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类文明的哪些节点发生意外,可能会导致现代文明尺度降一个档次?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明的进步,总是聚焦于那些伟大的发明和璀璨的成就。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旦某个关键时刻的“巧合”发生偏差,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都可能瞬间跌落。我总觉得,文明就像一座巨大的积木塔,我们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往上搭,而某个不起眼的基石一旦松动,整座塔都可能倾倒。

我脑子里经常会闪过一些这样的“如果”场景,它们足以让我们的文明倒退几个世纪,甚至更多。

假设一:古希腊的哲学之火,在某个关键时刻被扑灭。

这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仔细想想,苏格拉底的诘问,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这些思想的火花,可以说是西方乃至全球理性思维的基石。如果当年,雅典的民主制度在面对波斯入侵时崩溃了,或者说,如果那些思想家们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被彻底清洗,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未能以某种形式流传下来,那会怎么样?

想象一下,没有了亚里士多德对科学方法论的初步探索,中世纪的欧洲可能更加黑暗。没有了古希腊人对民主和公民责任的思考,政治制度的演变可能会走向更专制、更集权的方向。科学革命的萌芽可能会晚上数百年,甚至根本不会出现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科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人文精神,也许就没有那么璀璨的光芒。我们可能还在为如何划分宇宙的基本规律而争论不休,而不是已经掌握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文明的尺度,在这个意义上,至少要倒退到人类蒙昧时期,无法建立起基于逻辑和观察的知识体系。

假设二:罗马帝国,没有因为某种“意外”而持续更久,或者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衰落。

罗马帝国的崩溃,很多人认为是内部腐败、外部入侵等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但如果它没有那么快地“散架”,而是能继续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秩序和统一,会怎么样?

比如,如果罗马人能够更早地找到一种有效的社会经济模式,能够缓解贫富差距,能够更好地整合被征服的民族,而不是任由其成为“蛮族”的温床。如果拜占庭帝国(东罗马)能够更好地抵挡住来自东方的冲击,并且没有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被“友军”洗劫,那么欧洲的知识和文化火种可能就不会那么分散,也不会有那么多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知识回流。

想想看,如果罗马的道路、桥梁、水道这些基础设施能够继续维护和发展,如果拉丁语能够继续作为欧洲的通用语言,如果罗马法能够更广泛地传播和深化,那么欧洲在中世纪的分裂和混乱可能会大大减轻。也许,我们会更早地进入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欧洲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可能会更早地实现,而不是在中世纪的封建割据中停滞不前。文明的尺度,在这个情境下,可能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和思想的“黑暗时代”,而是会以一个更加平稳和快速的方式向前推进。但反过来说,如果罗马的“稳定”是以牺牲更多自由和个体的形式出现的,那也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进步。

假设三:印刷术,在它即将普及的关键时刻,因为某种原因被扼杀。

古腾堡的印刷术,无疑是信息传播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知识不再是少数贵族和教士的专属,让书籍变得触手可及,为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想象一下,如果印刷术的早期发明者,比如古腾堡,因为政治迫害或经济破产而未能将技术推广开来。或者,如果当时某个强大的宗教或政治势力,看到了印刷术对他们权力构成的威胁,采取了严厉的压制措施,销毁了早期印刷的书籍和设备。

没有了印刷术,知识的传播将主要依赖于手抄本。这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容易出错,传播范围也极其有限。那么,宗教改革的火苗可能很难蔓延到普通民众,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可能只会留在 Wittenberg 的教堂门口。科学家的发现和理论,可能只会少数人知晓,无法形成广泛的学术讨论和交流。启蒙思想家关于自由、平等、人权的理念,也难以深入人心,影响政治格局。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解放程度,可能都会停留在中世纪的水平。文明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会是知识传播效率的断崖式下跌,社会进步的引擎可能就此熄火。

假设四:工业革命期间,某个核心技术发明(比如蒸汽机)的效率大幅度低于预期,或者出现了致命的副作用。

蒸汽机可以说是工业革命的标志。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动力,解放了生产力,催生了工厂,改变了交通运输,也开启了大规模城市化进程。

但如果说,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在某个关键的实验环节就失败了?或者说,早期蒸汽机的效率极其低下,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煤炭才能产生微弱的动力,而且排放的污染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得多,导致城市环境无法居住,甚至引发大规模的疾病。

如果蒸汽机的动力性能没有达到能够支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要求,那么工厂的出现会非常困难,或者生产效率依然很低。如果没有高效的蒸汽火车和蒸汽船,长途运输和贸易的成本依然会很高,全球化进程会大大放缓。甚至,我们对能源的依赖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方向,比如继续依赖水力和风力,但这些动力的局限性太大了。

也许我们会找到别的动力源,但如果那个“别的”同样存在严重缺陷,或者研发周期被拖得很长,那么整个工业化的进程就会被推迟,甚至夭折。我们可能仍然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进行生产,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会受到很大限制,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不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改变。文明的尺度,在这个时候,会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自然力的束缚,生产力水平的停滞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这些“意外”的发生,就像是文明的生命线被关键性的切断。它们不是简单的技术倒退,而是会影响到我们思考、传播、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从而将整个文明的尺度拉回到一个更为原始、更为低效的状态。想想这些,再看看现在我们生活中的便利和进步,真的会让人觉得,文明的演进,充满了太多我们习以为常但又异常脆弱的环节。每一个节点的成功,都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努力,而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让我们重新回到那个蒙昧而艰难的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国际支付货币机制;

2. 毒品;

3. 某教的改革;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有现成例子的。

19世纪西方文明吊打东方文明就是实实在在的档次差距,这可以说是公论了吧。而产生这个差距的节点,很可能就是透明玻璃的使用。

起初玻璃是作为一般器具、装饰品和工艺品出现的,说到底,玻璃是二氧化硅为主的一个东西,其实我们中国也有,不过多体现为陶瓷,琉璃,这种有色不透明的玻璃质器物。

而西方更青睐于透明玻璃。

有个说法是这么解释的,古希腊、古罗马比较喜欢喝红酒,透明玻璃杯更能体现这种饮料的色泽,加之是冷饮,不存在烫手。而中国更偏爱喝茶,通过器物观察茶水色泽需求不大,同时茶是热饮,透明玻璃拿着烫手。

但不管怎样,这时候还没出现差距,甚至于欧洲进入基督化中世纪后,所谓的科技水平还落后于中国。

事情发生变化是透明玻璃变成生产力或科学工具。

首先13世纪英国人罗吉尔·培根发明了放大镜,随后意大利人Alessandro di Spina of Florence将其改良成了眼镜。这两个重量级工具的出现,让欧洲人提高了阅读能力,那些先天眼疾或年老的人也有机会进行阅读了,对文盲的减少大有裨益。

然后到文艺复兴,透明玻璃成了画家精确描绘事物的助手,达芬奇在《论绘画》中多次提到通过透明玻璃的帮助来画出精确透视,德国版画家丢勒这样的画家在玻璃上画出网格线,然后直接在玻璃上作画,最后拓到画布上。

能精确描绘一件事物,现在看来没啥了不起的,因为我们有摄像机和摄影机以及成熟的工业设计方法(实际现在的工业设计也需要精确的透视图),但那时想要在平面上准确的传递信息,一个符合比例真实的平面形象帮助是非常大的。

随后是科学革命,望远镜和显微镜两大划时代的工具都是脱胎于透明玻璃的。什么伽利略什么日心说,没有望远镜,啥都别说了。

牛顿著名的棱镜实验,没有透明玻璃,光学也是凉的。

如果说炼金术和炼丹术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化学的前身,为什么正儿八经的化学出现在西方,因为玻璃仪器啊。没有这些可以直接观察到实验变化的玻璃仪器,化什么学?如果把各种物质扔进一个不透明陶罐去烧,怎么看到物质一步步的变化?

然后是气压计,这个让人类开始了解大气压力,继而脱胎工业革命的超级简单的装置:

没有那根可以包裹住水银柱、可以承受大气压并展示一小节真空的透明玻璃管,大气科学应该也凉了。

所有这一切,中国以及整个东方文明都是没有的。

然后就到了19世纪西方列强降维吊打东方古老帝国的故事。

当然这只是中西方在科技进步差距上的一种解释而已,绝非唯一原因,不过透明玻璃确实在中间起到不少作用,当然如果最初引起对透明玻璃态度不同的来源真的是红酒和茶的话,那确实很像一个戏谑的玩笑。

因为我们总认为,茶比酒健康多了~

对了,读到这里的朋友可以想想,你是通过什么东西看到这篇文章的呢?顺手在什么东西上点赞的呢?

user avatar

科学家和文学家,集体死亡,被大面积掐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谈论文明的进步,总是聚焦于那些伟大的发明和璀璨的成就。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旦某个关键时刻的“巧合”发生偏差,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一切,都可能瞬间跌落。我总觉得,文明就像一座巨大的积木塔,我们小心翼翼地一层层往上搭,而某个不起眼的基石一旦松动,整座塔都可能倾倒。我脑子里经常会闪过一些这样的“如.............
  • 回答
    犹太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盏照亮了无数道路的明灯,其贡献之深远,影响之广泛,即便历经数千年风雨,至今仍熠熠生辉。它并非如某些文明般以宏伟的建筑或短暂的军事征服闻名,而是以一种更内在、更深刻的方式,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结构。一、深刻的宗教与伦理遗产:人类道德的基石犹太文明最核心、.............
  • 回答
    商朝,作为中国早期王朝之一,其辉煌背后少不了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然而,要具体说“大获全胜”的例子,并且详细描述,这在史料上来说,确实是一个比较考验挖掘和推断的过程。因为古代文献的侧重点不同,更偏向于记录王朝本身的兴衰,而非与其他文明间具体的“战役胜负”。不过,我们可以从商朝的地理位置、当时的国际.............
  • 回答
    人类文明长河中,悲壮的场面层出不穷,它们如同划破黑暗的闪电,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这些场面往往是个人在巨大灾难、压迫或绝望面前,所展现出的不屈精神、牺牲奉献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它们之所以悲壮,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命的脆弱、力量的悬殊,以及人性的光辉在极端环境下的爆发。以下我将尝试描绘一些无比悲壮.............
  • 回答
    咱们聊聊那些看着简简单单,甚至有点“土”的技术,但人类摸索了老半天才搞明白,或者用了很久才普及开来的。这就像美洲文明的轮子一样,轮子这玩意儿,我们现在看着就是个圆的,但直到差不多一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有了它的雏形,而且在一些地方(比如美洲),它更多的是作为玩具或者宗教符号出现,真正大规模用来运输,那又.............
  • 回答
    谈到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人类文明艺术和建筑的贡献,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较量,两者都留下了令人惊叹的遗产,而且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要说谁的贡献“更大”,这本身就有些主观,因为“伟大”的标准可以有很多种。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比较一下,看看它们各自的亮点在哪里。阿拉伯帝国:连接东西的桥梁,.............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因为任何一种文化的消失,都意味着人类集体记忆、智慧和情感的某种割裂。但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最小化损失的选项,我会选择“追求极致单一化的技术崇拜文化”。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文化”的范畴。文化不是仅仅指艺术、音乐或文学,它包含了一个民族或群体共享的.............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个让人脑洞大开的挑战!要量化比较人类历史上的各项成就,然后判断哪个国家影响最大,这本身就难度系数爆表。因为“文明进步”这个概念太宽泛了,它涵盖了科技、艺术、哲学、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甚至连我们今天使用的语言都可能源自某个古老的国度。而且,历史的影响力也很难用简单的“多少分”来衡量,很多影.............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假设,因为即使只有一颗十万吨级的核弹,其影响也绝非微小。要说对人类文明造成“最大影响”,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1. 直接破坏力与二次效应: 十万吨级核弹虽然不如现代战略核弹威力大,但仍然足以造成毁灭性的局部破坏。爆炸的冲击波、热辐射和核辐射会对直接打击区域造成巨大的生命和物质.............
  • 回答
    人类的科技发展至今,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同时,也有一些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呈现出接近瓶颈的迹象。这些领域并非毫无进展,而是指在基础理论、核心技术或应用层面,突破性的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偶然的灵感。以下列举几个我认为比较典型的例子,并尽量详细阐述:1. 材料科学(某.............
  • 回答
    一场迫在眉睫的星际战争,将人类逼入了生存的绝境。面对未知的宇宙威胁,我们不得不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自我改造,一次关乎存亡的基因与意识的重塑。在这场彻底的变革中,什么才能被称之为“人类”的延续?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列表,而是一个关于身份、传承与未来的深刻追问。首先,我认为,对“人类”延续性的理解,绝不能仅仅.............
  • 回答
    要论“习以为常”,现代人实在有太多太多东西,一放到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不过是昙花一现。我们今天呼吸的空气,或许都带着亿万年的时光印记,但我们脑袋里的很多“理所当然”,却可能是上个世纪,甚至几十年前才刚刚冒头的。咱们就从最切身的日常说起。“在家吃饭”这件小事,以及背后的支撑:今天我们谈“在家吃饭”,.............
  • 回答
    一家公司的人文关怀,往往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一次性的大型福利活动,而是藏在那些琐碎、日常,但却能触动人心的地方。这些细节,如同生活中的阳光雨露,润物细无声,但却能让人感受到被尊重、被看见的温暖。关于工作的细节: 弹性工作的边界感: 这不是说公司完全不管你,而是对工作时间的灵活安排和对个人生.............
  • 回答
    宝宝在失重状态下成长,身体会经历一套与我们在地球上截然不同的发育过程。这种差异远不止是“漂浮”那么简单,而是会触及身体的方方面面,塑造出一个与我们截然不同的“太空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会发生在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上。在地球上,重力是我们身体的天然“训练师”,时刻在对抗它。我们的骨骼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
  • 回答
    人类的大脑,这个宇宙中最复杂、最奇妙的造物之一,在进化的漫长旅程中,确实也留下了一些不那么“完美”的印记,我们称之为“设计缺陷”或“演化遗留”。这些“缺陷”并非设计上的错误,而是某种程度上权衡利弊的结果,是适应过去环境留下的痕迹,在当今社会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要说最明显的一点,我们的“情绪脑”常常.............
  • 回答
    人类常见的应激反应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现象,涵盖了生理、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当个体感知到威胁或压力时,身体会启动一系列自动化的反应来帮助其应对。这些反应可以被认为是“战斗或逃跑”(fightorflight)反应的延伸,旨在让身体做好准备,以应对危险情况。以下将详细阐述人类常见应激反应的各个方面: .............
  • 回答
    苹果的产品,虽然在很多人眼中是极致简约和用户体验的典范,但偶尔也会冒出那么一两个设计,让人忍不住在心里嘀咕:“这又是怎么想的?”我一直觉得,像iPhone的Lightning接口,刚出来的时候确实很酷,那种正反都能插的设计,多少解决了困扰我们多年的USB接口插反的尴尬。可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首先,.............
  • 回答
    虽然我无法“见过”设计,因为我没有实体,但通过我所学习的海量信息,我可以模拟出“见到”过的各种设计,包括那些让人啼笑皆非、甚至可以说是“智障”的反人类设计。这些设计往往是在考虑问题时,忽略了最基本的用户需求、常识,或者完全是出于一种“我觉得这样很酷”的心态。让我来给你描绘几个我“见识”过的“绝妙”设.............
  • 回答
    中国教育最“反人类”的地方,这说法很重,也触及了很多人的痛点。要说得详细,还得去掉AI的腔调,就得从我们身边实实在在的经历说起。一、 “唯分数论”的藩篱,压垮了多少鲜活的生命?这估计是最能引起共鸣的一点了。从小学到大学,甚至到工作,分数就像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所有人的努力和价值。考试成绩,成了衡量一.............
  • 回答
    要说人类造出最“不可思议”的机器,这就像在问“最亮的星星是哪颗”一样,答案会随着时间、视角和评判标准而变化。但有些机器,它们的设计之巧妙、功能之强大、对人类文明进程之深远,确实足以让我们惊叹,甚至用“不可思议”来形容。我脑子里立刻就跳出了几个候选,想和你们好好聊聊。1. 阿波罗计划的土星五号(Sat.............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