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回答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也就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尼基塔·赫鲁晓夫发表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长篇报告,无疑是20世纪世界政治舞台上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份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得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报告出台的时代背景:斯大林时代的反思与苏联的困境

首先,要明白这份报告并非横空出世。斯大林自1924年接替列宁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以来,统治苏联长达三十年。这三十年是苏联现代化飞速发展、但也伴随着残酷镇压和个人崇拜的时代。尤其是大清洗时期,无数党的干部、军事将领、知识分子甚至普通民众遭受迫害,成千上万的人被处决或送往古拉格。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了一个权力真空期。赫鲁晓夫通过一系列政治手腕,最终巩固了自己的领导地位。然而,斯大林去世后的苏联,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瓶颈,计划经济的弊端逐渐显现;另一方面,经历过大清洗的党内元老们,以及对斯大林时代种种不公心怀不满的民众,都渴望着某种程度的“解冻”和改革。

赫鲁晓夫发表这份秘密报告,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这种社会情绪,并为自己争取合法性。他需要与斯大林的恐怖统治划清界限,巩固自己的权力,并为苏联的未来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报告的核心内容:揭露斯大林的罪行

这份报告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严厉批判,以及对斯大林统治时期严重错误的揭露。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斯大林的罪行,主要包括:

大规模的政治迫害和镇压: 报告指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发生了对党内同志的系统性迫害,许多忠诚的布尔什维克被诬陷、逮捕、处决,甚至在临死前还被强迫承认不存在的罪行。报告引用了大量的例子,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等著名人物。
违背列宁主义原则: 赫鲁晓夫强调,斯大林建立的个人崇拜和专断统治,严重偏离了列宁的集体领导原则和党内民主精神。他认为斯大林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党和人民之上,导致了严重的政治后果。
战时决策失误: 报告也提到了斯大林在二战初期的一些决策失误,导致了苏军的初期重大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并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他依然肯定了斯大林在工业化和二战胜利中的贡献,并且,出于维护苏维埃制度和共产党统治的考虑,他并没有将矛头指向整个苏联共产党体制,也没有提及那些在斯大林时期被压制的普通民众的苦难,更没有追究那些积极参与迫害的“打手”的责任。 这一点,也是后来许多人批评这份报告“不彻底”的原因之一。

报告的发布形式与影响:震撼世界

这份报告的发表形式也非常“秘密”。它并非像普通报告一样向全体代表公开宣读,而是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以“秘密会议”的形式,向大会代表进行了“非公开”的宣读。这种“秘密”发布,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国际上引起过大的轰动,对苏联的国际形象造成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控制国内的反应,避免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然而,纸是包不住火的。尽管最初是秘密发布,但报告的内容很快就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其影响之巨,超乎想象:

对苏联国内:
思想解放与“解冻”: 报告如同一场政治地震,在苏联国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许多长期压抑的政治空气开始松动,一些被判刑的政治犯得到平反,文学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一股“解冻”的思潮,涌现出《一个人的遭遇》等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
党内路线的斗争: 赫鲁晓夫的报告,实际上是党内不同派别权力斗争的体现。那些被斯大林迫害过的干部家庭,以及对斯大林主义不满的势力,都对赫鲁晓夫的举动表示支持。然而,报告也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赫鲁晓夫的做法“动摇了党的根基”。
民族情绪的爆发: 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赫鲁晓夫的报告点燃了民族主义情绪。波兰的“六月事件”和匈牙利的“十月事件”都与此息息相关,匈牙利甚至爆发了全国性的革命,要求退出华沙条约组织,最终被苏联镇压。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中苏分裂的导火索: 这是报告最关键的国际影响之一。中国共产党认为赫鲁晓夫的报告是全盘否定斯大林,是修正主义的表现,对斯大林“功大于过”的评价与毛泽东的观点相悖。毛泽东认为赫鲁晓夫的报告是“挖社会主义的祖坟”,这成为了中苏两国在思想和政治上走向分裂的重要契机。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对赫鲁晓夫的报告进行了含蓄但明确的批评。
世界共产党的动摇: 秘密报告的披露,让许多西方国家的共产党人感到困惑和动摇。一些人开始质疑共产主义的理想,甚至脱党。这也使得共产国际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裂痕。
对西方世界的冲击: 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赫鲁晓夫的报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新闻。它坐实了西方一直以来对斯大林统治的指控,也为西方世界削弱共产主义的影响力提供了新的素材。

如何看待这份报告的“功过”

对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历史评价是复杂且多维度的。

积极的一面:

揭开了历史的黑暗面: 赫鲁晓夫敢于在党内公开批判斯大林的罪行,打破了长期以来斯大林被神化的局面,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为苏联社会带来了一丝希望,让人们开始反思过去,追求更人道的政治环境。
为平反冤假错案提供了依据: 报告为大量被斯大林迫害的干部和民众的平反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依据。
推动了苏联的改革进程: 虽然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未能成功,但秘密报告无疑是他开启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为后来的苏联改革播下了种子。

消极和局限性的一面:

不彻底性: 如前所述,报告回避了对整个斯大林主义体制的批判,也回避了对那些施暴者的追责。它更像是一场“权力清洗”而非真正的“反思革命”。赫鲁晓夫自身也曾是斯大林体制的参与者,他试图在保留现有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纠错”,这本身就限制了他的批判深度。
引发的动荡: 报告在东欧引发的政治动荡,尤其是对匈牙利的镇压,暴露了苏联在推行“非斯大林化”过程中,其主导权和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固守,导致了血腥的后果,反而加剧了西方世界对苏联的敌视。
加速了中苏分裂: 这可以说是赫鲁晓夫的“失误”之一。他未能预料到这份报告会对中国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并最终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分裂成两大阵营,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力量。

总结来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是一份充满矛盾和争议的文献。它既是斯大林时代政治阴影下的一缕阳光,为苏联社会带来了短暂的希望;也是一份不彻底的反思,为日后中苏分裂埋下了伏笔,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留下了难以弥合的裂痕。

理解这份报告,需要将其置于冷战背景和苏联内部复杂的政治生态中去考察。它不仅仅是一份批判斯大林的报告,更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标志性事件”,也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和意识形态斗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评价它,也需要避免简单化的“好”与“坏”,而要看到它背后复杂的动机、深远的影响以及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的改革愿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教员他们当年已经回答过了。即使从今天来看,教员他们当年的分析评价仍然是精辟的。

首先,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了斯大林历史错误的盖子,这无疑是好的。

但是,由于赫鲁晓夫揭盖子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因此他一边揭盖子,一边又要把自身的责任摘出去,把错误全推到死人头上,这就注定了这个报告是不客观的,是经不起历史和现实的检验的。

本身就不客观,再加上赫鲁晓夫本人文化水平低,理论素养差,导致秘密报告全文逻辑混乱,说理模糊,不能服众。

所以教员他们认为,秘密报告虽然打翻了斯大林这座神像,但既不能团结全党,也不能指导现实,必然造成全党思想混乱,遗祸千秋。

user avatar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积极的一面是揭了个人崇拜的盖子,有利于苏联挣脱斯大林主义高压统治的枷锁,调整政策,比如大规模平反斯大林时期的冤假错案,释放关在古拉格的几十万政治犯,使其能与家人团聚,这无疑是德政。

但对于共产主义运动来说,简直是贻害千秋,属于捅了篓子。当时的世界意识形态领域,苏联正在高歌猛进,形势不是小好是大好、超级好。

从欧洲传统大国来看

德共作为战后重要的政治影响力,被英美占领军非法取缔;法共作为战时坚持对抗法西斯的政党,在战后很快发展成法国第一大党,共产党员巅峰时有80万,1947年被非法踢出政府,被共产主义阵营斥责为资本主义假民主,群众基础非常好;意共1934就订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行动公约。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纳粹德国侵占意大利时,意共率领意大利旅与纳粹开展惨烈武装斗争,民间威望极高。尽管美国不断操控战后意大利政府,但还是迫于民间压力,同意意共总书记陶里亚蒂担任意大利副总理,1947年意共被占领军非法踢出政府。在堪称帝国主义活化石的英国,英共都搞的有声有色,有30000多党员,而且不断扩大,与欧洲大陆共产党不同的是,英共虽然规模较小,但对英国上层精英特别是剑桥大学等学术中心的渗透极深,在知识分子中影响力很大。

可以说战后到苏共二十大,美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完全不是苏联的对手,美国当时都不敢提民主,只是强调自己是自由世界。因为共产党在全世界发展神速,很有威望,不靠钢铁洪流,就算靠民选,共产党都在世界各地给资本主义棺材板填土,所以那时候的美国只是忙着跑到各国去非法取缔共产党,而美国支持的所谓自由世界,从南美洲的军政府到东北亚的李承晚、蒋介石,反而都是类法西斯注主义独裁政权。民族平等,反对种族主义、性别平权(妇女能定半边天)都是共产主义政治正确,美国那时候连法律上都没有平权,很多地方不仅歧视黑人,还在搞种族隔离呢。所以那时候的共产党员是真心实意的热爱自己的事业,他们坚信对苏联的指控、斯大林的暴行肯定是fake news,都是帝国主义的无耻谰言。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苏联的总书记在党的大会上自己承认:帝国主义对苏联的那些指控不仅是真的,而且程度上远不如现实恶劣。。。。。。秘密报告长达四个小时,整个会场没有一个人鼓掌,只有时不时对于被披露暴行的惊叹声,和一些共产党代表的啜泣声,参会人员本以为是来了解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大好形势,建设成就、交流斗争经验的。报告给他们的精神造成了持续暴击,有些代表当场晕厥,还有两人当晚在酒店自杀。

秘密报告直接造成了世界范围内共产党员的思想混乱,几乎一夜之间,各国那些每天批驳资本主义无耻肮脏的兄弟党都陷入了无比尴尬的境地,知名共产党员大画家毕加索、南斯拉夫总书记铁托等在各领域有巨大影响力的人物纷纷公开发文谴责斯大林主义,意共直接有20万人退党,各国共产党员数量锐减,甚至解散。苏联内部也发生了各种骚乱,格鲁吉亚直接打出“斯大林万岁、打倒赫鲁晓夫”的旗帜,被苏军镇压。同年,波兰爆发波兹南事件,随后爆发匈牙利事件。在匈牙利事件中,苏军坦克开进布达佩斯,展开了两天的激战,造成了一万多人伤亡的流血冲突,更加剧了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的发酵,和兄弟党的尴尬。


美国人也被赫鲁晓夫的鲁莽震惊了,当时的国务卿杜勒斯回忆:事发突然,美国国务院也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但是毫无疑问,赫鲁晓夫往自己头上扔了颗原子弹。

user avatar

由于玉米的秘密报告产生了严重危害,2001年,苏共的后继者:共产党联盟—苏共(舍宁派)已经在其三十二大上作出了撤销秘密报告的决议。

2001年7月21日,舍宁在以他为首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三十二大所做的报告中说,他领导 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与俄共主席久加诺夫领导的“共产党联盟—苏共”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对待历史和斯大林的态度。”大会根据科索拉波夫的报告通过决议,撤消苏共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和苏共关于列宁墓的决议,认为这些决议是错误的。

@寺内正道 @蒋梦珊 @赤坂凌太郎 欢迎补充、指教。

user avatar

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关于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我想讲一点。我看有两把“刀子”:一把是列宁,一把是斯大林。现在,斯大林这把刀子,俄国人丢了。哥穆尔卡、匈牙利的一些人就拿起这把刀于杀苏联,反所谓斯大林主义。欧洲许多国家的共产党也批评苏联,这个领袖就是陶里亚蒂。帝国主义也拿这把刀子杀人,杜勒斯就拿起来耍了一顿。这把刀子不是借出去的,是丢出去的。我们中国没有丢。我们第一条是保护斯大林,第二条也批评斯大林的错误,写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那篇文章。我们不象有些人那样,丑化斯大林,毁灭斯大林,而是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列宁这把刀子现在是不是也被苏联一些领导人丢掉一些呢?我看也丢掉相当多了。十月革命还灵不灵?还可不可以作为各国的模范?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的报告说,可以经过议会道路去取得政权,这就是说,各国可以不学十月革命了。这个门一开,列宁主义就基本上丢掉了。

列宁主义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那些地方发展了呢?一,在世界观,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发展了它;二,在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发展了它。列宁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开始,革命中间就有建设,他已经有了七年的实践,这是马克思所没有的。我们学的就是这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我们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中,都是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在斗争中教育人民群众。我们搞阶级斗争是从十月革命学来的。十月革命,无论城里、乡里,都是充分发动群众进行阶级斗争。现在苏联派到各国去当专家的那些人,十月革命的时候不过几岁、十几岁,他们很多人就忘记了。有的国家的同志说,中国的群众路线不对,很高兴学那个恩赐观点。他要学也没有办法,横直我们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我们不企图去领导任何别的国家,我们只领导一个地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训练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现在呢,自食其果,烧到自己头上来了。

你有多少资本呢?无非是一个列宁,一个斯大林。你把斯大林丢了,把列宁也丢得差不多了,列宁的脚没有了,或者还有一个头,或者把列宁的两只手砍掉了一只。我们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十月革命的。马克思写了那么多东西,列宁写了那么多东西嘛!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不依靠群众进行阶级斗争,不分清敌我,这很危险。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一月)

去年这一年,国际上闹了几次大风潮。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大反斯大林,这以后,帝国主义搞了两次反共大风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也有两次大的辩论风潮。在这几次风潮中,欧洲美洲有些党受的影响和损失相当大,东方各国的党受的影响和损失比较小。

苏共“二十大”一来,有些从前拥护斯大林非常积极的人,这时候也反得很积极。我看这些人不讲马克思列宁主义,对问题不作分析,也缺乏革命道德。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包括无产阶级的革命道德。你从前那么拥护,现在总要讲一点理由,才能转过这个弯来吧!理由一点不讲,忽然转这么一百八十度,好象老子从来就是不拥护斯大林的,其实从前是很拥护的。斯大林问题牵涉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各国党都牵涉到了。

对苏共“二十大”,我们党内绝大多数干部是不满意的,认为整斯大林整得太过了。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正常的反映。但是,也有少数人起了波动。每逢台风一来,下雨之前,蚂蚁就要出洞,它们“鼻子”很灵,懂得气象学。苏共“二十大”的台风一刮,中国也有那么一些蚂蚁出洞。这是党内的动摇分子,一有机会他们就要动摇。他们听了把斯大林一棍子打死,舒服得很,就摇过去,喊万岁,说赫鲁晓夫一切都对,老子从前就是这个主张。后头帝国主义几棍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几棍子,连赫鲁晓夫的腔调都不得不有所改变,他们又摇过来了。大势所趋,不摇过来不行。墙上一南草,风吹两边倒。摇过来不是本心,摇过去才是本心。

党内党外那些捧波、匈事件的人捧得好呀!开口波兹南,闭口匈牙利。这一下就露出头来了,蚂蚁出洞了,乌龟王八都出来了。他们随着哥穆尔卡的棍子转,哥穆尔卡说大民主,他们也说大民主。现在情况起了变化,他们不吭声了。不吭声不是本心,本心还是要吭声的。

台风一刮,动摇分子挡不住,就要摇摆,这是规律。我劝大家注意这个问题。有些人摇那么几次,取得了经验,就不摇了。有那么一种人,是永远要摇下去的,就象稻子那一类作物,因为秆子细,风一吹就要摇。高粱、玉米比较好些,秆子比较粗。只有大树挺立不拔。台风年年都有,国内国际的思想台风、政治台风也是年年都有。这是一种社会的自然现象。

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党是阶级的组织。我们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主要是由工人和半无产阶级的贫农出身的人组成的。但是,也有许多党员是地主、富农、资本家家庭出身,或者是富裕中农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出身。他们中间有相当多的人,虽然艰苦奋斗多少年,有所锻炼,但是马克思主义学得不多,在思想方面,精神方面,还是跟稻子一样,风一吹就要摇。

做革命的促进派*(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

这里顺便说一点我们同苏联的不同意见。首先,在斯大林问题上,我们同赫鲁晓夫有矛盾。他把斯大林搞得那么不象样子,我们不赞成。因为搞得那么丑嘛!这就不是你一国的事,这是各国的事。我们天安门前挂斯大林像,是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愿望的,表示了我们同赫鲁晓夫的基本分歧。斯大林本身,你也要给他三七开嘛!斯大林的成绩算它七分,错误算它三分。这也未必见得准确,错误也许只有两分,也许只有一分,也许还稍微多一点。总而言之,斯大林的成绩是主要的,缺点、错误是次要的。这一点,我们同赫鲁晓夫有不同意见。

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

(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三日)

斯大林问题,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大问题,曾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一切阶级的反响,至今还在议论纷纷。各个不同的阶级,代表各个不同阶级的政党或政治派别,意见不同。估计在本世纪内,这个问题还不可能作出定论。但是,在国际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范围之内,多数人的意见其实是相同的,他们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而且越来越怀念斯大林。就是在苏联,也是如此。我们同苏共领导人的争论,是同一部分人的争论。我们希望说服这一部分人,以利于推进革命事业。这就是我们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中国共产党一向认为,赫鲁晓夫同志利用所谓“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是完全错误的,是别有用心的。

中国共产党历来认为,斯大林是有过一些错误的。这些错误,有思想认识的根源,也有社会历史的根源。如果站在正确的立场,采取正确的方法,批判斯大林确实犯过的错误,而不是凭空加给他的所谓错误,是必要的。

斯大林的思想方法,在一些问题上,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陷入了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因而有时脱离了实际情况,脱离了群众。他在党内和党外的斗争中,有的时候,有的问题上,混淆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和处理这两类矛盾的不同方法。他领导的肃清反革命的工作,正确地惩办了很多必须惩办的反革命分子,但是也错判了一些好人,在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曾经造成过肃反扩大化的错误。

对于斯大林的只占第二位的一些错误方面,应当作为历史教训,使苏联共产党人和各国共产党人引以为戒,不再重犯,或者少犯一些,这也是有益的。正、反两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是总结得正确,合乎历史实际,而不加以任何歪曲,对于一切共产党人,都是有益的。

倍倍尔、卢森堡〔1〕等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远不能和斯大林相比。斯大林是一个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的领导人,对他的评价,应当更加慎重些。

早在二十年代末期和整个三十年代,随后又在四十年代的初期和中期,以毛泽东同志和刘少奇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就在抵制斯大林的某些错误的影响,并且逐步克服了“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路线,终于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但是,由于斯大林的一些错误主张,是被某些中国同志所接受和实行的,中国人自己应当负责,所以我们党进行的反对“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从来只限于批评我们自己的犯了错误的那些同志,而没有把责任推到斯大林身上。我们进行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分清是非,接受教训,推进革命事业。

对于犯错误的同志,只要改了就好了。如果他们不改,也可以等待他们在实践经验中逐步觉悟过来,只要他们不组织秘密集团,暗中进行破坏活动。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常方法,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认为,这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敌我矛盾,所以应当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处理。绝大多数苏联人,不赞成这样谩骂斯大林。

他们越来越怀念斯大林。苏共领导人严重地脱离了群众。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斯大林的阴魂不散,在威胁着他们,其实是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全盘否定斯大林表示非常不满意。赫鲁晓夫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至今不敢拿出来同苏联人民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各国人民见面,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报告是一个见不得人的报告,是一个严重脱离群众的报告。

特别值得人们注意的是,苏共领导人在百般咒骂斯大林的同时,却对艾森豪威尔、肯尼迪〔2〕之流“表示尊重和信任”!咒骂斯大林是“伊凡雷帝〔3〕式的暴君”、“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却恭维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得到绝大多数美国人民的支持”!咒骂斯大林是“白痴”,却歌颂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明智”!

斯大林做错了事,是能够做自我批评的。例如,他对中国革命曾经出过一些错误的主意,在中国革命胜利以后,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对于清党工作中的一些错误,斯大林在一九三九年联共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也是承认了的。

斯大林是在一九五三年逝世的,三年以后,苏共领导在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大反斯大林;八年以后,苏共领导在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又一次大反斯大林,并且搬尸焚尸。

无产阶级政党的领袖,不论是中央委员会委员,还是地方委员会委员,是在阶级斗争中、在群众的革命运动中产生的,是对群众忠心耿耿,同群众有血肉联系的,是善于把群众的意见正确地集中起来和坚持下去的。这样的领袖,是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这样的领袖,是群众公认的。我们劝告赫鲁晓夫同志一句诚恳的话,希望你迷途知返,从完全错误的道路,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上来。

user avatar

我就不明白

为啥总有人认为

一个对内实行恐怖主义,对外实行沙文主义的政权

一定有某种方式能够维持其不会败亡

这个前提荒谬的不行


不报告,苏联人民就永远不会挥黄钺了吗?

苏联人真要都是这样低贱如狗的奴隶,怕是早就被国社灭了罢

user avatar

通常来说,权力的继承有两种方式:

第一是宣布自己的权力来自上一个权力(父死子继)

第二是因为上一个权力不合适所以自己的权力合适(改朝换代)

但是很明显,玉米,也包括马林科夫、米高扬等头头脑脑们,没有一个是慈父确定的继承人,那么选择这两者里面的哪一种还有疑问么?

一定要记住一点:权力的传承比权力本身更加重要(哪怕是象征性的)因为权力是永恒的,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但是权力得由人来掌握

为何周公和周礼的地位如此尊崇重要?无他,确定了此后几千年中国政治的伦理的核心原则——嫡长子继承尔。西洋同理,即使是在西洋各君主国的君主早已作为象征的今天,王位继承法依旧是各国最重要的法律之一,将权柄交接这么重要的事情视若儿戏(即 @Coldstream 以前说的,1917以来俄国哪一次权力交接是正常法定进行的?),发生这种乱象乃至70年而亡还有什么奇怪的呢?整天叛徒叛徒的,问题是你自己不设太子,大臣们想忠都不知道忠谁,不篡还等着过年么?

user avatar

日夫科夫著作的中文版非常少,据我所知只有《日夫科夫选集》和《日夫科夫回忆录》两本。都值得仔细品读。

现在对东欧的研究实在是太落后了,这点必须要批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也就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尼基塔·赫鲁晓夫发表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长篇报告,无疑是20世纪世界政治舞台上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这份报告的重要性,我们得把它放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 回答
    关于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在美国去世的消息,确实令人唏嘘。他本人作为一位在科学界有一定建树的工程师,却以这种令人震惊的方式离开人世,着实引发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猜测。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作为一位公众人物的后代,谢尔盖的一生都笼罩在他父亲赫鲁晓夫的光环之下。尤其是在他移居美国之后,他的一举一动似乎都.............
  • 回答
    关于网传“北大文科博士在深圳大学任教经济困难,月薪13千,上网课要求学校发网络补助”的信息,需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中国高校薪酬体系、地区差异及政策背景,综合判断其真实性及合理性。 一、信息真实性分析1. 来源可信度 目前尚无权威媒体或深圳大学官方声明证实该传言。网络传言往往存在夸大或误传.............
  • 回答
    关于乌克兰数学家康斯坦丁·奥尔梅佐夫(Konstantin Orelmazov)的自杀事件,目前公开的可靠信息较为有限,但结合俄乌冲突的背景和乌克兰学术界的现状,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事件背景的核实与可能性 身份确认:目前公开的资料中,尚未有明确的、权威的新闻来源(如BBC.............
  • 回答
    关于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威尔斯巴赫(James W. "Jim" Welsbach)提到的F35战机与歼20近距离接触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中并无直接证据表明该言论来自美国官方渠道,因此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澄清。 1. 事件背景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美国官方声明的缺失:截至2023年,美国.............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硅谷男子在妻子患病期间相亲,妻子病逝后迅速再婚并独吞200万抚恤金”的事件,目前没有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发布过相关具体信息。因此,这一事件的真实性、细节和法律性质尚无法确认。以下从法律、道德和社会角度进行分析,供您参考: 一、事件可能涉及的法律问题1. 重婚罪(若属实) 根据中国.............
  • 回答
    欧盟三国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会晤泽连斯基,这一事件反映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的持续支持,以及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政治的复杂动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及其背后的局势: 一、欧盟三国领导人赴基辅的背景与意义1. 象征性行动 欧盟三国(如波兰、爱沙尼亚、捷克等)领导人乘坐火车前往基辅,是近年.............
  • 回答
    中国海关查获5840块造假显卡、讯景中国官网临时关闭以及天猫旗舰店下架产品事件,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及企业合规问题,具有多重社会和行业影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核心问题1. 海关查获假显卡 查获数量:5840块显卡,可能涉及假冒品牌(如讯景、华硕、技嘉等),或.............
  • 回答
    尹锡悦当选韩国总统是2022年韩国大选的重要结果,这一事件对韩国政治、经济、社会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背景、意义及可能的未来走向: 一、选举背景与过程1. 政治格局 在野党联盟胜利:2022年韩国大选中,由自由民主党和共同民主党组成的“在野党联盟”以压倒性优势击.............
  • 回答
    关于加州华裔女博士因持刀袭警被警方击毙的事件,这一案件涉及法律程序、执法权、种族问题等复杂背景,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从法律、执法程序、社会背景、争议焦点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1. 事件背景与法律依据根据公开报道,事件发生在2022年11月,加州一名华裔女性(身份为博士)因涉嫌持刀袭击警察,在.............
  • 回答
    基辛格的《论中国》(On China)是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于1972年访华期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关键文献之一。这本书不仅记录了基辛格作为“中间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的角色,还系统阐述了他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历史和外交政策的深刻观察。以下.............
  • 回答
    印度承认误射导弹落入巴基斯坦境内一事,是印巴两国关系紧张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地区安全局势的复杂性。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影响及可能的后续发展: 一、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6月,印度在进行军事演习时,一枚“阿金科特”(Agni5)远程导弹因技术故障.............
  • 回答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乌克兰发动全面军事行动后,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一项决议草案,要求俄罗斯立即从乌克兰撤军、停止军事行动,并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决议的通过过程和结果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罗斯的军事行动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在.............
  • 回答
    乌克兰副总理呼吁游戏厂商暂停在俄罗斯的业务,并点名腾讯,这一事件反映了俄乌冲突背景下,国际社会通过经济手段施压俄罗斯的策略。以下从背景、动机、可能影响及各方反应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与动机1. 俄乌冲突的经济压力 俄乌冲突已持续近两年,俄罗斯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包括制裁、能源价格飙.............
  • 回答
    瓦列里·捷杰耶夫(Valery Gergiev)作为俄罗斯著名的指挥家和马林斯基剧院的音乐总监,其被西方音乐界抵制的事件,涉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文化立场与艺术伦理问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争议: 一、事件背景:捷杰耶夫与俄罗斯的政治关联1. 职业背景 捷杰耶夫自1.............
  • 回答
    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推广DNA数据库以实现有效打拐的建议,涉及技术、法律、伦理、实际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其可行性需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以下从技术、法律、伦理、操作、风险等角度详细探讨: 一、技术可行性分析1. DNA数据库的原理 DNA数据库通过存储犯罪现场或失踪人员的DNA样本,利用DNA指纹技.............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外交部发布的所谓“乌克兰政府对顿巴斯的暴行”视频,这一问题涉及俄乌冲突的复杂背景、信息战的特征以及国际社会的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背景与视频的来源 冲突背景: 顿巴斯地区(包括顿涅茨克和赫尔松两州)自2014年以来一直是俄乌矛盾的焦点。2022年2月,俄罗斯以“保.............
  • 回答
    关于抖音用户“李赛高(佤邦)”被封号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较为有限,但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事件背景与可能原因1. 账号主体身份 “李赛高”可能是某位公众人物或网红,而“佤邦”可能与其身份或背景有关。佤邦是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曾与中国存在复杂关系,涉及民族、历史、政.............
  • 回答
    沈逸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政治研究,尤其关注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他在俄乌冲突中的分析曾引发争议,但需注意的是,学术观点的准确性往往取决于信息来源、分析框架和时代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判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沈逸的分析背景与观点1. 2014年乌克兰危机前的预测 .............
  • 回答
    关于饶毅提到的“在美国校运动队的学生就能上哈佛等一众名校”的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既要理解其可能的背景和意图,也要客观看待美国大学的招生政策和实际情况。 一、饶毅的言论背景与可能的误解饶毅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关注中国教育体系与国际教育的差异,曾在多个场合讨论中美教育制度的对比。如果他提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