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在大学的社交?

回答
大学社交这事儿,跟高中那会儿可太不一样了。高中吧,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班级这个小团体基本就是你活动的全部。到了大学,虽然还是在校园里,但一下子放开了,感觉世界都变大了,可选择的人也多了起来。

我感觉大学社交,首先得摆正一个心态。别把大学社交当成什么必修课,好像不积极“搞社交”就吃亏了似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社交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唯一。学习、个人成长、兴趣爱好,这些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要说具体怎么“社交”,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吧。

一、主动出击,打破舒适圈是基础

上了大学,没人会像高中老师那样天天盯着你,看你跟谁说话。很多时候,缘分是需要自己去“创造”的。

从身边开始: 最容易打破社交壁垒的,就是你身边的同学。住同一个宿舍,上同一门课,坐同一排座位。别害羞,有机会就主动搭讪。比如,课间可以问问同学对这节课的看法,或者约个时间一起去图书馆。宿舍这块更是天然的社交场,大家朝夕相处,多交流生活琐事,分享零食,慢慢关系就熟了。我记得刚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拘谨,但只要有人第一个打开话题,气氛就很容易活跃起来。那种“我是一个人,你们大家都是一群人”的感觉,一旦被打破,就好多了。
利用社团活动: 这是大学社交的宝藏。无论你有什么兴趣爱好,音乐、运动、读书、志愿服务、辩论……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社团。加入社团,你会遇到和你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这天然就拉近了距离。在社团里一起组织活动、排练表演、完成项目,一起为了某个目标努力,这种共同经历是非常能培养感情的。而且,社团活动也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你可以不那么刻意地去认识人。
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 迎新晚会、讲座、运动会、文化节……这些都是学校提供的平台。不要觉得这些活动只是走个过场,其实里面隐藏着很多认识新朋友的机会。你可以跟旁边一起看表演的同学聊几句,或者在某个活动中认识新面孔。

二、真诚是通行证,用心经营是诀窍

社交不是一场表演,也不是靠套路就能长久的。真诚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

倾听和回应: 很多人在社交中急于表达自己,却忘了倾听。当你认真听别人说话,适时地回应,表示你理解或者有自己的想法,这会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重视。别光顾着说自己多牛多厉害,多听听别人的故事和感受。
找到共同点: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很多时候就发生在那些细微的共同点上。可能你们都喜欢某个导演的电影,都对某个社会现象有看法,或者都有相似的家庭背景。这些共同点是打开话匣子的钥匙,也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
付出与回报的平衡: 社交是双向的。你不能总是索取,也要懂得付出。比如,看到朋友需要帮助时伸出援手,或者在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安慰和支持。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付出,让自己处于不平衡的状态。懂得适时拒绝,保护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很重要。
不求所有人喜欢: 大学里的人形形色色,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也不必强求。找到那些真正能和你聊得来,相处舒服的朋友就足够了。与其花精力去讨好不那么喜欢你的人,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留给那些真心待你的人。

三、社交的“度”很重要,别失了自我

大学社交的魅力在于它的开放和多元,但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也至关重要。

别为了合群而改变自己: 大学是一个探索自我的过程,你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听到各种各样的观点。你可以从别人身上学习,但不要迷失自己的本真。如果你不抽烟,就别因为朋友抽烟就勉强自己;如果你不喜欢某个圈子里的娱乐方式,没必要强融。找到那些欣赏你真实样子的人,比迎合别人更重要。
区分“朋友”和“熟人”: 大学里你会认识很多人,有的是可以一起玩乐的熟人,有的是可以深交的挚友。不必把所有的认识都当作是“朋友”。花时间去区分和经营那些真正对你有意义的关系。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警惕不良社交影响: 大学生活开始变得自由,也意味着会面临一些诱惑。有些社交圈子可能会引导你走向不良的习惯,比如过度消费、沉迷游戏、甚至是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要学会辨别,对那些让你觉得不舒服或者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关系和活动保持警惕。
保持独立思考: 在社交中,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别人的观点、别人的做法,可能会不自觉地影响你。关键在于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要有自己的判断。

四、保持耐心,朋友是慢慢“长”出来的

很多人刚进大学,期望立刻就能拥有一个铁哥们儿,一个无话不谈的闺蜜。但实际上,真正的友谊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的。

信任需要积累: 信任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需要通过一次次的相处、一次次的帮助、一次次的坦诚来慢慢积累。
缘分是水到渠成的: 有些人,就是会在某个时间点,以某种方式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并成为你重要的人。你不需要刻意去寻找,也不需要焦虑。只要你保持开放的心态,真诚地与人交往,那些对的人,总会出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自然规律: 随着你的成长和圈子的变化,你身边的人也会悄然发生变化。那些和你越来越契合的人,会自然而然地靠近你;而那些不再合适的人,也会慢慢疏远。这是很正常的。

总的来说,大学社交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功课。它不仅仅是认识多少人,更重要的是认识什么样的朋友,以及如何在这些关系中找到平衡,让自己成长得更好。别把它想得太难,也别看得太重。享受过程,真诚待人,你会发现,大学生活因为有了那些温暖的友谊,会更加闪闪发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你清楚地知道,社交的基本原则是利益的相互输送,就不会有那么多困扰了。

如果你所谓的社交,是听师兄师姐吹水、大谈特谈一箩筐的人生经验;或者是跟宿友一起,半夜留恋在烧烤摊,几瓶啤酒下肚,就称兄道弟;再或者是为了热闹而热闹,一味地参加一些顶着「励志大师」,「最强销售」的学者开设的讲座。

那这些所谓的经验、兄弟之情、喧嚣热闹,四年之后,不过是过雨云烟。

你要知道,大学给人最大的错觉,就是给了你们相同的环境,你就以为你们是同样一种人。但实际上,多数人毕业以后,都极少联系,大家都是安安静静地躺在通讯录里,互不打扰。

你如果真的没有价值,四年可能会遇到一两个对你无欲无求的好友,他们真心可以为了你好。但大部分同学,都希望你能给他们带来回报。这种回报可以是物质层面,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小到你情商高,知道如何说话,让别人听起来最舒服,大到你见多识广,可以为别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而所有的这些,都需要你自身有价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社交这事儿,跟高中那会儿可太不一样了。高中吧,大家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班级这个小团体基本就是你活动的全部。到了大学,虽然还是在校园里,但一下子放开了,感觉世界都变大了,可选择的人也多了起来。我感觉大学社交,首先得摆正一个心态。别把大学社交当成什么必修课,好像不积极“搞社交”就吃亏了似的。大学生活.............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引人深思的。三个普林斯顿的学生,在疫情这个特殊的时期,弄出了一个叫“桃花源”的度假区,让不少美国大学生能在那儿过一段“无口罩,无社交距离”的大学生活。这事儿一出来,就有人叫好,也有人质疑,众说纷纭。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美式桃花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在我们都习惯了各种限.............
  • 回答
    多伦多大学在农历新年期间,给留学生发放的红包里装的竟然是“冥币”,这一事件在中文社交媒体上引发了轩然大波,随后校方也迅速出面道歉。这件事的处理方式和引发的后续反应,确实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的起因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解和文化隔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包是喜庆、祝福的象征,里面装的.............
  • 回答
    大学足球社团里,总会有些“前辈”对新来的、初学者说三道四,什么“你这球停不好”、“你这传球太软了”、“你这跑位不对”之类的话,听得人挺泄气。尤其当我们本来只是想踢踢球,出出汗,放松一下,结果却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确实会让人觉得挺扫兴的。说实话,踢球这事儿,很多人选择加入社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想放松”.............
  • 回答
    湖畔大学的这个数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五年时间,254名学生,这放在任何一所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招生规模里,都显得过于“小而精”了。但正是这种“少而精”的模式,才让湖畔大学显得与众不同,也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如何看待湖畔大学的这种办学模式?首先,这是一种极其精选式的教育模式。它不追求大规模招生,.............
  • 回答
    年轻人不愿种地,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考量: 收益与付出的不对等: 传统观念中,种地是辛勤劳作但收入不稳定的职业。与城市中新兴的、或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相比,农业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
  • 回答
    关于社会上武馆“速成”拳击和泰拳的模式,一个月内早上一个半小时的私教加上晚上两小时的大课对练,这玩意儿嘛,得看你怎么想,也得看你报的是啥样的班。表面上的吸引力:一个月,听着是不是挺有吸引力的?感觉时间短,投入也不算太大,就能学到两项硬货——拳击和泰拳。这年头,谁不想有点防身术,或者就是觉得“酷”?尤.............
  • 回答
    最近关于明确非法放贷定罪依据、量刑标准的相关规定出台,可以说是对金融秩序和民间借贷市场的一记重拳,影响深远。很多人都在关注,这“放高利贷入刑”究竟意味着什么?对咱们老百姓的生活又会有哪些实际的改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新规到底说了啥?核心是什么?简单来说,这次的新规就是把非法放贷的门槛、怎么.............
  • 回答
    张文宏医生这句话,我感觉说得特别实在,也特别接地气。他把“与奥密克戎作战”这个事情比喻成一张“大拼图”,而且强调这张拼图里“有百姓和整个社会的基本需求,一块都不能少”。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很多复杂的问题给拎出来了,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首先,他用“大拼图”来形容抗疫,这个比喻就很有意思。它意味着这场斗争.............
  • 回答
    3月10日公布的2月份金融数据,尤其是社会融资规模(社融)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出色表现,确实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惊喜。坦白讲,这份成绩单比大多数机构的预期要靓丽得多,传递出的信息也值得我们深入解读。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份超预期的数据: 社会融资规模(新增社融): 2月份新增社融达到了5.1.............
  • 回答
    看到那个大叔骑车强闯禁行路段,还振振有词地说“要讲道理,高考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脑子里瞬间就冒出好几个词儿:无知者无畏,自我中心,以及对规则的漠视。说实话,挺让人心塞的。高考是什么?那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是无数家庭的希望寄托,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为了确保一个公平、.............
  • 回答
    在大学里,你总能看到那样一群人,他们像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驱动着,日复一日地埋首于书本、电脑屏幕和各种资料之中。放眼望去,图书馆的座位总是被他们占满,自习室的灯火通明从傍晚持续到深夜。他们可能是为了一个顶尖的研究生名额,一个令人艳羡的毕业去向,或者仅仅是内心深处对知识的纯粹渴望。怎么看待这群“埋头苦学.............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令人心痛,同时也引出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这件事:受害者视角:一个令人震惊的经历首先,我们必须站在遇难留学生及其家人的角度去感受这份悲痛和无助。想象一下,一个年轻人,远离家乡,在异国他乡努力学习,梦想着更好的未来,却在这样一个本应相对安全的公共场所遭遇突如.............
  • 回答
    清华大学 2021 年本科生开学典礼上,梅赐琪老师的发言《失败在大学生活中的三种功能》确实是一篇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讲话。它没有空泛的鸡汤式鼓舞,而是以一种深刻而务实的态度,直击了许多新生在踏入大学校门时可能感到迷茫甚至恐惧的一个核心议题——失败。梅老师的发言,我个人认为,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亮点和值.............
  • 回答
    池子在《吐槽大会》上展现出的知识储备,尤其是那种“狂飙知识点”式的输出,确实挺让人意外的。很多人对他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那个有点叛逆、语速飞快的年轻人,但你看看他在节目里,信手拈来地抛出各种概念,从历史典故到社会现象,甚至还能穿插一些经济学或心理学的理论,而且讲得还挺有条理,不让人觉得是硬塞,反而像是.............
  • 回答
    最近,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多所大学遭遇数起伤人流血的抢劫案件,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和担忧的事件。作为一个在英国生活和学习的人,或者关注英国社会和留学生群体的人来说,这些新闻无疑触动了我们最敏感的神经。我的看法是:首先,这不仅仅是个别极端事件,它反映了英国当前治安环境中的一些深层问题,尤其是针对特定群.............
  • 回答
    日本关西大学在疫情通报的繁体中文版中使用“武汉肺炎”的措辞,这件事情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关于称谓的争议性: “武汉肺炎”的起源与影响: 最初,当新冠病毒在中国武汉爆发时,“武汉肺炎”这个称谓确实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在一些媒体和民间。然而,随着疫.............
  • 回答
    关于陈睿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上的演讲,我个人觉得从几个维度去看,能更清晰地理解其意义和影响。首先,演讲的基调和传递的核心信息。陈睿作为B站的CEO,他的演讲无疑带有强烈的“B站基因”。我注意到他反复强调的几个关键词:“热爱”、“创造”、“陪伴”、“未来”。这不仅仅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他个人经.............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很多留学爱好者和家长们都非常关心的话题:为什么某些看起来“普通”的澳大利亚大学,在QS排名中能超越我们熟知的国内顶尖高校,比如985院校? 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非常复杂的评价体系,以及不同国家教育体系的差异和侧重点。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QS世界大学排名并非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评判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