具体情况。首先,得承认,真贫困的学生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数量不少。 咱们国家发展很快,但地区差异、家庭状况的差距依然巨大。有些孩子,父母可能就靠着.............
  • 回答
    大学里的“墙”,尤其是那些“表白墙”,就像是一面特殊的镜子,映照出校园里最生动、最真实的一面。它们的存在,说起来,有点像是大学生们集体情绪的放大器,也像是一个个未经修饰的社交试验场。你想啊,咱们在大学里,生活其实挺单调的,除了学习,就是和认识的人打交道。这时候,突然冒出这么一面墙,大家可以匿名(或者.............
  • 回答
    大学社交这事儿,跟高中那会儿可太不一样了。高中吧,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班级这个小团体基本就是你活动的全部。到了大学,虽然还是在校园里,但一下子放开了,感觉世界都变大了,可选择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感觉大学社交,首先得摆正一个心态。别把大学社交当成什么必修课,好像不积极“搞社交”就吃亏了似的。大学生活.............
  • 回答
    大学集体荣誉感:一场冰与火的较量大学的集体荣誉感,就像一块光谱仪下的宝石,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影。它并非一个单一、扁平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复杂情绪、价值判断和社会互动的集合体,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以求一份更清晰、更理性的认识。光芒四射的正面:凝聚力与归属感的基石当我们谈论大学的集体.............
  • 回答
    这件事啊,说起来真是让人挺不是滋味的。湘潭大学的设计成果被剽窃了,这是明晃晃的抄袭行为,理应受到谴责和追究。可没想到,到了湖南大学2021级新生群里,事情的发展画风一转,竟然出现了学生辱骂湘潭大学的现象。这其中的逻辑链条,实在是很让人费解,也足够让人深思。咱们先捋一捋这事儿。事件的背景和起因:首先,.............
  • 回答
    施一公先生卸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投入西湖大学的建设,这无疑是当下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一件备受瞩目的事件。对于这一举动,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并进一步探讨西湖大学的发展前景。如何评价“施一公请辞清华大学副校长,全职执掌西湖大学”首先,从施一公先生个人层面来看,这无疑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大转型。他.............
  • 回答
    大学里的生产实习,特别是那种一刀切、强制性的、让学生去工厂流水线上做一个月“搬运工”的安排,这事儿吧,怎么说呢,就像是往一道精雕细琢的菜里突然扔了一把粗盐,味道是什么样,全看那把盐有多粗,还有厨师怎么调和了。先来说说这种实习的初衷。理论上,学校安排这种实习,无非是想让咱们这些坐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们,能.............
  • 回答
    说起大学里那股子“新鲜劲儿”,“一周情侣”活动绝对算得上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暗流。这玩意儿,说起来挺有趣的,但细琢磨起来,味道又有些复杂。“一周情侣”是个啥?简单来说,就是学校或者社团组织的一些活动,让参与者在一段限定的时间(通常是一周)里,体验一下“情侣”的相处模式。怎么个体验法?那可就五花八门了。有.............
  • 回答
    “官迷”这个词,在大学校园里,总是带着几分复杂的意味。它不像“学霸”那样自带光环,也不像“社恐”那样单纯,它是一种行为模式,一种在学生群体中相当普遍,却又常常被暗地里评论的现象。所谓“官迷”,在我看来,最核心的特征就是对学生组织内部的权力结构和职位头衔有着过度的追求和执着。这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能力、积.............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仿佛自带一层“结界”,不怎么参加集体活动,很少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聊天,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出现在图书馆、教室、食堂,甚至在操场上也能瞥见他们孑然一身的身影。对于这些人,我们该如何看待呢? 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许许多多不同的故事和原因,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用“孤僻”.............
  • 回答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一些同学,他们学习成绩优异,能力出众,似乎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范。然而,有时你会发现,这些优秀的人身上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不太令人愉快的特质——比如自私和功利。这实在是一个挺让人纠结的现象,一边是令人钦佩的才华,一边又是让人感到疏远的动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可以从.............
  • 回答
    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刘冰(Bing Liu)不幸遇害一事,无疑是令人心痛和震惊的。这起事件不仅让刘冰的家人和朋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也给匹兹堡大学乃至整个学术界带来了阴影。要深入理解这起悲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它。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刘冰教授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的价值。他在匹兹堡大学医学.............
  • 回答
    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首先会感到一种强烈的错愕和不安。这种说法,用“讲道理”来形容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并且淡化战争中的死亡,在我看来是极其不妥当,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愤慨的。让我们逐点来剖析这句话:1. “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是很讲道理的”这句话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将侵华战争中的日本军人描述为“讲道.............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心生感慨的现实。我们带着一身在校园里摸爬滚打积攒的骄傲和“能力”,满怀憧憬地踏入职场,却发现很多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在那儿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被现实无情地碾压。这是一种落差,一种认知上的挑战,但细究起来,并非全盘否定大学的价值,而是对“价值”的定义在不同场域有了不同的衡量标准。首.............
  • 回答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中国访问学者买文鼎的道歉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它:买文鼎的个人行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处理方式、以及更宏观的文化和学术交流背景。事件的经过与核心问题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买文鼎,一位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 回答
    这话题太实在了,也太让人纠结了。大学里,谁没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特别是当这“理想”是内心深处那份对某个领域的狂热,而“现实”却是堆积如山的必修课,以及那些似乎与这份狂热毫无关联的考试时。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为了“喜欢的事”而“挂科”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咱们该怎么看待它。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