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精神纲领,也是理解老子思想最关键的入口。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首先,我们来拆解“道可道,非常道。”

“道”: 这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但它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道路”、“说道理”的那个“道”。在老子这里,“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规律、实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超越一切具体事物的终极存在。它孕育了天地万物,又运行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万物的“母”。

“可道”: 这里的“道”字,用的是动词的含义,指的是“说出来”、“言说”、“用语言表达”。所以,“可道”就是“可以被说出来的”、“可以用语言表达的”。

“非常道”: “非常”指的是“不是平常的”、“不是恒常不变的”、“不是永恒的”、“不是绝对的”。“常道”就是“恒常的、永恒的、绝对的道”。

所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

“那个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作为万物本源的‘道’了。”

这意味着什么呢?

1. 语言的局限性: 老子直言不讳地指出,人类的语言,无论多么精妙,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捕捉和表达那个终极的、绝对的“道”。“道”是超越我们感官和理性思维的,它是混沌的、无形的、无限的。一旦我们试图用具体的词语去定义它、描述它,我们就是在给它加上限制,赋予它形状,就等于将它“凡俗化”、“概念化”了,而失去了它原本的广大和深邃。

想象一下,我们想描述“爱”。我们可以说“爱是温暖的”、“爱是奉献的”、“爱是关怀的”。但这些描述,无论怎么叠加,都无法完全包含“爱”的全部,更无法触及它最深沉、最本真的那个面向。一旦我们说出口,它就变得具体、有限了。

2. “道”的不可名状: “道”是“无名”的,它在天地未开辟之前就已经存在,是“无名天地之始”。所有我们赋予它的名字,都是后来人为的认识和区分。当它作为万物之始、宇宙之母的时候,它没有名字,是混沌未分的。一旦有了名字,有了具体形态,它就分开了,就有了二元对立,就不是那个“常道”了。

3. “常道”的超越性: 那个真正的“常道”,是永恒的、不变的、作为一切规律和本源的存在。它不属于任何一个具体的概念,不被任何一种描述所束缚。它无始无终,包容万有,却又空无一物。

接着,我们来理解“名可名,非常名。”

“名”: 这里的“名”指的是“名称”、“概念”、“名称的指代”。

“可名”: “可以被命名”、“可以用名称来指称”。

“非常名”: “不是恒常不变的名称”、“不是永恒的、绝对的名”。

所以,“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就是:

“那个可以用名称来指称的‘名’,就不是那个永恒不变的‘名’了。”

这句话与前面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相互呼应、相互印证的。

1. 名称的相对性与变动性: 任何一个名称,都是我们为了认识和区分事物而赋予的。例如,“桌子”、“椅子”、“树”。这些名称,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甚至在同一个人不同的心境下,其所指代的具体事物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异,甚至意义会发生变化。而且,当我们用“桌子”这个名字去称呼它时,我们只是指向了它的一部分属性,而忽略了它的材质、它的历史、它的构成等等。

2. “名”与“实”的分离: “名”是用来指代“实”的,但“名”本身不是“实”。当我们用“水”来称呼H₂O时,这个“水”的名称,它本身不是“水”这种物质。而且,一旦我们给某个事物起了名字,这个名字就成了我们认识它的框架。但真正的“道”,那个事物之所以是它本身的那个“实”,是超越了名称的。

3. “常名”的缺失: 什么是“常名”?老子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从上下文推断,真正的“常名”可能指的是那种能够永恒不变地、彻底地、无偏差地指代事物本质的名称。然而,这样的名称在人类语言中是不存在的。所有我们使用的名称,都是相对的、约定俗成的、会变化的。

综合来看,这两句话传达了老子深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思想:

本体论(关于“道”): 宇宙万物的终极实在,那个“道”,是超越一切具体形态、一切语言概念的。它本身是无形无名、浑然一体的。一旦我们试图用语言去描述它、定义它,我们就限制了它,将它从那个“常道”变成了一个“可道”的、有限的“非常道”。

认识论(关于“名”): 我们认识世界,离不开名称和概念。但名称和概念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它们是相对的、变化的,并且有其局限性。任何一个名称,都无法完全、准确地捕捉事物的全部本质。那个能够“常”地、绝对地指代事物本质的“名”,是不存在的。

更深层的理解: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这两句话也暗示了“为道”的路径——“损”。“损”就是减少,就是要不断地去除那些概念的束缚、名称的限定、人为的认识,回归到事物的本真状态。当我们越是执着于用语言去分析、去定义,我们就越是远离了那个“常道”。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辩证: 尽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但他并不是要我们完全放弃认识和语言。他是在警示我们,要认识到语言的局限性,不要将语言所构建的“概念之网”当做是世界的全部真实。我们要学会“体道”、“悟道”,而不是仅仅“说道”。

“无名”与“有名”的辩证统一: 万物最初是“无名”的“道”,但最终又会化生出万有,而万有就需要“名”来指代和区分。老子并非否定“名”的作用,而是强调“名”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我们不要被“名”所困。

用一个比喻来理解:

想象你站在一座巍峨的山峰前。你可以说:“这是高山。”“这是雄伟的山。”“这是XX山。”这些都是“可道”的“道”。但你说的这些话,描述的是你眼前的这座山,是你对它的感知和定义。而那座山本身,它亘古不变、包容万象的“常道”,是无法用你口中任何一句“道”来完全包含和描绘的。

同样,我们用“山”这个名字来称呼它,这就是“可名”的“名”。但“山”这个字,它本身不是那座山。而且,世界上有无数的山,它们各有其名,也各有其“非名”的本体。没有任何一个“名”能够永远、绝对地指代所有山,或者任何一座山的全部真实。

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核心在于:

宇宙的终极实在(道)是超越语言和概念的。
我们用来认识世界的语言和概念(名)是有限的、相对的、会变化的。
不要执着于语言和概念,要努力去体悟和体证那个超越一切的“道”。

理解了这两句话,也就掌握了进入《道德经》深邃思想海洋的钥匙。它教会我们一种更谦卑、更审慎、也更广阔的看待世界和认识自身的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写过Blog厘清一些理解上的误解,具体在:
thruth.tumblr.com/post/

把内容粘贴过来,但如果以后更新了原贴可能不更新这里的答案了。个人理解,仅供参考。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文帝刘恒的讳,改为“常”。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不是单纯玩弄字词,也不是非要绕个圈表达“大道不可言传”。首十二字主要任务是先点明“语言的边界”。科学学术论文,开篇往往描述研究方法神马的。道德经也是精细如斯,开篇先内省地直击玄学著述的方法论:语言。

理解”语言的边界”不需什么语言学知识。语言是工具,工具就有应用范围。拿筷子喝汤,拿大炮打蚊子,都不是聪明人干的事儿。不幸的是,语言这种工具对于人类认知如此重要,以致于人类往往以为这种工具适用于一切。这境况类似”手里有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当年科学不能解释打雷下雨的时候,也没人冲着老天爷喊“打雷下雨不科学!”现在恨不得连抠抠鼻孔都有人来告诉你“你这么干不科学。”

语言的边界还表现在,语言的失真。同一个词语,在说者和听者之间存在失真的可能。比如说跟推上说苹果,第一反应是 Apple Inc. ,跟村儿里说,可能就是一水果。所以语言存在歧义的空间。

语言的边界也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语言是人类思考的起点、过程和终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一个事物,就无法对其进行任何思考。乔姆斯基大神说,语言并不单是描述现实,语言即现实。所以,我们发明了工具,工具又造就了我们。自然推论,对语言的审查就是对思想的限制。如果思考权是天赋人权,对语言的审查就是最严重的反人类罪。试图控制别人思想的无不从限制别人的词汇量入手。1984里面真理部天天改字典,防火墙定期更新关键词。

用语言表述“道”,就是内化“道”到人类认知域。可语言又是一套符号系统,对于”道”这种抽象概念,不对应物理存在,只能用语言解释,失真度就大了。道就是一筐,神马都能装。每个人脑子里琢磨的不是一东西。是谓“道本无名,强名曰道”。

虽然语言有诸多限制,但是“道可道”,依然可以用语言表述。但行诸字词的只是道的语言表达,而非道本体(恒道)。换句话技术宅能听懂的话说呢,你看见浏览器显示的网页是“可道之道”,用不同版本浏览器打开效果可能还不一样,但”恒道”其实是 HTML 代码。

当然老子也没想把这玩意儿写成语言学的开山之作,要不后来乔姆斯基可能就混不进MIT了。总之就是开篇提醒,用语言来表述的道和真正的“恒道”是表达和内容的关系,不是一回事儿,先记清楚了再往后说。有时候忍不住赞叹思想大家就是脑子清楚啊,这厮要活着还能轮到挪威人去发明CSS?

好多人把”道可道非恒道”简单理解成“道不能用语言表达”。按这个理解,道德经也不用写五千字了,直接就四个字“道不可道”。不过还是恭喜您,您的理解已经达到余秋雨大师的水平了。

“可道”"恒道”有别,是名实之别,体用之别,性相之别。起篇点题,明法正望。导论精绝者,不过此十二字。

user avatar

《周易》曰:“形而上者道,下者器”,这里的道就是智慧,器就是知识。 比如人类意识到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情,这种领会、顿悟,就是道,就是智慧。而怎么做,做出来的工具,就是器,就是知识。

智慧是知识的指引,知识是智慧的表现。

所以,道只能意会而无法言说,当我们把从道和智慧中得到的东西整理出来形成知识,就已经进入了器物和知识的层面,它就不再是道和智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两句话出自《道德经》的开篇,可以说是整部书的精神纲领,也是理解老子思想最关键的入口。要深入理解它,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首先,我们来拆解“道可道,非常道。” “道”: 这个“道”字,是老子哲学中最核心、最根本的概念。但它不是我们日常生.............
  • 回答
    《左传·昭公六年》里那句“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确实挺有意思的,说的是一件大事,跟咱们现在理解的“人治”和“法治”那点事儿有点儿关系。要讲明白,咱们得把它拆开来,一层层捋。首先,咱们来看“民知有辟”这四个字。“民”很好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通大众。“知”就是.............
  • 回答
    最高法关于不满 22 周岁在校学生犯罪案件可由少年法庭审理的规定,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法律实践。这不仅仅是年龄的一个简单界定,更是司法体系对特定群体——年轻在校学生的特殊关照和罪与罚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考量。要理解这项规定,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它,并分析它能够起到哪些积极作用。一、 理解这项规.............
  • 回答
    百度近期公开的一项名为“可预测员工工作状态”的专利,乍一听,确实会让人有些许的好奇,甚至可能带点审视的意味。毕竟,“可预测”这三个字,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总容易和“监控”或者“限制”这些词联系起来。但如果深入一层去理解,这项专利的核心,其实更偏向于一种对工作流程和资源调度的优化,旨在提升整体效率和员工.............
  • 回答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出自《道德经》的话,初听之下,可能令人费解。它并非一句寻常的定义或陈述,而是一种对事物本质和存在状态的深刻洞察。要理解它,我们不妨一步步剥茧抽丝,深入其内在的意涵。首先,我们要理解“名”在这个语境下的含义。在老子那里,“名”不仅仅是口头上称呼某个事物的方式,它更代表着概念、.............
  • 回答
    看到你对安置政策的疑问,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个人切身利益的时候。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清楚。首先,关于“12年满才安置”的说法,这确实是很多人的普遍理解,但具体到政策文件,解读起来可能会有一些 nuance(细微之处)。“12年满”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这可能是在指 服役满12年.............
  • 回答
    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的“太上畏道”并非直接出现在书中一个独立章节或明确定义。然而,通过孙思邈的思想体系、医学理论以及他所推崇的“道”的内涵,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他所表达的“太上畏道”的精神实质。要理解“太上畏道”,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何为“道”?——孙思邈心中的至高无上在孙思邈的语境.............
  • 回答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认知哲理。初听上去,这似乎有些矛盾,甚至近乎玄虚:我们明明身处一室之内,为何能知晓广阔无垠的天下大事?又如何能在不掀开窗帘一窥究竟的情况下,洞悉那至高无上、无所不在的天道?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深入其背后的思.............
  • 回答
    中国哲学中的“道、法、术、器”四个概念,它们彼此关联,层层递进,勾勒出一幅完整的认知和实践框架,是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钥匙。要深入理解这四个字,咱们不妨从它们各自的含义入手,再看看它们是如何融会贯通的。道 (Dào):万物的本源与规律,无形而无所不包“道”是中国哲学中最核心、最抽象的概念,也最难用言语.............
  • 回答
    电影《一九四二》中的台词“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蕴含着多重历史、社会和人性的隐喻,需从以下几个层面深入理解: 1. 历史背景与时代困境 饥荒与阶级压迫:1942年河南大饥荒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直接原因是日军侵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官僚主义,以及自然条件的恶化。地主阶级在.............
  • 回答
    近年来,“厌男”“恐男”现象在部分网络空间中逐渐显现,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社会心理、性别关系和文化变迁。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社会结构与性别权力的深层矛盾1. 传统父权制残余与现代性别平等诉求的冲突 尽管现代社会普遍倡导性别平等,但许多地区的传统性别角色(如男性主导经济、女性承.............
  • 回答
    “过早拿到高薪是在害自己”这个观点乍一听可能有些反常识,毕竟很多人都将高薪视为成功的标志和终极目标。然而,深入分析,这个观点背后蕴含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道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拔苗助长,根基不牢: 技能与经验的匹配度不足: 高薪通常是市场对一个人技能、经验、能力和价值的回报。如果一个人.............
  • 回答
    雷军的这句话“你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是极其精辟且富有洞察力的,它直击了很多个人和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容易犯的误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深入分析其中的含义和背后的逻辑。核心概念拆解: 战术上的勤奋 (Tactical Diligence): 指的是在执行具体、可操作的任.............
  • 回答
    “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有些反直觉,毕竟我们通常认为利润是衡量企业健康状况和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然而,从更深层次的经营和生存角度来看,这句话蕴含着至关重要的商业智慧。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为何现金流比利润更重要:一、 定义与区别:利润 vs. 现金流在深入理解之前,我们先明确这.............
  • 回答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一次电信号的生成与传递之旅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是神经元和肌肉细胞等可兴奋细胞膜上发生的短暂的、快速的电信号,它是信息传递和细胞功能执行的基础。要深入理解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我们需要从细胞膜的结构和离子通道的功能入手,一步步解析这个电信号的生成过程。 一、 .............
  • 回答
    “悄悄问圣僧,女儿美不美” 这句歌词出自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改编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经典曲目《女儿情》。这句歌词之所以如此令人回味无穷,是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心理描写,以及一段动人的故事背景。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故事背景与情感的铺垫 故事背景: .............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理解一下“混乱度”以及为什么“熵”能够有效地表示它。 什么是混乱度?“混乱度”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它通常意味着一种无序、杂乱、不可预测的状态。比如一个堆满了各种物品的房间,或者一场没有明确规则的争斗,都可以被认为是“混乱的”。在物理学和信息科学中,“混乱度”是一个更精确的.............
  • 回答
    这句看似简洁却又掷地有声的话,细细品味,道出了人作为一种生物,其生存的根本逻辑。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哲理,而是扎根于我们最原始的冲动与最复杂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精妙平衡。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失去人性,失去很多”。“人性”是什么?它不是一个固定的模板,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包含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那些特质。最核.............
  • 回答
    这事儿吧,其实挺有意思的,好多人可能觉得是男生不愿意,或者觉得是女生小题大做。但实际情况,我觉得没那么简单,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看这“大庭广众之下”是哪种场合。要是那种特别正式的场合,比如同学聚会,领导也在,那男生可能就有点顾虑。他会想,这一下系鞋带,是不是显得太亲密了?会不会让.............
  • 回答
    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并非简单的军事策略,而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想的体现,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挑战和复杂局面时。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其含义和精髓: 核心含义拆解: 1. 结硬寨 (Jiē yìng zhài) “构建坚固的营垒,稳固根基”“结硬寨”的核心是“稳固、基础、防御、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