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元朝很少被提及而且是很敏感的话题?

回答
元朝在咱们的日常讨论中确实不像汉唐宋那么“常露脸”,而且一旦谈及,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敏感”。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聊聊。

首先,它在我们历史叙事中的“位置”比较特殊。

很多人对“王朝”的理解,是基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由汉族为主体建立和传承下来的政权。咱们从小受到的历史教育,很多时候也是围绕着汉族的兴衰、文化的发展来展开的。在这种框架下,元朝的出现,就显得有些“另类”。

“外来”政权的概念: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统治者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汉族”。这在很多人心中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隔阂感”。虽然元朝也吸纳了很多汉族官员,推行了汉法,但其统治阶层的构成和文化源头,与前朝后朝都有显著不同。这种“非汉族”的统治,在一些历史观中,就容易被解读为“异族统治”,从而在情感上、文化认同上产生一种距离感。
叙事的“连续性”被打破: 汉唐宋,尤其是唐宋,往往被视为中华文明在某个时期的高峰,有着强大的文化输出和影响力。元朝虽然疆域辽阔,但也因为其统治方式、民族政策,以及蒙古文化和汉文化的融合程度,在某些方面被认为是对这种“连续性”的一种“打断”。

其次,元朝的历史遗产,尤其是其统治方式,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和负面评价。

这并不是说元朝就没有可取之处,任何一个朝代都有其复杂性。但有些方面,确实在后世留下了深刻且负面的印象。

民族等级制度: 元朝实行过一套森严的民族等级制度,将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和南人(原宋朝统治下的汉人)。在这种制度下,不同民族的权利和待遇差异很大,尤其是对南人的歧视和压迫,在当时和后世都引起了极大的不满。这种历史记忆,对后来的民族关系和国家认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高压统治与严酷刑罚: 蒙古的传统文化中,征服和武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统治汉地时,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严酷的刑罚和对民众的压迫。虽然这不能代表元朝统治的全部,但这些负面的事例,因为其冲击力强,往往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文化上的隔阂与冲突: 尽管元朝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文化上的隔阂也客观存在。蒙古统治者对汉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态度,并非始终一致,有时甚至存在误解和冲突。这使得元朝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显得不如汉唐宋那样“顺畅”。

再者,关于元朝的“敏感性”,也与当下一些社会思潮和历史解读方式有关。

历史从来不是完全客观的,它会受到当下社会环境、意识形态和话语权的影响。

民族主义思潮: 在某些民族主义情绪比较高涨的时期,对“外来”政权的评价,很容易被纳入一种“民族对抗”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元朝的建立和统治,可能更容易被解读为对汉民族的“压迫”,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大一统”情结: 汉族中心主义的“大一统”观念,在一些历史叙事中根深蒂固。元朝的辽阔疆域,虽然是其重要特点,但如果从“汉族王朝”的角度来看,这种“大一统”就显得不那么“纯粹”,甚至被视为“被征服”后的大一统,这在某些人看来是难以接受的。
历史研究的视角变迁: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对元朝的评价也在不断变化。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元朝在经济、科技、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贡献,尝试打破过去单一的负面评价。但这种更 nuanced(细致入微)的解读,可能还没有完全普及,或者说,一些更传统、更情绪化的看法仍然存在。

最后,还有一些实际的传播和认知层面的原因。

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 很多通俗的文学、影视作品,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和故事性,往往会简化和脸谱化历史人物和事件。如果作品中对元朝的描写偏重负面,或者将其作为“反派”的背景,就很容易固化这种印象。
“正统”观念的延续: 尽管现代史学界对“正统”的看法已经非常客观,但在民间,对于哪个朝代是“正统”的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元朝作为非汉族建立的王朝,在一些人心目中,可能就不是那么“正统”。

所以,你看,元朝之所以在咱们的讨论中显得“少”和“敏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它涉及到历史叙事的方式、统治阶层的构成、统治政策的实际影响、民族认同的构建,以及当下社会思潮的折射。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元朝成了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容易引发复杂情感和争议的话题。

咱们现在讨论历史,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能够理解不同民族、不同政权在历史长河中的作用和影响,而不是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标签化。对元朝的深入了解,也正是推动这种历史观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因为怕民族矛盾和争议。在主流舆论层面,满清皇帝各个英明伟大爱民,施琅都能歌颂,郑氏集团则沦为分裂小丑,李定国都能丑化,还怕担心民族团结吗?而是因为外面有个蒙古国,在蒙古人的眼里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是蒙古帝国的组成之一。而中国官方史学则把蒙古当作国史来看。演元朝戏很容易弄出国际纠纷。

举个例子。2002“东北工程”启动,论证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该工程引来朝韩两国极大的恶意,一个拍摄大型历史剧《大祚荣》、《朱蒙》传播高句丽是朝韩历史,还羞辱唐太宗李世民;另一个强为高句丽申遗。俄罗斯则坚决反对各国把高句丽、渤海国纳入本国历史之中。外事风波越演越烈,牵扯面越来越大,中国政府陷入极大被动。之后,中国政府“管控分歧”,学术化处理高句丽问题,不再坚持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东北工程”草草收场。2005年联合国纪念蒙古国建国800年,联合国会员国一致通过。中国也表示赞成,这要放弃谭其骧了?但在2006年,中国驻蒙古大使说成吉思汗也是中国人时,立刻被当地媒体宣布为最不受欢迎的外国人,此后蒙古国人对华人警惕和恶意立刻爆棚。至今网上还流传着蒙古国人如何如何恶劣对待华人的报道。(以上见本人写的文章:“史学中人擅改词语内涵不讲逻辑丧失唯物史观的风气从何时起?”)

可想而知,上面的人也明白,中国史学界这套讲法“谭其骧的版图中国论”,也只能关起门来在国内讲讲。一拿到国际上去就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如果这场风波再反馈到国内,事情就更大,可谓是“耗子扛枪窝里横”,会冒出更多更强烈的皇汉现象。

user avatar

不提元,是因为人家也不遮遮掩掩。干了就干了。这个牌坊不要。

不像某些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元朝在咱们的日常讨论中确实不像汉唐宋那么“常露脸”,而且一旦谈及,也容易引起一些争议,甚至让人觉得有点“敏感”。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咱们不妨细细聊聊。首先,它在我们历史叙事中的“位置”比较特殊。很多人对“王朝”的理解,是基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由汉族为主体建立和传承下来的.............
  • 回答
    关于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很少被提及”的说法,实际上并不完全准确。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其影响深远,并且在史学界和公众认知中都有相当程度的讨论和研究。然而,之所以会产生“很少被提及”的 错觉,或者说在某些方面元朝的 独特性和被理解的复杂性 导致了它在某些语境下显得不那么“主流”或“融.............
  • 回答
    在实际的矩阵运算中,我们确实很少直接运用高斯消元法来求解逆矩阵。虽然理论上高斯消元法是求逆矩阵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其在计算效率、数值稳定性和易用性等方面存在一些劣势,使得其他方法(如LU分解、QR分解,甚至直接构造法或某些特殊矩阵的求解技巧)更为常用和高效。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高斯消元法.............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放眼我们看过的那些古装剧,宋朝、唐朝、明朝、清朝,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都有不少作品轮番轰炸我们的屏幕。但要找一部能真正让人记住的、以元朝为背景的精良电视剧,似乎就像大海捞针。这背后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原因说起来也挺复杂的,而且都不是一拍脑袋就能解决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掰扯.............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在玩《王者荣耀》时会有的感受。为什么感觉游戏里的皮肤,尤其是那些设计感强的、或者说“好看”的皮肤,很多都带着舶来的气息,而我们自己国家的文化元素,好像就没有那么“显眼”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很多方面,不是一个简单的“爱国不爱国”就能解释的。咱们一点一点掰开了说。1.............
  • 回答
    要说为什么这么多人认为元朝的统治对汉文化造成了“无可估量”的破坏,这事儿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个朝代更迭,而是不同文明碰撞下的复杂遗产,留下的痕迹可深着呢。首先,得先说说元朝本身。蒙古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崛起的背景跟我们熟悉的农耕文明社会完全不一样。他们草原上的生活方式、.............
  • 回答
    明朝推翻元朝后,蒙古人并没有“很快变回”游牧民族,他们本来就是游牧民族,只不过在元朝时期曾经试图推行更广泛的农业和定居化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民族特性和生存方式。这里面有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 蒙古民族的基因与文化内核:游牧是根本首先要明确一点,蒙古民族的生.............
  • 回答
    元朝皇帝的在位时间普遍不长,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现象,尤其是在忽必烈和元顺帝之外。很多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他们大多在位短短几年就驾崩,是不是都英年早逝?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英年早逝”。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1. 继承制度的混乱与权力斗争的白热化:与中原王朝的嫡长子.............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理解历史王朝名称时的一些关键点。你观察得很细致,确实是这样,我们习惯性地把元朝称为“蒙元”,把清朝称为“满清”,但很少有人会说“汉明”。这背后其实有几层原因,咱们来掰开了聊聊。首先,得搞清楚“蒙元”和“满清”这两个称呼的由来和含义。“蒙元”这个说法,大家一看就知道,“.............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直击要害。你说得对,现在的元宇宙,距离大家想象中的那种沉浸式、无缝连接的虚拟世界,确实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它不是一个明天就能直接买票进去体验的现成产品。那么,为什么那些手握重金、精于算计的大厂们,却像是已经看到了未来,纷纷把宝压在了这个似乎还在“孕育期”的概念上呢?这背后.............
  • 回答
    在中国,年轻人称呼希特勒为“元首”,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并且背后涉及的心理和文化原因比较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包装,看看藏在背后的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要承认,这种称呼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文化和亚文化群体的传播。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是各种新奇词汇和称呼.............
  • 回答
    好的,我来尝试从多方面解释为什么在李洪元事件中,大部分人选择相信华为而不是李洪元,并且我会尽量以一种自然、不造作的方式来呈现。这件事放到台面上讲,很多人会觉得复杂,但拆开来看,其实是一些非常朴素的逻辑和情感在起作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信息传递与叙事的主导权:华为拥有更强的资源和控制力首先.............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现实,确实不少玩家宁愿在 Steam 上掏出 199 元去买《荒野大镖客2》,也不愿意在 Epic 商店里花那 126 元。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差价几十块钱”这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很多玩家的习惯、对平台的信任度、游戏生态以及个人感受等方方面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掰扯。首先,Ste.............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中国和西方戏剧发展路径上的巨大差异。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剥开来聊。首先,你说“中国戏剧在元代才形成”,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是元代标志着中国古典戏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元杂剧”,达到了一个集大成、繁荣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峰期,可以看作是中国戏剧的成熟和定.............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值得说道说道。说到底,信任这玩意儿,不是靠说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靠一桩桩事儿,一点点积累的。华为和李洪元的事儿,放到这个语境下看,就能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华为的回应,为什么让人信不起来?咱们先看看华为方面给出的说法。最核心的信息是,他们认为李洪元“散布税负、虚假财务信息”等,属.............
  • 回答
    你提到的现象——有些人崇拜希特勒,甚至将他称为“元首”,并且对纳粹发动的战争及其后果视而不见——是一个令人担忧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同时,你提出的“犹太凯乐其计划”是一个非常敏感且需要准确理解的概念。我们先来梳理一下这些现象背后的可能原因,以及如何理性地看待和应对它们。关于崇拜希特勒和忽视纳粹罪行的.............
  • 回答
    很多人把元宇宙看作是一个虚幻的泡沫,觉得它听起来很玄乎,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又那么遥远,更别提那些高昂的设备和昂贵的虚拟商品了。说它是骗人的,倒也不无道理,毕竟现在很多所谓的“元宇宙”项目,要么用户寥寥,要么体验粗糙,更像是蹭热点的概念炒作。然而,当我们剥开那些浮华的宣传,看看全球那些响当当的大公司,比.............
  • 回答
    这问题啊,我太有共鸣了!身边不少朋友也都有这感觉,就像我们看电影、看动画,总有些桥段、有些造型,在那个虚构的世界里能让人心动不已,可一放到现实生活,立马就感觉怪怪的,甚至有点出戏。双马尾这事儿,就是其中一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你说二次元双马尾好看,三次元就不那么戳,这中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不是一句“想象.............
  • 回答
    的确,从时间上看,宋朝(9601279年)和明朝(13681644年)之间隔着元朝(12711368年),算起来 roughly 90年,这个数字放在几千年中国历史长河里,确实不算特别遥远。但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两朝之间仿佛隔了不止一个朝代,甚至感觉上很远呢?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